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论文
数学的发展论文2000字
![数学的发展论文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a58443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7.png)
数学的发展论文2000字1、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史1.1起源与早期发展数学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中国数学发展的萌芽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的记数法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可以找到记数的文字。
如独立的记数符号一到十,百、千、万,最大的数字为三万,还有十进制的记数法。
在春秋时期出现中国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使用算筹进行计算称为筹算,中国古代数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立在筹算基础之上。
古代的算筹多为竹子制成的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以此类推,并以空位表示零。
这与西方及阿拉伯数学是明显不同的。
在几何学方面,在《史记夏本记》中记录到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勾股定理中的勾三股四弦五已被发现。
1.2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形成在秦汉时期,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系统化、理论化,相应的数学专书也陆续出现,如西汉初的《算数书》、西汉末年的《周髀算经》、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一系列算学著作。
《周髀算经》编纂于西汉末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及普遍形式以及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初年,以问题形式编写,分属于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章,特点在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了以筹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
中国数学在魏晋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赵爽和刘徽的工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开端。
赵爽证明了数学定理和公式,详尽注释了《周髀算经》,其中一段530余字的勾股圆方图注文是数学史上极有价值的文献。
刘徽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在南北朝时期数学的发展依然蓬勃,出现了《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算学著作。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97e8a0fde80d4d8d15a4f3e.png)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姓名:钱凯敏学号:11231016班级:土木1102单位: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时间:2013年12月9日论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重要性[摘要]: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包括介绍数学的发展状况、数学家生平、数学家高贵品质和数学成就等等,内容十分丰富。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在帮助学生感悟科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数学史数学教学应用一、以数学史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认识兴趣是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心里特征,也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促成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抓住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数学史提出问题,促成学生思考,由此引入新课,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数学的情景之中,获得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我在上初三年级有关圆的计算这个内容的时候,我首先给学生讲讲圆的圆周率π,求算圆周率的值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研究课题,中国古代许多数学家都致力于圆周率的计算,魏晋时,刘徽曾用使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加去逼近圆周的方法(即“割圆术”),求得π的近似值3.1416。
在公元5世纪,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
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圆周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
学生听了很兴奋,觉得中国数学在古代时处于领先的地位。
这样的史实不仅让学生对圆周率印象深刻,同时还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总之,数学史记载了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
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穿插一些数学史的材料,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数学史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定理多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定理的形成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都少不了数学家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的历史行程。
回顾这些数学概念、数学定律逐渐建立的历史过程,可帮助中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正确运用数学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浅谈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7d87a16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6b.png)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浅谈数学是人类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对数学家及其成就的考证、记述与评价,数学文化则是通过对数学活动与思维方式的分析,揭示数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浅谈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关系和意义。
数学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学本身的发展历程,还可以揭示人类文明的脉络和演变过程。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逐渐产生了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比如,早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就使用了基本的算术运算,掌握了简单的几何知识。
而在古希腊时代,数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数学家和数学成果,如毕达哥拉斯定理、欧几里得几何、无理数等。
这些数学成果不仅对后来的数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数学史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数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数学科学从最初的实用和几何,到代数、分析以及现代数学等不同的分支逐渐发展演化。
数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家们的努力与创造,数学史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许多伟大的数学家和数学思想。
例如,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的数学成就不仅在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数学史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数学的普适性和客观性。
虽然数学的发展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但是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是普遍适用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数学文化是数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它涉及到数学的应用、教育、美学等方面的问题。
数学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的广泛影响和重要地位。
首先,数学是一门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学科,它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审美观念等密切相关,通过对数学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数学如何影响和反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edaa92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b.png)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数学是一门古老而又神奇的学科,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是研究数学的发展与演变以及数学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和影响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探讨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数学史是对数学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和总结。
早期的数学主要是作为实际问题的解决工具而发展起来的,例如古代埃及人的几何学和古代巴比伦人的代数学。
在古希腊,数学逐渐从实际中抽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理论推导和证明为主要目标。
正是古希腊人的杰出贡献,如毕达哥拉斯定理、欧几里得几何等,奠定了数学的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学文化是指数学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情况。
数学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古代中国的数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一种实用主义,注重计算和测量。
中国古代的六艺之一就有数学,以及众多应用于农业、土木工程、军事等方面的数学知识。
在古印度,数学则更加关注理论推导和研究,例如古印度文明中的代数学和三角学。
数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依赖于人们的教育和传统的。
正是通过教育和传统将数学知识传递给后代,数学文化才会得以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数学文化还受到社会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例如,中世纪欧洲的数学受到天主教教义的限制,数学家们在教会审查下进行研究和传播。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对人类社会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研究数学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发展脉络,认识到数学是如何从实践走向理论推导和证明,并对此怀有敬畏之心。
其次,数学文化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数学的应用和影响。
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还是经济管理,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持和推动。
最后,数学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拓展我们的数学教育。
了解不同文化中的数学传统和应用,可以启发我们思考数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式,促进数学教育的多样化和创新。
总之,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发展与演变,认识到数学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也促进数学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
![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836ea0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5.png)
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数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数学,而“数学是一种文化”的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篇1谈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文化[摘要]数学文化是数学的灵魂,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文化被数次提及,也成为数学教师的共识。
数学教学是一种传承文化的过程,同时其自身也是一种文化。
数学教学文化与数学文化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也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数学教学文化近几年,人们对数学文化的研究热情不减,这说明我们数学教师的研究触角已经更多地进入这一领域。
笔者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研究触角为什么要伸出应试的海平面,伸入数学文化这个领域呢?经过持续思考,笔者的理解是,数学文化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数学文化是数学的灵魂。
而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笔者以为其也应当有文化的成分。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是数学是一种文化的话,那数学教学也应当是一种文化。
将数学教学放到文化的视角下来分析,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高度看待我们从事的高中数学教学。
一、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文化的辩证关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从国家课程意志的层面已经明确了数学是离不开文化的,但数学课程标准给出的数学文化教学方式却耐人寻味。
其说:“数学课程应当适当介绍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
”这段话的意思并不难理解,其似乎是告诉我们数学文化的一种呈现方式,那就是“介绍”。
我们不否认数学文化离不开介绍这一方式,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文化的魅力不只在于介绍,文化最终是由学生来感知的,感知信息的输入除了老师的介绍之外,还有自我阅读、自主体验等多种方式。
这些方式没有纳入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而反思我们此刻正在思考的问题,即数学文化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向学生传递的问题,其实正是我们所探讨的数学教学文化的问题——数学文化的教学方式是数学教学文化的产物。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论文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f4b588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3.png)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论文一、内容概览本文将深入探讨数学史与数学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文章首先概述数学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文明如埃及、巴比伦、希腊的数学起源开始,到现代数学的蓬勃发展。
阐述数学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包括数学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其在社会、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文章还将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学发展的独特性,以及数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演变如何影响并塑造了独特的数学文化。
本文将讨论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这一研究领域对于教育、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贡献。
通过深入研究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关系,本文旨在揭示数学的内在价值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1. 介绍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重要性。
传承文明,记录历史进程:数学史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记录。
数学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变革。
通过研究数学史,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科技水平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促进数学教育与学习: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研究对于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历史人物和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培养科学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文化素养: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
研究数学文化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文化水平。
通过数学文化的传播,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激发创新,推动科技发展:数学史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前人如何解决问题,进而激发我们面对新问题的创新思维。
通过对历史上数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学习,可以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研究对于传承文明、促进数学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和推动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学中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数学中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34cf75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19.png)
数学中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数学中,数学史和数学文化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它们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数学的发展和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角度,探讨数学在历史中的发展轨迹以及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数学史1. 古代数学的起源和发展古代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时代。
这些文明古国的数学发展对于数学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埃及人发展了计算面积和体积的方法,并应用于建筑和土地测量。
巴比伦人则为世界数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们发明了60进制的计数系统,并提出了代数和几何的问题。
2. 古希腊数学的辉煌时期古希腊以其杰出的数学家而闻名于世。
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数学家在几何学、数论、解析学等方面做出了许多突出的贡献。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被誉为几何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世纪数学的发展与变革中世纪欧洲的数学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宗教和哲学思想的限制。
然而,在阿拉伯世界和印度的影响下,阿拉伯数字和代数学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同时,欧洲的数学家们开始从几何向代数的转变,并逐渐建立了现代数学的基础。
4. 近代数学的革命与创新在近代科学革命的推动下,数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发现引发了一场数学革命,为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统计学、概率论、数理逻辑等新的数学分支也相继涌现,推动了数学的多元发展。
5. 当代数学的新起与前沿当代数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
数学的前沿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计算数学、拓扑学等。
数学的应用领域也正在不断扩展,如金融数学、密码学、数据科学等。
当代数学正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展示着其无限的潜力。
二、数学文化1. 数学的哲学与思维方式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技术,更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哲学和思维方式。
数学所强调的严密性、逻辑性和推理能力等都对人类思维产生了积极影响,培养了人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文化的论文范文参考
![数学文化的论文范文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e46773f6844769eae109edaa.png)
数学文化的论文篇1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教育数学思想是数学中的理性认识,是数学知识的本质,是数学中的高度抽象、概括的内容。
它蕴涵于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之中。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文化系统,蕴涵了大量的哲学、美学、文学、史学、经济学等知识。
初中数学文化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初中数学与哲学“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恩格斯)。
初中数学中蕴涵着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如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认识论,数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和方法论等。
在有理数的运算、分式、二次根式等有关内容中,可通过揭示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乘方与开方的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负负得正”中蕴涵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从“数的开方”的引入和数的扩展过程可以看出,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是既来源于实践又应用、服务于实践并受实践检验的,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中渗透了运动、发展的思想,曲线与方程的数形结合更是矛盾转化的范例。
在直线和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幂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等内容中,通过运动、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揭示了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质量互变规律。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与渗透,引导学生探索相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优化认知结构,把握数学中蕴涵的本质规律,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增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
二、初中数学与美学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高尚的美。
”数学美主要是指结构美和形式美,具体说来,主要有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和谐美、奇异美等。
通过初中数学教学,充分展示数学美,是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从而陶冶情操、锻炼性格、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认识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60d6f40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9.png)
03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相互关系
数学史对数学文化的影响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研究数学史可以深入了解数学文化的演变 和发展。
数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数学思想和方 法的产生、演变和创新都与当时的数学文 化密切相关。
数学史的发展推动了数学文化的进步,为 数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数学史对数学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 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上,还体现在对 数学教育、数学学科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上。
数学文化对数学史的影响
数学文化是数学史发展的基础,为数学史提供了思想、方法和背景。 数学文化中的思想、价值观和信仰影响了数学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数学文化中的教育、学术和商业活动促进了数学知识的传播和应用。 数学文化中的艺术、文学和哲学等元素丰富了数学的内涵和外延。
20世纪初的数 学:集合论、 数理逻辑等新
思想的出现
20世纪中期的 数学:代数几 何、泛函分析 等领域的突破
20世纪后期的 数学:分形几 何、混沌理论 等新领域的探
索
当代数学的挑 战:如何将数 学与实际问题 相结合,解决
复杂问题
02
数学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数学文化的定义
数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数学文化的内涵包括数学的思想、 方法、语言和价值观等方面
加强数学与其他学 科的交叉融合,拓 宽学生的数学应用 能力
鼓励和支持学生参 加数学竞赛和学术 交流活动,提高他 们的数学素养和综 合素质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近代数学的发展
19世纪中叶, 数学开始突破 传统领域,向
抽象化发展
19世纪末至20 世纪初,数学 开始与其他学 科交叉融合, 形成多个新的
分支
20世纪中叶至 今,计算机技 术的飞速发展 推动了数学的
探索数学中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探索数学中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94766b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8.png)
探索数学中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探索数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深奥的学科,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各个时期。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发展历程的学科,而数学文化则体现了数学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探索数学中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数学的魅力。
一、古代数学的传承和发展古代文明孕育了古老且丰富的数学遗产。
埃及、巴比伦、中国等古代文明都有各自独特而又复杂的数学技术和理论。
在埃及,人们为了应对尼罗河的洪水,创造了水平尺等简易的测量工具,进而发展出了以几何为主的数学体系。
巴比伦人则致力于解决土地测量、商业算术等实际问题,他们发明了十进制和六十进制计数法,并开展了对代数方程的研究。
中国古代数学以《九章算术》和《九章算法》为代表,其中记载了丰富的几何、代数和算术等数学理论,为后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二、近代数学的崛起和变革近代是数学史上的革命性时期,欧洲数学家的杰出贡献使数学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对数学的推崇,为数学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如费马、笛卡尔、牛顿等数学家的工作,奠定了微积分、代数、几何等基础学科的理论体系。
同时,数学的应用也在工程学、天文学和物理学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为工业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数学文化的独特魅力数学文化体现了数学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影响力和价值。
数学文化既包括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涵盖了数学在绘画、音乐、建筑和文学中的应用。
例如,黄金分割作为一种美学原则,被广泛运用于绘画和设计中。
著名画家达·芬奇通过黄金分割理论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作品。
音乐家巴赫则探索了数学和音乐之间的奥秘,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调和比例的追求。
另外,建筑中的几何原理和算法也体现了数学文化的重要性,例如古希腊的神殿和中国的园林等。
四、推动数学普及的重要性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更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能力的重要工具。
有关数学史方面的论文参考范文
![有关数学史方面的论文参考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ada4b3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8.png)
有关数学史方面的论文参考范文数学史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数学内容,而且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化学、宗教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数学史方面的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有关数学史方面的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析函数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演变函数在当今社会应用广泛,在数学,计算机科学,金融,IT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函数这一概念从提出到如今渗透到数学的各个层面,都在数学学科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学好函数、了解函数的发展历史不仅能提高我们对函数概念的认知度,还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1 函数产生的社会背景函数(function) 这一名称出自清朝数学家李善兰的着作《代数学》,书中所写“凡此变数中函彼变数者,则此为彼之函数”.而在 16、17 世纪的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已经结束,文艺复兴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觉醒,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的繁荣和日益普遍的工业生产,促使技术科学和数学急速发展,这一时期的许多重大事件向数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哥白尼提出地动说,促使人们思考:行星运动的轨迹是什么、原理是什么。
牛顿通过落下的苹果发现万有引力,又自然使人想到在地球表面抛射物体的轨迹遵循什么原理等等。
函数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思维爆炸的时代下渐渐被数学家们所认知和提出。
早在函数概念尚未明确之前,数学家已经接触过不少函数,并对他们进行了分析研究。
如牛顿在1669 年的《分析书》中给出了正弦和余弦函数的无穷级数表示;纳皮尔在1619 年阐明的对数原理为后世对数函数的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创立直角坐标系,使得解析几何得以创力,为函数的提出和表述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方式;直角坐标系可以很形象的表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但他还未意识到需要提炼一般的函数概念来阐述变量的关系。
17 世纪牛顿莱布尼兹提出微积分的概念,使得函数一般理论日趋完善,函数的一般概念表述呼之欲出。
数学专业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数学专业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b77c85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7.png)
数学专业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数学是一门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学科。
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
作为学习数学的专业,了解数学的历史与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精髓,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数学专业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一、数学史的重要性了解数学的历史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数学的发展与进步是一种连续的过程,前人的研究与成果为今天的数学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数学的各个分支。
其次,数学史也包含了许多数学家的思想和成就,他们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数学的进步。
了解数学家们的工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数学的热爱。
最后,数学史的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普遍性和广泛应用的领域,从而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数学史的主要内容数学史通常包括一系列的重要事件、人物、理论和应用等方面。
以下是数学史的一些主要内容:1. 古代数学的起源与发展: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等文明的数学发展,以及早期的几何学、代数学和三角学等方面的重大成就。
2.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系统化、代数学的发展以及数学符号的引入等方面的重要进展。
3. 近代数学的诞生与发展:微积分的发现、数论的突破、概率论的建立以及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出现等方面。
4. 现代数学的兴起与繁荣:抽象代数、数学分析、几何学、拓扑学和逻辑学等不同分支的发展与重大成果。
除了以上主要内容,数学史还涉及到数学教育的发展、数学研究领域的扩展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等方面。
三、数学文化的意义数学文化是指在广大民众中形成的,关于数学的知识、观念、技能和习惯等方面的文化。
数学文化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数学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文化,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思维方式。
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数学史和数学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9d08c47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a.png)
数学史和数学文化数学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科,它以其独特的逻辑和抽象思维方式吸引着众多的学者和爱好者。
数学史和数学文化是研究和探索数学发展历程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学科。
本文将就数学史和数学文化进行探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全面了解。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它关注数学如何从起源阶段逐步发展,并最终形成现代数学的体系。
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比如埃及人用几何方法进行土地测量,巴比伦人发明了用于计算的基础算法。
然而,古代希腊是数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们开创了几何学,并建立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理论。
例如,毕达哥拉斯定理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它表明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短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和。
这个定理不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而且在数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数学的发展,古希腊人还发展了计算领域的基础理论,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和阿基米德的《浮体定律》。
在古代古希腊之后,中世纪欧洲成为数学发展的新热点。
在那个时期,数学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琴弦的振动和建筑等领域。
尤其是数学在天文学和测地学中的应用,不仅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而且为数学本身带来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在现代数学的爆发中,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理论被公认为是数学史上的重要突破,它们不仅解决了许多物理学问题,而且也广泛应用于金融学和工程学等应用领域。
数学文化是指与数学有关的思维方式、理论观念以及与数学密切相关的艺术和文学等。
数学文化通过数学的方式思考和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并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思考视角。
在古代,数学文化被视为是一种智慧和智力表现,用于揭示宇宙的秘密。
例如,爱因斯坦在创造广义相对论时采用了数学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时空的几何描述,从而提出了关于引力和宇宙结构的革命性理论。
这再次彰显了数学文化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数学文化还可以通过艺术和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希腊神庙中的几何设计和建筑雕塑,都融入了数学的思维方式。
关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关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e09206548d7c1c708a14574.png)
名师论教关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3张奠宙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上海 200062)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史知识时,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地介绍史实,而应该着重揭示含于历史进程中的数学文化价值,营造数学的文化意境,提高数学的文化品位.通过对12个案例的详细剖析,具体给出了关于如何实施的建议.关键词 数学史;数学教育;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O1-0;G 42;N91进入21世纪以来,运用数学史进行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数学史界,从“为数学而历史”、“为历史而历史”,进一步“为教育而历史”(李文林先生语).数学史研究既在学术上不断取得进展,更在为社会服务、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数学史知识,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和各种教材中系统地出现,数学课堂上常常见到运用数学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景.这些进步,是有目共睹,令人鼓舞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运用数学史进行数学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看到的状况,往往是在教材的边框上出现一个数学家的头像,介绍一下数学贡献,就过去了.有的只有直接介绍数学史料,例如列举“函数”定义的发展历程,却没有展开.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也有某种简单化的倾向.有些界说,往往不大确切,造成误解.一般地说,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知识,还停留在史料本身,只讲是什么,少讲为什么.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知识,需要有更高的社会文化意识,努力挖掘数学史料的文化内涵,以提高数学教育的文化品位.1 揭示数学史知识的社会文化内涵数学的进步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火车头.在人类文明的几个高峰中,数学的进步是突出的标志.古希腊文明,《几何原本》是其标志性贡献.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黄金时代,以牛顿建立微积分方法和力学体系为最重要的代表.19-20世纪之交的现代文明,是以数学方法推动相对论的建立而显现的.至于今天正在经历的信息时代的文明,冯・诺依曼创立的计算机方案,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这些史实,都表明数学文化是和人类文明密切相关的.在中等教育结束的时候,学生应该有这样的历史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在数学教材和数学课堂上,就需要揭示数学史上人和事的社会背景,从社会文化的高度加以阐述和展开.例1 关于《几何原本》.在平面几何课上,我们不能简单地介绍欧几里得生平和《几何原本》写作年代,就算完事.我们应该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现象,解释为什么古希腊会产生公理化思想方法.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数学又是为什么会注重算法体系的建立,较少关注演绎推理的运用.答案要丛社会文化、政治制度上找原因.首先,由于古希腊实行的是少数“奴隶主”的“民主制度”,执政官通过选举产生,预算决算、战争和平等大事需要投票解决.这就为奴隶主之间进行平等讨论提供了制度保证.进一步,平等讨论必然要以证据说理,崇尚逻辑演绎,体现客观的理性精神.反映到数学上,就是公理体系的建立,演绎证明的运用.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君主皇权制度”,数学创造以是否能为皇权服务为依归,因此《九81高等数学研究STUDIES IN COLL EGE MA T H EMA TICS Vol 111,No 11Jan.,20083本文是作者在“第二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数学史会议”(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4月26-30日)上的发言.章算术》几乎等同于古代中国的“国家管理数学”(李迪先生语),丈量田亩、合理征税、安排劳役等为君王统治效力的数学方法成为主题,实用性的算法思想受到关注.如果我们这样讲解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数学,就会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的色彩,使大家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我们的结论是,既要尊重理性精神,也要遵循实用目的,但是中国长期在封建统治之下历来缺乏的是民主理性精神.类似地,我们在进行“数学期望”教学时,多半会提到费马和巴斯卡研究“赌金分配”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中国“打麻将”不会产生概率论?这也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进行阐述.例2 关于考据文化.数学讲究逻辑推理的严谨性,这时我们不妨提到中国的考据文化.以清代中期戴震为代表的考据学派,曾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有过重要的作用.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这样说[1]:自清代考据学派200年之训练,成为一种遗传.我国学子之头脑渐趋于冷静慎密.此种性质实为科学成立之基本要素.我国对于形的科学(数理),渊源本远.用其遗传上极优粹之科学头脑,将来必可成为全世界第一等之科学国民.考据文化的本质是不能把想象当作事实,不可把观感当作结论,必须凭证据说话,进行符合逻辑的分析.训诂、考证中讲究“治学严谨”,其实是逻辑严谨.中国数学教育能够很顺利地接受西方的公理化的逻辑演绎思想,今日中国数学教育能以逻辑推断见长.是和考据文化的支撑分不开的.当然,数学的逻辑要求,较之考据的要求还要高.例如作出考据的结论不能依靠一个证据,即孤证不足为凭,至少要有两个例证.但是,数学则有更进一步的要求,个别的例子再多也无用,必须进行完全覆盖,给出无遗漏的证明.我们在课堂上进行这样的对比,联系中国的考据文化进行逻辑证明教学,应该会更加有效.例3 关于爱国主义的问题.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得以完全延续的文明.运用数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不过,我们不能回避以下的历史事实:中国古代数学,整体上落后于古埃及、古巴比仑和古希腊数学.我曾经对一个骨干教师进修班作过调查,60%以上的老师误以为中国是世界上出现数学成果最早的国家.这样的误解来源于某些数学史研究成果,老是说“中国古代某某数学成果比西方早多少年”,却很少说我们整体上比西方数学晚,因而要向其他文明学习数学.但是,晚一点又如何?这是一个心态问题.日本古代文化主要是向中国学习的,他们承认中国是日本的老师,但是学生后来超过了老师.他们把赶超作为爱国主义的核心.美国建国才200年,在初等数学范围内,美国没有领先于世界的数学,难道美国中小学数学课就没有爱国主义教育了吗?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宗旨是,学习一切优秀的文化,后来居上,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中国现在是世界大国,也应该有这样的气魄.我们今天的爱国主义,应该实行“拿来主义”,学习一切优秀的数学文化,最后落脚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之上.总之,不能停留在比西方“早多少年”上.向一切优秀的文化学习,日本的同行做得很好.日本小学6年级教材在“测量”一节的引言中,赫然写着中国曹冲称象的故事.由此也就知道我们应该努力之所在了.例4 关于介绍更多的中国近现代数学家.中国数学家不能仅限于祖冲之、刘徽等少数古代数学家,也要介绍在落后情况下努力赶超的近现代数学家.举例来说,高中排列组合单元的教学,应该提到李善兰组合恒等式,那是在清末中国科学极端落后的年代里,非常罕见的创新成果,值得我们珍视.同样,陆家羲解决“寇克满女生问题”、“斯坦纳系列”等组合学世界难题,并获得国家科学一等奖也应该进入教材.尤其是作为普通的包头五中的物理教师作出这样的成果,更为难能可贵.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地介绍他们的成果,更重要介绍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弘扬他们的坚忍不拔创新精神.总之,介绍数学史不能就事论事.应当努力揭示含于历史进程中的社会文化价值,提高数学文化的品位.91第11卷第1期 张奠宙:关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02高等数学研究 2008年1月2 阐发数学历史的文化价值陈省身先生在为李文林先生的《数学史概论》题词时写道:“了解历史的变化是了解这门科学的一个步骤”.数学史正是为数学学习者提供了领会数学思想的台阶.例5 关于“对顶角相等”的例题.“对顶角相等”要不要证明?这种一眼就能判断的问题为什么要证明?《几何原本》怎样证明?中国古代数学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定理?这是学习对顶角相等定理时的文化价值所在.实际上,揭示“对顶角相等”的文化底蕴,学习古希腊文明的理性精神,比单纯掌握这个十分显然的结论要重要得多.可惜,我们都往往轻易地放过了.我想,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体会这一证明的重要性,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6 关于“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近来发表的一些勾股定理的教案,都喜欢用发现法,即用一连串的实验单,从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开始,逐步地发现勾股定理.这当然也未尝不可.但是,笔者认为,勾股定理最好的教学设计,是运用数学史实加以展开.首先是建造金字塔的古埃及,没有勾股定理的记载,然后是古巴比仑泥版上发现了勾股数,中国的陈子、商高的勾三股四弦五,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的结论及证明的记载,中国赵爽的代数方法巧证.这些史实,展现人类文明的特征.然后联系到今天的寻找外星人是使用勾股定理的图案,2002年北京数学家大会采用赵爽证明作为会标,以及作为勾股定理不能推广到高次的费马大定理的解决,一幅幅绚丽的历史画卷,将会使得学习者赏心悦目,受到深刻的文化感染.由此对数学文明产生一种敬畏和感恩之心,并从而了解数学,热爱数学.例7 关于笛卡儿.这里,我们愿意用较多的篇幅研究怎样在课堂上介绍解析几何的历史.现在设计直角坐标系的教学,或者解析几何的教学,总会提到笛卡儿的名字.最简单的处理,是展示笛卡儿的画像,说明他建立了坐标系,创立了解析几何,使得数与形结合起来.陈述完了,也就结束了.有的著作则将做三个梦的传说,确定天花板上蜘蛛位置的想象,演染一番,却没有揭示笛卡儿创立坐标方法的文化底蕴.我们不妨再看看《中国数学教育》2006年第12期上发表的一个教学实录.师:你们可知道,画两条数轴来表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点的位置的方法,直到1637年,才被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发现.这里有一个资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请一位同学朗读阅读资料,了解历史.生:早在1637年以前,法国数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儿受到了经纬度的启发,地理上的经纬度是以赤道和本初子午线为标准的,这两条线从局部上可以看成是平面内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所以笛卡儿的方法就是在平面内画两条原点重合、互相垂直且具有相同单位长度的数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从而解决了用一对实数表示平面内的点的位置的问题.[评析]重走科学家探索之路可让学生体验数学是从生活中产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段“阅读资料”不知从何而来.所谓笛卡儿受经纬度启发创立直角坐标系,估计是用想象代替事实.评析者说“重走科学家探索之路,体验数学是从生活中产生”未免牵强,恐怕是一种溢美之词.我们需要探讨的是,怎样帮助学生从笛卡儿创立坐标方法的历史中,获得文化教益?根据可靠的数学史实[2],首先要介绍笛卡儿是一位哲学家.他有一个大胆设想是:科学问题→数学问题→代数问题→方程问题.为了将度量化为方程问题,即建立算术运算和几何图形之间的对应,于是建立了斜坐标系和直角坐标系.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一次伟大的哲学思考,一种气势磅礴的科学想象.坐标系是在将几何与代数相互连接起来的深刻的科学思考中产生出来的.正如上述陈省身先生的题字那样:了解这段历史的变化是了解析几何的一个步骤.仅仅说坐标系起源于经纬线是不够的,是缺乏文化品位的.再进一步,在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中还有一段话非常精彩[2]:我们看到,笛卡儿《几何学》的整个思路与传统的方法大相径庭,在这里表现出笛卡儿向传统和权威挑战的巨大勇气.笛卡儿在《方法论》中尖锐地批判了经院哲学,特别是被奉为教条的亚里士多德“三段论”法则,认为三段论法则“只是在交流已经知道的事情时才有用,却不能帮助我们发现未知的事情.”他认为“古人的几何学”所思考的只限于形相,而近代的代数学则“太受法则和公式的束缚”,因此他主张“采取几何学和代数学中一切最好的东西,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怀疑传统与权威、大胆思索创新的精神,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征.笛卡儿的哲学名言是:“我思故我在.”他解释说:“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用怀疑的态度代替盲从和迷信,依靠理性才能获得真理.可以设想,我们如果用这样的观点来介绍笛卡儿(尽管对中学生还要更加通俗),那么一定能够增加数学史的文化感染力.至于那些做梦的传说,还是不传为好.关于与天花板上蜘蛛,以及子午线的故事,虽不妨介绍,却不可当作信史传播.3 营造“数学史”知识的文化意境营造适当的文化意境,可以扩大在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知识的范围.数学和文学都是人创立的,其间必然存在着人文的联系,特别是意境的契合.许多古代的文论作品,虽然并不是专门的数学创作,却具有数学意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学.例8 关于“一尺之棰”.我们常常引用庄子《天下篇》的名句:“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作为中国古代有无穷小思考的例证.其实庄子的这句话,本意在于:“万世不竭”,并非是说“这是趋向于0的极限过程.”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它能帮助理解极限呢?主要在于意境.人们通过日取其半的动态过程,感受到“木棰虽越来越短,接近于零却不为零”的状态.庄子并非数学家,《庄子》也不算数学著作,但是能够用于数学教学,所以我们把它当作数学史料来处理.同样徐利治先生用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描写极限过程,和“一尺之棰”的故事一样,都是利用了文学和数学在极限意境上的契合.前面提到日本数学教材运用“曹冲称象”的故事说明测量的意义,虽然这一历史故事并非来自数学著作,我们也可以看作是数学史的作用.例9 关于《登幽州台歌》的数学意境.近日与友人谈几何,不禁联想到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名句(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般的语文解释说: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然而,从数学上看来,这是一首阐发时间和空间感知的佳句.前两句表示时间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一维空间).诗人以自己为原点,前不见古人指时间可以延伸到负无穷大,后不见来者则意味着未来的时间是正无穷大.后两句则描写三维的现实空间:天是平面,地是平面,悠悠地张成三维的立体几何环境.全诗将时间和空间放在一起思考,感到自然之伟大,产生了敬畏之心,以至怆然涕下.这样的意境,是数学家和文学家可以彼此相通的.进一步说,爱因斯坦的四维时空学说,也能和此诗的意境相衔接.4 提供数学史料,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文化理解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局限于一个概念、一个定理、一种思想的局部历史的介绍,缺乏宏观的历史进程的综合性描述.实际上,用宏观的数学史进程,可以更深刻地揭示数学的含义.例10 关于无限.无限是一个普通名词,也是一个数学名词.小学生学习数学,就要接触无限.例如,自然数是无限的.两条直线段无限延长不相交称为平行,无限循环小数等等,都是直接使用无限的用语,并没有特别的定义.这时,我们必须运用无限的自然语境———人们关于无限的直觉了.进一步,“无边落木萧萧下”,“夕阳无限好”等等词句的内涵,也支撑着学生对数学无限的理解.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12第11卷第1期 张奠宙:关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22高等数学研究 2008年1月的交互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但是数学,只有数学,才真正对无限进行了实质性的探究.数学哲学研究中,潜无限与实无限的差别,是关键的一步.单调函数概念的学习困难,其实源于要将“无限多对(x,y)的排序”.牛顿运用无限小量,形成了微积分;康托的集合论,对无限大进行了分析.这样的历史性的宏观考察,是数学史为数学教育服务的重要方面.类似地,我们可以考察“面积、体积、测度”概念的发展历史,考察“方程、函数、变换、曲线”概念之间联系的历史进程,还可以叙述数学不变量的发展历程———从三角形内角和,四边形内角和,对称变换的不变量,几何问题的定值,拓扑不变量,乃至陈省身类等.这样的宏观思考,值得进一步去做.比如,介绍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应该多作一些分析,并非一个比一个“高级”,初中函数的变量说定义未必就过时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函数的变量说也许比对应说更重要.最后,我们还应该运用数学史知识诠释一些好的数学教育工作,用历史鉴别现实.例12 三根导线的故事———在看不见的地方发现数学.1990年代的一天,上海51中学(今位育中学)的陈振宣老师对我讲了一个数学教育的故事.我以为,那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亮点,堪称经典.陈老师的一个学生毕业后在和平饭店做电工.工作中发现在地下室控制10层以上房间空调的温度不准.分析之后,原来是使用三相电时,连接地下室和空调器的三根导线的长度不同,因而电阻也不同.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测量这三根电线的电阻呢?用电工万用表无法量这样长的电线的电阻.于是这位电工想到了数学.他想:一根一根测很难,但是把三根导线在高楼上两两相连接,然后在地下室测量“两根电线”的电阻是很容易的.设三根导线的电阻分别是x,y,z.于是,他列出三个一次方程:x+y=a,y+z=b,z+x= c.解由此形成的三元一次方程组,即得三根导线的电阻.这样的方程谁都会解.但是,能够想到在这里用方程,才是真正的创造啊!我为这位电工的数学意识所折服.请代学者袁枚曾说:“学如箭镞,才如弓弩,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有知识,没有能力,就象只有箭,没有弓,射不出去.但是有了箭和弓,还要有见识,找到目标,才能打中.上面的例子说明,解这样的联立方程,知识和能力都不成问题,难的是要具有应用联立方程的意识和眼光.这使我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8年时在美国出现的数学.这一年,维纳发表《控制论》,仙农发表《信息论》,冯・诺依曼则提出了使用至今的计算机方案.这三项数学成就,不是通常我们所解决的那种数学问题.他们看见了我们没有看见的数学问题.试问:打电报传送的信息,可以是数学研究的对象吗?用大脑控制手去拾地下的铅笔,可以构成“数学控制论”吗?研究数字电子计算机会改变时代吗?他们看见了新的数学,在1948年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创造性的杰出贡献,影响之大,使人类在20世纪下半叶进入信息时代.在别人看不见数学的地方,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这是最高的数学创新.这比做别人给出的问题,更胜一筹.运用数学史料,对正在进行的数学教学以历史经验的衬托,将会对学生起到历史的激励作用.总之,努力揭示数学史知识的文化内涵,将会使得数学史进一步溶入数学教育,增强数学文化的教育作用.青年学子将会建构数学常识,感知数学文化,享受智慧人生.参考文献[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06.[2]李文林.数学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二版):140-141.[3]张奠宙.中国皇权与数学文化[J].科学文化评论,2005(1).[4]张奠宙.数学与诗词意境.文汇报,2006/12/30.[5]张奠宙.中华文化对今日数学教育之影响[J].基础教育学报(香港),2007(16).。
关于数学史的论文参考范文
![关于数学史的论文参考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c6046f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2.png)
关于数学史的论文参考范文
前言
数学是一门古老、深奥、优美的科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步,它不仅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还对人类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介绍数学史的发展,
探讨数学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起源与古代
最早的数学活动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了计数、计量、度量等活动。
中国的甲骨文时期,也有
数学活动的记录,如有关土地面积、谷物的多少等方面的记录。
古代
数学在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中得到发展。
古希腊
的欧几里德几何、锡拉库托斯等人创立的数学、印度的代数和无限级
数等都是古代数学的重要成果。
古代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反映
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中世纪与近现代
中世纪的欧洲,炼金术、占星术等被普遍地认为是数学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数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人的贡献,重新定义了数学的基础和形式,
将数学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个时期,计算工具的发明也大大加速
了数学的发展。
如莫斯科大学教授米哈伊尔·瓦西尔耶维奇·奥斯特罗格。
数学史论文(4篇)
![数学史论文(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f8387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24.png)
数学史论文(4篇)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
小编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数学史论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数学史论文篇一笔者认为,在宋元时期出现发展并在明代得以全面应用的中国珠算,[(4)]作为中国传统算器的历史性创造以及它作为实践应用的历史地位并没有得到数学史界的充分认识。
目前的评价没有把中国珠算与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规律联系起来,没有把中国珠算作为宋元数学成就之后的又一重大成就,明代珠算与宋元数学的比较评价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评价中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
在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中,对宋元数学和明代珠算评价的反差,实际上已经带来了中西古代数学比较研究和评价方面的某些困难。
客观地历史地评价明代珠算,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算器型的算法体系、技艺型的价值取向和古代数学评价标准等问题。
1珠算与算器型算法体系目前,许多中国数学史的学者都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认识到,中西古代数学是两种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构造体系的数学模式。
许多中国学者都从中国古代数学发生发展及其流变的规律中指出中国古代数学区别于古希腊数学的特征,并且强调要在中西古代数学的差异之处体现中国古代数学的意义及其对人类数学的贡献。
在论证分析中国古代数学的特征时,许多学者指出了中国古代数学不象古希腊数学那样依逻辑运演和逻辑证明为主要形式,中国古代数学主要是以筹算的运演为主,算筹的运演规律构成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本特征。
换句话说,使用算筹这样一种算器,并以其为基本运演形式是中国古代数学的基本特征。
李继闵先生认为:“形数结合,以算为主,使用算器,建立一套算法体系是中国传统数学的显著特色。
”[(5)]吴文俊先生在论及中国古代数学紧紧依靠算器而形成的数学模式时强调指出:“我国的传统数学有它自己的体系与形式,有着它自身的发展途径与独到的思想体系,不能以西方数学的模式生搬硬套……从问题而不是从公理出发,以解决问题而不是以推理论证为主旨,这与西方之以欧几里得几何为代表的所谓演绎体系旨趣迥异,途径亦殊……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学机械化算法体系与数学公理化演绎体系曾多次反复互为消长,交替成为数学发展中的主流。
大学数学史论文-数学论文怎么写
![大学数学史论文-数学论文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de339839d4d8d15abe234eef.png)
大学数学史论文|数学论文怎么写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
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数学史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大学数学史论文篇1数学史的教育功能摘要数学史作为数学学科中的一部分,它不仅揭示了数学知识发展的来源,也揭示了数学学科对于人们发展科学文化知识的巨大作用。
数学史的教学已经成为了目前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利用数学史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们提高对数学学科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从了解数学史的根源开始,主动发现数学学科中的奥秘。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文从四大方面分析了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工作中的功能体现,从而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数学史教育功能创新思维功能体现1 数学史的教育功能之一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对数学冰冷的美丽产生出火热的激情。
然而,为了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仅是鼓励和题海战术这么简单,我们应该采取引导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青少年时期正是疑问多、想法多的阶段,我们应该抓住学生们的这一特点,从解除疑问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们接受和爱好数学的学习。
让学生们在了解数学史的基础上,深刻记忆数学定义、定理的模型与应用。
例如: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无理数的概念时,若只是将无理数的概念硬性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们似乎已经记住了无理数的特征,也能够正确判断哪些数是无理数,哪些数不是无理数,然而,这只是课堂中的短暂记忆,无法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无法在学生们的脑子里留下长久的烙印。
因此,我们可以从介绍无理数的历史发展入手,将生动的无理数来源的历史背景讲授给学生们,引起学生们学习无理数的兴趣,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记忆。
2 数学史的教育功能之二培养学生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的主要功能是应用科学,数学是一种工具,是所有学科中最具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自然科学,从数学知识的本身来看是十分枯燥乏味的,表面来看,学生们在课堂中所接受的是已经由大量科学家所发现和证明了的科学结晶,这些结果的产生是具有强大科学依据的,每一个结晶诞生的背后都有一个久远的历史故事,它不仅验证了科学的可靠性,同时也说明了世界奥秘的可知性。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认识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发展与影响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认识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发展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69cf1c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8.png)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认识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发展与影响数学作为一门古老而重要的学科,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数学史和数学文化是我们认识数学的两个重要维度,通过了解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发展与影响,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数学在社会中的地位。
一、数学史的发展与影响数学史作为研究数学学科发展过程的学科,帮助我们了解了数学的起源和演化。
数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开始运用简单的计数、测量等概念。
古代数学家如埃及的阿达玛斯、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等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开创了几何学、代数学等数学学科。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受到重视,而且对后来的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数学的发展受到了宗教和哲学思想的限制,但同时也有一些重要的数学家如伽利略、笛卡尔等在数学思想和方法上作出了突破,推动了数学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近代,数学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数学成为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石。
从牛顿的微积分到高斯的数论,每一个数学家都在为数学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数学史的研究不仅帮助我们了解数学的历史进程,还能够引发对数学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
通过研究数学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发展脉络和数学家们的贡献,加深对数学学科的认识。
二、数学文化的发展与影响数学文化是指与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相关的文化现象和表达形式。
数学文化的发展与影响既是数学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数学在社会和人文领域的表现。
数学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不同地域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例如,希腊文化中的几何学与印度文化中的代数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希腊文化注重形式与美感,几何学在其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印度文化则倾向于抽象的代数推理,其对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学文化不仅表现在学术领域,还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例如,古代人们利用数学规律来建造大型建筑,如金字塔和古罗马的圆形竞技场。
数学还在艺术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音乐中的调式和和谐比例、绘画中的透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师范学院系别: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学习体会———数学史中的哲学启示和学习感悟【摘要】通过实例叙述了中外数学发展进程中凝练出的数学哲学思想的变革和相互联系,概括了数学哲学思想的重要性、实用性以及数学和哲学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最后分五个方面对数学史和数学文化课程学习的感悟体会和学习意义进行了总结提炼。
【关键词】数学史哲学思想数学文化感悟【正文】我认为:数学史与数学文化作为一门课程一门学科,教授给我的绝不仅仅只停留在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在不断发展演变的历程中不胜枚举的中外数学家以及数学发展史中具体事例和思想运动,更内涵而又丰满地是教授我一种数学的哲学思想、事物的发展规律、唯物理性客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我们今后人生的指引和极大丰富。
同时也是对身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情操和文化素养的磨练及沉淀,这才是我认为学习完数学史数学文化这门课程的精神内核。
数学史的离不开数学哲学,否则,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深度。
法国伟大的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曾说:“如果我们想要预测数学的未来,那么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们学科的历史和现状”在谈到数学史对数学的重要性时,英国数学家格莱舍有一段经典名言:“任何一种企图将一个学科和它的历史割裂开来,我确信,没有哪一个学科比数学的损失更大。
”无独有偶,德国数学家汉克尔也形象地指出过数学的这一特点:“在大多数学科里,一代人的建筑被下一代人所摧毁,一个人的创造被另一个人所破坏。
惟独数学,每一代人都在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
”数学是历史的科学,是由历史成果积累而成的。
经过数学史课程的学习,我被数学文化中深刻的哲学思想而深深吸引。
通过老师课堂上的丰富举例;通过一个个生动、紧张、严肃、活泼的数学家形象和事例;通过数学史上一次次的猜想、命题、假设、证明,一次次地发展变革,更是引发了我对数学的发展规律和其本质哲学思想变革的不断思索。
【一】中国早期的数学哲学思想【1】《墨经》数学哲学思想的特点纵观墨家的数学成就,只是一些分散的数学知识积累。
既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公理体系,也没有使用任何数学符号、几何图形、公式方程来反映其数学思想,仅在文字上进行了高度抽象的概括,却没有妨碍墨家科学思想在数学上体现。
墨家科学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相结合,“巧传则求其故”。
巧指工艺技巧,传指世代相传,求就是探索寻找,故就是原因、道理.即在世代相传的手工技巧中找寻出规律并将其总结成科学真理,从而达到“以往知来,以知见隐”.思格斯说:“数学的无限是从现实中借来的⋯⋯,所以它不能从它自身、从数学的抽象来说明,而只能从现实来说明.旧墨家的数学思想正是从社会生产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摹略万物之然,探究其所以然”的实证主义科学态度使得墨家的科学活动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这种对待自然科学求真唯实的作风不但促进了战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逼近了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为古代中国科学发展开辟出一条有可能走向近代科学的道路。
【2】《九章算术注》的数学哲学思想刘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所著《九章算术注》一书,是他毕生研究数学的结晶,在这本书里集中体现了刘徽对待数学的根本观点,即唯物数学观点唯物数学观点是刘徽数学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中国古代数学史上,对于数学来源和作用的认识,刘徽是持唯物观点的代表者.刘徽在思想上,作为算学的“九九之术”来源于观天察地的实践的思想是十分明确的。
刘徽序言中的“庖牺氏始画八卦”,意在表明八卦,从而表明“九九之术”产生之远古,而并非宣扬神秘主义事实上,1977年在我国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表明:“伏羲——女蜗”时代的晚期,正值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这时,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古人从观天察地的实中建立起八卦体系,后来这种八卦体系在《周易》中被记述下来,实际乃是我国古代科学数学发展的历史见证.刘徽对于数学起源认识的唯物观点,更表现在他的“数学树”观念上他在《九章算术注原序》中论述数学是一棵大树的思想时指出:事类相推,各有所归故枝条虽多而同本干知,发其一端而已.即是说,《九章》所述的数学知识,犹如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都发于空间形式的数量关系,故进一步说,刘数学树之端实际上乃是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统一.且两者意义是相互联系的.例如,在用“矩”测物体时,就离不开“度”与“量”这种数形统一观向来在刘徽数学研究的实践中得到r充分体现例如,他用广、从两数乘积及广、袤、高三数乘积分别定义几何量——长方形面积和长方体体积,据此证明《九章》中一系列面积、体积公式.与此同时,几何的原理和方法叉成功地被应用于诸如整勾股数等代数公式的证明中.刘徽对数学的唯物观点还表现在他在具体工作中的求实精神和对数学研究中附会阴阳奇偶说的批判在《九章算术》成书后,在对数学作用的认识上,刘徽既肯定了数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作用.唯物地表达了数学在认识自然界方面的重要作用.虽然刘徽的唯物数学观相比同时期的西方数学哲学思想要先进得多.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制度方法下的文化,而传统数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不免打上封建方法的烙印,表现出对圣贤的迷恋和膜拜.圣贤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论什么都要打出圣贤的招牌才最有力,几乎成为共识刘徽《九章算术注原序》中“周公制礼而九数”的说法,正是这种烙印的一种表现.因此,刘徽的唯物数学观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综上所述,刘徽虽然生活在封建制度方法下的古代晋朝,却能客观地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唯物地创造性地发展我国的数学科学,不失为我国和世界同时期的伟大数学家,“刘徽”这个名字在数学科学史上必将光照千秋.【二】西方数学哲学思想的演变历程及举例数学史上产生过三次数学危机,而三次危机的产生与解决,客观上揭示了数学内在矛盾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史的一个缩影.事物的辩证本性和辩证联系常常是以悖论的形式出现的。
三次数学危机正是由悖论引起的.悖论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强有力的内在的逻辑力量,思维虽然不能完整地把握客观事物的辩证矛盾,但由于悖论的出现,却使人看到了旧的理论同客观事物的辩证性质之问的尖锐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悖论一旦得到解决,科学便随之得到突破性的发展.【1】2悖论,芝诺悖论——数学史中的第一次数学危机公元前五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相信“宇宙问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和整数比”,希帕索斯发现的“正方形一边与对角线不可通约”即2悖论,严重冲击了当时希腊人的普遍信条,在惊异不安之后,还是被迫努力寻求对“自然数及其比不能包括一切几何量”这一事实的理解。
毕氏学派提出单子论概念去解决这一悖论。
而单子论又受到芝诺悖论的否定.进一步促使人们从直觉、经验转向追求逻辑和理性,引导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的公理几何体系和逻辑学的出现和发展。
而无理数的理论直到十九世纪才完成。
【2】徽积分悖论——数学史中的第二次数学危机微积分这门学科的莫基人,人们公认是牛顿和莱布尼兹,但在微积分理论初创时期,不论是牛顿还是莱布尼兹,都无法越过从有限到无穷小量的鸿沟.他们的证明都要依靠一个模糊的原理,即一个无穷小量既可以是一个极其微小的量,同时又可以是零,这就直接违反了最基本的逻辑规则.“什么是无穷小”引出的微积分悖论造成了第二次数学危机.宣称“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呼之为“逝去量的鬼魂”,旨在挽救宗教、宣扬唯心主义,所有的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都在各抒己见。
在近两个世纪的争论、探讨中达朗贝尔、波尔查诺、柯西、阿贝尔、狄里克列、外尔斯特拉斯等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ε一δ”的极限、连续定义,将导数、积分建立在严格的极限基础之上,最终以外尔斯特拉斯、戴德金、康托尔建立实数理论及由此的极限理论,消除了微积分理论中的悖论,克服了第二次数学危机。
极限理论是微积分理论的基础,它的建立体现了人们对无穷小量认识的深化过程,在微积分的历史上,这个过程虽然是曲折的,但是人们的思想终于突破了形而上学的框框,掌握了无穷小量的辨证本质,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胜利。
徽积分悖论的消除还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它使得在微积分理论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高楼大厦,再也无需有基础下陷之忧虑了.进人二十世纪之后,它对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都产生了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3】罗素悖论——数学史中的第三次数学危机1900年正当庞加莱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宣称“数学已经被算术化了,现在的数学已经绝对严格”之时,罗素悖论导致了第三次数学危机,因为“集合的集合”究竟属于哪类集合的疑难,作为集合论基础的皮亚诺公理出现了漏洞,使现代数学大厦出现了一条裂缝。
为解决这场危机,逻辑主义、直观主义和形式主义三学派开展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至今虽以统一“数学基础”而使罗素悖论的震波渐趋平息,但彻底消除基础的裂痕已无可能.不过,人们还是获得了重大进步,如类型论、公理集合论等,对数学、逻辑、语言,乃至科学、哲学理论等都有了更加冷静、本质的认识,这是作为“智慧的人”的一步重大的提高.【4】微积分中蕴涵的丰富哲学思想微积分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特殊存在于一般之中”等。
1.积分概念中蕴涵的哲学思想定积分、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的产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解决的基本方法是:①有限分割,②以直代曲或以匀代变的近似计算,③有限积累的求和,④极限转化比如定积分的概念是由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引出的,和式ni=lΣf(ξi)△xi表示n个矩形面积之和;当λ→0时,limλ→0,ni=lΣf(ξi)△xi 则是曲边梯形的面积。
马克思曾对微积分作过一番历史考察.他把这一时期称为“神秘的微积分”时期.并有这样的评论:“于是,人们自己相信了新发现的算法的神秘性。
这种算法肯定是通过不正确的数学途径得出了正确的(而且在几何应用上是惊人的)结果。
【5】非欧几何的哲学思想认识论的变革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彭加莱说过:非欧几何的发现,是认识论一次革命的根源简单讲,人们可以说,这一发现已经胜利的打破了那个为传统逻辑所要求的.束缚住任何理论的两难论题:即科学的原理耍么是必然真理(先验综合的逻辑结论);要么是断言的真理(感官观察的事实).他指出:原理可能是简单的任意约定.但是这些约定决不是同我们的心灵和自然界无关的,它们只能靠着一切人的默契才能存在,它们并且紧密地依赖着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实际外界条件,事实上正是由于这一点。
对于探索未知或目前无法感知的事物.我们可以在哲学的领域里依靠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作某种“默契约定”,这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开始和基础.另外,我们在理论评判中,放弃非彼即此的评判,爱时斯坦就说过:这种非彼即此的评判是不正确的.这些评判家、数学家的评判尤疑是非欧几何创立后,其对思想、理论建立.特别是对认识论有最为直接的影响;更进一步的近代的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均离不开它的内在影响,像“相对论”的产生、特别是对时空的进一步认识,集合论、现代分析基础、数理逻辑、量子力学等学科建立与发展均可以看成是非欧几何的直接结果.非欧几何的创立所产生的震荡至今余波未消限.【5】潜无穷与实无穷中的辩证法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徐利治教授在谈到“潜在无限”和“实在无限”时明确提出“两种无限只不过是对同一对象的两个侧面的反映.”实际上既不存在没有潜在无限的实无限,也不存在没有实无限的潜无限,实无限都必须是某一潜无限基础上飞跃而完成的无限过程,潜无限都是某一个实无限的初始片断.可见,无穷观的发展过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