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1. 概述
本报告旨在对相关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全面勘察和分析,
为项目规划和开发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评估。
本次勘察覆盖范围广泛,涉及地质结构、地下水位、水质状况等多个方面。
2. 勘察方法
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水文地质勘察:
- 地质剖面观测:通过对勘察区域的地表地质进行观测分析,
确定地层结构和地下水分布。
- 钻孔取样:通过钻探取样,获取地下水文地质信息,包括地
下水位、水质状况等。
- 地下水位监测:设置监测井,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3. 勘察结果
根据我们的勘察数据和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 地质结构:勘察区域主要由岩石和土层构成,其地层结构相
对稳定。
-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较为稳定,受季节变化和地形地势影响较小。
- 水质状况:水质整体达到国家标准,但在某些区域存在轻微的污染现象。
4. 建议和措施
基于勘察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 对于地质结构相对稳定的区域,可以考虑在此进行地下水开发利用。
- 对于水质轻微污染的区域,建议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措施,确保水质达标。
5. 结论
本次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对勘察区域的地质结构、地下水位和水质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
根据勘察结果,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项目规划和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注意:以上结论仅基于我们的勘察数据和分析结果得出,具体决策需结合更全面的信息进行综合考虑。
**
*以上报告仅为参考,具体情况请根据需要灵活调整。
*。
安康机场水源地水文地质勘查(终)

安康富强机场迁建项目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陕西工程勘察研究院二〇一二年九月安康富强机场迁建项目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项目负责:杜增育编写人:李坤马媛刘惠中审核人:王武刚李新友审定人:冯琳总工程师:李稳哲院长:刘咸斌报告编写单位:陕西工程勘察研究院报告编写时间:二〇一二年九月目录1 序言 (1)1.1任务由来 (1)1.2任务及要求 (1)1.3勘查依据 (2)1.4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现状和规划 (2)1.5工作方法 (3)1.6工作过程及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5)2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7)2.1 自然地理与地形地貌 (7)2.2 气象、水文 (8)2.3 地层岩性及构造 (11)2.4 水文地质条件 (13)3勘探工作成果分析与水源地水资源分析 (17)3.1 勘探工作成果分析 (17)3.2 论证区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分析 (31)4 供水工程施工设计 (34)4.1水源地建设方案 (34)4.2 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35)4.3 可动用含水层水量计算 (38)4.4 开采后地下水水位预测 (41)4.5 生活用水水质分析 (41)4.6 生活用水取水的可靠性与可行性 (41)4.7 取水设施工程量 (42)4.8 取水口设置合理性分析 (44)5 经费预算 (45)6 结语 (46)6.1结论 (46)6.2建议 (47)附件:1.建设工程预算书2.水质检验报告(5份)附图:1.安康市富强机场改扩建项目水源地水文地质图2.地质地貌剖面图1-1'、2-2'、3-3'、4-4'、5-5'3. 钻孔柱状图1 序言1.1任务由来为满足城市建设和民航发展的需求,安康机场迁建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编制了《陕西安康机场迁建项目选址报告》和《陕西安康机场迁建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预可研报告》)。
2010年8月9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出具“关于陕西省安康迁建机场场址的审查意见”(民航函[2010]958号),原则同意将富强场址作为陕西安康迁建机场的推荐场址。
拉萨市某水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拉萨市xxxxx水厂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勘探阶段)xxxxxxxx二○一四年八月拉萨市xxxxx水厂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勘探阶段)委托单位:拉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承担单位:xxxxxxxx总经理:总工程师:审核:项目负责:编写:提交时间:2014年8月10日修改说明1、工作程度:收集资料不完善,原地矿部915水文队在拉萨地区做过1:10万和1:20万的水文地质工作。
回复:前人工作程度中补充了:原地矿部915水文队在拉萨地区做过1:10万和1:20万的水文地质的相关资料。
2、水文地质测绘1:2000的2.5平方公里,而附图2水文地质图不规范,是示意图,请按1:2000的水文地质图规范要求而做。
回复:报告中水文地质测绘1:2000的2.5平方公里,已更改为水文地质测绘1:50000的2.5平方公里,补充了拉萨市1:5万水文地质图;附图02已按规范修改。
3、补充完善前期审查意见。
回复:该项目为第一次评审,前期无审查意见。
4、气象资料和地表河流资料用最近几年的。
回复:已引用收集到的最近几年的气象资料及河流资料。
5、补充区域地质图。
回复:已补充拉萨市1:5万地质图。
6、完善地下水和地表水动态长观资料及一年丰、平、枯水季节的地下水动态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
回复:由于水文地质勘察为丰水期,工作时间段,未对拟选水源地进一年丰、平、枯水季节的地下水动态及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
7、补充单井抽水试验记录表,论述单井抽水试验稳定时间,是否满足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要求,抽水试验只做了一次降深,规范要求进行三次降深。
建议补充。
回复:针对单井抽水试验做了三个落成的抽水试验,试验稳定时间为8小时,满足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要求。
并补充了单井抽水试验记录表。
8、干扰抽水试验中规范要求要达到延续时间不少于10天,本报告干扰抽水试验无时间记录,请补充完善。
回复:以补充。
9、含水城厚度54.75m有些地方59.75m,前后矛盾,重新计算。
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报告范文

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报告范文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报告。
报告编号,XXXXX.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
一、勘探目的。
本次勘探旨在对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进行详细勘察,以确定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特征及工程地质情况,为后续的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勘探范围。
本次勘探范围包括矿山周边区域及潜在工程建设区域,具体范围为XXX平方公里。
三、勘探方法。
1. 野外地质调查,对矿山周边地质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包括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岩性分布等。
2. 水文地质勘探,对矿山周边水文地质进行详细勘察,包括地下水位、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构造等。
3. 工程地质勘探,对潜在工程建设区域进行工程地质勘探,包括地质构造、地层稳定性、地质灾害隐患等。
四、勘探成果。
1. 地质条件,矿山周边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存在断裂带和褶皱带,地层岩性以XXX为主,地质构造较为稳定。
2. 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位较为稳定,水文地质条件适宜工程建设,但需注意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3. 工程地质情况,潜在工程建设区域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存在地质灾害隐患,需要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治措施。
五、建议意见。
1. 对于矿山周边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区域,建议加强地质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在工程建设前,需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探,制定科学的工程设计方案,以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六、总结。
本次勘探对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进行了详细的勘察,为后续的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和科学依据,为保障工程的安全稳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编制单位,XXX地质勘察院。
编制人,XXX.审核人,XXX.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一、工程概况二、场区地层及水文地质条件三、试验井的布置及施工四、水文地质试验五、结论与建议附录:1、井(孔)标高明细表2、勘探试验生产井竣工图3、勘探试验生产井大样图4、抽水试验综合图5、回灌试验综合图6、水质分析成果表7、取、回水井平面布置图一、工程概况本文勘测主要目的是:1、解和掌握厂区地层、颗粒特性,含水层分布特点及地下水流向;2、测试地下水温度;3、分析场区内地下水质;4、评价该场区能否满足该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所需的地下水取、回水能力;5、确立取、回水地段和地下水温度场间控距离;6、推荐取、回水构筑物型式;7、确定取、回水井的最佳布设方案(取、回水井数量和各水井间距离、位置等)。
为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提供科学的水文地质依据:本次勘察功罪执行的技术规范为: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20296-99《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DB21/1643-2008《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本次勘测工作于2012年5月15日至2012年5月25日完成外部工作。
二、自然地理、地址、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一)自然地理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由于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团控制,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润凉爽。
据气象台多年资料统计:气温多年平均为7.9℃,最高为35.7℃,最低为-30.5℃;降水量多年平均为675mm,集中在6-9月份。
(二)场区地质、地貌场区地形起伏较小,地貌上属于浑河冲积阶地。
第四系地层覆盖厚度较大,主要为冲、洪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和砂类土及碎石土等地层组成。
(三)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及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1、场地及周边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该场地内拟建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勘察期间,在2#井的东侧80米处有1眼施工临时取水井,最大取水量为10m3/h。
据勘察规范要求(距项目500M以内)进行调查得知,距离本场地东侧边线约400米左右,最大取水量约为100m3/h。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技术要求

水文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项目定为I类2级评价。
一、基础资料1、电厂厂区和灰场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可研与初步设计;3、项目区1:1万地形图;4、水资源论证报告;5、地质灾害评估报告;6、项目区区域水文地质图(1:5万)和对应的文字报告;7、地下水水质水位长期监测(近3年)资料.二、水文地质勘察资料要求对照《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的要求,对项目区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与边界条件、地下水水质水位变化动态、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包气带与含水层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等,须有定量描述,需对项目区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现状进行评价,并对项目建设对地下水可能形成的影响进行评价与预测。
通过环境水文地质资料收集、水文地质调查和补充勘探,明确划分项目区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及其边界条件,分析建设项目区在该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关系及相应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给出该单元地下水水质水位变化动态、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通过渗水试验和勘探孔抽水试验,给出包气带与含水层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等。
建议在电厂区和灰场区水文地质单元各布置2-3眼地下水勘探孔,并进行抽水试验,以获得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其孔深控制在揭露并贯穿该水文地质单元主要的潜水含水层(注:若潜水含水层厚度大于30米,孔深可不揭穿)。
勘探孔应留作地下水长期观察孔。
通过水文地质调查,给出该水文地质单元(电厂厂区和灰场区周边)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不少于10个(已有的使用的地下水井),并提供水文地质单元内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10-2月)、平(4-5月)、丰(6-9月)水期水位观测资料和水质监测资料。
利用水文地质单元已有水井时,应给出井深和成井时间等数据。
结合项目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与地质灾害评估等已有资料成果,通过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提供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技术要求如下:1)勘察范围为电厂厂区和灰场区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2)查明电厂厂区和灰场区所在水文地质单元勘察范围内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分布、矿产资源及分布,电厂厂区和灰场区所在水文地质单元与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关系;3)查明电厂厂区所在水文地质单元勘察范围内是否存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分散式居民饮用水源,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生态脆弱区重点保护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湿地,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地下水补给区、径流区及排泄区的分布及边界位置等;4)查明电厂厂区所在水文地质单元勘察范围内包气带地层岩性、结构、厚度、各地层分布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对电厂厂区和灰场区所在水文地质单元的地下水进行渗透试验,通过渗透试验确定电厂厂区和灰场区所在水文地质单元勘察范围内包气带的渗透系数。
水文地质勘察环评报告书

水文地质勘察环评报告书【水文地质勘察环评报告书】编号: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报告主体:水文地质勘察部分1. 概述水文地质勘察是环评报告中关键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对规划建设项目所处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评估项目可能对水文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以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2. 调查范围本次水文地质勘察调查涵盖了项目区域及其周边范围,具体范围如下:(详细描述调查范围的地理位置、面积等信息)3. 调查内容和方法3.1 水文调查(详细描述进行水文调查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水位观测、流量观测、水质采样分析等)3.2 地质勘察(详细描述进行地质勘察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地质剖面观测、钻探取样、岩石分类等)3.3 水文地质数据分析(详细描述对所获得的水文地质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和结果,包括但不限于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等)4. 环境影响评价本次水文地质勘察结果表明,项目可能对水文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详细描述可能的环境影响,如地下水位变化、水质污染等)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估基于对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结合项目的设计方案和施工规范,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估,得出以下结论:(详细描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估的结果,如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持续时间等)6. 建议和对策为减少和避免项目对水文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并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本报告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详细描述建议和对策,如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建立水质监测体系等)7. 结论通过对水文地质勘察的详细调查、数据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估,得出以下结论:(总结研究结果,强调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8. 参考文献(列举所有在本次水文地质勘察中所使用的参考文献)附录:水文地质勘察相关数据和图表(提供所获得的水文地质数据、剖面图、地质剖面图等附加资料)注意:本报告的主体部分为水文地质勘察结果和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估,报告的其他部分内容为补充材料,供相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范本模板】

目录一、工程概况二、场区地层及水文地质条件三、试验井的布置及施工四、水文地质试验五、结论与建议附录:1、井(孔)标高明细表2、勘探试验生产井竣工图3、勘探试验生产井大样图4、抽水试验综合图5、回灌试验综合图6、水质分析成果表7、取、回水井平面布置图一、工程概况本文勘测主要目的是:1、解和掌握厂区地层、颗粒特性,含水层分布特点及地下水流向;2、测试地下水温度;3、分析场区内地下水质;4、评价该场区能否满足该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所需的地下水取、回水能力;5、确立取、回水地段和地下水温度场间控距离;6、推荐取、回水构筑物型式;7、确定取、回水井的最佳布设方案(取、回水井数量和各水井间距离、位置等)。
为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提供科学的水文地质依据:本次勘察功罪执行的技术规范为: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20296—99《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DB21/1643-2008《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本次勘测工作于2012年5月15日至2012年5月25日完成外部工作。
二、自然地理、地址、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一)自然地理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由于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团控制,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润凉爽。
据气象台多年资料统计:气温多年平均为7.9℃,最高为35.7℃,最低为-30.5℃;降水量多年平均为675mm,集中在6-9月份。
(二)场区地质、地貌场区地形起伏较小,地貌上属于浑河冲积阶地。
第四系地层覆盖厚度较大,主要为冲、洪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和砂类土及碎石土等地层组成.(三)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及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1、场地及周边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该场地内拟建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勘察期间,在2#井的东侧80米处有1眼施工临时取水井,最大取水量为10m3/h.据勘察规范要求(距项目500M以内)进行调查得知,距离本场地东侧边线约400米左右,最大取水量约为100m3/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场区地层及水文地质条件
三、试验井的布置及施工
四、水文地质试验
五、结论与建议
附录:
1、井(孔)标高明细表
2、勘探试验生产井竣工图
3、勘探试验生产井大样图
4、抽水试验综合图
5、回灌试验综合图
6、水质分析成果表
7、取、回水井平面布置图
一、工程概况
本文勘测主要目的是:
1、解和掌握厂区地层、颗粒特性,含水层分布特点及地下水流向;
2、测试地下水温度;
3、分析场区内地下水质;
4、评价该场区能否满足该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所需的地下水取、回水
能力;
5、确立取、回水地段和地下水温度场间控距离;
6、推荐取、回水构筑物型式;
7、确定取、回水井的最佳布设方案(取、回水井数量和各水井间距离、位置等)。
为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提供科学的水文地质依据:
本次勘察功罪执行的技术规范为:
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20296-99《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DB21/1643-2008《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本次勘测工作于2012年5月15日至2012年5月25日完成外部工作。
二、自然地理、地址、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
(一)自然地理
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由于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团控制,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润凉爽。
据气象台多年资料统计:气温多年平均为7.9℃,最高为35.7℃,最低为-30.5℃;降水量多年平均为
675mm,集中在6-9月份。
(二)场区地质、地貌
场区地形起伏较小,地貌上属于浑河冲积阶地。
第四系地层覆盖厚度较大,主要为冲、洪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和砂类土及碎石土等地层组成。
(三)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及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1、场地及周边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
该场地内拟建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勘察期间,在2#井的东侧80米处有1眼施工临时取水井,最大取水量为10m3/h。
据勘察规范要求(距项目500M以内)进行调查得知,距离本场地东侧边线约400米左右,最大取水量约为100m3/h。
2、地质条件
根据勘探资料,场区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
○1耕土:杂色,主要由碎砖,石块及各种残土等组成,结构松散,厚度1.0m。
○2粉质粘土:黄褐或灰黑色,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呈星点状分布,局部混有粉细沙颗粒。
摇振无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高,厚度7.0m。
○3粉土:灰色,灰黑色,灰褐色,含沙粒及少量有机质,刀切面略见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可见摇振反应,多与粉质粘土互层分布,湿,一般为中密状态,中压缩性。
厚层1.5~3.0米。
○4中粗砂:黄褐色、浅灰色、石英、长石质,含较多粘性土及少量砾石,局部相变为粗砂,稍湿,中密状态,该层厚度较薄,变化较大,分布不连续。
层厚0.0~2.0米
○5砾砂:黄褐色,石英,长石质,充填混粒砂,含少量卵石,卵石粒一般20~40mm,磨圆度较好,呈亚圆形,湿~饱和,一般为中密状态,层顶颗粒较大含较多粘性土及氧化铁矿物,呈胶结状态,层厚6.0米。
○6圆砾:母岩岩性多为花岗岩类,分选性差,极配好,混粒结构,磨圆度较好,颗粒呈圆~亚圆形,一般粒径在3~20mm,最大粒径在90mm,填充物为中粗砂,层中局部有薄土层夹层或透镜体,饱和,中密状态。
层厚14.0~14.5m。
○7粘土:黄褐或灰黑色,主要由粘粒组成,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呈星点状分布。
摇振无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高,控制厚度4m。
3、水文地质条件
○1、含水层
本场去内主要含水层为砾砂及圆砾层。
含水层沿各方向变化均不大,根据勘察期间勘察孔所揭露的地层和地下水的动力性质,本场地仅有一个含水层。
该层水位深埋在16m左右,含水层厚度15m左右,该层水由地下径流补给,地下水类型属潜水。
○2、隔水层
上部粉质粘土及粉土为覆盖层,下部粘土为隔水层。
○3、地下水
(1)、地下水的赋存及埋深
本区地下水类型按埋藏条件划分,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在砾砂及圆砾层中。
本次勘察期间测得潜水水位埋深在16m左右
(2)、该场地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是地下径流补给,地下水水位年变幅在2~4m,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地下径流排泄和人工开采。
在枯水期地下水向浑
河等地表水系的排泄。
场地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
(3)、根据调查和测试等,勘察区所在区域地下水流向基本是由东北流向西南。
(4)、地下水水温
勘察期间地下水温度为10.0~11.0℃。
(5)、地下水理化特性
本次勘察期间,采取水样送化验室进行水的理化分析。
根据水样理化分析结果:总硬度为297.9mg/L,总碱度为112.5mg/L;铁离子含量为0.43mg/L,锰离子含量为0.003mg/L,不会堵塞过滤器孔隙;Cl-离子含量为69.39mg/L、SO42-离子含量为137.20mg/L、游离CO2离子含量为8.469mg/L,含量均小于规定的标准,不会有腐蚀作用。
水质分析结果附后。
三、勘探试验生产井的布置及施工
1、勘探试验生产井的布设
根据建设单位的意见,结合现场条件,在场区内布置2眼勘探试验生产井,井编号为1#、2#井,设计井深35m,孔径900mm,井径529mm。
2、钻探设备、方法
主井钻探采用8JH-80型反循环钻井机,钻探方法为清水水压回转钻探,成井深度35m,孔径900mm。
3、井管结构
勘探试验生产井上部井壁管长9~11m,采用螺旋焊,管径529mm,壁厚7mm;中部过滤器长22.5m,采用桥式滤水管,管径529mm,壁厚7mm,外包40目尼龙网;下部沉淀管1.5~3.5m,与上部井壁管相同。
所填滤料为混合砾石,4~8mm约占50%,8~12mm约占50%;井管底部用钢板封底(详见井竣工图)。
4、洗井
成井后,首先采用拉活塞洗井,然后用空压机排水洗井,最后采用潜水泵扬水洗井,洗井时间为6个台班。
上述工作完成后,开始进行抽水及回灌试验。
五、结论与建议
1、本次勘察试验工作共完成2眼勘探试验井(1#、2#号试验井),成井
深度35m。
2、本次勘察进行了抽水试验和回灌试验各一组。
3、场区内主要含水层为中粗砂、砾砂及圆砾层。
4、场区地下水流向由东北向西南,地下水天然水力坡度为2‰左右;勘
察期间地下水埋深16m左右,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约为2~4m左右;地下水温度为10.5℃左右;总硬度为297.9mg/L,总碱度为112.5mg/L;
铁离子含量为0.43mg/L,锰离子含量为0.003mg/L,不会堵塞过滤器孔隙;Cl-离子含量为69.39mg/L、SO42-离子含量为137.20mg/L、游离CO2离子含量为8.469mg/L,含量均小于规定的标准,不会有腐蚀作用。
水质分析结果附后。
5、根据抽水试验得知,该场地内上部主要含水层渗透系数为82.0m/d,
影响半径为177m;根据回灌试验得知,该场地内主要含水层回灌渗透系数为37.2m/d,回灌影响半径为208m。
6、根据场地具体情况,经计算可布设热源井23眼,其中9眼取水井,
并编号为Q1~9号井(含1眼备用井);14眼回水井,井编号为H1~14号井;供暖规模在10万平方米左右,最大取、回水量为600m3/h左右(详见热源井方案布置图)。
7、若贵公司采用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建议取、回水井间距不宜小于100m,热泵机组对地下水提取温差宜不大于5℃。
8、为确保该项目安全可靠、合理合法建设与运行,就该项目取、回水情况和对周边的影响等,建议贵公司应根据取水导则和水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取、回水水资源论证工作,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9、通过本次水文地质勘察试验及计算并考虑到场地周围已有取水工程情况,该场区最大取、回水能力可达600m3/h,建议设计单位根据上述场地取、回水能力并结合拟建建筑物特点等,重新进行热负荷(制冷)计算和设计等。
10、井群施工时,建议抽水井,回灌井孔径Φ≧900mm,井径Φ≧529mm,建设施工中,取水井、回水井井壁管应采用壁厚不小于7mm螺旋钢板卷管,过滤器宜采用桥式或者钢管条孔过滤器,井底均用钢板封底,井深度32m为宜。
11、取、回水井成井后,应及时进行洗井工作,宜采用活塞提拉、空压机排水及水泵回扬三种方法联合洗井。
12、为延长井的使用寿命和提高井的工作效率,取水井每年应至少清洗一次,否则取水井动水位会有所下降,造成能耗加大,回水井每年应至少回扬一次,否则会造成单井回灌量减少。
13、在设计及施工取、回水井底下井室时,应考虑洗井及回扬设备安装维
修等。
14、回水井的回水管应安装在底下水位以下2m左右为宜。
15、设备投入使用后,应定期对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等进行长期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