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血吸虫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2f52c6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e.png)
05
血吸虫病的预防与控制实践案例
某地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
目的
通过建设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为当地提供示范经 验,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
方法
在示范区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螺蛳控制、安全用 水、健康教育等。
结果
经过综合防治,示范区的血吸虫病感染率明显降低,当 地居民的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加强血吸虫病健康教育与健康 促进,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和
能力。
方法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制作宣传 资料、举办培训班等形式。
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项目,当地居民 对血吸虫病的认知程度明显提 高,预防意识增强,健康状况
得到改善。
THANKS
感谢观看
03
一。
血吸虫病的危害
血吸虫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 ,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血吸虫病会导致肝脾肿大、腹水、营养不良等 症状,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血吸虫病还会导致社会经济的损失,如因患者 不能正常工作、学习等导致的生产力下降等问 题。
02
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
改善卫生条件
建设卫生设施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建设卫生厕所,避免粪便污 染水源。
02
开展专题教育
针对重点人群,如学生、农民工等,开展专题教育,提高他们对血吸
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03
加强媒体宣传
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广泛宣传血吸虫
病防治知识和方法。
开展病媒控制措施
消灭钉螺
通过药物、物理等方法消灭钉螺,切断血吸虫病 的传播途径。
防止粪便污染
推广无害化厕所,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 水源。
加强监管
当地卫生部门应加强对疫区的监管,设立警示标识和宣传标语, 提醒公众注意安全。
血吸虫病病理生理
![血吸虫病病理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7a63300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51.png)
血吸虫病病理生理
血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寄生在人体内的血吸虫寄生虫引起。
血吸虫生活在淡水中,通过感染宿主的皮肤进入体内,然后移行到肝脏和肠道,并在那里寄生、繁殖。
血吸虫的寄生会引起病理生理的变化。
病理生理方面,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源于寄生虫的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在人体内移行和寄生过程中,会对宿主组织和器官造成机械性损伤。
尤其是寄生在肝脏和肠道内的血吸虫,会刺激和破坏宿主组织,导致组织炎症和溃疡形成。
2. 寄生虫引起的免疫反应:血吸虫寄生虫从宿主血液中吸取养分,并释放出一些分泌物和抗原物质。
这些物质会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长期的免疫激活和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宿主免疫系统紊乱和组织损伤。
3. 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调节:血吸虫寄生虫能够调节宿主的免疫反应,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
这种调节机制可能导致宿主免疫系统的失调和对其他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下降。
4. 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治疗血吸虫病时使用的抗寄生虫药物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例如肝脏毒性、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等。
这些副作用也是病理生理学上需要考虑的因素。
病理生理的变化会导致血吸虫病的各种临床症状,包括肝脏和
脾脏的增大、肝硬化、胆管炎、肠道炎症和溃疡、胸水等。
严重的血吸虫病还可能影响其他器官和系统,如心脏、肺、肾脏等。
因此,了解血吸虫病的病理生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种寄生虫疾病。
血吸虫的生活史
![血吸虫的生活史](https://img.taocdn.com/s3/m/5517905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08.png)
血吸虫的生活史
血吸虫,又称裂体吸虫,是一种寄生虫,它的生活史充满了奇幻和惊险。
血吸
虫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水生阶段和宿主寄生阶段。
在水生阶段,血吸虫的卵会被排放到水中,然后孵化成毛蚴。
毛蚴是血吸虫的
幼虫形态,它们会游动到淡水中的螺类体内,然后在螺类体内发育成囊蚴。
囊蚴是血吸虫的第二个幼虫形态,它会等待着被宿主吞食。
一旦囊蚴被宿主吞食,它们就会进入宿主的体内,然后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到宿
主的血液循环中。
一旦进入宿主的血液循环,囊蚴就会蜕变成成虫,然后开始寄生在宿主的血管内。
成虫会产生大量的卵,这些卵会随着宿主的排泄物排放到水中,继续循环着血吸虫的生命周期。
血吸虫的生活史充满了奇妙和复杂,它们依靠水生阶段和宿主寄生阶段的循环
来完成它们的生命周期。
然而,血吸虫也是人类和动物的重要寄生虫之一,它们会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血吸虫的认识和防治,以保护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宠物免受血吸虫的侵害。
寄生虫学38血吸虫
![寄生虫学38血吸虫](https://img.taocdn.com/s3/m/b2e6a33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a.png)
小水泡螺
膀胱、骨盆 静脉丛,直 肠小静脉
双脐螺
肠系膜小 静脉,痔 静脉丛
钉螺
肠系膜下 静脉,门 脉系统
日本血吸虫病 (schistsomiasis japonica)
⊿Kasai(1903)首次在日本一病人粪便中发现血 吸虫卵。次 年命名之。
⊿ 我国首例日本血吸虫病人的发现是在1905年, 由美 籍医师Logan在我国湖南常德周家店发现的(患者郑 氏, 男, 18岁), 粪检出日本血吸虫卵。
机械性损伤和变态反应
三、致病 (一)致病阶段: 尾蚴、童虫、成虫、虫卵 (二)致病部位与机制:
成虫:门静脉血管周围炎和血管内膜炎(虫体吸游引起)。 Ⅲ型变态反应(代谢物、排泄物和脱落Ag形成免 疫复合物)。
虫卵:形成虫卵肉芽肿,引起肝、肠纤维化病变, 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
虫卵是引起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因子。
⊿ 西汉古尸考究证明, 日本血吸虫对人体感染至少 有2100多年历史。
湖北钉螺一名的来历
⊿钉螺之名1933采用,曾命名为片山钉螺)最早于 1881年Fuchs在我国湖北武昌采取到。
1913年日本和我国作者在日本 发现一种光壳小螺, 并证明是日本和中国血吸虫的同一中间宿主。
一、在我国流行分布情况
长江及长江以南12个省\市\自治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 江苏、福建、云南、四川、浙江、广东、广西、上海)。
常被误诊为脑瘤
(三)临床类型
6.血吸虫病与肿瘤的关系: 在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大肠癌发生率最高。 在埃及血吸虫病流行区膀胱癌发生率最高。
血吸虫病可能是 癌症发生的诱因
四、免疫
(一)人对日本血吸虫几乎都感染。
但台湾的日本血吸虫不感染人。
(二) 血吸虫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b034fa0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4.png)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
人类接触和感染风险
人类接触和感染风险
▪ 人类接触血吸虫的途径
1.接触含有血吸虫的水域,如湖泊、河流和池塘等,尤其在农 村地区,由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农民更容易接触含有血吸虫 的水域。 2.接触被血吸虫污染的土壤,在农村地区,农民在进行耕作和 放牧时,可能会接触到被血吸虫卵污染的土壤。 3.食用含有血吸虫的水生植物,如菱角、茭白等,这些植物可 能生长在含有血吸虫的水域中,如果未经加工直接食用,有可 能感染血吸虫。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
水体中的血吸虫感染
水体中的血吸虫感染
▪ 水体中的血吸虫感染概述
水体环境为血吸虫提供了生存条件,是血吸虫感染的重要来源 。 水体中的血吸虫虫卵、幼虫及成虫均可感染人类和动物。
▪ 水体中的血吸虫感染的影响因素
水体类型与血吸虫感染风险密切相关,例如湖泊、河流和池塘 等水体类型均存在感染风险。 水温、水深、水质等水体环境因素对血吸虫的存活及感染力产 生影响。 水生植物和底质也是影响血吸虫感染的重要因素。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及影响 因素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1. 血吸虫病概述 2.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3. 水体中的血吸虫感染 4. 钉螺在传播中的作用 5. 感染的动物宿主 6. 人类接触和感染风险 7. 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传播的影响 8. 控制和预防策略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
血吸虫病概述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
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传播的影响
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传播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1.水体环境:水体中的血吸虫感染者可通过粪便、尿液、痰液等排泄物将血吸虫释放到环境中,造 成污染。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环境为血吸虫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增加了传播风险 。 2.土壤环境:土壤中的血吸虫卵可长期存活,成为感染源。在农村地区,因粪便、家畜排泄物处理 不当,造成土壤污染,增加了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 3.气候因素: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对血吸虫病的传播有重要影响。温暖湿润的气候有 利于钉螺的繁殖和血吸虫的生活史,提高传播效率。
新现寄生虫病名词解释
![新现寄生虫病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a963c3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8.png)
新现寄生虫病名词解释
新现寄生虫病是指在过去几十年中首次被诊断出来的寄生虫疾病,这些疾病通常以前从未见过。
这些疾病的出现是医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它们改变了我们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一些新现寄生虫病包括:
1. 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最常见的新现寄生虫病之一,感染血吸虫病的人体内会出现血细胞异常和纤维化等症状。
该疾病在中国、韩国和日本等亚洲地区广泛传播,是造成当地人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 丝虫病:丝虫病是一种通过丝虫媒介传播的寄生虫疾病,感染后会出现肠道疾病和肝脏疾病等症状。
该疾病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较为常见。
3. 姜片虫病:姜片虫病是一种通过姜片虫媒介传播的寄生虫疾病,感染后会出现肠道疾病和肝脏疾病等症状。
该疾病在亚洲地区广泛传播,是造成当地人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4. 肠道阿米巴病:肠道阿米巴病是一种通过阿米巴原虫媒介传播的寄生虫疾病,感染后会出现腹泻、呕吐和神经系统症状等症状。
该疾病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较为常见。
除了以上列举的疾病,还有许多其他新的寄生虫疾病被诊断出来,这些疾病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寄生虫病的研究和发展,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https://img.taocdn.com/s3/m/e0ae3b39ee06eff9aef80773.png)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姓名:何庆加学号:1409503109专业班级:生物科学14摘要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寄生虫病是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病原寄生虫种类繁多,不少可在人兽之间自然地传播,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所以寄生虫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还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因此,本文就我国的典型的五大寄生虫病作简要论述,旨在了解和懂得防治这五大寄生虫病。
关键词:五大寄生虫病,防治目录一、五大寄生虫及五大寄生虫病二、寄生虫病的防治三、总结参考文献一、五大寄生虫和五大寄生虫病(一)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利什曼原虫是原生动物门,鞭毛纲中的动鞭亚纲的动物。
有分为前鞭毛体(细滴虫型)和无鞭毛体(利什曼型),细滴虫型,体梭形,中央有一个核,核前有一基体,由基体伸出一根鞭毛。
利什曼型外具有细胞膜,里面有胞质、胞核、和基体。
繁殖的方法是二分裂。
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
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
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
防治:1.病原治疗 2.脾切除治疗药物治疗无效、脾高度肿大,伴有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治疗。
(二)钩虫(hookworm)钩虫是属动物界——原体腔动物门——线虫纲——尾感器纲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简称十二指肠钩虫;美洲板口线虫,简称美洲钩虫。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
关于血吸虫病发病机制的描述
![关于血吸虫病发病机制的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f972566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d.png)
关于血吸虫病发病机制的描述血吸虫病,这一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疾病,长期困扰着人类健康。
了解其发病机制对于预防、治疗及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描述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以增进大家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一、血吸虫病的基本概念血吸虫病,又称裂体血吸虫病,是由裂体血吸虫属的寄生虫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
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受污染的水源,如河流、池塘等。
寄生虫侵入人体后,主要寄生于肝脏和肠道,导致相应病变。
二、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1.寄生虫侵入人体当人们接触受污染的水源时,血吸虫的尾蚴通过皮肤侵入人体。
尾蚴在人体内发育成童虫,随后迁移至肝脏和肠道。
2.童虫在肝脏和肠道发育童虫在肝脏和肠道发育成为成虫,并开始产卵。
血吸虫成虫的生命周期大约为4-6年,在此期间,雌虫每天可产卵约2000-3000个。
3.卵的排出与沉积产出的血吸虫卵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部分则沉积在肝脏和肠道组织中。
沉积的虫卵可引发局部炎症反应。
4.炎症反应与组织损伤虫卵周围的组织对虫卵产生炎症反应,形成肉芽肿。
肉芽肿逐渐纤维化,导致肝脏和肠道组织损伤。
同时,肉芽肿破裂可释放虫卵,使炎症反应扩散,加重组织损伤。
5.病理生理变化血吸虫病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肝脏功能减退、肠道吸收障碍、营养不良等。
长期病变还可导致肝硬化、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
三、结论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寄生虫侵入、发育、产卵、卵的排出与沉积、炎症反应与组织损伤等多个环节。
了解这些环节对于防治血吸虫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改善卫生条件、规范治疗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吸虫病的发病率,保障人民健康。
寄生虫课件第二次:血吸虫、曼氏迭宫绦虫PPT课件
![寄生虫课件第二次:血吸虫、曼氏迭宫绦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3ace5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b.png)
研究中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血吸虫和曼氏迭宫绦虫的生物学特性 较为复杂,给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 难度。此外,寄生虫病的流行地区往 往较为偏远,给样本采集和实地调查 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研究方法 和手段不断涌现,为寄生虫病的研究 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国际合 作和交流的加强也有助于推动寄生虫 病研究的进展。
曼氏迭宫绦虫
感染曼氏迭宫绦虫后,人体会出现恶 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导 致营养不良、贫血等。
对环境的危害
血吸虫
血吸虫的卵会随着粪便进入水体,孵化成毛蚴后进入钉螺等中间宿主,进而传 播给人类。血吸虫的传播对当地的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 存。
曼氏迭宫绦虫
曼氏迭宫绦虫的成虫寄生于猫、狗等动物的小肠内,其幼虫可寄生于淡水鱼体 内。人因食用了未煮熟的鱼而感染。曼氏迭宫绦虫的传播对当地的淡水生态系 统造成破坏,影响鱼类的生存。
进行治疗。
02
支持治疗:对于严重感染者,
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如输血、
补充营养等。
03
曼氏迭宫绦虫
04药物治疗:使用阿苯达唑源自药物进行治疗。05
支持治疗:对于出现症状者,
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如补充水
分、电解质等。
06
控制措施
血吸虫
灭螺:采取药物灭螺、物理 灭螺等方法,减少钉螺的数
量。
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居民对血吸虫病的认识 和预防意识。
寄生虫课件第二次血 吸虫、曼氏迭宫绦虫
目录
CONTENTS
• 血吸虫概述 • 曼氏迭宫绦虫概述 • 曼氏迭宫绦虫概述 • 血吸虫、曼氏迭宫绦虫的危害 • 血吸虫、曼氏迭宫绦虫的防治 • 血吸虫、曼氏迭宫绦虫的研究进展
血吸虫-寄生虫-复旦精品
![血吸虫-寄生虫-复旦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073155cc7e21af45b207a81e.png)
尾蚴
水植 生物
童虫
囊蚴
生活史小结(与肝吸虫的不同点)
1、成虫寄生于小肠 2、虫卵孵化于水中,毛蚴主动侵入扁卷螺 3、扁卷螺为中间宿主 4、感染期囊蚴附着于水生植物表面 5、荸荠、红菱、茭白等是传播媒介
(保虫宿主猪的感染率甚高) 6、幼体繁殖类型比肝吸虫多一代子雷蚴
三、致病 (Pathogenicity)
卫氏并殖吸虫── 肺型并殖吸虫病 斯氏狸殖吸虫── 皮下型并殖吸虫病
一、形态 (Morphology)
1.成虫 虫体肥厚,背隆、腹平 睾丸一对分支,左右并列, 卵巢也分支与子宫并列。
8-16 × 4-8 mm
2.虫卵 金黄色 椭圆形 卵壳厚薄不均一 卵盖大、略倾斜 卵细胞和卵黄细胞
二、生活史
类型 1.需一个中间宿主:血吸虫、 姜片虫 2.需二个中间宿主:肝吸虫、 肺吸虫
肝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学名华枝睾吸虫。成虫寄生在肝脏胆管和胆 囊,引起肝吸虫病 (clonorchiasis),属典型的食物 源性寄生虫病
一、形态 Morphology (一)成虫 外形扁平, 2 x 0.5 cm 口吸盘大于腹吸盘 肠管分两支,睾丸分枝状, 受精囊大
肺部成虫寄生,患者咳嗽、铁锈色痰或带血丝痰,易与肺 结核混淆。
异位寄生入脑,患者可引起头痛、癲痫、甚至半身不遂等。
四、诊断 Diagnosis
1. 痰、粪虫卵检查 Detecting eggs in sputum or feces 2. 免疫学检查 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ELISA、单抗
主要包括机械性损伤和代谢产物吸收的过敏反应。 营养不良、消化功能障碍。严重感染的儿童可 出现发育障碍和智力减退。
四、诊断 (Diagnosis)
人体十大寄生虫概述
![人体十大寄生虫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64f7a53c5901020207409c56.png)
1、每天均产卵约为10000~30000个
2、成虫在人体内一般可存活3年左右, 个别报道十二指肠钩虫可活7年,美洲 钩虫可晴、或久晴初雨之后种植红薯、 玉米、桑、烟、棉、甘蔗和咖啡等旱地作物时, 如果施用未经处理的人粪做底肥,种植时手、 足又有较多的机会直接接触土壤中的钩蚴,则 极易受到感染。钩虫卵在深水中不易发育,因 而,钩虫病的流行与水田耕作关系不大。但如 采用旱地温床育秧,或移载后放水晒秧等,则 稻田也有可能成为感染钩虫的场所。在矿井下 的特殊环境,由于温度高、湿度大,空气流通 不畅、阳光不能射入以及卫生条件差等原因, 亦有利于钩虫的传播。据四川省调查不同类型 的矿井,煤矿工人的平均感染率仍高达52.0%
预防绦虫病
①禁止出售含有囊尾蚴的猪肉和牛
肉 ②提倡猪圈养猪,猪圈远离厕所
③改变生吃猪、牛肉习惯,所用菜
刀、菜板生熟分开
6、弓形虫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寄生而引起的一种传 染病,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最终宿主,虫卵随 猫的便便排出 人类感染弓形虫的几种途径可以总结为:食用 未熟的肉类、接触猫咪粪便等其他弓形虫最终 宿主排出的粪便。正常与宠物接触并不会感染 怀孕了要孩子还是要猫咪?这是大家经常面临 的问题。尤其是家中的老人,坚信怀孕时决不 能养宠物,但是猫咪和孩子真的不能兼得吗?
致病
雌虫在肛管、肛周、会阴处移行、产卵, 剌激局部皮肤 ,引起肛门瘙痒,皮肤搔破 可继发炎症。患者常表现为烦躁不安 、失 眠、食欲减退、夜间磨牙、消瘦 。
婴幼儿患者常表现为夜间反复哭吵,睡不 安宁。长期反复感染,影响儿童身心健康
临床表现
瘙痒 :由蛲虫产生的毒性物质和机械刺激所产生, 夜间尤甚,影响睡眠,小儿哭闹不安。由于奇痒 抓破后造成肛门周围皮肤脱落、充血、皮疹、湿 疹。甚而诱发化脓性感染 消化道症状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等症状 精神症状 :导致精神兴奋,失眠不安,小儿夜惊咬 指等。小儿的异嗜症状,蛲虫病患者最为常见, 如嗜食土块、煤渣、食盐等 其他症状 :蛲虫的异位寄生所引起,如:阴道炎、 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等。也可侵入阑尾发生阑 尾炎,甚止发生腹膜炎
寄生虫病学(预防医学中级疾病控制)
![寄生虫病学(预防医学中级疾病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6efed2a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ea.png)
寄生虫总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原虫(疟疾)、血吸虫(血吸虫病)、钩虫(钩虫病)、丝虫(丝虫病)、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世界卫生组织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锥虫(伊氏锥虫病)人体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原虫)、线形动物(蠕虫类)、扁形动物(蠕虫类)、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宿主:是能给病原体提供营养和场所的生物。
最终宿主:是指寄生物的成虫或者有性繁殖阶段赖以寄生的物种。
这种宿主通常为寄生物提供长期稳定的寄生环境,包括营养和生物上的保护。
中间宿主:指寄生物的幼虫、童虫或者无性繁殖阶段用以寄生的物种。
这种宿主也可为寄生物提供营养和保护,无非寄生物不能在中间宿主体内成长为成虫,寄生物透过中间宿主为媒介,将自己送到最终宿主。
寄生虫:特征为,寄生其方式称为寄生,在宿主或者寄主体内或者附著于体外以获取维持其生存、各种寄生虫发育或者繁殖所需的营养或者庇护的一切生物。
机会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人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则大量增殖并引起疾病,这些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
例如,蠕虫中的粪类圆线虫和原虫中的刚地弓形虫,肺孢子虫等。
土源性蠕虫: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其虫卵或者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即可感染人的一类蠕虫。
包括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等人体常见寄生虫。
寄生虫生活史指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非消除性免疫: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是,对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彻底被清除,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临床表现为不彻底免疫。
消除性免疫指的是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彻底的反抗力。
保虫宿主又称为储蓄宿主、储存宿主。
普通来说,保虫宿主都会传播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
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感染的脊椎动物传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脊椎动物为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有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如有机会进入正常终宿主体内,则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寄生虫:血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
![寄生虫:血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https://img.taocdn.com/s3/m/dccdda06eff9aef8941e06ff.png)
1. 尾蚴致病: 尾蚴性皮炎(I、IV型超敏反应),局部皮 肤丘疹、瘙痒,或全身症状。 2. 童虫致病: 童虫移行所经过的器官可出现童虫机械性损 害,代谢产物引起的超敏反应,如:一过性 的血管炎、咳嗽、发热、咳血,嗜酸性粒细 胞增多等。
3. 成虫致病:
成虫寄生血管内机械性损伤,引起静脉内
膜炎;成虫的代谢产物、分泌形成免疫复
雌虫:前细后粗,虫体长 12~28 mm,宽0.1~0.3 mm, 虫体呈灰褐色。雌虫常居 留于抱雌沟内,与雄虫呈 合抱状态。
消化系统:有口、食 道、肠管。 生殖系统: 雄虫:睾丸多为7个,呈 串珠状排列。 雌虫:卵巢位于虫体中 部,呈长椭圆形。
(2)虫卵 淡黄色,椭圆形,约 (89×67)m,无小盖, 卵壳一侧有小棘。表面附 有宿主组织残留物。卵内 含一成熟的毛蚴,毛蚴和 卵壳间常可见到大小不等 的油滴状毛蚴分泌物。
重点:
1. 日本血吸虫:成虫、虫卵特征,生活史,致病机制,
临床表现,毛蚴孵化法原理和操作。
2. 绦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征。
3. 猪带绦虫:成虫、虫卵、幼虫(猪囊尾蚴)形态,
生活史,猪囊尾蚴致病性,诊断(猪带绦虫病诊断、
囊尾蚴病诊断)。
4. 牛带绦虫:成虫形态(与猪带绦虫区别),生活史。
课后复习题
成虫之前均被称为童虫。
二、生活史
20%沉积肝内 虫卵 70%沉积肠壁 10%随粪排出
成虫(门脉-肠系膜静脉)
体内移行
产出
虫卵
随粪便排出 入水孵出
毛蚴
中间宿主:钉螺
童虫
钻入人 牛、兔皮肤内(保虫宿主)
母胞蚴 子胞蚴
尾蚴
童虫移行途径:
皮肤→血流→右心→肺→左心 →体循环→门脉-肠系
五大寄生虫简介
![五大寄生虫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3cdee27af45b307e87197a9.png)
五大寄生虫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定义了五大寄生虫。
我国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世界卫生组织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锥虫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
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
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
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疟原虫(Plasmodium)是一类最低等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它们的整个身体虽则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却是引起疟疾的罪魁祸首。
疟原虫种类繁多,遍及全球,但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在我国较常见的有三种:引起疟疾每隔一天发作一次的间日疟原虫;引起疟疾每隔三天发作一次的三日疟原虫;引起疟疾周期不规则的恶性疟原虫。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
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
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
大多数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少数出现于皮内或皮下组织。
幼虫在某些吸血节肢动物中间宿主体内进行发育。
当这些中间宿主吸血时,成熟的感染期幼虫即自其喙逸出,经皮肤侵入终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
血吸虫(schistosome)隶属于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裂体属。
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包括人)的静脉血管内,亦称裂体吸虫或住血吸虫。
医学寄生虫学38血吸虫
![医学寄生虫学38血吸虫](https://img.taocdn.com/s3/m/d10fd86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2.png)
2 血尿和尿频
3
慢性感染引起肠道症状, 如腹泻、腹痛和体重下 降。
感染膀胱时,可能出现 血尿、尿频和排尿困难。
诊断方法包括粪便检查、尿液检查和血清学检测。
肝脏病变
重度感染引发肝脏疾病, 如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
血吸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净化饮水
饮用煮沸或过滤的净水,避免 接触未处理的污水。
螺类控制
清除感染螺类的水源,减少传 播风险。
医学寄生虫学38血吸虫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寄生在人类和动物的血管系统中。它的生命周期复杂 而特殊,经历雌雄成虫、虫卵和幼虫几个阶段。
血吸虫的生命周期
1
虫卵脱落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熟的雌虫产生数千个虫卵,它们离
开人体通过排尿或排便排出。
3
孵化和感染
4
囊蚴爬出螺壳,悬浮在水中,等待终 宿主觅食。
5
成虫寄生
6
在血管中,囊蚴脱变为成虫,寄生在 肠系膜窦、膀胱或其他器官中。
农业作业
在农田工作时,将手浸泡在 携带虫卵的水中,通过皮肤 感染。
洗涤行为
在感染水中洗涤衣物和身体, 直接接触到虫卵。
血吸虫的病理学
血吸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炎症和组织损伤。虫卵沉积在肠道或膀胱壁,导致慢性炎症和纤维化。在重 度感染下,可能引发肝脏、肺部和肾脏的疾病。
血吸虫病的症状和诊断
1 腹泻和腹痛
雌雄成虫交配
雌雄成虫寄生在人体的血管中,雄虫 依附在雌虫的腹部形成对生体。
孵化和感染
在水体中,虫卵孵化成毛蚴,感染中 间宿主——螺类,并在其体内发育成 为毛蚴囊蚴。
感染终宿主
终宿主(人类或动物)通过饮水,摄 入携带囊蚴的螺类,囊蚴穿过小肠壁 进入血管系统。
《我国五大寄生虫现状及其危害》
![《我国五大寄生虫现状及其危害》](https://img.taocdn.com/s3/m/eb102dc989eb172ded63b74c.png)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的危害及现状传统上认为寄生虫病属于热带病范畴,但事实证明,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远大于气候的影响。
在不发达地区,特别是乡村贫困人群中,一种或多种寄生虫同时感染的现象屡见不鲜。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动物区系分属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群类极为丰富,寄生虫种类也繁多。
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定义了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一.我国五大寄生虫是什么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
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
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
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疟原虫(Plasmodium)是一类最低等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它们的整个身体虽则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却是引起疟疾的罪魁祸首。
疟原虫种类繁多,遍及全球,但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在我国较常见的有三种:引起疟疾每隔一天发作一次的间日疟原虫;引起疟疾每隔三天发作一次的三日疟原虫;引起疟疾周期不规则的恶性疟原虫。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
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
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
大多数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少数出现于皮内或皮下组织。
五大寄生虫病
![五大寄生虫病](https://img.taocdn.com/s3/m/fb2e9edf5022aaea998f0fa4.png)
寄生虫10级护理二班五大寄生虫病:疟疾、日本血吸虫病、黑热病、丝虫病、钩虫病1、共生关系: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均受益。
如海葵和海螺2、共栖关系: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对另一方无益无害。
如 鱼与大鱼3、寄生关系: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如蛔虫与人4、寄生虫:属寄生关系的两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生物。
在寄生关系中,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5、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6、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7、储蓄宿主(保虫宿主):寄生虫寄生的除了人以外的脊椎动物。
8、转续宿主:寄生虫幼虫的非适宜宿主,在此宿主体内始终保持幼虫状态,如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则可发育为成虫。
9、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10、在流行病学上,常将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将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11、感染期:虫体发育至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称为感染阶段。
12、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在体内存活或增殖/繁殖的过程。
13、寄生虫病: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
14、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传播病原体。
15、隐性感染):是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16、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免疫功能不全时(如艾滋病患者),这些寄生虫的增殖力和致病力大大增强,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致死。
该类寄生虫又可称为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17、异位寄生:是某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可引起异位损害,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18、幼虫移行症):有些寄生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
19、免疫逃避:寄生虫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而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继续发育、繁殖、生存,这种现象称20、虫媒病:医学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这种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称虫媒病。
关于血吸虫的作文
![关于血吸虫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9cf4e4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12.png)
关于血吸虫的作文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它是一种寄生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寄生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肠道或血管系统内。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它是一种寄生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寄生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肠道或血管系统内。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它是一种寄生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寄生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肠道或血管系统内。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它是一种寄生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寄生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肠道或血管系统内。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它的生命周期非常复杂。
它的卵在水中孵化成螺旋形的幼虫,然后感染某些水生动物,成为尾蚴。
尾蚴会在水中游动,当它们接触到人或动物的皮肤时,会穿透皮肤,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
一旦进入人体,尾蚴会在体内发育成为成虫,寄生在人体的肠道或血管系统内,吸取宿主的血液和养分,从而导致寄主出现贫血、肝脏病变等症状。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它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据统计,全球有数亿人受到血吸虫病的威胁,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血吸虫病的发病率非常高。
血吸虫病不仅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还会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阻碍,因为患病的人们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为了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对水源的管理和治理,避免水源受到污染,减少血吸虫的传播途径。
其次,需要加强对水生动物的控制,减少它们对血吸虫的传播。
此外,人们还需要加强对血吸虫病的监测和治疗,及时发现和治疗患病者,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链条。
总的来说,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给人们的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水源的管理和治理,加强对水生动物的控制,加强对血吸虫病的监测和治疗。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传播途径
3.易 感 者
(1)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 (3)群众接触疫水 要)。 保虫宿主(病牛最重 (2)中间宿主钉螺的存在 ①生产关系接触疫水 人类对血吸虫都是易感的。 钉螺为惟一中间宿主。 ②生活关系接触疫水
(二)流行区类型
5、定量透明法 可提高检出率。
出活卵才有诊断价值。
四、诊断
(二)免疫学诊断
1、皮内试验(ID)普查过筛,不能确诊及疗效考核。 2、尾蚴膜反应(CHR) 有早期诊断参考价值。 3、环卵沉淀试验(COPT)有一定疗效考核价值。 4、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五、流行
避免接触疫水。穿防护鞋、 防护裤、涂防蚴宁等。
热力灭螺、生物灭螺等。
钉螺
成 虫
虫 卵
毛 蚴
胞 蚴 (2代)
侵入 尾 皮肤
蚴
童 虫
成 虫
门脉-肠系膜V.系统 肝门静脉
(人、哺乳 动物肝门 V.- 肠 系 膜 V. 系 统 )
小静脉 淋巴系统 右心 肺
左心
体循环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二、生活史
1、寄生部位: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2、宿 主:
1) 中间宿主:钉螺
2)保虫宿主:常见牛、狗、猪、鼠等
免疫复合物
沉积肾
血吸虫肾病
Ⅲ型超敏反应。 出现蛋白尿、水肿、肾功能减退等。
三、致 病
4、虫卵(最重要) 主要引起肉芽肿和纤维化
(1)肉芽肿(虫卵结节)的形成过程 ①急性虫卵肉芽肿 ②慢性虫卵肉芽肿 (2)病变主要损害肠、肝组织
临床表现:
血吸虫临床表现可分三期
1、急性血吸虫病
见于初次感染者
2、慢性血吸虫病 见于反复感染者 病人出现尾蚴性皮炎 3、晚期血吸虫病 见于反复大量感染者 病人常有腹泻、粘液脓血便、肝脾肿大、贫血、 急性血吸虫病主要症状: 血吸虫临床表现可分三期 消瘦、体力减退等。 1)发热 2)荨麻疹----超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4)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消化道症状 5)干咳、胸痛等---呼吸道症状 6)淋巴结、肝、脾大, 肝区压痛等
卵巢长椭圆形,子宫为一条直管。雌雄合抱。
血吸虫成虫(雌雄合抱)
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一、形态
虫 卵
椭圆形,淡黄色,无盖,
约89×67μm,卵壳薄,
小棘,微孔。卵内含有一 条毛蚴。组织残留物。
■
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二、生活史
4、皮肤型血吸虫病
5、其他异位损害(甲状腺、心包、肾等)
四、诊 断
(一)病原学诊断 1、直接涂片法 2、沉淀集卵法
用于慢性期和晚期病人。
①对未经治疗患者查 检出率低。用于重感染和急性病人。 出虫卵即可确诊。 3、毛蚴孵化法 快速简便。 普查时的常规方法, 是确诊和疗效考核的依据。 4、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 ②对曾治疗过患者查 取粘液脓血便, 检出率比上法高。
三、致 病
致病阶段为尾蚴、童虫、成虫及虫卵 ,以虫卵最为严重。
1、尾蚴 尾蚴性皮炎 为速发型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2、童虫 1)童虫
损伤肺
点状出血、出现发热、 咳嗽、 痰带血丝等。
2)童虫
分解 代谢产物
超敏反应, 出现荨麻疹等。
三、致 病
3、成虫
1)成虫
机械性损害
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
2)成虫
代谢产物等
血吸虫病人
血 吸 虫 病 人
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患者
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患者
巨脾型病人和腹水型病人
晚 期 血 吸 虫 病 患 者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
血吸虫病侏儒与同龄正常人 血吸虫病侏儒症患者(20多岁)
临床表现:
异位血吸虫病
1、脑型血吸虫病 虫卵进入脑和脊髓 异位损害常见脑和肺,也可见于皮肤、泌尿、 2、肺型血吸虫病 虫卵进入肺动脉 表现似脑膜脑炎,病人有头痛、嗜睡、意识 生殖系统等。 障碍、昏迷、偏瘫、痉挛、视力模糊、癫痫等。 表现为咳嗽、粘液样痰等。 3、胃型血吸虫病
根据我国钉螺的分布等特点,可分三种类型:
1)平原水网型 2)江湖洲滩型 3)山区丘陵型 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
等长江三角洲。
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像洞庭 湖、鄱阳湖、太湖 除上海市外,13个省、市、自 治区都有这种类型。过去广东
曲江、仁化县疫区即属此类。
六、防治
1、查病治病、消灭传染源
2、控制和消灭钉螺,切断传播环节 常见综合查病方法,如先用皮内试验过筛,阳性者 (1)查螺灭螺 采用粪检或肠粘膜活检等来发现病人。查出病人、病
牛、病畜要及时处理。常用药物有吡喹酮。 水网型、山丘型――结合生产,兴修水 (2)管好粪便,防止虫卵下水
利灭螺。 粪便无害化处理,堆肥,粪尿混合贮存,化学药 (3)管好水源,杀灭尾蚴 湖沼型――控制水位,改变钉螺孶生环境。 物灭卵。不用新鲜粪便施肥,粪缸、厕所不建在河沟 用井水或自来水。水加温至60℃,碘酊杀尾蚴。 3、保护易感者、防止感染 可用药物灭螺、 土埋灭螺、 边。
血吸虫(裂体吸虫)
(
(Schistosoma)
寄生人体的血吸虫有6种
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埃及血吸虫 (S. haematobium) 曼氏血吸虫 (S. mansoni) 湄公血吸虫 (S. mekongi) 间插血吸虫 (S. intercalatum) 马来血吸虫 (S. malayensis)
(一)分布
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亚洲的中国、日本、菲 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我国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 南13个省、市、自治区(贵州省无流行)。1986 年广东首先宣布基本消灭血吸虫病。随后上海、 福建、广西等也宣布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但目前 我国血吸虫病疫情仍十分严重。
解放前的上海市任屯村
解放后欣欣向荣的任屯村
二、生活史
3、感染阶段:尾蚴
4、感染方式:1)人接触疫水,尾蚴从皮肤侵入人体
(最常见感染方式)。
2)人喝进疫水,尾蚴从口粘膜侵入
人体。(少见感染方式)。
二、生活史
5、成虫产卵及产出虫卵的去路?
(1)大部分沉积在肠壁,最后死亡、钙化。
(2)小部分沉积在肝、死亡、钙化。 (3)小部分穿过肠壁,落进肠腔, 随粪便排出体外。
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一、形态 成 虫 人兽共患寄生虫
♀♂异体。
圆柱形,腹吸盘突出呈杯状,肠管在虫体后部汇合成 血吸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一支盲管。
6种重要寄生虫病之一
♂:乳白色、短粗,长约1-2cm。抱雌沟。睾丸7个, 世界10大热带病之一 串珠状排列。 ♀:棕褐色,细长,长约2-2.5cm,
晚期血吸虫病可分巨脾、腹水、 结肠增殖及侏儒四型 型: 超过脐平线、腹中线。 型:腹水、门脉高压, 腹壁、食管下 端及胃底静脉曲张为主的综合征。 3、结肠增殖型:腹痛、腹泻、便秘。重者不完全性肠 梗阻、肠壁溃疡、息肉 、结肠癌。 4、侏 儒 症:身材矮小,性器官发育不良等。 严 重 者―― 上消化道出血、 肝性昏迷而死亡。 青少年致侏儒症。 女性闭经不孕等。 1、巨 2、腹 脾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