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第五章植被和土壤新旧教材分析(共4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合集下载
《植被》植被与土壤PPT课件

(2)垂直森林城市的建设明显有利于( )
A.提高环境人口容量 B.消除城市热岛效应
C.改善环境质量
D.降低生活成本
素养立意本题考查森林类型及作用的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
解析第(1)题,柳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
带常绿阔叶林,A正确。第(2)题,由于垂直森林城市中的植被覆盖率
高,且建筑物也采用了环保的设计方案,因此明显有利于改善环境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 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 初;垂直结构较热带雨林 简单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 叶,秋冬季落叶
植被以松、杉为主,叶片 呈针状,以抗寒抗旱
我国的分布 海南岛、云南 西双版纳、西 藏东南部、台 湾南部
秦岭—淮河以 南的地区
北方地区
东北北部、新 疆北部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植被类型 对应气候 景观特征
新知预习
自主检测
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
(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
(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链接生活在北京市香山旅游网站有这么一段话:香山赏红叶可分
质量,C正确。
答案(1)A (2)C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朋友圈里学地理”,下图是某市地理教研员张老师发的一则朋友
圈。读图,完成1~2题。
1.拍摄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硬叶林 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制约图中植物生长的主要
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气温
5.1植被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一高中地理(共35张PPT)

4.提出合理化建议 可以“因地制宜绿化校园”为题,对校园绿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 植被和土壤
二、森 林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 植被和土壤
森林植被类型多样。
森林植被类型多样, 主要 分布在热带和 温带的湿润、半湿润 地区。可以通过观察 森林的垂直结构、生 态特征等,认识不同 森林的差异,感受大 自然的丰富多彩。
第五章 植被和土壤
活动: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适应性
红树林叫红树林是因为植株树皮内含有单宁酸,单宁酸遇到空气后会氧化,氧化后, 树木就会变成红色,所以植株被称为红树林。红树林的生命力很顽强,生长在海边, 能够吸收海水中的水分供自己生长。植株在沿海地区有着很强的绿化作用。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 植被和土壤
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
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植被和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因素,又是自然 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 的规律。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和土壤也是人类懒以生存的最基本的 自然条件。
第五章 植被和土壤
二、森林植被的垂直结构
1.垂直结构:不同种类的植物 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 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 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2.垂直结构的丰富程度:气温 越、降水量越的地方,植被高 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 垂直结构越丰富。
3.植被对环境的适应:天然植 被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 特征: ➢ 春季发芽,秋冬季节落叶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 植被和土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 植被和土壤
二、森 林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 植被和土壤
森林植被类型多样。
森林植被类型多样, 主要 分布在热带和 温带的湿润、半湿润 地区。可以通过观察 森林的垂直结构、生 态特征等,认识不同 森林的差异,感受大 自然的丰富多彩。
第五章 植被和土壤
活动: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适应性
红树林叫红树林是因为植株树皮内含有单宁酸,单宁酸遇到空气后会氧化,氧化后, 树木就会变成红色,所以植株被称为红树林。红树林的生命力很顽强,生长在海边, 能够吸收海水中的水分供自己生长。植株在沿海地区有着很强的绿化作用。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 植被和土壤
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
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植被和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因素,又是自然 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 的规律。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和土壤也是人类懒以生存的最基本的 自然条件。
第五章 植被和土壤
二、森林植被的垂直结构
1.垂直结构:不同种类的植物 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 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 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2.垂直结构的丰富程度:气温 越、降水量越的地方,植被高 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 垂直结构越丰富。
3.植被对环境的适应:天然植 被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 特征: ➢ 春季发芽,秋冬季节落叶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 植被和土壤
人教版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1节 植被 教材教法分析 (43页)-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1节 植被 教材教法分析 课件(43页PPT)-PPT优秀课件(完美)
人教版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1节 植被 教材教法分析 课件(43页PPT)-PPT优秀课件(完美)
活动探究
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
阅读书本P85-86页活动的内容,然后回答 下列两个问题:
人教版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1节 植被 教材教法分析 课件(43页PPT)-PPT优秀课件(完美)
人教版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1节 植被 教材教法分析 课件(43页PPT)-PPT优秀课件(完美) 人教版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1节 植被 教材教法分析 课件(43页PPT)-PPT优秀课件(完美)
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 类型:热带荒漠、温带荒漠
人教版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1节 植被 教材教法分析 课件(43页PPT)-PPT优秀课件(完美) 人教版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1节 植被 教材教法分析 课件(43页PPT)-PPT优秀课件(完美)
人教版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1节 植被 教材教法分析 课件(43页PPT)-PPT优秀课件(完美) 人教版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1节 植被 教材教法分析 课件(43页PPT)-PPT优秀课件(完美)
必修 地理1 (12条内容标准)
地球知识
宇宙环境
圈层结构
演化过程
地
理
自然环境要素/景观
信
息
技
地 貌
大 气
水
土
植
术
壤
被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
2019版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5章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课件

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问题 4 (人地协调观)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 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
提示: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手段进 行养护。
[归纳总结]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分析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2.利用与保护 (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 对 优 良 的 土 壤 要 注 重 种养 结 合 , 以 保 持 土 壤 持 续 提 供 __高__效__肥__力___的能力。
(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
(2)黄土高原的土壤名称是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2.掌握理解土壤的 主要形成因素。(重点)3.理解土壤的功能及常见的养护措施。(重难点)
自主预 习 探新知
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 ,能够生长植物 的疏松表 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和 空气 。
[特别提醒] 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 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 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 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 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 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
问题 1 (综合思维)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问题 2 (综合思维)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提示: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 发育形成的。
问题 4 (人地协调观)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 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
提示: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手段进 行养护。
[归纳总结]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分析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2.利用与保护 (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 对 优 良 的 土 壤 要 注 重 种养 结 合 , 以 保 持 土 壤 持 续 提 供 __高__效__肥__力___的能力。
(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
(2)黄土高原的土壤名称是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2.掌握理解土壤的 主要形成因素。(重点)3.理解土壤的功能及常见的养护措施。(重难点)
自主预 习 探新知
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 ,能够生长植物 的疏松表 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和 空气 。
[特别提醒] 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 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 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 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 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 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
问题 1 (综合思维)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问题 2 (综合思维)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提示: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 发育形成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和土壤第一节植被

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 2019) 高中地 理必修 一第五 章植被 和土壤 第一节 植被( 共16张PPT)
森林——落叶阔叶林
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气候区
气候特征: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 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秋冬落叶,
也叫夏绿林。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 2019) 高中地 理必修 一第五 章植被 和土壤 第一节 植被( 共16张PPT)
温带
落叶阔叶林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 2019) 高中地 理必修 一第五 章植被 和土壤 第一节 植被( 共16张PPT)
森林——亚寒带针叶林
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亚寒带地区 特征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植被特征 :松、杉为主,树叶针状,抗寒抗旱。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 2019) 高中地 理必修 一第五 章植被 和土壤 第一节 植被( 共16张PPT)
绿地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 2019) 高中地 理必修 一第五 章植被 和土壤 第一节 植被( 共16张PPT)
植 物 的 垂 直 结 构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 2019) 高中地 理必修 一第五 章植被 和土壤 第一节 植被( 共16张PPT)
乔木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 2019) 高中地 理必修 一第五 章植被 和土壤 第一节 植被( 共16张PPT)
情境导入:
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罕见的丰沛降雨之后,奇迹出现 了,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这平常几乎看不 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短时间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 似的现象吗?
【2019版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PPT课件(5.1-5.2+章末综合)图文

• 5.该山地丘陵区最可能位于( B )
• A.四川盆地
• B.山东半岛
• C.长江中下游平原
• D.两广丘陵
• 6.下列关A于影响该地土壤厚度因素的叙述,正
确的是( )
• A.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 B.与坡度呈正相关
• C.与坡面光照呈正相关
• D.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A
• 7.阳坡与阴坡土壤厚度不同的原因是( )
植物
动物
腐殖质 微生物
3.气候与土壤
亚寒带 针叶林
思考:岩石风化的速度和强度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
呈正相关: 湿热>干冷
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是哪一种? 为什么?
探究二
• 材料一 下图为亚马孙热带雨林生 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
• 材料二 生物炭,指在缺氧的条件下把生物质进行 高温处理,生物质中的油和气燃烧掉,剩下的就 是生物炭。生物炭几乎是纯碳,埋到地下后可以 有几百至上千年不会消失,等于把碳封存进了土 壤,同时减少二氧化氮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生物炭富含微孔,可以补 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移除土壤污染物,有效保 存水分和养料,提高土壤肥力。
观察土壤
• 1.土壤颜色 • 2.土壤质地 • 3.土壤剖面构造
红壤
黑土
棕壤
黑钙土
成分
砂比例适中
黏 土
黏粒
通气、透水 性能
强
蓄水、保肥 耕作情
性能
况
弱
易耕作
强
强
理想
差
强
不易耕作
森 林
有机质层
土 壤
腐殖质层 ——黑色
剖 面
淋溶层 ——浅色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 地理工具,观测、识别、描述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 具有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 究的意识和能力。能够运用土壤的基础知识,说明一 些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能够 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土壤现象, 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土壤 课程标准与内容要求
内容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 要形成因素。
1.主要概念:土壤 2.解读:地理实践力
土壤形成因素
观察的主要内容 说明土壤的成因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土壤 课程标准与学业要求
2.解读:突出地理实践力
森林、草原、荒漠等,其中以森林最为重要。
人类活动导致自然植被已经很少。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植被 课程标准与学业要求
观测、识别、描述与植被有关的自然现象; 说明一些与植被有关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和变化过程; 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植被现象,并说明其 对人类的影响。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三、结合内容要求,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如何落地
根据课标和学业质量要求,在讲解第一节植被时, 首先:不同类型的森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及分布区域 。
适当结合气候分布以及自然带相关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 四、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地 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土壤 课程标准与内容要求
内容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 要形成因素。
1.主要概念:土壤 2.解读:地理实践力
土壤形成因素
观察的主要内容 说明土壤的成因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土壤 课程标准与学业要求
2.解读:突出地理实践力
森林、草原、荒漠等,其中以森林最为重要。
人类活动导致自然植被已经很少。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植被 课程标准与学业要求
观测、识别、描述与植被有关的自然现象; 说明一些与植被有关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和变化过程; 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植被现象,并说明其 对人类的影响。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三、结合内容要求,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如何落地
根据课标和学业质量要求,在讲解第一节植被时, 首先:不同类型的森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及分布区域 。
适当结合气候分布以及自然带相关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 四、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地 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新人教版《植被》PPT优秀课件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 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C )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土壤肥力提高
(2) 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D )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的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的农业活动
思路导引 第(1)题,该地区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_常__绿__阔__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本章整合
1 知识网络·整合构建 2 专题归纳·思维深化 3 学科素养·实践拓展
01 知识网络·整合构建
①__人__工__ ②__环__境__ ③__常__绿__阔__叶__林__ ④__草__原__ ⑤__热__带__ ⑥__颜__色__ ⑦__质__地__ ⑧__耕__作___ ⑨_生__物___ ⑩_地__貌___ ⑪_养__护___
02 专题归纳·思维深化
专题一 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理 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
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比平
原地区丰富。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 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 地形 越多。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阳坡和阴坡、迎 风坡和背风坡):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 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
_叶__林__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_降__低___。图示过程由常绿阔叶林到
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有机质、
水分和空气组成的,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第(2)题,这种演替过程, 直接的表现是__地__表__植__被__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运用视频、图像、生活资料,创设情 境,设置探究问题,理解植被与环境的相互 影响。 能够进行绿化设计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结合内容要求,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如何落地
根据课标和学业质量要求,在讲解第二节土壤时, 首先,通读教材,了解土壤。 了解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植 被 与 土 壤
我们对植被和土壤的认识
植被与土壤,我们感觉到既熟悉又陌生。 土壤作为某一区位条件经常被提到;植被在自然带 的分布中有所涉及,主要强调的是分布规律,印象 单一。但是对于土壤的形成因素、自然植被与人工 植被特征及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较少。
为什么要增加本章内容
• 一、植被和土壤对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是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变最重要的展示。
以前我们只是重点学习大气、水、地貌,加 上植被和土壤后,我们对自然环境的要素有了全 面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对地球的各大圈层要素 和其相互影响有了更明确的理解。对后期选择性 必修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业要求 学业质量
植被 课程标准与内容要求解读
植被 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
通过野外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 水平 2:对于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能够简单分析植被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能够辨识植被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够归纳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自 主辨识给定区域的植被。(区域认知)能够与他人合作,借助地 理信息技术手段、地理工具等对植被进行深入观察,并设计实验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出简单解释。(地理实践力)
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
水平 2:对于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能够简单分析土壤的形成 原因,能够辨识土壤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够归纳土壤的空间分布特征,自 主辨识给定区域的土壤。(区域认知)能够与他人合作,借助 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地理工具等对土壤进行深入观察,并设计 实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出简单解释。(地理实践力)
构建知识树
我国植被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示意图
教材中的主要栏目,特别是问题研究栏目教学如何组织和处理 。
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学习目标
课前任务: 1、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的现状,尤其是山东
地区近今年的城市内涝 2、结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上网查阅资料,了解雨水花园和海绵城市的异同
其次,安排实践活动,观测土壤;了解区域土壤与当地自然环 境的关系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第三、通过实地调查或查阅资料、找出当地土壤利用中出现哪 些问题,形成调查报告。(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四.教材中的主要栏目,特别是问题研究栏目教学如何组织和处理 。
1、正文 2、活动 3、自学窗
1、正文 2、活动 3、案例 4、自学窗
内容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 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主要概念
植被
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2.解读:突出地理实践力
森林、草原、荒漠等,其中以森林最为重要。
人类活动导致自然植被已经很少。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植被 课程标准与学业要求
观测、识别、描述与植被有关的自然现象; 说明一些与植被有关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和变化过程; 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植被现象,并说明其 对人类的影响。
一、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
新增内容 11幅图
形式多样(文字、
图片、实践活动、案
例、自学窗等)
地理实践活动(观
察学校植被、观察家
10幅图
乡土壤) 2幅图
植被与老教材第五章自然带有联系,但内容 有很大区别,以前是自然带出现,新教材强调是 对植被的观察、识别、描述,让学生贴近自然, 认识植被,认识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土壤仅提到 会呈带状分布,作为某区位要素应用较多,无其 他概述。新教材增加一节具体讲述。
土壤 课程标准与内容要求
内容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 要形成因素。
1.主要概念:土壤 2.解读:地理实践力
土壤形成因素
观察的主要内容 说明土壤的成因
土壤 课程标准与学业要求
•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 地理工具,观测、识别、描述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 具有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 究的意识和能力。能够运用土壤的基础知识,说明一 些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能够 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土壤现象, 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 二、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和土壤也是人类赖以 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 三、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的条件,植被的生长 也不断改造土壤。
• 四、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地 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一、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 二、课程标准浅析 三、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落地 四、问题研究如何处理 五、情境创设的探究教学
植被 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
通过野外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
水平 1:在简单、熟悉的情境中,能够辨识植被类型,了解植被 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根据材料等提 示,能够辨识日常生活区的植被;(区域认知)能够借助他人帮 助,借助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地理工具等对植被进行初步观察, 并设计简单的实验。(地理实践力)
三、结合内容要求,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如何落地
根据课标和学业质量要求,在讲解第一节植被时, 首先:不同类型的森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及分布区域 。
适当结合气候分布以及自然带相关知识讲解
其次、在课前或课后设计考察活动。 区别本地树种和外来树种,并观测生长情况 。 思考植被生长状况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土壤
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
水平 1:在简单、熟悉的情境中,能够辨识土壤类型,了解土 壤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能够根据 材料等提示,能够辨识日常生活区的土壤;(区域认知)能够 借助他人帮助,借助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地理工具等对土壤进 行初步观察,并设计简单的实验。(地理实践力)
土壤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结合内容要求,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如何落地
根据课标和学业质量要求,在讲解第二节土壤时, 首先,通读教材,了解土壤。 了解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植 被 与 土 壤
我们对植被和土壤的认识
植被与土壤,我们感觉到既熟悉又陌生。 土壤作为某一区位条件经常被提到;植被在自然带 的分布中有所涉及,主要强调的是分布规律,印象 单一。但是对于土壤的形成因素、自然植被与人工 植被特征及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较少。
为什么要增加本章内容
• 一、植被和土壤对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是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变最重要的展示。
以前我们只是重点学习大气、水、地貌,加 上植被和土壤后,我们对自然环境的要素有了全 面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对地球的各大圈层要素 和其相互影响有了更明确的理解。对后期选择性 必修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业要求 学业质量
植被 课程标准与内容要求解读
植被 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
通过野外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 水平 2:对于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能够简单分析植被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能够辨识植被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够归纳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自 主辨识给定区域的植被。(区域认知)能够与他人合作,借助地 理信息技术手段、地理工具等对植被进行深入观察,并设计实验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出简单解释。(地理实践力)
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
水平 2:对于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能够简单分析土壤的形成 原因,能够辨识土壤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够归纳土壤的空间分布特征,自 主辨识给定区域的土壤。(区域认知)能够与他人合作,借助 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地理工具等对土壤进行深入观察,并设计 实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出简单解释。(地理实践力)
构建知识树
我国植被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示意图
教材中的主要栏目,特别是问题研究栏目教学如何组织和处理 。
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学习目标
课前任务: 1、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的现状,尤其是山东
地区近今年的城市内涝 2、结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上网查阅资料,了解雨水花园和海绵城市的异同
其次,安排实践活动,观测土壤;了解区域土壤与当地自然环 境的关系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第三、通过实地调查或查阅资料、找出当地土壤利用中出现哪 些问题,形成调查报告。(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四.教材中的主要栏目,特别是问题研究栏目教学如何组织和处理 。
1、正文 2、活动 3、自学窗
1、正文 2、活动 3、案例 4、自学窗
内容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 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主要概念
植被
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2.解读:突出地理实践力
森林、草原、荒漠等,其中以森林最为重要。
人类活动导致自然植被已经很少。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植被 课程标准与学业要求
观测、识别、描述与植被有关的自然现象; 说明一些与植被有关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和变化过程; 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植被现象,并说明其 对人类的影响。
一、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
新增内容 11幅图
形式多样(文字、
图片、实践活动、案
例、自学窗等)
地理实践活动(观
察学校植被、观察家
10幅图
乡土壤) 2幅图
植被与老教材第五章自然带有联系,但内容 有很大区别,以前是自然带出现,新教材强调是 对植被的观察、识别、描述,让学生贴近自然, 认识植被,认识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土壤仅提到 会呈带状分布,作为某区位要素应用较多,无其 他概述。新教材增加一节具体讲述。
土壤 课程标准与内容要求
内容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 要形成因素。
1.主要概念:土壤 2.解读:地理实践力
土壤形成因素
观察的主要内容 说明土壤的成因
土壤 课程标准与学业要求
•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 地理工具,观测、识别、描述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 具有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 究的意识和能力。能够运用土壤的基础知识,说明一 些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能够 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土壤现象, 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 二、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和土壤也是人类赖以 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 三、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的条件,植被的生长 也不断改造土壤。
• 四、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地 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一、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 二、课程标准浅析 三、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落地 四、问题研究如何处理 五、情境创设的探究教学
植被 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
通过野外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
水平 1:在简单、熟悉的情境中,能够辨识植被类型,了解植被 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根据材料等提 示,能够辨识日常生活区的植被;(区域认知)能够借助他人帮 助,借助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地理工具等对植被进行初步观察, 并设计简单的实验。(地理实践力)
三、结合内容要求,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如何落地
根据课标和学业质量要求,在讲解第一节植被时, 首先:不同类型的森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及分布区域 。
适当结合气候分布以及自然带相关知识讲解
其次、在课前或课后设计考察活动。 区别本地树种和外来树种,并观测生长情况 。 思考植被生长状况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土壤
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
水平 1:在简单、熟悉的情境中,能够辨识土壤类型,了解土 壤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能够根据 材料等提示,能够辨识日常生活区的土壤;(区域认知)能够 借助他人帮助,借助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地理工具等对土壤进 行初步观察,并设计简单的实验。(地理实践力)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