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疾病动物模型和医学应用

合集下载

临床医学中的疾病模型研究

临床医学中的疾病模型研究

临床医学中的疾病模型研究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临床医学中的疾病模型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疾病机制和药物发现的重要手段。

疾病模型的建立可以帮助医学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靶点。

本文将对临床医学中的疾病模型研究进行探讨。

一、疾病模型的概念及分类疾病模型是在实验室中构建的用于模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和研究疾病机制的模型。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疾病模型可以分为动物模型、细胞模型和计算机模型。

1. 动物模型动物模型是最常见的疾病模型研究方法之一,它通过在动物体内诱导疾病或改变动物的遗传背景,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过程。

例如,在癌症研究中,常用小鼠、大鼠等动物模型来模拟人类肿瘤的生长和蔓延。

动物模型的建立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探索。

2. 细胞模型细胞模型是通过体外培养细胞来研究疾病发生机制和筛选药物靶点的方法。

细胞模型可以是原代细胞培养或体外永生细胞系的培养。

通过在细胞模型中引入疾病相关基因或干扰某些信号通路,可以模拟疾病的一些特征,并用于药物筛选和疾病机制的研究。

3. 计算机模型计算机模型是通过计算机仿真和模拟技术来研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计算机模型可以模拟疾病的多个方面,如病理生理过程、药物代谢和药效学等。

计算机模型可以帮助预测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优化治疗方案,并减少临床试验的成本和时间。

二、疾病模型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疾病模型在药物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建立疾病模型,可以筛选潜在的药物靶点和药物,加速新药的开发进程,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1. 了解疾病机制疾病模型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找到疾病的关键环节和靶点。

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通过建立小鼠模型,研究人员发现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炎症反应是导致疾病发展的关键因素。

2. 药物筛选和评价疾病模型可以用于筛选具有潜在治疗效果的药物,并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建立药物在疾病模型中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可以为新药的开发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常见自身免疫疾病及动物模型概述

常见自身免疫疾病及动物模型概述

常见自身免疫疾病及动物模型概述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响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之疾病,通常病程长、顽固且难以根治,对于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严见之AID包括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I型糖尿病等.经典之AID包括器官特异性和器官非特异性自身抗体贰大类导致机体免疫调节功能之紊乱,免疫系统无法区别自身细胞和组织,或识别自身或非己之免疫耐受机制被破坏而引起.AID确实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和多种因素有关,如免疫耐受之丧失、免疫反响调节异常,或由于遗传因素或病毒诱发.作为医药工业界研发热点,抗AID药物之临床前研发阶段需要借助实验动物模型评价候选化合物之优劣,对于临床阶段之疗效进行预测,并对于药物调控疾病之潜在机理进行说明.本文对于常见之AID及其较广泛使用之动物疾病模型进行简要介绍.银屑病及银屑病相关动物模型银屑病〔Psoriasis〕, 俗称"牛皮癣〞,就是最为常见之慢性AID,常发于青壮年人群,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约1-3%.银屑病发病顽固且持续,最显著特征为皮肤外表红肿及白色鳞屑之覆盖,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以为就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如感染、压力、肥胖、吸烟等因素都可能对于疾病产生诱发临床上尚无根治银屑病之特效药物,故治疗银屑病主要以控制病症为主,如外用维生素D3类似物、糖皮质激素和维A酸,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以及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药之开展,多种抗体类药物也对于银屑病具有较好疗效.科学研究中银屑病之实验动物模型主要分为自发形成、基因工程改造、病灶原位移植和直接诱发肆类,受限于模型建立难度和本钱,直接诱发类模型使用最为广泛,以下介绍两种基于小鼠之银屑病直接诱发模型.〔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皮损模型咪喹莫特〔Imiquimod,IMQ〕就是Toll样受体7/8之抑制剂,临床上用来治疗IMQ乳膏在小鼠背部连续涂抹5~7天,会出现皮肤增厚、红斑、鳞屑等类银屑病样病症.该模型稳定、易建立、操作简单且应用广泛.a. PASI评分根据PASI评分标准对小鼠背部皮肤炎症情况评分〔包括银屑,红斑,肥厚〕,记录累积评分、体重和皮肤厚度变化.对照组空白乳膏处理未表现炎症特征,模型组IMQ处理之后,逐渐表现出皮肤炎症特征及厚度增加,第5天PASI评分到达最高值,体重在IMQ处理之第3天下降到最低点,而后逐渐恢复,阳性药抗体可降低PASI评分和皮肤厚度之增加.图1: 模型条件下小鼠背部皮肤PASI评分持续升高,体重下降,皮肤厚度增加;IL17A抗体可显著逆转皮肤病变a. 形态学检查IMQ连续处理5天后对于小鼠背部皮肤外观形态进行观察,并利用H&E染色分析组织病理学变化.图片中可见,小鼠皮肤出现红斑,鳞屑和厚度增加;H&E 染色结果显示IMQ处理促进了炎性细胞之浸润,表皮细胞之增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银屑病相关PD marker IL-6在皮肤中表达水平增加.对于上述病变,阳性药IL17A抗体具有明显之改善作用.图2: 模型条件下小鼠皮肤产生显著红斑、鳞屑和增厚病变,H&E染色结果可见组织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可见银屑病生物标记物IL-6表达上升.IL17A抗体可以显著抑制上述病理变化c. Bio-marker检测IMQ处理5天后收集血浆,通过ELISA检测相关细胞因子之含量,收集皮肤组织通过qRT-PCR检测相关Marker基因之转录水平.结果说明,IMQ处理诱导了IL-6、IL-β和CXCL1等炎性细胞因子产生,阳性药抗体具有较强之抑制作用.图3:模型条件下血浆、皮肤中相关炎症生物标志物表达水平急剧上升,IL17A抗体可显著抑制其水平〔贰〕IL-23诱导小鼠耳廓银屑病样变模型研究证明,IL-23/Th17信号通路在银屑病之发生和开展中起关键作用,IL-23刺激并促进Th17细胞之分化,促进Th17细胞之开展以及细胞因子〔如IL-17A,IL-17F和IL-22〕之产生,从而产生类似银过向小鼠耳部皮肤内直接注射IL-23可诱导局部之银屑样病变,该模型就是常用之另壹个银屑病动物模型,且由于机制清晰,常被用于各类靶向药物之临床前药效评价中.重组IL-23蛋白于造模之第1、3、5、7日通过皮下给药注射于小鼠耳以建立模型耳廓,其间给予抗炎药物供试品或阳性药物.小鼠耳朵厚度变化以及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耳厚度明显增加,而阳性药物地塞米松〔Dex〕产生了显著保护结果显示,给予IL-23造模之后小鼠耳厚增加,表皮增厚且炎细胞浸润明显,地塞米松对于上述病变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图4:耳内注射IL23细胞因子造模可造成耳部产生银屑病样病变,表现为耳厚显著增加,H&E染色结果显示造模产生银屑病相关之病理变药物地塞米松可以对于病变产生显著抑制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及动物模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就是壹种以关节病变为主之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进行性、侵袭性关节部位炎症为主要表现,临床特征为关节红肿疼痛甚至僵直、破骨细胞之形成以及关节骨质受损等,严重可导致关节畸形乃至功能丧失,致残率高.RA多发于中老年女性人群,我国整体发病率约0.3-0.4%.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由遗传、感染、环境等因素综合导致.目前临床治疗RA仍以非甾体抗炎药和抗风湿类药物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羟氯喹类药物开展迅速,如TNF-α单抗〔Infliximab,Adalimumab〕、IL6受体单抗〔Tocilizumab〕、CD20抗体〔Rituximab〕等药物对于风湿性关节炎之治疗能够取得较为理想之疗效.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之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佐剂诱导〔AIA〕和胶原〔CIA〕诱导两种,其间由于CIA模型通常可在小鼠上成模而使用范围更广.胶原诱导之类风湿性关节炎〔CIA〕模型应用DBA/1小鼠,第0天注射Ⅱ型胶原蛋白和弗氏完全佐剂〔CFA〕,第21天注射Ⅱ型胶原蛋白和非弗氏完全佐剂〔IFA〕,可诱导小鼠关节炎发生,小鼠发病程度、节点较为稳定,严重程度区分度较高,适用于抗自体免疫性疾病药物之评价.a. 临床评分和细胞因子检测Ⅱ型胶原蛋白免疫2次之后,DBA/1小鼠陆续发病且严重程度随时间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可见,模型组病变较严重,而IL17抗体作为阳参试剂可显著控制疾病发生开展,并抑制发病率之持续增加.图5:注射CII胶原造模后28-42天内,关节炎评分和发病率持续增加,血浆炎症因子IL6水平激增;给予IL17A抗体后,发病和炎症因子水平皆受到抑制.实验终点收集小鼠血浆通过ELISA检测PD Marker IL-6之血浆浓度,可见模型组IL-6含量显著升高,抗体可抑制IL-6升高之趋势.图6:注射CII胶原造模后28-42天内,关节炎评分和发病率持续增加,血浆炎症因子IL6水平激增;给予IL17A抗体后,发病和炎症因子水平皆受到抑制.b. Micro-CT和病理学检查实验终点对小鼠脚趾、踝关节进行Micro-CT检查和病理学分析.Micro-CT检查显示,模型组小鼠关节骨质受到严重损伤,而抗体产生了显著保护作用.图7:Micro-CT结果显示,关节炎造模使小鼠骨关节受到显著破坏,产生骨质损伤;IL17A抗体可显著逆转骨关节损伤HE染色结果显示,CIA造模造成了小鼠踝关节之严重损伤和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而IL17A抗体给药逆转了损伤和炎症反响;使用甲苯胺蓝染色分析踝关节软骨情况显示,模型组小鼠踝关节软骨局部缺失且密度不均,而抗体组小鼠软骨未见显著损伤.图8:H&E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关节炎小鼠关节腔病变、异常增生严重,炎症细胞大量浸润;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小鼠关节软骨受到明显损伤;IL17A抗体可以显著之逆转上述关节炎相关之病理变化多发性硬化〔MS〕及动物模型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就是壹种以中枢系统炎性反响脱髓鞘疾病为其主要病理特征之罕见中枢神经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20-40岁中年人群,女性患者较多,国内每十万人发病率约为.多发性硬化存在反复发病之特点,难以治愈,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导致之偏瘫、截瘫或肆肢瘫痪,感觉异常,眼部异常,共济运动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并威胁临床尚无特效药物,常以皮质类固醇为主要治疗手段,辅以血浆置换等方式进行.科学研究中,常以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进行多发性硬化机理及相关药物研发之研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在C57BL/6小鼠上,使用弗氏完全佐剂〔CFA〕乳化抗原肽MOG35-55,通过皮下注射诱导小鼠发生免疫反响,在注射MOG后2小时和48小时两次腹腔注射百日咳毒素〔PTX〕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即可构建EAE模型.a. 临床评分通常免疫后9天小鼠出现尾部无力,后肢瘫痪,共济失调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之病症,于17-21天临床评分到达最大值.阳性药IL17A抗体可明显抑制发病病症,降低临床评分,改善小鼠发病造成之体重下降.图9:在使用MOG免疫小鼠之后,小鼠在9-21天内脑脊髓炎评分显著上升;随疾病进展体重也出现明显下降;IL17A抗体给药可逆转脑脊髓炎之开展b. 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终点收集脑和脊髓用于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脑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皮质区胶质细胞增生,海马区锥体细胞空泡变性;脊髓组织小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纤维脱髓鞘;而阳性药抗体可改善脑和脊髓之脱髓鞘和炎性细胞浸润.图10:H&E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小鼠之脊髓和脑组织中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构遭到破坏;IL17A抗体那么可逆转上述病理变化归纳总结自身免疫性疾病为危害人类健康之壹大类疾病,虽多数不具有直接致命性,但会对患者之生存质量产生严药物研发有赖于可靠之动物疾病模型模拟病症、探索机理以至于评价潜在药物之疗效.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成都先导〞〕内部管线致力于肿瘤、炎症/免疫等疾病领域之新药研发.依据内部研发需求,上述疾病模型都已成功建立并有力支持了内部工程IL-17A及JAK家族等免疫相关靶点之抑制剂药效评价,并伴随开展了作用机制和PD/PK相关研究工作,数个工程已经进入先导化合物优化阶段,有望不久将来获得临床候选化合物.除支撑公司内部管线外,这些模型筛选和药效评价也可通过各种合作形式,为外部伙伴提供药效评价效劳.除上述疾病和模型外,常见之自身免疫疾病模型如模拟炎症性肠病〔IBD〕之DSS诱导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模拟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之小鼠/大鼠OVA哮喘模型等均在持续建立中,敬请关注和交流.。

常用实验动物模型模板

常用实验动物模型模板

遗传工程动物模型(1)
干预动物的遗传组成 建立携带有特定基因的转基因动物 导致动物新的生物学性状的出现
遗传工程动物模型(2)
显微注射转基因 基因定位突变 基因化学 放射诱变技术
遗传工程动物模型(3)
转基因动物、基因定位突变动物都是有计划、 有目的地研究已知基因的表达、功能及相互 作用 进行定位 克隆 鉴定新的基因
动物模型分类(1)
按产生原因分为: 1、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 2、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 3、抗疾病动物模型
4、生物医学动物模型
5、转基因动物模型 6、免疫缺陷动物模型
动物模型分类(2)
按系统范围分为: 1、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动物模型 是指具有各种疾病相同性病理变化过程的模型 2、各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发热、缺氧、水肿、炎症、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由于这类动物模型的外在表型和内在变化在多种疾病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 应用范围较广
感性是不相同的
有些人类疾病至今尚不能用人工的方法在动
物身上诱发出来
诱发性动物模型(1)
诱发性动物模型又称为实验性动物模型 指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 复合性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 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 功能、代谢、形态方面的改变 1、病毒使动物患相应的传染病 2、化学致癌剂、放射线、致癌病毒诱发动物 的肿瘤等。
动物模型分类(3)
各系统疾病动物模型指: 与人类各系统疾病相应的动物模型 心血管 消化 泌尿 内分泌 呼吸 造血 生殖 神经
运动等系统疾病模型常用的疾病模型)
2、离体器官和组织模型
3、细胞模型
4、数学模型等。
动物模型分类(5)
按中医体系分为: 1、单纯的中医症候动物模型 2、症状结合的动物模型 3、状态反应性动物模型 4、自然病态性动物模型

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动物疾病模型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通过模拟人类疾病在动物身上的表现和病理过程,科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机制,评估潜在的治疗方法,并为新药的研发提供有效的平台。

这篇文章将探讨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并讨论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在建立动物疾病模型之前,科学家需要详细了解该疾病的病理生理特征以及其潜在的致病因素。

常见的建模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猪、狗等。

建立动物疾病模型的方法有多种,如基因突变技术、药物处理和遗传的方式等。

1. 基因突变技术在一些疾病中,特定基因突变被认为是病变发生的原因。

科学家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将特定基因突变导入动物细胞或胚胎中,从而建立疾病模型。

这种方法使得动物能够表现出与人类疾病相似的特征,如阿尔兹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

2. 药物处理一些药物可以引起特定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

通过注射或饮食添加这些药物,科学家能够在动物身上建立类似的疾病模型。

例如,使用链霉菌素可以诱导糖尿病,而使用D-半乳糖可以引起肠易激综合征。

3. 遗传方式一些疾病具有遗传性,科学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建立动物疾病模型。

通过选择具有特定基因突变的动物进行繁殖,科学家可以获得携带该突变基因的后代,这些后代将表现出类似于人类遗传疾病的特征。

二、动物疾病模型的应用动物疾病模型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1. 疾病机制研究通过建立动物疾病模型,科学家能够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

通过观察动物模型中的病理变化和分子途径的改变,科学家可以揭示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和分子机制。

例如,在肿瘤研究中,使用小鼠模型可以探索肿瘤形成的分子途径,并为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靶点。

2. 新药筛选和评估动物疾病模型也被广泛用于新药的筛选和评估。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给动物模型提供潜在药物,观察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从而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疾病模型动物的制作及其在药物试验中的应用

疾病模型动物的制作及其在药物试验中的应用

疾病模型动物的制作及其在药物试验中的应用在现代医学中,药物试验是检验药物疗效的常用手段。

在药物试验前,需要建立相应的疾病模型动物,以验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疾病模型动物的制作方法和在药物试验中的应用。

一、疾病模型动物的制作方法疾病模型动物通常是指人类常见疾病的动物模型。

制作疾病模型动物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实验动物种类及数量制作疾病模型的第一步是确定实验动物种类及数量。

根据疾病特征和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动物进行实验,比如小鼠、大鼠、狗、猴等。

2. 建立疾病模型根据疾病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或药物,建立疾病模型。

例如,建立肝癌模型,可以通过给小鼠注射化学物质来诱发肝癌;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可以通过给老鼠注射毒药来损伤其脑部神经元等。

3. 疾病模型动物的诊断和评估建立好疾病模型后,需要对动物进行诊断和评估,以确保疾病模型的可靠性。

诊断和评估指标可根据疾病特点选择,如对肝癌模型的评估可参考肝功能指标、肿瘤大小等。

二、疾病模型动物在药物试验中的应用疾病模型动物的制作是药物试验的前提,疾病模型动物也是药物试验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以下是疾病模型动物在药物试验中的应用。

1. 评估药物安全性药物试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疾病模型动物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毒性、耐受性等。

通过对疾病模型动物的生存率、体重变化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检测,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2. 评估药物疗效疾病模型动物在药物试验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评估药物的疗效。

比如,对于癌症药物的评估,可以建立相应的癌症模型,观察药物对癌症细胞的抑制作用或减轻癌症症状的效果。

3. 帮助药物研发疾病模型动物可以帮助药物的研发过程。

药物的研发需要从药物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方面进行研究,这需要通过疾病模型动物进行试验,从而加快药物研发的进程。

4. 为临床试验做准备疾病模型动物还可以为临床试验做准备。

在进行药物临床试验前,需要进行大量的药物试验,其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疾病模型动物。

常用实验动物模型

常用实验动物模型

【模型评价】
EMP实验利用啮齿类动物对新异环境的探究特性和对高悬敞开 臂的恐惧心理,形成矛盾的心理应激,较好地模拟了焦虑样症状。 该模型操作简单,能够简单直观地反映动物的焦虑状态,是一种 较为成熟经典的焦虑动物模型。
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实验动物】
雄性SD大鼠,200g左右。
【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大鼠每日腹腔注射D-半乳糖400mg/kg,连续8周;小鼠每日 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溶液120mg/kg,连续注射6~8周 (各报道略有不同)。
【模型评价】
使用Morris水迷宫,染色及生化指标等,可测试出该模型小鼠 的学习和记忆缺陷、胆碱能系统变化,以及脑组织神经元的丢失 和线粒体膨胀呈空泡样变性的现象,这与老年动物的生理表现一 致。该模型造价低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高、模拟损伤较为全 面。
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同时从右侧颈总动脉放血,可选择在放血 后30min、60min、90min及120min解除左侧颈总动脉结扎, 同时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停止放血。可将放出的血液经股静脉输回 体内,以继续观察。
【模型评价】
本手术全部在直观下进行,一边从右侧颈动脉放血,一边将放 出的血液从股静脉输入,既能直接观察,又能方便地控制分流量 和速度,较为实用。
【操作方法】
测试前把动物放于盛水玻璃缸中游泳15min,要确保动物不能 逃脱。15min后将动物取出置于加热的环境(32℃)中干燥 15min,再放回各自的笼子。24h后再次将动物分别放入水缸中, 强迫游泳6min。当动物停止挣扎漂浮在水中,只做必要的轻微 动作保持头在水面上的时候,被认为是不动。记录后4min的不 动时间。在抑郁症的药理学和行为学的干预存在下不动时间将会 明显减少。

动物模型在人类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动物模型在人类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动物模型在人类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在医学研究领域中,动物模型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使用不同种类的动物,我们可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

特别是,在研究人类疾病方面的研究中,动物模型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动物模型在人类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并讨论它们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一、为什么需要动物模型?动物模型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研究工具,它是通过使用不同种类的动物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

使用动物模型可以提供以下好处:1.研究病原体和疫苗的预防和治疗:动物模型可以被用来研究各种病原体,例如病毒、细菌等,并为研究疫苗和药物提供平台。

例如,使用小鼠作为模型,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研究癌症、神经疾病等相关研究领域。

2.研究人体器官结构和功能:使用动物模型,可以更好地研究人体器官结构和功能。

例如,使用小型哺乳动物模型可以对人类疾病的情况进行研究,并更好地研究人类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3.研究特定细胞的功能:动物模型也可以用来研究特定的细胞和细胞群体的功能。

例如,使用老鼠作为模型,可以研究人类的免疫系统。

二、哪些动物模型被用于人类疾病的研究?许多不同的动物被广泛地使用于研究人类疾病。

其中一些最常用的动物模型如下:1.小鼠模型:小鼠是人类疾病研究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动物模型之一。

小鼠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多种疾病,例如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

2.大鼠模型:和小鼠相比,大鼠具有更大的体型和更高的智力。

这使得大鼠模型可以更好地研究人类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神经元疾病等。

3.猪模型:猪是动物模型中的重要物种之一,其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猪模型可以用于研究肝脏、胰腺和心脏等实体器官的疾病以及创伤模型。

4.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如大猩猩、猴子等,其大脑的结构和性能与人脑非常相似,因此非常适合用于研究神经系统疾病。

5.益虫模型:某些人类疾病,例如感染性疾病,可以使用益虫模型进行研究。

例如,苍蝇被广泛用于研究癌症和肥胖症等人类疾病。

临床研究中的疾病模型

临床研究中的疾病模型

临床研究中的疾病模型临床研究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来增进我们对疾病的理解,并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疾病模型,则是用于模拟人类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种方法或系统。

本文将介绍临床研究中常见的疾病模型以及它们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一、动物模型动物模型是临床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疾病模型。

通过对动物进行实验,研究人员可以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疾病的本质。

常见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猪等。

这些动物模型能够模拟人类疾病的某些特征,例如疾病的基因突变、器官损伤等。

通过对动物模型的研究,我们能够获得许多重要的疾病信息,并且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

二、细胞模型细胞模型是临床研究中另一种常见的疾病模型。

它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将人类或动物细胞提取出来,然后体外培养并进行相应的实验。

细胞模型能够更加直接地观察和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探究药物在细胞水平上的作用。

例如,癌症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肿瘤细胞模型可以用来评估新药物的抗癌效果。

细胞模型虽然无法完全模拟整个人体的复杂情况,但在临床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组织模型组织模型是将人类或动物组织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培养而成的一种模型。

相比于细胞模型,组织模型更接近真实人体的情况,能够更好地模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常见的组织模型包括器官片段培养、人工器官等。

通过对组织模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疾病在组织层面上的机制,并为疾病的治疗和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四、计算模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模型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计算模型可以通过仿真、模拟等方法,模拟和预测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流行病学模型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患者数据,预测疾病的传播趋势和危险因素。

另外一种常见的计算模型是分子模拟,它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预测特定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结合情况。

计算模型的出现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感染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它们通常由病原体引起,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防治措施和药物研发,人们需要构建合适的动物模型来进行实验研究。

一、动物模型的构建构建理想的动物模型是进行感染性疾病研究的基础,它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首先,动物广泛存在的能够模拟人类感染的病原体应该被选择。

其次,在选择动物模型时应该考虑动物的解剖生理结构以及生理和免疫反应与人类的相似度。

例如,小鼠和大鼠常被用作小型啮齿类动物模型,因其解剖生理结构与人类相似度较高,且容易养殖和操作。

另外,猴子和豚鼠也经常被用作大型和小型动物模型。

其次,构建动物模型时,需要选取合适的病原体和途径。

对于细菌感染,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是常用的途径。

对于病毒感染,常用的途径有喷雾、鼻腔滴注、口服、皮下注射等。

对于真菌感染,静脉注射、胃管注入、鼻腔滴注等途径都能够产生稳定、可重复的感染模型。

最后,动物模型的构建需要保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例如,注射病原体的剂量,注射部位,口服给药的时间和剂量等应该尽量保持一致,以减少实验误差。

二、动物模型的应用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病机制研究通过构建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的生长、定植、侵袭、扩散、感染等过程,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2. 药物研发通过构建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不同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并筛选出具有较高疗效和较低毒性的抗菌、抗病毒、抗真菌等药物。

3. 疫苗研究通过构建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疫苗对宿主体内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免疫保护能力、疗效持续时间等,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疫苗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4. 临床诊疗通过构建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分析不同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病理易感性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5. 疫情预测通过构建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的生长、扩散、传播过程,评估疫情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为预测和应对疫情提供技术支持。

大鼠动物模型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大鼠动物模型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大鼠动物模型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动物模型在医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鼠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应用广泛。

大鼠与人类的遗传、解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同时生育能力强,繁殖周期短,易于获取和养殖,使得大鼠成为了许多疾病研究的理想实验动物。

这篇文章将简要介绍大鼠动物模型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大鼠在疾病模型研究中的应用1. 肝病模型肝病是影响全球数以百万计人口生命质量和寿命的主要健康问题,如肝硬化、纤维化、肝癌等。

大鼠常用的肝病模型有酒精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

通过这些模型,可以研究肝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新的治疗方法。

2. 癌症模型对于人类肿瘤的研究已经从体外细胞研究逐步过渡到体内动物模型研究。

大鼠是肿瘤研究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因其肿瘤易于移植、繁殖周期短、肿瘤生长迅速等优点。

通过大鼠模型,可以研究肿瘤形成和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寻求治疗癌症的新策略。

二、大鼠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1. 安全性评价新药研发的早期阶段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价。

大鼠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被广泛使用,因为它们的生物学特性与人类相似。

通常,药物经口或皮肤给药,随后监测大鼠的体重、行为、血压、血糖、心电图等指标,以评价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

2. 药效学评价大鼠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有效性评价的前期研究。

通过大鼠模型,可以研究药物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例如,大鼠模型可用于抗抑郁药物、抗痉挛药物、免疫抑制剂等新药物的筛选和评价。

三、大鼠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 精神疾病模型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是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结果,复杂而多变。

大鼠可以模拟多种精神疾病,例如慢性社交推迟,表现出抑郁症样的行为。

通过这些模型,可以研究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推动新的治疗方法的发展。

2. 神经损伤模型神经系统的损伤和修复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

大鼠神经损伤模型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制造不同程度的损伤,例如创伤性脑损伤等。

动物模型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动物模型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动物模型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研究逐渐成为医学界的热门话题,而动物模型作为临床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动物模型的定义、分类、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定义和分类动物模型是指目标动物与所研究疾病在病理、生理等方面存在相似性的动物,用于对人类疾病进行研究和模拟。

通俗的说,就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类疾病而使用的动物。

动物模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类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糖尿病、肺癌等),另一类是常见动物疾病的动物模型(如家养犬的心血管疾病、鼠类肿瘤等),前者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二、应用1.药物筛选动物模型在药物筛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人造动物体系,科学家们可以更加直观地评估药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学特性,并深入了解它们与疾病相关性。

许多药物研发公司使用动物模型进行早期评估,有效地缩短了研发周期。

2.疾病机理研究疾病机理的深入了解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动物模型一直是探究疾病机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实验模拟疾病,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寻找治疗疾病的新途径。

如通过对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发现了许多疾病的新机理,如心脏病、肾病等。

3.治疗方法探索动物模型在发现新治疗方法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在动物体内进行药物治疗试验,验证和确定药物疗效,为疾病治疗贡献了一份力量。

如现今的癌症治疗,许多治疗方法是经过动物模型验证而确定的,这为提高治疗效果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保障。

三、存在问题虽然动物模型在临床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动物模型与人类的生物学系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很多误差。

其次,对于某些特殊的疾病,动物模型难以展现出与人类一样的症状,因此无法进行精确的模拟。

最后,动物模型的使用会带来一定的伦理问题,如对动物行为的监管以及对动物福利的保障。

四、结论综上所述,动物模型是临床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存在巨大的挑战,但在疾病研究和治疗探索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药物研发中常用的动物模型

药物研发中常用的动物模型

一、常用肿瘤模型实验动物介绍:1、BALB/c 小鼠(近交系)特性与用途:◇其发病率低,但对致癌因子敏感。

乳腺肿瘤发生率约为10﹪~20﹪。

◇有一定数量的卵巢、肾上腺和肺部肿瘤的发生,对放射线极度敏感。

易患慢性肺炎。

◇多数个体于6月龄以后出现免疫球蛋白过多症。

主要是IgG1和IgA量的增加。

◇免疫球蛋白的绝对量依饲养条件而异。

腹腔注射矿物油后可引起浆细胞瘤。

◇广泛地应用于肿瘤学、生理学、免疫学、核医学研究,以及单克隆抗体研究和生产等。

2、DBA/2 小鼠(近交系)特征与用途:◇免疫:在普通饲养条件下三月龄鼠血清免疫球蛋白量为1000ug/ml左右,仅相当C57BL/6,C3H/He和BALB/c的1/2。

其中,IgM值较高,而IgG为低值。

在IgG各亚类中,IgG1最高,IgG2最低。

缺乏补体C5。

对鼠斑疹伤寒补体C5较敏感。

◇肿瘤:对DBA/1 的大部分移植瘤有抗性。

雌鼠白血病发病率为34%,雄鼠为18%,经产母鼠乳腺癌发生率为50- 60%,雌雄鼠中均有淋巴瘤生长。

◇微生物和寄生虫:对疟原虫、利什曼原虫有抗力。

对猫后睾吸虫、曼氏血吸虫较敏感。

对白色念球菌有抗力,由于具有Hc0等位基因,对新型隐球菌有抗力。

◇生理:红细胞多。

血压较低。

维生素K缺乏,氯仿和氧化乙烯引起的死亡率高。

肾上腺脂质贮存少,心脏有钙盐沉着。

具低嗜酒性及吗啡嗜好。

对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

◇病理:听源性癫痫发作率在35日龄时为100%,55日龄时为5%,约一半动物肝可出现由巨噬细胞构成的蜡样质的肉芽肿。

3、ICR 小鼠(封闭群)特征与用途:◇适应性强,体格健壮,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实验重复性较好。

◇雌鼠自发性畸胎瘤和管状腺瘤发病率为0%~1%,用氨基甲酸乙酯诱发时,11~16天胚胎期畸胎瘤和管状腺瘤发病率为5.9%,离乳个体管状腺瘤和囊瘤发生率为30%,孕鼠为3%。

◇是国际通用的封闭群小鼠(封闭群又称远交群,是指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是进行免疫药物筛选,复制病理模型较常用的实验动物。

疾病模型动物的构建和应用

疾病模型动物的构建和应用

疾病模型动物的构建和应用疾病模型动物是指用来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拟出人类疾病的症状、病理过程、治疗效果等,并可以用于疾病研究和药物研发。

在药物研发和疾病研究领域中,疾病模型动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疾病模型动物构建疾病模型动物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动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等。

一种常见的疾病模型动物是小鼠,它具有方便操作、快速复制、繁殖能力强等优点。

常用的构建疾病模型的方法包括基因敲除、基因突变、转基因、DNA病毒和化学药物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改变小鼠的基因或生理状态来模拟人类疾病的特征,如帕金森病、阿兹海默症、肝纤维化等。

应用疾病模型动物疾病模型动物在药物研发和疾病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于药物研发的生物学活性评估、急性和慢性毒性评估、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研究等领域。

同时,疾病模型动物也可以用于疾病治疗的研究。

通过模拟人类疾病,我们可以测试各种治疗方法对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来确定哪种疗法最为有效。

例如,在帕金森病的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构建小鼠的帕金森病模型来测试多种药物的疗效。

他们发现,卡比多平和西酞普兰这两种药物对帕金森病的症状都有显着的改善作用,可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

疾病模型动物也可以用于基础研究。

通过疾病模型动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和特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构建小鼠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来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

他们发现,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和神经元突触的破坏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这一研究结果为医学界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治疗思路。

总结疾病模型动物在疾病研究和药物研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构建疾病模型动物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疾病的机制和特征,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式。

同时,疾病模型动物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伦理道德问题和动物保护等,我们应该在使用疾病模型动物的同时尊重动物保护法规,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使得疾病模型动物更加人性化和精准化。

疾病模型动物的建立及其应用

疾病模型动物的建立及其应用

疾病模型动物的建立及其应用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疾病模型动物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

它们能够模拟人类患病的过程,并能够为医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将介绍疾病模型动物及其应用。

一、疾病模型动物的定义疾病模型动物是指受到某种疾病或异常情况影响,表现出与人类疾病相似病理学和生理学特征的动物。

疾病模型动物的建立有利于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为人类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疾病模型动物的种类1.遗传性疾病模型动物:这类动物是通过人工诱变或选择等手段产生遗传突变而形成的,能够模拟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生过程,如小鼠酪氨酸酪氨酸激酶2(PTEN)基因缺失小鼠模型可以模拟人类乳腺癌等疾病的发生。

2.化学诱导模型动物:这类动物是通过某些化学物质或药物诱导而形成的,如使用多巴胺神经毒性药物可诱导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产生。

3.基因改造模型动物:这类动物是通过外源性DNA的介入或敲除等技术将目标基因改变而形成的,如突变α-肝细胞蛋白(ApoA)基因的小鼠可以作为动脉硬化的模型动物。

三、疾病模型动物的应用1.基础研究方面:疾病模型动物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诊断等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例如人类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研究就离不开疾病模型动物的建立和应用。

2.药物研发方面:疾病模型动物可以用来测试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使用转基因发育迟缓小鼠模型来评估新药物治疗该疾病的效果。

3.临床应用方面:疾病模型动物可以用来鉴定新的生物标志物以改善临床诊疗,如使用近红外显微镜技术(NIR)对乳腺肿瘤模型动物进行非侵入式成像,为乳腺癌的临床检查提供有力支持。

四、疾病模型动物的限制疾病模型动物也有其局限性,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所表现出的疾病与人类的疾病有所不同,这就给利用疾病模型动物研究人类疾病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同时,在疾病模型动物的建立过程中,例如基因修饰等手段,也可能变成人类真实情况的限制。

总之,疾病模型动物的应用是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探讨疾病发生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药物研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置而自然发生的一类肿瘤称之为自发性肿 瘤。 肿瘤实验研究中,一般应当采用高发病 率的实验动物肿瘤模型作为研究对象,低 发病率的肿瘤模型可作为对照组。
(一)近交系小鼠
1、A 和 A/He 系 :雌性乳腺癌发病率为 30%~80%。
2、BALB/c系 肺癌发病率雌性26%,雄性29% 3、AKR高发白血病品系,淋巴性白血病发病率:
实验条件可控,可分解研究因素;
有助于全面了解疾病的本质。
第二节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
1.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动物模型
(1)高脂饲养法建立AS模型
1)材料与方法:
①大鼠饲喂含1%~4%胆固醇、10%猪 油、0.2%甲硫氧嘧啶的高脂饲料,一个月 后出现AS斑块
①兔的病变主要在主动脉弓和心肌内冠状 动脉,而人体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腹主动脉 和心肌外冠状动脉;
②兔无人体的并发症,产生的损伤更类似 于黄瘤病而不像人的AS;
(2)化学损伤法建立AS模型
1)材料和方法:用3~4个月Wistar雄性大鼠, 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60万U/kg,
注射3天后的内皮细胞有短突起凸向官腔,细胞 内有大小不等的空泡,
雄性:76%~90%雌性68%~90% 4、C3H系:乳腺癌发病率为97%,雌鼠乳汁中
有乳腺癌致病因子。 5、C58系高发白血病,淋巴性白血病发病率为
95% 6、129/ter Sv亚系 睾丸畸胎瘤发病率为30%,
多发于怀孕的12~13天。
(二)近交系大鼠
1、ACI系 雄性大鼠自发性肿瘤发病率: 睾丸肿瘤46%,肾上腺肿瘤16%,脑肿瘤 11%。
造模方法:开胸法和不开胸法 开胸法:利用结扎或电刺激的方法使冠状
动脉腔缩小或完全闭合; 不开胸法:指介入栓塞,利用线栓或球囊
深入到堵塞的冠状动脉分支中,阻塞血管, 使心肌缺血或梗死。
评价模型的主要指标:
①心电图表现为明显的S-T段抬高和(或) 伴有T波倒置。
②TTC染色,梗死部位为苍白。
2、诱发鼻咽癌动物模型
常用大鼠鼻腔皮下注射硝基哌嗪 (DNP)、二甲基胆蒽 (MC)等诱癌剂。 取体重120克左右大鼠,乙醚麻醉,从前 鼻孔将含有特制的MC插入鼻腔注射。半 年以上或者动物死亡时,鼻咽部做病理连 续切片,发癌率可达60%以上。
4、大肠癌诱发动物模型
(1)二甲肼(DMH)诱发小鼠大肠癌: 用18~20g的KM小鼠,将DMH配成0.4%
该造模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可靠、成功 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对AS的发病机制及 药物疗效评价等多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2、高血压(hypertensive disease)动 物模型
(1)内分泌型高血压大鼠模型
1)材料与方法:SD大鼠100~150克,3%戊巴比 妥钠腹腔注射,腹部正中切口进行左肾切除。术 后大鼠用去氧皮质酮醋酸盐(DOCA)50mg/kg 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每周给药五天,共五周, 同时饮用1%氯化钠溶液,停止给药后改普通饮 水。
给药一周后,50%大鼠血压升高,停药后,约 70%形成持久性高血压,收缩压大于160mmHg 者供实验使用。
2)评价和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该模型为内分泌性高血压模型,是 一种继发性高血压模型,与人类高血 压模型中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相似。 所以可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所知 高血压的研究。
(2)饮食诱导高血压大鼠模型
二 诱发性肿瘤模型
(一)材料方法: 1、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发食管癌
将原液配成0.05%~0.2%浓度的水溶液灌胃大 鼠,剂量为1mg/kg ,1次/日 ,27天左右出现食 管乳头状瘤, 至七个月诱发食管癌为53%。
小鼠以每公斤体重0.25mg/d,灌胃一次,三 个月后,全部小鼠出现胃乳头状癌,7~8个月后 诱发前胃癌为85~100%。
2)评价和应用:
中国小型猪心脏及冠脉系统的的解剖生理 特点与人类相似,优于其他动物。其模型更 加符合临床特点。
通过心导管介入,送入栓子,栓塞动脉阻 断血管,造成心肌梗死,其病理过程与临 床相似,更适合研究之用。
第三节 肿瘤动物模型
一、自发性肿瘤模型 实验动物群中不经有意识的人工实验处
2、F344 乳腺癌自发率,雄鼠41%,雌鼠 23%。脑垂体腺瘤雄鼠36%,雌鼠24%。 睾丸间质细胞瘤85%。
3、M520 大于18日龄时,子宫癌12%~50) %,肾上腺髓质瘤65%~85%,脑垂体瘤 20%~40%.
4、LOU/C系 八月龄以上,自自发性浆细 胞瘤,雄鼠30%,雌鼠16%。
②雄性小鼠C57BL/6J小鼠饲喂含2%~5% 胆固醇、2%胆酸钠、30%可可脂的高脂饲 料,25周后全部小鼠在主动脉弓和近端冠 状动脉内发生脂质斑块
③兔每日喂服0.3g胆固醇,4个月可见AS斑 块
2)评价和应用: 常用的实验动物为家兔和大鼠。
兔病变部位与人类病变的主要区别:
第一节 疾病动物模型是医学创新 研究的工具
1.概念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是医学科学研究中建立起来的模拟人类 疾病表现的动物,是研究人类疾病的常用手段和最为有 效的实验材料。
2.意义 为解决“医学伦理学”限制提供科学的研究方法;
为人类疾病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
18天后有平滑肌增生,内弹性膜断裂,胶原纤维 增多,
34天后平滑肌细胞从弹性断裂处伸入,有些平滑 肌细胞成为泡沫细胞,整个病理变化过程与AS 病理变化相似
2)评价和应用:
维生素D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通过 诱发破坏动脉管壁内皮细胞的完整性,有 利于血浆脂质对管壁侵入和损伤,从而形 成动脉硬化。
1)材料与方法:SD大鼠160~180克,饲喂含 66%果糖、12%脂肪、22%蛋白质的高果糖饲料, 饮水含蔗糖10%。饲养四周后即可成模。
2)评级和应用:该高血压大鼠同时有胰岛素抵 抗及高胰岛素血症,故可广泛用于高血压合并胰 岛素抵抗的研究。
3.心肌缺血动物模型
1)材料和方法:常用小型实验动物为大 鼠、兔,大型动物为犬、猪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