过度关怀也是一种伤害
家庭教育误区之过度关怀
家庭教育误区之过度关怀小孩呱呱落地,妈妈身上的每个细胞看起来都充满了母性的温情。
妈妈们时刻都在内心对自己说,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呵护、关怀自己的宝宝,尽到自己最大的责任。
当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小孩身上,看着小孩一天天健康地成长,母亲的心中每时每刻都荡漾着幸福和满足,同时更加荡漾着“满腔的母爱”。
然而,正是这“满腔的母爱”,却给小孩的健康成长带来埋伏的危机。
母爱的明白得和表达怎么说有什么规律,让我们一同来探讨。
两岁的媛媛不太爱活动,就喜爱安静地游戏,喜爱看动画片,最喜爱看天线宝宝的动画片了。
妈妈觉得女儿这么喜爱看,干脆就给心爱的女儿买了天线宝宝的全套光盘,小孩只要想看就看,一看确实是一个多小时,甚至两个多小时,看完之后反复看也不烦。
媛媛爸爸提出来是不是如此对女儿的身心发育不行,专门是对眼睛和大脑不行,应该让小孩多动动。
妈妈也同意爸爸的观点,但每次一跟小孩商量,就看到女儿眼睛里含着眼泪,妈妈就不忍心了,情愿看就看吧。
爸爸见劝不动妈妈,就说你这不是爱小孩,是害小孩,同时表示要强行关电视时,媛媛妈妈在旁边舍命拦着并专门动气地说:我自己的女儿我明白如何爱,我想如何爱就如何爱。
每次媛媛也都站在妈妈的周围,愤慨地看着爸爸,她跟妈妈也更亲了。
但是,媛媛妈妈也许不明白,她差不多患上小宝宝的妈妈们经常容易显现的“关怀强迫”了,而患上“关怀强迫”的妈妈们通常自己身在其中却不明白,也看不出来,而别人却看得专门明显。
这种“关怀强迫”对小孩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是专门有害的。
比如媛媛这种没有克制的看电视,对眼睛和大脑健康发育都极为不利,而且媛媛本躯体质偏弱,不爱活动,静止的状态不利于活动四肢,不利于神经末梢的发育,也会阻碍今后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同时也会阻碍小孩的大脑发育。
因为小孩的大脑发育是靠全身躯干和内脏以及小肌肉即手指头等部位和谐操作而刺激成长的,妈妈的这种顺其自然、“关爱有加”的做法恰恰把小孩的弱点推向更消极的进展。
【议论文】溺爱是一种伤害_1500字
【议论文】溺爱是一种伤害_1500字导语:近年来,社会上对于溺爱现象的讨论逐渐升温。
孩子们由于长期受到过度关爱,开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溺爱对孩子的伤害,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溺爱影响孩子的独立性溺爱是一种过度关爱的表现,孩子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很难培养出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溺爱会让孩子变得依赖性强,对各种事情都无法做出决策和判断。
他们习惯于依赖他人,无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一旦离开了溺爱的环境,孩子们很难适应社会的竞争和挑战,无法独立生活和面对各种困难。
二、溺爱让孩子缺乏自信心溺爱会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的自信。
他们在溺爱的环境中,从未经历过失败和打击,无法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他们习惯于被人称赞和肯定,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失败,会感到无助和沮丧。
无法承受压力的孩子们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
三、溺爱导致孩子关系紊乱溺爱的孩子往往无法与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友谊关系。
他们习惯于被人宠爱,对于友谊和亲情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感受。
溺爱的孩子往往过于依赖父母,对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存在障碍,无法与周围的人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
溺爱还会让孩子对于友谊产生扭曲的认知,难以辨别真假友情,容易受到他人利用。
四、对策溺爱虽然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避免关爱。
毕竟,家长对于孩子的爱是天然的情感。
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对待和引导孩子。
家长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
父母应该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和榜样,而不是什么需求都满足的提供者。
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十分重要。
要给孩子适当的空间。
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孩子的生活,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展和探索。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需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主性。
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孩子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
让孩子明白,通过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快乐。
对孩子溺爱的危害
对孩子溺爱的危害危害一:冷漠无情。
父母过分溺爱,会让孩子觉得别人对她好是理所应当的,所有人都应该围着他转。
长久下去他们就不会体谅别人的难处,缺乏同情心,变得越发冷酷无情。
危害二:自卑胆小无担当。
长期在父母羽翼保护下的孩子,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依赖父母,往往会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
他们很容易被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打倒,缺乏责任感,容易崩溃,很没有担当。
危害三:脾气暴躁易怒。
父母对孩子的需求给予无条件满足时,孩子内心是没有感恩的,认为是理所当然。
当父母停止供给时,孩子的脾气会随着内心的烦躁爆发出来。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也要理性的爱,父母要懂得延迟满足他的需求,甚至会间歇性满足,让他知道有的东西是会被拒绝的。
危害四:遇事抗挫折能力差。
做父母的都会认为孩子做不好任何一件事,孩子的参与不是帮自己,而是给自己惹无尽的麻烦。
当父母这样想的时候,父母已经在宠溺孩子的道路上漫步前行了。
危害五:不懂规矩。
孩子从小就要让他释放自己的天性,如果对孩子溺爱会使他们的天性难以释放出来,怕会耽误了孩子。
其实这种担心多少是有些错误的,孩子是需要释放自己的天性,但是如果因此就彻底放手不管任意散养,那么他从小就没有一点约束,就会越来越不懂规矩。
怎样避免孩子在溺爱中长大一、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情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他可以做到的事情,让孩子慢慢学会自理,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这样孩子在成长那个过程中更不容易被困难打倒,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心情的能力也更强,更容易在这个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二、避免隔代溺爱让老人帮忙照顾小孩的时候一定要提前沟通好孩子的教育问题,约定好当孩子做错事时,让家长单独教育,老人不要干涉。
如果教育孩子时老人一直插手,家长也可以选择和老人分开住,一定要明确自己教育孩子的原则,不要让老人多次破坏这个界限。
家长溺爱孩子有哪些表现表现1:公然袒护孩子。
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妈妈会觉得爸爸太过严厉,即使孩子做错了也不能这么凶地对待孩子,就会站出来替他说话,搞得爸爸里外不是人。
对溺爱的看法和建议
对溺爱的看法和建议一、引言溺爱是指家长对孩子过度关注和照顾,给予过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自我约束能力。
溺爱的现象在当今社会非常普遍,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溺爱的危害及其解决方法。
二、溺爱的危害1.影响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家长对孩子过度关注和照顾,往往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当他们面临困难时,容易产生逃避或抵触情绪,无法积极应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2.影响孩子的独立性家长过度宠爱孩子会让他们变得依赖性较强,并且缺乏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
这种情况下,当他们面临挑战时,经常会选择逃避或者求助于别人。
3.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往往会让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导致社交能力较差。
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变得孤僻或者不合群,无法与同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4.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往往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并且无法面对挫折和失败。
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如何避免溺爱1.建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方式。
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我约束能力。
2.适当给予压力和挑战适当给予孩子一些压力和挑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且培养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
但是,在给予压力时也要注意方法和程度,不能过度。
3.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家长应该合理安排孩子的时间和活动,并且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4.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完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
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并且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四、结论溺爱是一种不良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适当给予压力和挑战,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并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父母太溺爱孩子的坏处?
父母太溺爱孩子的坏处?1、孩子失去独立性现在很多的人都发现,有的孩子到了初中甚至高中的时候,生活都还不能自理,衣服还不会洗等等,甚至每一件事都要请示父母,自己拿不定主意等等。
其实这都是由于小时候父母过度关怀导致的,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性。
父母不能过度的溺爱孩子,一定要让孩子自我成长,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等等。
2、没有自己的空间现在很多的孩子长大后,性格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内向。
其实这都是由于父母小时候,过度溺爱导致的。
因为对于这些父母来说,为了保护孩子,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要注意,孩子的一切父母都要控制,结果导致孩子一点私人空间都没有,性格也是越来越扭曲。
甚至长期的关怀,会让孩子反感!3、亲子关系疏远大家都知道,父母关心孩子很正常,但是过度的关心,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烦躁,越来越想远离父母。
甚至长大后叛逆的心越来越重,亲子关系疏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实对于一个合格的父母来说,不仅仅要给与孩子的关心,还要给予孩子独立的人格,让孩子自己成长,尊重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
4、孩子懦弱不能经受困难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呵护宠溺下,从小不知道什么是困难,因为一切有父母代为解决,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性格变得懦弱,根本无法行大器,成不了大事业,经受不了任何一点小小的困难,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开温室就必然被暴风雨摧毁。
哪些行为是溺爱孩子?1、包办代替孩子都是弱小的,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觉得他们什么都不会,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大人来帮助他们。
打着“孩子还小”的借口一切包办了。
即便等到孩子上小学了还不会自己吃饭穿衣,家长也不知反省。
我们总能看到类似“某大学生每周要将衣服寄回家给爸妈洗”的新闻,何其悲哀!2、特殊待遇买了好东西先给孩子吃,如果孩子想全部吃那大人就自觉都不吃了。
有好东西也要先给孩子,这样的溺爱方式特别容易出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习惯在家高人一等,一点也不懂得分享和同情他人,长大后必定会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也很容易堕落被排挤。
有一种伤害叫过度关心的句子
有一种伤害叫过度关心的句子
如果是有人生病了,那应该说是他出于比较脆弱的状态下了,一般人都会渴望他人的关心。
但如果只是小毛病,像感冒什么的,你太过度问候,而他又是比较直线条的人的话,会稍稍让他反感的。
感情方面,其实最重要的是,你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如果你们郎情妾意,彼此都有好感的话,那就不用说了,关心是多多益善;但如果只是你喜欢他,而他对于你无意的话,那他就会想避免太过你的关心了。
关心太过会让他感觉负担。
如果你们还是处于朦胧状态,暧昧不明,那你多多关心他,可以博得他的好感!
当然,还要注意关心的方式,不要老是问他感觉怎么样等等,要是我,会觉得有些烦,你可以适当的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真正“用心”关心他的病情并实际协助他康复。
过度关怀比棍棒教育危害更大汇总
过度关怀比棍棒教育危害更大现在很多家庭为了孩子学习,家务活从不让孩子参与,即使参与也否定孩子,赶走孩子,甚至说,只要学习好就行了。
这样的话,更是无形中戕害孩子的成长,剥夺孩子的成人教育,变成了唯学之上,甚至唯学分之上,这种全然不顾孩子的生活教育和成人教育就是过度关怀。
有的家长更甚之,孩子越上高中,越关怀的无微不至,把被窝铺好,把饭盛好,端到孩子嘴边,帮孩子剥鸡蛋,夹菜,这样的教育就是混蛋的教育,这样的家长就是混蛋的家长。
送孩子上学目的就是为了安全,等孩子懂得和知道安全的重要性的时候,那就不用送了。
如果还送,甚至孩子都不让送,家长还送,那就是典型的自我安慰,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教育也是不可倡导的。
过度关怀是造成孩子高分低能的罪魁祸首,高能低分是家长忽略孩子对健康全面成长的引领和指导。
高能高分是优秀,高能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为了高分,不锻炼和提高孩子的能力,结果回归社会时,仍然不能胜任社会人的责任和义务,后悔晚矣。
对得起生命中的每一阶段,总不能怕孩子累,该学走路的时候就不让孩子走路。
如果让他舒服地躺在床上辈子,反而不累了,那就要换来父母和孩子一生的辛苦啊。
自理能力、独立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习惯能力都是每个生命阶段皆有对等成长的内容,而家长不要忽略孩子的每个阶段的成长和需要。
棍棒教育也不对,但关怀教育是误导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危害更大。
棍棒教育容易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也会造成心灵的伤害。
粗暴的家庭必然制造出粗暴的孩子。
所以,打骂孩子是教育的无能,过度关怀是教育的无知。
无知的教育很容易培养出无知的孩子,无能的教育很荣誉培养出无能的孩子。
家长必须懂得这一点, 无论是棍棒教育还是过度关怀都是极其错误的教育方式,必须及时改正。
避免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过度关怀比棍棒教育危害更大为了孩子学习,家务活从不让孩子参与,即使参与也否定孩子,赶走孩子,甚至说,只要学习好就行了。
这样的话,更是无形中戕害孩子的成长,剥夺孩子的成人教育,变成了唯学至上,甚至唯学分至上,全然不顾孩子的生活教育和成人教育。
同情疲劳心理学:关怀者的困境
同情疲劳心理学:关怀者的困境同情,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本应是一种温暖而美好的力量,帮助我们理解和关怀他人的痛苦。
然而,过度的同情,即同情疲劳,却可能成为一种负担,使关怀者陷入困境,甚至影响其自身的心理健康。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角度,深入探讨同情疲劳的影响以及关怀者在面对困境时的应对策略。
同情疲劳的产生原因同情疲劳的产生主要源于过度投入和自我压抑。
关怀者若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人不幸上,长期压抑自我感受,很可能导致情绪的累积和心理压力的增大。
这种压力若得不到及时的释放和调整,便可能引发身体疲劳、精神萎靡,甚至情绪失控等状况。
关怀者的困境关怀者在同情疲劳中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可能会产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无法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
其次,他们可能会陷入过度担忧,对他人可能产生的痛苦感到无能为力。
最后,他们可能会感到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热情,甚至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
应对策略1.合理分配注意力:关怀者应学会适时转移注意力,关注自我需求,确保身心健康。
这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定期锻炼、与朋友家人交流等方式实现。
2.寻求支持:当感到压力过大时,关怀者应主动寻求亲友或专业人士的帮助,释放心理负担。
3.建立正确观念:理解同情疲劳是正常现象,不必为此感到羞愧或自责。
关怀者应学会接受自己有疲惫、失落等情绪的事实,并积极寻求应对策略。
4.培养积极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降低同情疲劳的发生概率。
遇到问题时,不妨尝试换个角度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5.学会放松: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放松技巧,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减轻同情疲劳带来的负面影响。
6.寻求专业帮助:若同情疲劳现象严重,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治疗等方式来减轻痛苦。
总结同情疲劳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对关怀者的影响不容忽视。
只有当我们学会关注并应对同情疲劳,才能真正发挥出同情的美好力量,使我们在关怀他人的同时,也照顾好自己。
家长过度保护孩子的危害
家长过度保护孩子的危害家长过度保护孩子引起的危害如下;一、难以独立:独生子女时代,父母对子女格外关心也无可厚非,但过度的疼爱,这样也不许做,那样也不许做,天长日久,会给子女养成不做家务的习惯,今后走向社会,就难以独立,做些简单的家务又未尝不可。
这是很多父母亲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二、难以合群:从小就娇生惯养,父母亲不许自己的孩子和这个小朋友玩,不许和那个小朋友玩,这样一来容易对自己的孩子养成孤僻的心理,一旦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就难以合群。
其实,从小不能抹杀孩子们的灵气和童真,更不能把他们的心灵关闭起来。
三、难以成才:如果父母亲,一味地把自己的孩子保护着,这样也怕,那样也怕,干这样也不行,干那样也不许。
不允许到外面闯荡一番,连走出家门半步都要管着看着,如此一来,怎样才能让子女长大成人,怎样才能让他们脱离父母亲的怀抱,怎样才能成气候,怎样才能独当一面地去成才。
四、难以发展:如果经常被父母亲捆绑着,哪里都不能去,到哪里,做任何事,都认为是一种冒险和风险,对自己孩子的前途和前程,确实是不可抵挡的阻碍。
就是走向社会,也难以发展。
这样的捆绑式溺爱要不得使不得。
五、易啃老族:凡是凡事都是父母亲一手操办,很容易养成啃老族,不但自己的生活不能独立,还要拖累父母亲一辈子。
六、易生性胆小:从小就保护着,很容易使孩子的胆子变小,性格内向,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不允许孩子们半点的冒险,如此一来,使孩子们做事更加小心谨慎,不敢出错,这样的培养方式要不得。
七、易自卑:看到其他的小孩在有说有笑,玩的开开心心,而由于父母的管束,无法去和其他孩子们一起交流,该交什么朋友,该说什么话,都被家长管着,看他们的脸色行事,这样就使孩子不敢主动和别人交流,更容易滋生自卑的心理。
八、婚恋难:像这样保护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旦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父母亲更是喜欢插手,用自己的观点和眼光来物色对象,这样往往适得其反,使自己的儿女不敢踏入婚恋半步,怕被父母亲责怪。
过度干预孩子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
过度干预孩子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茁壮成长,成龙成凤。
但有时候,我们对孩子的那份关爱,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过度干预,结果反而给孩子带来了不少不良后果。
就拿我曾经遇到的一个事儿来说吧。
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孩子正在房间里写作业。
朋友呢,就一直在旁边盯着,一会儿说这道题做错了,一会儿又说字写得不好看。
孩子一脸的无奈和烦躁,最后干脆笔一扔,哭着说:“我不写了!” 这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过度干预孩子,首先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本来孩子可能觉得自己能做好一件事,比如自己独立完成作业,或者自己尝试解决和小伙伴之间的小矛盾。
但家长一插手,孩子就会觉得,是不是自己真的不行,怎么什么都得靠大人。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变得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做什么都畏首畏尾的。
而且,过度干预还会破坏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奇思妙想,他们可能会用独特的方式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但家长如果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指挥孩子,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做、那样做,孩子的思维就被限制住了。
就像画画,孩子本来想画一个紫色的太阳,家长马上说:“太阳怎么能是紫色的呢,应该是黄色的。
”这一下子,孩子的想象力就被打压了。
过度干预还会让孩子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
比如说,家长每天都给孩子安排好学习时间和内容,几点学语文,几点做数学题。
孩子完全没有自己规划的机会,一旦离开了家长的安排,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了。
在社交方面,过度干预也会带来麻烦。
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家长在旁边不停地指挥,“你要这样分享玩具”“别和他玩,他太调皮”。
孩子可能就会变得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或者干脆不愿意和别人玩了。
另外,过度干预还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写作业的孩子,被家长管得多了,心里肯定不痛快,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爆发了,和家长对着干。
所以啊,咱们家长得注意,别让自己的爱变成对孩子的过度干预。
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犯错、去成长。
溺爱孩子感悟与体会
溺爱孩子感悟与体会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倾向于溺爱自己的孩子。
溺爱孩子,即过度关怀和宠爱,可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过度的溺爱却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我自己的育儿经历中,我也深切感受到了溺爱孩子带来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溺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赖性。
父母过分关怀和宠爱孩子,使得孩子过度依赖父母,无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们可能缺乏自主性和自信心,对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感到无助。
这种依赖性可能会延续到他们的成年生活中,影响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职业发展。
溺爱孩子容易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责任感。
过度宠爱的孩子往往没有受到严格的约束和规范,他们可能无法主动遵守规则和约定。
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可能缺乏自我约束和自律的能力,容易懒散和放纵。
这对于他们的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溺爱孩子也容易导致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差。
由于过度宠爱,孩子可能没有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应对策略,容易情绪化和失控。
当他们面临挫折和失败时,可能会表现出情绪爆发和不良行为。
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性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作为父母,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溺爱孩子的积极意义。
适度的关怀和宠爱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是有正面影响的。
关键在于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又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为了避免过度溺爱孩子,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要给孩子提供适当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参与决策和规划,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其次,要给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律和责任感。
再次,要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机会,让他们能够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他们的逆境应对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溺爱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过度的关怀和宠爱可能导致孩子的依赖性、缺乏自律和责任感,以及情绪管理能力较差。
老年人操心过度也是种病!
老年人操心过度也是种病!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离退休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这些赋闲在家的老人大多无事可做,不得不重新将生活重心转向家庭,于是许多家庭突然间就多了一至两个唠唠叨叨、见着孩子就不断数落的老人,以至于原本和睦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
李奶奶今年60岁了,退休以前在省会郑州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从事行政工作,由于儿女都已成年,再加上她平时的工作也非常忙,因此很少过问家里和子女们的事。
不过,这一切在老人退休后却突然变了样。
在孩子们看来,母亲操劳了一辈子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了。
但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退休后的母亲像变了一个人,以前对儿女们的事情都不怎么管,但现在却是事必躬亲。
儿子都已经是40岁的人了,老太太却还天天打电话问他吃饭、休息的情况,问孙子的学习情况。
时间一长,儿媳妇开始有意见了,儿子和孙子对她的唠叨也开始显得不耐烦了。
李奶奶心里十分难受,也很疑惑:难道我关心他们还有错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郑州福斯特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彭熠告诉记者,心理学上将李奶奶的这种表现称之为老年人的“牵挂心理”。
其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对自己的子女表现出过分的牵挂,虽然他们都已经是成年人,但老人依然把他们当成小孩子一样来看待,整日唠唠叨叨数落个不停。
彭熠介绍说,老人退休后将感情和生活重点重新放在儿女们身上,是完全正常的。
归根结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老年人退休后,突然变得无所事事,导致心理落差较大,特别需要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关爱,但由于他们的生活圈子较狭窄,因此对子女的情感依赖就越来越强烈,希望能在子女身上得到感情的满足和宣泄,通过对儿女的关心和牵挂来引起儿女们对自己更多的重视和爱。
与此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证明自己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
彭熠警告说,过度牵挂儿孙会让老年人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患有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很容易因此而发病。
彭熠认为,有“牵挂心理”的老年人,其实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避免过度牵挂。
过分溺爱孩子的危害
过分溺爱孩子的危害近年来,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许多父母就有意无意地娇惯、迁就、溺爱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宠成家里的‚小皇帝‛,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
这种溺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过分溺爱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养成骄傲、任性、自私、虚荣、孤僻等缺点,产生反社会的不良行为,甚至给家庭带来不幸。
其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没有真正的爱,就不能建立和睦、融洽的关系。
根据湖南医学院对353名5~7岁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至少有下列危害:(1)造成孩子严重的挑食和偏食。
在调查中发现,有严重偏食的,独生子女占81%,而非独生子女仅占12%。
由于孩子偏食,已导致孩子体内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缺乏,使身体日渐消瘦,抵抗力降低,体质虚弱,造成体格和智力发育减慢。
(2)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由于父母不让自己的孩子做任何事情,有些独生子女已快上学了,还不能自己穿衣、洗脸,仍要父母喂饭。
造成孩子胆小、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差,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3)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
由于父母怕自己的宝宝受人欺侮,所以,不让自己的孩子与别为孩子一起玩。
使孩子变得利己,不关心别人,缺乏集体观念和共同责任感,不懂得友爱,不想到别人,处处以我为中心,很容易成为没有社会道德的人。
(4)不知勤俭,却爱挑剔。
调查发现,独生子女乱花零用钱的约占62%,而非独生子女仅占5%。
这种花钱如流水的‚阔少爷‛作风,也是父母从小溺爱的恶果。
不仅严重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还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不利。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90%的独生子女爱挑剔衣着,而在非独生子女中仅占14%。
孩子的这些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的形成,都与父母的娇惯、溺爱有直接关系。
为了孩子的身体发育,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奉劝父母千万不要溺爱孩子。
9种溺爱影响孩子健康成长1、特殊待遇——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度保护是一种伤害作文
过度保护是一种伤害作文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笼子,看似是保护,实则是伤害,那就是过度保护。
就拿我邻居家的小孩小明来说吧。
小明都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可他每天上学、放学都是他妈妈亲自接送,风雨无阻。
这听起来好像是妈妈很爱他,很负责任,对吧?但你不知道的是,他妈妈连从校门口到教室这一小段路都不放心让他自己走,非得牵着他的手,把他送到座位上才肯离开。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大家都兴奋得不行,都在讨论要带什么好吃的,要怎么玩。
可小明呢?他妈妈觉得春游的地方不安全,怕他磕着碰着,差点就不让他去了。
最后在小明的苦苦哀求下,他妈妈才勉强同意,但条件是要全程跟着他。
这哪是春游啊,简直就是妈妈的“监视之旅”。
结果呢,其他小朋友都开开心心地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分享美食,只有小明被妈妈紧紧地拉在身边,像个小木偶一样,一脸的无奈和沮丧。
你看,过度保护就像一把无形的剪刀,剪断了孩子自由成长的翅膀。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经历风雨才能茁壮成长。
如果总是把孩子放在温室里,不让他们去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他们怎么能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呢?再说说那些被过度保护的小动物吧。
动物园里有些动物,被工作人员照顾得无微不至。
它们不需要自己去寻找食物,不需要担心天敌的威胁,每天就等着工作人员把食物送到嘴边。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这些动物渐渐失去了野性,失去了在大自然中生存的能力。
就像那些被圈养的老虎,本该是威风凛凛的森林之王,可在过度保护下,有些老虎连一只活鸡都不敢扑咬,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说有些家长怕孩子做家务会受伤,就从来不让孩子进厨房、做家务。
可这样一来,孩子长大后可能连简单的煮个面都不会,更别说独立生活了。
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变得脆弱、依赖。
其实,爱就像放风筝,线不能拉得太紧,也不能放得太松。
给孩子或者我们所爱的人足够的空间去探索世界,去经历挫折,这才是真正的爱。
不能对女人太好是真的吗
不能对女人太好是真的吗对女人好与否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和每段关系都是独特的。
然而,有一些观点认为过分地对待一个人可能会导致不平衡和不健康的关系。
这也适用于男女关系中的对待。
当一个人对另一方过度好时,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1. 丧失平衡:如果你对一个女人过度好,可能会导致她对你的期望过高,她可能会开始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并丧失了对你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关系应该是互相给予和接受的,而不是单向的。
2. 失去吸引力:在一段关系中,互相追求和挑战是保持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你对女人太好,她可能会觉得你没有自主性和挑战性,从而减少了对你的吸引力。
3. 损害自尊心:如果你对女人过度好,可能会让她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或价值,从而损害她的自尊心。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和独立性,对待她们要尊重她们的个人发展和需求。
4. 理解和尊重:对待女人最基本的原则是理解和尊重她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和需求。
这包括倾听她们的意见、关心她们的感受以及支持她们的目标和梦想。
通过真正了解她们,并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她们,可以建立稳固和健康的关系。
5. 平衡和公平:在对待女人时,要注意保持平衡和公平。
不要过分迁就或放任她们的不合理要求,也不要将自己置于次要地位。
相反,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确保彼此的需求得到满足。
这种平衡可以帮助维持关系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6. 自我价值和自信:对女人好并不意味着失去自我价值或自信。
相反,一个有自信和自尊心的人更能够对别人付出真诚和慷慨。
对女人好应该是基于内心的善良和关怀,而不是出于追求回报或赢得她们的青睐。
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也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边界。
7. 沟通和理解:沟通是建立健康关系的重要因素。
与女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努力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冲突。
通过积极倾听和表达,可以增进双方的情感连接和相互理解。
8. 关注细节和体贴:细节是关系中的重要部分。
通过关注女人的需求和喜好,向她们表达关怀和体贴,可以让她们感受到被重视和珍惜。
过分宠爱孩子将带来7大后果
过分宠爱孩子将带来7大后果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父母如果太过宠爱孩子,对孩子来说却是百害无一利的。
父母过度宠溺孩子会有些什么后果?过分宠爱孩子将带来7大害处:孩子变得自私自利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社会就应该自私一点,这样才不会吃亏,实在是大错特错,自私也许能谋一时之利,但自私之人的事业必定迟早会失败,感情生活也一样,所以孩子可以学习不够好,或者不够聪明,但相对不能过于自私自利,否则将来后果难以设想。
孩子性格骄横乖张孩子被宠溺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由于父母一切让步,也满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无理要求,其骨子里就养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听他的,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乖张专横。
孩子做事懒散无纪律在父母的眼里,他就是老大,谁也管不了他,而且吃喝拉撒行食住行都有父母代办,什么事也不想做,日益变得懒散,偶尔做一点事也是丢三拉四,更没有纪律性,在他眼中,他就是纪律,他可以不听别人的,别人却必须听他的,将来在社会上势必难于立足。
孩子不懂礼节目无长辈由于父母的过度宠溺,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不礼貌行为也没有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貌,目无长辈,口无遮拦,更没有基本的做人礼节,因为他压根儿不知道礼节礼貌为何物。
孩子懦弱不能经受困难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呵护宠溺下,从小不知道什么是困难,因为一切有父母代为解决,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性格变得懦弱,根本无法行大器,成不了大事业,经受不了任何一点小小的困难,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开温室就必然被暴风雨摧毁。
孩子人际关系障碍由于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行事专横无纪律,目中无人,自然无法与人和谐相处,与他人的交流也变得障碍,人际关系是一种互动和互利的交流,而被过度宠溺的孩子总以为自已是皇帝老大,不肯委屈自已,不肯为人着想,总站在不平等的角度来行事,自然没人愿意和他交往,其人际关系必然一塌糊涂,必然成了孤家寡人,学习就业以及爱情婚姻可能都变得困难。
领导关怀下属的程度应该如何把握
领导关怀下属的程度应该如何把握领导关怀下属时,程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关怀过度可能会给下属带来压力,而关怀不足则可能使下属感到冷漠和无助。
因此,领导者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适当地表达关怀。
以下是一些把握领导关怀下属程度的建议:1.了解下属的需求和个性:领导者需要了解下属的需求和个性,以便更好地掌握关怀的程度。
对于一些需要更多支持和鼓励的下属,领导者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怀,而对于一些比较独立和自立的下属,则可以适当减少关怀的力度。
2.适度关注工作和生活:领导者需要在下属的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
关注下属的工作进展和困难,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家庭和生活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3.避免过度干涉:领导者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不要过度干涉下属的工作。
在下属需要帮助和支持时,领导者可以提供指导和建议,但不要代替下属做决策或完成工作。
4.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领导者需要与下属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反馈和意见。
通过沟通,领导者可以更好地掌握关怀的程度是否合适,并及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
5.培养团队文化:领导者需要培养积极的团队文化,鼓励下属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团队文化的建设,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下属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
6.保持一致性和公平性:领导者需要保持一致性和公平性,对所有下属的关怀程度要相对均衡。
不要对某些下属过度关怀,而对其他下属则缺乏关注,以免造成不公平感和失落感。
7.根据情况灵活调整:领导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关怀的程度。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下属的家庭危机或个人问题,领导者可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
而在一些日常工作中,则可以适当减少关怀的力度。
总之,领导关怀下属的程度是一个相对主观的问题,领导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管理经验来把握。
通过了解下属的需求和个性、适度关注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干涉、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培养团队文化、保持一致性和公平性以及根据情况灵活调整等方面的努力,可以帮助领导者更好地掌握关怀下属的程度,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凝聚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度关怀也是一种伤害
作者:赵春山
在我小的时候,生活很苦,白薯面是细粮,鸡屁股当银行,吃饭是人们的头等大事,看着大人们每天到地里辛苦干活,我特别想帮助父母,为家庭分忧,那时家里都养猪、养羊、养兔子、养鸡鸭,为的是卖钱或过年时宰杀,挖野菜、打野草自然就成了我们孩子的主要工作。
记得一年的春天,家里养的一只母羊要生产,父亲出工前叫我看护着母羊,一旦生产,叫我绞断脐带,扣开小羊嘴上的粘膜。
接到任务后,我搬来一个小凳子,坐在母羊的旁边,细心地看护着母羊,给她喂草吃,给她水喝。
想到自己喂养一年的羊要生产,要出成果,一来小羊可以卖钱,二来母羊还可以产奶,真是高兴。
母羊共产下三只小羊,我按照父亲交给我的方法,分别给予了处理,等到父母收工回家时,三只小羊都会站立行走了。
能够产下三只小羊,在当时实属罕见,正是因为如此,有一只小羊生的很小、很弱。
每当小羊吃奶时,母羊的两个奶头被两只较强的小羊占领了,最小的羊吃不到。
我们很可怜这只小羊,特别关注这只小羊,于是买来奶瓶和奶嘴,将母羊的奶挤出来放到奶瓶里叫最小的羊吃,包括喂水时也放到奶瓶里叫小羊喝,不经意的这种情况持续了三个月……。
后来,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只小羊不会喝水,只有用奶瓶喂时才喝水。
当另外两只小羊喝水时,我将它的头按到水盆中,教它喝水,可它就是不喝。
我们还是可怜它,继续用奶嘴瓶喂水,可是小羊长出了牙,经常咬坏奶嘴,无奈,我们把它卖了,不知到了新主人那里,小羊会不会喝水。
后来我做了教师,当了父亲,在教育学生,管理孩子的时候,经常想到这件事,其实是我们的过度关怀害了那只小羊。
所以对孩子的关爱一定要适度,切莫过度关怀,否则就是害了孩子。
著名大文豪高尔基曾说:“爱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件大事。
”舐犊之情可以理解,只是妈妈们还需要对自己的“母爱”有理性认识。
孩子需要的是适当的关心和恰如其分的爱护,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需要有自己独立成长的空间和自由。
母爱用那种毫无节制的爱包裹孩子,让孩子想要逃避,也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这种任意泛滥的母爱缺乏理性地向独生子女倾泻,对孩子的成长应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目前许多家长都患有这种病症。
二三十年前,采取棍棒教育的父母比较多,那时家中的孩子比较多,父母都忙于工作,顾不过来。
所以,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就少一些,一旦发生了什么问题,无论是老师告状或是孩子惹了祸,好多孩子
回家都免不了挨一顿打。
现在,多数父母不仅不舍得打孩子—下,对孩子的关心也已经到了过度过分的地步。
导致孩子自私、反叛、低能,并加重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致使孩子长大后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
许多孩子遇到一点小事就离家出走,甚至自杀,都是受到过多的强迫关怀,没有形成应对挫折的独立能力的结果。
从某种角度上讲,一些父母过度关怀孩子,并不是完全为了孩子好,有时也是出于自己的需要,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感觉,是一种病态行为。
对孩子的过度关怀与对孩子采取棍棒教育,其后果是一样的,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都会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不同的是,棍棒教育伤害的是从身体到心灵,而过度关怀伤害的是从心灵到肉体。
而且,两种伤害的出发点都是冠冕堂皇的“爱”。
一位心理学博士在分析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时警告说,必须警惕另一种棍棒教育——过度关怀。
他在说明这个问题时,使用了“关怀强迫症”这个词语。
所谓“关怀强迫症”,就是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不需要的关怀。
并且,这种人还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从而使别人不能独立。
当别人依赖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满足,感到自已有价值。
被宠着惯着的孩子长大后不会有好的人格,他将来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任性的人,认为世界为他而存在,他想怎样就怎样。
稍有不如意他就会受不了,很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情,诸如离家出走之类,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一定要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