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来分析托尔斯泰主义。
从《复活》解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
从《复活》解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作者:王梅菊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9期摘要: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是复杂矛盾的。
宗教对于托尔斯泰十分重要,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他的宗教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他,才会有新的发现。
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不同于基督教思想,但“托尔斯泰主义”受基督教思想影响很大,在其一系列观点中都可以找到宗教意识渗透的明显痕迹。
1899年完成的《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它比较明显地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其独特的宗教意识最显著。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托尔斯泰主义宗教思想在俄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列夫·托尔斯泰都有其独特的地位。
他以文学创作为手段,表达对俄国历史的思考、对现状的批判、对未来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
这套思想体系希望社会能以“博爱”为基础,“不以暴力抗恶”,进而进行“道德自我完善”——这就是所谓“托尔斯泰主义”。
这一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托尔斯泰始终把思想探索置于最高的地位。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艰难探索的一生,时代的局限使他不由自主地在相当程度上把自己的思想纳入了宗教的轨道。
因此,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他的宗教探索。
对于这些,带有思想总结性的最后一部小说《复活》体现得比较明显。
1921年张闻天在《托尔斯泰的艺术观》中指出托尔斯泰“拿宗教的知觉去评定艺术的价值”,这种宗教的知觉即为基督的知觉,“基督的知觉给一切人类情感以新方向”[1]。
刘半农认定托尔斯泰的创作以“‘Where’s?love,there’s?God’(哪里有爱,哪里就有上帝)一说为归宿”。
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明显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他的那些以“爱”为主题的人道主义思想源于基督教义。
但托尔斯泰的宗教意识并不是独立表现的,作者的“不以暴力抗恶”等主要思想是它的载体。
小说《复活》读后感(通用36篇)
小说《复活》读后感小说《复活》读后感(通用36篇)小说《复活》读后感篇1《复活》,这本书讲了玛丝洛娃被陷害从而被判苦役5年,在她小时勾引了她的聂赫留朵夫准备去救她,却被她冷眼相待。
一路上,他发现了许多冤屈,不公,最终成功救出玛丝洛娃,并且,他的后半生也去为为穷苦人洗清冤屈而奔波……读完它,我深有感触,其中的冤屈令我愤愤不平,胡作非为的看守,没有同情心的典狱长,贪生怕死的恶人……这些深深印在我的心底,100多名工人因没有身份证而被扣押,许多人因犯了莫须有的罪名而坐牢……都令我气氛,罪恶的人啊!写这本书时,农奴的压迫除了来自地主与官吏,又多了资产阶级,农民苦难倍增,托尔斯泰无法忍受。
九十年代初期,托尔斯泰发表了几篇谈论饥馑的著名文章,文章中揭露一些省分中骇人听闻的灾难,指责统治阶级对饥民的命运毫不关心。
从这时候开始,托尔斯泰文风大变,所出的集子色彩强烈插图很多,但是文字浅白故事简单,简直无法让人相信这些是出自《战争与和平》这撼人史诗的一代文豪。
迂腐的统治在这本书中全面表现了出来,好人无好报,奸臣当道……多么无能的社会,多么无能的沙皇,这是正需要一个像鲁迅一样的人去与恶势力所做斗争。
托尔斯泰勇敢的站出来,写下了这本书。
但愿不要再有这样的社会。
它的伤害太大。
小说《复活》读后感篇2“复活”,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
我对托尔斯泰颇有了解。
他并不是一个科幻作家,因而我借着这个寒假怀着极大好奇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一任曾经有着纯真美好童年的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感情。
聂赫留朵经历了军旅的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
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
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
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
《复活》教学目标1.了解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及写作动机,了解当时俄国的社会历史风貌。
2.通过细节,揣摩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尤其是体会聂赫留朵夫心灵的变化。
3.通过梳理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原型和形象发展,体会托尔斯泰寄寓的人性理想。
4.通过讨论聂赫留朵夫“哭”与玛丝洛娃“笑”和解读课文插画,深入玛丝洛娃的内心世界。
5.理解“复活”的意蕴,探究主旨。
教学重点1.了解“心灵辩证法”,体会聂赫留朵夫心灵的变化。
2.掌握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对话、神态、动作、玛丝洛娃的“笑”。
教学过程一.导入关晓彤期末汇演图片导入。
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芜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世界经典名著《复活》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晚期作品。
小说是经过1889-1899十年的长期思想、艺术探索总结而成,讲述的是一个曾经纯洁、善良的少女玛丝洛娃的悲惨命运。
玛丝洛娃是私生女,一对富有的姐妹俩伊凡诺芙娜收养了她,不幸的是,当玛丝洛娃16岁的时候,她的监护人的侄子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她,并致使她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在送进育婴堂后不久便死了。
玛丝洛娃在受尽各种磨难之后,沧为妓女,在她26岁的时候,因被人指控与别人合伙谋害一位西伯利亚商人以盗取钱财而被押解去法庭,在这儿,她碰上了当时作为陪审人之一的聂赫留朵夫,这位最初使她陷入后来苦难的初恋情人是如何处理他们之间曾经的这段感情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被罗曼·罗兰称为“歌颂同情心最美好的篇章”的《复活》。
二.文化常识1.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从《复活》片断解析看托尔斯泰独特艺术手法
从《复活》片断解析看托尔斯泰独特艺术手法文学泰斗、批判现实主义集大成者列夫·托尔斯泰极其善于将人物置身于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中,探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来揭示人物多样化的性格特征,给读者留下铭心的记忆,《复活》中的主人翁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艺术手法下塑造出的典型人物形象。
本文试图以作品中法庭庭审一节的片断解析为例,从中细细品味托尔斯泰在人物刻画上的不朽艺术魅力。
标签:人物;戏剧化;心理冲突;讽刺艺术;手法运用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被列宁誉为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他的文学艺术博大精深,除了擅长以特有的广度来再现史诗般的宏伟场景,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其揭露丑恶社会现实的创作主旨,更为突出的是他善于洞察人物内心奥秘,刻画微观世界人物心灵的嬗变过程,将人性的下意识思想行为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就透过《复活》中庭审一节片断的精心架构来感受这位大文豪独到的艺术才华。
小说写贵族少爷、大学生聂赫留朵夫,一年暑假到姑母家的田庄消夏度假,不经意间爱上了姑母家收养的婢女玛丝洛娃。
几年后,他在服役前因顺路再次来到姑母家住了四天,就在那个复活节的晚上,他诱骗并占有了玛丝洛娃。
为此玛丝洛娃跌入了苦难的深渊:被主人赶出家门,为了生计被迫当女仆,又因不堪忍受男主人的调戏重新漂泊,最后沦为妓女。
在一次旅馆仆役谋财害命的案件中被他人嫁祸,使她背负着杀人犯的罪名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
然而在法庭审判中,聂赫留朵夫戏剧化地作为贵族代表参加了陪审,他一眼就认出了面前这位正要受审的女人就是自己十年前凌辱并抛弃的玛丝洛娃,于是他的内心卷起波澜,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心里展开。
几经挣扎后的聂赫留朵夫终于鼓起勇气承认了自己的罪过,并决心与玛丝洛娃结婚以赎前愆。
他清理了财产,把土地分给了农民,想方设法营救玛丝洛娃,还一直跟随着她到西伯利亚。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思想艺术家,其终身宏愿是拯救人类灵魂,开拓大同世界。
他的文学创作与其思想探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他的一生是苦苦追寻探索的一生,其追寻的结果就是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其思想来源是非常复杂的、多重的。
一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来源托尔斯泰主义的宗教来源之一就是东正教思想。
东正教是托尔斯泰主义得以产生的土壤。
东正教是俄罗斯国教,当时的整个俄罗斯民族都笼罩在浓厚的东正教氛围之中。
托尔斯泰作为一名俄罗斯贵族,一出生就接受了东正教的洗礼,成为一名基督教徒。
托尔斯泰自幼父母双亡,由笃信东正教的塔吉雅娜姑姑培育长大。
这些都培育了托尔斯泰最初的宗教仁爱精神。
然而,当时俄国的东正教会与沙皇专制制度相互勾结,迫害真正信奉基督的教徒,背离了基督教的原始教义精神。
托尔斯泰为此深为痛苦、反感,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
在上大学期间,托尔斯泰接受了卢梭、休谟、伏尔泰等为代表的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思想。
在这些启蒙思想家中,托尔斯泰特别推崇卢梭。
卢梭那回归自然、平等博爱的自由思想让托尔斯泰产生了深深的心理认同。
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把卢梭的像章挂在自己的胸前。
托尔斯泰博览群书,先后接受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欧洲古典哲学家康德和西方近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等人的宗教观的影响,因此,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中一度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
他曾广泛引用这些先哲们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宗教的认识。
例如:苏格拉底曾说:“我们接近的真理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摆脱生命。
”[’’“肉体生命是罪恶和谎言。
肉体生命的消灭便是幸福,我们应当心向往之。
”叔本华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也曾说过:“生命是个不应存在的东西,是罪恶,转化为空无是唯一的幸福。
”这些先哲、圣人们对生命的否定、对死亡的礼赞深深影响着托尔斯泰,使其陷入悲观的境地,从而对他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9课 复活(节选) Word版含解析
第9课复活(节选)课文导入素养任务“复活”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死了又活过来”,一般指的是肉身的复活,这种形式的复活我们在影视剧里数见不鲜。
而今天我们将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去认识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复活类型——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并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去感知美好人性的复归。
1.理解文本思想内容,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任务驱动一阅览资料·认识作者[资讯概览]一、作者介绍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1847年退学后,回到故乡并在自己领地上做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二、典型事迹托尔斯泰的苦恼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
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可是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
《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形象分析—解析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形象分析——浅谈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与创作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描写贵族地主的生活,这反映了作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他对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等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塑造了一批带有自传性特点的主人公形象。
高尔基认为:“聂赫留朵夫、列文、伊尔琴尼耶夫、奥列宁——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作者自己的肖像,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他精神发展上的几个阶段罢了。
”这段话指出了托尔斯泰小说的自传性特点。
托尔斯泰作品中有一系列的自传性礼物,这些主人公的思想状况大致反映了作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发展水平,且都是是沿着现实的、发展的轨迹前进的。
《复活》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大托尔斯泰的最后一个自传形象。
他原本是一个正直、善良、纯沽的贵族青年,善于观察和思考,真诚地爱着卡秋莎.玛丝洛姓。
但是军队的腐朽生活使他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后又抛弃了她,使她堕入了社会底层,陷入了不幸的深渊。
多年之后,他在法庭上又见到了玛丝洛娃,她的悲惨遭遇使他震惊和反省。
于是,聂赫留朵夫为减轻玛丝洛娃的厄运而上下奔波、到处求情,同时也认清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及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和残忍本性。
最终,他放弃了土地、豪宅以及舒适的贵族生活,跟随玛丝洛娃去了西伯利亚,完成了精神上的“复活”。
作为自传性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作家的生平经历极为相似。
托尔斯泰出身名门世家,就其出身和所受的教育来看,他属于俄国上层地主贵族;聂赫留朵夫出身世袭豪门,亲戚们都是大臣。
托尔斯泰青年时代曾有过十年的放荡史,他打仗、决斗、赌博、挥霍、处罚农民、酗酒,过着淫荡的生活。
对此,托尔斯泰感到可怕、厌恶和内心的痛苦。
聂赫留朵夫在离开姑妈们的庄园后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
他迷恋酒色,享乐成癖。
对待宗教,托尔斯泰与聂赫留朵夫都经历了由少年时的笃信,到青年时的不信,再到“复活”后信奉的相似过程。
聂赫留朵夫与托尔斯泰在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质上也很相似。
而且,和作家一样,聂赫留朵夫在思想上也经历了一个艰巨漫长、曲折反复的变化发展过程。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节选)》阅读训练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节选)》阅读训练列夫·托尔斯泰《复活(节选)》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玛丝洛娃走到门口,还没有看见典狱长,聂赫留朵夫却看见她了。
她脸色红红的,精神抖擞地跟着看守走来,摇头晃脑,不住地微笑着。
她一看见典狱长,脸上现出惊惶的神色,她盯住他,但立刻镇定下来,大胆而快乐地向聂赫留朵夫打招呼。
“您好!”她拖长声音说,脸上挂着微笑,使劲握了握他的手,这跟上次大不一样。
“喏,我给您带来了状子,您来签个字。
”聂赫留朵夫说,对她今天见到他时表现出来的那副活泼样子,感到有点奇怪。
“行,签个字也行。
干什么都行。
”她眯缝着一只眼睛,笑嘻嘻地说。
……他指点她该怎么签,签在什么地方。
她拿起笔,用心在墨水缸里蘸了蘸,抖掉一滴墨水,写上自己的名字。
“没有别的事了?”她问,忽而望望聂赫留朵夫,忽而望望典狱长,随后把笔插在墨水缸里,接着又放在纸上。
“我有些话要跟您说。
”聂赫留朵夫接过他手里的笔,说。
“好,您说吧。
”她说,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心事或者想睡觉,脸色变得严肃了。
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屋子里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
……他把臂肘搁在桌上,身子凑近她,这样说话就不会让那个坐在窗台上的看守听见,而只让她一个人听见。
他说:“要是这个状子不管用,那就去告御状。
凡是办得到的事,我们都要去办。
”“唉,要是当初有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说,“我那个辩护人是个十足的笨蛋,他老是对我说肉麻话,”她说着笑了,“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
可现在呢?他们总是把人家都看成小偷。
”“她今天好怪!”聂赫留朵夫想,刚要说出他的心事,却又被她抢在前头了。
“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
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
说实在的,大家都弄不懂是怎么搞的,这样一个顶刮刮的老婆子,竟然也叫她坐牢,不但她坐牢,连她儿子也一起坐牢。
大家都知道他们没犯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他们就坐了牢。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作者:黄焯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08期摘要: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作品。
首先,它对在当时社会的罪恶和腐朽反动的国家、法律、教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披露。
更重要的是,许多人认为本书宣扬了“博爱”、“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思想,即“托尔斯泰主义”。
文章将对《复活》中体现的“博爱”、“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三个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复活;托尔斯泰主义;分析一、托尔斯泰主义的内涵托尔斯泰主义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突变后提出的基于对俄国和全人类终极关怀的主张,以“不以暴力抗恶”为主要内容,包括“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博爱”、“宽恕”。
托尔斯泰在完成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批判力量发展到顶峰,达到了“清醒现实主义”。
以广大农民观察俄罗斯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表达自己的意见,是他后期创作批评的根源,并在他的小说《复活》中表现最为引人注目,也最为突出。
《复活》包含的思想,除了对现实无情的批判,还热切宣扬赎罪、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博爱”思想,被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对生命、生活进行思考和体悟后为人生方向寻找的标志。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它对人生的关注、对人类精神终极目标的关怀,对未来的积极意义将逐渐显示出来并引起重视。
二、《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如果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精神结晶,那么《复活》便是托尔斯泰精神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博爱。
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复活》中,“博爱”几乎与“宽恕”等同,因为不能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宽恕是博爱的最大障碍。
如果一个人不能原谅别人,内心很容易被“恨”占据,恶是世界不和谐、无法共生的根源,而恨往往是人们遭受恶的摧残造成的。
高二语文复活节选内容概括
高二语文复活节选内容概括
《复活》是一部由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小说,节选部分主要讲述了善良的贫弱少女玛斯洛娃被贵族青年聂赫留道夫诱奸后遗弃、沦落火坑、又被诬为图财害命而遭到黑心肠法官的不公正审判的悲剧故事。
同时,以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为主要叙述者的叙述方位,着重刻画了聂赫留道夫灵魂复活的精神历程。
在节选部分中,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
这一过程反映了托尔斯泰主义中的一方面: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宣扬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
总之,《复活》是一部描写人性、道德和精神复活的小说,通过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故事,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道德沦丧,呼吁人们追求真理、正义和真正的复活。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
在节选的这一部分里,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
这是他“复活”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这个正处于心灵转变的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如刚开始交谈时他在“你”“您”之间的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他流露出的窘态,通过这些细节把握这个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在他身上寄予的人性理想。
【教学目标】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了解《复活》的主要内容,积累文学常识。
2.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
3.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4.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感受人道主义的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体会“复活”的含义情景导入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位文学家因为文学成就巨大,而被中国的读者尊称为“翁”:一位是莎翁——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另一位是谁呢?19世纪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托翁。
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马克·吐温称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长篇小说《复活》。
法国著名评论家罗曼·罗兰曾说:“《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任务一:知人论世1.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是人类文化史上灿烂的巨星。
《复活》是他世界观发生剧变后,呕心沥血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很多年前,我就曾拜读文学巨匠托尔斯这部代表作,对其中的男女主人公留有深刻印象,可能是身为一名女性的关系,我更关注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其多孑的命运、经历的坎坷无不使我的心牵挂。
今天当我再次品读这位大师的作品时,对其塑造的男女主人公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对这部著作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复活》作为托尔斯泰的代表性作品,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精神,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更是爱的复活,道德的复活。
有人曾这样描绘“托尔斯泰主义”:以基督教“博爱”思想为基础,鼓吹不以暴力抗恶,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寻求出路。
认为书中充满了托尔斯泰布道式的道德说教,并把这些视为托尔斯泰作品中的消极因素。
我并不否认这部作品有其悲剧性和历史的局限性,艺术作品源于生活,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托尔斯泰,其思想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但我想这并不能取代这部作品体现出的对人生、人性的关注,对人类精神的关怀,对未来社会起到的日益凸现的积极作用。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不止一次地提到博爱这个观点。
他认为所有的社会不公,一切的恶的来源都在于人没有得到人应有的待遇。
按照托尔斯泰的观点,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每个人都应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罪。
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既没有权利去仇恨别人,更没有权利去惩罚别人。
这里的“爱”抛弃一切物欲和功利主义,是一种没有外在压力,从自我内心迸发出的感情和理念。
“爱”使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续,使人类社会得以进步和发展。
托尔斯泰也试图以它来规范和调和整个社会。
在第二部第四十节托尔斯泰为犯人所遭遇的悲惨境遇寻找原因邪道:“‘他们所以没有这样做,甚至不许别人这样做,无非是因为他们不认为他们面前站的是人,他们心目中没有他们对人所负的责任,只有官职和这种官职的要求,把这些东西看得高于人与人的关系的要求。
《复活》及现实主义
不论是聂赫留朵夫皈依宗教,还是卡秋莎和西蒙松的精神结合,都是作家通过两个主人公不同的人生归宿,宣扬他的博爱思想、道德至善和不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的集中体现。
而聂赫留朵夫,本来是两个老处女所钟爱的侄子,是个年轻的公爵。当时,他正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恰好是这一年,他在学校已读过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斯宾塞关于土地所有制的理论,对他影响很深。他曾联想自己家里拥有大量土地的实际,痛感“土地私有制的种种残忍和不公正。”于是他决定不再享受土地方面的财产权,立刻把他从父亲名下继承的土地送给农民。
而卡秋莎的精神“复活”,却是从聂赫留朵夫的忏悔赎罪并多次探监的感召下开始的。虽然当初她也感到十分厌恶,避而远之,甚至有时还义正词严地痛斥他“您是老爷,是公爵,你用不着跟我打交道,免得惹一身脏。你去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红钞票。”但她逐渐发现,聂赫留朵夫不仅对自己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和关注,而且也为广大无辜的冤狱犯奔走上诉,于是她逐步地被他的善良愿望所感动,并唤起了她过去同聂赫留朵夫间的爱情复苏。诚然,卡秋莎的精神“复活”的根本缘由,乃是她在政治犯的环境里,使她逐渐认识到人的价值和尊严;在无辜而善良的囚犯们的关怀与帮助下,促使她那未泯灭的美好心灵逐渐苏醒。也正因为如此,她才在人生的归宿上作了严肃的权衡和选择。她为了聂赫留朵夫的前途着想,为了不致成为他的拖累,依然拒绝了他同自己结婚的要求,宁愿同政治犯西蒙松颠沛流离,从精神上得到结合,也不愿再回到聂赫留朵夫的怀抱,享受荣华富贵。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是人类文化史上灿烂的巨星。
《复活》是他世界观发生剧变后,呕心沥血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很连年前,我就曾拜读文学大师托尔斯这部代表作,对其中的男女主人公留有深刻印象,可能是身为一名女性的关系,我更关注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其多孑的命运、经历的坎坷无不使我的心牵挂。
今天当我再次品读这位大师的作品时,对其塑造的男女主人公有了更深刻地熟悉,对这部高作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复活》作为托尔斯泰的代表性作品,集中表现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精神,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更是爱的复活,道德的复活。
有人曾这样描画“托尔斯泰主义”:以基督教“博爱”思想为基础,鼓吹不以暴力抗恶,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向宗教寻求前途。
以为书中充满了托尔斯泰布道式的道德说教,并把这些视为托尔斯泰作品中的消极因素。
我并非否定这部作品有其悲剧性和历史的局限性,艺术作品源于生活,生活在那个时期的托尔斯泰,其思想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期的烙印。
但我想这并非能取代这部作品表现出的对人生、人性的关注,对人类精神的关切,对未来社会起到的日趋凸现的踊跃作用。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不止一次地提到博爱这个观点。
他以为所有的社会不公,一切的恶的来源都在于人没有取得人应有的待遇。
依照托尔斯泰的观点,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每一个人都应在上帝眼前承认自己的罪。
而正因为如此,咱们既没有权利去仇恨他人,更没有权利去惩罚他人。
这里的“爱”抛弃一切物欲和功利主义,是一种没有外在压力,从自我心里迸发出的情感和理念。
“爱”使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续,令人类社会得以进步和发展。
托尔斯泰也试图以它来规范和调和整个社会。
在第二部第四十节托尔斯泰为犯人所遭遇的悲惨境遇寻觅原因邪道:“‘他们所以没有这样做,乃至不准他人这样做,无非是因为他们不以为他们眼前站的是人,他们心目中没有他们对人所负的责任,只有官职和这种官职的要求,把这些东西看得高于人与人的关系的要求。
论托尔斯泰主义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的体现
论托尔斯泰主义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的体现摘要: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托尔斯泰自传性主人公发展的顶峰,是托尔斯泰思想的主要成果的充分体现。
本文主要从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的体现进行分析。
关键词:托尔斯泰主义;《复活》;聂赫留朵夫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托尔斯泰经过紧张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彻底地与贵族阶级决裂,站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
“托尔斯泰主义” 的思想在此时发展到了顶峰——建立在宗教道德基础上的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爱一切人,“勿以暴力抗恶”,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使人类达到“最后的幸福”。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晚年思想的结晶,聂赫留朵夫身上体现出的托尔斯泰的思想最多的便是托尔斯泰主义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下面将对聂赫留朵夫身上体现的这两种思想进行分析。
《复活》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彻底的转变彻底与贵族阶级决裂,站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托尔斯泰晚年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本文主要从托尔斯泰主义集中讨论《复活》中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所体现出的托尔斯泰的思想。
一、道德的自我完善——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年少的聂赫留朵夫个纯洁、热情、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他和卡秋莎的关系也是纯洁而愉快的。
他们在一次玩“捉人”游戏的时候,聂赫留朵夫吻了卡秋莎。
两人的关系从不相识、不留意到相互爱慕。
那时在聂赫留朵夫的眼中只要有卡秋莎的出现,就会觉得似乎一切都被阳光所照亮,一切烦恼都变得更有趣、更悦目、更有意义,生活也变得更快活,这时候他认为精神上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但由于聂赫留朵夫参军后被军队的不良风气所同化而日渐堕落,诱奸了卡秋莎,使卡秋莎也慢慢走向了堕落。
因此,当他在法庭上与卡秋莎·卡秋莎不期而遇时,作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极为震惊,他害怕卡秋莎说出他是她造成悲剧的真正罪人,所以极力躲避卡秋莎的视线,害怕她看见自己。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复活》阅读任务清单
整本书阅读:《复活》阅读任务清单【学习目标】1,阅读完《复活》整本书,梳理《复活》故事情节。
2,以课文《复活》节选和学案补充部分为例,通过交流分享,认识列夫·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技巧(心灵辩证法),进一步理解聂赫留多夫和玛丝洛娃等人物形象。
3,深入探究托尔斯泰笔下“复活”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1,阅读完《复活》整本书,梳理《复活》故事情节。
2,以课文《复活》节选和学案补充部分为例,通过交流分享,认识列夫·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技巧(心灵辩证法),进一步理解聂赫留多夫和玛丝洛娃等人物形象。
3,深入探究托尔斯泰笔下“复活”的深刻含义。
【课前预习】知人论世: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于俄国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出身名门贵族。
1844年考人喀山大学东方系,1851-1854年在高加索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
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镇,享年82岁。
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作品简介:《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
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
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
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
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
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
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
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从而走向“新生”。
谈《复活》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矛盾
谈《复活》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矛盾作者:何永忠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期何永忠(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306)[摘要]小说《复活》中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道德自我完善”“精神的人”压倒“兽性”的人。
批判沙皇专制制度,表达农民的愿望与要求。
他怀着美好的理想,寻找改革俄国黑暗现实的道路,托尔斯泰反对当政的暴力行为、强权统治和邪恶的政治势力。
托尔斯泰思想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政治体制、历史传统以及诸多复杂背景的真实反映。
[关键词]托尔斯泰主义;复活;道德自我完善[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1-0077-02《复活》充分反映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作家思想探索和创作实践的艺术总结。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作为生活在宗法制度下的广大农民的代言人,对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空前激烈的批判,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做了深刻的揭露;同时也集中宣扬了作家的政治理想——托尔斯泰主义。
其中渗透着浓烈的宗教思想,寄托着托尔斯泰的社会理想。
然而,他美好的社会理想与无情的现实却产生猛烈的冲突和激烈的矛盾。
是用博爱拯救人的灵魂还是以暴力摧毁人的邪恶?直到作家晚年创作《复活》时完成了“道德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的带有浓郁博爱、宽恕思想的“托尔斯泰主义”。
《复活》通过玛丝洛娃的冤案和聂赫留朵夫的奔走营救,一方面不仅彻底揭露并严厉批判政府的司法制度,触及了整个官僚社会,而且集中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尖锐地提出土地问题,充分表达农民的愿望与要求。
另一方面,作品还猛烈地攻击沙皇专制政治的精神支柱——官办教会。
同时作品又大力宣扬了“道德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的说教,表现出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矛盾与消极的方面。
其中深刻的思想矛盾性质,是在对法律、对贵族、对宗教的批判中表现出来的,是通过人物、情节、场景的对照,尤其是通过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为何死去?何以复活?——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复活》(节选)赏读
◎ 湖南省株洲市南方中学正高级教师 谭勇平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引诱天真、善良的玛丝洛娃,在她怀孕后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复活》(节选)赏读为何死去?何以复活?聂赫留朵夫是怎样“复活”的?首先,他有“复活”的基础。
聂赫留朵夫出身贵族家庭,在读大学时曾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高尚理想,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
他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而两人的爱情也是纯洁美好的。
这时的他是“活着的”,处于良心纯正、道德正派的时段。
在玛丝洛娃受到审判时,聂赫留朵夫担任陪审员。
当他见到玛丝洛娃,并通过交谈认识到自己之前的行为对她造成深深的伤害时,良心受到谴责,昏睡的灵魂被震撼了,探监忏悔成为他“复活”路上的重要一步。
他想通过拯救玛丝洛娃以赎前罪,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在这个过程中,他有过犹豫和担心,如课文中“‘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
’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
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
”但后来“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聂赫留朵夫不断和律师、庭长、将军、枢密院官员等人物交涉,试图为玛丝洛娃和其他受难的无辜者找回清白和公道。
至此,他聂赫留朵夫是怎样“死去”的?聂赫留朵夫的“死去”是从他加入禁卫军团后开始的。
他受道德败坏的军官影响,开始追求享乐,走向堕落,成为作风荒唐的纨绔子弟。
进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后,他变得猥琐、卑劣、空虚、渺小,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他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工具”。
诱骗玛丝洛娃后,他给了她一百卢布并抛弃了她。
列夫·托尔斯泰写道:“人性受精神控制,兽性受人类欲望控制,人性的精神世界可以满足,兽性的精神世界无法满足,人性有更美好善良的追求,兽性只是在填充欲望。
”此时的聂赫留朵夫已被人的“兽性”控制,导致了玛丝洛娃的悲剧。
从《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形象看托尔斯泰主义
从《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形象看托尔斯泰主义【摘要】托尔斯泰是俄国的一位伟大作家,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曾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评论,并提出了以“镜子说”为核心的文学反映理论。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在《复活》中作者为我们成功塑造了聂赫留朵夫这样一个通过身体力行使灵魂得到救赎的主人公形象。
聂赫留朵夫是托翁极力追寻和宣扬的托尔斯泰主义实践者的代表,是托尔斯泰主义的集中体现者。
【关键词】聂赫留朵夫;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是俄国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天才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对此,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在自己半世纪以上的文学活动中创造了许多天才的作品”,主要描写了一九〇五年革命前的俄国,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命题,并且拥有巨大的艺术力量,从而“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1〕列宁以自己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文学知识在1908至1910年间撰写了多篇论述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的文章,对这位文学巨匠做出了精辟的解读,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文艺理论。
列宁指出:“托尔斯泰的批判所以有这样强烈的感情,这样的热情,这样的有说服力,这样的新鲜、诚恳并有这样´追根究底´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正原因的大无畏精神,是因为他的批判真正表现了千百万农民的观点的转变,这些农民刚刚摆脱农奴制度获得了自由,就发现这种自由也不过意味着破产、饿死和城市底层的流浪生活等等新灾难罢了。
”〔2〕《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经典作品,较为充分和深刻地展现了“托尔斯泰主义”,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
因此,对《复活》主人翁聂赫留朵夫的再解读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复活》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从而深入认识“托尔斯泰主义”的消极作用与积极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列宁文学反映论的精神实质,丰富和发展新文艺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玛丝洛娃来分析托尔斯泰主义。
玛丝洛娃是列夫托尔斯泰《复活》中的女主人公,她原本是个单纯美丽的平民女子,天真无邪的少女,但残酷的社会将她逼向生活的堕落。
自从被聂赫留朵夫蹂躏抛弃后,沦落为妓女,后来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
作者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
但玛丝洛娃的迷失并没有让她沉沦,她不断的探索人性,寻找复活之路。
一方面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再度重逢,让他认清了自己的可耻面目,决心悔过自新。
他还决定用行动去唤醒她的灵魂。
三次到监狱探监,使玛丝洛娃有不同的变化,,第二次的爆发意味着她麻木的心灵开始复苏,她重新找到了人身上的善,恢复了以前的信念。
另一方面,玛丝洛娃的复活,是西蒙松给她带来了光明、尊严和生活的信心,使玛丝洛娃真正地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之路寄托了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
在她的“复活”中,作为一个“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作者以宗教道德的人生观出发,主张“勿以暴力抗恶”,作者认为主人公的精神归宿即“博爱”与“宽恕”。
通过聂赫留朵夫来分析托尔斯泰主义。
聂赫留朵夫是列夫列夫托尔斯泰《复活》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有名望的法庭陪审员,刚开始他纯洁、热情、善良追求理想,但后来他被生活同化,开始放纵情欲,走向堕落,变的猥琐、低下、空虚和渺小。
但最后,他终于认清了自己的虚伪可耻,决定悔过自新,开始从忏悔逐渐走向“复活”。
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一方面他受当时贵族生活方式的影响而走向堕落,一方面当他认清现实,不断接触现实后,他开始认清了自己,进而他开始批判自己所属阶级的道德标准、腐蚀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他开始寻求“复活”之路,开始改恶从善,以宗教道德来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既是他人的品质的复活,也是他转变贵族立场,走向人民的过程,他信奉“勿以暴力抗恶”的不抵抗主义,俨然是“托尔斯泰主义“的化身。
作为一个“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作者以宗教道德的人生观出发,认为主人公的精神归宿即“博爱”与“宽恕”。
在聂赫留朵夫身上表现了作者自己世界观的矛盾,具有自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