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地区教育与文化建构:现状与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疆地区教育与文化建构:现状与展望

在新疆南疆地区,多民族、多元文化存在的格局中,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理解和冲突是不能回避的事实,也是在边疆教育(包括双语教育)中有计划、有步骤解决的一件头等大事,本文旨在通过探究南疆地区影响主流文化形成的阻滞因素、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教育决策和双语教育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南疆;教育;文化

任何教育(包括双语教育,下同),始终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因而难以摆脱文化背景的制约和牵引。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民族认同,被迪尔凯姆称之为“集体的良知”,[1]这种集体的良知是将一个松散于不同地域的人们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是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和文化资源。那么,在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客观存在的新疆南疆地区,对于主流文化的形成、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的阻滞因素是什么?如何消除这些因素?

一、南疆地区教育中“文化”缺失的根源探析

h. h. stern(1992)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2]广义上,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我国学者论及文化时主要指广义的文化。当然,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将文化给出一个准确、清晰的层次标准。因

此,本文按照文化的广义概念,结合新疆南疆实际,分校内和校外两个维度,探讨新疆南疆地区教育中文化缺失的根源。

(一)校外因素:政治、经济与文化错综复杂的掣肘

1. “政治”因素。在新疆南疆,政治往往是一个“敏感”话题,因为“过度”敏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因为敏感,只喊政治口号,让“空头政治”泛滥;因为敏感,存在的问题回避不谈,让问题“躺在温床上睡大觉”;因为敏感,让中央的民族优惠政策在部分官员手中错误执行,却视而不见;因为敏感,一些优秀人才悄然失去,却无一声怨言……”(某教师语)。似乎“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政绩,这种“厌恶风险”的风气弥漫,部分行政人员不是争先恐后地比改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明哲保身。基于这些问题,有学者提出了“文化政治”[12]的概念,引用拿破仑临终前感叹:“我曾统领百万雄师,现在没有一兵一卒。我曾横扫三大洲,建立雄霸天下的法兰西帝国,现在没有立锥之地。拿撒勒的耶稣让我望尘莫如。他没有统帅一兵一卒,从未占领尺土寸地,然而他的国建在人民心中。他赢得了千万人的心,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他牺牲,为他服务,并将他的福音遍传天下。”[11]可见,政治文化不能等同于政治,而是政治和文化一分为二而又合二为一的过程。政治的作用最终要促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新疆南疆的政治亟待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起到引领文化的作用。

2. 经济因素。新疆以天山山脉为界,可分成南北两部,由于南部地区降水稀少,沙漠广布,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长期以来经济发

展缓慢,与内地乃至新疆北部地区存在不小的差距,严重制约新疆整体经济及教育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驱使,对新疆南疆教育行业的影响也很大。市场经济按照价值规律办事,这种规律导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象最近几年严重影响着新疆南疆的教育,以至于:如何选择有利于民族自身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道德因素,如何引导学生摆脱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从而形成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共同性的基础,真正达到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客观地讲,这些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

再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师流失严重,教师缺乏直接导致教师任务异常严重,恶性循环不断发生,有效教育教学大打折扣。笔者访谈时教师的反应大同小异:

“……比艰苦的教学条件更严峻的是,现有的教师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长此以往,许多老师产生了职业倦怠。‘累力尚可克服,累心难以忍受。’从大学刚毕业回到家乡的a感叹:“每天起得早,睡得晚,困在四堵墙之内,没有闲暇,生活圈子狭小,生活单调而重复,感觉自己像井底之蛙……”(a教师语)。

“……虽然会讲双语、会用电脑、能开汽车,但却缺少对国家、社会,以至对单位、他人的责任意识,行为中缺乏道德的约束,更不会有必要时不惜承受苦难与牺牲的道德情操……”(某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语)。

3. 文化因素。

(1)人口比例:“文化载体”的缺失。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

量,作为一种价值系统的内核,决不是四处飘荡的孤魂,而是凝聚人心、整合力量的动力,这就需要一个群体来实践它,承载它。要承载这样一种巨大的精神价值,需要一个有胆、有识、有志有力的群体。在新疆南疆,民族成分复杂。例如,南疆总人口为8719646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远远超过汉族人口,占南疆总人口的82.56%。

[4]其中,在一些边远山区,汉族比例不到3%,汉族变成了少数民族。人口以及其它一些因素造成了南疆少数民族能说流利汉语的人少,不会说汉语、甚至听不懂汉语的情况很普遍。在南疆广大乡村,主要交际语是维吾尔语,其中一些地区宗教氛围还很浓郁。在这样的情况下,哪个民族、哪个阶层能承载中国当代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载体的缺失,加剧了人文精神重建的困难。再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标识。古典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传播“是文化特质或文化元素从一个社会传递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是文化向外传递、扩散而超出其产生地区的一种流动现象”,[5]新疆南疆地区,环境与各民族人口比例都不利于主流文化的传递与扩散。

(2)素质现状:“文化”重构的绊石。要建设民族文化精神,关键之一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中国科学院学者温军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一文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现实的运行机理分析表明,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已陷入“人口迅速增长-文化素质过低-经济发展迟缓-民族问题严峻……”的境地。[3]

新疆南疆地区一些民族的宗教意识比较强,这除了历史和现实社会宗教观念影响的因素之外,也与现实生活的贫穷,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劣,人们生存能力和文化素质的低下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样南疆各民族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建设的价值期望之间的差距是

客观存在的。

(3)人文环境:“文化”传播的障碍。墨子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目前新疆南疆各个学校进行的“抵御宗教文化的渗透,预防家庭不良文化的影响”活动足以说明校外文化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之大。面对教育的三条主渠道: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尚未形成合力状况下,学校只能秉承“胡杨般坚韧、红烛般奉献”精神,抵御不良文化的浸透。

(二)校内因素:导向、效度与成分偏离文化的缺失

1. 应试与人文的悖反:教育导向中“文化”的缺失。长期以来,南疆双语教育教学与其他非母语教学一样,往往陷入窘境,即尽管明了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应试规章的牵引,仍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语言使用和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这样一来,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语法知识掌握得很好,词汇也丰富,但缺乏在恰当场合使用恰当语言的能力,有时甚至生搬硬套闹出不少笑话来。这是因为双语所植根的文化土壤有显著的差异。

(经允许,摘自某高校汉语教学部教师的教学心得):“一个简单的词语或者一个简单的句子,每一个字都认识也都知道什么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