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意象(结合统编教材整理)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最新整理)
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表思念。 (3)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
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4)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5)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
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竹:
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 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等。桑榆 《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 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9、菊花: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 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 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 常 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范仲淹《渔家傲》: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 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 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6、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有关古诗常见意象及含义
古诗常见意象及含义有关古诗常见意象及含义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常见意象及含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
附:“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2、梅花(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2)凌寒不屈的顽强(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4)隐者高士的象征(5)清冷淡雅的美人(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3、菊花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4松柏孤直、顽强、高洁5莲爱情6梧桐凄凉、悲伤7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1)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2)草木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8、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凄凉9、红豆爱情、相思10、豆蔻少女美貌、清纯、风华绰约11、竹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畏逆境、高洁、谦虚12、黍离。
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13、丁香:愁思或情结14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15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16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17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18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19桃花:象征美人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兰:高洁21牡丹:富贵美好二、动物类1蝉:(1)品行高洁。
(2)悲凉凄切(3)人生短暂,怜惜生命2、杜鹃悲苦、哀怨、凄凉、乡愁乡思3、鹧鸪乡思、羁旅行役4、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孤独、书信、消息5乌鸦衰败、荒凉、小人、俗客庸夫6蟋蟀思乡7鸳鸯夫妇恩爱8精卫复仇、奋斗、不畏艰难9青鸟信使10、燕子:(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分析 图
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分析图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分析图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整理?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主要有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气节?积极向上。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背景。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掌握古诗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
1.能听说读写三首古诗,并能够背诵其中至少一首。
2.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境。
2.背诵《古诗三首》中至少一首。
难点
1.理解古诗中的古文词语。
2.运用古诗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通过展示古诗的图片或朗读片段,引入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三首》
1.教师朗读《古诗三首》,讲解古诗背景和大意。
2.学生跟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3.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和情感表达方式,展示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
1. 背诵古诗
学生背诵《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或多首,鼓励他们运用朗读和背诵练习。
2. 感悟古诗
学生就古诗中的意象进行联想,运用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3. 整理感悟
学生在小组内整理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展示给全班分享。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古诗三首》展开,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激发了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
对于理解古文词语和运用意象表达情感这两个难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和引导,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豪情壮志。
本诗意境宏达,情感深沉,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对英勇战士的赞颂。
在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中,这首诗作为一组古诗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韵味,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古诗意蕴。
但对于《从军行》这样内涵丰富、情感复杂的诗篇,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读。
同时,学生可能对边塞生活和战士的情感体验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解和形象描绘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战士的豪情。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
4.提升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背诵、内容理解和情感体会。
2.难点:意象分析、修辞识别和鉴赏方法的学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感知和体验边塞生活和战士情感的环境。
2.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增强课堂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鉴赏教学:教授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包括诗文、注释、译文、相关图片、音乐和视频资料。
2.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白板等。
3.学习资料:古诗鉴赏指导书籍、边塞诗歌选集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首激昂的边塞乐曲,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边塞生活的艰苦和战士的豪情,为学习《从军行》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首先呈现诗文,让学生初步朗读,感受诗的韵律。
然后给出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时解释生僻词语和难懂句子。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跟读、背诵诗文,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第1首. 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重点注释: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
竦,通耸,高。
*参考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背景知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
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重点赏析1.炼字(1)全诗一题目中的“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诗歌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临”字写诗人登高观海,起笔气势不凡。
(3)“涌”字写出了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表现了诗人的惊叹和对大海的赞美。
2、表现手法(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创造了极其开阔的意境,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2)虚实结合。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3)动静结合。
先描写海水和山岛,水波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二者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秋风”“洪波”,又回到动态,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例谈课外诵读古诗词整合教学策略
例谈课外诵读古诗词整合教学策略——以七(八)上第三单元课外诵读古诗词教学为例统编教材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
六册课本共选编古诗文124篇,约占总篇目数的51.5%。
其中,每册课本编排两组课外古诗词诵读,共48首,目的在于“培育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
”纵览这些诗歌,辨识体式特点,发现与教读文本的内在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层面把握这个板块的编排意图,梯度确定教学内容,精准设置教学目标。
一、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特点课外诵读古诗词的编组有其内在规律,与课内阅读单元文本遥相呼应。
对单元目标和学期目标的实现,起到支撑、强化作用;对课内教读诗歌,有补充、对照、延展和迁移的作用。
图示如下:七年级课外诵读古诗词体式特点及与课内阅读的关联七年级:以绝句的诵读积累为主,延伸并拓展课内教读诗歌,继续训练并达成学会朗读、想象情景等教学目标。
根据编排意图,七上课外诵读古诗词整合教学可以通过把握意象感知诗人情感,七下可以重点品析遣词炼字体悟诗歌情味。
八年级课外诵读古诗词体式特点及与课内阅读的关联八年级:上册第一组诗词是古体诗,与课内《唐诗五首》中的律诗形成比照,第二组是四首宋词,与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渔家傲》呼应,课外诵读由诗转入词。
下册呼应、丰富《诗经》的学习、宋词的学习,格律诗诵读变为五言律诗。
九年级课外诵读古诗词体式特点及与课内阅读的关联九年级:课外诵读篇幅更长,体式更丰富,格律诗以七言律诗为主,同时呼应课内《词四首》,强化豪放词的学习;呼应戏曲单元,诵读积累散曲,感受其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语言口语化的特点。
纵向梳理可见,统编教材课外诵读古诗词板块基本遵循由短到长、先诗后词、曲的编排规律,遵循由“教读”到“自读”再到九年级《唐诗三百首》整本课外阅读的编排思路,所选篇目在内容和形式上与课内教读诗歌相呼应,提供详细注释和阅读提示做自读支架,以实现“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这一理念。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理解并体会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一)课文的朗读与背诵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背诵,加深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二)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探讨诗歌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对现代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意象的深入理解1. 如何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诗歌情感的体会与表达1.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并表达诗歌中深沉的思乡之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边塞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前准备一些边塞风光的图片,如沙漠、烽火台、明月等,通过视觉刺激,让学生对边塞的自然环境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可以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看到的场景,引导他们思考边塞与家乡的不同。
2. 简要介绍唐代边塞诗的背景简要介绍唐代边塞诗的产生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军事情况,以及边塞诗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思考边塞诗与他们所熟悉的诗歌有何不同。
3. 引入课文《夜上受降城闻笛》通过提问的方式,如“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们能想象到边塞夜晚的情景吗?”等,自然地引入课文《夜上受降城闻笛》。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4. 朗读课文,感受诗歌韵律教师首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然后邀请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评价,指出朗读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指导同学们,我们即将朗读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诗歌语象、意象的辨析与教学应用——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歌为例
以统编教材 九年级 上册 第一单元诗歌 为例
◎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语文编辑室 刘真福
象 ”。 该 单 元 有 一 短 文 《怎 样 是 过 于 繁难 了 ?
按 常 理 来 说 ,诗 歌 教 学 离 写 诗 》,四 处 提 到 “形 象 ”,或 许
的 地 方 ,有 时 用 其 他 的 词 语 替 生 自己 解 决 。 究 其 原 因 ,诗 好 的教 学 方法 ,而 不 是 简单 地 级 上 册 读 ,意象难解 。
不 谈 ,或 笼 而 统 之 地 解 读 诗 歌 、
《古 代 诗 歌 四 首 》的 “思 考 探
诗 歌 ,应 该 抓 哪 些 意象 ?抓 好 后
怎么语分 析 文?建怎设样把 诗。1中8 意象转
化 为 学 生 心 中 明 了 的 意 象 ? 试
便 于辨 析 和理 解 意象 。
等 )来 阐 释 哲 理 ”,只 说 “形 举 一 例 ,九 年级 上 册 《我看 》一 诗
意象 是 广 为 人 知 的 概 念 ,毋
象 ”;又 如 七 年 级 下 册 《外 国 诗 知 道 怎 么 教 诗 歌 ”“学 生 怎 么 都 堂 上 给学 生 讲 解 “语 象 ”的概 念 ,
二 首 》的 “阅 读 提 示 ”说 “前 者 不会 分 析 意 象 和 意 境 ”。教 一 首 但有助 于教师解读诗歌文本 ,且
直 抒 胸 臆 ,没 有 什 么 具 体 的 形 象 ,后 者 则 用 了 许 多 具 体 的 形 象 (比 如 树 林 、路 、荒 草 、落 叶
提 示 和 唤 起 具 体 心 理 表 象 的 文 的 “语 中 之 象 ”)。 再 进 一 步 推 燕 、梁 间
古诗词中的物象、意象、境象
古诗词的物象、意象和意境我国古典诗词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山水诗词是古典诗词的重要组成部份,其主要特征是题材来源的广泛性、多元化及其意境世界的宏博与精奥。
每一首山水诗词的背后都有一祯独特的风景。
古人登山观瀑,临江泛舟,仰观天宇,俯视山川,高山、奔流、江海、世间万物,就是最普通的一草一木都成为诗人抒怀言志的载体,都有着其“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意象之美。
传统山水诗词以自然特有的山水清音、万物欣欣向荣等意象,蕴含着古人深沉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唯美地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
古典诗词中的山水意象,色彩纷呈,意义深远,是宇宙生命美妙的自然呈现,是山川草木、日月风云藉诗人妙笔而获致的美的律动。
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有限的物象有了无限的意韵,品味其独特的审美意蕴,感悟诗中所昭示的深刻道理,使人领悟到传统文化之深之博之美,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理性认识和励志生命的人文品性。
一、什么是“物象”“物象”指物体的具体形象,一般来说作品中的物象,就是指的实物的名称。
其中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等。
如:树木中的柳、樟;草本植物中的荷、兰花、芦苇。
禽类的乌鸦、鹰、鸡、鸭、鹅;兽类中的虎、狼、犬、兔。
天上的风、云、雷、电、雨、雪、日、月;地面的山、河、湖、海。
还有人工制造的桥、楼、绸缎、汽车、飞机等等。
如果在这些物体前面加上圆、方、长、短、弯、直等。
形容词。
以及青、绿、黄、红、紫、白等色彩词呢?就成了可感的具体形状了。
如果再加上硬、柔、韧一类形容词,就可知某些物体的质地了。
当然,我们之所以能从某些诗词作品中感知这些物体的“具象”,这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的。
二、什么是意象?象,就指的是物象。
意,即指心意。
而“意象”是一种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它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因此,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朱光潜写过一篇题为《诗的意象与情趣》的文章。
他指出:“意象是个别事物在心中所印下的图影,概念是同类许多事物在理解中所见出的共同性”。
古诗词意象大全
古诗词意象大全一、月。
月在古诗词中是极为常见的意象。
月亮总是高高地挂在天上,孤独又永恒,就像一个默默注视着人间百态的旁观者。
在思乡诗里,月简直是“思乡大使”。
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单直白。
诗人抬头看到那轮明月,一下子就触动了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
明月照着他,也照着他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仿佛通过月亮就能和故乡建立起某种联系。
在表达爱情的诗词里,月也常常出现。
“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灯也还在那里,可是心爱的人却不在身边了。
这里的月就烘托出了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感,让这种思念爱人的情绪更加浓郁。
二、柳。
柳谐音“留”,所以在送别诗里那可是常客。
古人送别时,看到柳树就像看到了不舍的情绪实体化了一样。
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在这个送别的场景里,柳树刚刚被清晨的雨洗刷过,鲜嫩翠绿。
这清新的柳色,一方面描绘出了送别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暗示着诗人对友人的留恋。
就好像柳树在说:“朋友啊,你别走呀。
”三、雁。
大雁是候鸟,每年都会按时迁徙,它们总是成群结队地飞行,排成整齐的队列。
这种特性让它在古诗词中有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游子思乡的诗词中,大雁就像是远方故乡的信使。
例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在外漂泊,思念家乡却不知道家书该怎么寄回去,突然看到大雁飞过,就希望大雁能把自己的思念和家书带回洛阳的家中。
大雁在天空中飞翔的身影,就像是连接游子和故乡的一条无形的线。
而且大雁总是成双成对,要是在诗词里看到孤雁,往往就会和孤独、离群联系起来。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这只孤雁不吃不喝,不停地鸣叫着寻找自己的群体,那种孤独感和对群体的渴望,让人看了心生怜悯。
四、酒。
酒在古诗词里可是个“情绪放大器”。
高兴的时候喝酒,那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在听到可以还乡的消息时,高兴得不得了,喝酒唱歌,仿佛要把所有的喜悦都在酒中释放出来。
而忧愁的时候喝酒,就像李白说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大全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大全一、边塞、军旅类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1.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2. 山河:指国家或祖国。
3. 折戟:指战争的惨烈。
4. 柳营:指纪律严明的军营。
汉周亚夫为将军,治军谨严,驻军细柳,号细柳营。
5. 芦荻: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6. 关山:关塞山河。
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7.号角、画角、城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
诗歌常借此意象表达悲凉伤感之意。
二、送别类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长亭饯别,饮酒泣别,日暮伤别,夕阳等1. 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
2. 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
3. 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4. 屏风: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
5. 娥眉: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
6. 罗幕: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7. 乱红: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
8. 危楼: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
9. 落花:(落红、残红)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0. 南浦: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
11.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12. 芳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
14. 灯(烛、蜡、炬):多传达离情别绪、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15. 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16. 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17. 蟋蟀怀念征人。
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18.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 反思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三首》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能识记并背诵《古诗三首》。
3.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意义。
2.背诵《古诗三首》,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诗歌中的情感。
3.运用适当的语言描述来表达自己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三首》中的意象与情感联系起来。
2.如何让学生透彻理解并抒发《古诗三首》中的真情实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谈论古诗的意义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并预先调动学生的情感。
2. 学习与理解《古诗三首》1.逐句理解《古诗三首》中的意象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分小组讨论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背诵《古诗三首》,通过朗读的方式感悟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3. 情感表达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表达的情感。
2.给学生一些写作题目,让他们根据《古诗三首》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小作文,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4. 总结与反思1.学生展示自己写的作文,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古诗三首》的特点和意义,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古诗的世界。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理解和背诵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感和语文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浅析古诗词中的名词现象
浅析古诗词中的名词现象作者:刘春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1年第10期世间万物皆有名。
在古、现代汉语的学习中,名词永远是最基本的词类范畴,特别是古诗词作品,选用名词的频率最高。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我们完全可以抓住名词作为理解诗歌的突破口,借此引导学生通过辨识、分析名词的属性和规律,比较归纳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进一步领略诗歌的审美意蕴,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
本文以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古诗词为主要文本,梳理名词在其中的分类特点和运用规律,以助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
一、古诗词中名词的类型和作用表示事物或人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通常分为一般名词和特殊名词。
一般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
特殊名词则包含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
这是现代汉语中对名词的科学分类。
具体体现在诗词中,常见的名词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自然景物山水草木花鸟鱼虫,这些自然景物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也是出现最多的名词。
描写大自然的美景,离不开“青山绿水”:“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四季的盛衰离不开花鸟鱼虫。
早春“红杏枝头春意闹”,暮春“杨花落尽子规啼”,夏时“映日荷花别样红”,秋日“菊残犹有傲霜枝”,冬天“雪却输梅一段香”。
写隐逸的情怀“独坐幽篁里”,写志士的情操“松柏有本性”,写生机“谁家新燕啄春泥”,写思乡“归雁洛阳边”,写孤高旷达“晴空一鹤排云上”,写雄心壮志“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霜雨雪,日月星辰,浮云晓雾,也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比如“风”,四季有风,特点不同。
“东风无力百花残”“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夜南风起”“北风卷地白草折”。
再如月,更是诗人笔下常客。
“月下飞天镜”,是李白笔下的水中之月,“缺月挂疏桐”,是苏轼抬头所望天边残月。
“独上西楼月如钩”,勾起亡国之君李煜的离愁别恨,“夜吟应觉月光寒”,寄托李商隐刻骨的相思之苦。
每个景物名词,或交代时节,或渲染气氛,但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每一个意象的背后,都承载着诗人复杂的心绪,寄托着诗人丰盈的灵魂。
2-统编教材古诗词曲梳理10.己亥杂诗(其五)
满怀无尽
内容:“浩荡离愁”表现了诗人辞官离京
的离愁别
时的浓重哀愁,“吟鞭东指”则展现了一
绪,在太阳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位立马扬鞭,归心似箭的诗人形象。
西下之时, 我扬鞭东
[吟鞭:诗人的马
意象:“白日斜”点明诗人启程归家的时 间,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现实。
面上写“落红”,实则表露出诗人无私奉献情怀。 培育出更 [落红:落
哲理:赞扬了甘愿牺牲自我而促成新生的无私奉 多的新花。 花。]
献的精神。
【主旨情感】这首诗抒写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情感,表现了诗人不畏 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奉献精神。
1.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 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千古传诵,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 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或体现奉献精神);同时这首 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去远赴天 鞭。吟:指吟诗。] 链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
涯。
远《天净沙·秋思》)
修辞、情感:以“落红”“春泥”为喻,生动形 落花纷纷,落红不是
象地表现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 不是无情 无情物,
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飘洒,还要 化作春泥
手法:托物言志。诗人展开联想,移情于物,表 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统编教材中探索古诗词里的爱情
在统编教材中探索古诗词里的爱情作者:张英杰来源:《高中生学习》2024年第06期爱情,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母题,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众多的古代爱情题材诗篇。
这些诗词不仅承载传统文化底蕴,还对学生情感熏陶和培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有重要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这些作品对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和学生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一、统编教材中的爱情题材古诗词选文情况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新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得以广泛采纳和使用。
为了强化“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重要性,新教材精心挑选了若干爱情题材的古典诗词,以丰富教学内容。
据统计,统编教材中共收录古代诗词22首,其中爱情题材作品7篇,占比超过五分之一,充分显示出教材编者对这类题材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价值。
新教材在结构上采用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相结合的双线设计模式,在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这一过程中,爱情题材古诗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健全人格具有深远的影响。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爱情题材作品包括李清照的《声声慢》等经典之作、《诗经》中的《静女》和《涉江采芙蓉》等篇目,以及秦观的《鹊桥仙》、汤显祖的《游园》、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下简称《江城子》、李商隐的《锦瑟》等。
这些作品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从先秦至明清,內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爱情婚姻生活的各个层面,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宝贵素材。
二、爱情题材古诗词的教育教学价值古代诗词中,有关爱情的诗词不胜枚举,自《诗经》起便是重要母题。
新课标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至关重要。
高中生情感世界丰富,对爱情充满向往。
近年来,学生情感问题备受关注。
借助爱情诗词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职责。
统编教材中的爱情诗词展现了爱情婚姻过程的复杂情感。
解析中学课本古诗文中的梧桐意象(声声慢、相见欢)
解析中学课本古诗文中的梧桐意象(声声慢、相见欢)研读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你会发觉不少诗人钟情于梧桐。
到底这种落叶乔木身上具有怎样的特质,能引发古人如许丰富的联想与感情?本人不揣浅陋,将对中学课本中有关“梧桐”所蕴含的丰富意象进行一次蜻蜓点水式的、粗浅的解析。
一、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梧桐树高大挺拔,木质细密,树干光滑,被视为良木。
早在两千多年前梧桐就与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联系在一起。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所以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具有高贵圣洁禀性的凤凰,只选择梧桐树栖息,可见梧桐所具有的神异性。
后来,凤凰栖居梧桐的特性又衍化出“良禽择木而栖”的成语,并且这里的凤凰被换作其它的飞禽。
如唐代诗人虞世南在《蝉》这首诗中将至尊至贵的凤凰换成了秋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自然是生性高洁。
蝉所栖之高的梧桐,其形象高洁也就更加卓茕不凡。
由于梧桐孤然傲立、品性高洁,所以人们将它与松柏放在一起,称为美材。
花木常被用来表示爱情和思念,青干碧叶的梧桐,则是伉俪深情的象征,古代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我国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之说,因此,诗文中常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最具有想象力和浪漫特色的末段,就化用了以上意蕴。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这幅美妙、神异的图景既寄寓了人们对纯洁爱情的企盼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同时也借助神化挥泻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二、吴丝蜀桐张高秋读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人们一定不会忘记作者对乐声的神奇怪异的描绘和对李凭卓越的演奏技艺的赞赏。
那么这种“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般的乐声从哪儿流出来的呢?“吴丝蜀桐”。
梧桐又被称为柔木,可以用来制琴,其中最著名者,乃汉人蔡邕以梧桐制成的“焦尾琴”。
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 ——统编版教材中古诗词比较教学运用策略
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 ——统编版教材中古诗词比较教学运用策略摘要:统编教材加大了古诗词的力度,教学现状却多是“以背代教,实用至上”,或者“过度解读,支离破碎”。
将比较法运用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改字换字,比较赏析;引用化用,点石成金;以诗解诗,涵泳文化等策略,来打破古诗词教学“单打独斗”的局面,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与古诗词共情,构筑我们的文化理解与传承之路。
关键词:古诗词比较教学思维层次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课程标准》视域下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布鲁姆的认知层次将人的思维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六类,前三种为低阶思维,后三者是高阶思维,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重点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其中,比较法就是教学共生的一种好方法、好策略。
统编教材加大了文言文教学的比重,而古诗词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的古诗词,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且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和独特的美感,学习古诗词,能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但现实状况往往是“以背代教,实用至上”,或者“过度解读,支离破碎”。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尝试把比较法运用在古诗词教学中,将相关内容放到一起辨别异同,明晰优劣,使思维品质提升;将不同诗歌放在一起对比赏析,拓宽视野,让审美能力提升。
打破古诗词教学“单打独斗”的局面,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与古诗词共情,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来构筑我们的文化理解与传承之路。
一.对古诗的比较教学策略的理解古诗的比较教学策略,指的是运用诗歌在内容、情感、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独特性或规律性的过程。
小到诗歌的炼字比较,大到诗歌风格的比较,对于实现学生古诗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本文总结了如下三种策略:改字换字,比较赏析策略;引用化用,点石成金策略;以诗解诗,涵泳文化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意象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下面结合统编教材中的诗词整理一些常见意象。
一、植物类:1、芳草、草木:(1)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欧阳修《采桑子》西湖美景,抒发恬淡安适的情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引发乡愁)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惆怅伤感之情。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形象地诠释了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城池荒芜,满目凄然)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象征荒僻衰败的景象)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许浑《咸阳城东楼》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张养浩《山坡羊》秦朝宫殿灰飞烟灭,让人生悲。
)(4)以飘飞的蓬草比喻远行的人。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李白《送友人》)安得西北风,身愿变蓬草。
(贾岛《携新文诣张籍韩愈途中成》)(5)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阁序》)既伤日月逝,且欲桑榆收。
(张九龄《登乐游原春望书怀》)日映桑榆暮。
阴昼小苑城。
(王维《丁宇田家有赠》)2.柳:“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古人种柳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许浑《咸阳城东楼》)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陆游《钗头凤》)3、梧桐:高洁美好品格、忠贞爱情的象征,也是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的寄托,凄凉悲伤之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心境的孤独)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4、杨花:《辞源》解释为“柳絮”。
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是指柳树(垂柳),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柳者,留也,象征离别,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代无名氏《送别》)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落满飞。
(庾信《春赋》)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5.杏花:春天和生命的象征,使人感觉到亲切、熟悉的春之气息。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和尚《绝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陈与义《临江仙》)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王维《春中田园作》)杏花落尽不归去,江上东风吹柳丝。
(温庭筠《长安春晚二首》)6、梅花: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比喻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幸遭遇,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体现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陆游《梅花绝句》)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陆游《梅花绝句》)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7、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
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
(岑参《感遇》)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明确其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陈毅《青松》)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李白《古风》)8、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清幽的氛围,自然的幽静)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郑板桥《竹石》)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吴均《山中杂诗》)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欧阳修《戏答元珍》)9、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秋瑾《满江红》)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故园菊”的意义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杜甫《云安九日》)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白居易《咏菊》)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10、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11、牡丹:象征高贵、富贵。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李白《清平调辞三首》)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一丛深花色,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秦中吟·买花》)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白居易《牡丹》)12、莲:高洁、清廉、神圣的象征。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南朝乐府《西洲曲》)13、落花:哀伤忧愁情感的触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感慨。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
(李白《少年行其二》)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
白居易《过元家履信宅》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金谷园》二、动物类:1、鸿雁、青鸟:一说是汉代苏武对国家的忠心,一说是王宝钏对爱情的忠贞,这两则典故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代指音讯。
青鸟是凤凰的前身,色泽亮丽,体态轻盈,是具有神性的吉祥之物。
本为王母娘娘的信使,后人将它视为传递幸福佳音的使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2、燕子: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秦观《行香子》春意盎然的田园风景。
)3、杜鹃: 杜宇也叫望帝,传说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后禅让退位,归隐深山。
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
每年暮春杜鹃花开时节日夜鸣叫,悲鸣不已,直到口中滴血。
其声凄切,所以人们借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
(1)烘托伤春、惜春之情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苏轼《浣溪沙》)(2)抒发乡愁、思念之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3)倾诉悲苦、哀怨之情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4)感慨险峻、亡国之情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4、马:保家卫国的理想抱负,以及征战沙场的英雄气概;(病马老马瘦马)豪气壮怀不得舒展的压抑心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纳兰性德《浣溪沙》萧条寂寥的边塞景色。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李白《长干行》)5、沙鸥:积极用世、潇洒自在、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淡泊名利,闲适归隐,远离机心;漂泊无依,凄凉孤独。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