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是: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唤醒、引导和体验,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品味﹑健全学生人格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简言之,即陶冶情感、完善个性、升华境界。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这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无疑和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和教学方法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有如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把握作品基调,带情讲课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自身的特点。教材所写的人、事、物、理,无不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教师在教学前,应当先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感情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在《贺新郎》词里说得好:“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要准确地再现课

文的情感基调,唤起学生的情感。不仅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文本相关的文化生态环境,更应引导和激发学生以独立的个体融入课文中,与课文中人物相会交流撞击,体验他们的境遇欢乐与痛苦,品味作品的意境获得审美体验。正如王国维所说:“入乎其中,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中是文学阅读的基础,也是出乎其外即课文分析的基础。这样有利于教学中随时把握和掌握自己的教学感情,有利于控制和调节学生的学习情感。如上《甜甜的泥土》一课,就应当扣住人间至情,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发现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来体会这一人间至情,从而引起共鸣。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回忆她的国文老师:“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如今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语文老师把握了基调,带着感情上课,课堂里就会产生教育的能量,温暖学生心中爱的萌芽。

二、精心设计导语,引之入情

俗话说,文章开头好就成功了一半。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

受新内容,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个“开场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我在开学第一天时,用满含诗意和激情的语言这样开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苏东坡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相信这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一颗爱语文的种子已悄然发芽……

三、注重课文朗读,渲染情感

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进入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大多数学生特别喜欢朗读古诗词。因为古诗词精炼的语言,整齐的句式,优美的韵律吸引着他们。但对作品中的诗情、诗意不很理解。于是我在教这些内容的时候就采用了朗读法,让他们在抑扬

顿挫的朗读中想象诗中的画面,进入诗文的意境,触摸诗文的脉搏,倾听诗人的情思。学生读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会感受到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伟大抱负;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会感受到了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涵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读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就会感受到了词人国破家亡的人生变故,自己对往事的回忆和不堪其愁的哀叹;读宋祁“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枝头春意闹”,就会感受到了繁花似锦,蜂蝶飞舞迷人春景……

而同学们经常接触的散文是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沾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读这一类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有声语言来品味,进行再创造。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字平淡朴实,但读来却感人至深。那种饱含于平实语言之中的父子情深,以及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的微妙的父爱和文字美,却是无论如何也讲不出来的。只有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朗读,此时文中语言的浓度正如一杯芳醇四溢的茶,在学生心中渐渐散发开去……

一些思想感情浓厚的小说,老师通常是滔滔不绝的讲解内容,口干舌燥的灌输情感,但收效甚微。只有通过学生用心去读,用情去读,他们才能真真正正地理解文章流露出来的情感。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我没有过多地泼洒同情泪水,而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

中人物情感交融在一起,从他们饱含深情的读书声中我已经知道他们对这种情感深有领会了。

入情的朗读胜于苍白的解说,入境的体味胜于枯燥的讲解传授。“一颗心灵叹息,能比一城的喧嚣道出更多的东西。”

四、利用现代技术,创设情境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图、文、声、像并茂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快速发展为情景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多彩的东西可以模仿,设想的世界可以虚拟,具体的物体可以再现,因而具有具体直观、生动逼真、便于控制的特点。科学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如《鼎湖山听泉》入夜听泉,传统教学中,仅仅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品味,学生仅凭借课文中的抽象的语句,很难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更不用说热爱了。如果利用图、文、声、像并茂多媒体,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去触摸作者的感情脉搏,产生感情的共鸣,于是学生感情的潮水再在老师的推波助澜下,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再例如诗歌的教学,大多数诗歌感情含蓄,诗画一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些诗句对于初中学生讲解半天也无法理解,而借助影视形象再去阅读诗句,对于诗句本身的音韵美和情感意境,也就能具体感受了。再如作文教学中,动作描写对再现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思想突出文章中心起关键作用。尽管老师对动作描写讲了多么重要,对动作描写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