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中国近代电报史研究综述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探析
二、中国近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 形成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同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在这个时期,教育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重视。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开始引进苏 联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理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在这个时期,一些重 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开始形成,如教学实验、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等。
其次,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推动了报刊事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 着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通过报刊宣传 变革思想,呼吁民众觉醒,投身救亡图存运动。这些报刊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进 步的重要力量。
再次,科技的发展为报刊事业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照相技术、印刷术和通 讯技术的进步,报刊的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此外,电报等通讯手段的出现也为 新闻的快速报道提供了条件。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报刊的内容和形 式。
然而,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由于政 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制约,报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还比较有限。其次,一些 报刊的内容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偏见,影响了新闻和信息的客观性和公 正性。最后,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报刊的信息量和分析深度还比较有限。
发展演变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西方文化的传入 为报刊事业的兴起提供了基础。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 办报刊,以传播宗教教义和西方文化。这些报刊成为了中国民众了解外部世界的 重要窗口。
关键词:近代中国、报刊事业、 发展演变
近代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社会深 刻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期间,西方文化和技术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 深远影响。报刊事业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之一,逐渐在中国兴起和发展。
历史:近代报纸的发展
2、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1)表现:
①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五四新文化运 动时期《新青年》。
《时务报》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 。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
《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 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 地称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阵地。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中华报》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
③、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文革” 时期不少报纸停办。
3、报刊业的繁荣阶段
(1)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 荣景象者超过10%。 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 加到2000年的8 725种。
(2)作用: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第16课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
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表现: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 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 汉口,开创了 国人办报的先例。)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 《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申报》创刊之初, 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 日报,星期日休刊。1907年,上海 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 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 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 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 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 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 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 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申报》发 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战胜利 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 前夕,该报终刊。
近代中国电话发展史
古今中外, 古今中外,多少人曾经为了更快更好地 传递信息而努力,在电信发展的一百多年时 传递信息而努力, 间里,人们尝试了各种通信方式: 间里,人们尝试了各种通信方式:最初的电 报采用了类似“数字”的表达方式传送信息; 报采用了类似“数字”的表达方式传送信息; 其后以模拟信号传输信息的电话出现了; 其后以模拟信号传输信息的电话出现了;随 着技术的进步, 着技术的进步,数字方式以其明显的优越性 再次得到重视,数字程控交换机、数字移动 再次得到重视,数字程控交换机、 电话、光纤数字传输……历史的车轮依然前 电话、光纤数字传输 历史的车轮依然前 进。
数字移动电话
数字程控交换机
光纤数字传输
总结
通讯科技的发展给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 相互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可以说随着通讯方式的改 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鸿雁传书曾是 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最原始方式的描述;而电话 的产生发展也在通讯方式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影 响。 电话、寻呼、手机、卫星通信乃至现在流 行的电子邮件方式。这些也只是通讯发展百年 史中之沧海一粟。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 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 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建 国 后 的 发 展
北京电报大楼
建 国 后 的 发 展
到1978年,全国电话普及率 年 仅 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 ,不及世界水平的1/10, , 占 世界1/5人口的中国拥有的话机总 世界 人口的中国拥有的话机总 数还 不到世界话机总数的1%, 不到世界话机总数的 ,每200人中拥有话机 人中拥有话机 还不到一部,比美国落后75年!交换机自动化 还不到一部,比美国落后 年 比重低,大部分县城、农村仍在使用“ 比重低,大部分县城、农村仍在使用“摇把 长途传输主要靠明线和模拟微波, 子”,长途传输主要靠明线和模拟微波,即使 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长途电话打不通,15%的 的长途电话打不通, 北京每天也有 的长途电话打不通 的 要在1小时后才能接通 小时后才能接通。 要在 小时后才能接通。在电报大楼打电话的 人还要带着午饭去排队。 人还要带着午饭去排队。
电报系列知识点总结大全
电报系列知识点总结大全电报是一种通过电信技术进行传输的短信通信系统,它可以在不同的地点之间迅速传递文本信息。
电报系统的发展历史悠久,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和使用的重要通信方式。
本文将对电报系统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总结和介绍,从其历史、原理、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展开,以期为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电报系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一、电报系统的历史1. 电报的起源与发展电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可以利用电磁力进行远程通信。
在19世纪中叶,电报系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电报系统,这些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通信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 电报的应用与影响电报系统的出现为跨地域通信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报系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流通速度,为商贸、军事、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电报系统的原理1. 电报的传输方式和载体电报的传输方式可以分为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两种,它们分别利用不同的传输介质进行信号的传递。
有线电报通过电报线路传输信号,而无线电报则利用电磁波传输信号。
2. 电报的编码与解码电报系统采用了一套特殊的编码方式,将文本信息转换成特定的电信号进行传输。
接收端通过解码将电信号还原成原始的文本信息。
电报系统的编码与解码技术是其正常运行的关键。
三、电报系统的技术特点1. 电报系统的速度和精准度电报系统能够快速地传递信息,且能保证传输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这是电报系统的一大技术特点,也是其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2. 电报系统的保密性电报系统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能够确保信息的保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个领域对于信息安全的需求,因而其在商业和军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 电报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电报系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通信,并能够适应一定程度上的传输干扰,这使得它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在各种极端条件下都能够正常工作。
学科发展综述报告
学科发展综述报告1.无线电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特点科学原理的首次发现与技术首次转化为实际应用之间,有着相当长的时间差。
1895 年马可尼的无线电报通讯实验可以被认为是无线电报技术的首次应用,而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的形成则以1865 年《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发表为标志,其间有三十年的时间差,这样的时间差在20 世纪初之前的科技发明中是常见的1。
自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开始,物理学理论就超过了其相应技术发明的发展速度,往往一个理论被研究出来之后,迟迟都无法得以实验验证和应用。
1865 年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问世之后,直到1886 年才由赫兹首次通过实验验证,而实验验证也仅仅完成了技术发明的第一步而已,造成这种时间差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则非常复杂,无法考量。
清政府于1905 年首次引进了7 台无线电报机,专供军务使用;1906 年在琼州海峡首次出现民用无线电报机;1908 年在上海出现首台与海上船舶通信的民用无线电报机;1912 年首次在南洋公学开设无线电报课程;1920 年中国加入国际无线电报公约;1923 年在上海出现中国第一家无线广播电台;1924年苏祖国兄弟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个无线电报公司—- 亚美公司;⋯⋯无线电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可谓一帆风顺,这与其他新技术发明在中国的境遇大为不同。
以有线电报为例,有线电报引进之初,在国外商人的再三要求下,清政府意识到电报对于信息传播速度的意义,勉强同意引进,但迫于电报线路铺设的高昂成本,无奈只得“官督商办”,其后清政府则一直致力于将电报收归国有。
无线电报相比于有线电报,其优势在于“其传也无事于线”,仅需引进无线电报机,成本较低。
无线电报自引进之初,尽管同外国商人签订的合约中夹杂了许多附加的侵略性条款,但政府始终坚持官办,这也是从有线电报的引进中吸取的经验。
再以计算技术的引进为例,机械式计算器最初传入中国时,由于其对于当时的国计民生方面的影响有限,所以并未受到政治力量的阻挠和干预,但其引进之后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却并不乐观。
电报发展史
电报发展史1、电报的起源电报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开始探索用电来传递信息。
英国科学家库克和惠斯通在1837年发明了电报的雏形,他们使用的是一种电脉冲传输的方式,通过在导线上传输电流来传递信息。
这种传输方式被称为“电报”的起源。
2、电报技术的早期发展在电报的早期发展阶段,美国科学家萨缪尔·摩尔斯在1838年发明了摩尔斯电码,这是一种用点和划来代表字母和数字的编码方式。
摩尔斯电码的发明为电报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使得信息的传输更加快速和准确。
同时,英国科学家威廉·库克在1846年发明了一种可以在没有电线的情况下传输电信号的方法,即无线电报。
这种方法为电报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得信息的传输不再受限于导线的长度。
3、电报技术的普及和商业化随着电报技术的不断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各地的电信公司开始建设电报网络,以便商业和个人用户能够通过这些网络发送和接收信息。
这一时期,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国家级的电报网络,如英国的电缆和美国的大西洋电缆等。
同时,随着电报技术的普及,国际间的电报通信也开始发展起来。
1865年,国际电报联盟成立,该联盟的成员国之间可以通过电缆进行通信。
这一时期,电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商业、新闻、军事等领域。
4、电报与电话技术的交互发展在电报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电话技术也得到了发展。
1876年,苏格兰发明家贝尔发明了电话。
电话技术的发明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语音进行通信,从而更加便捷地传递信息。
随着电话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报和电话之间的交互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许多电信公司开始将电报和电话网络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这一时期,许多国家的电信公司开始提供电话交换服务,以及电报交换服务,这些服务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流。
5、电报在战争和外交中的应用在战争和外交领域,电报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军队广泛使用电报技术进行通信和情报传递。
介绍电报发展史的书
介绍电报发展史的书电报是一项革命性的通信技术,它以其快速、准确和可靠的特点,在欧洲十九世纪的信息通信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变革。
为了深入了解电报的发展史和其重要性,我撰写了这篇论文。
在本文中,我将从简要介绍电报的概念开始,然后深入探讨电报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1. 概念介绍】电报是指通过电信技术传输信息的通信系统。
它基于电磁原理和电磁波传输的原理,能够在长距离传输信息,使得信息传递时间大大缩短。
电报的发明者是美国发明家塞缪尔·莫尔斯,他于1837年首次将电磁报文传输的概念呈现给世人。
随着电报的发展,它成为了十九世纪欧洲最主要的通信方式之一。
【2. 电报的起源】电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当时欧洲的商业和政治需求催生了对更快速通信方式的需求。
早期的电报系统使用了打字机式的机械设备,通过电流控制来传输文本信息。
然而,这些早期的设备并不理想,速度慢且容易出错。
直到1837年,塞缪尔·莫尔斯通过改进和创新,成功地发明了电报机器并实现了电报通信。
【3. 电报的发展】随着电报的出现,电信业迅速崛起。
人们开始意识到电报对商业和政治交流的重要性,或者说是信息传递的革命。
大规模的电报网络开始在欧洲建设,连接起城市与城市,甚至跨越国界。
这使得信息传输更加迅捷和便利,推动了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发展。
【4. 电报的影响】- 4.1 商业革命:电报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商业通信的方式。
它使商人们能够更快地与客户和供应商沟通,加速了贸易和交易的进程。
数据的迅速传递也使得市场信息更加透明,商业决策更加准确。
- 4.2 政治博弈:电报的广泛使用为政治家们提供了更迅速和方便的沟通方式。
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快捷,决策也更加高效。
特别是在战争时期,电报成为了指挥军队和协调战略的重要工具。
- 4.3 社会变革:电报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息的传递速度提高了,人们能够更快地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和事件。
这种连接的感觉让人们感到更加紧密,促进了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
电报与中国近代报业
“ 电讯 ” 出现 的
电 报
一
8 1年底 18 82年 初 .天 津 至上海 马 到天津 , 由轮船 带 到上 海 , 得 再 也 者之一。 14 当 84年奠尔斯发 出世界 18 周 左 右 。津 沪有 线 电报 开通 后 , 18 6日 上第一封电报后 久,美国与墨西 的有 线电报开通 。82年 1月 1 申报》 报道说: 中国创设 电报, 使 京 沪之 间 的消息传 递 更加 迅捷 。 “ 哥的战争爆发,美国各报纸就将刚 的《 “ 以临清 、 宁 、 济 靖江 、 当时有人作 诗 赞 日:从此 千里 争片 刚诞 生 的有 线 电报 运 用 到 战 争 的 以天 津为 总局 , 苏州 、 上海等处 为分局 , 计程 刻 ,无须尺幅费笔砚。鹰帛鱼书应 报道 之 中.以至于 当时美 国总统都 镇江 、 就在 这 一天 , 报就 共妒 .声 气相通快 胜箭 。枝 枝节 节 该 是通 过 《 巴尔 的摩太 阳报》 的电讯 二千八 百里 。” 地 刊登 了一条报驻北 京访 员从 天津 电 环 四海 , 角天 涯连 一线 。” 报局 拍发 的 “ 电讯 ” :清 廷查办云 南 18 83年 , 京 与天津 之 间也 架 北
南人 士关心 时 局 ,无 不欲 知其 详 ,
带 之消 息 , 传递 已较 前大便 。 ” 到清 朝朱 年 ,新 闻 电报 开始减 半 收费 。 民国成立后 ,北 洋政府 交 通部特 地颁发 了 《 闻 电报章 程》 新 , 规 定 : 国内往 来 新 闻电报 , 文 明 “ 华 语 电报每 字收银 元 三分 ,英文 明语 每 字 收银 元六分 。”新 闻 电报 费用
闻稿 中常常 可 以见 到这 样 的说 明: 至,其他 京绥 卞 洛等路 , 相继 告竣 ,
4 5
电报的发展现状
电报的发展现状电报是一种在通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传信方式,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报的使用逐渐减少,如今已经较少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下面将分析电报的发展现状。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方式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
与电报相比,这些新的通信方式更加高效、方便和实时。
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送和接收信息,大大提高了交流的便利性。
与此同时,电报需要依赖传输线路进行信息的传递,而互联网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即时通讯。
因此,电报在通信上的优势逐渐被互联网所替代。
其次,电报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
在过去,电报主要用于国际和国内长途通信,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一种极为便捷的方式。
然而,随着电话、手机和互联网的兴起,国际和国内长途通信变得更加便宜和快速,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这些新兴的通信方式。
此外,电报的使用也需要专门的设备和通信线路,而手机和互联网通信无需额外的设备和线路,更加便利和经济。
再次,电报作为一种传统的通信方式,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
现代社会强调信息的实时性和即时传递,电报的传输速度和实时性无法与当今的通信方式相比。
而且,年轻一代对电报的了解和使用经验已经相对较少,他们更加熟悉和倾向于使用手机、社交媒体和其他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信息传递。
因此,电报已经成为了一种陈旧的通信方式,很少被人们使用。
综上所述,电报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渐进式的减少和逐渐被淘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倾向于使用更加高效和便捷的通信方式,电报在通信领域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
虽然电报曾经对现代通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报已经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电报在通信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是人们追溯通信发展历史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文物。
电报、电话、互联网:中国通信技术的进步
电报、电话、互联网:中国通信技术的进步中国的通信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电报、电话到今天的互联网,中国始终在推动着通信技术的发展。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电报、电话、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进步。
一、电报电报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
最初,中国的电报业由外国贸易商控制。
1906年,清朝政府开始引进电报技术,1908年,中国的第一条国营电报线路开通。
1952年,全国电信业归中国新民主主义政府负责,电报业也进入了国有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的电报通信技术开始向数字化转型,1988年,中国电报总局完成了数字化设备在全国范围的推广。
1995年,中国国际电报电讯总公司在南京试点推行互联互通电报。
2007年,电报业务正式停止。
二、电话中国的电话业务始于20世纪初,1927年,上海开通了第一条城市电话线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话业进入了国家的管辖范围。
1952年,中国第一条跨省长途电话线路建成。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的电话业务也开始向数字化转型。
随着IT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话技术开始与电脑技术结合,促进了中国电话业务的发展。
到20世纪末,中国的电话业务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市场化阶段,形成了公共电话、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三个市场。
1995年,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电信公司成立。
2006年,中国电信完成了CDMA1X网络全国覆盖。
2008年,国际通信技术标准组织ITU发布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WCDMA,中国的3G时代正式来临。
三、互联网1994年,中国最早的互联网节点开通。
2000年前后,中国的互联网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电子商务、在线游戏、社交媒体等新应用也相继出现。
2008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突破3亿,成为亚洲第一大互联网用户国,也是全球第二大互联网用户国。
2010年,中国的IPv4地址使用率接近饱和,表明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
同时,随着移动设备普及,移动互联网市场开始崛起。
专题复习_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综述
知识概括
⑶、思想文化近代化:近代社会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 融使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了深刻变革。其中突出了向西 方学习的主线。 魏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提出“师 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则是魏源思想的具体实践;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效法西方,推行维新 改革,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持 ;孙中山领导辛 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 民主。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推动了 中国共产党建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
品质:用于探索的精神和不屈不挠抗击外来侵略
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
促进近代化的因素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的科技、思想文 化、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 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 发展 3、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4、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 运动等运动的推动与促进
一、课程标准
二、知识概括
三、试题精选
课程标准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 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 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 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 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试题精选
类型三:由近代化揭示向西方学习的逐层深入
例: 史学界普遍认为,在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 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 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 面启动,并逐步深入展开。请完成以下各题: (1)根据上 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中国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电信业发展与立法略述——以民国时期广东地区为视角
枢。 民国时期 坎坷发展的广东地 区电信业与立法进程息息相关 ,
逐步完善 的电信业立法推 动了广东地区电信业 、社会政治与经 济环境 、 地区国防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 的发展 , 对广东地 区的近 代化发展起 到了极其重要 的促进作用。
民 国 时期 广 东 地 区 电信 业 发 展 概 况
电路干线 。上述 6条电路干线 , 为当时广东地 区与省外及国际进 行电信交通的 主干线 ,省 内各局 之间的通信也依托上述干线经 转路 由。广东地处沿海 地区 , 除上述陆线以外 , 还有黄埔 、 海口2 条在水底敷设 的水线 。其 中海 E l 水线为琼崖与 内地通信 的主干
关键词 : 民国 ; 电信 业 ; 立法 ; 广 东地 区
中图分类号 : D 9 2 0 .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4 4 2 8 ( 2 0 1 5 ) 0 6 — 8 7— 0 4
清光绪五年 ( 1 8 7 9 ) , 李鸿章因军事用途 , 奏准 自大沽至天津 设置 电报通信线路 , 此为我 国办理 电信 的肇端 。随后 , 政府对 电
( 二) 南京国民政府 “ 黄金十年” 时期 ( 1 9 2 7 1 9 3 7 ) 在 民国 1 6年 ( 1 9 2 7 ) 至 民国 2 6年( 1 9 3 7 ) , 广东地 区电信业 依托立法进程 , 积极 参加 电政统一运动 , 兴设无线 电话 , 建立“ 整
理线路委 员会” , 均走 在全 国之先 , 迎来 了广东地 区电信业发展
分局 。不久后 , 南关分局改设在 惠爱路 , 西关分局改设太 平南路 并改名为太平分局 。“ 当时商 民拍 电咸称利便 ” 。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一、本文概述《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从诞生到逐渐成熟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在社会变革、政治动荡和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发展轨迹,以及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信息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背景进行概述,揭示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条件。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主要探讨报纸、期刊等新闻媒介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关注新闻业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以及新闻法制建设的初步尝试;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分析战争时期新闻事业如何成为舆论战的重要武器,以及新闻业在推动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这三个历史阶段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规律,为今天的新闻事业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从业者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第一阶段: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崭露头角,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主要以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为主,同时也有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发展态势。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租界,并在租界内创办了大量的报刊。
这些报刊以传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以《申报》《字林西报》等为代表的报刊,以其丰富的新闻内容、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先进的印刷技术,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成为了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30年述评
争》(上、下).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流砥柱——中国共
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上、中、下)等,是国内出版的较有权威性几部部著作。《中国人民 解放军军史》第2卷专门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进行抗战的各种史实。此外,《第二 次世界大战》中也有大量有关中国战场的史料。 其它各种有关抗战史的著作多达200余种。 有关抗战正面战场的资料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写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 下),该书公布了大量的有关国民政府指挥抗战的文电档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全国文 史资料委员会编的“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丛书,反映了大量有关重大战役的决 策、指挥等方面的资料。浙江省中国国民党历史研究组编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 料汇编》,其史料价值也不错。此外还有大量的有关各个战区正面战场的资料,如中共中央 党校编的《卢沟桥事变和平津抗战》;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的《八一三抗日史料选编》、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唐培吉、朱敏彦主编的《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10卷本等都反映了地区 抗战的史实。
一 .
在空军研究领域,全面系统的著作当推《当代中国空军》,该书由空军司令部专门成立 了编写委员会,采用第一手资料编写的空军史,具有权威性。此外有马毓福著《中国军事航 空1908--1949},该书对抗日战争时期苏联、美国援华航空兵辟专章介绍。姜长英著《中国 航空史》,此书对中国航空的起源及国民党空军均有论述。高晓星《民国空军的航迹》对国 民党空军的发展作了详细的论述。 (三)关于红军及其战史研究 在这一领域最值得称道的研究成果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战史》、《中国工农红 军第二方面军战史》、《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战史》等。 此外,有关部门还整理出版了红二、红四方面军的《战史资料选编》。萧克的《朱毛红军侧 记》以亲身经历探讨与反思了红军创建时期的组织路线、建军原则与相关战略战术。中共 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的《红军长征史》以及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纂的《中国工农红 军长征史》,足长征研究的权威之作。阎景堂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史》是对红军及其留在 南方的游击队进行全面研究的系统之作。 (四)关于抗日战争军事史研究 反映整个抗战史全貌的著作有何里的《抗日战争史》;龚古今、唐培吉合编的《抗日战争 史稿》;胡德坤的《中日战争史》;罗焕章、支绍曾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王辅的《日军侵 华战争》等。在研究抗日战争的著作中,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部编著 的《抗日战争史》(1—3卷),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沙健孙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
近代中国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历史
近代中国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历史近代中国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历史随着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无线电技术在20世纪初开始逐渐兴起,其发展历程也越来越显著。
本文将从无线电技术的起步、发展、应用以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中国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历史。
一、无线电技术的起步无线电技术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无线电技术才刚刚开始兴起。
当时中国已经开始探索使用无线通信技术,以传递语音、图像等信息。
早期无线通信的设计和理论研究主要是外国科学家进行的,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处于萌芽阶段。
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有所突破,国内开始有人开始尝试了解这门新兴的技术,在国内的信息传递中掀起了一场变革。
那个时期,早期的朝鲜人申述祖借鉴了梅洛的早期通信技术,自行研究无线电技术。
20世纪20年代,上海商人范老凤也成立了“光华机电公司”,开始介入无线电业务。
不久后,无线电工程师们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电机工程师协会”,他们充当着这门新兴技术的先锋,为这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付出了巨大努力。
这标志着中国无线电技术的正式起步。
二、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期,国内的无线电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的无线电技术也与新技术潮流保持一致,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线电技术的应用也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
这个时期,无线电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进和提高设备性能,使其能够应用于更复杂的应用场景,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随着早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这些技术也逐步改进和增强,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发展壮大。
例如,由于国民政府的长时间关注与投资,国内的无线电技术在工程和研发方面已远超过其他地区,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部分之一。
1956年,中国科学院(CAS)建立了全国首个电子工程单位“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这标志着国内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电子研究单位。
这个时期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已非常成熟,但在技术水平、应用场景、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近代史电报的发展历程感悟
中国近代史电报的发展历程感悟
电报作为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近代以来和国人接受的很多事物一样,其在中国的出现与侵略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最开始,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利用电报这种全新的通讯工具,提高政令军情传达的速度和效率以加强对中国进一步的侵略和控制,因而不约而同地向中国铺设电线提出了要求,这也是中国近代出现电报的原因。
由此可知,当时出现电报实际上对我国来说,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也值得我们的去思考,为什么我们会落后于世界的科技,从而被动接受这些事物,当然电报在中国的发展也和我们国内的背景息息相关,电报之所以能够突破重重障碍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西方侵略者的窥探心也固然刺激了中国人争夺权利的斗争,而国人对科技、信息技术的认识也是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清政府对电报的接受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意识进步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所以一切事物实际上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既能够表现进步也能够表现不足,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去指导我们现今的学习与生活。
介绍电报发展史的书
介绍电报发展史的书
摘要:
一、电报发展史概述
二、中国电报发展史
1.1964 年:双机头自动发报机
2.1965 年:晶体管载波电报机
3.民国时期:电信改属交通部
三、电报的发展史
1.1833 年:电磁式电报机的研制
2.电报的改进与应用
四、总结
正文:
电报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 世纪。
电报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包括早期的电磁式电报机、改进后的电报机以及现代的通信技术。
在电报的发展史中,中国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64 年,中国成功研制出双机头自动发报机,这是一种先进的电报发送设备。
次年,中国又推出了晶体管载波电报机,这是电报技术的一次重要突破。
此外,在民国时期,电信事业改属交通部,设立了电政、邮政、路政、航政四个司,对电信事业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和监管。
电报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33 年,当时德国科学家高斯和韦伯开始研
制电磁式电报机,并在他们的实验室之间进行了首次试验。
随后,电报机不断得到改进,逐渐成为一种实用的通信工具。
电报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的通信手段,为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电报的发展史是人类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通信手段,而且还推动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对晚清电报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期推动该领域研究 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一
、
对 晚清 电报 自身要素 的研究
权的交涉》 通过叙述 电报局利用外国电报公 司的 矛盾收 回淞沪 陆线 的史 实 , 介 绍 电报 局 维 护 电报 利 权的积极作为。《 邮传部与清末 电政利权 回收》 从政府行为与导向的视角 , 考量邮传部对清末 电政 利权 回收 的推 动作 用。《 清 末 电信 业 的历 史 考 察》 。 比较 邮传部 接管前后 电报 的发展 状况 , 考 察邮传部及其整顿措施对电报事业继续发展产生的 促进作 用 。 ( 二) 对 晚 清 电报 经营形 式的研 究 《 晚清 电报局 “ 官 督 商办 ” 述评》 ” ” 对 电报
中国史 研究 ・
对 晚 清 电报 史 研 究 的 回顾 与 反 思
苏全有 , 贾苗苗
( 河 南师 范大学 历史 文化学 院 , 河 南 新乡 4 5 3 0 0 7 )
摘
要: 近三十年来, 学界对晚清电报史的研究总体上取得不小的成绩 ,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对晚清电报 自身要素的研究; 对晚清电报作用或影响的研 究; 对晚清电 报与其他相关事业或行业关 系的研 究。但仍 存在 不足之 处 , 主要表 现在 : 宏观研 究把握 不足 , 微观探 讨 分析 欠缺 ; 分析 方法缺 乏 创新 , 思考视 角新意不够; 内容选取缺乏均衡 , 部分细节有待考证 ; 研究理论有待架构, 规律 总结需 要加强。因此 , 在晚清电报史研 究方面仍有较大研 究空间需要探 索, 也有许 多方面有待加 强、 充实 和丰富 , 需要研究者全面、 客观 、 真 实地展示晚清电报事业的历史状况。
“ 官督 商办 ” 的经 营形 式 进 行 了概述 , 并 就 电报 “ 官 督商 办” 产 生 的历 史 必 然 性 , 即社 会 经 济 的发 展 需
【精品文档】中国近代电报的发展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近代中国电报的发展及其对政治的影响一、电报在中国的发展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的经典理论——媒介即讯息中说“技术已成为一种无所不在,动荡不居的力量,影响着人类的历史。
”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新技术都创造一个新环境”也就是说,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不是各自孤立的两种东西,而是技术以特定的方式对社会关系进行结构组合,不同的关系组合方式构成了不同的社会环境。
大众传媒作为近代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对它的研究应持一种整体的、历史的、动态的观点,这种文化现象不但与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同科技发明产生及应用的社会历史紧密相连,同社会制度、文化惯例,人类社会变动着的政治经济力量,人们使用科技发明的社会意向等紧密相连。
(一)、晚清电报引进及发展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太平洋的一端一位名叫塞缪尔•莫尔斯的美国人发明了一种“使用简单的电路通断规则构成编码信号的一种远距离消息传递组合设备”,莫尔斯用这一设备以著名的莫尔斯电码(Morse Code)拍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自此,作为重要近代科技——电报正式走进现实生活,对西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当然,受到电报冲击的包括太平洋另一端的“天朝上国”——处于晚清时期的古老中国。
(1)、晚清电报的迎拒之路电报进入晚清的中国走了一条“据”与“迎”的艰难道路,从“据”到“迎”的转变折射出古老中国人逐渐有迷梦到半醒的变化,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震惊于近代科技的同时,也在探求学习利用西方科技的道路。
从而使古老中国缓慢艰难的迈出了近代化的一步。
西方的传教士、公使等带着“指针电报机”来到中国,但当时“时风气未开,无人研求及此”。
1859年,法国公使许诺寄送电报机,却被恭亲王拒绝认为是无用之物列入奇技淫巧、玩好之物当中。
当时的大清王朝上至皇帝大臣,下至黎民百姓,虽然各自的出发点不尽相同,但对这个西洋新事物基本上是拒绝的态度,或认为是奇技淫巧,或认为有伤风水。
电报所蕴含的对自然和时空的驾驭能力,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陌生的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二十年来中国近代电报史研究综述摘要: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近代电报史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研究内容逐步深入。
其研究主要涉及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洋务派与近代电报业及洋务派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地方电报史等几个方面。
文章以近年来电报史研究的期刊和学术论文为基础,对其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这对于近代电报业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标签:近二十年;中国近代;电报史近二十年来,有关我国近代电报史研究的论文大概有二十余篇,其中不乏一些硕、博士论文,随着研究层面的逐步扩展,我国电报史的研究内容也逐渐深入。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第二,洋务派与中国近代电报业及其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第三,地方电报史研究。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逐一进行梳理,以为日后电报史的研究提供方便。
一、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电报作为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同近代以来国人接受的很多事物一样,其在中国的出现同侵略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电报在中国的创办过程也受到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牛冠杰在《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文中指出“电报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当时,俄、英、美等国为了利用电报这种全新的通讯工具,提高政令军情传达的速度和效率,加强对中国进一步的侵略、控制,不约而同地提出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1],这篇文章不仅提出了电报在中国出现的原因和时间,文章的绝大篇幅介绍了清政府与侵略者围绕电报利权问题的交锋,并最终实现由中国自行架设电线的曲折过程。
马静的《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更以时间为主线,考察了同治、光绪时期国内各阶层对架设电线的态度以及对电报价值认识的转变,并分析了促使这种转变发生的原因,还对电报的创建形式、经营管理、具体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量。
这篇文章尤其对清政府的官员们在认识电报价值的转变上分析详尽,认为外国人的冲击与中国人的反应的进程是逐渐开始的。
清政府一开始对于侵略者提出的设电报要求态度是严词拒绝的,各省督抚更是一致认为外国人妄图在中国安设电线是居心叵测。
后在侵略者不断提出的“架设电线”的要求下,很多官员逐步了解到了电报对于信息传递的便捷作用,更为了维护利权而采取了主动架设电线的策略。
同样,刘雪屏在《清末电信业的历史考察》一文中也认同在外力刺激和内部动因的双重作用下,近代电报得以发轫,她介绍了近代电报的发轫和甲午战前电报业的发展,并着重介绍了电报由邮传部接管后的继续发展,以及各省官办电报的发展,还用一定篇幅简要介绍了电话和无线电报的创办。
总之,电报之所以能够突破重重阻碍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西方侵略者的窥探之心固然刺激了中国人争夺利权的斗争,而国人对科技、信息技术的认识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清政府对电报的接受是一种思想意识进步的表现。
二、洋务派与中国近代电报业及资本主义的关系洋务派一向注重发展实业,电报业也是在洋务派官员的倡导和实践下最终完成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较早认识到了电报的作用和价值。
面对侵略者咄咄逼人要求办电报的趋势,李鸿章认为“中国或亦仿照外洋机巧,自立铜线,改英语为汉语,改英字为汉字,学习既熟,传播既远。
”[2]在当时各省督抚一致坚决反对设立电报的情势下,李鸿章能提出自设电报在当时看来无疑是一种被逼无奈的选择,同时也是一种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的聪明选择。
之后,沈葆桢向清政府上奏自行设立电报事业,《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事业》中提到沈葆桢上奏“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
”[3]清政府批准沈筹建从厦门到台湾的电线。
之后,各省亦开始根据自身条件纷纷创设电报。
至光绪十六年,电报事业已经遍及全国各地,“东北则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则达闽、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遍布二十二行省,并及朝鲜外藩,殊方万里,呼吸可通,询称便捷。
”[3]由于洋务派的大力倡导,洋务运动时期我国电报事业发展迅速。
乔还田在《洋务派与中国早期的电信事业》一文中对沈葆桢、丁日昌、李鸿章、盛宣怀等主要洋务派官员对电报架设所作的努力和贡献介绍的更为详细,同时,还从国防、维护利权以及发展资本主义等角度阐释了电报的作用和价值。
为了培养中国自己的电报人才,奉行洋务救国的官员们还开设了一系列的电报学堂。
电报学堂是晚清传播电报技术和培养电报技术人才的最重要场所。
《晚晴有线电报的引进和发展》中对晚清时期主要的三所电报学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和上海电报学堂)的开设目的、学习科目等作了系统的介绍。
尽管学员接受的教育层次还是比较低,但是电报学堂还是为晚清的电报事业,培养了相当数量的技术人员,也正是这些人成为早期中国电信事业建设和实践的主体。
这篇文章在把电报技术的引进、发展和传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把晚清中国的电报技术同当时西方国家进行对比,论述了晚清电报技术发展的不足和局限性,观点比较独特、新颖。
过去很多研究者认为中国电报实际上控制在英国和丹麦手中,对于这种说法,近来不少学者都从很多方面深入分析并论述了中国电报技术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
比如,丛曙光在《从近代中国电报局的创办看洋务派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一文中,分析了电报局创办的主客观原因,认为电报局是为了抵御外侮、增强国力,作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
又在深刻分析《电报局招商章程》后得出电报局是典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主义企业,在拍发电报方面完全拥有自主权利。
且中国电报局和外国电报公司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和斗争,雇佣洋人仅限于教,其他权利统归电报局,洋务派并没有完全丧失独立自主的性格,而是为收回国家利权作出了最初的努力,电报的创办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除此之外,孙长来的《浅谈中国电报局创办过程中洋务派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和《论中国近代电报局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两篇文章也支持上述观点。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事业》一文也同样认为中国的电报事业是从与外国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电报事业的经营大权主要控制在李鸿章、盛宣怀、郑观应、经元善、谢家福等中国人之手,并非被丹麦和英国垄断。
由此可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洋务派在创办电报过程中虽不可避免地依赖于外国的技术及其人员,但一直在与外国资本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其作用和价值应当予以肯定。
有关洋务派与近代电报,除了上述方面,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考察有关洋务派官员同近代电报业的论著,如夏维奇的《试论郑观应的电报建设思想与实践》一文,认为在中国通信近代化的过程中,郑观应既是一个理论家又是一个不甘落后的实践家。
19世纪70年代前,在中国各界势力对于电报持一致反对态度的背景下,当时作为上海洋行买办的郑观应敏锐地预见到了电报必将成为通信先锋的趋势,并写了《论电报》一文,该文集中论述了其电报建设的思想。
他指出“夫世之至神至速,倏去倏来者,盖莫如电,藉电以传信,则其捷也可知……今泰西各邦皆设电报,无论隔山阻海,顷刻通音,诚启古今未有之奇,泄造化莫名之秘。
”[4]可以说,郑观应是较早认识到电报的价值并作了理论研究的人。
在清政府开始着手于电报建设后,他又积极投身到了津沪线、长江线的建设中;该文最后还对郑观应的电报建设思想及其实践进行了中肯的总结与评价。
同样,张政的《郑观应与中国近代电报事业》一文也阐述了郑观应在电报建设理论与实践中的一系列活动,认为郑观应在中国电信近代化过程中贡献卓著。
除此之外,在很多文章中亦有对洋务派官员李鸿章、丁日昌等在经营电报业方面的努力与作用,但专门性的文章还未有涉入。
三、地方电报史研究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研究者在区域电报史方面也作出了一些成绩。
余建贞在《传统与变革—电报的出现与晚清福建通信业的早期现代化》一文中以电报在福建地区的出现为切入点,对比了电报出现前后福建的通信状况以及电报出现后对福建通讯带来的影响,从而分析出电报对福建通信现代化的作用和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余建贞认为福建地区电报业的发展是在西方列强的强权示范下进行的,意即西方利用清政府的软弱无知首先在我国领海海底安设海底电线,之后又欲染指陆上电线,清政府在无奈之下不得不作出自己架设电线的决定,并在逐渐认识到电报所带来的好处后开始转向积极主办电报事业。
作为我国的沿海省份,福建也成为我国电报事业的拓荒地。
正如电报对中国通信近代化的影响一样,电报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在近代福建的出现和使用,改变了福建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从通信、军政、教育、文化、商业等五个方面对电报的影响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韩晶的《近代化的“退”与“进”—近代上海电报通信权的交涉》对上海电报网络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展示了清政府围绕电报通信权与外洋电报公司所作的一系列的交涉和斗争,并对清政府电信主权不明及近代化发展迟滞的原因作出了客观的分析。
她认为清政府的政策并不明确,态度亦不坚定,一方面将侵略者与先进技术混为一谈,排斥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又在列强威逼下屡屡让步,出让电信主权,造成中国通信近代化的延误。
总的来说,我国在区域电报史的研究方面还很不足,有很大的空白需要填补。
综上所述,近二十年来我国近代电报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可供探索,如区域电报史、电报史认识对象的下移等方面还有待发展。
唯有如此,才能丰富电报史的研究,揭示中国近代电报业的真实情况。
参考文献:[1]牛冠杰.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命运[J].寻根,2003,(10):46.[2]丛曙光.从近代中国电报局的创办看洋务派与资本主义的关系[J].济南大学学报,1998,(8):32.[3]李茂高、廖志豪.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事业[J].学术月刊,2007,(56).[4]夏维奇.试论郑观应的电报建设思想与实践[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