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小学语文故乡教学设计教案
小学语文故乡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图画、文字、音乐的结合,展示自己的家乡风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让学生了解自然与人文景观,通过有机整合语言艺术活动和非语言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启迪学生的创造力。
3、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和文化传承,倡导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自信,发现自身文化特色,尊重他人文化价值。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为基础,通过有关课文和图片,组织学生进入“故乡”主题,探究家乡的山、水、田、园、城、村、人等景点和故事,有机整合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文化,感受家乡乡土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①掌握故事,挖掘文化内涵。
②运用图画和语言进行综合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倡导多元文化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过程:1、热身:播放家乡风光视频,激发学生情感,轻松愉悦地进入教学主题。
2、教学设计:1)展示:教师通过播放家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逐个描绘图片中所展现的风景或场景,有序展开学生情感教育,从而体验到家乡的情感。
2)核心教学:a、视听交流。
b、商量和填写电子档。
3)巩固:教师设计有关家乡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题材的绘画课程,让学生借助图画,实现对故乡美好的表达。
4)拓展:利用家家有故事,家家有传承的家传古谣,展开音乐课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寻找与自己生活现实的共鸣。
五、教学手段:图片、媒体课件、小黑板、电子档、反思小结、轮播图等。
六、教学反思:本次课程教学,使学生发现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对家乡情感的热爱,并且在语言和非语言表现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育变得更加有趣。
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还需要为家庭和父母设想更多的教育机会,并且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创新,发掘自己的文化潜力。
七、课堂感悟:学生在家乡教育过程中,既有他们的家庭生活经验,又充满了对世界的想象和探究,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担忧。
立足语文课堂,涵养家国情怀作文
立足语文课堂,涵养家国情怀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好耶,我来写一篇立足语文课堂,涵养家国情怀的作文吧!长度2000个字左右哦。
我们每天都要上语文课,学习国学经典、阅读名家名作。
老师总说,语文课不仅让我们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我最喜欢学习古诗词了,那些词句朗朗上口,充满了对家国大爱的赞颂。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寂寞深闺,柔肠百结。
万种风情,总不如、归根、得旧还乡。
"作者在困顿无助时,仍怀着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希望能够早日回到亲人身边。
这首词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也昭示着一个贵族女子满怀报国报家的赤子之心。
再看岳飞的《满江红》,至今仍令人为之动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苦心孤诣都是为了捍卫祖国江山不被侵犯。
《木兰辞》中的女娥也是勇敢无畏,代父从军保家卫国。
这些诗词给我们多大的力量和激励啊!古人自古就有家国情怀,一篇篇千古传诵的文学名作,无不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要勤读家国经典,增强文化自信。
比如《诗经》里谆谆教导我们: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莫致斯馀。
就是要遵循规则有则而行,工作努力不放松懈怠。
《论语》也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孔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我们要好学不倦,时刻检视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语文课还教给我们很多传统的民族精神。
比如吕祖谦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就是鼓励我们要勇于探索、锲而不舍。
宋代学者朱熹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不能书本上空谈,要亲自去体验、实践和操作,这种说话给我很大启迪。
我们的祖国文化源远流长,不管古今都有传承和发展。
阅读语文课本,了解诗词歌赋,习得先贤智慧,我们就能从古人那里汲取营养和启示,激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祖国和民族的崇敬之心。
课堂里诵读国学经典,即学知识更洗涤心灵。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主旨的把握。
2.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家乡的印象和感受。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枣儿”具有什么象征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枣儿》,大家对课文有什么印象?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2.教师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活动。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父亲和儿子分别具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枣儿》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反映家乡的变化。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课文《枣儿》,大家对作文写作有什么收获?二、作文评析1.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进行评析。
2.学生分享写作心得,互相学习。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环保主题是如何体现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家乡的变化,为家乡的发展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热爱家乡,增强环保意识。
如何在三年级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如何在三年级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种深厚的情感,是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眷恋与责任感。
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正是价值观和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语文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在三年级语文课堂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呢?一、利用教材文本,渗透家国情怀三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
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资源,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例如,在学习《古诗三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像“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样的诗句,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激发对祖国大地的热爱。
再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通过对西沙群岛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
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西沙群岛,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讲述历史故事,激发爱国情感三年级的学生对故事充满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一些与国家历史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比如,讲述古代爱国英雄的故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等。
让学生了解这些英雄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英勇事迹,从而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爱国的榜样。
还可以讲述近现代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故事,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英勇事迹。
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激发他们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三、开展主题活动,深化家国情怀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与家国情怀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感受。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爱国诗歌朗诵会。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爱国诗歌,进行朗诵和表演。
通过朗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还可以开展“我心中的祖国”主题写作活动。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心中的祖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主题爱家乡教案中班语言
主题爱家乡教案中班语言主题,爱家乡教案中班语言。
家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我们根深蒂固的地方,也是我们永远的依恋。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案设计,引导学生用中班语言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下面是一份针对中班儿童的爱家乡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情;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准备:1. 宣传地图、家乡的图片、家乡的小物件等;2. 一些家乡的诗词或歌曲;3. 彩色笔、纸张、贴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
教师播放一些家乡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家乡的风景和特点,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家乡的美丽和特色。
二、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
教师给学生展示家乡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位置和周围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家乡的地理特点。
三、学习家乡的特色。
教师给学生介绍家乡的一些特色风景、风土人情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家乡的特色。
四、学习家乡的诗词或歌曲。
教师给学生朗诵一些描写家乡的诗词或唱一些家乡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好,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情。
五、绘画活动。
教师让学生用彩色笔和纸张绘画家乡的风景或家乡的特色,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绘画作品。
六、游戏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家乡特色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家乡的魅力,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体会。
七、总结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总结对家乡的认识和感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家乡的美丽和特色。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家访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美好,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
二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美丽的家乡”这个主题,以及相关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和活动为主要内容。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向往和对美好家乡的向往。
以下是对二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内容安排:一、教学目标:1.认知:学生可以认识家乡的一些风土人情和常见事物,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喜爱和向往。
2.能力:学生能够用观察和思考的方式来描述家乡的事物和活动,能够初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3.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爱和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家乡的向往,使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
二、教学内容:1.学习课文《美丽的家乡》,了解家乡的一些特色和常见事物,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
2.学习课文《家乡的景色》,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风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学习课文《家乡的水》,了解家乡的江河湖海,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4.学习课文《我的家乡》,让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常见事物。
三、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家乡的照片、图片等,让学生对家乡的一些特色和常见事物有直观的认识。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的家乡之间的风土人情和常见事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
3.亲身体验法: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实地考察,用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四、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通过老师提问或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一些事物和活动。
2.呈现课文:通过课文的朗读、分段讲解和课文之外的补充材料等方式,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一些特色和常见事物。
3.学习课文:老师逐段解释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4.分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经历和感受,展开话题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的家乡》说课稿6篇
《我的家乡》说课稿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我的家乡》说课稿6篇《我的家乡》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带X的阅读课文,主要描写我的家乡的小河以及两岸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热爱家乡的微课教案及反思
热爱家乡的微课教案及反思一、微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2. 教学内容。
(1)家乡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3)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3.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家乡的美丽风景和丰富文化,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了解家乡的地理特点、气候、地貌等,引导学生体会家乡的自然之美。
(3)学习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介绍家乡的历史沿革、名人故事、文化传统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自豪感。
(4)学习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了解家乡的节庆习俗、饮食习惯、民间传说等,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
4.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生动展示家乡的美丽风景和丰富文化。
(2)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和认识。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家乡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
5.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的培养情况。
二、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家乡情结对学生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1. 多媒体展示的运用。
在教学中,多媒体展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的美丽风景和丰富文化,可以生动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多媒体展示也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2. 实地考察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实地考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到家乡进行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增强对家乡的感知和认同。
同时,实地考察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家乡的魅力。
培养情感共鸣《月是故乡明》情感教案二
《月是故乡明》教案二——培养情感共鸣《月是故乡明》是中国著名文人苏轼的一首词作,它描绘了一个人远离故乡,望着天上的明月,思念着家乡亲人的情景。
这首词作语言简洁优美,情感深沉动人,是启迪学生情感教育的好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月是故乡明》这首词作来启迪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培养情感共鸣,是本教案要探讨的问题。
一、情感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而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部分,情感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语文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比如说文学名著、古文经典、现代散文、诗歌歌赋等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还可以启迪他们的思想,唤起他们的情感。
在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地位不可或缺。
二、情感共鸣的意义情感共鸣是指学生通过阅读、欣赏文学作品,产生对作品的共鸣,进而引发自己内心深层的情感体验。
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启迪,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增强情感的理性把控能力。
在语文教育中,情感共鸣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情感共鸣,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领悟文学艺术的魅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情感交流的形式增进与他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进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通过《月是故乡明》培养情感共鸣《月是故乡明》是一首具有感染力的文学佳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验其情感内涵,培养情感共鸣。
1、感知情感内涵。
通过词句的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月是故乡明》表达的主题是乡愁。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诗词,品尝到其中的情感内涵,感受作者的感情。
如“余以情乡,故人以事业,同穴异梦也”,“家书抵万金,但寄与君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流露。
2、思考自己的情感体验。
通过理解《月是故乡明》的情感内涵,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自己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关于亲情和家乡的思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家乡”,通过一组描写家乡风光、物产和习俗的课文,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和独特,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的课文有《观潮》、《葡萄沟》、《古诗两首》和《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家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乡的美丽和独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掌握。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写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生字词卡片。
4.写作素材。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丽景色,激发他们对本单元课文的兴趣。
2. 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之后,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
3. 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
5. 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家乡的美。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7. 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初中《乡情》作文教案
初中《乡情》作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增强学生的乡土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点。
2. 教授写作技巧,帮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分析优秀作文,让学生从中汲取写作灵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怀。
2. 讲解:教师讲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独特之处。
3. 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教授写作技巧,如如何观察、如何选材、如何表达情感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4. 写作实践: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行写作练习。
5. 优秀作文分析:教师展示优秀作文,让学生从中汲取写作灵感,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 学生作文展示: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文,交流写作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作文的质量:通过作文评分,评价学生在本次教学中的写作水平。
2. 学生对家乡的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程度。
3.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等,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导入和讲解家乡的特点。
2. 作文素材:提供给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3. 优秀作文:用于分析和展示。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部编(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教学初探
部编(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教学初探一. 教材分析第二单元以“家乡”为主题,通过精读和略读课文的阅读,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单元共有5篇课文,分别是《长城》、《黄山奇松》、《葡萄沟》、《草原》、《枫桥夜泊》。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既有自然风光,也有人文景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
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家乡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他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和感悟课文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但在家乡文化的认识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和感受家乡的美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和感受家乡的美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2.学习材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学习材料,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3.教学设备:确保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行,为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展示家乡的风景图片,让学生谈谈对家乡的印象。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为“家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本单元共安排了4篇课文,分别是《长城》、《颐和园》、《西湖》和《鸟的天堂》。
这些课文都是围绕着家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描述,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在教学本单元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美景,感受家乡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家乡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家乡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对于课文中的一些复杂句子和生僻词汇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乡的美。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生字词卡片:准备课文中的生字词卡片,用于课堂操练。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乡的美景,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描绘的美景。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进行认读和朗读练习。
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语文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在实施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带来的诸多益处,同时也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
以下是我对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的一些反思。
二、教学实践回顾1. 教学设计在实施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我首先关注的是教学设计。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语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设定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2)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材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3)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设计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 教学实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遵循以下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关注学生情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注重评价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学生反馈,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三、实践反思1. 教学设计方面(1)教学目标设定不够具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发现教学目标设定较为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今后,我将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细化,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紧密结合。
(2)教学内容整合不够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教学内容之间存在重复,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加重。
今后,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2. 教学实施方面(1)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家乡”,通过一系列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共有4篇课文,分别是《海上日出》、《葡萄沟》、《草原》和《我的家乡》。
这些课文描绘了不同地区的美景和特色,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家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他们对于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丰富他们的认知。
同时,学生对于如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指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3.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和表达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描述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课文中的图片和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课件。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学生作业本和写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和分享自己家乡的风景和特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课文的标题和作者,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简单介绍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语音语调和表情。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情景模拟,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对话和表演。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可爱的家乡 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可爱的家乡(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可爱的家乡》2. 生字词:家乡、风景、美丽、勤劳、致富等。
3. 课后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完成词语搭配,写作练习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文插图、生字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歌曲等方式,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帮助解决生字词。
4. 全班交流: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5. 课后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可爱的家乡》2. 主要内容:课文插图、生字词、课文主题等。
3. 教学过程:导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全班交流、课后练习等。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课后反思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可爱的家乡》,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大全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大全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习课文中的表现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故乡情结。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深沉的故乡情感。
2. 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谈论对故乡的印象和感受。
2. 展示故乡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三、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故乡情结。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3. 让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并讨论其作用。
四、实践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故乡,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2.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乡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多关注自己的家乡,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故乡、分析课文、实践写作等环节,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学生也学习到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培养。
【教学设计】《回家》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回家》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回家》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编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主要围绕“回家”这一主题展开。
内容包括:课文《回家》的阅读与理解,生字词的学习,以及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回家”这一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2.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正确书写生字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家乡的美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讲解字词的含义,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4.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6.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回家》2. 生字词:正确书写在黑板上,标注重点字词。
3. 重点句子:用彩色粉笔标注,突出作者情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示例:我的家乡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那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
每当放假回家,我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田里帮奶奶干活。
家乡的风景让我陶醉,家乡的亲人让我倍感温暖。
2. 课后阅读:推荐与“回家”主题相关的文章,拓展学生阅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指导和生字词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后,通过作业设计和拓展阅读,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兴趣。
1. 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小学二年级上语文《回乡偶书》板书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语文《回乡偶书》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回乡偶书》。
2.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朗读、背诵《回乡偶书》,理解诗歌大意。
难点: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家乡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喜爱。
3.引导学生思考:家乡在我们心中意味着什么?(二)诗歌解析1.老师出示《回乡偶书》,让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交流对诗歌的理解,老师适当引导。
3.老师解析诗歌中的生字词,如“偶书”、“少小”、“老大”等。
(三)诗歌背诵1.学生分组比赛背诵《回乡偶书》。
2.老师指导学生背诵,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学生展示背诵成果,老师给予评价。
(四)诗歌赏析1.学生交流对《回乡偶书》的感悟。
2.老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3.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老师给予点评。
(五)板书设计1.老师板书《回乡偶书》的生字词。
2.学生跟随老师板书,巩固记忆。
3.老师板书诗歌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层次。
板书内容:《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生字词:偶书、少小、老大、乡音、鬓毛、衰(六)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背诵《回乡偶书》,家长签字。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回乡偶书》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同时,板书设计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但在课堂作业环节,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弱,需要加强指导。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回乡偶书》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程度。
3.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背诵、交流、写作等。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家乡教案浙教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家乡》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认读和理解“家乡、山川、河流、田野、美丽、丰富”等词语。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和热爱。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家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认读和理解生词。
(2)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家乡的美景。
2. 教学难点:(1)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2)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家乡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词卡片。
(3)图片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准备描述自己家乡的简单语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和理解生词。
(2)学生分享自己预习课文的感受。
2. 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讨论课文中描述的家乡美景,分享自己的见解。
3. 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图片素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家乡的美景。
(2)学生用简单语句描述自己家乡的美景。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展示自己描绘的家乡美景,互相交流。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词。
(2)写一写自己家乡的美景,可以是简单的一句话或一段话。
2. 课外拓展:学生可以收集有关家乡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对于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情况,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生词的掌握、课文的熟读以及对家乡美景的描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从几篇课文的实际教学来谈如何培养孩子的家乡情结
眉山师范附属小学甘伟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小城市的年轻人都选择去外地读大学、并争相留在大城市工作,离自己的家乡越来越远,对家乡的感情也就越来越淡薄。
在这种大背景下,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自己家乡赋予深厚的情感,无论走得多远,都会心系故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家乡情结培养步骤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曾几何时,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触动了多少游子的心:那种背井离乡的无奈、对故乡的牵挂,岂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道明白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小城市的年轻人都选择去外地读大学、并争相留在大城市工作,离自己的家乡越来越远,对家乡的感情也就越来越淡薄。
其实,爱家乡的教育与爱国教育是紧密相联的。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家乡都没什么感情的话,那么,他对国家的热爱也会显得空洞。
在这种大背景下,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自己家乡赋予深厚的情感,无论走得多远,都会心系故土。
而对于教学来说,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
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
下面就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壮丽的祖国山河”教学为例,主要从三个步骤入手,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课前充分准备
(一)预习新知识。
众所周知,预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
所谓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具体而言,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
预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阅读、查阅、思考。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掌握能力,我对班上学生的预习要求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先把教科书通读一遍,在不了解、不明白的地方做个记号,上课时针对这些疑点、难点提出问题,直到了解为止。
比如说,《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分别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和杭州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那么,在要求学生预习关于天门山和西湖的有关知识的同时,我也会要求学生思考一下,记忆中眉山城里的东坡湖是怎样的景致、有什么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预习时,教师千万不能要求学生把教材完全弄懂,因为对于7、8岁的儿童来说,这样的想法不太现实。
但是,教师要鼓励孩子们,只要用脑子去预习,肯定会发现一些问题或一些疑
难点。
对于儿童来说,只有对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产生兴趣,并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心理状态下听课,精力才会集中到课堂上,听课时,注意力才会集中、思维才会主动。
(二)新旧知识串联。
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基础更加扎实、系统化,也使语文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
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么,教师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将学生们已有的关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与整合,系统地连成一条线,帮助学生种下一棵“知识树”。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三组分别学习了《日月潭》《葡萄沟》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因此,我就从最小的层面入手,要求学生把这两篇课文的知识重组后进行联系与生发,与将要学习的《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进行比较,达到知识的融合和利用。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了解、归纳一下眉山本土的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美食美景、名人等。
尤其要让学生知道,《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苏轼,就是土生土长的眉山人,让他们产生自豪感。
二、课堂上思维的发散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多感官性。
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由此引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也算是发散思维的一种。
我认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得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发散。
孔子曾经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而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进行知识的发散,举一反三,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上一部分,我谈到,苏轼是土生土长的眉山人,因此,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过程中,我特意搜罗一些苏轼的诗词,而根据孩子们地理解能力,我特意挑选了一下脍炙人口的、通俗易懂的诗词,让大家加深对苏轼的了解。
在完成这一思维发散后,我又搜集了一些关于眉山的描述,如宋代大诗人陆游曾诗赞眉山:“蕴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也曾被清人称为“人文第一州”等,这些知识,都是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为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语言的积累,为下一步的思维发散奠定了基础。
二是引导学生进行感官的发散。
发散性思维不仅运用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而且也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加工。
事实上,发散思维还与情感有密切关系,如果教师能够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的激情,把知识变得情绪化,赋予知识以感情色彩,会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
例如,当得知眉山外滩的著名景点——远景楼就是依据苏轼的《远景楼赋》而修改的时,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兴奋,因为大家对远景楼太熟悉了,有的学生甚至就住在远景楼附近,也就感觉特别有亲切感。
三、课后的习作巩固
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固然重要,但课后巩固亦不能忽略。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课后的巩固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擅长笔记,有的学生擅长习作,有的学生擅长做题,还有的学生擅长背诵,所以,在课后的习作巩固中,教师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针对班上学生的不同“特长”,我在布置课后练习时,就采取了多种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可以写作文,可以背诵某一篇章、段落,也可以口语交际,但有一点,就是立足于课本,字词的掌握是必须的,这一点可以通过听写的形式来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
例如,在第六单元的课堂教学结束后,我利用班会的时间,在班上举行了一次“我心目中的家乡——眉山”的主题活动,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最喜欢去三苏祠,有的最爱去黑龙滩钓鱼,还有的最爱吃东坡肘子……对于自己心目中的家乡,大家各有看法和感情。
我乘热打铁,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眉山的作文,可以是风景、人物、美食、特产,具体内容不限。
举例说,住在远距离附近的学生,可以写写远景楼;喜欢三苏祠的学生,可以写一篇三苏祠游记;喜欢去黑龙滩钓鱼的学生,可以写写某一次钓鱼的收获等等。
事实证明,这次活动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对于课后习作的完成也很积极。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那些课前的预习和课中的思维发散,而是一味地让学生去描绘眉山的景物,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情感,极有可能会因为很多学生的基础不扎实,而导致情感引发不出来的状况。
所以,
我就尽量让学生多从日常生活中去体会那种乡情。
当然,这就涉及到,除了这三个步骤外的第四个步骤,即平时的基础积累和潜移默化也很重要。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会学生细心观察,留意身边的人和事。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我时常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然后进行思索。
尤其是那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说,什么时候学校附近的马路在维修;哪个路口又设置了红绿灯;秋天来了,东坡湖边的柳树叶儿开始黄了;冬天,瓦屋山上的冰雪好漂亮;过年的时候,小北街上的霓虹灯火树银花……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一些风土人情,体会其中的情感,想一想有哪些感受等等。
通过这些方式来发掘学生心中那种潜在的家乡情结,渐渐地,孩子们就会知道,自己的家乡眉山是那么美丽、那么富饶,自己与家乡有着那么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