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附答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试卷及答案

10、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愉快、
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二、简答题(40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哪些基本特征?(25分)
答:1.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3.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2、“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哪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15分)
答: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一门以〔〕为根底,以〔〕为核心、促进〔〕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扶植学生到达三个方面目的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的,以〔〕为根底,注意学生在〔〕过程中,初步驾驭相识社会事物和现象方法,进步〔〕实力,开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主动参加社会实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为根底。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不同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几个重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开展是在逐步扩大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交互作用而实现。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开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根底。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纳〔〕〔〕评价,老师可依据详细状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展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推断题〔共10分,每题2分〕1、品德课程评价是老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展有意义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强调儿童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参加。
〔〕2、“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干脆参加丰富多彩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化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根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开展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根本目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开展程度做出终结性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展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根本理念是什么?〔6分〕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性质是什么?〔6分〕3、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10分〕4、品德课程在施行过程中存在误区有哪些?〔8分〕一 1、学生生活、螺旋上升、学生社会性开展2、综合性、理论性、开放性3、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穿插、学生良好品德形成4、情感看法价值观、实力与方法、学问5、满意学生身心须要、社会关系、主动学习6、道德推断和行为选择、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学生社会生活7、情感、看法、价值观、实力、学问8、特性品质、社会性、相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爱心、责任心、良好品德9、多主体、开放性、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家长、社会参加评价10、老师视察记录、描绘性评价、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二、推断题1、√ 2、× 3、√ 4、√ 5、×三、简答1、答:〔1〕扶植学生参加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核心。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5篇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5篇第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洛南县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全员培训测试题(卷)姓名分数一、填空。
(每空1分,共20分)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它的性质体现在三方面:。
2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内容有:。
3 20世纪的“新四大发明”是原子能、。
4京杭大运河接、、、、钱塘江五大河流。
“品德与生活”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创造性。
其开放性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是开放的,。
新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的三个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判断。
(每小题2分,共14分)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是该科教学指导性参考,与教学关系不大,教师学不学都不影响教学。
()2 品德与社会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还会继续学习,小学阶段学不学都无关紧要。
()3 品德与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和性格发展有深远的积极影响,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4 各地县的教材不尽相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的认识和理解来进行教学,教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
()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需要广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去贯彻和落实。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开设本学科的目标。
()学习态度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学习结果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三、简答。
(每小题6分,共24分)1《品德与社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注意哪些事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四、简述。
(每小题10分,共30分)简述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包含哪些内容。
简述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简述日常教学主要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五、实践论述。
(12分)在平时的教学中,你是怎样贯彻落实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的做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卷试题与包括答案.docx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45 分)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为基础。
家)、()、()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 分,每小题 2 分)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 分)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 6 分)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 6 分)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10 分)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8 分)一 1 、学生生活、螺旋上升、学生社会性发展2、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3、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学生良好品德形成4、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5、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社会关系、主动学习6、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学生社会生活7、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8、个性品质、社会性、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爱心、责任心、良好品德9、多主体、开放性、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社会参与评价10、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价、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二、判断题 1、√ 2 、× 3 、√ 4 、√ 5 、×三、简答 1、答:(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小学品社课标试题及答案

小学品社课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我们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 国务院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 最高人民法院D. 最高人民检察院答案:B2.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答案:C3.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发明”是:A.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B.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丝绸C.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瓷器D.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茶叶答案:A4. 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的传统美德?A. 尊老爱幼B. 勤俭节约C. 诚实守信D. 个人主义答案:D5. 我国现行的宪法是:A. 1954年宪法B. 1975年宪法C. 1978年宪法D. 1982年宪法答案:D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多少个民族?A. 55个B. 56个C. 54个D. 53个答案:B7. 我国的国旗是:A. 五星红旗B. 红星红旗C. 红星红旗D. 五星红旗答案:A8. 我国国歌的名称是:A. 《义勇军进行曲》B. 《歌唱祖国》C. 《东方红》D. 《红旗颂》答案:A9. 我国首都北京的市花是:A. 牡丹B. 月季C. 菊花D. 荷花答案:B10.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A. 鄱阳湖B. 洞庭湖C. 太湖D. 洪泽湖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我国的国宝动物是________。
答案:大熊猫2. 我国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
答案:台湾岛3. 我国的国花是________。
答案:牡丹4. 我国最大的沙漠是________。
答案:塔克拉玛干沙漠5. 我国最大的高原是________。
答案:青藏高原6. 我国的领土面积是________万平方千米。
答案:9607. 我国的首都是________。
答案:北京8. 我国的国歌是________。
最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新课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含答案)

新课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含答案)新课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标部分 (20 分) 一、填空题(共 10 分)1、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3、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驾。
这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爱心地生活。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用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这“一条主线”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要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是指某一教学内容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可以交叉 ;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二、简答题(共 6 分 )1、简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2 、怎样全面把握《品德与生活》课程或《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 (1) 、品生: 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
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品社: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比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最新小学品德和社会新课程标准考测试卷考试卷附答案 共九套

小学品德和社会新课程标准模拟试卷(一)含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2、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3、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4、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 螺旋上升 )..。
5、品德与社会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
6、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7、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
8、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9、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包括(我的徤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10、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11、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教师应对(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等教学活动方式加以重视。
12、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
二、选择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B )。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C.活动型综合课程 D.生活课程2、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新课标测试卷一、填空。
(每空1分,共20分)1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它的性质体现在三方面:(),(),()。
2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内容有:(),(),()。
3 20世纪的“新四大发明”是原子能、(),(),()。
4京杭大运河接()、()、()、()、钱塘江五大河流。
5 “品德与生活”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创造性。
其开放性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是开放的(),(),()。
6、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7、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8、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9、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10、《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11、《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2、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3、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
(每小题2分,共14分)1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是该科教学指导性参考,与教学关系不大,教师学不学都不影响教学。
()2 品德与社会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还会继续学习,小学阶段学不学都无关紧要。
()3 品德与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和性格发展有深远的积极影响,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4 各地县的教材不尽相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的认识和理解来进行教学,教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
()5 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需要广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去贯彻和落实。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开设本学科的目标。
()6 学习态度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7 学习结果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8、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9、“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10、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1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12、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
(每小题6分,共24分)1《品德与社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什么?2 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精品文档3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注意哪些事项?4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四、简述。
(每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包含哪些内容。
2 简述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3 简述日常教学主要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五、实践论述。
(12分)1、在平时的教学中,你是怎样贯彻落实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的做法。
2、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精品文档新课标测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
(每空1分,共20分)1 学生生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2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能力学习结果3 半导体、计算机、激光器4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5 教学渠道是开放的教学时间具有开放性教学评价是开放的6、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7、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学生良好品德形成8、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9、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社会关系、主动学习10、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学生社会生活11、个性品质、社会性、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爱心、责任心、良好品德12、多主体、开放性、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社会参与评价13、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价、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二、判断。
(每小题2分,共14分)1 ×2 ×3 √4 ×5 √6 √ 7√8、√9、×10、√11、√12、×三、简答。
(每小题6分,共24分)1 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3)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2 答(1)学习态度。
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2)学习能力和方法。
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方法,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3)学习结果。
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3 答(1)评价要真实、可信、公正、客观。
注意积累反映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将日常观察和定期考查相结合。
(2)评价要注重知行统一。
将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有机结合。
(3)评价语言既要简要、精炼,又要注意差异性、针对性。
评价结果要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变化。
(4)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评价结果做出合理解释,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
注意评价结果的反馈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
4 答: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
四、简述题。
(每小题10分,共30分)1 答(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 答(1)观察记录。
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达成水平评价。
按照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学年及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纸笔测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4)作品评价。
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精品文档交流和展示,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5)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引导与帮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3 答(1)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
教科书及教学需要的参考资料、图书、教具、电子软件、校内环境设施和校园网等都是校内的基本资源。
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并加以利用。
(2)因地制宜利用社区或乡村环境资源。
学生生活住地周围的商店、各种活动场所、校外基地以及各类旅游景点等都是可以加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
(3)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
学校教师及各类从业人人员、本地区的民风民俗、传统的各类文化活动、各种媒体及书刊信息等资源都是可以加以整理、开发利用的资源。
五、实践论述。
(12分)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思考:依据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思路,渗透课程基本理念,结合教学实际,如何充分整合开发利用各类资源,帮助学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个方面的目标。
对教学中的细节作以详细阐述。
2、答题要点: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是: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
存在的问题:实际不当、分组不科学、规则不明、时间不足、评价不全。
对策: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