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实际测量
三年级上册《测量》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测量》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在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测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板块。
这部分内容不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也是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础。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梳理一下这一单元的期末考点。
一、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和毫米厘米(cm)和毫米(mm)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
1 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
我们可以通过直尺来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大小。
比如,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食指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2、认识分米分米(dm)是比厘米大但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10 厘米就是1 分米。
我们身边常见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的物品有手掌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
3、认识米米(m)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在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比如教室的长、黑板的长一般用米来度量。
4、单位换算这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要熟练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 米= 10 分米,1 分米= 10 厘米,1 厘米= 10 毫米,1 米= 100 厘米。
例如:3 米=()分米,因为 1 米= 10 分米,所以 3 米= 30 分米。
再比如:50 厘米=()分米,因为 10 厘米= 1 分米,所以 50 厘米= 5 分米。
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方法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直尺的 0 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或几毫米。
测量时要注意尺子要放直,读数时视线要与尺子刻度垂直。
2、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际应用比如,要测量一张课桌的长度,先确定测量工具是直尺,然后按照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并准确读出数据。
三、千米的认识1、认识千米千米(km)是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通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比如,城市之间的距离、公路的长度等。
2、千米和米的换算1 千米= 1000 米例如:2 千米=()米,因为 1 千米= 1000 米,所以 2 千米=2000 米。
3、感受 1 千米的长度可以通过走一走、跑一跑等方式,亲身感受 1 千米的长度,增强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3篇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一一、本单元知识框架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克”和“千克”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
使学生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
四、单元学习目标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观念。
六、单元评价要点1、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观念;2、掌握并能正确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课时数:9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备注例11、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准确读取测量结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方法2. 直尺的使用方法3. 测量结果的读取和记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准确读取测量结果,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直尺、测量对象(如书本、铅笔等)2. 教学材料:教学PPT、测量记录表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测量长度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直尺,并了解直尺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使用直尺测量书本、铅笔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4. 结果分享:学生分组展示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5.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测量练习题,巩固测量长度的方法和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测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检查学生在测量练习题中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测量长度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以上是根据标题“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所编写的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测量》 )
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
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策略:1.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一些较大的单位(千米、吨),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单元各课主要学习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
课时分配:。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学会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测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米尺进行测量,并理解测量单位——米。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米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橡皮、书本等)。
2. 环境准备:教室内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测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把米尺,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工具,用来做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长度的概念。
2. 感知(10分钟):教师将不同长度的物体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并估测它们的长度。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米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与他们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
3. 理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米尺的使用方法,包括读数和单位。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米尺进行测量,并帮助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米。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测量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实践(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最准确。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 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技巧,并复习测量单位——米的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测量和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并学会了使用米尺进行测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较强,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学生姓名学校班级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2斤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强化训练题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同步测试卷学生姓名学校班级一、选择1.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约42()。
A.米 B.分米 C.千米2.1千米和1千克比较( )。
A.1千米大 B.同样大 C.无法比较3.一支铅笔原长8厘米6毫米,用去了8毫米,现在这支铅笔长( )。
A.6毫米 B.8厘米2毫米 C.78毫米4.比较下面的质量,最重的是()。
A.5050千克 B.5吨500千克 C.590千克5.下面的质量与1吨最接近的是()。
A.1吨2千克 B.9999千克 C.999克二、填空1. 5米=()毫米 2米3厘米=()厘米1075千克=()吨()千克600毫米=()分米2吨60千克=()千克 3000米=()千米2.把2千米、20分米、20厘米、230毫米、2米30厘米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31)
测量教学内容有趣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法情境教学法学法观察法、操作法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那么不规则物体体积怎么测量呢?引入课题。
二、教学新知(1)为了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
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
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
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课堂练习1、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课前调整:的水的体积等于苹果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2、第2题: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
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四、课后练习基础训练第49页1——3题五、课堂小结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板书设计有趣的测量“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是“不规则物体的测量”,在〈标准〉中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
〈标准〉改变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测量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测量第一课时理解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1、理解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水平。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水平,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言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板出:毫米的理解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1、理解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七、巩固发展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课件集(全单元共5课时)
二、探究新知,认识毫米
(二)合作探究,认识分米
想一想:1分米里有几个1厘米?
1分米= 10厘米
二、探究新知,认识毫米
(二)合作探究,认识分米 想一想,在我们身 边哪些物体的长度 大约是1分米?
二、探究新知,认识毫米
(二)合作探究,认识分米 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分米?
观察米尺,数一数1米里 面有几个1分米? 1米=10分米
二、探究新知,认识毫米
(三)自主学习例3
20 2
8 8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7分米=( 70 )厘米 5米=( 50 )分米 60毫米=( 6 )厘米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3题。
分米
毫米
厘米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4题和第5题。
9 20 60 1
1吨=1000千克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一)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 有( 1000 )千克,也就是( 1 )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00个10千克是1000千克, 也就是1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二)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小组活动 (1)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
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2)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3)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 质量是1吨。 (4)分组汇报结果。
第三单元
测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米的认识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想一想,毫米和厘米之间
有什么关系?厘米和米呢?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单元导学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学过,在此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能够促进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备内容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分米和厘米的关系千米的认识(2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能解决相关问题吨的认识(2课时)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能解决相关问题备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使学生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2.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备重难点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难点1.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篇一:三年级测量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三单元备课表主备教师:王金慧复备教师:毫米的认识第一课时(1)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1、2、3、4、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度概念。
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1、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2、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具学具:硬币一枚(1分、2分或5分),磁卡一张(电话卡、商店积分卡),学生尺,铅笔盒,数学书,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质疑、引出新课。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和宽、厚分别是多少。
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
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
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的结果对不对。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3、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测量》章节复习练习(含答案)
章节复习讲义(人教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章节复习第三单元《测量》知识互联知识导航知识点一:毫米的认识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不足1厘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1厘米内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2.测量物体长度时,物体的起始端同直尺的0刻度对齐,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的刻度数。
如果起始刻度不是0,测量结果则要用末端刻度减去起始刻度。
知识点二:分米的认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把大单位换算成相邻的小单位时,大单位前面是几,就把几的后边加上一个0;把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大单位时,小单位前面有几个十,就是几。
知识点三:千米的认识1.千米的认识通常情况下,测量一段路程或两地间的距离等较长路程时,常用千米(m)作单位,1千米=1000米。
2.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时,一定要记住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千米化成米,要乘进率1000,米化成千米要除以进率1000。
3.估计长度在估测两地之间的长度时,可以先选择一种估测的标准,然后再估测有多少个这样的标准。
4.用估算解决问题知识点四:吨的认识1.认识“吨”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 t )作单位。
1吨=1000千克,1 t=1000 g。
2.吨与千克的换算(1)将吨转化为千克,要去乘进率1000(即在末尾加上3个0);(2)将千克转化为吨,要去除以进率1000(即在末尾去掉3个0)。
知识点五: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在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时,应该有序地思考,把所有的情况都一一列举出来,然后根据列表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夯实基础一、精挑细选(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1.(本题2分)(2021·广东佛山市·三年级期末)袋食盐重500克,妈妈买了两袋一共重()。
A.1000千克B.1吨C.1千克D.1千米2.(本题2分)(2021·全国三年级课时练习)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最有可能的是()。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但有的小组则稍显沉默。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先给予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或许能够帮助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以及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具体内容包括:
1.认识米和厘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
3.掌握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方法;
-难点三:通过具体案例,如测量书本长度,讲解如何读取和记录数据,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实用性;
-难点四:设计实际问题,如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引导学生运用所(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测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况?”比如,量一量你的书本、铅笔或者桌子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测量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实际测量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
2.会用卷尺、测绳等工具,在地面上直接量出较近的距离.
3.能用标杆测定直线并沿着直线量出较远的距离.
教学重点
使用工具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标杆三根,卷尺(或测绳)一条,木桩若干个.
2.课件“实际测量”.
3.印制直线测定记录.
组长( ),小组成员( )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宽.
说明:因为黑板的面积不太大,所以可以用米尺来测量它的长、宽.
2.如果要修建一个长150米,宽100米的长方形操场,工人叔叔也用米尺一段一段地量,大家想会出现什么结果?
学生回答:浪费时间、结果不准确、形状不规格等.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在工农业生产中,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建造房屋时都需要测量土地.测量士地的知识对于我们将来参加工作是非常有用的.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板书: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较远的距离时,用来做标记.可以自制.通常把标杆表面每隔10厘米涂上红白相间的颜色,目的是看起来明显.提问:为什么标杆的一端是尖的?(便于插入地面)
(2)卷尺、测绳.测定较近的距离时用的工具.测绳可以自制.制作时以米为单位量好(第一段划分出分米,并做出标记)
提问:自制测绳选什么样的绳子比较好?为什么?(弹性小的好,便于测得准确数据)
(3)小红旗:测量时,做为指挥信号.
3.测量较近的距离.
(1)指名两组学生分别用卷尺或测绳测量教室的长、宽.
(2)提问: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得出:测量时卷尺或测绳要自然拉直,不要用力绷得过紧,也不能放松使卷尺弯曲. 4.测量较远距离.
(1)说明测定直线的意义和作用.
当需要测量较远的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时,只用卷尺和测绳就
不行了.需要先在要测的距离之间测定一条直线,然后沿着这条直线分段量出这段距离.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使学生知道如果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距离,就可能分段测时出现曲折,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2)测定直线.
请同学们看课件“实际测量”.互相讨论:测定直线分几个步骤?总结.
①把所测距离的两端(A、B点)各插一根标杆.
板书:(1)确定起点、终点.
②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叫第三个人把第三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三根标杆在同一直线上.B点标杆与C点标杆的距离应略短于卷尺或测绳的
长度.
拔出标杆,钉上木桩并编为1号,起点为0号.
板书:(2)立第三根标杆.
③用同样的方法再把第三根标杆插在D点……,钉桩,编号,使第三根标杆逐渐接近第二根标杆,它们的距离短于卷尺或测绳的长度.
板书:(3)反复立标杆.
④把第三根标杆插过的各个点与A、B两点接起来就定出一条直线.
板书:(4)连点成直线.
(3)测定直线后,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A、B两点的距离.
(4)小结.提问:测定较远的距离时,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如何测定直线?
(5)室外操作:在校园里先确定两点,插上标杆,并通过这两点测定一条直线,再用卷尺或测绳量出这两点间的距离.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①宣布测量小组,指定组长,明确要求,提出评比条件.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②教师带领一个小组做示范.结合具体步骤讲注意事项.如标杆必须立直.让学生随着分段测量,把有关数据填入记录单.③各小组分别测定直线,量出距离.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④总结评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