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毛概
大学生思想网络舆论论文
大学生思想网络舆论论文一、影响高校学生思想行为的网络舆论机制1.学校网络信息的放大机制将现实凸显于网络,使两者产生互动,能持续增强网络信息传播的逐渐放大效果。
校园网络作为学生讨论,传播信息的集中营,不但会即时更新社会上突发性的新奇事件,还会反映出现实中个人的生活矛盾纠纷等信息[3]。
由此可见,校园网络的放大机制能够全面的体现出学生的思想状态以及生活态度,引发更多使用者的注重。
2.学校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效应常在校园BBS中,都会设有“十大热门话题”等类似栏目。
此类栏目已然成为了大学生注重时事,猎取热点信息的最佳途径。
凡是能够在十大热门话题栏目中录入的问题或事件,一般都会最快速度地在校园中传播,成为学生业余时间重点讨论对象。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问题会被收录呢?通常要看它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回帖。
换句话说就是一篇帖子虽然没有很多回帖,但是其回复时间相对较为集中,也就能够视为学校十大热门话题。
实践证明,部分学生能够具有目的性的组织来回复某一话题,以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此种行为就是利用了媒介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效应。
3.信息在学生群体中的“二级传播”效应人们一般会认为利用校园BBS在校园传播热点信息能够看成是特别的信息二级传播。
通常发生在校园BBS中活跃群体间的信息传播,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在此之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讨论属于一级传播,它被归属于群体传播以及人际传播的范围之内。
而上文所提及到的二级传播,指的是一级传播完成之后,通过校园BBS传播给大学生,此传播对于那些仅仅扫瞄网站而不发表评论的学生来说同样会对其产生影响,这个传播通常被归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范围内。
所以校园BBS所具备的“二级传播”实质上是根据BBS自身具备的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以及人际传播模式所决定的。
4.校园BBS中存有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德国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曾指出,其存有一种“沉默螺旋”的现象。
当某一具体的时事热点产生后,校园BBS中最为活跃的用者通常都会积极的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此时他们的相关评论就会随着其实践的传播以及表现给其他的使用者。
网络舆情概论
⽹络舆情概论多项选择题舆情的辨析:舆情与舆论的界定,舆情与牢骚的界定,舆情与民意的界定,舆情与情报的界定,舆情与恶搞的界定⽹络舆情的要素分析:⽹络舆情的主体,⽹络舆情客体,⽹络舆情⼼理意识,⽹络舆情载体⽹络舆情的特点:受众性⼴,参与性强,⾃由度⾼,相对隐蔽性,情绪波动性,实时性快,内容性杂⽹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络论坛,即时聊天,电⼦邮件,新闻跟帖,新闻组,博客,微博⽹络舆情的现实根源:贫富差距的加⼤,⽣存压⼒的增加,安全事件的频发,不当政策的出台,贪污腐败的曝光⽹络舆情的诱因分析:社会事务的关注,发表⾔论的⽅便,发布者的隐匿性,信息传播的快速性,⽹络信息受众⼴泛,⽹络舆情关注度⾼⽹络舆情监控的意义:社会动态的晴⾬表,社会⽭盾的展⽰台,服务社会的吸⾦⽯,意见反馈的主渠道,维护稳定的安全门,事件变化的导⽕索,舆情导控的必经之路⽹络舆情监控的依据:《计算机信息⽹络国际联⽹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络国际联⽹管理暂⾏规定》,《互联⽹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络舆情监控的流程:⽹络舆情信息的搜集,⽹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络舆情信息的编报,⽹络舆论的引导⽹络舆情信息搜集的内容;重⼤决策、重⼤活动的⽹上舆情信息,重⼤政策贯彻落实的⽹上舆情信息,国内外突发事件的⽹上舆情信息,社会热点问题的⽹上舆情信息,趋势性。
倾向性。
苗头性的⽹上舆情信息,业务职能部门的⽹上舆情信息⽹络舆情信息搜集的要求:搜集的及时性,内容的准确性,信息的价值性,来源的⼴泛性,内容的完整性⽹络舆情信息搜集的范围:属地⽹站信息搜集,国内涉地舆情的⽹络信息搜集,境外涉地舆情的⽹络信息搜集⽹络舆情信息搜集的⽅法:⽹络舆情信息定向搜集法,⽹络舆情信息追踪搜集法,⽹络舆情信息随即搜集法,⽹络舆情信息预测搜集法,⽹络舆情信息系统搜集法⽹络舆情信息搜集结果的处理:⽹络舆情信息的鉴别与筛选,⽹络舆情信息的分类与归纳,⽹络舆情信息的汇总与存储⽹络舆情信息分析的环节:⽹络舆情初步判别,⽹络舆情深⼊分析,⽹络舆情综合研判⽹络舆情信息分析的⽅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联系分析法,归纳分析法,演绎分析法⽹络舆情信息分析的要点:及时分析研判,辨别信息真伪,持续跟踪积累,发现苗头迹象,预测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建议⽹络舆情信息分析的机制:定期分析机制,实时分析机制,本地分析机制,跨地域分析机制,多部门分析机制⽹络舆情信息编报的流程:鉴别与筛选,分类与归纳,编辑与审核,报送与建档⽹络舆情信息编报的要求:选题要求,内容要求,语⾔要求,⽹络舆论引导⽅法:公布事实说服教育,接⼒发挥⼼理暗⽰,发挥组织团体影响⽹络舆论引导⽅式:⾮⽹络引导⽅式,⽹络引导⽅式⽹络舆论信息控制⽅法:有害舆论,⽴即删除;控制舆论,技术过滤;有害健康,断⽹查处;境外渗透,封堵地址简答题:舆情与舆论的区别区别:a舆论是公开的,舆情是可以不公开的b舆论是多数⼈的意见,舆情是公众⾥每个⼈的意见联系:a公众所持有的个体情绪,态度观念和意见等⼼理活动,经过公开,相互⼲扰,碰撞,影响后,形成多数⼈的公开意见,舆情也就演变成了舆论。
网络舆论65362
网络舆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媒体也成为一种主要的媒体形式,是继电视、广播和报纸之后的“第四大媒体”,而且网络也逐步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载体。
与其它媒体形式相比,网络媒体有它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网络,网络舆论的表达更加畅快,信息更加多元化,而且可以以互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那么究竟什么是网络舆论呢?具体的定义是这样的:舆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某些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而网络舆论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用一句话概括的说就是民众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意见和看法在网络上的展示。
下面就谈谈网络舆论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舆论也不例外。
在方便了民众表达意见、参与经济政治生活的同时,网络舆论平台也成为一些西方国家西化我国民众和进行和平演变的工具和途径,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的。
因此,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利弊,对于我们用好网络舆论这把双刃剑显得尤为重要。
先看看网络舆论对政府、对民众有利的方面。
网络以它即时、互动的特点,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
广大民众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参与到政府部门的工作当中,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作用,政府反过来又会改善社会公共服务,更好服务于广大人民。
政府通过在网上搜集民意,从而可以更好的提高行政能力。
“面对面”可以解民疑,使政令更加畅通,可以减少腐败,加强民主,杜绝暗箱操作,使见不得阳光的行为无处藏身。
可以减少决策失误,群策群力,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这是温总理在谈到网络舆论是说的一段话,总理的这段话是对人民负责的表现。
可见中央政府对网络舆论也是特别的重视,他们会在网上收集广大民众的意见以便做出更贴近民生的决策。
中国网民已经超过1亿,光从数量上看,中国网民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就不小。
毛概发言稿
题目:怎么看待网络的声音组员:胡宾、杨元政、徐宁波、蒋延波、王瑞、庞丽雯、刘烨发言主题:大学生应如何看待网络舆论提纲:1.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步深入到我们每个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因此,我们成了受网络的影响最大、网络参与度最高的主体,但是呢,网上的言论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这就需要我们练就一双慧眼,仔细甄别,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2.我们应怎样看待网络上的各种不同的舆论,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发表自己的心声。
正文:每天网上都会传播出各种各样的事件,伴随着这些事件的是莫衷一是,五花八门的网络舆论。
这些不同的声音有积极地,也有消极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置身于现代的互联网环境中,大学生们使用网络并在网络上表达意见和情绪的行为越来越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十分活跃,个性也比较张扬、意识非常独立。
相对于其他的网络群体来说更加积极主动,但却有失沉稳,在面对漫天飞舞的网络舆论时我们应如何看待呢?首先,网络作为新闻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较其他媒介来说更难以控制和管理,各种各样虚假的声音更加猖獗、肆无忌惮。
所以我们对待网路舆论必须审慎思考,在接收、传播、发表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在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之前,不可盲目从众,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和处事原则。
同时,我们还应该增强网络参与的道德观念和守法意识,在网络评论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做导向。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厘清网络的虚拟性和真实性,不要轻信网络舆论,但同时也不能全面否定,那样的话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舆论是由众多人所抬起来的,它有它的发展方向,有时候并不以当权者的意志为转移,但又避免不了“被引导”的命运。
所以,我们要能够辩证地对待,不要被不法分子别有用心地利用了。
网上言论自由极大地赋予了普通大众享有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但不要忘了,很多时候,占据数量上的所属并不意味着掌握了事实的真相。
第6章 网络舆情处置《网络舆情概论》
6.2.4 互联网思维框架下的主动处置
当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际交往、信息传播、 舆情发展规律等都因为互联网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网络舆情事件的 处置中,应该强化互联网思维,认清网络舆情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遵循 主动性原则,积极运用新媒体传播规律引导舆情。当网络中出现负面网络舆 情时,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平息”的基本原则,第一时间启 动响应机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动态。关涉重大事件的网络舆情还应 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汇报,借助各方力量协调处置,一方面利用新闻发布 会等媒体形式向外界发布具有针对性的回应信息,以澄清事实、击碎谣言, 另一方面还需调动主流媒体推出相关跟进报道,引导网络舆情正向发展。只 有积极主动地处置网络舆情,才能避免陷入被动局面,只有掌握网络舆论的 主动权,才能抢占舆论先机,挽回自身形象
课前导入
《××报》对此评论:如果说××公司宣扬受害者原罪论的产品广告是价值观 层面出了问题,那么在致歉信里夹带广告私货,试图将热点流量用于宣传的 “小心机”,不仅让其道歉毫无诚意可言,更给人消费舆论的即视感。
思考:为何× × 公司针对此次广告风波采取的舆情处置措施未能疏解争议, 反而导致企业形象严重受损?
6.1 网络舆情处置概述
6.1.1网络舆情处置的定义
网络舆情处置是指相 关 部 门 利 用 技 术 手 段 和 业 务 知 识 在 监 测 网 络 舆 情 的 基 础 上,通过合理的工作机制对网络舆情事件引发的争议、危机等采取相应的引 导和治理措施。网络舆情处置不但关乎网络舆论环境,而且关乎社会稳定。
6.3.2 网络舆情处置效果评估的实施步骤
成立评估小组 制定评估方案
明确评估内容
确定评估方式
总结经验材料
网络舆论
同时,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
在数学上,网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专指加权图。
网络除了数学定义外,还有具体的物理含义,即网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
在计算机领域中,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
网络是人类发展史来最重要的发明,提高了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网络会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面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的生活和美好的享受。
可以说网络就是最容易的交流方式和播出事情下面我要说一下舆论是什么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
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
态度与意见的区别无论如何定义舆论,“意见”始终是舆论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舆论的本体,舆论传播所着眼的也是意见的流动问题。
意见通常是通过与态度、信念和价值尤其是和态度相比较来界定自身的,社会心理学家们把意见定义为:对某种态度、信念或者价值的言语表现,拓展开来,意见叶可以勇行为例如愤怒地挥拳或者游行等方式表现。
通常,学者们从两个方面区别态度和意见之间的差别:意见一般来说被认为是对于某个具体刺激(某个问题)所作的语言上的或者其它的明显反应,而态度是更基本的总体倾向,它对于一般性的刺激作出有利或者不利的反应。
意见主要是取决于当时的形势,而态度对于一个人在多种形势下更持久地发挥作用。
其次,意见被认为具有更多的感性,并且在其构成中多少缺乏情感……态度是一种直接的、直观的定向,而意见是在一个社会母体里在各种选择性方案之间经过慎重考虑后产生的理性抉择。
简要地说,态度是反应的倾向,而意见则是某种反应。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作文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作文网络舆论,你怎么看?
说到网络舆论,有时候真的让人眼花缭乱。
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像菜市场一样热闹。
但别忘了,这菜市场里啥都有,好的坏的,真的假的,都得靠咱们自己去分辨。
网络舆论这东西,有时候就像个镜子。
你看,一个热点事件出来,网上立马炸开了锅,各种观点都有。
有的说得头头是道,有的就是瞎扯。
但无论如何,这都反映了咱们社会的多样性,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声音。
不过话说回来,网络舆论也不是都那么美好。
有时候,一些人会利用这个平台来发泄情绪,甚至恶意攻击别人。
那些键盘侠,真的挺让人头疼的。
咱们得小心别被他们的情绪带着走,得有自己的判断。
所以啊,面对网络舆论,我觉得咱们得保持一颗冷静的心。
别看到啥就信啥,得学会分辨是非。
同时,也得尊重别人的观点,哪怕你觉得不对,也别急着去反驳。
毕竟,网络是个大家庭,大家都
得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网络舆论就像个双刃剑,有好处也有坏处。
咱们得学会用好它,别让它伤了自己。
你说呢?。
第一章网络舆情概论导言
第一章网络舆情概论导言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速度非常快,对个体、群体和社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形成舆论热点的言论、信息和观点,是公众对其中一事件或话题的评价、表达和讨论的集中体现。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对网络舆情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舆情的产生与传播速度之快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在互联网上,信息的传播速度比传统媒体快得多,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舆情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
信息的迅速传播使得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更加强大,它可以影响公众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引发社会事件和政治事件。
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多样化,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选择和控制。
在互联网上,个人和组织都可以自由发布信息和观点,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通过社交媒体、微博、论坛等平台,信息可以以多种形式流动和传播,他们可以被转发、评论、分享、点赞等,形成信息的多级传播网络。
这种多样化的传播路径使得网络舆情的影响范围更广,更容易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也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
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自我放大的趋势。
网络舆情可以通过信息传播和集聚的方式形成舆论热点,进而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当许多人开始参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意见时,舆情的规模和战斗力会不断扩大。
这种自我放大的趋势使得网络舆情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也增加了对其的影响和处理的难度。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对个体、群体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个体而言,网络舆情的传播可以触发自己的情绪和认同感,引发对事件的思考和表达,并对个体的价值观和态度产生影响。
对群体而言,网络舆情可以形成共识和认同,形成舆论的一致性和声势浩大,推动社会事件的发展和政策的制定。
对社会而言,网络舆情可以成为社会风向标,反映公众的心声和需求,引导社会发展和变革。
面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个体和社会都需要积极应对。
个体在参与舆情讨论和表达自己观点时,应保持理性和客观,避免过度情绪化和盲目跟风。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了社会公众讨论和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之一。
通过网络平台,人们能够迅速获取大量的新闻和信息,并且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然而,网络舆论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谣言传播、信息滥用和舆论操纵等。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论的现状、影响和应对方法。
一、网络舆论的现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蓬勃发展,成为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
不论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还是在线论坛上,人们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并加入到讨论中。
这种自由的表达方式为社会穷人提供了广泛的参与空间,使他们可以在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然而,网络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信息的真实性往往难以确定。
在网络上,虚假信息和谣言很容易传播,让人们难以辨别真假。
其次,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范围广,一旦出现错误或偏差,可能会对个人、团体甚至整个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网络舆论还容易受到利益集团、舆论操纵者的干扰和操控,使得真实的声音难以被听到。
二、网络舆论的影响网络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首先,网络舆论能够引导公众的关注和讨论焦点。
通过网络平台上的热门话题和讨论,人们可以迅速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和重要议题,并且可以加入到相关讨论中,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其次,网络舆论对政府、企业和个人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政府来说,网络舆论成为了反映民意和调查民意的重要依据;对于企业来说,网络舆论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其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和购买决策;对于个人来说,网络舆论往往会对其声誉和个人形象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会误导公众和引发社会恐慌,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问题也随之而来,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安全隐患。
三、应对网络舆论的方法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网络舆论的问题和挑战,各方面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
网络舆论-毛概
网络舆论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2013级通信工程温志盛20133100020网络技术的成熟,网民数量的激增,形成了一种新的舆论形态—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具有舆论的本质属性,网络舆论是公众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特殊舆论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世界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因此,网络舆论承载着互联网虚拟世界中无数网民的心理寄托和情绪表达。
在现实生活中,网络本身草根性较为强烈,这一点对于社会舆论而言,提供了更自由的言论空间。
通过网络媒体,人们发表言论自由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而且这种自由的表现形式也十分多姿多彩,这样的话,社会舆论就与政治上的空话套话相分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
其次,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兴起不久的舆论形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传统媒体也因为网络舆论的出现而有了新的合作伙伴,从而使信息在更大范围中进行传播,使民意的反馈渠道更为广阔,这样的话,民众和政府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很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更加强烈。
所谓网络舆论最重要的来源就是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人们所产生的真实情绪的表达,在这些情绪表达中,虽然也存在着某些非理性成分,但是总的来讲,我国网民已经开始逐渐成熟起来,责任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公众可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参政议政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而政府对网络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掌握社会最新动态,尽最大的努力找到可以舒缓社会情绪的基本依据和条件。
随着交通,通信和传媒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液态化的社会,人类原有的社会结构,组织模式和思想观念正在不断地被溶解,重构。
在中国,网络作为先进的传媒技术和传播平台,正在成为当代最重要的社会溶剂,网络中生成的社会舆论正在给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如扩大信息鸿沟,伤害社会诚信,侵犯公民权益,酿成群众司法等。
尤其,网络传播是一种“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的传播方式。
网络舆情概论: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
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
1
主体
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民。
1
主体
作为舆情主体的网民具有如下特征:
网民是社会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群体” 与现实生活中的舆情主体发生交叉和重 构; 网民所表达的與情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 舆情; 网民通过网络发表舆情言论成为引导和 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客体
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事件、现象和问题。
2
客体
问题
社会问题本质上也是社会现象。
一般认为, 社会问题由下述4种要索 构成: ①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 调的情况; ②这种情况必定影响许多人; ③这种失调情况必须引起许多人的注 意; ④必须通过集体行动予以解决。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 同,近年来,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食 品安全问题、腐败问题、生态环境问 题、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
2
客体
事件
网络舆情关注的大多是正在发生的具 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这些新闻事件, 往往通过媒体连续的、立体化的新闻 报道呈现出来。
最易引发网络與情关注,生成舆情热 点的事件,是突发性新闻事件。
2
客体
现象
网络舆情关注的是热点社会现象,热 点现象不同于单独的新闻事件,一般 是由一系列的事件形成的。
比如说长期以来形成的腐败现象、三 公消费现象、环境污染现象、学术造 假现象、网络炒作现象等。
情绪
情绪,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 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及时体察网民的情绪,把握网民情绪的 特点和规律,能帮助我们在第一一时间 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和心理疏导,并对 事后正确解读各方观点形成机制,具有重 要的参考意义。
3 本体
网络舆论论文
网络舆论论文前言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逐渐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文化生活等各自身的地位,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不可须臾离弃的手段和方式,其中网络舆论监督形成的意义无可取代。
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4亿关口,达到了4.2亿,较 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与2009年底相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
正因为互联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可以说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意【1】。
第一章舆论与网络舆论1.1舆论的定义为了给网络舆论下个定义,首先要了解舆论的定义。
目前人们对舆论的定义不一而足,尚无定论。
美国报业巨子、舆论学的奠基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其著作《舆论学》中写道:舆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义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
《辞海》对舆论一词的注释为:舆论就是“众人的议论,……现多指群众的言论”。
舆论是社会公众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和意见。
舆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既可以牵引某个事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亦可以牵引其向着非理性的方向发展,舆论“在宏观上对社会有着巨大的牵引力;同时,在微观上它又对社会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强大的制约力。
”舆论,是再现社会集合意识并对社会某一事态有影响力的多数人的倾向性意见。
还有学者认为舆论的定义应该简明、易懂,舆论就是公众的意见或群众的言论。
由于舆论是一种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人类精神现象,要想给舆论下一个十分科学并规范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给舆论下个简单的定义:舆论就是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2】11.2 网络舆论的定义我们也就可以给网络舆论下一个简单的定义。
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在信息时代,如果把舆论按传播形式进行分类的话,理应而且确实存在一种新型舆论类型——网络舆论。
关于网络舆论的申论作文
关于网络舆论的申论作文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反映民意的重要渠道,又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舆论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应对。
首先,网络舆论表达自由的背后却经常伴随着封堵和约束。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自由度使得一些人将网络舆论当作泄愤和发泄情绪的工具,滥用言论自由权。
他们不负责任地发布谣言和恶意攻击他人,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起健康、科学、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引导人们正确行使言论自由。
其次,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备受质疑。
互联网的虚拟性质使得网络上的信息传播迅速而广泛,然而其中夹杂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
造假、造谣和各种有偏见的言论成为网络世界常见现象,严重干扰了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因此,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提升信息素养,以避免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另外,网络舆论的大规模传播也给个人隐私带来了威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个人信息很容易被泄露和滥用。
人们常常在网络上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而这些信息会被不法分子用于进行各种欺诈和侵犯。
我们需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妥善保管个人隐私,提高信息安全的意识。
最后,网络舆论还存在着滥竽充数和低俗化的问题。
互联网的便利性和自由度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然而,这也容易导致低质量信息的大量涌入,严重浪费了公众时间和精力。
我们应该加强相关法律和规定的制定和执行,净化网络环境,提高网络舆论的质量和价值。
综上所述,网络舆论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舆论的重要性,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引导建设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
只有这样,网络舆论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
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一、网络舆论概念的提出在信息时代,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是否存在一种新型的舆论——网络舆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网络是否已成为一种新兴媒体。
如果网络已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那我们把舆论按传播形式进行分类的话,除了广播、报刊杂志、电视电影舆论外,应该存在在互联网上传播的舆论——网络舆论。
然而网络传播在全球引起瞩目的同时,关于它究竟是一种独立的传播媒体,还是只是一种仅供传统媒体利用的技术手段,一直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网络传播只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它仅仅为诸多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而它本身并不具备作为传媒的独特性质。
也有人认为网络既是媒体,又不是媒体。
(注:刘宏:《网络启示:后传播时代的到来》,周鸿铎:《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5)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因此又出现了把互联网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的说法。
这一说法在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上正式得到使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会议上指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
”(注: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5)笔者认为网络是一种独具特性的新媒体。
传播意义上的媒体应是指能承载信息的物理形式,而这种物理形式既包括物质实体,也包括物理能。
物质实体是指文字、印刷品、通讯器材等,物理能是指电波、光波、声波等。
网络传播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光导纤维为通路,承载多种信息的新物理形式,其所具有的特性与传统的印刷品、电波、声波完全不同。
因此,网络传播不能只看作一种技术手段,而应该是一种独具特性的新媒体。
在现实生活中,网络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媒体。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给全球的近2万名的传统媒体记者发放了采访证,唯独网络记者被拒之门外。
但是,在2001年3月份,国际奥委会对外宣布:他们允许10个国家的17家体育网站采访报道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
网络舆论ppt课件
总结
网络舆论的存在是网络时代的必然,
事实证明,处理网络舆论并不是天大的难 事,成败关键取决于我们的认识、态度和 办法。
网民总数如此庞大,那他们的素质也
必定参差不齐,甚至还有一些别有用心之 人。
而身处这个正在巨大变革的时代,拥 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Page 30
THANKS!
代表性
话语权
交互性
Page 8
……..
广泛性
真实性
上诉不如上访 上访不如上网
Page 9
监督政府类
•表哥
•戴豪华表购经济适用房
•庐山县长“表印哥”范继跃
一般民众:
官二代,富二代
•周岩毁容案
华南虎事件 辽宁女事件
•郭美美事件
•李刚门事件
•李某某事件
Page 10
表哥
监督政府类
Page 11
网络与公众监督的社会作用。杨达才的“微笑门”如放在 旧社会,肯定难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可如今是信息时 代,公务高度透明,一件看似小事件,在网络的推动下, 通过“蝴蝶效应”的不断发酵,会在全社会掀起轩然大波。 杨达才就是这样一起典型的网络事件。网络媒体的出现, 搭起了民主监督的平台,拓宽了民主监督的渠道,大大方 便了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权利的行使,这是人民群众正确行 使民主监督权的典型案例,也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
其次,网络舆论中的情绪性言论较为突出,网上存在不少发泄情绪的偏 激言论,甚至还有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的帖子。如果在“监督”的过程中, 偏激或者极端的情绪化观点占了上风,无主见的群体成员的情绪就会受到影 响,被偏激的观点所感染,造成人多势众的局面,原本的舆论监督就会变成 非正常Pag的e 2舆2 论暴力。
大学生网络舆论论文
大学生网络舆论论文一、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阻滞因素影响网络舆论的因素具有多样化的特性,既有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又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体不明,职能交错。
高校里承担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主体有很多,譬如学校的宣传部门、学工部门、大学生社团、辅导员等,不同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工作存有交叉和混同,往往辅导员给学生做过工作之后,学校宣传部门等又组织学生接受教育,这样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负担感和烦躁感。
很少有学校设立专门的网络舆论引导机构,而组织的缺失造成职能上的混乱,导致在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践中“各自为政”、“各立山头”,在这种情况下,协调各部门的引导工作会继而增加工作成本,造成效率低下。
而往往网络舆论爆发迅猛,如果不能快速加以准确引导,会使校方错失最佳处理时间,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此外,很少有学校会制定网络舆论应急预案,缺乏系统的章程规定、人员配置和职责说明,如果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爆发,没有清晰快速的应对机制,会给下一步的引导和解决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第二,引导方式简单直接。
在校园网络舆论出现危机时,校方一般采取的是删帖、封闭ID、临时关闭网站或帖吧禁止发言等,以“堵”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例如2012年5月18日,山东临沂大学多名学生发帖称自己在学校饮水或用餐后出现胃痛、呕吐、腹泻等疑似中毒症状,学校医务室出现大规模排队就医的状况,而事件出现后,学校团委发通知让学生删帖,并称“违者将追究责任”。
当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产生不满时,学校不是虚心接受,而是害怕事态扩大,造成恶劣影响,这种思维是万万不能有的。
网络危机出现后,高校领导往往采取简单直接的强硬措施,忽略了与学生或当事者的沟通、交流和疏导,也没有对自身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实行反省,造成不满情绪持续积压和发酵,甚至出现失控局面。
第三,引导水平亟待提升。
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主要通过学校老师及其他行政人员的工作来完成,所以相对应负责人员的个人素质也是影响引导结果的重要部分。
网络舆论研究
网络舆论研究网络舆论研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舆论是指在网络平台上公众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观点、意见和评论的现象。
它不仅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和高度的参与性,更是影响决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研究网络舆论对于深化了解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舆论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
首先,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网络舆论的形成是由大量网民对于某一事件、话题或者问题进行讨论和争议而产生的。
研究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可以深入挖掘人们参与网络舆论的动机和心理,了解话题的引发和传播途径,理解网络舆论的形成规律和影响因素。
其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征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网络舆论具有传播迅速、覆盖广泛、互动性强等特征。
研究网络舆论的传播特征,可以分析话题在网络中的传播路径,探究网络舆论的扩散规律,了解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进而对网络舆论的发展和传播进行预测和控制。
此外,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话语建构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网络舆论的话语权是指在网络空间中有权控制舆论话语的群体或个体。
掌握话语权可以对网络舆论产生重大影响。
研究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话语建构,可以揭示网络舆论中的权力结构和话语争夺,了解话语权的获取和维持机制,探究网络舆论的话语建构过程和规律。
网络舆论研究对于社会发展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网络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了解公众的声音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政策和措施。
网络舆论可以直接传递公众的意见和反馈,政府可以通过研究网络舆论以了解公众对政策的反应,为政策调整和改进提供参考。
其次,网络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
通过研究网络舆论,企业可以获取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和意见,了解市场的动态,为产品创新和服务改进提供依据。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研究网络舆论,发现并解决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和危机。
最后,网络舆论的研究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网络舆情概论范文
网络舆情概论范文网络舆情指的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它是网络时代下的新兴舆论形式,与传统媒体下的舆论传播有着明显的区别。
网络舆情既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网络舆情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互联网上,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传播的与公共事务相关的信息和言论,包括公众对事件、政策以及普遍关注的话题的谈论和评论。
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不同,网络舆情的特点是多边传播,即信息的发送者、接收者和传播者都可以是任何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舆论的发起者和参与者。
因此,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更加迅速和广泛。
其次,网络舆情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即时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得人们可以从多个渠道了解和参与到舆论中来,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框架和导向。
同时,网络的即时性也加速了舆情的形成和传播,信息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使得舆论的影响力更加迅速和巨大。
这也为网络舆情的迅速爆发和迅速扩散提供了条件。
网络舆情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公众对其中一事件或话题的普遍关注和态度。
正如《舆论场》一书中所指出的,网络舆情是社会意见的倒射,它可以帮助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待,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其次,网络舆情的迅速扩散和影响力,使得它成为一种对于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压力和挑战。
网络上的谣言、不实信息和恶意攻击,可能会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和谐,甚至对社会秩序构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以及及时解决公众关切的问题,成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
面对网络舆情,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舆情监测和分析,了解网络舆情的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公众关切的问题。
其次,要引导和引导网络舆情,对于错误的信息和谣言进行辟谣和澄清,塑造正确的舆论导向。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尊重公众意见,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论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2013级通信工程
温志盛
20133100020
网络技术的成熟,网民数量的激增,形成了一种新的舆论形态—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具有舆论的本质属性,网络舆论是公众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特殊舆论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世界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因此,网络舆论承载着互联网虚拟世界中无数网民的心理寄托和情绪表达。
在现实生活中,网络本身草根性较为强烈,这一点对于社会舆论而言,提供了更自由的言论空间。
通过网络媒体,人们发表言论自由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而且这种自由的表现形式也十分多姿多彩,这样的话,社会舆论就与政治上的空话套话相分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
其次,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兴起不久的舆论形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传统媒体也因为网络舆论的出现而有了新的合作伙伴,从而使信息在更大范围中进行传播,使民意的反馈渠道更为广阔,这样的话,民众和政府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很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更加强烈。
所谓网络舆论最重要的来源就是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人们所产生的真实情绪的表达,在这些情绪表达中,虽然也存在着某些非理性成分,但是总的来讲,我国网民已经开始逐渐
成熟起来,责任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公众可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参政议政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而政府对网络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掌握社会最新动态,尽最大的努力找到可以舒缓社会情绪的基本依据和条件。
随着交通,通信和传媒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液态化的社会,人类原有的社会结构,组织模式和思想观念正在不断地被溶解,重构。
在中国,网络作为先进的传媒技术和传播平台,正在成为当代最重要的社会溶剂,网络中生成的社会舆论正在给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如扩大信息鸿沟,伤害社会诚信,侵犯公民权益,酿成群众司法等。
尤其,网络传播是一种“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的传播方式。
政府根本无法从具体上对这些信息实行全面监控,因此只能借助于各个网站的协助监管。
社会管理机构也只有很好地应对这些问题,才能引导公众建设和维护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
但网络舆论发挥功效并不是无条件的,网络舆论的戏剧性,负面性,极端性和夸张性等特点导致网络空间是一个良莠不齐的世界。
而那些带有较强理性的,比较温和的观点注定被淹没在众人狂欢的喧嚣下。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正是为了打破枷锁,无数有识之士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自由思想才得以随着传播技术的一次次飞跃,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信息交流自由。
只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即使在网络世界里,也不存在着绝对的自由。
网络舆论的自由只有在适当的框架范围内才能称为自由,超出了这一范围的“自由”,将给个人,集体甚至国家带来伤害,责任人也要付出沉重代价。
因此,网络舆论的控制是保障网民实现真正言论自由的需要。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网络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在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去中心化传播模式中,普通人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从公共论坛到博客,人人都
可以自由地接受新闻信息,自由地传播信息,自由地发表意见。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的使用也不例外。
新媒体一方面提高了人类智慧,扩大了公众的表达自由,提高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直接性;另一方面也冲击了传统伦理道德,催生了不少新的问题。
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没有严密的采编部门,没有严格的采编分离制度,它的信息来源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二是公众自己生产的内容。
“公众自己去生产内容”是新媒体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问题,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近年来,人们除了在享受信息交流和言论发表自由的同时,为了追求“绝对自由”深陷各种网络问题的泥潭之中,破坏性信息使网媒似乎成了个危机潜伏的混乱世界。
目前,网络问题大致上可以归纳为隐私,盗版,色情,政策,网络保护等;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能让人们掩盖真实身份自由表达意见,也可以让人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揭露个人信息或纂改记录。
网络中简便易学的信息复制技术使人们达到了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也使人们在轻而易举获得信息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侵犯了别人的知识产权。
互动性能使网络成为普通人针对时政或其他敏感问题发表自由,公开,理性言论的阵地,也能使其成为别有用心之人造谣生事,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跳板。
网络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虚拟空间,它所覆盖的内容极其广泛,加上信息的双向交流使得网络信息来源众多,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总汇,也正因此而真伪难辨。
垃圾信息,虚假信息,色情暴力信息充斥其中,网络成为一个信息大杂烩,“诽谤谩骂”,“知识偷盗”,“黑客入侵”,这一切都是人们破坏了网络空间固有的传播规范所导致的后果。
自由与为所欲为只有一线只隔。
网络技术为人们营造了虚拟的空间,但是人们的网络行为,网络思维,网络情感却是通过真实的社会互动而客观存在。
网络也存在人与人,人与媒介的交往和互动,也会产生一系列的人际关系,也就肯定会存在着协调各种关系的传播规范。
在网络空间里,一些人只热衷于自我的绝对自由,而不顾比别人的存在和感受,甚至让另一些人深陷危言耸听,虚假诬陷的包
围之中。
当这些人自己被各种网络问题缠身时就会发现,他们追求的“绝对自由”已沦为了一种形式。
网络新媒体在其影响力迅速扩大的同时,其角色功能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异化,特别是在行使舆论监督功能时,出现了错位和越位,对于政府行政,司法公正和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违反了社会主体各司其职的精神,“舆论绑架”时时出现。
网络表面上给人的感觉具有私密性,信息的接收和发布都在私人空间内进行,实际上却是大众共有的,互动的媒体,它永远无法等同于传统的私人日记和私下聊天。
网络具有强大的信息复制和传播功能,只要是公众感兴趣的话题,就可能像病毒一样无限繁殖。
诚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和世界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使国家与国家之间有了更好地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但是,国内敌对势力也通过互联网对我国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很多敌对组织,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将一些具有煽动性的言论进行发布,利用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的势力逐渐扩大,达到损害中国形象的目的。
曾经有西方媒体扬言:“互联网的出现使中国遇到了真正的对手”,“要用互联网崩裂中国的长城”。
一方面,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形成了很多中文网站,雇佣大量的网络写手,负责在互联网上发布谣言,发布煽动性的言论,企图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我国政权实施颠覆,将我国民族仇恨情绪激发出来,对宗教政策实施破坏,使我国社会秩序受到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信息覆盖和围攻;另一方面,他们纂改一些较为敏感的信息,颠倒是非黑白,或者将一些一般性质问题极端化,从而使民众对政府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和理解。
当前,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影响和反影响,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一旦“失语”,就会在网络舆论中丧失主导地位。
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容我们忽视,对其积极的影响,需要我们更好的利用,发挥其价值,但对于负面的效应,则要有相应的举措,使其危害性降到最低。
只分立场,不看观点;只看身份,不分对错;只顾乱喷,罔顾事实。
这就是目前的网络舆论生态。
以前是被新闻媒体导向牵着鼻子走,现在是被网络舆论主流声音牵着鼻子走,意识到这点并想要摆脱,同时为推动网络文化建设,为树立良好形象,营造健康有序,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我们就应该以文明上网为荣,不文明上网为耻,倡导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积极营造网络文明新风,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