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案例
语文老师古诗新课讲授教案【7篇】
![语文老师古诗新课讲授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38baf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0.png)
语文老师古诗新课讲授教案【7篇】语文老师古诗教案【篇1】教材分析:两首古诗均为描绘山光水色的名篇,作者分别是唐代的李白和杜甫。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
《绝句》为诗人在成都草堂所作,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
这首诗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学情分析:这两首著名的唐诗,学生都会背诵。
教学时,关键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求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促使学生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解释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能解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的情景。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学过许多李白的诗,现在,咱们开一个李白诗会,把你知道的李白的诗背给大家听一听,愿意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的诗。
(板书:望庐山瀑布)齐读。
2、解题谁能讲一讲课题的意思?庐山在什么地方?(江西省九江市)你见过瀑布吗?(出示挂图)学习生字:瀑。
3、小结《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精读《望庐山瀑布》。
1、指名读古诗。
2、小组讨论,说说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师生交流:(每句诗都先请学生来说,教师只做适当指导)⑴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什么意思?“香炉”,指庐山香炉峰。
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先说,教师再归纳总结: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
⑵遥看瀑布挂前川“遥”是什么意思?“川”是什么意思?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古诗三首》教学案例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教学案例 精选1篇](https://img.taocdn.com/s3/m/40e290a8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2.png)
《古诗三首》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背诵《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背诵《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三首古诗。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李白、王之涣、杜甫等著名诗人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今天要学习的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2)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1)朗读古诗《静夜思》: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相互评价。
(2)讲解古诗《静夜思》: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学习古诗《登鹳雀楼》: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相互评价。
(4)讲解古诗《登鹳雀楼》: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5)学习古诗《将进酒》: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相互评价。
(6)讲解古诗《将进酒》: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 深入理解古诗(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并进行展示。
(2)课堂展示:邀请几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创作一首类似题材的古诗。
(2)让学生观看关于古诗词的电影或纪录片,了解古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
5. 总结归纳(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古诗内容和意境。
古诗词教案精选十三篇
![古诗词教案精选十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97f83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f.png)
古诗词教案古诗词教案「篇一」《古诗词三首》教案范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身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配乐磁带。
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牧童》1、复习《所见》,范读导入: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⑴ 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⑵ 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⑶ 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⑷ 师配乐范读。
⑸ 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2、自主合作,探究诗意:⑴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⑵ 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⑶ 指名诵读,正音。
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⑷ 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⑸ 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
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⑹ 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
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3、设身处地,感悟诗情:⑴ 师: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⑵ 生互动交流: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
古诗优秀教案设计(共12篇)
![古诗优秀教案设计(共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63ae9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66.png)
古诗优秀教案设计〔共12篇〕篇1:古诗优秀教案设计古诗两首优秀教案设计课前透视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挪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
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妙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
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才能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
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的: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
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才能,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信息资料: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气氛,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根底上引入学诗。
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对话平台:学习古诗《所见》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到达正确流利,培养识读才能。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老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如“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历,注重了资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根底。
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3篇)
![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3b935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b.png)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价值。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我们开展了古诗词教学实践。
以下是一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内容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王之涣和他的作品。
(二)新课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 学生朗读《登鹳雀楼》,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鉴赏诗歌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2. 学生创作与《登鹳雀楼》意境相似的诗歌,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2. 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情感,有助于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3. 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创作了与《登鹳雀楼》意境相似的诗歌,锻炼了自己的创作能力。
4.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如引入古诗词相关的故事、成语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2.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表现积极,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诗歌。
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224ec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f.png)
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三篇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
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1、出示自学提示(二)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语文优秀教学案例3篇
![语文优秀教学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43a6c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7b.png)
语文优秀教学案例3篇语文优秀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春晓》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诗。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的特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为此我作如下教学设计:1、引入激趣:2、初读感知: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所注的汉语拼音朗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觉是多音字,在诗中读jué;啼是第二声。
读后可以说说诗中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精读理解:(1)指导学生通过说说晓眠觉啼知等词的意思。
(3)看着屏幕上打出的画面,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4)朗读《春晓》,指导读出节奏和重音,读出韵脚。
屏幕上打出这首诗,标明节奏和重音。
4、品读领悟:(1)屏幕上出现古诗意思的画面,同时有配乐朗读,听了一遍后,学生跟读,然后指名朗读,大家评议。
(2)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互背,全班背诵。
(3)屏幕再现图画,几只鸟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在空中飞翔,地面有落花:①学生看着画面,背诵《春晓》。
然后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
③屏幕上依次显现四句诗表现的画面,学生看图吟诵,体会意境。
语文优秀教学案例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工整地书写课后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说话,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知道森林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所起的重要作用,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想象说话、识字写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理解森林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1、情境设置: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绘制或用吹塑纸粘贴森林图,有条件的还可在教室四周布置森林图画,营造森林情境。
2、教师:本课所需的课件或简笔画、插图、生字卡片,有关帐篷的图片。
3、学生:准备一些动物头饰或图片,向周围的人了解森林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1、师生共同表演读儿歌《山爷爷》。
2、引入山爷爷的绿长袍是用什么做的话题。
古诗文教学案例分享
![古诗文教学案例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c029a6a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e5.png)
古诗文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一:《登高》教学案例教学目标:通过对《登高》一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端午所融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个人感情,并提高学生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在生活中。
教学过程:1.通过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结构和理解方法,使学生对古人在表达思想时的语言能力有所了解。
2.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独特风情和自然美景有更深的感受。
3.阅读《登高》一课,了解端午在生活中的表述,并注重分析文中所表达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渴望。
4.引导学生理解“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句蕴藏着深远内涵的诗句,并能够运用在生活中,比如:“看到花草树木,我又想重新“云想衣裳,花想容”了。
”5.开展有关文化交流的讨论,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自己的爱国情怀以及自然环境的看法,同时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和环保联系的重要性。
案例二:《离骚》教学案例教学目标:通过《离骚》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对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1.讲述古人生平的背景和文化环境,让学生能够理解古人在写作时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
2.让学生了解到《离骚》这部大作所展现出的文化内涵,包括人物形象、历史事件、文学风格等。
3.通过课本,让学生对古诗文的结构和格式有所了解,并解析《离骚》中这些元素的使用方法。
4.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影视表现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离骚》所表达的情感和艺术上的表现手法。
5.开展“诗歌创作比赛”,让学生通过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和情感,透过“离骚”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自己的感悟,不仅体会到文化的博大和诗歌的艺术感,还能够体验到自己的创作技能和表达能力。
案例三:《木兰诗》教学案例教学目标:通过对《木兰诗》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木兰英勇而坚持所表达的骨气和中国美德,从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胸怀。
教学过程:1.介绍木兰的故事和背景,让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的亲情和爱国主义情怀,有利于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古诗教学教案
![古诗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74631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e.png)
古诗教学教案古诗教学教案(15篇)古诗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24.古诗两首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
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
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
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B.读懂、C.读精、D.读会、E.会读。
四、学习古诗(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朝 ( zhao chao )辞一日还 ( huan hai )万重 ( chong zhong )山白帝 ( ti di )城啼 ( ti di )不住2、齐读(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A 、朝辞白帝彩云间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B 、千里江陵一日还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3、练说句意1)互相说2)指名说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5、小结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古诗教学中的优秀教学案例有哪些
![古诗教学中的优秀教学案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b4ea6c0b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f.png)
古诗教学中的优秀教学案例有哪些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传达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下为大家介绍几个古诗教学中的优秀教学案例。
案例一:《静夜思》的情境教学在教授李白的《静夜思》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的月夜图,画面中有一间简陋的屋子,床上躺着一位辗转反侧的诗人。
配合着轻柔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这首诗,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
接着,教师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远离家乡,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
然后,让学生们睁开眼睛,分享自己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会感到孤独,有的说会思念亲人。
在理解诗意的环节,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诗句的意思,而是让学生们观察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尝试自己说一说诗句的含义。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再进行引导和解释。
最后,教师让学生们再次朗诵这首诗,这一次,学生们的朗诵充满了感情,真正体会到了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这个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能够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案例二:《望庐山瀑布》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资源。
在导入环节,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视频,那雄伟壮观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在讲解诗句时,教师将诗句与视频中的画面一一对应,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画面中展现出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烟雾缭绕;“遥看瀑布挂前川”,视频中呈现出远远望去瀑布如同一条白练悬挂在山前的画面。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瀑布的气势,教师还播放了瀑布的轰鸣声,让学生们仿佛置身其中。
在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心中的庐山瀑布。
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学生们不仅对诗句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三:《春晓》的角色扮演教学在教授《春晓》时,教师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
古诗教案设计模板(精选5篇)
![古诗教案设计模板(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b65e3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0.png)
古诗教案设计模板(精选5篇)古诗设计模板篇1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并能初步鉴赏温庭筠的诗歌2.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3.继续学习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本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教学方法:诵读与鉴赏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有关意境的知识(一)提问;什么是意境意境,简单地说,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或者说气氛);在这些画面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人或者事物),并包含着诗人的感情。
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诗人的感情,这几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的艺术境界。
(二)“意境类”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首绝句,简要分析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按“意境类”答题步骤作答)(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学习鉴赏《商山早行》(一)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12 —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宰相温彦博后代。
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
古诗文化教学案例五则
![古诗文化教学案例五则](https://img.taocdn.com/s3/m/790eb68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8.png)
古诗文化教学案例五则。
一、《静夜思》的教学案例《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著名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49年,以叙述作者在深夜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著称。
对于《静夜思》这首诗歌,教师可以采取“诗意欣赏”的方式进行教学,即让学生通过阅读、朗读、模仿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精神内涵。
二、《登高》的教学案例《登高》这首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倡导人们精神上的追求和高尚的品质,体现了中国道德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在教学《登高》这首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文化背景、情感表达和诗句鉴赏等方面的介绍与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首诗歌。
三、《临江仙》的教学案例《临江仙》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歌,它以“临江仙”为主角,叙述他仙境般的生活和如水如云的境界,展现了杜牧对仙境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我们可以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和诗歌的语言特点等方面,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桃花扇》的教学案例《桃花扇》是元曲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讲述了根据真实历史人物李时中尉的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剧情曲折、情节多样,而且所有角色的性格和命运都非常鲜明。
在教学这个故事时,教师可以采取情节串连、分析人物性格、解读文化内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到元曲文学的特色和质量。
五、古诗词背诵比赛的教学案例古诗词背诵比赛是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都比较火热的一个教育活动,也是加强古诗文传承和教学的一种方式。
在进行古诗词背诵比赛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优秀的古诗文资源、组织各类活动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诗歌的韵味和文化内核,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过以上五个古诗文化教学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古诗文教育的重点在于感性体验和文化传承。
只有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古诗文的魅力和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精选12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18c0d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d.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精选12篇)《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精选12篇)《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篇1片段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生:(背诵《静夜思》)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师: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生:是月亮。
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
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片段二:巧妙点拨,体会情感师:刚才小组同学交流了关于诗句的理解,能谈一谈吗?生:我想谈谈《秋思》这首诗。
这首诗写了在秋天时诗人给家里写信,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的情感。
尤其是“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让人感觉到诗人要对亲人说的话实在太多了,信都封好了,还怕落下什么话没有说,又打开信看一看。
这个地方特别让人感动。
师:你从哪里感觉到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生:我从“意万重”体会到的。
生:我认为,诗人想要说的话太多了,一定是离家好长时间了。
师:那么,这满腹的话都能写到信里吗?生:不能的,那得写多长的信呀!何况,“匆匆”两个字说明信写得很匆忙,也不可能把要说的话都写进去。
师:想要说的太多,看来只好挑主要的说了。
信写完,应该是主要的意思就表达完了,为什么捎信人要走时,又打开信了呢?生:可能他写完了以后,记不清是不是把要说的都写了,所以又检查一遍。
生:也可能是他又想起一件事,想把它补写上。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信短情长,小小的信封哪能承载游子所有的情感呢。
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急迫地要与家人交流的心情。
他的心情因思乡而纷乱,所以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
书信,是联系游子亲情的纽带,所以诗人借家书写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很多,如唐孟郊《归信吟》中说的“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我相信,当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81ef5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5.png)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⑴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⑴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
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⑴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㈠背景和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5篇)
![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9a0f3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a.png)
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5篇)作为专门给别人教授学问的人民老师,常常需要借助教学设计的帮助,通过规划和布置,对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做出有创意的决议,从而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第一课时(《牧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舒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激发爱好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夫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相互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同学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同学的质疑)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光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同学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3.依据同学回答,老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模糊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快乐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老师配乐朗读,同学闭目想象。
2.同学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古诗》完整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古诗》完整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3cde4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2.png)
1、《古诗》完整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一、自学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二、感悟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
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古诗文教案模板(共6篇)
![古诗文教案模板(共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c6a74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2.png)
古诗文教案模板〔共6篇〕第1篇:古诗文教案 1、《池上二绝》一、文本解读: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三、教学重点: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四、教学难点:①在理解的根底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这就是《池上》。
﹙板书课题﹚3、简介作者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
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拟轻便的船。
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外表绿色,反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
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⑶明大意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
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古诗教学设计案例7篇
![古诗教学设计案例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f2bce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5.png)
古诗教学设计案例7篇古诗教学设计案例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提高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提高自己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难点:想象并写出《村晚》景象。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教学内容:《古诗两首》之一《村晚》教学目标:1、学会古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
3、能想象古诗意境,并写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录音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绚丽多彩的春天已离我们而去,让人向往的夏日风情将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的诗人雷震带来的古诗《村晚》。
2、板书课题——村晚3、看了课题,想象一下,古诗会告诉我们什么呢?二、欣赏古诗1、共定学习目标。
2、按学习目标自学古诗3、交流学习的收获。
(1)古诗中的生字:陂衔漪(2)交流读后的感受。
(3)结合插图谈谈对诗句的感悟,体会古诗意境。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你能把你对诗句的感悟用你的声音来表达吗?5、你不想把这么美的夏日风情留在记忆中吗?(背诵指导)三、布置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多搜集一些关于夏日的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案例篇2中班古诗教案《江雪》【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像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古诗文教学案例
![古诗文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d81e00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d.png)
古诗文教学案例原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衍生注释:“床”在此处并非指睡卧之床,可能是“井栏”之意。
“疑”指好像。
二、赏析:这首诗用简洁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游子在深夜思乡的情景。
那洒在床前的皎白月光,恍惚中被误作了地上的秋霜。
抬头仰望明月,不禁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故乡。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呀!三、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和思考。
四、运用片段:中秋之夜,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漂泊。
望着那一轮高悬的明月,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
我就像那远离故土的李白,心中满是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
难道这不是所有游子在佳节时共同的心声吗?原文:《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一、衍生注释:“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啼鸟”即鸟啼,鸟儿的啼叫声。
二、赏析: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从春眠中醒来,听到处处鸟儿的欢鸣,想起昨夜的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花朵。
整首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韵味无穷,宛如一幅清丽的水墨画。
三、作者介绍: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和隐居生活,风格清淡自然。
四、运用片段:清晨,我被窗外的鸟鸣声唤醒,瞬间想起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不正是孟浩然笔下那美好的春景吗?只是不知道经过昨夜那场风雨,又有多少娇美的花朵凋零飘落。
唉,美好的事物总是如此短暂,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衍生注释:“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市。
“穷”指尽,使达到极点。
二、赏析:前两句写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画面壮阔。
后两句写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古诗教学中的优秀教学案例有哪些
![古诗教学中的优秀教学案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aaf925b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1.png)
古诗教学中的优秀教学案例有哪些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传递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成为了众多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以下是一些古诗教学中的优秀教学案例,希望能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启发。
案例一:以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在教授李白的《静夜思》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的月夜图,画面中一个孤独的旅人在窗前望着明月。
然后,教师用轻柔的声音描述着这幅画面:“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李白独自一人住在他乡的客栈里。
他感到十分孤独和思念家乡,当他抬头看到那一轮明月时,心中的情感便如潮水般涌来。
”接着,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李白,身处这样的情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对古诗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和语言描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与古诗相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案例二:通过朗读体会韵律之美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非常注重朗读教学。
首先,教师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遍古诗,让学生们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逐句地指导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平仄、押韵和停顿。
例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教师强调“后”和“秋”的押韵,让学生读出韵脚的韵味。
同时,教师还让学生们分组朗读、个人朗读,并进行朗读比赛。
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们不仅能够熟练地背诵古诗,还能体会到古诗的韵律之美,感受到王维诗歌中清新自然的意境。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朗读是古诗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朗读,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语言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案例三:结合背景知识加深理解在讲授杜甫的《春望》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被困长安,亲眼目睹了长安城的破败和人民的苦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充满忧国忧民之情的《春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初次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教学过程
实践过程与反思:
本篇词作者对时光流逝表示无可奈何,对新生事物表示新奇,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引导方面我出了许多问题。
如“去年天气旧亭台”中,一会提问“旧亭台”,一会提问“去年天气”我自己都搞混了。
在理解名句的时候,只有少部分的学生理解,我不能够深入简出。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
而对本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因认知程度即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对生活认识的深度等比较有限,所以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本词所表现出的对人生、对宇宙的深邃认识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所以针对这首词我第二次设计时,做了一个导学案,让学生首先能够对文本的有些认识,那么在课堂讲解时可以事半功倍。
《浣溪沙》优化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学法指导
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内容
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
于和。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
晏殊是时期的词人,《浣溪沙》是词的,它选
自。
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
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思路点拨: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
(2)问题二: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中的“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从“花落去”到“燕归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有机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变为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
五、作业布置和练习拓展
(一)回家作业:
1、自己默写本词中需积累的名
句,。
源于此句沿用至今的成语是。
1、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历来人们对其内容的理解却很不一致,有的说是表现年华易逝的伤感,有的说是抒发故旧之情。
你在学完本词后有怎样的感受和人生启迪?请用一段文字表达。
2、想象一下,“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作者在独自行走中思索和反省到什么?请用一段
(二)拓展延伸练习
课外阅读晏殊的《浣溪沙》词作另3首,将它们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找找它们在思想内涵上的异同之处,并对晏殊词作的语言风格进行总结。
浣溪沙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浣溪沙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浣溪沙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