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医学理论: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合集下载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症、证、病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其次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肯定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要点:1.五行的含义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制化3.五行相乘与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第十单元经络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要点:1.经络的基本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6.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影响体质的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发病2.体质与病因病机3.体质与诊治4.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要点:1.六*的概念2.六*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3.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宜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邪正相搏的胜败与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6.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 要点:1.内生“五邪”的概念2.风气内动3.寒从中生4.湿浊内生5.津伤化燥6.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形成2.病性转化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3.治标与治本4.扶正与祛邪5.调整阴阳6.调理精气血津液7.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要点:1.养生的原则2.养生的方法细目二:生命的寿夭要点: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2.打算寿夭的基本因素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 所谓“有形”,即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指无形之气以聚合的方式,形成各种占有相对固 定空间,具备并保持相对稳定形质特点的物体。 物体存在的同时,精气亦存在于其中。以这种形 式存在的精气,凝聚于一体,结构紧凑,相对稳 定,不甚活跃,一般都可以用肉眼看清其性状或 推测出其具体性状,凡此种种物质,都属于“有 形”之列。因此,“聚合”亦是气的一种存在形 式。故《素问 · 六节藏象论》说:“气合而有 形。”
• (二)精气运动不息,变化不 止 • 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 物质。正是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才 使得由精气所构成的宇宙自然界处于 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而自然界的一 切事物的纷繁变化,亦都是精气运动 的反映和结果。
• 《素问 · 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 地之更用也,……生已而降,降者谓天; 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 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 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由此可以看出, 正是由于天地阴阳二气的升降相因,氤氲 交感,相错相荡,才引发了生态圈,乃至 整个宇宙天地间的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 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精气运动的具 体形式,体现为精气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 ,表现为天地、上下、升降、出入、动静 、聚散及清浊的相互交感等各个方面, 《内经》将其概括为“气机”的“升降出 入”。 • 《素问 · 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 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 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 以升、长、化、收、藏。”
• 所谓“变”,则是指精气的较为激进、剧 烈、骤然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类似 于“质变”的过程。亦如王冰所说:“其 甚也,为物之变。”(《〈素问 · 六微旨大 论〉注》)《正蒙 · 神化》亦说:“化而载 ) 精气是宇宙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 • 中介,指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 素之间的交接联系,是客观事物转化和发 展的中间环节,亦是对立双方统一的环节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讲稿(3)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讲稿(3)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
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 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4、阴阳消长Βιβλιοθήκη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 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 的变化之中。
(1)阴阳互为消长
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 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面增长而另一方消减 ,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 变化。
(2)阴阳皆消皆长
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 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面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 ,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 的消长变化。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 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内容包括 藏象、精气血精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 部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关于疾病的发生 原因、发病机理、病变机制、预防和治疗的 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病因、发病、病机 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绪论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2)医药知识的积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就是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整体观察法,是把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从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

《难经》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

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前景
加强跨学科合作研究
推动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展精气学说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其科学内 涵。
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精气学说进行更为精确和深入的研究,以揭示其在维护 健康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拓展临床应用范围
通过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拓展精气学说的应用范围,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和水 平。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精气学说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 献。
精气学说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影响
整体观念的启示
精气学说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种整体观念为现代医学 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创新药物研发的启示
基于精气学说的中药研发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药物来源和研发思路,有助于解决一些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难题。
05
精气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精气学说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精气概念的界定与科学解释
如何将精气的概念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形成更为精确和科学的 解释,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精气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涉及精气的生物学机制,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 讨其在人体内的具体作用途径和方式。
精气学说临床应用的研究
如何将精气学说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中医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number {01}
目 录
•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 精气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精气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 精气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与
应用 • 精气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01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精气的定义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理论。

精气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精气,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精气学说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在精气学说中,精气被认为是一种细微而又重要的物质,它存在于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组织中,并通过经络系统进行运行和调节。

精气的运行和调节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保障。

其次,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在精气学说中,精气不仅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还是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比如,精气对于人体的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等生理活动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是这些生理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基础。

此外,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各种病理活动的根源。

在精气学说中,精气的运行和调节出现问题会导致各种病理现象的产生。

比如,精气的不足或者阻塞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精气学说对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解释和指导作用。

最后,精气学说对于诊断和治疗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判断患者的精气状况,从而确定病情和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面,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精气状况来进行针灸、药物、推拿等治疗,以恢复精气的平衡和调节。

综上所述,精气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是各种病理活动的根源,对于诊断和治疗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精气学说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促进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后天之精,经脾的转输 ,布散至脏腑, 成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与各脏的血、津 液相互化生,促进脏腑功能正常发挥 先天之精,化生元气,以三焦为通道,布 散全身,推动和激发各脏腑功能活动,为 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精的施泄:
(2)生殖之精,施泄有度,繁衍生命
①生殖之精的化生:生殖之精,由先天之精
在后天之精的资助下,在天癸的促发作用

行于脉外的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慓悍滑利部分化生。 行于脉外运行全身,水谷之悍气,不受脉道之约束。 ①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②护卫肌表 ③控制腠理的开合
5.主要功能
营 营 气 别名 别名
营 阴
卫 气 气
卫 阳
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 行于脉外,具有保护作用 含义 概念 之气 之气
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若元气不足——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 的病变。 《景岳全书》“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 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生成
含义——原气,是人体的原始之气,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来源于先天——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 生成—— 充养于后天——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气
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协调平衡称之气机调畅
气滞——气阻滞于局部或郁而不散 气逆——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机失调 气陷——气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外出运动太过,大量外脱而不 能内守 气闭——气出入运动受阻,不能外达而郁 闭于内
气的功能
推 动 调 控 作 用
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
激发和推动
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 活动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二、津液的代谢
生成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神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神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无形:弥散而运动的状态,充 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 有形: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精气的存在形式
宇宙内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构成 天地、水火、日月由精气构成 天地万物皆精气所化生---天地之精气交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相互感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精气充斥于天 地万物之间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2、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精气神与生命
202X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演讲人姓名
精 气 学 说
精 气 学 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广义:又称精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 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 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狭义: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 类的本原。 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精,又称精气,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化物质,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



对中医学精学说 建立的影响
2、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ppt课件

精气学说在中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精气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 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作用
精气学说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家理解疾病的发生 发展机制,制定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同时,精气学说也可以帮助人们理解 生命的本质和健康维护的原理,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 说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CONTENTS
• 精气学说的概述 • 精气的概念与特性 • 精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精气学说的临床应用 • 精气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展
望 • 案例分析与实践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心态平衡,有利于调节人体的精气。例如,通过冥想、瑜伽等方法来放松 身心,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01
精气学说在现代医 学中的应用与展望
精气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疾病诊断与治疗
预防保健
药物研发
营养学研究
精气学说为中医提供了独特的 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思路。在 现代医学中,通过借鉴精气学 说,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 发生机制,为治疗提供新的思 路和方法。
精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肾、脾胃等脏腑的功能活动,以及肺、心等脏腑的协调作用 。
精气的生成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物质,因此需要保持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 惯,以维持精气的充足和平衡。
精气的功能与作用
精气的主要功能包括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 作用和固摄作用等。精气通过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以及气血津液的生成、输 布和排泄等过程,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精气学说的内容

精气学说的内容

精气学说的内容精气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精气的充盈和调和密切相关。

在精气学说中,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内部流动,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下面将详细介绍精气学说的相关内容。

一、精气的概念精是人体的根本物质之一,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存在于人体的精元中,是由父母传给子女的遗传物质,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

后天之精则是通过饮食吸收的营养物质,可以进行再生和补充。

气是指人体内部的能量,它是精的运动形式,具有推动和调和作用。

气的运动可以分为升降出入四个方向,它通过经络系统在人体内部流动,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二、精气的生成和变化精气的生成和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先天之精的遗传、后天之精的补充和气的运动调和等多个环节。

1. 先天之精的遗传先天之精是由父母传给子女的遗传物质,它决定了人体的基本素质和先天禀赋。

先天之精的质量和数量对人体的健康和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后天之精的补充后天之精是通过饮食吸收的营养物质,它可以进行再生和补充。

人们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及适当的运动来保持后天之精的充足和良好的状态。

3. 气的运动调和气的运动调和是精气学说中的重要概念。

气的运动可以分为升降出入四个方向,它通过经络系统在人体内部流动,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当气的运动受到阻碍或不畅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和不适。

三、精气的功能精气在人体内部具有重要的功能,它们共同参与了许多生命活动的过程。

1. 养生保健精气的充盈和调和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精气充足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和养生方法,可以保持精气的平衡和良好的状态。

2. 生殖繁衍精气是生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男女的生殖能力和繁衍后代起着重要的作用。

男性的精气充沛可以提高精子的质量和数量,增加生育能力;女性的精气充盈可以改善月经周期和卵子的质量,提高受孕率。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精一、精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哲学含义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

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

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精的医学含义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

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类经·疾病类》)。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

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 精⽓学说认为,精⽓是构成天、地和⾃然界万物的基本物质。

万物⽣成皆因精⽓聚合,万物的消亡则是由于精⽓的离散。

万物的⽣死在于精⽓的聚散,但作为物质元素的精⽓是永恒的,其运动变化也是永恒的。

原始的精⽓可分为性质相反的阴阳两个⽅⾯,阴阳⼆⽓相互作⽤,从⽽化⽣万物,⼀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精⽓运动变化的结果。

(⼆)⽓化推动世界的变化 ⽓的运动,称为⽓机。

⽓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四种基本形式。

所谓升降,是指机体内部的⽓机运动形式;出⼊,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机运动形式。

只有升降出⼊相互协调运动,才能保持机体的有序稳定,才能维持正常的⽣命活动。

⽓的运动产⽣各种各样的变化,称为⽓化。

⽓化的表现⼗分复杂,如⽆形之⽓变为有质之形、有质之形化为⽆形之⽓的形⽓之间的转化,即属于⽓化。

由于万物都是由⽓构成的,故万物之变化,皆属于⽓化。

如⼈之⽣、长、壮、⽼、死;植物之⽣、长、化、收、藏,⽆⼀不属⽓化之列。

⽓化运动是永恒的。

⽓构成了整个世界,⽓的运动决定了⾃然,界的运动和变化。

(三)⽓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万物之间看似相对独⽴、没有联系,其实不然,事物与事物之间充满着⽓,⽓充斥于天、地、万物之间,成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作为万物的中介,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如电闪雷鸣、磁⽯吸铁、乐器之共振和共鸣等,都是以⽓为中介⽽相互感应的⾃然现象。

(四)天地之精⽓化⽣为⼈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天地合⽓,命之⽇⼈”。

⼈是天地之精⽓相合⽽成,天地之精⽓是构成⼈体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周易·系辞上》“精气为物”。


《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
《淮南子·天文训》说:“宇宙生气,气有 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 地”,还认为精气分为阴阳二气,“阴阳合 和而万物生”。

但此精或气并非宇宙的本原,宇宙的本原是 “道”或“太极”。
精或气由“道”或“太极”产生,是道生万物 或太极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 直接物质材料。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 稿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 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 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内容: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
根菀也。”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诸生之宗室也。” 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万物赖以生长发育之根 源,因而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出“精”的 概念,嬗变为精为万物之原。 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成, 亦可说成是水凝聚而成。如《管子·水地》说 “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水,即精, 凝停相合而为人。


《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 《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 《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等。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概 念
气: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活力很强的物 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 质。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源。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源。
“精气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内业》 精气者,气之精者也” 管子内业》 人之生也,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天出其精,地出其形 合此以为人” “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管子内 业》
一、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二、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三、气是天地万物之间作用的中介 四、气一元论中医学中运用
思考题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标志是什么?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标志是什么? 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学术特点各是什么? 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学术特点各是什么? 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④ 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 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 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证与病、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 证与病、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 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天地之间万物, 天地之间万物,皆由气化生
“万物之生,皆秉元气”《论衡.言毒》王充 万物之生,皆秉元气” “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素问》 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 “人秉气而生,含气而长”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人秉气而生,含气而长”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气阳气交合感应, 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气阳气交合感应,化 生万物, 生万物,皆源于气
气分阴阳:气本为一,分为阴阳,矛盾统一体。 气分阴阳:气本为一,分为阴阳,矛盾统一体。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精气主要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的水谷精 微,是人体内部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3
精气的分类
根据其功能和来源,精气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 之精,前者主要指生殖之精,后者则指水谷精微 和呼吸之气。
精气的性质
精气的无形性
精气是无形的,无法用肉眼观察到,但可以通过 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现象来体现。
精气的活力性
调节人体的生理功

精气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来调节 人体的生理功能,维持人体内部 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精气与中医的关系
02
精气与脏腑
精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脏腑依靠精气的滋养和推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精气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 脏腑的功能状态。
脏腑功能失调与精气关系密切
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精气生成、运行和分布的异常,进而影响全身的生理功能。 调理脏腑功能是维护精气的重要手段。
全身各处,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精气的运行与气机升降密切相关
02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精
气的运行也与之密切相关。
精气的运行受情绪影响
03
情绪的变化可以影响气机的运行,进而影响精气的运
行。
精气的分布与功能
精气分布于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各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而精气则是维持这些功能正常 发挥的物质基础。
精气与经络
经络是精气运行的通道
经络系统是精气运行的主要通道,通 过经络的调节,精气得以输布全身, 发挥其滋养和调节作用。
经络不通与精气失调
经络不通会导致精气运行受阻,引发 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针灸、推拿等 中医治疗方法通过调节经络,以调动 机体内在平衡,恢复精气的正常运行。
精气与气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精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
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构成天、地和自然界万物的基本物质。

万物生成皆因精气聚合,万物的消亡则是由于精气的离散。

万物的生死在于精气的聚散,但作为物质元素的精气是永恒的,其运动变化也是永恒的。

原始的精气可分为性质相反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从而化生万物,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精气运动变化的结果。

(二)气化推动世界的变化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所谓升降,是指机体内部的气机运动形式;出入,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机运动形式。

只有升降出入相互协调运动,才能保持机体的有序稳定,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称为气化。

气化的表现十分复杂,如无形之气变为有质之形、有质之形化为无形之气的形气之间的转化,即属于气化。

由于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故万物之变化,皆属于气化。

如人之生、长、壮、老、死;植物之生、长、化、收、藏,无一不属气化之列。

气化运动是永恒的。

气构成了整个世界,气的运动决定了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

(三)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万物之间看似相对独立、没有联系,其实不然,事物与事物之间充满着气,气充斥于天、地、万物之间,成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气作为万物的中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如电闪雷鸣、磁石吸铁、乐器之共振和共鸣等,都是以气为中介而相互感应的自然现象。

(四)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

人是天地之精气相合而成,天地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