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医学
健康: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研究外接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离用户更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跟住和措施的呀unz,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环境狭义定义为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为的分成 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
高危人群:指部分人在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致癌物质后由于一种或几种个体因素作用使其出现毒反应,教普通人群更早更严重,这部分易感人群被称为。
千金要方提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及其所包含的各种因素,为人类提供空气、食物、谁,还提供了人类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基础和机会。
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着许多对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
次生环境: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社会环境的主要因素有:生物因素、化学、物理、社会心理因素。
卫生学:作为预防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研究的环境主要包括空气、水、土壤、食物及生物在内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已经与其有关的社会环境。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生态系统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组成。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张生物所吞食,彼此以食物联系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
富集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称为。
富集系数=Cb除以Ce Cb---某污染物在生物体中的浓度 Ce---某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
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
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影响环境污染物分布、迁移与自净的主要因素是污染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及环境的条件。
环境的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

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被称为。
吸收: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集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
分布:环境污染物通过吸收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
影响化学物在体内分布的最关键因素: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及组织对毒物亲和力。
屏障作用:是环境污染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的另一因素,机体主要的屏障有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及血睾丸屏障等。
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与体内,称为。
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这种现象。
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使其本身的化学机构发生一系列变化,此过程称为。
毒物:是化学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机体后就能引起机体病理学损害的化学物质。
常用毒性指标如下:致死剂量、阈剂量、最大无用剂量、毒作用带。
绝对致死剂量LD100: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
最小致死剂量MLD(LD01):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最大耐受剂量LD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
半数致死剂量LD50:毒物引起一般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阈剂量: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在此剂量下的任何量都不应对机体产生可检出的损害作用,又称最小有用剂量MEL。
急性阈剂量:与毒物一次接触。慢性:反复接触。
ED0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毒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受试对象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与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毒作用带:是表示化学毒物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可分为急性毒作用带Zac和慢性毒作用带Zch。Zac=LD50/Lim ac表示。Zac越小,危险越大。Zch越大,说明中毒危险性越大。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影响的人群范围广、人数多,包括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甚至胎儿。2多样性:有直接,间接的;有急性,慢性的;有局部,全身的;有近期,远期,特异性,非特异性。3复杂性:各毒物联合毒性作用;统一污染物进入途径不同,同一个体摄入不同种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作为致病

因素对健康损害多数多因多果,十分复杂。4长期性:有些污染物在浓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造成的健康损害不易被发现,有些危害在短时间内不易被发现,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表现出来,有得到下一代才表现出来。
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1特异性损害:A急性作用:工厂发生事故性泄露或排放大量有毒物质等会发生。B慢性作用:(1慢性中毒,2致癌作用,3致畸作用:妊娠期接触外界环境因素,4致突变作用:基因突变,染色体突变)C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环境对免疫功能的抑制;化学物作为致敏原引起机体变态反应;少数环境化学物引起自身免疫反应);2非特异性损害:表现为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增加,人体抵抗力下降,劳动能力降低等。
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1公害病2职业病3传染病4食物中毒
污染物对人体危害大小与污染物毒性有关,而毒性大小及毒作用性质主要取决于污染物的化学结构、理化特性。污染物的物理特性也影响毒物的毒性。
剂量:是指进入机体化学物的数量,一般以mg/kg体重表示;强度一般是指物理性因素作用于机体的数量。
剂量-效应关系:它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它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来表示。
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量受摄入量、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3个因素的影响。
生物半减期:是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减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某一化学物对某种生物的生物半减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数。
体内毒物续集达到最大蓄积量的时间,至少需要6个生物半减期。
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1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为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2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超过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3加强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某一器官或系统无毒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作用时,可使其毒作用增强。4拮抗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大气圈:地球表面包围着很厚的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称大气圈。
紫外线:A段波长320nm~400nm,也称为长波紫外线;B段波长275nm~320nm;C段波长200~275nm。
紫外线的生物作用:1抗佝偻病作用:B段中波长(290nm~320);2红斑作用:皮肤被紫外线(UV-B)照射后,局部出现皮肤潮红现象;3色素沉着作用:UV-A可以使皮肤细胞中的黑色素原通过氧化酶的作用,转变成黑色素而沉着其中;4杀菌作用:波长260左右的C段紫

外线有杀菌作用。5其他:长波紫外线还可增强免疫功能。
红外线波长在760~1nm。
负离子生物学作用:1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功能,缩短感觉时值与运动时值;2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异常血液成分趋于正常;3降低血压;4改善肺的换气功能,促进气管纤毛颤动;5促进组织细胞生物氧化、还原过程。
空气中离子浓度及重、轻离子的比例,可作为衡量空气清洁新鲜程度的标志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的参考指标之一。
我国负离子数要求在1000个/cm3以上,重、轻离子比值应小于50。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原有的正常组成或性状发生了改变,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污染、交通运输、生活炉灶。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A急性中毒:主要由烟雾事件和生产事故引起的B慢性炎症:长期吸入大气污染物可引起眼和呼吸系统的慢性炎症。C变态反应:大气中某些污染物如加强,某些石油制品的分解产物,某些洗涤剂具有致敏作用,使机体发生变态反应。D致癌作用:大气污染是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E:非特异性疾病多发: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感冒。2大气污染的间接危害:A气候改变B形成酸雨C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D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
大气中常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A二氧化硫: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B氮氧化物:长期吸入可出现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C颗粒物:儿童呼吸道感染率增加,呼吸道疾病死亡率也增加。D光化学烟雾:对眼睛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眼睛 红肿、流泪。对鼻、咽、喉、气管和肺等呼吸器官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引起急性咽喉炎、气管炎、严重者可致肺水肿。臭氧对呼吸道以至肺泡都有刺激作用,可发生肺水肿;对眼结膜也有轻度刺激作用。E多环芳羟:具有致癌性。F:二噁英:干扰机体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广泛的的健康影响。
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燃料燃烧;人类活动;建筑和装饰材料;家用化学品;室内大气污染进入。
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1甲醛:对眼结膜和呼吸道粘膜的刺激作用;2挥发性有机化学物: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严重时甚至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出现变态反应。3CO: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病密切相关。4氡及其子体:引起肺癌;5病原微生物:对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天然水分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

浅层、深层、泉水)。
生活饮用水的标准: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2水中所含有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3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水的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1色:色度通常不超过15;2浑浊度:清洁水应该是透明的;3臭和味:清洁水不具任何臭气和异位;4肉眼可见物:水质标准规定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5PH值:饮用水的范围为:6.5~8.5为宜。6总硬度:不得超过450mg/L。7铝:不得超过0.2mg/L
。8铁锰铜锌:规定了最高容许限量值。9挥发性酚、阴离子洗涤剂、硫酸盐、氯化物及溶解性固体:规定了上限值。10:耗氧值:不得超过3mg/L,特殊情况下不超过5。
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1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爆发性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但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可终年不断。2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大量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3一旦对污染物采用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一种主要由于地区性环境缺碘引起的地方病,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症状是甲状腺肿大。
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原因:1缺碘:是引起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2致甲状腺物质:(硫氰酸盐;硫葡萄糖苷)。3其他原因:某些病区居民膳食中维生素A、C、B12不足可促使其发生;高碘也可引起。
地方性克汀病:是在较严重的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出现的一种地方病。患者生后即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体格矮小、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甲状腺肿。
临床表现:1智力低下;2聋哑:3生长发育落后;4神经系统症状:一般有下肢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等。5现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主要表现粘液水肿。皮肤干燥,弹性差,皮脂腺分泌减少。6甲状腺肿:一般说来神经型克汀病患者多数有甲状腺肿,粘液水肿型有甲状腺肿者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