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实验
[小学教育]米尔格伦实验-社会心理学
米尔格伦实验-社会心理学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 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非常知名的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
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史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里所发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一文,稍后也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讨论。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份子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
米尔格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Milgram, 1974)米尔格伦在他的文章“服从的危险” (Milgram, 1974)里写道:“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
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
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实验方法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和寄出许多邮递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
最新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最新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本报告旨在概述最近完成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结果和发现。
这些实验旨在探索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模式、群体动力学以及社会影响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实验一:群体决策与个体风险偏好在第一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群体讨论如何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
参与者被分为小组,并要求在群体中讨论后作出一系列投资决策。
结果显示,群体讨论倾向于使个体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与他们最初的个人选择相比,群体决策往往更为风险规避。
实验二:社会认同与合作行为第二个实验关注社会认同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通过让参与者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进行合作游戏,我们发现强烈的群体认同感促进了更高的合作水平。
此外,当参与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会为群体带来正面形象时,他们更愿意进行合作。
实验三:权威服从与道德判断第三个实验探讨了权威对个体道德判断和行为的影响。
参与者被要求执行一系列任务,在任务中他们被告知需要遵循一个权威人物的指示。
结果表明,即使任务涉及道德困境,权威的存在显著提高了个体服从的可能性。
实验四:社会影响与态度改变最后一个实验研究了社会影响对个体态度的改变。
通过展示一系列社会广告和公共信息活动,我们观察到参与者对特定社会问题的态度在实验后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表明社会影响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用于促进积极的社会变革。
总结:这些实验提供了对社会心理学中关键概念的深入见解,包括群体行为、社会认同、权威服从和社会影响。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并可能对教育、政策制定和社会组织管理等领域产生实际应用。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现象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表现,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促进更加和谐和有效的社会互动。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1.责任分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社 会心理学实验设计
社会心理学实验设计一、实验背景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通过实验方法,可以更深入地探究社会心理现象的成因和影响机制。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社会情境对个体助人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考察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个体的助人行为是否会有所不同。
具体而言,我们想要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旁观者数量对个体助人行为的影响。
2、紧急程度对个体助人行为的影响。
三、实验假设基于以往的研究和理论,我们提出以下假设:假设 1:旁观者数量越多,个体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越低。
假设 2:紧急程度越高,个体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越高。
四、实验方法(一)被试通过在大学校园和社区发布招募广告,招募了 200 名年龄在 18-60岁之间的志愿者作为被试。
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
(二)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 2×2 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旁观者数量(多、少)和紧急程度(高、低),因变量为被试是否提供帮助以及提供帮助的及时性。
(三)实验材料1、实验场景的设置:在一个模拟的公共场所(如公园、商场等),布置不同的场景以体现旁观者数量和紧急程度的差异。
2、求助信号:设计明显的求助信号,如呼喊、手势等。
(四)实验程序1、被试到达实验地点后,先进行简单的培训,告知他们实验的大致流程和注意事项,但不透露实验的真正目的。
2、被试被随机引导到不同的实验场景中。
3、在每个场景中,当预设的求助信号发出后,观察被试的反应,并记录被试是否提供帮助以及提供帮助的时间。
五、实验结果预期如果假设 1 成立,我们预期在旁观者数量多的条件下,被试提供帮助的比例会低于旁观者数量少的条件。
如果假设 2 成立,在紧急程度高的条件下,被试提供帮助的比例和及时性都会高于紧急程度低的条件。
六、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被试猜测到实验目的为了避免被试猜测到实验目的,我们在实验前的培训中尽量模糊实验的真正意图,同时在实验场景的设置和求助信号的设计上尽量做到自然和真实。
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社会压力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通过实验方法验证社会压力是否会影响个体的决策过程,以及个体在面临社会压力时的决策策略。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本次实验招募了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15名,女生15名,年龄在18至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一份决策问卷,问卷中包含10个关于生活消费的决策题目,每个题目都提供两种选择,要求被试在两种选择中做出决策。
3. 实验程序实验分为三个阶段:(1)前测阶段:实验开始前,所有被试填写一份基本信息问卷,包括性别、年龄、专业等。
(2)实验阶段:实验分为两个实验组,每组15人。
实验组A在实验过程中接受社会压力,实验组B则不接受社会压力。
社会压力的施加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实验组A的成员被告知,他们的决策结果将被公开展示,并接受其他被试的评判。
(3)后测阶段:实验结束后,所有被试再次填写一份决策问卷,以评估社会压力对决策行为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A在面临社会压力时,其决策行为与实验组B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为:(1)实验组A在决策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谨慎性,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选项。
(2)实验组A在决策时更倾向于寻求他人的意见,以减少决策失误。
(3)实验组A在决策后的满意度较低,认为自己的决策结果可能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
2. 实验分析本次实验结果表明,社会压力对个体的决策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具体分析如下:(1)社会压力会提高个体的风险规避意识,使其在决策过程中更加谨慎。
(2)社会压力会降低个体的自信心,使其在决策时倾向于寻求他人的意见。
(3)社会压力会对个体的决策结果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其满意度。
四、结论与讨论本次实验验证了社会压力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社会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并在决策过程中采取适当的策略,以降低社会压力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实验
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目录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一)光环效应 (1)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二)认知失调 (2)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三)RobbersCave实验 (5)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四)斯坦福监狱实验 (6)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五)服从与权威 (8)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六)虚假同感偏差 (10)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七)社会认同理论 (11)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八)威胁与交流 (13)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九)旁观者效应 (16)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十)阿希实验 (18)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一)光环效应我们为什么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一)光环效应: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
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
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
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
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
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
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
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
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开始论证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总体思考过程以及光晕效应这个特例。
讲师的令人喜爱度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判讲师的(Nisbett和Wilson, 1977)。
学生们被告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四个著名实验
社会心理学中的四个著名实验
1.斯坦福监狱实验:由于道德亏欠或者权力过大,有些人会对其他人施加严重的虐待行为。
斯坦福监狱实验通过模拟监狱环境,探究个体在权力关系下的行为变化,结果显示了这种行为变化的存在。
2. 米尔格拉姆实验:研究者通过模拟电击实验,探究人们对于权威的服从程度。
结果显示大部分人会在有权威人士指示下继续进行电击实验,即使电击已经达到了危险的水平。
3. 阿西荷实验:研究者通过让一群人观察一个球在人群中移动的视频,探究了人们对于群体行为的影响。
结果显示,人们的行为会受到群体影响,尤其是当个体对于正确答案没有把握时。
4. 美国布朗眼实验:此实验通过将一批学生分为两组,演示了种族歧视和刻板印象的存在。
结果显示,人们对于其他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歧视行为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 1 -。
社会心理学实验
动物实验的替代方 法:寻找不涉及动 物的实验方法和研 究手段
人权问题:确保实 验参与者的人权得 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知情同意:实验参 与者有权了解实验 内容并自愿参与
社会心理学实验的未来 发展
实验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对社会心理学实验的影响 大数据在社会心理学实验中的运用 实验设计方法的创新与改进
缺点:实验结果可 能受到实验对象的 影响,实验结果可 能不具有代表性。
实验结果可能受 到实验者主观因 素的影响。
实验成本较高,需 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类型
实验室实验
定义:在实验室内进行的可控性较强的心理学实验 目的: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和测量被试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优点:可控制实验条件,减少外部干扰,实验结果可重复验证 缺点:实验情境与现实情境存在差异,被试者在实验中的反应可能受到实验室环境的影响
实验的基本要素
实验对象:实验中被试者,接 受实验处理或实验条件的个体 或群体
实验变量:实验中需要控制或 改变的因子,包括自变量和因
变量
实验者:实验的发起者和组织 者,负责实验的设计、实施和 评估
实验设计:实验的具体计划和 安排,包括实验目的、假设、
操作方法等
实验的优缺点
优点:通过实验可 以控制变量,观察 实验结果,得出科 学结论。
添加 标题
未来社会心理学实验将更加注重伦理和隐私问 题,确保研究在合法、道德和负责任的框架内 进行。
实验方法与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实验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定 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实验结果 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实验方法的创新和改进:鼓励研究 者不断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提高实验的精度和可靠性。
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实验
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目录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一)光环效应 (1)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二)认知失调 (2)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三)RobbersCave实验 (5)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四)斯坦福监狱实验 (6)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五)服从与权威 (8)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六)虚假同感偏差 (10)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七)社会认同理论 (11)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八)威胁与交流 (13)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九)旁观者效应 (16)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十)阿希实验 (18)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一)光环效应我们为什么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一)光环效应: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
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
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
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
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
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
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开始论证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总体思考过程以及光晕效应这个特例。
讲师的令人喜爱度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判讲师的(Nisbett和Wilson,1977).学生们被告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实验(3)
社会心理学实验三实验十一团体规定与态度改变一、原理介绍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的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与行为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团体规范作为一种准绳,它告诉每一个成员,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
因此,规范也就是对个体在特定场合下的行为的期望。
不同的团体,规范可能不同。
正式的规范往往以文字的形式公告全体成员,阐明各种规章制度,供大家遵守。
有许多规范都是非正式的,流传于团体成员口头上和人们的意识之中。
团体通过许多方法包括讽刺、挖苦、责骂、体罚、排斥,迫使团体成员接受团体规范。
团体规范对每一个成员产生约束力,使其与团体保持一致,服从团体利益,这种约束力叫团体压力。
如果违背这种力量,人就会体验焦虑,就可能被团体所反对或拒绝。
为了能被团体所接纳,成员总要顺从团体压力,在观点和行为上同团体或团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作为正式的团体规范的公约或规定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这比个别劝说的效果要好。
心理学家勒温的实验对象是刚生下孩子的产妇。
当她们离开医院回家时,要求她们给孩子喂鱼肝油和橘子汁。
勒温将给孩子喂鱼肝油和橘子汁的要求,用种种不同的方法告诉产妇。
一种方法是医生个别劝导,即医生告诉产妇,为了婴儿的健康,每天应该给自己的孩子喂鱼肝油和橘子汁;另一种方法是强调医院明文规定,产妇回家后必须给孩子吃鱼肝油和橘子汁。
一个月后逐家访问,了解他们照办的情况。
采用第二种方法——即被医院明确规定的产妇回家后必须给孩子吃鱼肝油和橘子汁者全部照办,比第一种方法——即医生个别劝导的效果要好。
二、目的探讨团体规定与态度改变的关系。
三、仪器材料印制规定一份,规定中书写:为了您的牙齿健康,务必饭后漱口。
四、步骤(一)实验对象:选择不同学校小学一、二年级的两个班学生。
(二)将必须饭后漱口的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告诉他们。
1、一种方法是班主任在班级开会时说一下饭后要漱口这样有益于大家的牙齿健康,不做格外的强调。
社会心理学实验
社会心理学实验
社会心理学实验是指通过科学实验方法,对社会心理学问题进行精密的观察和研究。
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问题通常涉及人际关系、群体行为、态度和认知等多个方面。
这些实验可以用来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基本规律,以及社会与文化环境对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实验通常采用双盲、对照等科学实验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中通常会设定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以便比较不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研究者会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不同的条件,如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际关系等,并观察实验结果,以得出结论。
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本质,进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心理学实验结果仅代表实验场景下的结果,并不能直接推广到现实生活中的所有情境。
因此,在应用社会心理学实验结果时需要慎重考虑,避免过分解读和误导。
社会心理学实验(1)
社会心理学实验实验一社会知觉一、原理介绍社会知觉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有时又称作人际知觉。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
如果说后者是社会性信息,则前者为非社会性信息。
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做社会知觉。
所以,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以下特性:(1)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例如通过他人的言行、表情、态度等来认识、判断,但是无论是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的对象,都会掩饰自己的内在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准确的。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
当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他自己便可以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和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代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另外,人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获得对人的知觉要比对物的知觉更为困难,容易存在着像月晕效应、投射作用等知觉偏见。
二、目的通过对他人初步的印象,让学生了解社会知觉及其特性。
社会心理学实验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第一节一、与穷人为邻你会更开心英国《独立报》报道,你是不是曾经想过要搬到一个高档社区,那里的人开着豪华车,经常出外度假。
如果有这种想法,你得再想一想,因为最新研究发现,与富人住在一起会引发失望情绪,而且会对邻居产生嫉妒心理,你的心情会比搬家前更糟糕。
美国的研究人员对邻里关系进行了一项长达两年的研究,发现不能“赶上邻居的生活水平”是导致人们产生不幸福感的一个主要原因。
美国国家经济调查局公布的着一条调查结果显示,富人会让那些结局的邻居对自己的住房、收入和休闲等各方面更加失望。
参与这项研究的哈弗大学经济学教授埃尔佐•卢特默说:“我们的幸福与我们的邻居的富裕程度成反比,如果你被富裕的邻居包围着,你就会感觉不幸福。
”搬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预示着你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有所提升,进入到一个更高档、舒服的社区中。
可是人们很快就开始把自己的衣食住行与邻居比较了,最后会感觉到比搬家前跟不幸福。
这一研究结果解释了“巴克开特现象”巴凯特是英国广播公司的系列剧《保住面子》里的一个人物,她喜欢观察他的邻居们,看人家有什么收获,如果别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她就感觉不舒服,而他自己同时在邻居面前又有着强烈的优越感。
卢特默总结道:“如果我们的邻居都是穷人,我们的欲望也会低,反之如果邻居们都比我们富有,我们就会把自己的标准提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失败感就必然产生。
”第二章第二节一、环境温度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心理学家就采用相关研究:他们收集了几十个美国城市的气温资料和当时的犯罪记录,通过相关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比如20°—40°),随着气温的增高,犯罪率也在上升。
第三节一、印刻效应劳伦兹认为人类的侵犯冲动生来就有,且无法改变。
有趣的是,劳伦兹在对幼小生物印记(imprinting)行为的研究恰恰提供了本能影响动物行为的证据。
在对刚刚出生的小鸭的依恋(attachment)行为进行研究时,劳伦兹发现刚刚会走的小鸭会追随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有生命没生命均可,只要能够活动就可以),并与其建立起依恋关系,劳伦兹把这种现象叫做印刻。
社会心理学实验
1、【社会心里学实验】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
猴子去拿香蕉,就会被一个喷水。
于是猴子们达成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后把一只猴子换成新猴子A。
A要去拿香蕉,结果被其他猴子打了一顿。
它们认为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
之后换新猴子,都会被打。
其中,猴子A打得特别用力。
猴子们不知道原因,只知道拿香蕉会被打。
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2、【社会心理学实验】猴子D无意中碰到了香蕉,被打了一顿,却让猴子享受到了冲凉的快乐。
因此,每次需要冲凉时,都会有一只猴子X对D进行合理冲撞,平时猴子们会对D 温和以弥补冲凉时的暴力。
后来,D把香蕉吃了。
在没有香蕉没有水冲凉的情况下,猴子们在暴躁中会痛打D,旧的猴子被换,D仍然会被新的猴子殴打。
知道新的发泄目标再次出现。
这就是道德的沦丧。
3、【社会心理学实验】混战中的猴子发现了香蕉,A拿到了,洗澡中的猴子遗忘了香蕉。
当发现A一边洗澡一边吃香蕉时,嫉妒心让它们团结起来,痛殴A并夺得香蕉。
当实验员不断放入香蕉,战况更加激烈。
后来猴子们懂得触摸香蕉可以洗澡,独占则会被痛殴,于是有洗澡需要时,一只猴子会拿起香蕉,发现会遭攻击就立刻放下,这样猴子既能洗澡,又不会打架。
这就是道德的重建。
4、【社会心理学实验】喷水方法改变,只有拿香蕉的猴子才会被喷水。
特别强壮的猴子C 被换入笼中,它要去拿香蕉,其他猴子要围攻却反被猴子C打了一顿。
C一边淋水一边吃香蕉。
ABDE没有被淋到,也较为快乐。
当发现只有拿香蕉会被淋水后,C强迫弱小的A 去拿,A就拿香蕉被水淋。
BDE更加快乐,这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五只猴子有三个阶级,这就是阶级的起源。
5、【社会心理学实验】有一个喷水装置,一碰香蕉就会喷水。
实验员改变了喷水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拿香蕉的猴子,而不是全体。
然后实验员又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换成特别强壮的新猴子C。
当然C看到香蕉,也马上想要去拿。
一如以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猴子也想暴打猴子C一顿。
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每篇一个社会实验
社会心理学实验整理201407500140 赵涛人际影响:从众实验: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自变量:助手的选择因变量:被试的选择实验过程:阿希(S. 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是从众实验中的又一经典实验。
与谢里夫实验不同的是,谢里夫的实验是对在模糊情境下从众情况的研究,而阿希实验是在情境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的。
被试是123 名大学生,分别来自三所大学。
每组7 人同时参加测试,其中只有1 人是真正的被试,其余6 人是主试的助手,真被试被安排在倒数第2 个回答问题,这样他可以听到大部分不正确的回答。
实验材料是18 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绘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绘有比较线段(见图2)。
阿希告诉被试这是一个视觉感知实验,要求被试判断卡片中a、b、c 三条线段哪一条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相同。
18 套图片共呈现18 次,前6 次大家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到了第7 次开始,假被试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主试观察真被试的反应是独立判断还是从众,并加以记录统计。
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情境明确的情况下,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没有被其他人所影响,保持了独立的判断;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的发生;所有被试的平均从众行为34%。
在实验结束后的询问中,被试普遍反映在实验中感受到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内心冲突。
服从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自变量:主试的命令因变量:被试的选择实验材料:电机装置(该电机装置有30个可调节的开关,不同开关代表着不同的电压,电压从30V开始,每次以15V的单位递增,一直增加到450V。
这些开关被分成三组:轻微电击组、中等电击组、高压危险电击组。
实际上,这只是一个伪造的电击装置)实验过程:被试来到耶鲁大学的社会互动实验室后会碰到主试和另一个被试(该被试由助手假扮)。
主试告诉被试:这是一个对学习中惩罚效应的研究,靠从帽子里抽签的方式决定谁是老师,谁是学生(实际上这个签是研究者事先安排好的,被试总是抽到老师,助手总是抽到学生)。
社会心理学课程实验报告
4、分析所崇拜的这个对象的人格特征
血性的尊严、顽强和坚韧、强者心态、追求自由、谨慎和谦虚、战斗精神、学习一切、绝对消化、感恩、忠诚和奉献、耐心、自我牺牲等。
•5、写出自己与崇拜这个对象之间的差异
•狼那种血性的尊严,人都是可以被规则或者其他物和人所驯服,但是有时候我也一样,我没有狼那么的坚毅,但是我相信我在人类的社会里面,内心是比较坚毅的。我也和追求自由,但是我却不那么谨慎和谦虚,比如我会因为一点点的成功而开心,但是我不会因为一点点的失败就消沉。我学习了很多东西,但是却不是狼一样的把它们绝对消化,我感恩,我忠诚于我自己和我的家庭,但是我没有狼那么名称社会心理学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教务处制
2010年5月13日
实验项目
名称
偶像崇拜与理想人格
实验
目的及要求
•掌握自我概念的构成
•分析所崇拜的人具有怎样的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社会地位、社会知名度、贡献、个人享乐程度)
•了解自己和偶像之间的差异
•了解自己的“理想人格”
舍与得是困扰人类永恒难题,狼却彻底解决这个难题:为了狩猎,可以忍受饥饿,仔细选择最合适的攻击对象,没有丝毫的疲倦和厌恶而是耐心等待最合适的攻击机会,他明白只有“知己知彼,谨慎出击”,更明白忍耐是一种心理状态和一种命运;为了整个族群,他可以放弃所有,绝不退缩。狼族往往用个体的生命的代价,维护种族的尊严;虽然狼对食物很珍惜,总是希望独享食物,但是他也知道,如果没有秃鹫的引领,自己是绝对不会轻松的找到食物的,因此对秃鹫满怀感激的共享可口的食物。
虽然从各种条件来说,狼都不算是强者,甚至与某些动物比,狼还处于弱者的位置,但狼从不以弱者自居,真正的强者,并不是只具有强大的实力,更要具有强者心态---是一种面对困难时的坚强,是一种面对苦难是的临危不乱,更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
社 会心理学实验设计
社会心理学实验设计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以下是一个关于社会从众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的从众行为,以及影响从众程度的因素。
二、实验假设假设一:个体在明确的群体意见环境中更可能表现出从众行为。
假设二:个体的自信心水平与其从众行为呈负相关,即自信心越低,从众行为越明显。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_____名年龄在 18 25 岁之间的大学生,男女比例均衡,均无心理学专业背景。
(二)实验材料1、一系列简单的视觉判断任务,例如判断线段的长度。
2、问卷,用于测量被试的自信心水平。
(三)实验设计采用 2(群体意见:一致/不一致)× 2(自信心水平:高/低)的被试间设计。
(四)实验程序1、首先,对被试进行单独测试,让他们完成一系列视觉判断任务,并记录其初始判断。
2、将被试随机分为四组。
第一组:面对一致的群体意见,且被试自信心水平高。
第二组:面对一致的群体意见,且被试自信心水平低。
第三组:面对不一致的群体意见,且被试自信心水平高。
第四组:面对不一致的群体意见,且被试自信心水平低。
3、在群体测试环节,每个小组的被试坐在一起完成相同的视觉判断任务。
在测试过程中,安排“假被试”(实验助手)先给出一致或不一致的错误答案,观察真正被试的反应和最终答案。
4、测试结束后,让被试填写自信心水平问卷。
四、实验结果测量1、记录被试在群体测试中的答案,计算从众行为的发生率。
2、比较不同组之间从众行为发生率的差异。
五、数据分析方法使用 SPSS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ANOVA),检验群体意见和自信心水平两个因素对从众行为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
六、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问题:被试可能意识到实验的目的,从而影响其真实反应。
解决方法:在实验前对被试进行隐瞒,告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视觉测试。
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动作技能的迁移与动作技能练习曲线二、实验内容及对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一)实验方法1.实验目的:检验右手镜画练习对左手练习的迁移作用2.实验设备:镜画仪(由一个金属双轨构成的六角星图案板)、平面镜、遮板和计数器、计时秒表等构成。
3.主被试:主试甲被试乙4.实验过程:(1)被试面对镜子正坐,调整平面镜使镜内图案正对被试;同时,调节遮板,让被试只能在镜中看见案板。
(2)被试非优势手执笔,在主试发出“开始”时,被试先用探笔触一下计时圆点然后在六角星双轨内尽快画一遍,要求笔不能接触双轨的任何一边,当探笔接触双轨一次,计数器就会自动显示一次错误;画完一遍再用探笔触一下计时圆点,电子秒表自动显示画完一次所用的时间。
主试将被试的错误次数和实验时间记录下来。
(3)被试再用优势手按照步骤(2)做10遍,主试记录每次实结果。
(4)被试再用非优势手做2遍,主试记录实验结果。
*注:实验过程中,被试右手为优势手,左手为非优势手。
(二)实验结果:图表一图表二图表三(三)分析与讨论:1. 实验表明右手的镜画练习对左手的学习有明显的迁移作用。
在实验的中,用时减少率为73.10%,错误减少率为83.12% 。
根据贾德的概括化理论知道,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
被试通过概括出左右手练习的共同特点从而使后来的左手练习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 实验中难画的部分是转折的地方以及向上画的地方,在此,被试的速度有明显的下降。
而最容易的地方是向下且为直线的地方,在此,被试的速度相对教快,也比较准确。
向上画是逆向的运动,而转折的地方是要改变方向的地方,被试较难迅速的掌握方向,所以这两处比较难;而顺向的下画对被试的手部运动比较简单,所以比较容易。
3. 从本实验的镜画练习知道,视觉在动作技能练习中有很大的干扰作用。
原来现实中的视觉与镜画的视觉是相反的,从而导致了学习的困难。
就是原有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学习产生了干扰作用,即产生了负迁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
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
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
是聪明的)。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因为他
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
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直到
• 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 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 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 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
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
精品课件
实验:
让被试做 1小时枯燥无味的绕线工作,在 其离开工作室时,实验者请他告诉在外面 等候参加实验的“被试”(其实是实验助 手)绕线工作很有趣,吸引人;为此,说 谎的被试得到一笔酬金。然后实验者再请 他填写一张问卷,以了解他对绕线工作的 真实态度。结果发现,得报酬多的被试对 绕线工作仍持有低的态度评价;得报酬少 的被试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评价,变得喜 欢这个工作了。
• 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 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 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 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 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精品课件
应用:
• 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为避免光环效应影响他人对自己或自 己对他人的认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之 光环效应
精品课件
光环效应的定义
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 观印象。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 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 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 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 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 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 ,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 意识到这点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犯下认知失调的一种后果 最为危险的过错:相信自己的谎言。
《心理学的故事》
——墨顿·亨特著作
精品课件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之
罗伯斯山洞实验中的战争与和平,以及 实力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
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
才幡然醒悟。
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
己的优势。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
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
去是好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精品课件
实验:
•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 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 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 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 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 “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 们并不知道。
• 第五、要敢于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 处,同时,也尽可能让他人精品了课解件 自己的缺点。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之
我们如何以及为何对自己撒谎
认知失调
精品课件
•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是指个体认识 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 盾。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 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
• 第一、不要过早地对新的老师、同学做出评价,要尽可 能地与老师、同学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促进相互间的深入 了解。
• 第二、及时注意自己是否全面地看待了他人,特别是对 有突出优点或缺点的老师与同学。
• 第三、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要过分在意他人是怎样评价自 己,要相信自己一定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
• 第四、注意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每一件小事,如作业、 作文、值日等等,特别要注意处理发好可能会给自己的形 象造成较大影响事情。
精品课件
生活中的认知失调行为的解释
• 当你试图加入一个团体的时候,越是难以进入,你就 越珍惜你的会员资格。为了解决你为了加入他们而需 要越过的障碍和其实那只是一家普通的俱乐部之间的 矛盾,我们说服自己,这家俱乐部实际上还是很棒的
• 为了支持自己的看法,人们对于同样的信息会有完全 不同的理解。当决定自己关于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的看 法的时候,我们为了避免冲突,就故意忘记和自己的 理论相矛盾的观点,而记住所有支持自己理论的观点。
精品课件
• 即使是在明显不道德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会迅速地将自 己的价值体系调整到适合自己行为的标准上来。那些偷 自己老板东西的人会声称“每个人都是这么干的”,于 是他们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显得落后。或者他们会说“我 的报酬太低了,所以我理应在其他方过为自己的过失找借口来解决认 知失调的情形还有好多好多。如果你对自己是诚实的, 我敢肯定你可以想起很多你自己这么做的情形。我知道 我可以想起好几次。
精品课件
费斯廷格的解释是:
当被试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时,心口不一致。他 头脑中有了两个认知因素:“我本不喜欢绕线工作”和“我对别 人说这话有趣”,两者是相互失调的。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调感, 他便要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费斯廷格认为,得钱多的(20美元) 被试会用这笔不小的酬金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认为自己之所以对 别人说绕线有趣是因为有明显的外部好处,这样说是值得的。心 口不一致所带来的失调感就削弱了。可是对得钱少的(1美元) 被试来说,用这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就较困难。由于失调感 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他会再审视两个相互矛盾的认知因素。其中 第2个是对自己行为的认知,做出的事不易收回;第1个对自己内 部态度的认识相对来说要较为容易改变。所以,被试便不自觉地 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态度评价。新的认知因素“我比较喜欢绕线 工作”与“我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就相互协调了。结果, 得报酬少的人比得报酬多的人更喜欢绕线工作。这种情况被称为 在不充分的合理化条件下因认知失调引起的态度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