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测量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教案
第三(dì sān)单元测量教材(jiàocái)简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以及(yǐjí)利用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tóngshí)增加了运用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一知识点,更好的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学(jiāo xué)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的选择单位。
、3.会运用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增加学生的操作活动。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9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kèshí) 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第21-22页例1教学(jiāo xué)目标:知识(zhī shi)与技能: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xué sheng)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和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jiǎndān)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体验毫米的产生过程,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逐步逼近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与学法:教师:讲解法。
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学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复习导入:同学们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呢?(米、厘米)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还记得吗?(1米=100厘米)请大家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吧!二、探究新知1、探究活动,发现新知你们手中都有一本数学书,你能估计一下数学书的宽是多少吗?大家互相在小组里说说。
2016年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
文档第三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文档 7毫米。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3篇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一一、本单元知识框架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克”和“千克”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
使学生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
四、单元学习目标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观念。
六、单元评价要点1、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观念;2、掌握并能正确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课时数:9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备注例11、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测量》 )
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
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策略:1.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一些较大的单位(千米、吨),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单元各课主要学习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
课时分配:。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学会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测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米尺进行测量,并理解测量单位——米。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米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橡皮、书本等)。
2. 环境准备:教室内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测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把米尺,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工具,用来做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长度的概念。
2. 感知(10分钟):教师将不同长度的物体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并估测它们的长度。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米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与他们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
3. 理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米尺的使用方法,包括读数和单位。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米尺进行测量,并帮助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米。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测量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实践(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最准确。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 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技巧,并复习测量单位——米的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测量和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并学会了使用米尺进行测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较强,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准备时,我们根据厘米等于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3.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 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4题。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 4份)(2 )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 ( 4分米;4=1分米)(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4.经历千米与米之间换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类推的思维方法。
教学准备一、问题导入可爰的美美想买这支11元的钢笔,她带了的钱都是5元的、1元的,她会怎么样付钱给售货员阿姨呢?(课件演示)你想到了哪些付钱的方法?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有以下三种情况:1. 2张5元,1张1元。
2. 1张5元,6张1元。
3. 11张1元。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
二、探究新知出示课本例91.明确题意(1)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两辆车要运8吨煤,一辆载重量2吨,一辆载重3吨,每次每辆车要装满,)(2)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派车正好能把8吨煤运完?)(3 )“恰好运完8吨煤”是什么意思?(不能少运,也不可超出,即少于8吨或超过8吨都不合题意。
)2.探究策略(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
①提问:如果只用2吨的车运,要运几次才能运完?如果只用3 吨的车运呢,几次才能运完?②学生交流列式并汇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测量 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三测量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使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教学准备:准备尺子,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1毫米有多长。
并会测量和线段。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比一比。
在小动物运动会上,两只蚂蚁A和B比跳远,让学生做裁判,比一比它们谁跳得远。
课件出示a、b两条线段(a=5厘米,b=5厘米3毫米),让学生观察比较哪一条线段比较长。
2.要想准确地比较a、b两条线段的长,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
这节课就来学习毫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三年级数学课上学习了《测量》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学习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3.掌握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4.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章节内容包括:第1节《长度和长度单位》,第2节《测量线段和物体长度》,第3节《测量误差和注意事项》。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测量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优化总结回顾环节,引导学生将测量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4)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
(1)长度单位换算:学生容易混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来加强记忆。
举例:在进行测量时,如果遇到需要将米换算成厘米的情况,学生需要熟练掌握1米=100厘米的换算关系。
(2)直尺的使用:正确使用直尺是测量的基础,但学生可能会出现放置不稳、读取刻度不准确等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的量感,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长度单位,提高对物体大小的敏感度;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将测量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实践、合作中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2.经历测量、比划、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预设: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预设:米和厘米。
二、探究新知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2)学生独立测量并填写学习单,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一样吗?预设1:我量出的长是26厘米……预设2:我量出的宽不到19厘米……预设3: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怎么办?(4)引出毫米的概念。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2.认识毫米。
【课件出示直尺】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预设: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预设:1厘米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10毫米。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件配合演示。
)师小结:1厘米=10毫米。
3.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师: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感悟1毫米很短。
)师: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2: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1:玻璃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
预设2:天气预报中降雨量用的毫米作单位。
……4.即时训练,深化认识。
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
第三单元 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2. 使用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进行实际测量。
3. 测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4. 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测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3. 测量活动所需的物品(如绳子、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测量知识的兴趣。
2. 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1)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
(2)讲解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
(3)举例说明厘米和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3. 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1)展示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2)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示范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4.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布置测量任务:每组学生需要测量指定物品的长度、宽度等。
(3)实施测量: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数据。
(4)讨论与交流:每组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 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讲解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2)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心得。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强调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测量(教案)
第3单元测量(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内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作用。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知识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此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能够促进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及质量单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策略1. 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还要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
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本套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为此专门安排了例题,并且在练习中提供了大量的估测活动。
但估测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长度或质量进行估测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对估测的方法进行指导。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用熟悉物体做参照物的方法和测量较长距离时可运用分解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1/ 1。
2016-2017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测量
第三单元测量一、单元内容:教材第21-3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毫米、分米和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感受毫米、分米和千米的实际长度,吨的实际重量。
2、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课时:7课时1、毫米、分米的认识 2节2、千米的认识 3节3、顿的认识 2节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计划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计划
教材简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的进率。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实际长度,1吨的实际重量。
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对1千米的长度和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的表象。
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教学建议: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通过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课时安排:7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测量一、单元容:教材第21-35页的容。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毫米、分米和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感受毫米、分米和千米的实际长度,吨的实际重量。
2、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课时:7课时1、毫米、分米的认识2节2、千米的认识3节3、顿的认识2节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教后记录: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
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二、探究新知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
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
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分米等于10厘米。
(板书)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
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1米等于10分米。
(板书)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毫米1分米=100毫米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容:P26例4、做一做,P28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测1千米长度插标杆,记录本。
教学步骤:一、导入,初步感知: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嘉鱼到的路程。
3、揭示课题:到的距离比较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二、互动新授。
1、议题质疑同学们: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了?学生自由发言:2、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1)提问:1千米到底有多长?(出示P26页例4)质疑:我们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那么,沿操场走多少圈正好是1000米?学生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结果,并说明理由。
课件演示。
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
请你想一想,“1000米”和“1千米”是什么关系?板书:1千米=1000米学生齐读,互读,最后指名读。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3)定义: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4)进率:1千米=1000米3、联系生活,初步感受“千米”观念:(1)思考:1千米到底有多长?用熟悉的长度比较一下。
(2)课件出示学校操场:跑道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三、校外走一走,实际感受1千米的长度。
1、活动任务:带领学生在学校后面乡村公路感受1千米的长度。
2、活动要求:列队整齐,统一行动,及时记录,注意安全。
3、活动过程:(1)在起点处插校旗,列队准备行进;师开始计时,生开始数步数。
(2)走至100米处计时停止,记录走100米用时和走了多少步;全体回头看校旗。
(3)计时开始,至1000米处计时停止,计算走1千米用时并记录;全体回头看校旗、房屋等物体大小。
4、将记录写在P27面右下。
四、巩固练习。
1、P28第1、2、题。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
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六、课堂作业:教学反思():第4课时米与千米之间的单位换算教学容:P27例5、做一做,P28第3、4、5题。
教学目标:1、根据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提高学生运用米和千米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解答与“千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连一连:1千米50毫米60分米1米100厘米1000米5厘米6米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米=()分米100毫米=()厘米30分米=()米10厘米=()分米7米=()厘米1000米=()千米二、互动新授1、课件出示P27页例5: 3千米=()米5000米=()千米(1)让学生结合所学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2)学生独立探究思考。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归纳算法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1)小组讨论(2)班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所以千米末尾添上3个0米末尾添上3个0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P27页例5下面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P28页3题。
强调:长度单位之间进行计算时,不相同的长度单位需要统一单位后再计算3、完成教材P28页4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订正。
4、完成教材P28页5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四、课堂小结:今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一)填一填8千米=()米9000米=()千米()米=2千米1千米=()米=()分米教后记录:第5课时估测和换算练习教学容:P27例6、做一做,P28第6-1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