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三习俗大全
三月三的传统风俗
![三月三的传统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ce8db95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b.png)
三月三的传统风俗三月三的传统风俗1、包五色糯米饭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2、抢花炮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4、打扁担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5、对歌谈情“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
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
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
女方若有意就答应。
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
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
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习俗
![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610746a2d0d233d4b14e69b8.png)
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习俗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农历三月三的习俗。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
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
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
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
它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
“荠菜,别名地菜、护生草、鸡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药。
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
在湖南,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最常见的一种吃法。
每到三月三这天,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
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
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春明三月杏花香”,三月初三,举家出游,有的人家带着酒菜在郊外野餐,而这时正是迎春第一支杏花开放的时期,古有“三月杏花香”的说法,还有“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香”的说法。
三月三的节日习俗大全
![三月三的节日习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829866b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76.png)
三月三的节日习俗大全汉族:安徽霍山吃蒿子粑粑蒿子粑粑(一)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腊肉、香蒜等(二)制法:1、将新鲜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团,然后用木棍将蒿子的汁水敲打尽;2、将腊肉切成小方块,先放在锅里炒,腊肉出油时,将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进锅里拌匀,添适量凉水焖一会盛起;3、将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状,要薄厚均匀,做好后放入锅内加盖,小火炕,约15分钟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为霍山独有,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传说故事:“鬼节”与蒿子粑粑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
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
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
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
翌日,阳间一片哭声。
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
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
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鬼节”还是照常光临。
“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
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
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间烧香的原委。
一天晚上,她托梦给一个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
我增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无恙。
”老奶奶一觉醒来,手里果然拿着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细一看,跟地里长的青蒿一样。
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45afd8d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9.png)
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一、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在壮族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
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
二、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三、农历三月三也是广西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
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
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
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布依族三月三习俗介绍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
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发现年年春播之后都有许多地蚕将幼苗咬死。
经过反复观察,他认为地蚕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马”。
为避免幼亩遭受虫害,他用了许多祭把都不灵验。
后来,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果保住了幼苗。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远近的布依人家。
此后,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具初三会天,不动上砂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
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人们认为,祭了地蚕,既可使它们迷糊,又能封住它们的嘴巴,田里的禾苗即可免遭虫害。
后来将三月三定为“歌会节”。
金嗓子。
你劳动到哪里,哪里就会听到金嗓于唱歌,害虫听到这声音就不敢伤害庄稼了。
“三月三”是贵州罗甸县布依族的“扫墓节”。
此日以二家或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挂青,杀猪宰鸡,摆设酒菜和花糯米饭祭奠。
扫墓后,人们在坟山上娱乐、打猎和野餐。
罗甸县南部红水河一带,“三月三”又称“枫叶节”。
北部坝王河一带,因气温较低,此时枫叶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日为“枫叶节”。
三月三各民族习俗一览
![三月三各民族习俗一览](https://img.taocdn.com/s3/m/a4b8b0f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b.png)
三月三各民族习俗一览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月三各民族习俗一览,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三月三各民族习俗我国在魏晋以后,汉族时兴的上巳节就是三月三了,一直沿袭下来。
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每到三月三,各地会举办拜轩辕活动,这些年郑州新郑每年都会举办拜轩辕祭祖大典。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也是不少地方的习俗。
农历三月三还是我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在广西,壮族有对歌谈情、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习俗。
三月三是瑶族的“干巴节”,每年到了这一天,贵州、湖南、云南等地的瑶族都会休息一天,年长的喝酒、娱乐,青年男女则相约到野外对歌、踏青、谈情说爱。
三月三还是侗族的“播种节”、“讨葱节”、“花炮节”,云南、湖南、贵族等地的侗族在这一天会举行斗牛、斗马、对歌、踩堂、抢花炮等活动。
三月三由来1、“三三”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伏羲。
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揉土造人,繁衍后代。
在豫东地区,伏羲被誉为“人类祖先”,太昊陵古庙建在伏羲都城淮阳。
农历2月2日至3月3日,太昊陵庙会举行。
他们相信男人和女人,在南方旅行,在北方旅行,在陵园聚集,崇拜祖先。
2、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
传说西王母是中国西部原始部落的护神。
她有两大法宝:一是吃长生不老药,二是吃长寿桃——扁桃。
传说中的嫦娥,就是从丈夫后羿手中偷走仙丹,飞向月宫的人。
从那时起,在一些奇怪的小说中,西方的太后被描述为长寿之神。
三月三美食1、鸡屎藤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三月三介绍
![三月三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6b372e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fc.png)
三月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上巳节”或“上巳祭”。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庆祝。
以下是关于三月三的一些介绍:
1. 起源和意义:三月三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平安健康、驱除疫病和邪恶。
这一天也被认为是阳气复苏、万物生发的时刻,人们通过祭祀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2. 习俗和活动:在三月三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在家中或庙宇中设香案、燃香烛、献祭食品等。
此外,还有舞龙舞狮、踏青游玩、草地上放风筝、吃特色美食等传统习俗。
3. 地区特色:三月三在中国各地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比较著名的有江南地区的草地放风筝、踏青游玩,以及湖北的登山祭祖等。
总的来说,三月三是一个与祭祀、庆祝春天到来相关的传统节日。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崇拜自然和祖先的传统观念,也是人们欢度春天、祈求吉祥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月三起源及各地风俗
![三月三起源及各地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945e1ee9d5bbfd0a795673c7.png)
三月三起源及各地风俗【三月三概述】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三月三起源】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
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
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
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晚上,家家户户在字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三民俗】壮族“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
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侗族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f04563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e.png)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三月三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来历: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
在淮阳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二、风俗:1.农历三月初三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族人拜见祖先魂魄,吃蛋纪念祖先的日子。
2、江南人民自古就有清明放风筝的习俗。
沪谚:“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又如:“杨柳青,放风筝。
”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壮族歌圩山歌是最具壮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古往今来深受百姓喜爱。
壮家人通过山歌来记录历史、描绘生活、传情达意等,只要山歌声一响,壮家人就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唱对应答,因而形成了十分独特的壮族“歌圩”。
目前,“壮族三月三”歌圩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三月三”歌圩商标获得了国家工商局的正式授权;武鸣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获得“中国歌圩文化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
竹竿舞竹竿舞这一舞蹈盛行于多个民族,如壮族、京族、瑶族、佤族等,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已经在壮族人民中传播开来,并且发生演变。
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每逢“壮族三月三”佳节,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
苗族苗族斗马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斗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郁,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人以马为乐,马为情而斗”。
融水苗族自治县最初的斗马其实并非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作为一种婚姻裁决举行的。
在苗寨里,如果几个后生都同时爱上了同一个姑娘,姑娘不知道选择谁作为自己的伴侣,这时候,苗王就会组织斗马比赛,看哪个后生养的马斗赢了,姑娘就嫁给谁。
三月三民间习俗有哪些最全
![三月三民间习俗有哪些最全](https://img.taocdn.com/s3/m/c5d06c4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f.png)
三月三民间习俗有哪些最全今日是三月三,上巳节,也就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关于三月三的习俗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三月三民间习俗有哪些,欢迎阅读与借鉴!▼▼目录▼▼●三月三来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
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阿昌族会街节是户撒和腊撒地区的传统节日。
过去多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5 天左右,现在已改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
壮族三月三习俗No.1五色糯米饭壮乡人在三月三、清明等节有吃“五色糯米饭”的习俗。
壮乡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五色糯米饭颜色鲜艳,由白、黄、红、紫、黑五种颜色组成。
五色糯米饭不仅美观、美味,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用来染红颜色的“红兰草”具有生血作用,染黄颜色的栀子具有清凉解热凉血等作用,而染黑色用的则是枫叶。
《本草纲目》里说枫叶“止泻益睡,强筋益气,久服轻身长年”的作用。
用枫叶煮出来的饭,能“坚筋骨,益肠胃、补髓。
”后来,壮乡人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每到节庆日,五色糯米饭的清香便萦绕着壮乡人的生活。
No.2唱山歌广西壮族山歌是文化的精髓,主要靠口头创作,随意而出,曲调悠扬,歌词以七言四句为主,讲求平仄押韵。
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和合唱等,伴奏乐器一般为二弦、竹萧、南胡等,配合歌声抑扬变化,听来可是别有一番风味。
No.3抢花炮抢花炮是一种流行侗族、壮族和仫族等民族中的传统文娱活动,已有数百年历史。
由于它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对抗性、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所以长盛不衰。
三月初三是什么节日-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来历习俗
![三月初三是什么节日-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来历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28d63552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7f.png)
三月初三是什么节日-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来历习俗三月初三是什么节日-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来历习俗导语: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从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依稀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关于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来历和习俗,欢迎阅读!三月初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tuán]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三月初三节日来历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
三月三的来历与习俗
![三月三的来历与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f8f9163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1.png)
三月三的来历与习俗三月三的来历与习俗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月三的来历与习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
传说,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
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星月上巳,官民皆洁与东流水上,曰洗涤拔除、去宿垢痰,为大洁。
”说的是古代人们在这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变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
宋代吴自牧在《猛梁录·三月》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踏青”。
现在,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
只是原来“洗涤祛除”的内容与意义已经淡化。
如今,三月三节日已变成了一个举行盛大庙会、春游、休闲、游乐、开展集市贸易活动的综合性节日。
江南地区的汉族,特别是洞庭湖区的人民还保留着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地菜又称芥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
据说,吃了地菜煮的鸡蛋有去风湿,强身健体之功效。
难怪在七仙湖区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吃了地菜煮鸡蛋,鹅卵石头踩得烂”的说法。
他们除了用地菜煮鸡蛋、煎水当茶饮外,还把地菜用开水烫过之后当菜肴呢。
春天正是采食地菜的季节。
春食地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
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
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
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三月三各民族的不同习俗
![三月三各民族的不同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25711f2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9.png)
三月三各民族的不同习俗三月三各民族的不同习俗1、壮族三月三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2、侗族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
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3、瑶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4、布依族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
节日****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
5、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
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
三月三的由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下简称“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阳荫动。
我国部分地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
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锲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祓祸祈幅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
汉代,三月“上已”被确定为节日。
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令节。
到晋朝时,上巳修锲巳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
三月三习俗
![三月三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7c6657b227d3240c8447efee.png)
三月三习俗三月三的习俗农历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广西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
全区12个世居民族中有2700多万人每年采取不同方式欢度“三月三”,有着将农历三月初三作为自己重要节日的习俗。
下面我就挑选几个在广西世袭的少数民族为大家进行介绍吧。
壮族: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侗族: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苗族:三月三是苗族的情人节,这一天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
小伙子们也等着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很多姑娘,和她们对歌,如果相互喜欢的话,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
所以歌会散了之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
这一天,苗族人民家家杀鸡抓鱼、蒸三色饭,祭祀先祖。
瑶族: 也称“干巴节”,干巴节是瑶族集体渔猎的节日,这天天刚亮,瑶族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枪,带上粑粑于破晓时踏上捕鱼打猎征途,留下的妇女便在家杀鸡、宰鸭,做糯米饭,备办丰盛的节日食物;渔猎归来男人们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晚上大家聚于广场,男的敲铜鼓,女的舞蹁跹。
人们尽情享受劳动之余的欢乐,预祝丰收,欢度佳节。
布依族: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黎族:每年的“三月三”,正当山花烂漫、红棉争艳、槟榔飘香的时候,黎族男女便会穿上盛装,带着山兰米酒、竹筒饭和粽子,从四面八方来到集会点祭祀始祖。
当夜幕降临,山风送爽时,上年纪者聚饮叙旧,而青年男女们就成群结队相会对歌,表达爱情。
天将破晓时,才依依惜别,相约明年“三月三”再相会。
土家族: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
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如今的年轻人对于‘三月三’的概念已经很模糊了,广西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农历“三月三”确定为广西民族传统节日,并给予放假2天。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fa52d2b6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3.png)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又要到了,尤其壮族、黎族、苗族等这些少数民族的人们,必须是特别激烈与期盼的,因为节日到来之际,大家会载歌载舞,好不喧闹。
下面就是我整理的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大全,盼望大家喜爱。
三月三的来历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tuán]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闻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传闻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爱护神。
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
神话传闻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
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斗争的正神。
各地的道教宫观(如: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办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
说明白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春游的内容。
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闻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农历三月三也是通灵人士,如女巫、神汉等宴请鬼神的日子。
三月三有什么风俗活动
![三月三有什么风俗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8a4c6ae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7.png)
三月三有什么风俗活动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另外,许多少数民族也有三月三这个节日,其他如布依族、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三月三有什么风俗活动简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三月三有什么风俗活动1、荠菜煮鸡蛋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鲜香可口、营养丰富的野菜。
《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2、祓禊指去灾病,上古女巫给去晦,唐宋时流行泡温泉,在水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为去灾祝福之意。
桃花3、畔浴/泡温泉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做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4、修禊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
5、互赠香草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
桃花6、郊外游春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
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并以芍药定情。
7、临水饮宴又叫曲水宴。
流觞时,水边设席障,茶具与花,进行宴饮,吟诗作赋。
十分风雅,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
此风在唐尤甚,至宋以后渐无闻。
歌仙刘三姐与三月三渊源壮族儿女爱唱歌,无论男女,从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
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
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
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的来历,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以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殉情身亡。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三月三各民族的节日习俗大全_节日习俗
![三月三各民族的节日习俗大全_节日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1d3ec4c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4.png)
三月三各民族的节日习俗大全三月三节日有哪些习俗?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俗哦,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中国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文化,至今依然流传许多美丽动人故事,和承传着民间习俗。
三月三节日虽然不及端午盛行,但现在仍然有着许多传说,一些三月三的还保留在各民族民间里。
汉族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
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
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中国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土家族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
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镇的一种民俗。
关于它的由来,有几种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与生产劳动有关: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开始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
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
虽然现在滩头资源逐渐枯竭,当地老人仍耐不住在这个日子带着晚辈赶沙滩,重温昔日拾螺的场面。
“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也逐渐形成一个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动。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滩”,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历三月三习俗大全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农历三月三的习俗。
三月三的由来一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
刘三姐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
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
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
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
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
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
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
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
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三月三的由来二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
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三月三的由来三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
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
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
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
包五色糯米板说起“三月三”,大家首先想到的美食就是五色糯米饭。
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美食,因糯米饭呈多种色彩而得名。
三月三当天,南宁的街头早餐店也可以见到。
抢花炮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和仫佬族等到民族中间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活动。
据考证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由于有强列的对抗性、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所以数百年来长盛不衰。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绣球传情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姑娘们亲手绣漂亮的绣球,那绣球多彩精致,每一片花瓣上都绣着精致的图案,一针一线,都包含了姑娘内心满满的情爱,姑娘把自己的心事,以及对爱情所有的美好期待,都装进了绣球里。
在对歌的时候,姑娘遇见了中意的男子,她就把绣球抛出,那美好的爱情随着绣球,在充满浓情爱意的空气里,划开了一道飘着桃花香的弧线,轻轻地落入情郎的手中。
打扁担“打扁担”是广西壮族民间流传千年的原生态舞蹈,当地各族群众通过“打扁担”活动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
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
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对歌谈情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
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
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
女方若有意就答应。
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
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
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
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
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打铜鼓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传递战争信号、陪葬和祭祖驱邪的器物使用。
壮族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和盛大节日,都有打铜鼓、唱山歌的习惯,铜鼓文化已经成为壮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流传在壮族地区的铜鼓舞,表演时,一般是将四面铜鼓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上,由四个小伙子敲击,作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
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
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情绪欢腾。
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
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
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荠菜煮鸡蛋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
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吃鸡屎藤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我们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在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云南曲靖农村,同样有很多人喜欢吃鸡丝藤。
但曲靖不像琼海、北海等地会在三月三或七月初一专门吃鸡丝藤,带有很隆重的仪式的味道。
在那里,只要是鸡丝藤发嫩芽的日子,当地人家就采摘下来食用了,或用来炒肉,或是素炒,或是凉拌,就如同食普通的蔬菜一般简单自然。
放风筝“正是人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三月初三还有放风筝的民俗,风筝的来源有很多的说法。
有人说曾为战争中传递情报的功具等,但在民间是一种游戏。
大人、孩子都喜欢放风筝,有人认为是一种健身活动。
风筝的做法形形色色,难得有大的不同,许多已经成为工艺品。
人们也认为经过了冬天,应该到户外活动,所以三月初三放风筝,其实不仅这一天,可以说从上巳日到清明都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城市中楼房林立,各种电杆、电线到处都是,难以放风筝,而青岛得天独厚,有大片大片的海滩,最适宜于放风筝,所以从前海的栈桥到第一海水浴场,到汇泉广场到处都是放风筝的人,从老人到孩子一片欢声笑语。
三月三情人节在少数民族内仍保留三月三情人节的习俗。
比如这一天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
小伙子们也等着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很多姑娘,和她们对歌,如果相互喜欢的话,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
所以歌会散了之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种食俗,就是吃“春饼”,把面赶成薄薄的饼,把鸡蛋煮熟剥去皮,捣碎,有的人家还加进去蒜泥,把薄饼卷起来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经有了小葱,用春饼卷小葱吃。
各民族不同习俗汉族在这日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侗族,在这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布依族,于这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畲族,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欢度“乌饭节”。
在广西壮乡,到处都是歌的海洋。
歌墟,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