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合集下载

广西三月三由来和风俗简介

广西三月三由来和风俗简介

广西三月三的由来和风俗简介广西三月三的由来和风俗简介“三月三”是我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盛行的地区为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

那么大家知道三月三详细是什么节日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广西三月三的由来和风俗简介,以供大家参考!广西三月三的来历由来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四周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迂,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三月三有哪些习俗各民族的“三月三”三月三,广西壮族有“歌圩节”“歌仙节”,相传为纪念歌仙刘三姐而进行,家家蒸五色糯米饭、做红鸡蛋,祭祀祖先,接待亲友。

人们赶歌圩、搭歌棚、办歌会,青年男女对唱、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玩耍消遣,终日歌声不断,成为今之“歌节”。

三月三,云南,瑶族有“干巴节”。

各村寨男女老幼结对进山打猎或下河捕鱼,集体宴饮,共祝丰收,唱歌跳舞,欢庆节日。

三月三,海南岛黎族又叫做“孚念孚”,既是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渔猎丰收的节日,又是青年男女的“谈爱日”。

是日,村寨集会预祝丰收,青年男女对唱欢舞,以“三月三”为定情之日。

老人们则拎着酒坛,走亲串友,曰喝“团结酒”。

三月三,云南布依族家家户户做花糯米饭款待亲友,以此日为合家团聚、亲友聚会之节日。

有布依族三姐妹请外公吃饭之传奇。

侗族·花炮节三月三,广西三江侗族有“花炮节”。

花炮三响,象征团结、幸福、吉利。

花炮鸣放升空后,各村寨芦笙队、狮子队争抢花炮圈,夺得者获优胜。

还要进行文体活动,唱侗戏、赛芦笙、射箭斗鸟。

四周的苗、瑶、壮、汉等民族民众亦前往参与。

畲族·谷米节畲族的三月三是谷米节,与原生态的谷雨含义颇为接近,谷米节日是谷米的生日。

这天谷米普遍会获得谷雨的浇灌而重新诞生幼苗,健壮成长。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广西三月三的来历(通用5篇)广西壮族以善于唱歌为著称。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广西三月三的来历,欢迎大家参考!广西三月三的来历1壮族三月三,是壮族除了春节外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壮族的歌节和情人节,具体时间并不仅仅指三月三这天,而是农历二月以后直到三月三的这段时间里,其中龙祭是不可少的活动。

三月三到了,四方的客人来了,热情的壮家人早就备好花米饭、花鸡蛋、米酒,摆上竹竿、敲起竹竿并邀请客人一起跳竹竿舞,端上米酒唱起迎宾曲来迎接四方的“贝侬”——壮家人的亲人、朋友。

壮族的三月三除了有背彩蛋,有花米饭饭以外,还有一个传统的习俗“抢花炮”,抢花炮,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壮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然后置于送炮器上。

送炮器即铁炮,内装火药,然放后即把花炮冲上天空,待花炮落下时参加者均可奋勇争夺。

广西南宁、百色两地传统的送炮器的形状最为美观,外现为六角柱形,六边饰有图案、花纹,共分三层,底层为稍大的六角柱,柱角镶上桂花边;中层较细,携有各类形态的大小人像;上层为喇叭状开口。

"抢花炮"始于闽粤商人到此经商,由于信奉"妈祖",兴建庙宇祭祀。

在"妈祖"生日农历"三月廿三"举行大型庙会祭祀活动时举行的。

"抢花炮"运动,每年庙会燃放三枝花炮。

第一炮:命名为"发财炮",意示抢得第一炮,得炮者当年财运来到,生意一定兴隆,红火。

壮族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人们为避免山神放出蝗虫伤害庄稼,确保农业丰收,旧有扫寨祭山神的习俗。

“三月三”这天,人们到村寨山神坛前摆设雄鸡、刀头等供品,还要杀一头狗,将血洒在纸旗、纸马和寨子进出要道口的石头上,然后由“老魔公”及其他人员携带淋有狗血的纸旗,纸马到各家各户扫除妖魔鬼怪。

各家大门口要设置一张长凳,凳上摆一只装满清水的“水碗”和一只装有瓦砾石粒的碗。

“老魔公”在大门口咒念“魔经”,打几个“农阳卦”,再将瓦砾石粒向这家房屋内乱撒,将水碗的水四处乱泼,掀翻大门前的长凳,扣起水碗,意为扫除了魔鬼。

最后,给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纸旗、佳上纸马,另赴他家去扫。

村寨住户都轮扫完毕,“老魔公”口到神坛,将收扫的妖魔鬼怪集中镇压于神灵之前,然后全寨男人于神坛处就地会餐,称为“陪神吃饭”。

该县德卧镇称“三月三”为“赶毛杉树”,又叫“毛杉树歌节”,为期三天,聚会者达数万之众。

云南罗平八达河一带的布依族的三月三日,是男女青年唱歌对调的节日。

这天,男女老少来到河边听青年们唱山歌,观看孩子们比赛划竹排、打水枪。

有的人家还给孩子做花糯米饭分送到边和寨旁;有的则用小花布口袋装上鸡蛋和各类食品,供玩耍和参加比赛活动的青少年吃。

罗平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则要在这三天中,举行盛大的游山、对歌和交友活动。

方圆几十里的各族青年,届时也来到马把山腰一带,参加和观赏这一传统的赛歌对调活动。

歌手们可以在这样的场合中大显身手,凭着即兴作诗吟唱的天才,能和对手连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长的时间。

有许多男女青年通过这些活动建立了爱情关系。

(四)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

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侗族三月三,节期为五天。

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

广西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_由来

广西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_由来

广西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_由来广西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来到黄帝故里新郑市寻根拜祖;这一天,也是古上巳节,是古人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论语》中所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兰亭序》中“曲水流觞”都与上巳节相关。

“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

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据记载,三月三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

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

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20XX年起,“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三月三的由来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自春秋战国以来华夏炎黄子孙于黄帝故里轩辕之丘(今河南省郑州市下辖新郑市)祭拜先祖黄帝的仪式。

唐代后升格为官方祭典。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夏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

据《易经》、《史记》/山海经》等记载,轩辕黄帝故里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下辖新郑市。

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盛世时由官方主拜,乱世时由民间自办,一直绵延至今。

广西三月三的由来简介

广西三月三的由来简介

广西三月三的由来简介广西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传统节日,日期在农历的三月初三。

这个节日被广西壮族人民视为春天的象征,通常是一个欢乐、热闹的节日,各种传统活动和庆祝活动在这一天举行。

广西三月三节的由来与壮族的神话传说和民俗信仰有关,是源于古代壮族人民对大地的祭祀和敬畏。

据传说,很久以前,壮族的祖先们居住在广西的大山之中。

那时,他们遭受了许多困苦和灾难,食物也变得非常稀缺。

于是,壮族民间开始传承一个传统的节日——三月三,来祈求丰收和安宁。

在这个节日里,壮族人民会集体举行祭祀活动,以感谢神明的恩赐和保佑。

他们会在山间选择一个开阔的地方,搭建起祭坛,将各种食物、酒水和鲜花供奉在祭坛上。

然后,壮族人民会一起唱歌、跳舞,表达对自然的感恩之情。

歌舞的内容通常是描述他们祖先的传说和壮族民间文化的故事,如《牛郎织女》等。

这些歌舞活动都是壮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西三月三节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

除了祭祀仪式和歌舞表演,广西三月三节还有其他多样化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刀竹舞。

刀竹舞是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舞者手持竹竿和刀,配合音乐节奏,表演出精彩的舞蹈动作。

壮族人民相信,这种舞蹈能够驱鬼辟邪、祈求好运。

此外,还有竹筒酒、火龙舞、羌族街舞等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

广西三月三还是壮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时刻。

在节日期间,许多壮族人会穿上传统的壮族服饰,并进行民族舞蹈、歌曲、乐器等比赛和展示活动。

这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壮族传统文化的机会。

近年来,广西三月三以独特的节日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许多人慕名而来,一起参与庆祝活动,体验壮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这一天,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都洋溢着欢乐和喜悦的氛围,成千上万的游客将远道而来,共同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总的来说,广西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承载着丰收和幸福的愿望。

它不仅是壮族人民祭祀神明的活动,也是他们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机会。

三月三的节日起源_三月三的传说故事

三月三的节日起源_三月三的传说故事

三月三的节日起源_三月三的传说故事三月三节日起源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

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

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三月三的传说故事相传,很久前,壮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手下当臣相。

达桂年纪不大,但学识渊博,才能过人,而且,十分关心壮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给他的俸禄,他都拿回乡分给百姓,自己两袖清风,一无所有。

有一年,壮乡大旱,乡亲们求达桂向土皇帝奏明免皇粮,达桂跪奏道:“状乡百姓颗粒无收,吾伴千岁前往视察。

”达桂伴驾来到状乡,只见田土龟裂,禾穗枯焦,一群群面黄肌瘦的百姓跪在山道上告苦。

达桂跪下说:“千岁亲见,万望免粮。

”土皇帝无奈只可免去状乡皇粮。

打那以后,他对达桂恨之入骨,可是鉴于达桂的声望,又找不出什么岔子把他除了,因此施出毒计,阴谋陷害达桂。

一天,他把达桂唤道跟前:“达桂,你向来很能干,现在想叫你给我办件事”达桂听了,就知道土皇帝不怀好意,但他还是从容地说:“请千岁道来。

”土皇帝半眯着眼说:“我正在建一座楼阁,缺少瓦片,听说壮人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经久耐用,我要你在两个月以内给我弄900张壮人皮当瓦片用,到时重重有赏,如果完不成,定要从严惩罚。

”达桂轻松的答道:“到时就请千岁亲自到城门下点货验收吧。

”一个月过去,达桂没有动静,五十九天过去了,达桂依然没有动静。

限期到了,达桂才召集900个壮家大汉,每人带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胡椒面,来到皇城脚下,架锅煮糯米饭,煮辣椒菜汤,一个个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坐在城门下饮酒,喝辣椒汤,吃糯米饭。

正当个个酒足饭饱,满头大汗淋漓的时候,土皇帝坐着八抬大轿赶到了。

达桂连忙上前施礼道:“货物已经给千岁送来了,可是这帮贱骨头张张皮都是漏水的,能用吗?”土皇帝下轿一看,一个个黑里透红的皮肤上都是湿漉漉的,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臭气扑鼻。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览)整理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览)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览)整理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览)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方,所以“三月三”在广西除了歌圩节外,习俗也许多。

你知道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吗?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广西的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节日,在古时候三月三也是上巳节,后来被清明节合并了,现在上巳节已经渐渐消逝,但是三月三这个传统少数民族节日依旧坚韧的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来历传奇,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

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星月上巳,官民皆洁与东流水上,曰洗涤拔除、去宿垢痰,为大洁。

”说的是古代人们在这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化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

宋代吴自牧在《猛梁录·三月》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春游”。

现在,我国汉族及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

只是原来“洗涤祛除”的内容与意义已经淡化。

如今,三月三节日已变成了一个进行盛大庙会、春游、休闲、游乐、开展集市贸易活动的综合性节日。

风俗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春游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每到三月三季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农历三月三是哪位神仙的生日农历三月三是哪位神仙的生日:轩辕黄帝依据《史记五帝本纪》一书记载,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字叫轩辕,在轩辕之丘居住,传奇农历三月初三是他的诞辰,所以自古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为了纪念人文初祖黄帝的诞辰之日,自古以来,百姓们会在三月三春游,或者亲朋在水边宴饮。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上巳节、壮族歌圩节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

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三月三有什么风俗包五色糯米饭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或黄吉、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抢花炮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绣球传情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打扁担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广西三月三的故事

广西三月三的故事

广西三月三的故事
广西三月三是壮族民间传统节日,也称“三月望”,在每年农历三月
初三举行。

这个节日是壮族人民祭祀祖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重
要日子。

下面是广西三月三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壮族先祖遭遇到灾难,天空久久不肯放雨,导致农
作物干旱无收,人们生活困难。

他们决定到神树下拜祭祖先神灵,求他们
施以慈悲,以便让雨水降临。

他们点着香烛,磕头礼拜,谦虚诚恳地祈祷,最终天空终于降下了一场甘霖,洒满了干涸的田野。

从那以后,壮族人每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祖
仪式,以感恩神灵的恩赐。

当天,人们会穿上盛装,手持五谷丰登的仪器,用米酒、肉类、饼干等食品祭祀祖灵。

同时还会举行龙船竞渡、跳竹竿舞
等传统活动,以展示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祭祀仪式和传统活动,广西三月三还有一项独特的习俗,那就是
火把节。

在夜晚,人们点火把,在基山、桂林等地方舞动火把,燃烧着熊
熊烈火,这些美丽壮观的场面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广西三月三是壮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
之一。

通过这个节日,人们不仅能够缅怀祖先、感恩天地,更能够感受到
壮族人民对生命、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之情。

三月三的来历有哪些

三月三的来历有哪些

三月三的来历有哪些每年农历“三月三”将成为广西公众假日,自治区全区放假两天。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月三的来历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三月三的来历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人在洞外和田野里唱歌。

因此,三月三也被称为“歌圩节”。

有人说三月三是纪念刘三杰的日子,所以三月三也会被称为“歌仙会”。

有人说,古代有一对恋人,他们经常用专业的方法唱民歌来表达爱意。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桎梏,此时两人无法结婚,于是选择了为爱而死。

为了纪念这对夫妇,人们说他们将在三月三唱歌哀悼。

还有一个传说,这是最流行的一个,关于刘三杰。

壮族歌仙刘三杰经常用民歌这样歌颂劳动和爱情,也用这种方式揭露富人的罪恶。

一年三月三,刘三杰在山上砍柴时,富户选择派人砍掉藤蔓,导致刘三杰死亡。

为了纪念这位歌唱家,后人选择了在这一天聚会唱歌。

在这个时候,唱三天三夜,从而形成了三月三的习俗。

然而,这些传说现在很难查证,但早在宋代就有记载。

三月三不同民族的风俗有哪些1、汉族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

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2、黎族每年的“三月三”,正当山花烂漫、红棉争艳、槟榔飘香的时候,黎族男女便会穿上盛装,带着山兰米酒、竹筒饭和粽子,从四面八方来到集会点祭祀始祖。

3、苗族三月三是苗族的情人节,这一天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

小伙子们也等着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很多姑娘,和她们对歌,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4、壮族壮族过三月三大多是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

相传三月三这一天还是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5、瑶族也称“干巴节”,干巴节是瑶族集体渔猎的节日,这天天刚亮,瑶族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枪,带上粑粑于破晓时踏上捕鱼打猎征途,留下的妇女便在家杀鸡、宰鸭,做糯米饭,备办丰盛的节日食物。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壮族是中国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壮族三月三的习俗。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

一、由来壮族三月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传说,在古代龙王统治下的南海中,有一只鹿,它具有神奇的能力,能够识别毒草并为人类指路。

一天,一个壮族的姑娘在森林里迷路了,遇到了这只鹿,鹿带着她走出了森林,并向她传授了很多生存技巧。

从此以后,壮族人们就把这只鹿视为神灵,每年三月三日,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来表达对鹿的崇敬之情。

二、习俗壮族三月三的习俗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舞龙舞狮、打黄蜡和祭鹿等习俗。

舞龙舞狮是壮族三月三最为热闹的活动之一,是表达对龙和狮的崇敬之情。

舞龙舞狮的音乐曲调欢快,舞者会穿着色彩鲜艳的龙和狮的服装,在广场上跳跃嬉戏,引得观众们阵阵喝彩。

打黄蜡是壮族三月三的另一项传统活动,是为了象征着一年的工作已经结束,人们开始享受休闲生活。

活动时,人们手持黄色的蜡烛,在夜晚里游行,传递着快乐和祝福的信息。

除此之外,祭鹿也是壮族三月三的重要习俗之一。

在壮族传统中,鹿是一种神圣的动物,有着独特的意义。

传统上,人们会在树林里穿上壮族服装,抬着祭鹿的图像,在林间祭祀,向神灵表示崇敬之情以及对拥有丰收和幸福的深切期盼。

三、壮族三月三文化的现代表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壮族三月三的文化已经呈现出了现代化的趋势。

在广场上,人们会穿着现代化的服装,在音乐的伴随下跳起传统的舞蹈。

人们也开始使用网络来分享祭鹿的图片和视频。

在城市里,壮族三月三的庆祝活动也开始采用现代营销手法,通过广告、电商和线上抽奖等方式来推广文化和产品。

总之,壮族三月三作为一个独特的民间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无论是在传统活动还是在现代化的表现中,它都体现了壮族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壮族三月三的文化影响也逐渐扩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中国多元文化的机会。

广西三月三有哪些由来介绍

广西三月三有哪些由来介绍

广西三月三有哪些由来介绍上巳节是干支纪日的一种叫法,从这个名字也能看出来,最初的“上巳节”就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由于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大多是三月初三左右,所以人们干脆把“上巳节”定为三月初三,又被称为“重三”。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广西三月三有哪些由来,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广西三月三的由来说法一: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

说法二: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

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焦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说法三: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说法四: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

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

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

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

三月三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1、壮族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彩糯米和彩蛋。

采集红兰草、黄米花、枫叶、紫粉藤,浸泡在这些植物的汁液中,制成红、黄、黑、紫、白糯米。

传说这种食物是仙女们称赞后流传下来的,有人说是送给歌唱家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食物,人就富足健康了。

2、侗族据侗族传说,在古代,侗族的原籍地总是以桐树开花为移栽节。

但是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所以他们错过了农耕季节,所以他们不得不逃到保靖。

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人们每到三月三就会唱芦笙,走亲访友,互相提醒农忙。

节日多,侗族群众举行焰火、斗牛、斗马、决斗歌、踩堂等活动,又称“焰火节”。

3、瑶族节日期间,人们杀猪祭祀公社和山神,吃黄糯米。

广西三月三来历及习俗

广西三月三来历及习俗

广西三月三来历及习俗广西三月三来历及习俗(一览)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那么你知道广西三月三来历及习俗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广西三月三来历及习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广西三月三来历及习俗1、来历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三月三日起源于中华民族原始社会的原始制度。

2、风俗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广西三月三介绍在广西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

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

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

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

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三月三的由来故事在唐朝的时候,民间出现了一位歌仙,名叫刘三姐,出生在广西宜山的一个普通的家庭当中,家中世世代代都是以打渔为生。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起源与历史背景广西三月三,又称“上巳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祖习俗。

据传,这一天是人们祭祀祖先的好时机,也是万物苏醒与生机勃勃的时刻,因此庆祝活动也随之而来。

二、庆祝活动与习俗1. 祭祖祈福广西三月三的庆祝活动以祭祖祈福为核心。

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家族的祖坟或祖庙,上香祭拜祖先。

这是一种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的方式,同时也是向祖先祈福,祈求家族的繁荣和幸福。

2. 游玩乐园除了祭祖祈福,广西三月三还有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

人们会前往乐园游玩,体验各种刺激的游乐项目,如过山车、摩天轮等。

这不仅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也是增进亲子关系和家庭团结的机会。

3. 赏花赏景广西三月三正值春天,此时万物复苏,花草树木开始绽放。

人们会安排时间赏花赏景,特别是赏桃花。

广西以亭亭玉立的桃花而闻名,三月三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所以很多人将赏桃花作为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4. 街头巡游在广西的某些城市,三月三还会举行大型的街头巡游活动。

参加巡游的人们身着传统的壮族服饰,载歌载舞,向全城展示壮族的文化和民俗特色。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进民族自豪感,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5. 传统美食除了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广西三月三的美食也是人们期待的一部分。

传统的三月三美食包括蟠龙、酸角糕和桂花糖等。

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精美的制作工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成为了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现代意义与传承广西三月三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节日,不仅在本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成为了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通过庆祝活动和习俗的传承,人们能够更加了解和感受到壮族民俗的独特魅力,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与和谐。

同时,广西三月三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感受这个节日的独特魅力。

这不仅为广西的旅游业带来了机会,也为促进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总之,广西三月三的来历与风俗凝结了壮族人民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也展现出广西的丰富民俗文化。

广西省壮族三月三

广西省壮族三月三

广西壮族三月三由来
广西壮族三月三,也被称为“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的一个民俗活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个节日是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配的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三月三主要流传在武鸣区东部罗波镇、两江镇、陆斡镇、马头镇以及武鸣区西部的锣圩镇、灵马镇。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歌会,以唱歌的形式来交流情感、传承文化。

此外,还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打铜鼓、抛绣球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2008年10月10日,由武鸣区文化馆申报的“三月三”歌圩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月13日,壮族三月三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广西的法定假日,全体公民放假2天。

同年11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申报的三月三(壮族三月三)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的来说,广西壮族三月三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是壮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

通过这个节日,人们可以感受到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也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广西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壮族三月三”或“壮族歌圩”。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正值春季,人们庆祝丰收、祈福和致敬祖先,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壮族是该地区最大的民族,他们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庆祝活动。

广西三月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起源于壮族民间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农民们在三月初三这一天会举行丰收仪式,感谢神灵的恩赐,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仪式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庆祝节日,壮族人们会在这一天穿上传统服装,跳舞、唱歌、游艺和进行各种传统活动。

广西三月三也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与之相关。

据传说,在古代,壮族的祖先发现了一种可以治愈疾病的神奇草药。

为了纪念这个发现和感恩神灵的恩赐,壮族人们决定每年的三月初三举行庆祝活动和祭祀仪式。

他们相信在这一天,神灵会降临人间,祝福人民,保佑农作物的丰收和人民的幸福。

广西三月三的庆祝活动通常在乡村中进行,每个村庄都会准备精心的庆祝节目和活动。

一大特色是壮族歌舞表演,壮族的民歌和舞蹈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节日来临时,村民们会身着传统的壮族服饰,载歌载舞,共同演绎壮族民歌和舞蹈,表达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此外,广西三月三还有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那就是比武表演。

壮族人民认为比武可以锻炼身体,增强壮族的团结精神和战斗力。

在比武表演中,壮族人们会展示他们的武功和技艺,如刀、枪、棍和射箭等。

这不仅是一种身体的竞技,也是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广西三月三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游戏,那就是抛绣球。

抛绣球是壮族传统的娱乐活动,其中一位年轻人会使用一根彩绳挂着精美的绣球,其他人则会用棍子等器具试图把绣球抛下来。

这项游戏旨在检验年轻人的反应和技巧,并体现了社区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除了以上的传统庆祝活动,广西三月三还有各种各样的民俗习惯和传统乐器的演奏。

这个节日是壮族人民在一年中共同庆祝的时刻,也是他们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机会。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欢迎查阅!壮族三月三的由来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

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

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

”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

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

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

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

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序、美丽,歌声婉转清脆。

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

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节日,相传是为了纪念壮族的祖先——五岭山神——祈求丰收和平安。

此节日时间为农历三月初三,属于壮族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

壮族传说五岭山神是壮族祖先岑田所崇拜的神灵,五岭山神据传是一位颇具神力的神灵。

据传在远古时代的五岭山区域,壮族的祖先曾经遭受过水患和虫灾的侵袭,大量壮族人民死亡,生活陷入极端困难的情境之中。

于是岑田祈求五岭山神赐予力量,降下大雨将水患驱逐。

岑田成功感谢五岭山神的救援而设立了这个节日,以此纪念五岭山神的恩赐。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祭祖的日子,也是五岭山神的诞辰纪念日。

这个节日在壮族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为这不仅仅是祭祖的时间,更是壮族人民庆祝春耕的开始,并祈求平安和丰收的重要时刻。

三月三这一天,壮族人民会整理祖坟、烧香祭拜祖先、集体舞蹈、歌唱、攀青和打击鼓,更会穿上盛装,宣泄自己的喜悦之情,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一同享受这个节日。

迄今为止,壮族三月三节日依然被广泛地庆祝。

壮族人民相信这种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传承和庆祝而留下来,并一代代承传下去。

三月三节日的举办也是壮族人民增强族群意识和身份认同的方式之一,强调壮族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最近几十年的改革和开放,戏剧舞蹈等文化交流的进程壮族文化已经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现如今,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壮族的舞蹈、歌喉以及其他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这很大程度上是壮族三月三节日所宣扬的文化价值和壮族文化特色的影响。

壮族的传统文化和三月三节日,正逐步地渗透到了现代社会中。

总之,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不仅是祭祀祖先的时间,更是壮族人民庆典祈求平安与丰收的时间。

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和传承,壮族文化的独特性被广泛传扬开来,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壮族的历史文化和与生俱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伏羲和其妹女娲抟[tuán]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欢迎大家参考!壮族三月三的习俗三月三在壮族人民特别隆重,相传是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故又称歌仙节。

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还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包五色糯米: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绣球传情:绣球活动早在南宋文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就有描述:“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

”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

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

”飞纶即为今天的绣球。

歌圩的绣球连起了男女爱情,成为壮族青年男女交际的一种习俗。

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歌圩对歌谈情: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

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

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

女方若有意就答应。

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

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

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

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

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

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

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

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

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

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

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

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

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

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

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

在歌墟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充满了迷人的音韵。

壮族三月三习俗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
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

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

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

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

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

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传说靖西县旧州古镇,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

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

恶少贿赂官府,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等待秋后问斩。

阿秀哭瞎了双眼后,开始为阿弟缝制绣球。

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

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绣球做好了。

阿秀用变卖了手饰的钱和家中的积蓄,买通了狱卒,见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

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见,等醒来时,已躺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

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绣球的由来。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

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

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