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礼举要》详解共25页文档
《常礼举要》详解
• 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 豊亦声。 ——《说文解字》 • 两个方面:社会制度、道德规范。 •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 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 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 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 曲礼》
(卯)聚餐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四、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五、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六、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七、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八、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十、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十一、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十二、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十三、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十四、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十五、咳嗽必转身向后。 十六、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十七、碗中不留饭粒。 十八、不对人剔牙齿。 十九、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二十、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二一、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丑)在校
一、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二、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三、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四、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五、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 翘足。 六、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 七、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寅)处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 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四、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五、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六、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七、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八、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 九、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十、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十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十二、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十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四、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常礼举要全文及译文
常礼举要全文及译文摘要:一、常礼举要的概述二、常礼举要的具体内容1.居家2.外出3.饮食4.服饰5.庆吊6.称呼7.敬祭8.婚姻9.育儿10.敬老11.社交12.职场13.节日正文:《常礼举要》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礼仪的著作,详细阐述了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各种礼仪规范。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尊重他人、和谐共处的精神,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一、居家在居家方面,《常礼举要》强调尊敬长辈,夫妻和睦,兄弟友爱,对仆人要有恩威并施。
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免给家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二、外出外出时,要注意自己的仪表,穿着得体。
遵循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原则,遇到长辈要主动行礼,遇到平辈要互相致意。
三、饮食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卫生,遵守餐桌礼仪。
请客吃饭要讲究礼仪,尊敬客人,不可过量进食。
四、服饰服饰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穿着不要过于奢华或寒酸。
佩戴饰品要适度,不可过分炫耀。
五、庆吊参加婚礼、丧礼等喜庆或丧事活动时,要有相应的服饰和表情。
庆贺要适度,吊唁要真诚。
六、称呼称呼上要遵循尊卑有序、各尽其分的原则。
平辈之间要称呼得体,对长辈和上级要尊敬。
七、敬祭敬祭时要保持敬畏之心,按照规定的仪式进行。
祭品要丰盛,祭奠要真诚。
八、婚姻在婚姻方面,要讲究门当户对,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则。
婚礼要喜庆,婚后要和睦相处。
九、育儿育儿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教育孩子尊敬长辈、友爱兄弟。
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培养良好的品行。
十、敬老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孝敬父母,关爱长辈。
对老人要有礼貌,关心老人的生活。
十一、社交在社交场合,要遵循礼仪规范,尊重他人,真诚待人。
参加聚会要守时,言谈举止要得体。
十二、职场在职场中,要敬业乐群,尊重上司,关心下属。
工作要认真负责,遵循职业道德。
十三、节日在各种节日庆典中,要了解节日的由来和传统,按照习俗庆祝。
节日活动要欢乐祥和,增进亲情友情。
《常礼举要》详解知识讲解
《常礼举要》
• 《常礼举要》由李炳 南老居士著解,主要 讲述一些日常生活中 大家都需要知道的日 常礼节。全文共分12 章节,分别为:居家、 在校、处世、聚餐、 出门、访人、会客、 旅行、对众、馈赠、 庆吊、称呼。
(卯)聚餐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四、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五、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六、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七、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八、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十、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十一、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十二、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十三、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十四、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十五、咳嗽必转身向后。 十六、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十七、碗中不留饭粒。 十八、不对人剔牙齿。 十九、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二十、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二一、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
耻。 ——《管子》
•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 子曰:“不知礼,无—仁义礼智信
李炳南
• 李炳南(1889~1986)山东济 南人。名艳,字炳南,号雪庐。
古之“礼”
《常礼举要》详解
(未)旅行
一、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二、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 三、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 四、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 五、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 六、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 七、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 八、人之接风或洗尘毕,须还席。 九、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 十、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辰)出门
一、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 二、见长者,必趋致敬。 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四、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 五、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 六、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 七、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 八、不立在路上久谈。 九、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 十、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 十一、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 十二、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 十三、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十四、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 十五、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涕痰。
(亥)称呼
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 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 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 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 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 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 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十六、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 徒。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 十七、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 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属,称其某姓某职亦可。 十八、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 自仆,曰小价。
常礼举要全文及译文
常礼举要全文及译文【引言】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它体现了尊重、友善和关爱。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一个人品质和修养的体现。
全文《常礼举要》详尽地阐述了各种礼仪规范,旨在引导人们遵循礼仪,营造和谐社会。
【全文概述】《常礼举要》全文分为家庭礼仪、社交礼仪、公共场合礼仪、言谈礼仪和餐宴礼仪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礼仪规范。
这些礼仪规范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现实意义,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实用的行为指南。
【具体礼仪解析与应用】1.家庭礼仪: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礼仪关系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
如尊敬长辈、关爱晚辈、夫妻和睦等,都是家庭礼仪的重要内容。
2.社交礼仪:在社会交往中,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
遵循社交礼仪,能使人际交往更加顺畅。
3.公共场合礼仪: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爱护环境、尊重他人权益,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公共场合礼仪的实践,有助于营造文明、和谐的公共环境。
4.言谈礼仪:言语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言谈礼仪关系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如言语礼貌、言辞得体、倾听他人等,都是言谈礼仪的重要内容。
5.餐宴礼仪:餐宴是社交场合之一,遵循餐宴礼仪,既能展示个人修养,又能营造愉快的用餐氛围。
如尊重厨师、适量取食、不高谈阔论等,都是餐宴礼仪的体现。
【礼仪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礼仪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践行礼仪,不仅能提升个人品质,还能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结论】总之,《常礼举要》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实用的礼仪规范,遵循这些规范,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讲记(1)第一集在这里呢非常感谢这个孙校长再一次呢给我这么一个机会,来这里呢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常礼举要》。
那么今天呢我们的讲课呢,内容呢可能不是很多,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就想就这个《常礼举要》大概的内容来给大家讲一下。
因为下个学期呢我们的学校呢要推这个《常礼举要》的课程,而且呢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行为上去。
那么做为我们做为教师阿,要教导学生礼,那么我们自己呢,首先要明理。
要教导学生礼貌,学生只要知其然就可以啦,就是告诉他怎么去做,但是作为老师,不只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这样呢我们在教的时候才能明理,道理明白了,作为成年人呢,才容易做得到。
因为我们做为老师,教导学生,我们自己没有做得到,那很难去教导学生的。
其实学生呢他是模仿老师,是看着老师的行为来成长的。
所以我们要呢把这个礼呀给它守住,关键呢我们要明理。
所以孙校长呢跟我提,让我来给大家来讲课,我很快就接受了,因为我也很愿意到学校来讲课。
到我们的学校来讲课呢来了好几次,这一次来呢我感觉变化非常之大,首先是整体的校园,第二个呢从我们学生的行为和我们老师的行为,我们感觉阿这个变化很大。
有可能在坐的各位老师呢一直在这里教书、学习、工作,你们可能感觉没那么大,因为我过了好久才来,我就发现呢,变化非常的大。
所以我们就明白一点,人是可以教育的,环境是可以改变的。
那么儒家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礼。
《常礼举要》呢是一部很重要的很重要的一部著作,那么这一篇著作呢,我个人的看法,可以把它当做经典来学习,所以我讲呢,也按照经典的讲法来讲。
《常礼举要》,大家都拿到这一个小本子,这一本书,那么这一本书呢,大家看一下,《常礼举要》呢大概它分为几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呢是题目;第二个呢是序,序就是缘起;第三个呢就是正文。
这是它的整个的概况。
但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呢,常常为我们所忽略的是什么呢?题目跟序。
这是我们很多朋友在学习的时候,容易忽略题目和序言,特别是题目,题目呢它把整个内容阿都概括出来了的,所以题目非常的重要。
常礼举要全文及译文
常礼举要全文及译文摘要:一、引言二、常礼举要的来源与历史背景三、常礼举要的主要内容1.居家2.外出3.餐饮4.言语5.待人接物四、常礼举要的现实意义五、结论正文:【引言】常礼举要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礼仪的经典著作,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常礼举要全文及译文进行详细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部著作的精髓。
【常礼举要的来源与历史背景】常礼举要原名《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纂的一部礼书。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制度,共有四十九篇,包括冠、婚、丧、祭、射、御、书、数等各个方面。
后来,《礼记》被南宋理学家朱熹改编为《常礼举要》,使之更加简明扼要,便于传习。
【常礼举要的主要内容】常礼举要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居家:讲述在家中的行为规范,如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等。
2.外出:讲述在外出场合的礼仪,如穿着、举止、交际等。
3.餐饮:讲述饮食过程中的礼仪,如座位、进食、敬酒等。
4.言语:讲述言语表达的礼仪,如称谓、谦辞、敬辞等。
5.待人接物:讲述待人接物的礼仪,如拜见、赠送、探访等。
【常礼举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虽然很多传统礼仪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生活,但常礼举要中的一些原则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比如,尊敬长辈、友好待人、言行一致等,都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常礼举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结论】总之,常礼举要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礼仪著作,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常礼举要》,我们将从居家、处世、聚餐、出门、旅行、庆吊六个方面,为大家分享。
01居家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①长辈给的东西,晚辈要用双手恭恭敬敬去接②和长辈一起走路,要走在长辈的身后,不要快步走在长辈前面③不要在长辈面前不停地走来走去④吃饭的时候不叹气,吃饭的时候不训斥晚辈02处世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①自己家庭里的事,不要和家人以外的外人宣扬②和残疾人见面,要更加尊重他们的感受③世上有很多生活艰辛的劳动者,这类人的便宜不要占④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嫌,瓜田里不弯腰提鞋,李树下不举手整理帽子03聚餐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①吃饭的时候,大家要一起动筷子②公共餐具不要用自己的私筷犯搅③吃饭不要吧唧嘴,不要发出异响④客人没有吃完饭,主人不要先起身04出门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
不立在路上久谈。
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①登山的时候不要大声呼叫,不要随便指划,不要大声喧哗②走路时不吸烟,不吃咀嚼东西,不唱歌③不站在路上长时间地交谈④一个人的时候不独自进入古庙,两个人的时候不靠近深井05旅行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
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
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①出远门前一定要和亲友辞行,祭祀祖先并告别双亲②从远方归来一定要拜见亲友,简单送去一些远方的土特产③去别的地方要知道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忌讳,不要违犯④进入闹市不要开快车,进入村庄一定要慢慢行驶06庆吊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
临丧不笑。
里有殡,不巷歌。
佩会葬徽章者,礼终即卸去,不佩带他往。
①参加喜庆的事情不要说不吉利的话,不要面色难看,不要啼哭②参加葬礼不要笑③邻里有丧事,不再附近放声唱歌④葬礼上佩戴的徽章配饰,葬礼结束后立马摘掉,不要戴着去别处除了这些板上钉钉的规矩还有一些口耳相传约定俗成的讲究吃饭时不要把筷子插碗中间写信不用红笔写,不用红笔署名过节送礼不送钟表(钟和终谐音)有客人在,不打扫家里晚辈不能直呼长辈姓名不能用手指人、指神像、佛像这些讲究和忌讳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规矩和长辈一起走路,要走在长辈的后面,这就叫规矩。
《常礼举要》【聚餐篇】
《常礼举要》【聚餐篇】《常礼举要》讲记今日给大家分享《常礼举要》的聚餐篇。
(卯)聚餐这章是聚餐礼节,在一般社交场合聚餐的机会非常多,无论是普通的宴会或者喜事,都免不了有宴会,外交上当然就更不用说了,凡是在社会上与人接触来往,这个应酬是免不了,有这些应酬就该懂这方面的礼节。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第一条说明座位问题。
在前面我们已经把座位还划出来,中餐有中餐的席位,西餐有西餐的席位。
上座照例要让给长者来坐,有些人不懂得,自己坐在上位还不知道,那就太欠缺礼了。
所谓长者,要看当时情况,譬如说这一席所坐的人如果是家庭,他以辈份来计;如果不是,一般是以年龄来看;如果在机关,则是以职位高下来区分。
譬如说市长的年龄只有四十几岁,而市政府的职员有五十几岁的,那你不能按照年龄来算,你跟他同席吃饭,他是长者,这是看当时的场合。
就一般都是普通朋友,一切都不认得,不是家族,不是公务机关,是普通的一般亲友,按照年龄也有高下的,谁比谁大,这个也要推让一下。
二、入座後不横肱,不伸足。
把座位安排好了,长者坐上位,其馀按年龄身份,除一个上座以外,还有次要座位不同,按照身份坐定。
入座後无论坐在哪里,个人在个人的座位,不要横过来。
肱是上肢,坐定後两只手不能横放著,你把两手一横,旁边的人就无法坐了,吃饭时不能妨碍人家,所以不能横肱。
再来是不能伸足,古时候的饭桌像是日本式,摆在塌塌米上的低矮桌子,我们坐在席位上,假如你把脚一撑开,撑到对方那里去,别人就坐不了了;现在的餐桌虽然比较高,但脚也不能伸出去,这一条提醒我们,吃饭时要注意身体姿势,也是提醒我们,随时顾及到身边人的感受。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做为宴请宾客的主人,在客人都入座之後,要为客人斟酒或是上茶,然後把菜上齐了,主人照例要先拜客,再举酒敬客。
古时候的礼节是要拜客的,现在不必拜了,因为礼要从俗。
虽说拜客可以免,但是做主人的,一定要先举杯敬客。
敬完之後,凡是做客的要致谢辞,主客当然不一定要致谢辞,但其他陪客可要致谢辞,这是应有的礼貌。
《常理举要》解读教师培训版本
《 常礼举要》3-6年级(上)
有客来, 问声好, 看茶座, 好孩子。 有求教, 要谦虚 , 若离开 ,轻带门。 他成果, 要尊重,不笑人,不辱人。 谨慎言,不说人,老与弱,都尊重。 近朱赤, 近墨黑, 坦荡荡, 不误会。 他人言 , 莫插话,他人忙 ,不打扰。 他人弱,不戏弄, 他人物 ,不乱拿。
《常礼举要》解读
----教师培训版本
前言
《 常礼举要》1-பைடு நூலகம்年级(上)
正衣冠, 能自理; 讲礼貌,不说谎 爱劳动, 讲卫生; 勿乱顿 ,致污秽 不挑食 ,不翻搅; 食不响 ,不剩余 站如松 ,坐如钟;卧如弓 ,动如虎 吃数珍,说吐莲 ;行静雅 ,常笑颜
《 常礼举要》1-2年级(下)
有爱心 ,不骂人,不小气, 会赞美。 长者给, 双手接;有好物, 懂分享。 赠收物 , 必谦敬 ;会致谢, 会回礼。 长辈呼, 应勿懒; 长辈命, 行勿缓。 路遇人, 讲礼貌, 楼遇人,让先走。 若进门,轻轻敲, 打招呼 ,允可进 。 出必面, 返必告;大场合,静有序。
《 常礼举要》3-6年级(下) 若进门 先问候,若交谈 ,看对方 能宽恕 能帮人 , 懂感恩 心存善 遇事思 莫逞强 , 没想好 莫张口 己不欲 勿施人, 见客人 着装齐 若远行 辞亲友, 若归来 看至亲 远客来 好款待 , 客人走 亲恭送 若介绍 尊卑序 , 饮食时 客人先 客远来 安住宿 ,客人走,馈赠友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地讲解记录簿)
(注:本《讲记》是台湾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讲前勉辞先立根本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
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
孔圣人说过这个,在道路上走着听见什么,这一趟街还没走完,碰见熟人、说我有了学问,听见什么、听见什么等等,还没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这是口耳之学,连根都没有,枝叶什么还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已扔掉了。
中国学问讲究根抵,无论学什么,念中国书有这么一句话「通一经通全经」,一本古人圣贤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
譬如说佛家一本薄薄的阿弥陀经,要是懂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懂了,这是实在话。
这一本你还不懂,其他如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你也不懂得,这是说读书。
就是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
从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的一些老人,当木匠、铁匠,不论干什么,他刚学的时候,苦头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扎不住根的。
扎不住根,老师就不让他出师,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丑,出丑倒还罢了,头一句是骂:「什么人教你的?」你听这句话吧。
没上学、在家里,你是谁的孩子?孩子有了坏事,外人先骂父母。
上了学以后,出去无礼,就先骂老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是老师当不得,父母也当不得,一当就得尽上十二分力量。
以前的原则不会变,即使变了也不是原则变,这一点孔圣人书上有「百变不能离乎宗」的说法。
譬如佛家讲万法皆假、皆空,但本性却是不生不灭,也是常的,这是佛家的主张。
老子有说,天不变、道也不变,说的都一样,圣贤主张都一样。
可是现在变了吗?现在变了,竟然也有人杀父母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其实是教育界的缺失。
有一本书竟然这么说: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就如同豆子离开豆荚,与那个豆荚毫无关系。
我也不必提出什么书来,你看,都是现在的书啊。
畜牲没上过学,这种没天理的事,畜牲还做不出来。
我给诸位说,咱们学佛又学儒家,有人问为什么要学儒家?儒家铺了底子,然后才能以学佛。
可是现在呢?要打倒孔老二,没有儒家,中国文化就没了,我们学佛也就没根底了。
常礼举要_精品文档
常礼举要礼仪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是建立美好人际关系的桥梁,是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距离。
人人守礼,社会和谐!一、居家常礼1、为人子女应敬老爱幼。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2、为人子女不宴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3、为人子女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4、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5、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6、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俯,右卧如弓;7、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食不言,寝不语);8、衣贵洁,不贵华。
不穿紧、透、露等娇艳不雅服饰,根据场合需要应以大方得体为主;二、在学校常礼1、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向师长质疑问难时,必起立;2、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3、听课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三、处事常礼1、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2、凡有事求教他人,必须造门请教;四、聚餐常礼1、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2、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3、就餐时应端碗持筷,姿势优雅(龙含珠,凤点头);4、用餐时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5、用箸夹菜,只取向自己一方,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6、公食之器,不用已箸翻搅;7、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8、食勿响舌,咽勿呜喉。
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9、碗中不留饭粒;不对人剔牙齿;咳嗽必转身向后;10、客食未完,主人不应先起离开;五、出门常礼1、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2、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六、访客常礼1、先立门外轻轻扣门,主人让进方入;2、入内有他客,主人为介绍,须一一为礼,辞出时亦如之;3、入内见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须请主人另至他处述说;4、坐谈时见有他客来议要事,即请求辞出;5、主人欠伸,或看钟表,即须辞出;七、会客常礼1、见面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请姓字住址;拜访先预约,递名片时应两手倒拿奉送,以便对方接过浏览;2、及门先趋,为客启阖;每门必让客先行,入门必为客安座;3、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绍幼于长,介卑于尊,介近于远,同伦则介前于后;4、主人应下座,举杯让茶;端茶杯应客人方便奉接,主人倒茶应恭敬有礼;5、客去必送致敬,远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过犹待,百步余)6、入境问禁,入乡问俗,入门问讳;八、对众常礼1、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两人对谈,不向中间穿走;2、不向人喷水吐痰;不向人呵欠,舒伸,喷嚏;3、长者赐,不敢辞;4、参加吉礼,不谈衰话,不戚容,不啼泣;5、居丧不参加吉礼,只送仪物;丧服不入公门,不观吉礼;6、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答曰,免贵姓;7、称人之妻,曰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内人或太太。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常礼举要(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常礼举要(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注:本《讲义》为台湾大德老居民李炳南的解说录)讲前勉辞先奠基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
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
孔圣人说过这个,在道路上走着听见什么,这一趟街还没走完,碰见熟人、说我有了学问,听见什么、听见什么等等,还没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这是口耳之学,连根都没有,枝叶什么还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已扔掉了。
中文学习强调根。
无论你学什么,中国书籍中都有一句谚语:“一经传全经”。
如果你真的了解一部古代圣人的经典,你就知道其他的一切。
例如,如果你能读懂一本薄薄的佛教阿弥陀佛经,你就能读懂所有的藏传三经和十二经。
这是真的。
你不懂这本书,你也不懂其他的,比如《八大人觉经》和四十二章。
这意味着阅读。
就是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
从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的一些老人,当木匠、铁匠,不论干什么,他刚学的时候,苦头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扎不住根的。
扎不住根,老师就不让他出师,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丑,出丑倒还罢了,头一句是骂:「什么人教你的?」你听这句话吧。
没上学、在家里,你是谁的孩子?孩子有了坏事,外人先骂父母。
上了学以后,出去无礼,就先骂老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是老师当不得,父母也当不得,一当就得尽上十二分力量。
以前的原则不会改变,即使改变了,也不会改变。
孔子圣人的书中有一句话,“变化离不开宗教”。
例如,佛教说,所有的佛法都是虚假和空洞的,但大自然是不朽和永恒的。
这是佛教的主张。
老子说过天道不变。
他们都说同样的话,圣人也提倡同样的话。
但现在它变了吗?现在情况变了。
甚至有人杀了他们的父母。
众所周知,这实际上是缺乏教育。
有一本书甚至说,当一位母亲生下一个孩子时,就像一颗豆子离开一个豆荚,这与豆荚无关。
我不需要提出任何书。
你看,它们都是时事书籍。
动物们没去过学校。
他们不能做这种不合理的事。
民国国学大师李炳南将传统规矩编撰成《常礼举要》,一定要看
民国国学大师李炳南将传统规矩编撰成《常礼举要》,一定要看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祖辈千百年来留下的规矩,子孙一定要重视!民国国学大师李炳南老先生把这些传统规矩编撰成《常礼举要》一书,今天就从居家、处世、聚餐、出门、会客、庆吊这六个方面,和大家一起分享。
1居家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1.长辈给的东西,晚辈要用双手恭恭敬敬的接过来。
2.长辈站着,晚辈不能坐着,长辈来了晚辈一定要起立。
3.不要在别人的大门正中站立,过门的时候不要踩踏门槛。
4.大家同桌吃饭,不另外带着食物吃独食。
2处事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1.不要揭别人的短处,不要夸自己的长处。
2.交情浅的朋友,话不要说的太深,绝交了也不能恶语相向。
3.凡事都要理智应对,切勿感情用事。
4.凡是要请教他人的事情,都要登门拜访。
3聚餐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1.入座后不要伸出胳膊,伸出腿。
2.主人如果先举杯敬客人,客人要说谢谢的话。
3.用筷子取菜或汤勺取汤,不能比他人多取,适量就好。
4.离开酒席,主人谦逊地说“慢待了”,客人要说“谢谢”。
4出门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
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
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
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
1.衣服帽子不求华丽漂亮,但一定要干净整洁。
2.在车多人多的地方,不和别人打招呼。
3.途中有人问路,要详细的为他指明方向。
4.坐车时见到长辈要下车,见到小孩子也要点头示意。
5会客及门先趋,为客启阖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
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
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1.客人快到门前了,主人要先到为客人开门。
2.招待茶果时先给长辈后给晚辈,先给不熟悉的客人,再给熟悉的客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