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模型监控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模型监控体系

本文系统性梳理了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监控体系的整体框架,具体阐述了监测体系的建设目标、监测内容和方法、监测结果的应用等内容,提出了银行内部评级模型监控体系下一步重点关注领域和解决思路。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业务复杂程度的提高,国际银行业采用了越来越多的风险计量模型来评估客户、产品、交易的风险。近10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已普遍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对客户交易等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和计算。本文系统性梳理了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监控体系的整体框架,具体阐述了监测体系的建设目标、监测内容和方法、监测结果的应用等内容,提出了银行内部评级模型监控体系下一步重点关注领域和解决思路。

一、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监测的目的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是独立于外部评级的,基于本行内部信息对客户、交易等做出风险判断的过程。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把对客户、债项风险的判断从完全依赖专家判断的传统模式,转变成为基于大数据和专家经验的现代化工具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风险识别和计量的效率。经过近些年的推广和深入应用,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结果不仅应用于监管资本的计量,更广泛应用于银行内部的贷款审批、授信额度调整、经济资本计算与考核、行业限额制定、信贷政策制定等领

域,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具之一。但是,先进工具的使用也带来了潜在的模型风险,模型一旦设计、使用不当,将可能导致对客户风险判断的实质性偏离,并带来信贷风险。因此,建立一套针对内部评级模型的全面、及时、准确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模型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并建立问题诊断体系,已经成为银行业风险计量和风险管理领域的核心工作之一。

二、内部评级监测体系的设计目标

商业银行建设内部评级监测体系的目标是,实现自动、及时、全面、自诊断地监测内部评级体系运行情况,包括监测内部评级体系中模型、模型支持体系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诊断内部评级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实施改进措施如深入验证、模型优化、应用流程修正等提供依据和支持。

监测体系应当实现监测活动的自动化。内部评级模型监测体系要以n系统和数据集市为核心载体,以人工监测和判断为辅助手段,大幅度减少监测过程中的大量的人工投入和重复性工作,实现内部评级体系的批量化、自动化监测,同时实现监测的及时性。

内部评级监测体系应当是一个覆盖多维度、全流程、分段负责的完整体系。该体系不仅要监测模型本身的表现,还要监测影响到内部评级模型运行的多种因素,如前端基础源数据的质量、模型变量波动情况、变量,后端模型支持体系中的模型使用情况等,使监控体系能准确发现、定位模型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环节,并采取相应的管理行动。

此外,一个设计良好的内部评级监测体系,还应具有自动化实现和替代大部分投产后定量化验证功能及问题初步自诊断功能。具体来说,内部评级模型监测体系不仅要能实现各类指标的自动化监测,还要能按照一系列内置的专家规则,最大限度判断模型存在问题以及可能的原因,为全面、深入验证和诊断问题提供支持。

三、监测体系的运行职责

内部评级模型生产、投产前验证、应用、投产后验证的完整生命周期涉及的几类最基本的角色包括:模型设计主体、验证主体、内部评级流程与政策制定主体、模型应用主体。内部评级体系已经深入应用到银行业务流程中,涉及信贷业务多个环节,因此,内部评级体系的监测职能也须由多个部门,机构组成、分段承担不同的监测职能。具体来说,模型设计主体、模型应用主体、应用政策制定部门以及具体使用内部评级模型的银行分支机构,分别承担各自环节的监控。

首先,作为内部评级模型设计主体(一般是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要承担内部评级体系监测的牵头责任和部分具体责任。牵头责任体现在该部门要设计好全行内部评级体系监测的框架,让内评体系各主体明确各自角色、各司其职,保障内部评级体系的顺畅运作,组织每个部门对各自负责流程环节运行情况开展监控。部分具体责任指模型设计主体要具体负责内部评级模型的部分监测工作。内部评级模型设计主体是内部评级监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其次,模型应用政策制定部门、模型应用部门和银行分支机构也

要承担各自业务组合、各自流程环节的内部评级体系使用情况的监测责任。银行内部评级应用的实践显示,模型的表现不仅与模型设计是否合理有关,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模型应用政策设计是否合理,模型应用是否恰当等因素,因此,各流程负责主体理当承担起该环节监测的责任。如评级推翻管理部门要负责评级推翻情况的监测,一旦出现评级推翻率大幅上升,必须通知模型监测和验证团队、模型开发团队以及模型应用部门。n部门要牵头监控n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并确保数据传输的质量;零售业务条线要对零售申请评分卡的自动通过率进行监测。银行分支机构的对应条线,要对该分支机构的资产组合内部评级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并对业务数据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再次,在模型开发团队和模型验证团队中,开发团队应承担内部评级模型的主要责任,验证团队拥有独立的监测和验证职能,以确保验证的独立性,并及时根据监测情况,决定是否开展投产后验证。两个团队的基础设施如风险数据集市、验证算法等可以在经过独立审核后共享。

最后,银行应当明确监测信息的汇总和报告职责。在模型新上线或调整、优化时,开发团队需要将模型信息反馈到模型验证主体,并将部分数据更新到数据集市。模型投入到使用后,各监测主体要把日常监测结果反馈给模型监控牵头部门(包括模型设计主体、验证团队)。模型使用部门要把模型使用情况定期发送给模型开发团队、模型验证团队,以开展汇总分析。

四、内部评级监测体系的内容框架

监测体系主要监测内部评级模型以及内部评级模型支持体系的运行情况。模型部分主要监测模型和风险参数情况;模型支持体系部分主要监测保障模型的各类支持条件运作情况,如模型输入的数据质量、模型输出的结果、模型应用的情况等。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在模型监测环节发现的问题,实际上根源在模型应用、管理中。因此,内部评级监测体系必须要以模型监测结果为出发点,以内部评级支持体系监测为辅助,建立逐层剥笋式的监测结果诊断、分析模式,才能找到内部评级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源。具体来说,监测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

1. 要设计好反映内部评级体系整体运行情况的仪表盘

监测体系需要设计内部评级体系整体分布的概览展示功能,给出具体模型的模型风险等级状态,供管理人员对各模型运行状态进行整体把握和判断。监测维度包括内部评级模型应用敞口的类别、模型类别、模型名称、模型统一编号、模型适用领域,模型风险等级等信息(红黄绿灯),并对模型的总数、问题模型数量进行统计。

2. 要把内部评级模型的监测作为核心

内部评级模型监测的核心是监控模型的区分能力、准确性(审慎性)和稳定性。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定量的手段,及时发现模型运行状态,并对所估计的风险参数是否符合监管和内部要求进行监控。

模型区分能力是信用风险评级模型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模型应用部门和分支机构最关注的内容。通俗讲,内部评级体系的区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