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与危机管理研究
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危机管理与应对策略
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危机管理与应对策略第一章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与分类突发公共事件,指的是发生在公共领域,涉及大量人群,具有突然性、不可预见性、跨领域性以及可能引发社会关注和影响的突发事件。
根据其发生的领域和性质,突发公共事件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社会安全事件三类。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洪涝、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其特点是发生时间和地点不可预测,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的损失巨大。
例如,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就是一起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事件。
人为事故则是指在人们工作和生产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例如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事故等。
这类事件通常具有连锁反应性和多样化特点,一旦发生可能波及大量民众。
例如,在2005年发生的香港病毒性肺炎事件就是一起有着严重连锁反应的人为事故。
社会安全事件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国内的安全事件,例如恐怖袭击、暴力抢劫等。
另一类是来自国外的安全事件,例如外交危机、国家与国家间的矛盾等。
这里不多赘述。
第二章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危机管理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尤其是在灾难面前,人们总是没有那么理性,这个时候就需要灾难管理的出现,保护人们的安全和财产。
危机管理最核心的是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同时细致地分析和评估,以确保对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应对。
只有在及时、准确地把握突发事件的动态,及时调动应急措施,才能在危机面前保护人民的安全和财产,才能促使突发事件得到更好的应对。
此外,在危机管理中,政府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除了负责组织和协调救援,还应当加强民众的信息沟通,保证及时、准确地向民众传递危机信息,以充分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政府还应当加强对危机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提升反应力和处理能力,全力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
第三章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危机应对策略合理的危机应对策略旨在迅速应对突发事件,全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小危机对公共领域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以下是应对策略的几点:1. 采取灵活有效的救援措施。
探究突发性群体事件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
探究突发性群体事件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突发性群体事件都曾经进行过比较详尽的研究,阐明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概念、特征、过程与成因等,并提出应对危机的管理策略。
且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无论是突发性群体事件,还是公共危机管理策略,其背后都有着较为深层次的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观点为本文清晰、全面、客观的了解突发性群体事件与应对策略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1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理论基础涉及突发性群体事件比较常见的理论有社会冲突理论、社会聚众理论与集体行动理论。
1.1社会聚众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勒庞和布鲁默。
勒庞认为独立的单个个体大都是比较理性且有责任感的,一旦个体之间聚集起来形成规模后,人群就容易互相影响与感染,并在思维与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一致性,最终形成非理性的理念和行为。
后来的学者布鲁默也比较赞同勒庞的观点,提出人们在集体行动中容易轻信谣言,从而产生非理性的行为。
1.2社会冲突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社会学家帕森斯与科塞。
帕森斯提出社会冲突是具有破坏性的,强调社会冲突的负功能。
科塞与帕森斯相反,他提出了对社会冲突的独到见解,认为社会冲突有正功能,比如维护社会稳定、帮助社会整合,冲突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某种安全阀的作用。
1.3相对剥夺感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格尔,他提出相对剥夺感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个体都有某种价值期望,社会具备各种价值能力,两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并且根据这种不同关系,提出了递减型相对剥夺感、欲望型相对剥夺感和发展型相对剥夺感三种类型。
社会变迁导致社会的价值能力小于人们的价值期望,人们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越强,人们造反的可能性就越大,对社会稳定产生的破坏作用就越强。
1.4社会转型理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社会变迁与集体行动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提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制度化水平会影响社会变迁过程中是否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即制度化速度大于社会变迁速度,是高速发展的社会,反之,如果社会变迁速度大于制度化速度,那么很容易就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
31政府公关理论版一.前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影响严重公众健康的事件。
线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线上舆情交织,易导致事件的失控,形成复合型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旨在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是深入理解公共危机的内在要求,是政府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应对“风险社会”的有力保障。
因此,强化公共危机管理,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存在的欠缺,我们要正视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不足,不断改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以提升我国政府应对、处理、驾驭危机的能力。
本文从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几点尝试性建议,希望对政府政策制定及公众意识有所启示。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公共危机管理意识较为缺乏目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公共危机防范意识薄弱,危机预警工作准备不足。
一方面,公共危机的预防成本不足。
在危机到来之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对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都存在侥幸心理,预防成本通常被视为“没必要的成本”,这就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难有建树,部分地方政府的缺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蔓延。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公共危机缺乏敏感度,信息监测机制不健全,不善于利用媒体的信息优势发现危机事件的早期征兆并进行危机预警处理。
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薄弱的媒体宣传难以广泛引起人们的重视,公众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对其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继而随着事态严重引起恐慌。
(二)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备我国当前缺乏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权威性的应急法律保障不完备,难以满足危机管理的法律化、制度化要求。
比如,在民法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否为“不可抗力”难以界定;在刑法方面,对于一些患者故意不戴口罩恶意传播病毒是否为“妨碍传染病防治罪”难以定夺;在劳动法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伤认定、加班费有无等都无法可依……(三)信息公开系统不畅通在公共危机状态下,政府及时、准确的发布权威信息有利于缓解社会恐慌,增强政府公信力。
浅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
浅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2.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江苏连云港 222001)摘要: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由于社会组织化程度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放任凭危机扩散、任其蔓延,或是任其自然消散恢复的管理状态是不可取的;取而代之的是,对于危机的超前预防、有效管控和合理处置,力求将危机带来的社会冲突和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减少危机给国家、社会、人群和经济文化带来的危害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基金课题: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2017SJBFDY095一、引言在现代国家治理过程中,出现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政府需要履行政府的政治安全职能、道德尺度底线、社会治理职能和法律主体职能,是危机处置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也是体现政府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面。
近期,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我国提出了要加快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制机制的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关键项目之一。
为此,我们现在开展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精准施策问题研究,就是要找出政府在现代管理能力中的短板和问题,深化理论探讨,提出真知灼见,进一步提升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过程中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在专业技术层面,主要依托医疗专家组成的国家和地方疾控中心的网络体系,根据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防控的需要,适时监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发展状况和防控的具体政策时序安排,从专业业务的方式、方法给予全面指挥和提供智力支撑,为政府及时出台政策和具体防控决策提供专业技术保障。
在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管控方面,各级政府的多措并举,贯彻有力,执行到位,为打赢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防控阻击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防控初期,各省区政府迅速响应,将地方应急响应级别全部提升到一级响应。
全国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应对措施。
武汉采取了壮士断腕的封城之举,全面阻隔了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流动的渠道;各地实施分级、分类、动态管控,以县域为单位,依据人口、发病情况综合研判,实施防控管理。
关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基于近三年60起典型突发事件的分析
关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基于近三年60起典型突发事件的分析一、本文概述近年来,我国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公共危机事件,这些事件不仅考验着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三年内发生的60起典型突发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首先对近三年内发生的60起典型突发事件进行概述,包括事件的性质、发生背景、影响范围等。
接着,本文将从应急响应、危机沟通、恢复重建等方面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和实践,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本文将对未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部门和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挑战近三年来,我国经历了60起典型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不仅考验了现有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也揭示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从现状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包括法律法规、应急预案、专业救援队伍等方面。
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和效果。
通过分析这些典型事件,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信息沟通不畅。
在多起事件中,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发布存在滞后和不准确的问题,导致应急响应不够及时,公众的风险感知和自我保护能力也受到影响。
二是资源配置不均。
一些地区和部门在人力、物资、技术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存在不足,影响了危机应对的质量和速度。
三是预防措施不足。
虽然有应急预案,但在预防和早期预警方面仍显不足,需要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建设。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和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机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参与度。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突然发生且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通常是不受控制或难以预料的事件,例如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
这些事件往往引发公众的恐慌和焦虑,并可能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危机管理和舆情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危机管理是指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为保障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应对和修复措施。
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及时应对、透明公开、有效沟通和权威决策。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提高公众对危机处理的满意度。
在危机管理中,舆情引导是一项关键任务。
舆情是指社会公众对特定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态度。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往往处于高度敏感的状态,容易受到各种谣言和不实信息的影响。
舆情引导旨在通过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态度,避免恐慌和混乱的蔓延。
舆情引导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信息公开透明:向公众及时披露事件的发生、影响和处理进展情况,回应公众关注的问题和疑虑,避免信息不对称和谣言滋生。
政府和有关机构可以发布权威的官方消息,并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
2.危机沟通:危机发生后,政府和企业应当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公众说明事件的原因、影响和处理措施,并回应公众提出的质疑和诉求。
危机沟通需要表达真诚和同理心,与公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3.社交媒体管理:社交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迅速传播信息,但也容易引发谣言和恐慌。
政府和企业应当积极监测社交媒体上的舆情动态,及时回应和澄清不实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评估事件。
4.共情传播:共情传播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舆情引导方式,通过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危机处理。
政府和企业可以组织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参与危机应对工作,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和舆情引导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卫生疾病的大肆传播,一方面扰乱了国际社会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遭受疾病的残害。
近几年,“手足口病”、“禽流感”、“埃博拉”等热词已经为人们口口相传,公众由开始的恐慌到最后的熟悉,生动的体现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已经成为损害人民健康,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分析了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研究了其原因。
关键词:公共卫生、卫生应急处理、危机管理1.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1.1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不完善尽管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是依然不尽完美。
完善的紧急预案需要具备逻辑思路明确、操作流程事无巨细的条件。
我国现在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预案存在着以下的问题:“预案化”倾向严重。
在编辑预案的时候,只是为了编制预案而编辑,而不考虑后续的实施。
认识误区。
预案的编制结束并不是整个公共卫生应急处理工作的完结,而是开始。
抄袭现象严重。
照搬其它地方、其它时间的预案措施,而没有根据实际事件编制预案。
例如,由于病菌的产生和传播需要适宜的地理条件和温度条件,所以某些传染病在南方炎热地区极易传播而在北方地区鲜见。
因此,我们应当理论结合实际,根据具体情况再出台相关应急预案。
同时还要根据事态的变化去及时调整预案。
1.2 组织运行体系不完善肖鹏军的《公共危机管理导论》中,提到了媒体中心、事故现场指挥中心、指挥决策中心和支持保障中心是危机管理组织运行系统的五个运作中心。
它们分别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在任务执行时,又能相互协调和联系,使整个系统达到最好的工作状态。
我国目前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主要采用救火队。
这是指当疾病发生后,政府的某个特定部门先处理此事件。
如果事件严重到超过了这个部门的解决范围,此部门就会联合当地政府,由政府领导组织并成立应急小组。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对公众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威胁的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公众卫生事件等。
在这类事件发生时,危机管理和舆情应对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有效控制危机局势、传递正确信息,同时共情传播也是塑造社会共识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危机管理是指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有针对性地调动资源,组织部署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和解决危机,保障公众的安全和利益。
危机管理要做到信息迅速、准确和透明。
要确立专业指挥体系,明确指挥链条和职责分工,实行快速决策和行动。
要加强信息收集、分析和评估能力,及时了解危机的发展和风险,做出科学决策。
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及时发布信息,消除谣言,防止信息的滞后和失真。
要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资源保障机制,组织协调各方面的资源,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救援。
舆情应对是指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借助舆论场的力量来引导和激励公众的情感和行为。
舆情应对要做到情绪疏导、信息传递和共识建立。
要了解公众的情感需求,及时解答公众的疑虑和恐慌,引导公众保持冷静和理性。
要准确传递信息,及时公布事件的发展动态、救援进展和防控措施,让公众了解事态的真实情况和应对措施。
要引导公众形成共识,传递正能量,鼓励共同参与到危机中,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要与公众保持良好的互动和反馈机制,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改和优化危机管理和舆情应对的策略和措施。
共情传播是指通过文化符号和情感传递来达到情感共鸣和情绪传递的一种传播方式。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共情传播能够帮助公众理解和接纳危机,培养相互关怀和支持的社会氛围。
共情传播要做到情感表达、故事叙述和价值共享。
要通过情感表达来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让公众感同身受,增强爱国心、爱人心和责任心。
要通过故事叙述来传递信息,展现事件中的感人故事和英雄事迹,激发公众的积极情感和正能量。
要通过价值共享来塑造共同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社会的凝聚力和共识。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对公众生命安全或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危机管理和舆情应对是非常重要的。
危机管理是指在危机发生后,通过统一的指挥、协调和应急措施,科学高效地组织和管理各项救援、处置和恢复工作,使损失降到最低,防止事态扩大,并最终实现危机的解决与处理的一种管理行为。
舆情应对是指对突发事件相关的舆情进行有效应对和处理,既能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众权益,又能及时传递正确信息,避免谣言传播和恐慌情绪的扩大。
在危机管理中,领导层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必须快速做出决策,指导各级机构和人员采取相应的行动。
领导层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危机管理计划和预案,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各个部门和机构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行动,应对和处置。
建立危机管理的指挥中心也是非常必要的。
指挥中心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危机情况,协调各个部门和机构的行动,及时调配资源和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和指导。
危机管理中的信息传播也非常重要。
公众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往往会产生恐慌和焦虑情绪,及时传递准确的信息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公众情绪至关重要。
危机管理部门和媒体要及时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消除公众的恐慌情绪,引导公众正确处理突发事件。
还需要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在舆情应对中,对突发事件相关的舆情进行及时的监测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舆情监测可以帮助了解公众对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及时发现和掌握舆情变化动态,为舆情应对提供支持和参考。
舆情分析可以帮助了解舆情的发展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并根据分析结果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
在舆情应对中,公共机构和媒体应该发挥其在社会中的信息中介作用,及时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避免谣言传播和造成恐慌情绪的扩大。
公共机构和媒体还可以通过开展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促进公众对事件的理性认知和正确处理。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需要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并且尽快恢复秩序。
在这一过程中,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帮助组织和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突发事件,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并在不良事件中找到希望和凝聚力。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需要高度重视舆情应对。
舆情应对是指对突发事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的过程。
在突发事件中,舆论会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包括谣言、恐慌情绪、负面评论等,这些都会对事件的处理和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组织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和准确的回应,遏制谣言传播,提供可靠的信息源,并引导公众的情绪和行为。
舆情应对的目标是消除负面情绪,增加公众信任度,提高社会对组织的支持和理解。
这需要组织建立起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积极地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疑问,提供情绪上的慰藉。
在信息发布方面,组织应当坚持全面、及时、公正原则,避免信息不透明、选择性发布,造成混乱和不可控的局面。
对于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应当严肃处理,以示对公众的态度和责任。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需要注重共情传播。
共情传播是指组织在危机事件中通过合理的途径和方式,表达对受灾群众的关心和帮助的行为。
共情传播有助于突发事件中减少公众的恐慌情绪,增加社会凝聚力,促使各界团结一致,共同战胜危机。
通过共情传播,组织可以展现自己的诚信和责任,赢得公众的认可和信任。
在共情传播中,组织需要表现出真诚和关怀,而不是简单的表面应对。
具体而言,共情传播需要结合实际行动,例如提供物资援助、慰问受灾民众,组织志愿者进行救援等等,让公众看到组织的实际帮助,而不仅仅是空洞的口号和标语。
共情传播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将组织的关怀和帮助传递给受灾群众,包括媒体报道、社交媒体宣传、公众活动等等。
通过这些方式,组织可以最大化地传递正面信息和希望,减少社会的负面情绪,增加对危机的理解和应对。
危机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述
危机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述危机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是指面临突发事件或危机情况时,通过有效的组织、指挥、决策和协调等措施,以减少损失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的管理活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具有突发性、规模性和社会危害性的因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所引发的突发社会事件。
危机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密切相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具有突发性的事件,往往以传染病的爆发为主要原因。
这些事件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危机管理工作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危机管理工作可以包括预防、应对和恢复三个阶段。
首先,预防是危机管理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前,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可能性。
这需要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提前制定应对方案,并进行应急演习,提高全民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并加强对物资储备和生命线保障的建设,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有足够的物资和资源供应。
其次,应对阶段是危机管理的实施过程,主要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及时控制疫情的蔓延,并组织人员进行救治和防控工作。
这需要建立有效的指挥体系和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应对疫情的态势。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疫情监测和分析的力度,及时发布信息,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在应对过程中,要强化风险评估和应急决策,及时调整应对策略,确保离群众最近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有效投入,提高抗击疫情的能力和效率。
最后,恢复阶段是危机管理的收尾工作,主要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组织人员进行清理和恢复工作,重建受损的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
这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了解损失情况,并制定恢复重建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引言: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突然发生的、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事件,如自然灾害、恶劣天气、恐怖袭击等。
这些事件会给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需要进行危机管理。
本文将围绕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展开讨论。
一、危机管理的定义和工作内容危机管理是指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有组织、有条理的应急处理,以减少对生命财产和社会秩序的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其工作内容包括预警、应急、救援以及事后处理等环节。
预警:通过各种手段和监测系统,提前发现突发公共事件的迹象,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应急: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包括扑救火灾、疏散群众、防止次生灾害等紧急工作,目的是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
救援: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被困、走失、受伤等,需要组织救援力量进行救援工作,保护受困人员的生命安全。
事后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需要进行灾害评估、损失核算、善后处理等工作,为恢复社会秩序和重建受灾地区提供科学依据。
二、危机管理的原则和重要性危机管理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协调性、综合性、主动性和社会参与性。
科学性:危机管理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判断和预测突发公共事件的可能影响和后果。
协调性:危机管理需要多部门、多方面合作,形成整体协作的工作体系,以确保高效有序的工作推进。
综合性:危机管理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技术和人力,形成各方合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和损失。
主动性:危机管理需要提前进行预判和预案制定,主动进行应急处理,以减少可能带来的不可预见的灾难。
社会参与性:危机管理需要广泛组织社会各界参与其中,形成广泛合力,既能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支持,又能增加公众对处理情况的了解和信任。
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危机管理的核心目标就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公共危机事件的危机管理与应对方案
公共危机事件的危机管理与应对方案公共危机事件是指发生在群体中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公共卫生事件、纵火等事件。
这些事件将对群众、机构、企业以及政府造成严重影响,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问题。
因此,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危机管理与应对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指对突发事件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以降低危机对公众的影响。
危机管理通常包括:1. 危机预警:及时监测事件发展动态,提前发现可能引发危机的迹象,形成预警机制。
2. 危机评估:对危机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危机的性质、程度、可能扩大的范围等信息,为下一步行动提供依据。
3. 危机应对方案的制定:针对每种可能的危机事件,应提前制定好应对方案,并预案与内部联系人和协作者,以保证危机发生时能立即执行。
4. 危机处理:应急响应团队根据危机应对方案进行处理,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危机对公众的影响。
二、应对方案在制定公共危机事件的危机管理与应对方案时,应该将风险评估和预测纳入考虑。
下面分别就不同的公共危机事件,进行相应的应对方案介绍。
1. 自然灾害针对自然灾害,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1) 制定灾害危险区域和疏散路线图,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帮助当地民众撤离。
(2) 建立救援队伍,组织对受灾地区的抢险救援。
(3) 建立应急医疗救援机制,为灾民提供救治。
(4) 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保证能够恢复生产与生活秩序。
2. 恐怖袭击针对恐怖袭击,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1)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及时介入,缩短袭击所造成的影响。
(2) 加强安保力量,做好袭击现场封锁与现场疏散工作。
(3) 强化危机沟通,向公众发布有关袭击事件的信息,以防止恐慌情况的发生。
3. 公共卫生事件针对公共卫生事件,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1) 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对疫情进行有效的监控,并制定隔离治疗方案。
(2) 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
(3) 建立医疗保障体系,提升公众自我防范和干预能力。
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
人/物契约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各种自然灾难。自然 危机的管理要求人类自觉处理好认识、改造和征服自然的 方式,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断提高对自然灾难的预防、 应对和补救能力;
人/人契约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各类人为危机。人为危机 的管理需要透过复杂的社会危机表象,寻求标本兼治之道。
绿
一般 影响局限在社区和基层范围内,可被县级政府所控制。
突发事件的分期
分期:预警期、爆发期、缓解期、善后期。
分期 阶段 能力要求
主要任务
预警期 爆发期 缓解期 善后期
事前 事中 事中 事后
预警预备 防范事件的发生,尽可能控制 事态发展
快速反应 及时控制危机事件并防止其蔓 延
恢复重建 保持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并尽快 恢复正常秩序
二、公共突发事件及危机管理
1、任何组织与利益相关者 建构的契约,都是在双方取 得共识的基础上达成的,是 一个共识系统。
危机管理 新视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从本体论层面看,任 何组织与利益相关者能够 达成共识,归根结底是因 为彼此间存在共同的利益。 因此,契约本质上是一个 利益驱动的产物。
3、从方法论层面看,组织与利益相关 者欲达成共识,必须以沟通为手段。沟 通是人与人所有关系赖以生成和发展的 根本机制。
突发事件的关键临界点,并且 往往用来特指性质严重到可以 威胁政府统治权力的事件。
行政紧急权力:
是突发事件或紧急状态下国家行政 机关依法所享有的紧急权力,是国家紧 急权力之一。具体内容一般包括突发事 件或紧急状态的决定权、紧急立法或命 令权、采取各种紧急处置措施的权力等。
一、概论
不确定性。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形态和后果往往无规
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研究发展综述
一
在社 会发展 过程 中 ,突发 事件始 终伴 随着人类 文 明的发 展, 从早期 的 自然灾 害 、 瘟疫流 行 、 部族攻 击 、 群体 暴动 等到近 代工业革命后 新出现 的技术 事故 、 环境灾难 以及 当今全球化 背 景下 的恐 怖 袭 击 ,可 以说 突发 事 件 是 人 类 文 明 进 步 的影 子 , 无 论未来社会 怎样发展 ,突发事 件这个影子都 不可能彻底离 开 , 所不 同的只是 除了传统的威胁依 然存在 , 又增加 了因工 业化和 全球化引发 的新型 的突 发事件 。l l 无论是 国际还是 国内, 突发公共事 件越来越受 到人 们的关 注和重视 。清华大学教授薛澜 等人的研究显示:一个国家发展 到人均 G P 0 ~ 0 D 5 0 300美元时 , 往往 也是 人 口、 资源 、 环境 、 效率 与公平等社会矛盾较 为严重 的瓶颈 时期 , 比较容易造成社会 失 序、 经济失调 、 心理失衡等 问题 , 形成一些不稳定 的因素。2 【 】 而我 国 目前正 处于这一 阶段 , 言之 , 换 目前 中 国正 处于危 机事件 的 高 突 发 期 。 而 , 内有 些 学 者 提 出 “ 国危 机 论 ” 进 国 中 的概 念 , 就 也 是说 ,短期 内 中国所 面 临的 问题 不在 于大 国之间 的冲突或 战 争, 而在于 中国内部 自身结构 的调整和应对各 种危机事件 的能 力。 由此来看 , 突发公共事 件危 机管理 ( 对 以下简称危 机管理 ) 的研 究在 现 实 的 推 动 下 被 提 上 日程 。了解 危 机 管 理 的 国 际 国 内 发展 演变过程 是更好 的研究危机管理 的前提条件 。
突发公 共事件危机 管理研 究发展 综述
汪 志 红 1 , 王斌 会 ’ 2 7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生的并引起社会公众关注的事件,比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突发疫情等。
这些事件往往会给公众带来恐慌和焦虑,而且在信息传播的时代,公众对于突发事件的信息获取更加迅速和广泛。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突发公共事件常常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需要有专门的团队来进行危机管理,为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和信息。
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快速反应和临时应变,以减少损失和保障公众的安全。
1. 快速响应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相关部门需要迅速响应,启动应急预案,调动人力物力,进行紧急救援。
在救援过程中,需要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提高救援效率,尽快将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到安全地带。
2. 信息发布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
公众对于突发事件的信息获取渠道多种多样,因此相关部门需要通过官方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最新的事件信息和救援进展,向公众传递准确和权威的信息,避免造成恐慌和混乱。
3. 共同协作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需要各相关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包括政府部门、救援机构、医疗机构等,各方需要互相配合,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挑战。
还需要向国际社会求助,争取更多的援助和支持。
二、舆情应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媒体和公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度和讨论度都会大幅提升,所以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应对舆情,维护公众的情绪稳定和社会的秩序安全。
1. 舆情监测相关部门需要时刻关注舆情动向,了解公众的情绪和关注点,及时发现和回应公众的疑虑和不安。
通过舆情监测,可以了解公众的声音,及时采取措施回应公众的需求,维护社会的稳定。
2. 情绪引导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和焦虑,相关部门需要通过舆情引导,积极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突发事件,减少不良情绪的传播。
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增强公众的抵抗不良情绪的能力。
公共危机事件政府应急管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公共危机事件政府应急管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公共危机事件的种类和频率也越来越多。
公共危机事件对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都会带来严重损失和影响。
因此,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我国政府也十分关注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问题,特别是针对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措施进行了不断的完善。
二、选题意义公共危机事件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政府的责任、责任认定以及应急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因此,开展公共危机事件政府应急管理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有助于提升政府抗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
三、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及类型。
分析公共危机事件的种类、原因和发展规律等方面,全面了解不同类型危机的特点和应对策略。
2. 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和流程。
研究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和流程的建立和完善,分析政府应对危机的功能、职责、权利和义务等方面。
3. 危机事件下的风险识别和分析。
从风险识别和分析方面入手,了解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影响和传播范围等情况,为政府应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 政府应急管理技术和资源。
探讨政府应急管理涉及的技术和资源,如信息技术、物资储备和人力资源等方面。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两种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案例资料,收集有关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管理的资料和信息,深入探讨其政府应急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 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流程。
2. 分析公共危机事件的类型和特点,拓宽应急管理的视野和思路,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水平和效果。
3. 提供有关政府应急管理技术和资源方面的建议和思路,为政府应急管理的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和支持。
总之,本研究是一项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应用性研究成果,也是一项比较系统的政府应急管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公共事件与危机管理研究
主讲:刘昌雄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志士不忘在沟壑
“危机如纳税与死亡一样不可逃避”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文·芬克
“我们面临一个风险社会。
阶级社会的推动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则可以用另一句话来概括:我怕!”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一、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一)公共危机的涵义及特点
⏹1、涵义: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公共危机的特点
⏹(1)突发性;
⏹(2)威胁性;
⏹(3)紧迫性;
⏹(4)公开性;
⏹(5)不确定性。
(二)公共危机的分类、分级与分期
1、公共危机的分类
(1)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
(3)公共卫生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8日)
2、公共危机的分级
⏹Ⅰ级(特别重大、红色)
⏹Ⅱ级(重大、橙色)
⏹Ⅲ级(较大、黄色)
⏹Ⅳ级(一般、蓝色)
3、公共危机的分期
⏹根据公共危机的社会危害可能造成的威胁、实际危害已经发生、危害逐步减弱和恢复,可将危机事件总体上划分为:预警期爆发期缓解期善后期
二、我国公共安全的现状
(一)我国公共安全面临的形势
1、重大自然灾害频发
建国以来,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造成1.5至3.5亿人不同程度受灾,一万多人死亡,经济损失2000千亿元人民币。
其中,我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占全球的1/3,死亡人数近70万人,占全球的一半。
2、重大、特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3、重大传染性疾病形势严峻
4、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1993年,8700多起。
❖2005年,8.7万起。
❖2006年,9.4万起。
最近几年每年数万起。
❖2005年6月,安徽池州事件。
❖2005年8月6日,黄石事件。
❖2006年11月,四川广安事件。
❖2008年6月,贵州瓮安事件。
❖2008年7月,云南孟连事件。
(二)我国公共危机的成因
1、经济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2、行政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3、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化
4、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失衡
5、生态环境破坏
6、全球化的冲击与挑战
归根结底:“天灾人祸”
(三)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法律框架脆弱
2、综合协调机构缺乏
3、社会应对能力薄弱
4、社会预警体系不完善
5、专家咨询队伍薄弱
三、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
⏹(一)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1、公共危机的预警:
危机管理的主体对某些危机现象出现的约束性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作出科学的估计和推断,提前了解事件发展的状态,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策略。
墨菲定律告诫人们:
有可能出错的地方,终将会出错。
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你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你准时到,却还要等;你迟到,就是迟了;
东西越好,越不中用;一种产品保证60天不会出故障,等于保证第61天一定就会坏掉;
东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场,就可以丢掉;东西一旦丢掉,往往就必须要用它;
排队时,另一排总是动得比较快,你换到另一排,你原来站的那一排就开始动得比较快了,你站得越久,越有可能站错了排。
2、危机爆发的信号
⏹震惊(不知所措、恐慌)
⏹信息不足
⏹事件在逐步升级(失去控制)
⏹来自外部质询增多
3、哪些情况容易发生危机
⏹对公众安全和广泛利益有重要影响的
⏹影响组织最高目标与利益的重大事件
⏹最常发生的
⏹组织的脆弱环节
⏹一次性机会与不可替代资源或不可重复的关键环节
4、制定预案
⏹教育与意识
⏹组建机构
⏹演习
⏹培训专业人员
开县发生井喷事故时,有些群众不是紧急向外跑,而是站在那里看热闹,感觉不舒服时,想跑已经跑不动了。
这个建在村庄周边的气井,并没有制订出现事故时如何应对、如何组织群众撤离的预案。
5、警报后的应急措施
◆三、四级警报后应急措施:
●启动应急预案
●责令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
●组织专家评估
●定时向社会公布信息
●及时发布危害警告、宣传应对常识、公布电话
◆一、二级警报后应急措施
⏹救援队伍进入待命状态
⏹调集物资、准备场所
⏹加强重点部位的安全保卫
⏹确保公共设施的安全与运行
⏹及时发出建议与劝告
⏹转移、疏散、撤离
⏹关闭或者限制相关场所
(二)公共危机决策机制
(1)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和极不确定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
(2)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
(3)事态发展可能会危及决策者的根本利益,且后果很难预料。
危机决策的原则
⏹权力集中原则
⏹结果优先原则
⏹短期目标优先原则
⏹强制原则
⏹勇于承担风险原则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与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
⏹迅速控制危险源
⏹立即抢修(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
⏹启用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物资
⏹组织公民(有特长)参加
⏹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供应
⏹严惩哄抬物价、哄抢财物
⏹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的处置措施
⏹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
⏹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等与燃料、燃气供应进行控制¡
⏹封锁有关场所、道路¡
⏹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
(三)公共危机资源配置保障机制
1、健全政府危机管理资源的整合机制
2、健全相应的财政预算与支付制度
3、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监督与审计
“人民内部矛盾要靠人民币来解决”
“花钱买平安”
(四)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
⏹
⏹
⏹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机制(1)应急响应机制(2)新闻发布机制
(3)采访管理机制
(4)舆情跟踪和通报机制
(5)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6)分类处理新闻发布机制
2、应对媒体策略
(五)公共危机善后管理与评估机制
⏹公共危机善后管理的主要内容
——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
——建立独立调查制度
——危机后遗症的处理
——危机后的学习制度
——危机后的组织变革
⏹——气象部门没有把灾难性天气以及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提前预告;
⏹——电力公司没有制定高压线路自身加热除冰预案,致使许多线路被冻冰压断,并导致线塔倒塌;
⏹——公路缺少除雪、除冰设备,连汽车防滑链都不能提供,在坡道处没有助推设备;
⏹——铁路在停电事故发生后,内燃机车不能及时到位。
预售火车票没有考虑到风险因素,停运事故发生后,不能在第一时间告知并疏导旅客。
⏹——有的地区交通瘫痪后一味采取封路措施,未能及时采取警车带路引流的办法,替代运输线启用程度不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