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马市街
一个老济南人眼中的老街老巷这才是真正的济南
⼀个⽼济南⼈眼中的⽼街⽼巷这才是真正的济南清⼀⾊的⽯板路把⼩街装点得古⾊古⾹,街两旁虽没什么历史名⼈的豪宅,但透过⼀些⾼规格的⼤门楼,仍能窥见昔⽇在此街居住者的显赫地位与⾝份……这些⽼街⼩巷堪⽐北京的胡同,如同是⽼城区的⾎脉。
它们犹如⼀张历史的名⽚,向世⼈诉着古城的久远。
⼭东济南,⼀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化古城,它不仅有城⼦崖、齐长城、灵岩寺、⼤明湖、趵突泉、千佛⼭、孔庙等历史⽂化遗迹,更有着数不胜数、纵横交错的⽼街⼩巷。
芙蓉街、马市街、翔凤巷,将军庙街、东花墙⼦街、后宰门、院后街、贡院墙根……它们堪⽐北京的胡同,如同是⽼城区的⾎脉。
它们犹如⼀张历史的名⽚,向世⼈诉着古城的久远。
步⼈⾦菊巷,你不经意间会被这条街上的五号⼤门所吸引。
这是⼀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被当地⼈称作“冀家⼤院”。
据说,这是清朝最后⼀个武状元的宅府。
⼤门两侧的⽯刻和⽊雕⼗分精美,拱形门楣上端所镶嵌的⼀块⼤青⽯上⾼悬着不知何意的“成宜”两字,其历史的沧桑可见⼀斑。
整座门洞的豪华⽓派,⾜以显⽰当年主⼈不凡的⾝份。
该街⼀号和三号⼤门是鲁菜名店“燕喜堂”的诞⽣地。
⼤门两旁的雕花镇门⽯以及门上镶嵌的⼑法精细的⽯刻、⽊雕,保存依然完好,具有很⾼的欣赏价值。
笔者年逾七⼗,在⽼城区⼟⽣⼟长,是地地道道的“⽼济南”。
上世纪四⼗年代末、五⼗年代初,我家居住在⼤明湖畔的顺贡街。
该街从南到北不⾜300⽶,清⼀⾊的⽯板路把⼩街装点得古⾊古⾹。
街两旁虽没什么历史名⼈的豪宅,但透过⼀些⾼规格的⼤门楼,仍能窥见昔⽇在此街居住者的显赫地位与⾝份。
当时,我家居住在2号,在街北⾸,该房两进院落、阔⼤庭深,装有很考究的⼆门,院内⽤碎⽯铺就的甬路也极讲究。
更令⼈称奇的是,前后两院有两⼝形状相似、但⽔质却迥异的⽔井:前院的井⽔发涩⽆法饮⽤,后院⽔井之⽔却⽢甜可⼝。
前后相隔不⾜⼗⽶,两⼝井⽔质为何截然不同?这⼀现象当年曾引起地质部门的关注,但始终没找到答案。
1950年,我们家搬到了离此不远的西奎⽂街。
济南老街巷(找寻曾经的记忆)
县西巷、县东巷、按察司周边的老街巷县西巷县西巷是条非常古老的街道,它南自泉城路,北到后宰门街只有540米长。
与县东巷一起为古代济南的南北交通主干线。
然而这条从明朝就非常热闹的古街因城市扩建2003年前就拓宽拆除了,并且以3.07亿元的“天价”被拍出,创下省城历上地价拍卖的最高纪录。
目前改造后的新街就将展现在人们眼前了。
县东巷县东巷南自泉城路,北到大明湖路,因这条街巷位于旧历城县署以东,所以名“县东巷”。
历史上曾名“塌行街”与县西巷是济南古时候南北交通干线,原在中段路东有济南七十二泉之三十八泉的罗姑泉。
东华街此街为位于按察司街和县东巷之间,是条东西向小街,原先是以街上的督城隍庙面命名的“城隍庙街巷”,民国年间改为“东华街”。
按察司街按察司街是连接泉城路与大明湖路一条长770 米的街道。
明、清时期,当时的提刑按察使曾设在这条街南段以东,其原址就是现在的济南第一中学,因此街便以提刑按察使司而名。
苗家巷街旧时其东头位于古城墙以西,现隔黑虎泉北路与东护城河相对;街西头是按察司街。
据传,是因街上一苗姓来此居住较早而名。
街上民居多为平房,有些是较典型的四合院。
如原19 号院旧时是一张氏大户的住处,俗称张家公馆,这年豪宅由三个院落组成,房上木质构件雕梁画栋,据说当年后院还建有戏台。
再如29 号宅院也是清代四合院,传说主人是一钱庄人家,这种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在济南目前都不多见了。
运署街因清代驻主盐运使司得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名“运输街”后复名。
据说在盐运司迁来前,运署街曾是按察司街的一部分,与目前街上的济南一中大门就是按察司的大门,而西边一墙之隔的原泺源中学大门就是当年盐运司的大门。
泉城路以南周边的老街巷宽厚所街因街西路南清代有慈善机构“宽厚所”,街以所名之。
街原名为“南王府街”。
小王府街位置在泉城路之南,舜井街之东,宽厚街之北有两条南北向小街叫“东小王府”和“西小王府”。
明代德庄王第四代孙宁海王在此街建府居住;后又由德庄王第七代孙宁阳王朱由椅在宁海王府以东建府,遂就分别称之为东小王府、西小王府,以后居民迁来居住便成为街名,后两街合并,称“小王府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棋盘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棋盘街棋盘街之所以得此名,都说是因为街巷深处的民居纵横如棋盘。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地域考》中最早出现了“棋盘街”的记载。
在棋盘街社区改建前,是由很多四通八达的小街小巷组成的,如龙凤街、太平街等,现在还能找到一些历史的痕迹。
而这其中最有特色的,还要数主街道棋盘街。
在棋盘街上,找不到一条死胡同,街道之间相互连通,并且每条都能通到外面的大路,因为街道房屋分布得太整齐,太相似,一不小心就要迷路。
这样平直整齐、排列有序的街道,像不像一个大大的棋盘?以前,棋盘街的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关帝庙。
相传,这四位关老爷闲来无事,就以这整齐的街道当作天然的棋盘,连着下了几天几夜的棋……棋盘街可是济南的老街道,曾经遍布着古老建筑,白衣庵、兴隆庵、乐善堂、太公庙、昭忠祠、旗纛庙,这些名字或许很陌生,这六座古建筑,曾经都在棋盘街上。
如今,它们大多早已不在,留下的只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如今,多数人知道棋盘街,却很少有人知道棋盘街上曾有六座古建筑。
白衣庵是六座古建筑中目前仅存的一座,尽管它已残缺得只剩山门和大殿。
沿棋盘街向南,在中段路东有一条很短的小巷子,巷子尽头便是白衣庵的门楼。
现存的白衣庵中,保存着济南绝无仅有的门楼式无梁殿,无梁殿的殿顶完全由砖建成,没有一根大梁做支撑。
这座明代修建的大殿,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雨,依旧伫立在棋盘街上。
无梁殿最早出现于明代,如今,此建筑类型已十分罕见,东华街督城隍庙现存济南惟一一座三门洞无梁殿山门,而白衣庵的单门洞无梁殿山门亦算得上是济南绝无仅有的门楼类型了。
山门典雅古朴,高5米,宽4米,进深3米。
石基砖体,拱券门洞,悬山墙、顶覆小筒灰瓦。
屋脊上有精美的砖雕,刻有二龙戏珠图案。
其门楣上刻有“白衣庵”三字。
院内古建筑多已坍塌,而这山门却历经数百年不倒,颇让人称奇。
白衣庵曾几次重修,年代却有记载,分别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和1941年。
济南老街巷简介历史
济南老街巷简介历史济南的老街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每一条街道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背景。
以下是一些济南著名老街巷的简介和历史:1.馆驿街:位于天桥区辖区内,东西走向。
据记载,其形成源于明代,原为历城西郊中的一条大道。
明代时,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至济南并在馆驿街设谭城驿,用于传送公文和迎送官员,百姓称之为“接官亭”。
谭城驿的名称源自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设置的谭州,后于贞观六年(公元627年)更名为齐州,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设山东行中书省,同时在齐州旧治置“谭城驿”,即今山东省济南市馆驿街。
2.剪子巷:南北向的巷子,位于西门外路南。
北起自估衣市街,南止于花墙子街,街巷东西两侧分别与盛唐巷、五路狮子口以及大、小板桥街相连。
剪子巷因巷子北段大多为经营剪刀、车马配件的铁器店而得名,其中尤以制作剪子闻名。
剪子巷的形成和兴起与古代济南修建水利工程促进城市发展的历史有关。
3.舜井街: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相传四千年前大舜淘浚此井,街因舜井而得名。
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始载为“南门里大街”、“舜井街”。
1980年,将舜庙街并入,三街合并命名为舜井街。
4.芙蓉街:在明清时期,芙蓉街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和府学衙门。
众多商家来此开店营业,使芙蓉街一度成为经营文房四宝、乐器文教用品、古玩字画以及印刷业为主的商业街。
还聚集了刻字、铜锡器、乐器、服装鞋帽小吃店等店铺作坊,街道两边店铺林立,芙蓉街开始从单一的文化街向文化、商贸并行发展过渡,逐步走上了异常兴盛的阶段。
5.翔凤巷:东起平泉胡同,西止芙蓉街,长约100米。
翔凤巷最窄的地方宽度仅为80厘米,是济南最窄的一条小巷。
6.贡院墙根街:北起大明湖路,南止省府东街,东通西奎文街和茶巷。
长420米,宽5~8米。
此街因在明、清时代科举考场的东墙外而得名。
明代称贡院巷,清代称云路街,后来改称贡院墙根街。
化俗为雅的济南老街巷
化俗为雅的济南老街巷共青团路向北不远,就是制锦市街。
多年前,第一次看到制锦市街的名称时,感觉很有文雅之意,心想原先这里应该是一个与织锦刺绣有关的地方吧。
后来才知道,原先这一带是一个买卖山柴棘榛(即酸枣树枝)的地方,俗称“棘榛市”,后来才改称制锦市。
二字之差,文气顿生,改名者的智慧让人叹服!一直以来,济南就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十分“接地气”的城市。
这从其很多街巷名称就可以看出来:剪子巷、筐市街、花店街等等,无不透露出浓浓的烟火气。
但是,在正式社交场合,或作为书面用语、路名标志时,过分生活化的街名有时显得太过粗俗简陋,需要改一改。
怎么改?老街名约定俗成多年,不能全盘否定,多采取取其谐音、近音的办法,取吉祥美好之意,实现化俗为雅的“华丽转身”。
有时,一字之差,境界迥异,可谓妙手回春,点石成金。
制锦市街就是如此更名的成功例子。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在现大明湖新区东南角,靠近老东门附近,原来有一条叫高墙后街的胡同,因位于某商绅公馆的高墙后面而得名。
后取其近音,雅化为高祥后街。
在其西面不远的超然楼附近,原有一条叫火神戏场的胡同,因从前曾建有祭祀火神的戏场而得名,后改为贺胜戏场街。
老城区苗家巷以西,原有一条叫石灰巷的东西小街,因其名太俗,后改为指挥巷,“境界”马上提升了许多。
芙蓉街东侧有一条小胡同,因太过狭窄,被形象地称作“墙缝巷”,后取其谐音,改为“翔凤巷”,顿生吉祥之意。
现泉城广场西侧,原后营坊街一带有一条前帝官街,是由地拐街雅化而来。
还有一些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街巷也通过这种形式得以更名。
在老城区一带,因街上皆建有财神庙,曾有东西南北四个财神巷,后来均改称才盛巷。
共青团路电报大楼以南的盛唐巷,是由原先街上庙宇祠堂甚多的神堂巷改名而来。
制锦市街西面不远的英贤街,是由原先的迎仙街改名而来的。
最有诗情画意的更名是万紫巷和霞侣市街。
万紫巷位于老商埠区,原名万字巷。
相传此地原有一处常年积水的大水湾,在其附近逐渐形成一大型农贸市场和简陋的街巷,遂以弯子巷命名。
[讲解]【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舜井街
[讲解]【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舜井街【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舜井街大舜的故事济南人耳熟能详。
舜井街以街中有舜井而得名,而舜井又以舜耕历山的典故而名。
早年间济南老城的南门名舜田门,是因为古史称大舜在历山耕田的缘故,历山又曾名舜耕山和舜山,只是到了唐朝以后才俗称千佛山的。
舜耕历山舜即上古五帝之一有虞氏。
《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
相传舜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
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后来舜继尧之位成为上古五帝之一。
据古籍记载,大舜幼年丧母,后母与弟骗大舜淘井,然后落井下石,大舜幸得井下溶洞逃出,也因此发掘出一处甘泉,人称舜泉也即舜井。
舜泉在正史中最早统称于历山之下,唐代明确说它在此处,宋代习称“舜泉”,并有欧阳修作《舜泉诗》,苏轼书写立碑。
舜泉的形状多次变更,唐代曾在泉上砌成两个井口,后来仅留一井。
舜井原在旧城厢南门大街的舜庙中。
舜庙院落宽宏、殿宇巍峨,松柏苍翠,被誉为“松韵南薰”,纳入济南十六景之一。
舜井所在原名南门大街,其北段俗称舜庙街,现名为舜井街。
庙内有元代济南状元、史学家张起岩撰文书写,由著名文学家张养浩额的迎祥宫石碑,因是济南两大乡贤合作的珍品,被誉为济南镇府之宝。
舜庙在辛亥革命后改为学校,遗址无存。
此碑现移至舜井西侧。
历史沿革舜井街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北起泉城路,南止黑虎泉西路,东通宽厚所街,西通刷律巷,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
相传四千年前大舜淘浚此井,街因舜井而得名。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建置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载有“南门内大街”。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为“南门里大街”。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始载为“南门里大街”、“舜井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县西巷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县西巷县西巷位于泉城路与大明湖路之间,是一条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老街。
现在的县西巷是由县西巷、钟楼寺街合并而成,以后宰门街为界,以北为钟楼寺街,以南为县西巷。
县西巷路南就是山东最大的通信批发市场舜井街,在历史上县西巷曾是贯通老济南南北的最快通道;六百多年前,当山东按察司署由青州迁来济南,需要将原济南府署改为按察司署(今济南一中地址)、原开元寺改建为济南府署(今省政协地址)时,开元寺钟楼被迁至大明湖东南岸镇安院,民间俗称钟楼寺。
正对钟楼寺街的南北街被定名为钟楼寺街。
至今,当年的钟楼台基仍坐落于大明湖路北侧。
五百多年前,明德王大兴土木修建德王府时,其边界南至今泉城路,北至后宰,西至芙蓉街,东与旧历城县署隔路相对。
县署王府间的那条南北路于是被时人称为县西巷。
县西巷西侧是著名的珍珠泉和曲水亭街。
这里是泉城特色风貌带的精华区域,这里的街区,当年便是《老残游记》中盛赞“家家泉水”,“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的地方,街巷往复深幽,曲水潺潺串流于小巷民居之间,有夹道绿荫、别致亭台、高墙府衙、威严教堂。
县西巷除紧邻珍珠泉外,济南其余三大泉群—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均在县西巷步行约15分钟距离之内,其他特色景观如护城河、泉城广场环列项目南部,共同构成了泉城特色自然景观的中心地带。
清代郑板桥曾在此留下“三橼茅屋,两道小桥,几株垂柳”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这里至今尚存有济南城区内最大的明代关帝庙、济南城区内最完整的清末四合院;这里的中央泉、九华楼、太和碑等,无一不凝聚着耐人寻味的老济南典故。
县西巷的两侧有密如蛛网的小胡同,街西侧有牛头巷、财盛巷、米廒门前街、南北仓棚街、县马园子街、珍池街、后宰门街、万寿宫街;街东侧有县前街、县后街、东西菜园街、南北菜园街、兴隆店街、北察院街。
这些小胡同大都曲曲折折,蜿蜒绵长,车辆稀少,行人也不多,走在路上,根本听不到大马路上车如流水、人如潮涌的喧嚣。
在地下泉水走向上,县西巷与黑虎泉-舜井一脉相连,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王府池子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王府池子“东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是济南老城区中心老街道的俗称。
东、西更道,是过去济南府衙的更夫们打更时走的路。
王府池子街东起西更道街,西连芙蓉街,北抵起凤桥街,南接平泉胡同。
王府池子街原名魏家胡同,以姓氏得名。
20世纪三十年代初,将街南段改名王府池子街。
1965年,两街合并,统名王府池子街。
王府池子街北头有“腾蚊泉”,南有王府池子也叫“灈缨泉”皆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一街得两名泉,街以泉出名。
从芙蓉街走到东花墙子街,东行到起凤桥街,再走就是王府池子街了。
脚下踩着光滑的石板路,一路上穿街走巷,窄窄的街道是老城区的特征,走到王府池子街中段,向西一转,一大片碧绿池水呈现眼前,令人顿时豁然开朗。
布满了老城的风情。
王府池子本来叫濯缨泉,但这个名字的来源时间却无法考证。
从金代开始,濯缨泉就开始出现于民间记载中,属于珍珠泉泉群,金、明、清三代都被列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据记载,金元时期这里水势旺盛,与珍珠泉相连,汇水成湖,可以在上面荡舟。
明代德王是明英宗二儿子的封号,原在德州,后迁至济南,德王因喜爱济南泉湖胜景,建府第时把濯缨泉等都圈到了自家院内,王府池子的称呼得以传开。
再后来,王府池子被划出来,但王府池子的称谓却没有改变。
后来清军攻占济南后,废德王府为巡抚衙门,将王府池子划了出来,流落到民间,但名字依然气派。
王府池子属于珍珠泉泉群,珍珠泉现为山东省人大办公地点,王府池子南侧是人们赏泉的地方,树有石碑一座,上写“濯缨泉”,另有凉亭一座。
东西两侧是民房的背面,西侧高些,是个二层建筑,东侧低些,两间房都是青石到顶,下半截浸在水中,想来屋里应该特别潮湿。
王府池子北面是一户人家,据说姓张,院内有柳树几株,石桌石凳,常有人在那里饮茶下棋。
泉水从西北侧流出,基本上在户家穿行,流到曲水亭街,然后汇入大明湖。
济南老城区的众多泉水中,王府池子是一个颇有贵族气质的名字,在这一区域,“王府”两个字显得有些突兀。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按察司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按察司街泉城旧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约在明崇祯年间,因有按察司署所在而得名按察司街,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这条街在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标价值。
按察司街位于泉城路东段,南起泉城路,北至明湖路,长近800米。
因明代街东设提刑按察司署而得名。
因过去此街西边紧靠历城县衙,所以巷子里住的多为官宦人家和殷实富户,很多房舍别致精美。
近年来随着老城区的改造,此街的古韵难寻了。
明洪武九年,“三司”(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案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从青州迁来济南,《济南府志》载:“提刑按察司署在府治东,近东城垣。
明洪武中亦自青州移治于此,成化中重修”。
按察司署占了原济南府署地方,而济南府署改在原开元寺址(相当于今山东省政协所在地)修建,约在明崇祯年间才有了因按察司署所在而命名的“按察司街”。
按察司是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是明、清时一省的司法和检察机关。
元朝时称为肃政廉访司,明朝改称提刑按察使司,清朝时又改称按察使司,是设立在省一级的司法机构,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
1636年,皇太极即位后,清政府将监察文武百官的职责归于都察院。
而按察司为该机关纠察中国十五道廿省而所派驻的分支机构。
出土:济南按察司街的明清牌坊石基座古时按察司署正门大约就是现济南一中的校门处,按察司是个较大的机构,大学士商辂记载:“经历司在正堂外之左,司狱司在仪门外之东”。
因一省所辖地区很大,管的事也多,所以当时除设布政司、按察司外,还设有督粮道、驿传道、海道等,这都划归按察司,有其副职任之。
至清康熙后,原由皇帝派到省里的学政不再加按察副使衔,称为“提督学政”,而使按察使司就只管司法了。
据明山东按察使周东正德四年《按察司署洗心亭记》,我们得知,当时署衙有“洗心亭”。
据介绍,洗心亭之建是告诫官吏“以天地日月万物四海,以为盘乎,身之洗水也,心之洗”而达“澄然其静”“莹然其不杂”、“湛然其不动欲”、“不轩冕其轩冕,不珠玉其珠玉,不生死其生死、不逸乐其逸乐”的境界。
济南老街满分作文
济南老街满分作文避开闹市的喧嚣,侧身拐进济南老城区树根旁纵横交错的街巷,你会被古香的余香所吞没,无端生出时空旅行的误差感。
如果正好是秋天的下午,那就更美好了。
拿一卷古色古香的线装书,绕着老宫媛的东墙晃几圈,扮一个东奔西跑的穷书生,或者学一个民国的小姐,坐在曲水亭街的净台阶上,低头拨弄紫色牵牛花的蓝色花朵,你会因为自己做的幽默模拟而暗自享受半天。
路过剪刀巷转角处摇曳的茅草,走进高渡寺巷第一面,蹲着的老石狮,擦亮的马石,听着鞭巷老人讲的旧闻轶事,然后沿着东流水街漂流,拐向幽游碧泉,幽游碧泉从巷的深边斜出。
你会逐渐习惯踩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那种老湿的感觉。
也许我是一个怀旧的人。
我总觉得在凹凸不平的屋檐和简单笨拙的斑纹之间,有一种现代生活所缺乏的古老感,而这种古老感又是如此的遥远,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那些有历史痕迹的雕花柱和彩绘建筑,推开爬山虎脚下错综复杂的脚掌,去聆听那些古老的故事。
长期居住在古巷老城区的居民,似乎也感染了老济南人的遗风,做事的语气大多是慢悠悠,仿佛与老街周围的人事、风景隔了几段时间。
凌晨时分,伴随着鸽子的鸣叫,我去附近取了一桶清凉的活泉水。
吃了几口豆浆后,我开始洗衣服,打扫庭院。
中午,我和自己的白猫和黑狗依偎在一起,晒了一会太阳,太阳落山的时候,我去准备晚餐。
客人来了,饭桌上还会多一盘油乎乎的九转大肠。
更深处,街角闲聊的老街散落一地。
日复一日,他们虽然平庸,却是那么令人羡慕,那么平凡而不平凡。
年底了,老街小巷都变了模样。
圆肚红灯笼早就挂在大门外了。
褪色的木门早已刷好,喜庆的对联都铆上了,涨红了脸,家家户户的炉子里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仿佛要把人的脑子灌满圆腰才罢休。
但是随着老城区的改革,济南这些商埠街巷很多都换了门面,有的甚至消失了,而很多翻新后的古色古香的街道也有了现代建筑的“钢筋水泥”的感觉,真正喜欢王府池、保留真正“老济南”味道的市场很少。
因为这种晚晚的感觉,这些老街段也很有价值。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馆驿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馆驿街馆驿街位于济南市天桥区辖区内,在旧时济南西圩子墙西侧的永镇门外,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
据记载“馆驿街”的形成源于明代,原为历城西郊中的一条大道。
明代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来济南并在馆驿街设谭城驿,是传送公文,迎送官员的馆驿,百姓称“接官亭”。
据《历城县志》载,清乾隆年间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间逐渐形成街巷,馆驿街因馆驿而得名。
早先的馆驿街是条土路,后曾铺成碎石路。
1929年加以翻修,1931年修成黑沙石路,1933年改作青花岗石板路,长760米,宽7米,东起英贤桥,西止纬一路,现为沥青路面。
20世纪初,这条街上有三多:人多、庙多、会馆多。
到上世纪40年代,这里已演变成一条商业街,商品种类繁多,有农具、日用百货、筐子、篓子、建筑材料、粮食、布匹等。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成了经营炊具、竹遍、丝网、炉具等土杂品特色一条街。
《续修历城县志》里记载,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
”从明朝开始,官府在这里设立驿站,而驿站是当时传递公文或接送往来官员小住、换马的地方。
之所以现在叫做“馆驿街”,是因为明清时这条街上有了济南最大的驿站后,逐渐又有了马车店,和客栈以及旅馆,这街名也便逐渐被称作了“馆驿街”,一直延续到现在,而其本名已被许多人忘记。
生意兴隆曾经辉煌看着两旁破旧的老宅,似乎想象出当时这条街上飞马奔驰,急送公文的情景。
据了解,济南开商埠以前,从旧城西门出入西圩城都要走永镇门,过迎仙桥(后改称英贤桥),穿行馆驿街。
人们西赴中原地带,北过黄河进京赶考,迎送高官等等,也都要途经馆驿街。
那时济南城西关外一片荒芜,只有馆驿街及南邻的丁家崖和魏家庄有些人烟和几条小路。
后来到了清朝末期,铁路畅通,航运兴盛,驿夫、驿马用得越来越少。
尤其到了1906年,济南设立山东邮政管理局,原馆驿站便彻底废除,此街的驿站功能也就逐渐消失,而商业功能却日益显现。
后来商埠开埠后,这里南通经二路和魏家庄等地,西至纬一路和火车站,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布政司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布政司街山东在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
明代明洪武九年,“三司”(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案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迁来济南,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长官为布政使,官品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
山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
清代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清末,山东省有济南、东昌、泰安、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武定10府,济宁、临清、胶州3个直隶州。
布政司街位于济南中心城区泉城路上,是见证济南城千年演变的一条老街,它地处济南老城核心地段,位于省政府大门两侧。
元朝时,此街称“宪衙街”、“同知巷”、“澄清里”;到了明朝,称之为“布政司街”,御赠“海岱雄藩”;清朝时改称为“布政司大街”,新中国成立后,才改称为“省府前街”。
布政司街过去分为大布政司街和小布政司街,省府前街,老济南人俗称大布政司街,省府西街、省府东街,称为小布政司街。
昔日小布政司街(今省府西街、省府东街)布政司街早年因与布政使司、贡院近在咫尺,官宦人家及书香门第聚居,故经营书籍、碑帖、文具、古玩的店铺较多,是士子文人的徜徉驻足之地。
清同治年间,这里已有多家眼镜店、乐器店,与邻近的书、碑贴、文具、古玩店主的大小布政司街构成了济南文化商业中心,民国后,又开有武学官书局,文雅斋等多家书店、瑞蚨祥祖店、济南最早的镶牙馆、照相馆以及燕喜堂等著名饭店都诞生或集中在这里。
省府前街中段路东是皇亲巷。
皇亲巷对过有一半截胡同,胡同内路北有一山陕会馆,当时一对石狮雄踞的高大门楼非常壮观。
会馆内有十分讲究的罩棚,罩棚内有戏台、戏楼、神殿,神殿里还供奉着乡土神关公。
现在省府前街上还竖立着刻有“重修山陕会馆碑记”的三块石碑。
省府前街至今还竖立着刻有“重修山陕会馆碑记”的三块石碑。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辘轳把子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辘轳把子街辘轳把子街是济南的一条古老的小巷子,也就二十米多米,两米多宽,东起曲水亭街,西止东花墙子街,北邻泮壁街,南邻涌泉胡同。
从巷子口进去一段,右拐一段,再左拐一段,此街弯曲形状很像早些年代汲水井口的辘轳把子,故名。
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城厢图》绘有此街位置,未注街名。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载为“辘轳把子街”。
街名源于此街形状像井台打水用的辘轳把手,可谓济南象形街巷和地名的代表。
辘轳把子街其实名气远远低于它两端连着的两条街巷,南端连着的是久负盛名的芙蓉老街,济南传统美食在此处可见,近些年来更是荟萃了南北小吃,热闹不凡。
从泉城一路逛下来,总有一些人到芙蓉街上打个尖儿,解解馋虫。
辘轳把子街的北端则通向曲水亭,曲水亭边青石板砌就的水渠和街面,垂柳依依,古槐参天,泉声汩汩,那是老济南的岁月沉淀下来的气息。
从珍珠泉群喷涌而出的泉水,汇集以后从曲水亭街边的这条水渠从大明湖正南门下流入大明湖。
在入湖之前,还有一片水面,与曲水亭相对着,即是百花洲。
如今只是一片空荡荡的水面,水下长满水草,有小鱼穿梭来往。
岸边垂柳下,时常有人用很精致的钓杆来钓鱼,如能钓到一指宽的鱼,便是大有收成了。
其实钓来钓去,也就是消磨些时间,发散些闲情。
从芙蓉街到辘轳把子街,再到曲水亭街,或者从曲水亭到辘轳把子,再到芙蓉街,在芙蓉街和曲水亭街都有停下的时候,但在辘轳把子街却是去往匆匆。
有时遇到一个雨天,当惬意就像雨天漫步一样没有止境的时候,辘轳把子街的小院屋檐就是一个适宜避雨的所在。
此时不仅让人记起了戴望舒的名作“雨巷”,在他的雨巷里,有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是诗化的人生邂逅。
在小院门的檐下,那一刻的温馨和感动。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广智院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广智院街在趵突泉南街中段路西有一条东西向小街,它就是广智院街。
这条街最初名叫“东新街”。
东新街因处在济南旧城西南部城关地区,所以原来居住这里的大都是以务农为主和从事小手工业的济南周围四乡来济的逃荒者。
清朝光绪年间济南开埠后,西方的传教士们为了达到用他们的理念影响中国人的目的,在这条街上相继建起了广智院、基督教南关教堂和齐鲁医院后,古老的东新街才逐渐繁华起来,此街也遂改称为“广智院街”。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赵晋英夫妇由北京来济出资,在广智院街开办了私立福幼高级助产职业学校,亦称“福佑高级助产职业学校”,这是济南市第一家培养助产士的职业学校。
解放后,政府在广智院街17号建立了山东省公安医院;1955年7月5日,又在原“山东省公安医院”旧址上成立了山东省立中医院,该医院后于1958年2月迁到文化西路中段现址。
集中西合璧建筑之大成的广智院街广智院坐落在广智院街东段路南,东临趵突泉南路,西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南至文化西路。
广智院是济南最早的博物馆,也是外国教会在中国兴办的最早的博物馆之一。
广智院最初是由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怀恩光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青州创办的。
先在青州创办博古堂,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后,将“博古堂”扩大并迁到济南,在南关教堂东面修建既有中国传统庙宇特色,又有西方建筑特长的大型博物馆,并定名为“广智院”,借以表达“广其智识”的意旨。
广智院建设之初,设计了“回”字形的陈列室、阅览室、研究所、布道堂,陈列有动、植物等13个自然门类,采用展橱、镜框、挂图等方式,展品万余件,常年开放,观众趋之若鹜,几年内即达数百万人次,盛况空前,一代文豪老舍于20世纪30年代初叶执教于济南私立齐鲁大学,居住在离广智院不远的南新街,也经常光顾广智院。
解放济南时,陈毅曾专门下令不要轰炸“广智院”,可见其在中国的重要影响。
1952年广智院由山东省文化局接管,与省自然科学研究所合并组建山东省博物馆。
(整理)【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大板桥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大板桥街旧时济南有不少带有行业色彩的老街古巷,诸如剪子巷、篦子巷、花店街、筐市街、馆驿街、铜元局街、估衣市街、菜市场街、碧梧街、霞侣市、制锦市,等等,而其中最能代表老济南行业特色的街巷之一当数剪子巷了。
剪子巷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它位于西门外路南,北起自估衣市街,南止于花墙子街,街巷东西两侧分别与盛唐巷、五路狮子口以及大、小板桥街相连。
清康乾年间,“剪子巷”一带已经是济南最繁华的手工业、商贸区了,清光绪年间,随着济南府经济地位的提高,山西交河、北京东郊以及本省章丘的铁匠们纷纷涌人济南,狭长的剪子巷内铁匠铺多时达几十家,其产品主要是剪、刀、锅、铲、勺及锄、镰、锨、镢等小农具,生意十分红火,满巷子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
街巷中终日顾客盈门,剪子巷的名称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叫响了。
此时的剪子巷同其周边的柴家巷、郝家巷、冉家巷、西券门巷等被誉称为西关“八大巷”。
在老济南人的记忆中,剪子巷最值得回味的不只是这些老店铺,还有那极具江南水乡韵趣的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这两条水巷构成了老济南的独特风貌。
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的西头各有一座石桥,又因桥的结构均为用大石板块铺成,故而被称为“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
大板桥是青石板铺成的单孔小拱桥,半人高的桥栏杆的抱鼓石上有精细的雕刻。
为了便于附近居民下河洗衣、洗菜,昔时在桥边还铺有通往水面的台阶。
据古桥附近至今仍存的那块已残缺的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广会桥碑记》碑碑文记载:桥的初创年代不详,明弘治年间曾予以重修。
此后“桥为水所冲激,倾圮者大半。
且地当街途,车辙马迹,面已多损。
”经同治年间的再一次重修,才又“焕然一新”。
大板桥又称广会桥,广会桥名称的由来和从前济南城市西南部的发展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
过去人们从城内要想去趵突泉,必须出西门,沿途经广会桥;由城西南经趵突泉至西门进城,广会桥也是交通要冲。
由于它广会四方往来的游人客商,从而也就有了“广会”之名。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城顶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城顶街城顶街,位在西门外不远处,北自现共青团路东段(原名西关大街、又估衣市街),南至麟趾巷口与永长街顺接,是一条长近200米,宽3.5米的青石板路面街道。
此街的北段,原为丁字街,后一并统称城顶街了。
提起城顶,老济南人大都十分清楚,这是一条极具特色的街道。
一是,地势犹如一城之顶的最高;二是,随着济南的发展,这里又成了山果行栈的商业闹市;三是,此地原系清代行刑杀人的刑场。
清光绪壬寅年(1902)《省城街巷全图》及民国十五年(1926)《续修历城县志》均载有城顶街、丁字街。
据说这里的地势与旧城西门(泺源门)的城楼水平线等平,故名。
也有说,此处的地势和黄河大堤一样高。
诸多说法虽不尽相同,但说其地势为高却是一致的。
还有人说,济南开埠以前,西门至筐市街的一段街道叫西关大街,这时普利门与普利街还未打通,而林祥门也是后来为了与经四路衔接才开通的,在这两处城门与街道没打通之前,人们出城走到筐市街(对面是丁字街)路口,就到了西关大街的顶头,故街以此名为“城顶”的。
今出西门沿共青团路缓步西行至电信大楼路口(即原城顶街口),这是一段上坡道,一看就十分清楚;拐弯南行近百多米的到盛唐巷口段,道路又慢上坡,但不十分明显;再向南,则有20~30米不长的一段稍洼路面,也就是低个10~20厘米,早年这里因雨水、污水汇聚形成水洼,且不时有几只鸭子于中回游,故人们把这小水洼的路段叫为“鸭子湾”。
车辆于水中而过,人们则从路边绕过。
过水洼路段继续南行40~50米直到麟趾巷巷口,这时路面坡陡,有如走山前上坡道般的,腿也有了沉重感觉,这街道的南端,才是城顶的最高处。
1980年前,此街的北段,即盛唐巷口以北的街段,原有一条长约130米的“丁字街”,后将其并入统称为“城顶街”,故原来的城顶只是南边约70米不长的一段。
旧志书中,除皆有两街名的载记外,对于丁字街,还有早为粮市的记述。
如金代《名泉碑》载:“曰双桃,城西丁字街北。
马市街
马市街作者:尚京来源:《齐鲁周刊》2017年第19期百花洲南,王府池子北,千年府学文庙静卧西侧。
古时文庙的地位,犹胜今日香火盛极的寺院、古刹。
文人历来讲究学而优则仕,庞大而系统的官僚体系,成为了古时学子们一抒己志的必由之路。
而这一体系,正是根植于儒家文化的土壤之中。
于是,孔夫子的祭奠之处,便成了全社会顶礼膜拜的神圣殿堂。
“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在圣人面前,一切等级秩序便都成了例外,而落轿、拴马之地,正是马市街。
木兰东市买骏马,去的是买卖物品、淘换所需之市,是集市。
而济南的马市街,却并不是买卖马匹的所在。
时代的发展带来工具的变革,这其中对于我辈俗子最大的好处,除了吃饱穿暖,怕就是信息交换上的廉价便捷了。
在信息碎片满屏刷新的当下,我们很难对几百年前的古人们,产生真切的同理心。
但是,在马市街这样的地方,就容易得多。
几百年前的一个晌午,有同僚二人,各携小童仆从,打南面自芙蓉街穿越而来。
衙门口的人,官司民案样样疲累,拾得小暇,进文庙、拜先师,感经学道统之魂魄,悟圣贤教诲之初心。
当然,也免不了一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然而,一天下来彼此的猜度揣摩,只是内场的刀戟交错,更有价值的,往往是场外的互相套换。
官人拴马处,不读诗书的轿夫走卒们,各自为主家刺探着对方主人的秘辛。
也正是这些领赏拿俸的“下人”们,在凉茶一盏、素面一碗的烟火气中,影响着一省首府的庙堂。
细想来,果然真理都是相通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啊。
马市街的马市,说的怕就是这样的交易吧。
城头变幻大王旗,朝代履替,文庙缮新,至于今日,又是另一番景象。
入殿拜圣的,路过观摩者居多,求取功名者次之,至于怀道求贤的,就少之又少了。
殿堂周边的街巷,黄土变青砖,青砖又经历了工业的抛光、打磨,不变的,是圣人永远居于殿中,是殿外古道依旧行人交错。
的确,马市街已名不副实。
一是不见了马,二是不见了看马的人,只剩下几户世居于此的原住民,祖先砌下的小院,在传宗接代的繁衍中,褪去了这街巷原有的烽火,留住的,是煮粥烹饮的几家炊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马市街
马市街,位于原济南府学(即孔子庙)大门侧,辛亥革命前,为宗崇孔子,经过府学门前,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所以游人或来祭孔的官员,将马拴于此街故名马市街。
马市街西侧是泮池,池水中间是一座五孔白色石桥。
如今的泮池池水清澈,镜子一般的水面把周围的墙、树、桥、柱都真实地“画”在水中。
据记载泮池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水池呈半圆形,上有拱桥连通。
古有在学府前建泮池能振兴学业之说,所以其多用于孔庙,文庙,学宫等建筑中。
泮池的产生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周代天子宫前设池为圆形,而诸侯只能用其一半,以示区别,故称为“泮池”。
另一种是: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称“泮宫”;辟雍有水环绕,泮宫之水只能半之,故称为“泮池”。
另外,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从棂星门入孔庙,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
现在的泮池已不是在孔子庙里的风雅之物了,随着时间的冲刷,一切也归于平淡了。
悠闲的老人们在池边散步,赶时间的上班族在经过泮池边时也只是匆匆一瞥。
没有文人们的诗词歌赋,没有学童们的朗朗书声,泮池也因融入了市井而褪下五彩的光环了,但是在平淡中仍显大气,自然中仍含风雅,别具一格,傲然于世。
济南府学文庙创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
元末倾塌,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建。
自明初至民国,历代对其增修或重修达三十余次。
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原来的府学文庙依次有影壁、大成门、泮池、棂星门、大成殿、明伦堂、
尊经阁等建筑物,中轴线两侧则有乡贤祠、节孝祠、名宦祠、崇圣祠等等,整个府学文庙的建筑群规模宏大,颇为壮观。
现存有照壁、大成门、泮池及大成殿等建筑物,均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南北总长247米,最宽处66米。
2005年9月10日,文庙开始进行千年大修,修复了现存的大成殿、影壁、大成殿、泮池等景观,重建了已毁的棂星门、明伦堂、尊经阁、乡贤祠、节孝祠、名宦祠、崇圣祠等建筑。
如果说西更道街是一篇散文,曲水亭街是一首长诗,那么马市街一定就是一部小说了。
而通常情况下,散文是性格,诗歌是气质,小说则是做派。
徜徉在宽阔的马市街上,空气干净清新,虽然已经不见曾经的马匹车辆,空中仿佛还回旋着马儿前蹄腾空的嘶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