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岩溶地质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中国岩溶》第39卷总目次

《中国岩溶》第39卷总目次

952中国岩溶2020年《中国岩溶》第39卷总目次第1期水文地质岩溶洞穴交互带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水资源管理中的意义………………………………………………郭芳,姜光辉,王文科,等(1)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查开发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研究……………………………………………………朱继良,许模,孙建平,等(1)温泉钙华沉积的影响因素…………………………………………………………………………………刘海生,周训,张彧齐,等(11)外源水和外源酸对万华岩地下河系统岩溶碳汇效应的影响…………………………………………刘朋雨,张连凯,黄奇波,等(17)新田县富锶地下水动态特点与成因分析…………………………………………………………………苏春田,杨杨,巴俊杰,等(24)晋祠泉域岩溶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陆帅帅,郑秀清,李旭强,等(34)西南某岩溶区地下水系统示踪试验与解析………………………………………………………………张浪,李俊,潘晓东,等(42)生态地质岩溶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耦合演化研究的初步探讨……………………………………………………赵宇鸾,魏小芳,李秀彬(48)洞穴遗址保存环境的探测与研究——以桂林甑皮岩遗址为例……………………………………………卫敏洁,姜光辉,郭芳(54)2000-2014年人类活动对贵州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盛叶子,曾蒙秀,林德根,等(62)油气地质塔河油田十区西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宏观油水分布控制因素………………………………………曾成,陈本池,李宗杰,等(71)灾害地质黔中地区浅覆盖型岩溶塌陷成因机制与防治对策——以紫云县白云小学为例………………………杨元丽,孟凡涛,李明惠(80)松藻矿区岩溶瓦斯“四位一体”防治技术及应用研究……………………………………………………袁湘涛,刘言,周东平,等(88)技术方法微动HVSR法在岩溶区探测地下河管道和溶洞的有效性研究…………………………………………梁东辉,甘伏平,张伟,等(95)探地雷达散射矩阵在估算地下管线方位角的应用……………………………………………………陈筠,池昌峰,徐东升,等(101)洞穴旅游河北阜平神仙洞探测研究及开发建议………………………………………………………………周文龙,高占冬,吴克华,等(110)贵州喀斯特天坑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吴金,张朝晖(119)喀斯特洞穴空间分布与河网密度关系研究——以贵州省为例………………………………………黄亮,赵卫权,吕思思,等(127)第2期水文地质云南省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现状与问题分析…………………………………………………………………………………王宇(137)基于数值模拟的汾河二库对晋祠泉岩溶水系统渗漏补给作用研究………………………………梁腾飞,成建梅,张乃俨,等(147)贵州乌江南源上游流域不同岩溶地貌单元的流量衰减分析……………………………………………龚效宇,曾成,何春,等(154)桂林甑皮岩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来源与转化……………………………………………………………吴锡松,张强,姜光辉,等(164)岩溶水硝酸盐污染原位修复试验…………………………………………………………………………叶进霞,夏春英,卜鸿志(173)953第39卷《中国岩溶》第39卷总目次生态地质岩溶断陷盆地不同海拔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分析………………………………………………………梁锦桃,邓艳,李旭尧,等(180)岩溶区农业种植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文冬妮,杨程,杨霖,等(189)基于遥感计算云平台高原山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研究——以贵州省为例……………………………吴跃,周忠发,赵馨,等(196)油气地质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灯影组四段顶岩溶古地貌、古水系特征与刻画…………………………………刘曦翔,淡永,罗文军,等(206)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构造-沉积分异及成藏效应…………………………………………张晓星,陈安清,党牛,等(215)灾害地质泰安市城区—旧县水源地岩溶地面塌陷历程及影响因素分析……………………………………………………………吴亚楠(225)湖南宁乡大成桥岩溶地下水对暴雨响应特征及多元回归预测模型…………………………………潘宗源,吴远斌,贾龙,等(232)压水试验在岩溶路基注浆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冯海明(243)洞穴与气候湘西地质公园红色碳酸盐岩石林发育特征与研究价值……………………………………………吴亮君,陈伟海,容悦冰,等(251)基于高斯过程二元分类模型的溶洞规模预测方法………………………………………………………张炳晖,张研,王伟,等(259)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岩溶洞穴可培养细菌群落特征——以重庆雪玉洞和水鸣洞为例……………陈济宇,陆祖军,贺秋芳,等(264)短时间尺度下旅游洞穴空气环境自净能力研究——以绥阳大风洞为例…………………………范宝祥,周忠发,朱粲粲,等(275)第3期水文地质中国北方岩溶地下水污染分析………………………………………………………………………高旭波,王万洲,侯保俊,等(287)藏北温泉盆地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徐刚,伍坤宇,王鹏,等(299)碳酸钙纳米孔隙中凝聚水数学模型及实验研究…………………………………………………………………胡云皓,于青春(311)泸西喀斯特断陷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流域边界与水动力性质……………………………………………王波,张华,王宇,等(319)鲁中南山区古近系朱家沟组灰质砾岩溶蚀发育特征及水文地质意义…………………………………刘元晴,周乐,李伟,等(327)相关和频谱分析法在岩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综述……………………………………………………李建鸿,蒲俊兵,张陶,等(335)马达加斯加Mahajanga盆地岩溶水文效应………………………………………………………………危润初,孙萌,彭向训,等(345)生态地质出露石牙对珍稀濒危植物四药门花分布与叶表型性状的影响……………………………………俞筱押,杨光琴,丁智强,等(352)典型岩溶县生态承载力演变分析——以云南泸西为例………………………………………………李旭尧,邓艳,曹建华,等(359)云南蒙自断陷盆地石漠化区土壤钙形态特征……………………………………………………………张鹏,胡晓农,杨慧,等(368)灾害地质西南典型紧窄褶皱小尺度浅层岩溶水系统特征及隧道涌水分析…………………………………………李潇,漆继红,许模(375)深埋特长隧道的突涌水危险性评价研究……………………………………………………………………………………贺华刚(384)基于综合指数法的泰莱盆地岩溶塌陷风险性评价…………………………………………………吴亚楠,王延岭,周绍智,等(391)地下水多元示踪试验在岩溶隧道水害预测中的应用——以张吉怀高铁兰花隧道为例………………常威,谭家华,黄琨,等(400)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溶蚀岩体细观变形破坏机制模拟研究…………………………………余逍逍,史文兵,王小明,等(409)有机骨架材料充填地下溶洞的支护性能及稳定性分析…………………………………………………周洁军,程峰,吴迪,等(417)气候环境基于岩溶洞穴旅游活动中洞穴环境因子的研究…………………………………………………………………朱晓燕,张美良(426)954中国岩溶2020年大高加索山南部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的气候意义……………………………………………………………王涛,李廷勇,张键(432)贵阳城区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和复合污染特征…………………………………………………………苏志华,韩会庆,陈波(442)第4期岩溶区重大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专辑西南煤系地层山区采动型崩滑灾害研究关键问题………………………………………………………李军,褚宏亮,李滨,等(453)基于易滑地质结构与多源数据差异的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灾害识别研究………………………………贺凯,李滨,赵超英,等(467)岩溶山区崩滑灾害变形破坏地质模式分类……………………………………………………………郭静芸,李守定,李滨,等(478)山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内涵及方法分析评述…………………………………………………………王宇,黄成,周翠琼,等(492)碳酸盐岩破裂过程中管道—裂隙水非线性流动特性试验研究………………………………………孙欢,刘晓丽,王恩志,等(500)采动作用下上硬下软型缓倾岩质高边坡变形机理试验研究…………………………………………钟祖良,王南云,李滨,等(509)光学遥感用于贵州发耳镇尖山营滑坡监测研究……………………………………………………陈立权,赵超英,任超锋,等(518)贵州纳雍普洒滑坡动力触发机制离散元模拟分析……………………………………………………崔芳鹏,李滨,杨忠平,等(524)贵州水城“7.23”高位远程滑坡冲击铲刮效应分析………………………………………………………高浩源,高杨,贺凯,等(535)水力作用下岩质斜坡破坏机制和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刘新荣,熊飞,李滨,等(547)鬃岭高位滑坡带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及致灾作用研究………………………………………………………………………易连兴(559)三峡水库碳酸盐岩区岩溶作用与斜坡破坏……………………………………………………………陈小婷,黄波林,李滨,等(567)基于强溶蚀带特征的地基岩溶发育程度评价方法…………………………………………………曹贤发,刘玉康,刘之葵,等(577)桂林阳朔如意峰景区A4救生平台基础岩体稳定性分析……………………………………………谢艳华,张炳晖,孙刚臣,等(584)峨汉高速廖山隧道岩溶发育规律及其工程效应浅析………………………………………………李芳涛,李华明,胡志平,等(592)云南万寿山地区岩溶水系统特征及隧道选线研究……………………………………………………任亚楠,万军伟,黄琨,等(604)小三峡岩溶隧道围岩防突层安全厚度有限元分析……………………………………………………………………………张桥(614)基于PCA-PSO-SVM的凡口铅锌矿地区岩溶地表塌陷危险性预测…………………………………周爱红,牛鹏飞,袁颖,等(622)第5期水文地质水化学—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岩溶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高旭波,向绚丽,侯保俊,等(629)山东莱芜盆地东部水文地质条件及富水块段特征………………………………………………………李波,王金晓,吴璇,等(637)基于水化学、同位素特征的济南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研究……………………………………………彭凯,刘文,魏善明,等(650)重庆市金佛山台原岩溶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分析…………………………………………………林永生,杜毓超,邹胜章,等(658)岩溶地下河在SWAT中的概化方法——以毕节倒天河流域为例…………………………………张程鹏,张凤娥,耿新新,等(665)生态地质岩溶湿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宋涛,邹胜章,张连凯,等(673)石漠化地区不同种植年限李树土壤呼吸月动态变化研究…………………………………………………周孟霞,莫碧琴,杨慧(682)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邓欧,李亦秋,杨广斌,等(689)喀斯特白云岩地区不同土体构型土壤剖面持水导水性能研究…………………………………………杨静,王升,丁亚丽,等(697)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张晓雨,周宝同,明弘(705)气候变化下贵州省水资源安全空间评价及敏感性分析……………………………………………………………………刘丽颖(714)近百年来贵州高原气温时空演变特征及趋势………………………………………………………胡泽银,王世杰,白晓永,等(724)955第39卷《中国岩溶》第39卷总目次技术方法岩溶断陷盆地跨孔CT成像探测岩溶孔隙及赋水状态的实验研究………………………………………张华,张贵,王宇,等(737)综合物探调查晋祠断裂对晋祠泉流域岩溶水控制作用效果分析……………………………………韩凯,梁永平,严良俊,等(745)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水文地质条件初探…………………………………………………………………程洋,王永,杨妍妨(753)基于RS与GIS的碳酸盐岩遥感影像特征研究——以黔南地区为例…………………………………王跃跃,陈蓉,申朝永,等(762)洞穴旅游试论红色岩溶概念及其科学价值………………………………………………………………………姜伏伟,董颖,苏孝良,等(775)旅游洞穴景区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对比研究——以贵州织金洞为例…………………………………陶沛然,杨晓霞,王文静(781)第6期水文地质滇西陇川断陷盆地地热水化学特征及循环过程………………………………………………………黄琴辉,张华,康晓波,等(793)鄂西岩溶槽谷区洼地的水位响应特征及产流阈值估算……………………………………………………廖春来,罗明明,周宏(802)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及成因…………………………………………………………唐春雷,晋华,梁永平,等(810)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岩溶水文地质学研究热点…………………………………………………………郭永丽,章程,吴庆,等(817)生态地质重庆溶洼—丘峰区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任霞,严宁珍,程永毅,等(829)青木关岩溶槽谷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可蚀性分析…………………………………………………陈英,魏兴萍,雷珊(836)土地利用方式下岩溶湿地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分析方法适用性探讨…………………………陈浏寰,覃英凤,王紫莹,等(845)菌剂添加对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及碳酸钙溶蚀的影响…………………………………………李永双,范周周,国辉,等(854)喀斯特峡谷区不同经济林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以贵州花江示范区为例………………………高阿娟,刘子琦,李渊,等(863)典型岩溶断陷盆地农作物生态需水研究——以蒙自地区为例…………………………………………曾锐,张陶,蒲俊兵,等(873)云南喀斯特断陷盆地典型群落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陈柯豪,杜红梅,刘春江(883)油气地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包裹体特征及古环境意义………………………………………张庆玉,李景瑞,梁彬,等(894)古岩溶流域内地表河与地下河成因联系与储层特征——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为例………………张三,金强,程付启,等(900)蜀南Z工区茅口组顶岩溶古地貌、古水系特征与刻画……………………………………………………聂国权,淡永,徐亮,等(911)灾害地质重庆市中梁山地区隐伏塌陷特征及物探勘测的思路…………………………………………………张银松,曹聪,康世海,等(918)IFSAR-DEM在岩溶洼地探测中的应用——以薄荷省旁劳市沉降灾害评估为例………………………………………………………………………………………………………………………Kevin L.Garas,Madonna Feliz B.Madrigal,Ross Dominic D.Agot,等(936)洞穴旅游酉水流域贵州段红色岩溶特征及成因…………………………………………………………………姜伏伟,董颖,陈友智,等(937)武陵山地区红色岩溶景观形成地质条件与演化模式研究…………………………………………曹晓娟,姜伏伟,陈友智,等(945)其他《中国岩溶》第39卷总目次 (952)。

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特点与要求

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特点与要求
关的大型凹陷边缘型岩溶,隐伏向斜翼部岩溶) ➢ 按含水介质分(溶孔溶洞型,裂隙溶隙型,溶孔溶隙型) ➢ 按埋藏条件分(岩溶承压水,岩溶潜水) ➢ 按岩溶作用方式分(雨水型岩溶、热水型岩溶、高寒型岩溶)
古岩溶与现代岩溶
➢古岩溶,泛指地质历史阶段形成的岩 溶以区别于现代岩溶(更新世之前、全 新世以后) ➢古岩溶是已经停止作用且被保存下来 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岩溶 ➢古岩溶与现代岩溶的划分并不是目的, 而在于把握岩溶的历史演化与规律
I,II
峰丛深谷 峰丛山地被深谷切割,切割深度一般大于千米。
峰丛与谷地交错,谷深坡陡,河流呈明流和伏流交替
类峰丛洼地 出现,洞穴、泉、地下河、峡谷、石柱林发育。 基岩为纯碳
I
全 岩
山地 缓峰丛谷地
缓峰丛与沟谷相互配置而成,谷地浅而宽,第四系松散 酸盐岩,洼
堆较普遍。
地、谷地表
侵蚀 -
溶蚀
岩溶山地谷地
➢ 岩溶水为世界约四分之一的人口提供饮用水源,在我国约20 %人口,近三十个大、中型城市以岩溶水为主要供水水源;
➢ 西南岩溶区约1亿人口以岩溶水为主要(或唯一)供水水源。
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一直是水工环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之一
内 容 提要
➢ 岩溶水文地质基础 ➢ 桂林岩溶水文地质 ➢ 南方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点 ➢ 北方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点
浅部岩溶与深部岩溶
➢ 据任美锷(1983)定义,岩溶水的运动受邻近河谷侵蚀基准而 控制的岩溶称为浅部岩溶,不受侵蚀基准面控制的岩溶称为 深部岩溶 ;
➢ 直接在深部形成的岩溶才是深部岩溶,深部油气演化和运移 过程中,其本身就具备了岩溶作用的条件 ;
➢ 深部水流一般受流体动力学的压力和流体静力学的压力影响, 即深部地下水的运动不再取决于岩溶地貌,而取决于区域可 溶性岩层与径流带之间的压力差和地质构造等条件;

新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新版.pdf

新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新版.pdf

足有关规范要求。钻探测试等均符合有关规范、标准规定的操作技术要求,
质量合格。勘察文件编制质量及深度满足《建设工程强制性条文 (房屋建筑部
分 )》 (2008年版 )、《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查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0年版 )、《岩土工程勘察合同》及本次勘察所依据的有关技术规范、技术
标准的要求。
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集成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6. 钻孔柱状图
7. (分层)土工试验成果总表
详细勘察阶段
8页 2页
山东泰山地质勘查公司
报告编号: 2017-10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详细勘察阶段
1、工程与勘察工作概况
1.1 工程概况
委托单位: 中兴建安公司 勘察单位:山东泰山地质勘查 公司
地理位置 :拟建场地位于枣庄市峄城区,交通便利。
整治和改造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建议。 1.2.2 勘察工作的依据 ⑴ 《岩土工程勘察合同》 ⑵《建设工程强制性条文 (房屋建筑部分 )》(2008年版 ) ⑶《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0年版 ) ⑷ 采用的有关技术规范、技术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09年版 ) 《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规范》 (DB37/5052-2015)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编制标准》 (DBK14-S3-2002)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15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33-200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 JGJ/T 87-2012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1999 1.3 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1.3.1 勘察工作量布置 ⑴ 勘察手段 根据勘察工作执行的依据、勘察的目的和任务要求、初步了解的拟建场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摘要:为使岩溶地区工程修建的安全性得到提升,本文进行分析在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岩溶地区容易出现地表塌陷、地面变形、土洞、岩洞等地质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建筑工程的建设,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促进当地建筑工程顺利开展。

关键词: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岩溶主要是指可溶性岩石,尤其是碳酸盐类岩石,比如石灰岩、石膏等,其在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蚀之后,受到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在生活中,表现为各种形状,比如洞穴、石林、溶洞等。

这种地貌地区,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多存在于广西、贵州等地区。

岩溶地貌的出现与地下水对碳酸盐类岩石侵蚀息息相关,在水流的冲击下,岩石被溶蚀,从而形状不一的沟壑、峡谷等。

岩溶的出现导致地质更加脆弱,对于建设在岩溶地区的建筑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所以在岩溶地区开展建筑工程的时候,需要进行地质研究,了解当地岩溶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

1、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1.1岩溶地基不稳定在岩溶地区,在厚厚的地表覆盖层下有石芽溶沟,并且岩体也可能存在暗河、溶洞等地貌,因此建筑物的地基处于不够均匀的状态。

而且上覆土层由于下部岩溶受到含有二氧化碳水侵蚀而产生塌陷,最终形成土洞。

而且土洞的塌陷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而且土洞的出现地方多为地下岩溶发展区域。

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压力作用直接到达地面10m以下。

所以建筑物的地基和上覆土层进行接触,甚至也会接触到下伏基岩。

岩溶地区的土层最显著的特点是土层厚度过高,土层空隙过多等。

所以地基非常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的地基出现倾斜,破坏甚至破坏。

1.2岩溶地表塌陷岩溶地表塌陷常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分布的区域,由于人为活动所导致岩溶地表出现塌陷的主要原因为施工过程中抽取地下水或者施工不慎导致地下水位明显提升,导致原本的岩溶水流向或者形态出现变化,进而导致土层承受能力下降,导致岩溶地表的脆弱程度加深,出现土体塌陷的现象。

中国西南及陕西秦巴地区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

中国西南及陕西秦巴地区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

中国西南及陕西秦巴地区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贺凯凯;陈清敏;成星;杨治国;韩静;曹江涛;艾昊;张文硕【期刊名称】《中国岩溶》【年(卷),期】2024(43)1【摘要】石漠化危害着生态环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国家也将西南八省、区、直辖市设定为石漠化监测区域;而在陕西秦巴地区岩溶地质遗迹的研究中已发现石漠化发育的迹象,这对秦巴地区的生态安全造成威胁。

文章总结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的内涵、现状、危害、成因和治理经验,为开展非监测区--陕西秦巴地区岩溶石漠化的调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遥感解译、无人机遥感调查和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分析,首次查明了陕西秦巴地区石漠化的发育情况,填补了该区域石漠化研究的空白。

【总页数】16页(P147-162)【作者】贺凯凯;陈清敏;成星;杨治国;韩静;曹江涛;艾昊;张文硕【作者单位】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自然资源部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秦巴研究分会;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31.5;X171.1【相关文献】1.基于RS和GIS的岩溶石漠化与大气降雨关系——以贵州省典型岩溶石漠化地区为例2.基于RS和GIS的岩溶石漠化恶化趋势定量预测——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典型岩溶石漠化地区为例3.林业建设在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作用——以南宁市石漠化治理为例4.关于岩溶地区湖南省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的思考与建议——以新邵县历年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为例5.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贫困问题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及其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及其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维普资讯
第2卷 5
第 2期
中 国 岩 溶
CA RS0 L0 G I CA S NI I CA
Vo1 2 NO. .5 2
2 0 年 6月 06
J .06 un 2 0
文 章 编 号 :0 1 4 1 (0 6 0 -0 6 —0 10— 8020)2 13 5
导作 用 的则 是 地 质 因 素 。
关 键 词 : 南 岩 溶 区 ;岩 溶 石 漠 化 ;地 质 影 响 因 素 西
中 图 分 类号 : 17 1 S 5 .
文献标识码 : A
0 引 言
到 上 个世 纪末 , 国西 南 碳酸盐 岩 分布 区岩 石裸 我 露 程 度 大 于 3 的岩 溶 石 漠 化面 积 已经 达 到 1 . 1 o o 5 万 k , 中从 8 m。其 o年代 末到 9 年 代末 的 1 年 时 间里 o o 石漠化 年平 均增 长率 为 2 L 。岩溶 石 漠化 直接 导致 1 ] 了水土 流 失 、 耕地 面积减 少 、 可 人畜 和灌 溉用 水 困难 、 生态环 境 恶化 、 生物 多样性 降低 、 涝灾 害频 繁 、 旱 经济 文 化 落 后 、 民生 活 贫 困L 等诸 多 的社 会环 境 问题 , 居 2 引起 了人 们的普 遍关 注 。 1 来 , 溶石 漠化 地 区 近 o年 岩
了许 多成 果 [ 1 。本文 在 前 人 已有研 究 成 果 的基 础 34  ̄] 上, 重点 探 讨控制 岩溶 石漠 化形 成 的地 质 因素影 响作 用 包括 碳 酸盐岩 的物 质成 分 、 结构 、 造 以及岩 层组 构 合、 地质 构造 等对 岩溶 石漠 化演 变 的影 响 。
我 国西 南 岩 溶 石 漠 化 及其 地 质 影 响 因素 分析 ①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

二 溶蚀作用的基本过程 (一)溶蚀作用及其化学机制
溶蚀作用是指水通过化学作用对矿物和岩石的破坏作 用。化学作用主要有溶解、水解、水合、碳酸化及氧化等。 其中水对可溶岩的溶解和水解十分普遍。
大气中的CO2与水化合后即成为碳酸: CO2+H2O H2CO3 H++CaCO3 H2CO3 H++HCO3HCO3-+Ca2+ 2HCO3-+Ca2+
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对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 (Karst)石灰岩高原进行研究,并于 1893年正式“karst'’ 来概括喀斯特高原的地貌景观。自此Karst一词渐被世 界各国学者所接受。
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喀斯特学术会议(1966年2月, 桂林),建议在我国使用“岩溶”一词,并把它作为 Karst的汉语同义语。
我国不同气候带的碳酸盐岩溶蚀量
地 区 气候带 年降水量(毫米) 400-600 1 000—1 200 1 271 1 734 1 500—2000 年平均气温(℃) 6 8 6~8 12~15 15.6 15.1 20~22 年溶蚀量(毫米) 0 02—0 03 0.02—0.03 0.06 0.036 0.051 0.12~0.3
第二节 岩 溶 作 用
一 岩溶作用的概念
岩溶地貌由岩溶作用所成,岩溶作用主要是指水对可溶 岩石的溶蚀、冲蚀、崩塌和沉积的总称。作用有物理的,也 溶蚀、冲蚀、崩塌和沉 溶蚀 有化学的,但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物理作用为次。岩溶作 用的空间十分广阔,既在地表也在地下,从而造成了丰富多 彩的地表与地下地貌。
河北西北部 暖温带半干旱区 湖北三峡 黔北务川 滇东罗平 广西中部 中亚热带湿润区 中亚热带湿润区 中亚热带湿润区 南亚热带湿润区

富川地质灾害报告

富川地质灾害报告

富川地质灾害报告1. 引言富川地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部,地势复杂,地质灾害频发。

近年来,富川地区的地质灾害不断增加,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报告旨在对富川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和评估,为相关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2. 地质背景富川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区,地质构造活跃,地下水丰富。

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溶地貌发育,地下水体系发达。

同时,河流穿越峡谷,地貌陡峭,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3. 富川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富川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滑坡是富川地区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其次是崩塌和泥石流。

这些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4. 地质灾害的成因富川地区的地质灾害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 地质构造活跃:富川地区处于构造活跃带,地壳运动频繁,导致地层变动和岩体松动,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降雨:富川地区多雨,降雨集中,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人为活动: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破坏地质环境,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

5. 地质灾害的评估与预警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地质灾害,必须进行灾害评估和预警工作。

对于富川地区的地质灾害,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估和预警: - 制定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收集地质、气象、水文等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通过地下水位、地表变形、降雨量等指标的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地质灾害。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提前准备救援物资和设备,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6. 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为了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和治理措施。

以下是针对富川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建议: - 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办法,合理规划用地,防止开发过度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地质灾害。

-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关于张坊水库几个地质问题的报告

关于张坊水库几个地质问题的报告

张坊水库地质问题报告1. 背景张坊水库位于中国某省某市,是一座重要的水利工程。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推进,该水库的水源供应压力逐渐加大。

然而,一些地质问题给水库的正常运行和水源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亟需解决。

本报告将对张坊水库的几个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确保水库的安全运行和水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分析2.1 地震风险张坊水库所在地区位于地震活动带,地震风险较高。

地震可能导致水库大坝的破坏,进而引发洪水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2 岩溶地质问题张坊水库周边地区存在大量的石灰岩,这种岩石易溶解,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容易形成岩溶洞。

岩溶洞的发展会导致地表下陷和水库的渗漏,对水库的正常蓄水和供水功能造成影响。

2.3 滑坡和崩塌风险张坊水库周边的地质条件复杂,存在较多的滑坡和崩塌风险点。

在降雨较多或地震发生时,这些风险点可能发生滑坡或崩塌,导致水库大坝的破坏和水源的污染。

3. 结果3.1 地震风险评估根据地震历史数据和地质勘探结果,张坊水库所在地区的地震风险等级为中等。

在水库设计和建设中,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确保水库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力。

3.2 岩溶地质调查对张坊水库周边的岩溶地质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确定岩溶洞的分布和发育程度。

在水库的设计和建设中,应采取措施加固岩溶地质区,防止岩溶洞的发展和水库的渗漏。

3.3 滑坡和崩塌风险评估通过地质勘探和地质力学分析,评估张坊水库周边滑坡和崩塌风险点的稳定性。

在水库的建设和管理中,应加强对这些风险点的监测和治理,确保水库大坝的稳定和水源的安全。

4. 建议4.1 抗震设计和建设在张坊水库的设计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地震风险,采取抗震措施,确保水库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

建议制定相关的抗震设计规范,并进行抗震评估和监测。

4.2 岩溶地质管理加强对张坊水库周边岩溶地质的管理,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制定岩溶地质治理方案。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二00八年三月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编写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单位负责人:单海平项目负责人:时坚参加人员:蒋忠诚时坚裴建国程伯禹钱小锷曾华烟王宇鄢毅王明章刘安云盛玉环谢运球周立新编写人:时坚蒋忠诚裴建国目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总则 (1)4 设计书的编制 (5)5 岩溶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规律调查 (6)6 岩溶水系统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调查 (9)7 水文地质调查精度要求 (17)8 综合勘查技术手段 (19)9 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 (30)10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编图 (34)11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制 (37)后记 (45)附录1 (47)附录2 (60)前言为了落实中国地调局在新形势下以新的思路、方法、技术,详细开展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指示精神,地调局水环部于2002年初组织了由蒋忠诚、时坚、裴建国、程伯禹、钱小锷、曾华烟、王宇、鄢毅、王明章、刘安云、盛玉环、谢运球、周立新等专家和地调项目技术负责人组成的西南岩溶区地调综合组,并聘请袁道先院士为技术顾问,于2002年9月开始讨论编写“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根据讨论提纲,综合组人员分工组织编写,于2003年初完成手稿,2003年4月由综合组负责人蒋忠诚统稿完成初稿。

“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初稿完成后,袁道先院士首先进行了修改,地调局水环部的殷跃平主任、文冬光处长也亲自进行了审改。

然后,地调局水环部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本技术要求反复进行修改。

2003年9月~10月组织有关知名专家对修改稿进行了函审。

西南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及四幅联测(夏日元)

西南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及四幅联测(夏日元)
解决了区内5000余人和10000余头大牲畜的饮 水、缓解了6000余亩农田缺水灌溉。
西南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及 四幅联测
夏日元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二〇一四年四月
提纲
一、 工作背景(把握岩溶水资源特点开展调查工作) 二、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要点
1、前期工作阶段(预填图) 2、野外调查阶段 3、探测与试验阶段 4、资料整理与编图 5、报告编写与成果提交
1.1 碳酸盐岩分布与类型
岩溶石漠化分布现状
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
针对不同类型区开发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堵洞蓄水、暗河截流、大泉壅水、 钻井、大口井、斜井等多种方式,开展了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综合治 理示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
拦截地下河形成地下调节水库5 座,地表溶洼成库2处,钻探成井 300多眼,表层岩溶水调蓄20余处, 开挖浅井50多口,解决了100多万 人 饮 用 水 、 50 万 多 亩 耕 地 的 灌 溉 用水问题。
单位 万Km2 万Km2
m 点 km 站 件
完成工作量 66 21
58000 60000
60 80 30000
水文地质调查
完成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21万平方千米
岩溶地质条件与发育 规律;
岩溶水资源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与开发潜力;
岩溶水开发利用条件; 生态环境条件及其与 水资源关系。
岩溶地下河探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溶蚀高原
峰丛洼地
深切河谷
峰丛谷地
峰林平原
孤峰平原
岩溶地貌类型多样,控制地下水的分布格局
1.2 西南岩溶地区水资源特点
水资源特点1
地表水系不发育,浅部涵水调节能力差

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岩溶研究进展与重要活动

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岩溶研究进展与重要活动
溶 水 文 ( 位 、 量 ) 水 的 物 理 化 学 指 标 ( 温 、 H 水 流 、 水 P
批7 伟实施 , 岩溶 研 究与 国 家 目标 有 机 地 结合 起 来 ; 使
西 南 岩 溶 地 区 地 质 调 查 和 抗 旱 找 水 行 动 、 溶 领 域 的 岩
值 、 导 率 、 0 等 ) 土 壤 李 气 C 行 连 续 监 电 HC 和 O 进 测 , 但 证 明 了 溶 作 用 的 迅 速 变 化 过 程 , 且 揭 示 不 而
我 国“ 一 五 ’ 间 的 岩 溶 研 究 进 展 与 重 要 活 动 十 ’ 期
蒋 忠 诚 , 建 国 , 日元 , 美 良 , 明 堂 裴 夏 张 雷
( 国地 质 科 学 院 岩 溶 地 质研 究所 , 西 桂 林 5 1 0 ) 中 广 4 O 4
摘 要 : 十 一 五” 间 , 际岩 溶 中心 在 我 国 桂 林 成 立 , 溶 研 究 在 理 论 上 与 实 践 “ 期 国 岩 应 用 上 取 得 了 显著 进 展 。理 论 上 , 用地 球 系统 科 学 的 观 点 和 现 代 自动 化 测 试 手 运
形 式 对 全 球 碳 汇 的 贡 献 , 多 种 气 候 替 代 指 标 深 化 了洞 穴 石 笋 的 古 环 境 记 录 研 从
究 ; 新 技 术探 索 了岩 溶地 下 水 水 质 和 水 量 的 有 效评 价 方 法 。 应 用 上 , 成 的 西 用 形
南 岩 溶 水 、 漠 化 和 水 土 流 失 调 查 区 域 性 资 料 在 国 家 目 标 和 干 旱 找 水 重 大 社 会 需 石
段 发 展 了岩 溶 动 力 学 ; 的 学 科 生 长 点 岩 溶 生 态 学 不 但 揭 示 了 西 南 岩 溶 生 态 系 统 新

《中国北方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岩溶-中国

《中国北方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岩溶-中国

《中国北方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岩溶中国一、北方岩溶塌陷现象概述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东北等地,近年来频繁出现岩溶塌陷现象。

这些塌陷事件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困扰,还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岩溶塌陷,作为一种地面沉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地质结构的特殊性。

二、岩溶塌陷的形成原因1. 地下水过度开采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地下水成为当地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地下水开采量逐年上升,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当地下水水位低于岩溶洞穴顶部时,洞穴上方岩土体失去支撑,从而引发岩溶塌陷。

2. 地质结构特殊性北方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岩溶地貌广泛分布。

岩溶洞穴、地下暗河等地质现象为岩溶塌陷提供了条件。

当地下水水位下降,岩溶洞穴内的空气压力减小,导致洞穴上方岩土体发生塌陷。

三、岩溶塌陷的危害1. 破坏基础设施岩溶塌陷会导致地表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时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塌陷还会影响地下管线、光缆等设施的正常运行。

2. 影响农业生产岩溶塌陷会导致农田裂陷、灌溉设施损坏,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益。

3. 恶化生态环境岩溶塌陷会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四、防治措施及建议1. 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政府应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力度,合理规划地下水开采,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实施地质勘察在岩溶发育地区,开展地质勘察工作,查明岩溶洞穴、地下暗河等地质现象,为防治岩溶塌陷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岩溶塌陷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潜在塌陷隐患,为防治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4. 采取工程措施针对已发生的岩溶塌陷,采取回填、加固等工程措施,减轻塌陷带来的危害。

5.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岩溶塌陷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对岩溶塌陷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

五、案例分析:某北方城市的岩溶塌陷事件2019年,某北方城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岩溶塌陷事件,造成数栋居民楼倾斜、道路中断,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

广西玉林某场地岩溶塌陷形成机理研究

广西玉林某场地岩溶塌陷形成机理研究

广西玉林某场地岩溶塌陷形成机理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广西玉林地处岩溶地貌发育区,是中国岩溶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某场地频繁发生岩溶塌陷现象,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和财产损失。

岩溶塌陷是由于地下溶洞发生塌陷,导致地表发生变形和坍塌。

岩溶塌陷的形成不仅受岩层的结构和性质影响,还和人类开发利用地下资源、建设地下工程等密切相关。

对于某场地岩溶塌陷形成机理的研究,不仅可以增进对岩溶地质灾害的认识,提高对岩溶塌陷的预警能力,也可以为岩溶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某场地岩溶塌陷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探索岩溶塌陷的机理,分析场地的地质特征,提出岩溶塌陷的预警与防范措施,以及进行实验与模拟分析,从而为相关研究和防灾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究广西玉林某场地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为防范和治理岩溶塌陷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岩溶塌陷现象进行描述和机理分析,可以揭示岩溶塌陷发生的内在原因,并为后续的防范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对场地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岩溶塌陷的发生规律,为预警和防范工作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岩溶塌陷预警与防范措施的研究将有助于降低岩溶塌陷带来的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实验与模拟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模拟岩溶塌陷的过程,并验证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最终,通过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推动岩溶塌陷治理工作的发展。

2. 正文2.1 岩溶塌陷现象描述岩溶塌陷是指由于地下岩溶溶蚀导致地表崩塌或坍塌的现象。

在广西玉林某场地,岩溶塌陷现象较为严重。

其主要表现为地表出现明显的凹陷、坑洞和崩塌现象,给周围地区的建筑物和道路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岩溶塌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岩溶作用引起的地下溶洞塌陷。

地下岩溶洞在受到地下水侵蚀的岩层的承载能力逐渐减弱,导致地表的坍塌。

地下沉积物的流动与积聚也会加剧岩溶塌陷的发生。

碳酸盐岩地区的岩溶发育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广西某岩溶专项勘察为例

碳酸盐岩地区的岩溶发育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广西某岩溶专项勘察为例

碳酸盐岩地区的岩溶发育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广西某岩溶专项勘察为例摘要: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在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在进行工程建设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岩溶问题。

广西某重大项目,其工程场地内的地质环境复杂。

由于岩溶发育使得工程区域的地质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严重阻碍了该大型工程的施工进程,也是工程场地中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

因此对该项目进行岩溶专项勘察,对岩溶的发展特点、发育规律以及构造等进行深入的探究,对基坑开挖及隧道设计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本文以广西某岩溶专项勘察为例,研究分析碳酸盐岩地区的岩溶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为类似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岩溶;碳酸盐岩;发育规律;影响因素1前言全球陆地表面 15% 的面积被岩溶覆盖,它们主要表现为峰林、孤峰、残丘、落水洞、溶蚀漏斗、竖井、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

我国是世界上岩溶发育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岩溶的总面积达346万 km2,其中 91 万 km2的碳酸盐岩裸露于地表[1]。

根据岩土工程详细勘察资料,该场地岩溶发育,地下水水位较高,基于此,该文主要研究岩溶发育的机理及影响因素,旨在为该类型地区的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

2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项目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部,桂中平原的北端,东、西、北三面环山,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特征。

市区范围地形平坦,略有起伏,地面标高一般在78~120m之间。

平原内有零星的溶蚀孤峰突起。

柳江为区内主要河流,总体流向从西北至东南,河曲发育。

另有竹鹅溪等支流,水塘及小湖泊局部发育。

柳江在工程区以北蜿蜒流过,距离约500m。

2.2地层岩性经分析对比区域地质资料,柳州地区分布泥盆系、石炭系地层、二叠系、白垩系地层,其中二叠系地层主要分布于柳州市东北部,柳州城区地层以白垩系及石炭系地层为主,地表多覆盖薄层~中厚层第四系地层。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该场区从上到下分为五层:①层填土、②1层硬塑状红黏土、②2层可塑状红黏土、②3层软塑状红黏土、③1层强风化灰质白云岩、③2层中风化灰质白云岩。

岩溶路基稳定性分析

岩溶路基稳定性分析

岩溶路基稳定性分析【摘要】针对岩溶路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合理的处理好岩溶工程问题,必须从岩溶病害形成机理、岩溶所在地区规律性分析入手。

通过调查分析岩溶路基稳定性,表明岩溶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行为方式和变迁、岩性、岩层层理等结构面特征、水文环境与水动力特征为主的因素控制和影响。

【关键词】岩溶路基稳定性结构面1 引言岩溶是一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并包含水的物理侵蚀、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再沉积的综合作用,和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1-3]。

岩溶具有成生、发育、发展、死亡的生命链特征,但其是循环链,死亡的可以复活。

其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行为方式和变迁、岩性、岩层层理等结构面特征、水文环境与水动力特征为主的因素控制和影响。

因此,要安全、经济。

合理的处理好岩溶工程问题,必须从岩溶病害形成机理、岩溶所在地区规律性分析入手。

2 工程概况项目所在区处在武陵山区,燕山期强烈的褶皱上升运动,造成山体隆起,地势起伏。

碳酸盐岩在山区,大面积裸露或浅覆盖,受区域新华夏系主构造应力场控制,场地基岩陡倾角节理构造非常发育,切割深,并往往成组出现。

在地表起伏较大形成的地面坡降较大情形下,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向下流速快、水力梯度大,侵蚀力强烈,为垂直岩溶发育提供下有利的背景条件,成而形成大量的陡倾角“溶缝”(有关名词解释,见后述)、落水洞等竖直岩溶形态,更进一步的发展,岩溶塌陷型漏斗、洼地随即出现。

溯源更古老的地质历史,项目区可溶岩的最早形成,大致于早谷生代(距今约5亿7千万年)寒武纪开始,此后本区持续凹陷接受海相沉积,直到石炭纪,其间虽有局部短时间构造抬升,造成的沉积间断,但总趋势仍是持续凹陷。

石炭系时期停止了凹陷,本区处在整体缓慢抬升阶段,但并未有剧烈的造山运动,石炭纪后~三叠纪,本区再次持续凹陷(期间有局部短暂海退)。

燕山运动强烈造山,项目区一带大多强烈隆升为陆(张家界一带较缓,形成永定陆间盆地,沉积白垩系红层),白垩纪末的喜山运动,对项目区一带是进一步抬升,此后至今,本区地壳基本上处于抬升之中,地表一直接受长期、强烈的剥蚀,项目区一带(除一标外),所见到的最新的岩石,为志留系龙马溪页岩。

天坑,大地的“陷落”

天坑,大地的“陷落”

天坑不是陨石撞击地球的结果,也不是超自然力量的创造,而是一种喀斯特地貌。

不同于峰林、石林、溶洞等,天坑是特殊的喀斯特负地形,口径和深度不小于一百米或容积大于一百万立方米,四周或大部分岩壁为陡壁,或曾与地下河连通。

在一定范围内,若干个天坑通过地下河系统相互连通,即可形成一个天坑群。

天坑家族又添新成员!前段时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科考探险队在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探险结束后,确认发现1个标准天坑。

至此,乐业县的天坑家族成员增至30个。

天坑是一种坑洞,是大地突如其来的“陷落”,隐藏在地平线之下,如同巨大的石桶,深不见底。

它们又不仅仅是坑洞,里面还藏着“生物世界”,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接下来,我们就走近天坑,来了解它们的与众不同吧!◎本刊综合天坑是什么1图1 大石围天坑(图/图虫创意)4发明与创新·2022年9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年9月5发明与创新·小学生方米。

坑壁上有3个大型洞口,据推测,这是天坑演化早期的洞穴遗迹。

坑底保存着完好的原始森林系统,大量崩塌块石隐藏其中。

朝着天坑顶部集中生长的古树接近40米高,密集的阴生植物快没过肩膀。

不同于乐业天坑群中的天坑,这次新发现的天坑发育于伏归地下河。

这个地下河系统是否还有其他天坑呢?期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的考察结果。

广西百色市乐业县属于中国南方喀斯特典型的岩溶区,是世界最大天坑群——乐业天坑群所在地,被誉为“世界天坑博物馆”。

喀斯特又称“岩溶”,即水溶蚀可溶岩所产生的地质现象。

作为喀斯特地貌,天坑也是流水和岩石长期作用的杰作。

形成条件到底天坑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主要是两大方面。

岩层本身碳酸盐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为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知识小课堂/广西702洞穴探险队)6发明与创新·2022年9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也要够厚。

《中国岩溶》期刊被GeoBase数据库收录

《中国岩溶》期刊被GeoBase数据库收录

karst, but is no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emi-underground space. The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is significantly controll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shallow subways and other engineering projects. Overall,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of sub-shallow layer are slightly poor, and the rock mass in the structural and karst development areas is broken, which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and cost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o prevent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like the water inflow of foundation pit and karst collapses, it is recommended to take reasonable measures such as the foundation pit enclosure during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2) The establishment of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units of groundwater system and the ArcGIS platform is convenient and practical, and the reliability of evaluation results have been verified. (3) The underground space in karst areas is significantly constrained by factors such as karst collapses, geological structures, karst pipeline development, and condition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drainage. Before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karst areas, it is recommended to accurately delineate the groundwater system, investigate groundwater dynamics, take precautions to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water inrush and karst collapse, conduct suitability evaluation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types of underground space utilization and limiting factors, and clarify karst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areas with low suitability, reasonable planning or preliminary engineering treat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obtain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in a coordinated way. Under the premise of scientifically protecting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s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maximiz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benefits should be achieve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significant for the guidance of constructing Gui'an Station, Metro line S1, and the surrounding underground comprehensive pipe galleries in Gui'an New Area. The results are also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karst areas.Key words Gui'an New Area, karst area,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suitability evaluation(编辑 张 玲)《中国岩溶》期刊被GeoBase数据库收录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岩溶》期刊通过评估,正式被GeoBase数据库收录,这是《中国岩溶》继被国际权威数据库Scopus、DOAJ和EBSCO收录后,再一次获得国际大型权威数据库的认可,标志着《中国岩溶》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GeoBase数据库是跨及地球科学各个领域并将其研究文献编入索引的数据库,是地学领域收录文献最广的数据库,包括:地球科学、生态学、地质学、人类与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力学、替代能源、污染、废物管理与自然保护等。

刀棱山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刀棱山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刀棱山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 背景刀棱山位于中国东南部,是一个重要的山区地带。

该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地质构造活跃,对该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刀棱山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分析2.1 地质背景刀棱山地区地质背景复杂。

根据地质调查数据显示,该地区主要由片麻岩、砂岩和页岩组成。

这些岩石形成于古生代,经过长期的构造变形和侵蚀作用,形成了目前的地质格局。

2.2 地形特征刀棱山地区地形起伏,山峰陡峭,河流纵横交错。

山谷狭窄,地势险要。

该地区还存在大量的岩溶地貌,如溶洞、喀斯特地貌等。

这些地貌特征对地质环境起到了重要影响。

2.3 地质灾害刀棱山地区地质灾害频发,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等。

由于该地区地质构造活跃,地震活动频繁,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此外,降雨较多的季节,山区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

3. 结果3.1 片麻岩分布经过地质调查,发现刀棱山地区主要由片麻岩构成,分布广泛。

片麻岩是一种具有均质结构的变质岩,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适合用于建筑材料的开采和利用。

3.2 岩溶地貌分析刀棱山地区存在大量的岩溶地貌,主要表现为溶洞和喀斯特地貌。

这些地貌形成于长期的地表水侵蚀和地下水溶蚀作用。

岩溶地貌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具有重要影响。

3.3 地质灾害防治建议针对刀棱山地区频发的地质灾害,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地震灾害的预防能力;•加强山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工作,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加强对岩溶地貌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岩溶资源,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和救援效率。

4. 建议4.1 加强地质调查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刀棱山地区的地质情况,建议加强地质调查工作,包括地质剖面测量、地质样品采集和实验分析等。

这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地质风险和资源潜力。

4.2 优化土地利用规划针对刀棱山地区的地质特点和地形条件,建议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不同区域的用途,减少地质灾害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岩溶地质调查报告
(2016年)
在国土资源部正确领导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相关省级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岩溶地质调查项目,完成1:2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78万平方千米,1:5万水文地质调查30万平方千米,1:5万岩溶塌陷调查3万平方千米,建立了10处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调查具有开发价值的岩溶洞穴和天坑3000多处,在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在岩溶动力学理论、岩溶石笋高分辨率测年、岩溶人工增汇和岩溶地下水探测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科技创新。

牵头承担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建立全球岩溶碳循环监测站,为推动全球岩溶合作研究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岩溶地质调查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石漠化治理示范、洞穴探测、碳汇调查、塌陷易发区评估和岩溶油气储层评价等6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一是查明西南8省(区、市)岩溶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534亿立方米/年,实施地下河开发利用示范工程20多处,钻探成井8000多眼,解决了1500万人饮用水困难,为抗旱找水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发现西南8省(区、市)岩溶石漠化面积由2005年的13万平方千米减少到2015年的9.2万平方千米。

总结
出4种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可在西南岩溶区300个县石漠化治理中推广应用。

三是调查了3000多个岩溶洞穴和天坑的开发利用条件,指导建设52处岩溶国家地质公园、7处世界岩溶地质公园、11处世界岩溶自然遗产以及500多处旅游洞穴开发,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是评价得出我国岩溶地质碳汇潜力为4000万吨/年,近10年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增加的岩溶碳汇量为2500万吨,查明不同生态环境背景条件下岩溶碳汇差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是圈定岩溶塌陷高易发区面积34万平方千米,年均发生岩溶塌陷灾害150多处,涉及41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43个县级城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油气管线等重大线性工程受岩溶塌陷影响的总长度达7200多千米。

六是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渤海湾盆地,调查研究了深部古岩溶发育规律和碳酸盐岩油气储存机制,圈定油气聚集有利区30万平方千米,建立了古岩溶发育结构的地球物理响应模式,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成效。

二、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在岩溶动力学理论、岩溶洞穴石笋高分辨率测年、人工干预固碳增汇技术和岩溶地下水探测等4方面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一是研究和总结岩溶区碳、水、钙在地球多圈层中的互
馈机制与动态循环演化机理,创立了岩溶动力学理论,为有效解决岩溶区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是利用微区取样技术,通过同位素微量测试,准确获得石笋中记录的季节尺度历史气候变化信息,恢复重建了高精度的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历史,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是创新流域尺度岩溶碳循环研究方法,提高了评价精度。

研发陆地植被、土壤改良、引入外源水和沉水植物等人工干预固碳增汇技术,引领了国际地质碳汇研究新方向。

四是研发了高精度大深度地下水探测技术,提高了岩溶地下水探测精度,定井成功率由30%提高到70%以上。

指导2010年西南和2011年北方四省抗旱找水打井,成井率分别达到了87%和95%。

三、积极开展国际地质对比研究和技术培训,建立全球岩溶碳循环研究基础台站,为推动国际岩溶合作与岩溶学科发展做出了4方面重要贡献。

一是连续成功牵头申报5个岩溶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项目,组织开展岩溶形态组合、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岩溶生态系统、岩溶含水层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对比研究,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是建立了全球39个岩溶碳循环监测站,对土地利用
变化及植被演替与岩溶碳汇潜力关系、不同气候带岩溶碳循环强度等进行监测研究,成为国际岩溶研究的基础台站。

三是搭建了中国—东盟岩溶地质国际合作、科学研究、技术交流、信息共享和人才培训5大平台,有效提升了东南亚国家的岩溶地质研究能力和水平。

四是成功举办20次国际岩溶地质学术会议和16期国际培训班,培训40多个国家600多名学员,为国际岩溶合作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十三五”岩溶地质调查的四项重点任务
一是以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为依托,牵头组织实施“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建立“岩溶地球”大数据平台。

二是联合有关单位,积极申报岩溶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搭建重大岩溶资源环境问题研究科技创新平台。

三是继续推进岩溶地区综合地质调查,破解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难题,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

四是深化岩溶碳汇调查和人工增汇技术研究,开辟碳减排新途径,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