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逻辑分析
日本经济危机原因浅析
第一部分:1990年1月伴随着股市、地价的下跌,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了。
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众多银行和金融机构面临生存危机,甚至破产倒闭。
尤其是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因经营破产而依法实行临时国有化更是日本原有金融体系瓦解过程中具有象征性的大事件。
回顾和分析日本90年代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并从中找到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部分: 讨论日本90年代的经济危机就不得不讨论日本80.90年代房地产泡沫,因为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演进以及破灭之中的诸多因素是日本此次经融危机形成的最基本原因。
第三部分:日本房地产泡沫简单介绍: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和一组数据:房地产泡沫在80年代末,关于房地产泡沫流传一个小故事:在东京,有一位学校的看门人在传达室干了40多年,一直收入微薄,过着艰苦的生活。
他退休后,准备从东京返回乡下老家度晚年,于是托人把他在东京的一所小房子卖掉,不料这所房子竟以800万美元的价格出手。
看门老人转眼成为富翁,财气十足地以阔佬的气派衣锦还乡。
东京房价之贵由此可见一斑。
日本与美国土地资产总额比较下面,我们来具体考察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原因,以及其破灭后对日本整个金融的影响,从而得出此次日本经济危机的原因。
1.人们相信在日本土地价格永远上涨的神话(某些人竟然相信购买房产是唯一保值增值的办法)价格在1955—1987年保持年均增长16%的速度。
土地的稀缺性,加上日本人的盲目性,产生了土地神话。
土地只会升值不会贬值的逻辑在日本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2.失败的货币政策。
由于过量的货币供给和极低的利率(目前中国的利率水平已经降到了有史以来的低点)泡沫于1985年开始。
自1985年10月22日广场协议之后(主要工业化国家一致通过迫使日元升值38%),由于害怕因出口受挫而影响日本经济,日本财政部决定放宽货币供给。
过量投机资金云集不动产行业。
3.银行业对房地产业无限制的发放贷款。
房产开发公司斥巨资投资土地,银行对本不具备放款要求的企业大量借贷4. 80年代日本金融国际化和金融改革。
从历史经济看近5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
从历史经济看近5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摘要:本文从历史经济角度出发,从宏观层面介绍了一种逻辑模型,以西方主导石油-美元体系货币霸权为脉络,介绍了西方资本在虚拟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通过对虚拟资产的炒作可以实现货币资本“账面价值”的增值,而不需要与物质生产相关联就又回到货币资本的特点,以及资本本身的逐利性,必然会导致资源错配形成泡沫的事实,西方资本为了解决周期性的累积会造成危机这一角度出发,分析1970年以来的五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经济危机、石油一美元体系、货币霸权、虚拟经济一、五次金融危机过程概述(一)1973年经济危机1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11.65美元。
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
在美国,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年春或夏走出危机。
(二)1980年经济危机1979年下半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从每桶13.77美元涨到37.29美元。
油价上涨使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从而触发了经济危机。
在美国,危机历时三年左右,几经起伏,工业生产指数呈现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线。
英国于1979年7月陷入危机,于1981年5月达到最低点。
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猛增。
1980年8月失业率达8.3%,失业人数突破200万大关,仅次于30年代的大萧条。
物价上涨率达两位数。
由于之前西德马克不断升值,其危机最严重。
从1980年3月到1982年12月,西德的危机持续了34个月,时间之长远在其他各国之上。
为了应对危机,三年里政府的财政赤字分别达到574亿、761 亿和700亿马克,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赤字,1980年时逆差高达286 亿马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辩析
生了生产无 限扩大和消费相对落后 的矛盾 , 从而对经济危机的爆发发生直接作用
然 指 这种生产方式具有 自 特殊性质 后 社会 生产 资本主 占有 容
。 而 , 于 种新的生产 式 , “集 于 木 手 中的生产资料和 了 自己的劳
木家不断扩大生产能力 以巨大的步伐进行无 限扩张的弧制性法令 但是, 由于市场 向广
度和深度方面的扩张能力受着完全不 同而力量弱得多的规律支配着, 结果必然是, 市场的
说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 由 自 的起源而 有的矛 占 这两种表现形式中 动着 它
一
该 题 述 基本观点 木 表 关
不是平行 的, 而是不 同层次的关系, 资木主义矛盾在不 同层次 的表现共 同构成 了经济危
。
盾表现对危机发生 的不 同层次关系 他首先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 的历史过程 ,
后 出, 己 的矛 即 化 和 义 的不相
机发生的内在机制要素。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是一致的
恩 《 》 三 《 》一 最 地 了 矛
阶级 资 阶 支 自 计 分 间 别
,
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 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社会化和私人 占有形
。
式的矛盾 , 这一点在我 国学术界是没有什么疑 问的 但是对于经济危机发生 的具体原因则
----------------------- 页面 1-----------------------
河南师范大 学 哲 社会科 夕 年 第 夕卷 第 期
个最低水平, 从而使国内市场遭到破坏 司时, 生产无政府状态 的推动力, 同样变成了资
、 。
有不 同的看法, 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 一是吴大砚同志强调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和社
分析凯恩斯主义下美国2008年经济危机成因与应对方式
1 从凯恩斯主义浅析危机成因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不久,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作为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和熊彼特的"创造性的破坏"的理论的推崇者,认为自由竞争市场可以更好地促进竞争和经济增长,采取了放松对金融的管制、增加美国经济运行中的灵活性等措施。
伴随着小布什的"居者有其屋"的计划,低收入者成为了房地产市场消费的"新宠",因此也就促成了次级贷款的大量发放进而导致了关于房地产次级贷款的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的产生,一层层的传导机制,只因买房者还不起房贷导致了次贷危机终于爆发。
紧接着,一场金融海啸席卷全球。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经济危机的产生难道不可避免吗?还是所有的美国人都后知后觉?从目前学过的行情波动理论来看,这一次的经济萧条让人不得不联想到1929-1933 年的美国的经济危机,那么不得不提及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周期的言论,凯恩斯认为,在经济繁荣的后期,人们对资本品的未来收益作乐观的预期,而随着资本品不断增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资本边际效益递减,利率上升,当资本边际效率终于走向崩溃时,那么危机来临了,繁荣转入萧条,它很好地解释了1929 年的经济危机,由于生产过剩,资本边际效率低下,而有效需求不足导致消费不足和投资乏力最终产生了危机。
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帮助就业,通过乘数效应最终使经济开始回升直至复苏。
罗斯福新政很好地见证了这一点。
那么,相对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这一次的金融风暴,是异曲同工还是截然不同呢?本人对此有以下看法:第一,从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发展逻辑上看,大萧条与2008 年金融危机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即财富的两极分化与消费不足---超前消费与投机热潮---资产价格下降、泡沫破裂---通货紧缩、信用危机、债务危机、支付危机---更严重的消费不足---危机的不断蔓延。
当然,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全球经济的高度一体化,使得本次金融危机来得更加迅猛和突然,其传播蔓延也较20 世纪更加快速,更加广泛。
全球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
全球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另类解析2012世界末日一句话来解释所谓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那就是资本家对利润的无尽追求与劳动者有限的收入所得之间的矛盾发展到极致无法调合的结果。
1、成本--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家对利润的无尽追求导致工作机会不断流向成本最低的地区2、生产--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导致瓷器国和其他低成本国家的工人只需要几亿人口即可生产出超出全球需求的产品数量3、分配--全球化背景下,工作机会流动到成本最低的地区,也就是劳动者只得到了最低的收入4、消费--资本家的消费是有限的,再有钱也只能吃同样数量的东西,穿同样数量的衣服...而劳动者的收入所得缺处于即使把未来20年的收入加起来都不够用(所谓的美国房债危机的起源--劳动者未来20年的收入都不够用)5、需求--人类的物质需求毕竟是有限的,科技的发展,无非是一些产品被替代,比如CD机代替收音机,MP3代替CD机, 等等升级换代,近期并没有新的市场新的产品以及需求被创造被发现,即使是IPAD发展到极致,也只是笔记本电脑或者电脑的替代品而已。
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人类有限的物质需求及劳动者的有限的劳动收入无法满足资本家对利润的无尽追求而产生的不可调合的矛盾,甚至于资本家把劳动者未来20年的收入都剥削完了还无法满足。
现象表现的很清楚-- 美国房债危机那么,2012世界末日是什么?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的末日,末日之后是什么?是新生,是共产主义的曙光,为什么?资产阶级为了保持统治的稳定,与劳动者之间不断斗争,妥协的结果,当然,是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
无论方式是怎样,结果只能指向共产主义,当然是某种程度上的,是资产阶级统治下的共产主义。
分析:1、资产阶级对利润的无尽追求,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强大的军事能力,资本,是没有国界的,但是资产阶级需要寄生,需要全球最强大的军事机器的庇护,美国是最合适的国家。
2、对美国人民来说,工作外流,收入减少,资本家可以通过从全球获取的利益来补贴,也就是所谓的高福利,低物价,低通胀。
浅谈《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浅谈《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作者:陈杰来源:《财讯》2016年第14期在马克思的经典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经济规律之一。
《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对于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理论本质、产生根源、周期性规律等的深刻分析和科学论断,以及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解释,对于我们现如今如何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资本论马克思经济危机所谓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者整个世界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不断收缩,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资本论》中有这样的叙述:“一切现实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
”而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便是资本的本性,对经济危机及其理论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则是我们应对当代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
《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及分析(1)资本的本性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导致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诱因是资本的本性。
货币、钱、财富都不不能被称作为资本,而只有当这些东西被用来作生钱的工具的时候,也就是可以做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时,它们才是资本。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所体现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从古至今,资本家们对于金钱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也就说着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马克思曾援引英国评论家邓宁的话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如果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也正是资本对利润永无止境的贪婪,推动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
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摘要: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发展成为深刻影响全球经济的大危机,其波及范围之广、危害之深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因此,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对我们现有经济理论进行修正和深化显得很有必要。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旨在深层次剖析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由此引发蔓延全世界的金融海啸,重创世界各国的经济。
危机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未来发展。
早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恩格斯便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做了科学深刻的论述。
资本主义经济从1825年开始,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这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断激化。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旨在探究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分析1.辩证的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都具有物质性。
2007年以来爆发的这场经济危机是由于美国的房地产商和投资银行一味追求资金的杠杆化,忽视了实际的潜在危险,没有坚持世界物质性这一根本特性,从而成为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金融风暴中,银行家们的投机活动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这样的意识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2.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万事万物是处在一个直接或间接的系统之内,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或制约。
金融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传递,由美国向全世界的扩散,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科学论断。
(2)对立统一的观点。
对立统一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分析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分析作者:王王来源:《新丝路(下旬)》2018年第09期摘要: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构成,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爆发的形式和本质两个方面做了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分析。
马克思研究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商品;经济危机产生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形式即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经济危机产生的一般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即生产剩余价值。
关键词:经济危机;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分析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过去十年,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可谓前有“黑天鹅”、后有“灰犀牛”还要防明斯基,受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而1978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在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的情况下,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则陷入经济危机的泥潭,研究经济危机问题对指导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构成,马克思研究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商品,他深刻的指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必然会导致商品生产的相对过剩。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爆发的形式和本质两个方面做了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分析。
马克思认为:“危机的一般的、抽象的可能性,无非就是危机的最抽象的形式,它没有内容,没有危机的内容丰富的动因。
卖和买可能彼此脱离。
因此他们是潜在的危机”[1]247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危机理论的切入点是商品的买和卖,其逻辑起点就是商品的二因素。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起点:商品的二因素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研究和他的经济理论研究一样逻辑起点都是商品。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先后经历了简单的商品经济和发达的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正如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为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实质与逻辑
全球金融危机最坏的可能性后果是:导致21世纪第一场人类战争的发生。当然,目前看,从世界各个主要国家的认真合作的态度判断,还没有出现这种后果的条件与迹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结果完全不可能发生。历史告诉我们,人类虽然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智能并且达到了极高的文明程度,但是,人类却并不是一种完全被文明的理智所支配的生物。有时,人类的某个集团或者国家往往被战争的欲望所支配,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发动战争而不记后果。
通过起自2007年2月美国的此贷危机演发的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人类需要重新认识货币在自己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开始自觉地设计更合理的使用货币的制度。
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与逻辑
认真研究本次起源于美国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有助于我们认识21世纪初的世界经济与人类生活状况的真实面貌,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下一步应该采取的行动。
究竟是劳动支配货币还是货币支配劳动?又一次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根本问题。劳动价值的回归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
人类社会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货币问题。在世界分工如此复杂的今天,人类不可能消灭货币这个存在,只能在21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更加合理的运用货币。
但是,我仍然认为,不必过份担心本次金融危机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增长的破坏性作用。需要把全球金融危机放在更大的社会系统中衡量,同时,明白金融危机只是人类社会中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经济体中货币与实物经济衔接的不平衡。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破坏性,但是,并不伤及人类的智力本身的发展。
必须把眼前的金融危机同科技革命联系起来看待,因为两个产业分工在全球经济的分工中,既是催化剂,又是发动机。美国的风险投资是高新科技产业形成和传播的前提。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美圆的世界货币地位将不可避免的发生一系列变化。国家见的发展竞争将更加依赖于社会劳动者智力水平的高低。美国一极独大的地位在最近二、三十年内不会被根本动摇。
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
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编辑]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凯恩斯用来说明经济危机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第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所谓边际效用消费倾向递减,是指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最末一个货币收入单位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减少。
那么,边际消费倾向是如何影响有效需求的呢?凯恩斯旨在通过消费解决生产问题,他一反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很重要的观点,把消费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他看来,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于消费。
他详细考虑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例如他所讲的客观因素包括所得的改变,资本价值的不能预料的变化;主观动机则如建立准备金,预防不测,使以后开支逐渐增加而不致下降。
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的本钱,遗留财产给后人等。
在此基础上,他的总体的结论和系统的见解是:①在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
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
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
这是因为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在穷人的收入中基本生活资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之所以富,在于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需求层次,基本生活资料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
②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
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
长期前景被称为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它指的是个人在好的或坏的年景下平均得到的收入水平。
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暂时的,那么,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藏起来。
收入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
③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甚大。
边际消费倾向的降低,使得萧条更为萧条。
凯恩斯所用的第二个心理规律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
凯恩斯在用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说明消费不足之后,接着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去说明投资不足。
凯恩思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异同
凯恩思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异同自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便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由此而产生了各种解释经济危机成因的理论。
其中,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西方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更为深远。
其突出贡献是运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解释了自由市场调节下的均衡为什么在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我们知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下面笔者就二者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对我国出现的经济过剩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凯恩斯关于经济危机成因的理论分析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逻辑起点,侧重从经济行为主体的心理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
他认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收入与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通常情况下,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因为,在他两部门理论假设下,社会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和所组成,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
在这三个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心理因素中,凯恩斯特别强调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
他认为在经济繁荣后期一般人对资本品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同时成本和利率也随着上升,这时投资必然导致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从而投资吸引力减弱和人们对货币流动偏好加强,结果使得投资大幅度下降,经济危机爆发。
二.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成因的全面系统剖析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生产(供给)、交换(市场)、消费(需求)到社会经济制度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在交换上,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力低下条件下的直接产品交换,是不具有供给和需求严重脱节的可能性,但随着产品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此时,(1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2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商品的买卖在时空上发生了分离与对立;(3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形成了蕴含货币危机的债务链条,由此,一方面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另一方面又使“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1。
金融危机背后的经济逻辑分析
金融危机背后的经济逻辑分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经济活动是无处不在的。
每个人都需要工作、赚钱、消费。
而不幸的是,经济也是复杂的,经济危机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人们往往忽略了经济危机的背后的深入原因。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动荡影响了全球。
从那时起,经济学家们就一直在分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是一个深层次问题的结果。
在此之前,许多贷款机构和投资银行正在从事高风险的金融活动,而这些金融活动的利益往往是更安全的金融买家。
在这种模式下,许多人在经济回报方面赚了大钱,而金融机构在某种程度上也在这些交易中大赚特赚。
重要的是要理解,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银行体系变得更加复杂,金融机构的执行金融交易的能力十分强大。
这种发展也导致了风险的扩大。
当然,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复杂性,不同因素交织而成,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其次,金融危机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投机、失业率、不平等和通货膨胀等等。
然而,这些因素最终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共同点:失衡。
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长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和生产者的供应共同推动的,但是当这个平衡被打破时,经济就会出现失衡。
过度消费,过度负债,导致了一些国家的住房和股票市场的泡沫。
投机也加剧了市场不稳定。
这种动荡目标可能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和赤字预算增加。
此外,失衡还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失衡。
因此,出现了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和进口和出口价值的不平衡。
这最终会导致投资失败、失业和贫困的加剧。
然后,金融机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失控也是毁灭性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
2008年的金融危机证明了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固有风险,因此需要强制性的监管和措施。
监管机构需要垫底,保护交易方。
对合规问题的观察需要加强,它们必须了解市场和交易的动态。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交易不当行为并采取措施防止潜在的金融风险。
经济危机的底层逻辑:市场不完全导致的非出清!
经济危机的底层逻辑:市场不完全导致的非出清!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主流观点是生产过剩,但最底层的逻辑还是市场的不完全导致的非出清!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不会发生经济危机,即使出现经济衰退,即局部、暂时的供需失衡,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也能通过价格弹性调节,最终达到供需均衡。
例如劳动力市场!当出现经济衰退时,劳动力需求下降导致均衡工资跟随下降,有工人不接受现行的工资或比现行工资稍低的工资而自愿失业,减少了劳动力供给,市场自动出清。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自愿失业理论,遭到了其学生凯恩斯的反对。
凯恩斯认为这与事实不符:很多工人为了养家糊口,愿意接受现行工资,却仍然找不到工作,造成非自愿失业。
此外,人性不愿意接受收入下降,使得名义工资具有易涨难跌的刚性,很难下降到均衡水平。
如果效益不佳就能在合同期内降薪,企业将会滥用这个权力。
因此在实践中,大多数情况是裁员发补偿!再如资金市场!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由于利息的自动调节作用,使得储蓄能够全部转化为投资。
而凯恩斯提出了流动性陷阱理论,认为:利率不可能无限下降到负数!当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宁愿持有现金而不再储蓄。
因此,劳动与资金这两大生产要素都不能自动出清!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现象,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宏观经济学由此诞生!具体怎么干预呢?一是实行高税收和高福利政策调节贫富差距,提高社会整体消费边际倾向。
二是利用财政赤字直接投资公共工程,扩大就业。
战后,以萨缪尔森为首的美国经济学家,将新古典经济学倡导的以价格分析为中心的微观理论与凯恩斯以总量分析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理论结合在一起,创建了新古典综合派,成为主流。
在新古典综合派指导下,各国进入了一个相当长的繁荣期。
然而到了70年代,欧美普遍出现了滞涨现象,除了石油危机这个外因,也有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内生原因。
一方面,长期实行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造就了大量效率低下的僵尸企业,产出下降。
美国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逻辑
基本的法则 , 将资金贷 给了许多没有能力还贷 的
人, 投放在 次级 抵 押 贷 款市 场 上 的 大量 资 金无 法
及时回流, 造成了银行资金周转的困难 。同时 , 由 于美 国经 济 的基 本 特征 是 以消 费 , 特别 是 以信 用
消费来 促进 经济增 长 的。 当银 行资金 的运转 出现
困难之后 , 就很难保证 消费者的信用 消费。而没
有消 费 , 企业 就 无 法组 织 生产 , 要 裁 员 , 会 上 就 社
金融危机 , 美国经济已陷于严重衰退之 中。 更 为严重 的是 , 受美 国金融 危机 的拖 累 , 欧洲
及 亚太等全 球 股 市 险情 不 断 , 然许 多 国家 的央 虽
的市场需求 , 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滚滚财源 , 将会使 他们 的财 富 滚雪球 般 增大 。美 国的全部 国家制度 与意识形态都倾 向于 向“ 富人” 倾斜 , 即要为 “ 富 人” 的发财致富创造条件、 提供保护 、 制造舆论 、 扫 清 障碍 , 对穷人的福利施舍是暂时的、 有条件的 ,
收稿 日期 :20 —1 —1 08 0 0 作者简介 :沙 莉( 92一)女 , 16 , 辽宁沈 阳人 , 阳大学 副教授 , 沈 硕士。
第1 期
沙 莉 :美国金 融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逻辑
5
宣布破产 , 并造成企业生产业绩下滑 、 失业率上升
等后果 , 累及整 个 国家经 济 。 由此 可 见 , 界经 济 世 将 开始 进入 新一 轮低 迷 阶段 。
府不 得不 向 国会 提 出“ 市 方 案 ” 即 向金 融 市场 救 , 注资 7 0 美元 , 0亿 0 后增 加 为 85 0亿 美元 , 0 以力 求 挽救华 尔街 的金 融资本 家 , 防止大 批银行 破产 。 但 是 , 波 三折之后 才被 批准 的“ 一 救市 方案 ”并没 , 有 恢 复市场 的信心 , 相反 股市 仍然 大幅下 挫 , 场 市 信 心 的恢复 极为 困难 。社会 各界对 这一方 案众 说 纷纭 , 疑虑 重 重 。有 三 分 之 二 的美 国经 济学 家 断 言 , 国正 在遭 遇 自 2 美 0世纪 大萧 条 以来 最严重 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爆发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200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每个资本主义企业都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它在客观上是服务于整个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应受社会调节的。
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统治,生产完全从属于资本家的利益,生产成果都被他们所占有。
而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在追逐高额利润的驱使下,所有资本家都拼命发展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商品卖不出去,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
这是引起经济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
“次贷危机”的“次贷”指的是风险较高的抵押贷款,或者叫无抵押贷款也不为过。
抵押贷款是一个合约,问题是无抵押贷款就是一个没有还款保障的合约。
银行的存款不论是储户的还是银行家的从马克思的角度看都是劳动积累,这些累积的劳动被银行贷出去去收不回来,从“剩余价值论”的“反对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角度看是贷款者无偿占有了储户或者银行家的劳动导致了剩余价值的产生,马克思说只要有剩余价值的产生就意味着经济的衰退,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经济危机。
还从马克思的角度理解,该不该救市不是重点,而是这“救”应该避免新的剩余价值的产生。
“不救”的意思是说经过协商在各方自愿的前提下大家自认倒霉,如此最好。
“救”则要搞清楚怎么救救多少算完,问题是合约之间错综复杂,搞清楚实在是难于登天,纳税人的钱都是劳动所得,救到最后如果没有效果岂不是劳动又被无偿占有导致了新的剩余价值产生。
马克思如何分析经济危机商品流通过程中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在空间与时间上出现双重断层,预示着商品流通中可能出现需求与供给的失衡,为经济过剩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可能性。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美国金融危机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美国金融危机【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解读了美国金融危机。
在背景介绍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影响,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性。
在首先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然后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探讨了危机的特点和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规律在其中的体现。
接着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最后探讨了危机的影响和教训。
结论部分对整个文章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提出了应对危机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美国金融危机背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以及对未来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影响、教训、结论、展望、对策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美国金融危机是2007年至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影响持续至今。
这场危机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不稳定,也给各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其中包括次贷危机、投资银行破产、信用市场冻结等。
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是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次贷危机是指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后,大量次级抵押贷款违约,引发了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导致了一系列金融机构的倒闭和资产贬值。
美国金融危机不仅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危机,也波及了全球各国经济。
许多国家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都受到了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受挫,贸易和投资活动放缓,失业率上升。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经济规律是导致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和规律,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应对和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1.2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过剩危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具有深刻的分析和广泛的影响。
这一理论阐述了经济危机的本质、发展规律和解决之道,为我们理解
和应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动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经济结构和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外在
表现,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
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变革,这导致了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矛盾不断
加剧,最终引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的阶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出,经济危机包括繁荣、危机和衰退三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随后出现的危机
阶段则是生产能力过剩、市场萎缩和投资不足的表现;最终,衰退阶
段引起了生产能力的萎缩和失业率上升。
三、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经济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自由竞争的资
本主义。
在垄断资本主义下,金融资本的垄断与掠夺性扩张使得经济
危机表现出周期性更为显著、规模更为庞大、传播更为广泛的特征,
其危害和影响更加深远。
四、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要解决经济危机,必须消除资本主义制度
所固有的矛盾。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在于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条件,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本文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
经济危机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刻理解和贯彻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当前全球经
济发展中的诸多挑战与问题。
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失衡新特征研究:逻辑与对策
4 % 。世界平均为 6 :7 2 。其 中 , 收入 国家为 7 : 12 , 0 1 1 :2 低 0 1 :0 中等 收入 国家 为 5 :5 2 。 由于 中 国消 费在 G P 9 1 :5 D 中所 占比例不 高 , 造成 了中国经济增长过 于依赖 投资 和 国际贸易。第 四, 资本结构 。一般来 说 , 资本 形成包 括 固 定资本 和存货增加 两个 部 分。 中国的存 货 比重 畸 高 ,9 0年 以后 , 资 本形 成 中 约 占 1% , 19 在 0 约相 当于 G P的 D 3 , 意味着平均每年 有数 千亿元 的产 品生产 出来 , 人 G P 但是 没有 卖 出去。根 据 国家统 计局 的数 据 , % 这 计 D , 到 20 08年底 , 中国累计 的存 货增加高达 2万亿 元 以上 。第 五 , 乡结构 。20 城 0 8年 , 中国城市化率 达到 4 . % , 2 5 而世
① 哈佛大学教授王江在上海交通大学 的演讲 (0 8 1 2 20 年 2月 6日) 。
宏观经济
表1
19 21 90— 11 1 7年中国外汇储备 ( 单位 : 亿美元 )
第一 , 出构 成 。在 全 部 G P中 ,0 8 产 D 2 0 年中 国第 三 产业 占 G P比重是 3 . % , D 9 1 远
表2
19 90—2 0 中国对外货物贸易 ( O 7年 单位 : 亿美 元 )
贡献率仅为 2 . % 。第二 , 95 就业 构成 。据 统
计 ,0 8年 中 国 的 三 次 产 业 就 业 分 布 为 20 4 .: 16 2 . 。发 达 国家的 普遍规 律 是 , 9 1 2 . :9 3
界平均水平 已将近 5 % , 0 发达 国家一般在 8 % 以上 。第六 , 区结构 。中国地 区间经济发展不平 衡加剧 , 2 0 0 地 到 08 年底 , 中国沿海 1 省 市的人 口占全国人 口的比例 为 3 . % , 2 9 3 但其 G P在全国 占比高达 6 . % 。 D 87
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策的理论解析
的生产过剩。为了刺激房屋需求,金融部门又不断推出 金融创新产品,为消费者贷款提供各种支持。表面上, 美国的经济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反而消费者
普遍的透支消费,寅吃卯粮现象表明经济存在着“需求 过剩”。然而正相反,美国的个人消费增长缺乏应有的 收入基础,普通百姓不但用尽了自己的收入,而且
要透支“未来的”或“虚拟的”收入以支撑今天的消费。 但是,“透支消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 的问题,“透支消费”不过是靠透支“未来”来
60亿美元增长了42%,零售业从6410亿美元增加到9940 亿美元,增长55%。处于消费品端的耐用品及批发零售 业的增长率远不及远离消费品的资
本密集的采矿房地产业。资本配置严重扭曲,扩张的信 贷引起虚假的繁荣,美国通过货币政策延缓了危机,却 为更大的危机埋下了隐患。当政府开始收缩信贷,
意味着对前期不当的投资和扭曲的资源配置清算的来临, 并引发高级生产领域的波动,资产市场崩溃,危机来临。 2.凯恩斯学派基于有效需求不足的解释。凯
沫的形成。[7]二、对治理危机对策的不同解读各个学 派对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不同的见解,同样其所提出的 治理危机的对策也不尽相同:1.奥地利学派崇
尚市场的应对措施。奥地利学派反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 政策,认为应以自由放任主义应对危机,认为市场能够 自动纠正因政府错误的政策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扭曲
,萧条的过程就是市场“自愈”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来 说,萧条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政府的干预只能加重市 场信号和资源配置的扭曲,延长萧条的时间。2.
背后,是无法回避的持续的生产过剩,造成在生产领域 越来越少的有利的投资机会,导致利率向金融部门进行 投机活动。[5]长期的低利率促使资本向金融部
门扩张,金融领域资本家的逐利性酿造了市场上的泡沫 与风险,金融资本在积累风险的同时也加快了产业资本 的扩张,美国在经历了2001年的衰退之后,房
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分析国际金融危机_卫兴华
【经济理论前沿与热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卫兴华孙咏梅〔摘要〕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进一步深化的体现,从表面现象上看,这次危机是由美国的过度消费、举债消费、金融体制监管不力等引发的,但从深层次看,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从危机的根源上说,这次金融危机并未超越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逻辑。
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完全自由的市场不可能实现经济的有序发展,必须要摒弃新自由主义的干扰和影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发展趋势〔作者简介〕卫兴华,1925年生,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咏梅,1968年生,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北京100872)。
〔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11)01-0108-05①资料来源于美国《财富》杂志2009年4月19日公布的数据。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呈现出了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运行形式上显示出的差别。
从危机的根源上说,这次金融危机并未超越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逻辑,资本主义用以缓和生产相对过剩的金融创新和暂时促进需求的货币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问题。
对于危机不同以往的特点,应依据马克思的危机理论进行分析,分清危机的现象与本质、表层原因与深层原因、诱致性原因与制度性原因。
对这次危机的理论认识,还需要进行深入的马克思主义分析与研究,并研讨我国经济社会安全的有关部署与策略。
一、当前金融危机呈现出的新特点与新情况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是美国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由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一系列恶果,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次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与相距近80年、历时达数年之久的大萧条相比,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