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的鉴定
《遗传学》第五章基因突变:第四节 基因突变的筛选与鉴定
◆碱基类似物: ◆碱基修饰物: ◆DNA插入剂:
47
(一)碱基类似物
◆5–溴尿嘧啶(5BU),5—溴去氧尿核苷、2—氨 基嘌呤等 在DNA复制时引起碱基配对上的差错 ☆转换(transition) : ☆颠换(transversion:
48
49
5–溴尿嘧啶
◆ 5–溴尿嘧啶类似胸腺嘧啶
玉米籽粒胚乳:非甜(Su)甜(su)
P:
甜粒亲本(susu)×非甜粒亲本(SuSu)
诱变处理
G:
su
Susu
F1:
Susu(非甜)
susu(甜粒)
正常花粉粒后代 突变花粉粒后代
亲本配置:具有花粉直感特征;性状显隐性差异明显; 亲本具有相对性
13
1个分蘖A-a突变 (5)其他未突变穗
AA Aa
AA
(1)突变穗 (2)2个穗行
9
(2)突变显隐性的鉴定 隐性突变可利用杂交试验加以鉴定 例如: 高杆——矮杆:隐性? 杂交 F1 显性?
10
(三)突变率的测定
体细胞突变频率一般是根据M2出现的突 变体比例估算。例如,在M2群体的10万 个个体数中出现5个突变体,突变频率为 5×10-5。
11
2. 斯特得勒花粉直感
12
花粉直感法测定突变(诱变)率
碱基烷基化 ◆烷化剂? 去烷基化(dealkylation)
酶
烷基转移酶 (alkyltransferase) 甲基转移酶 (methyltranferase)。
34
3. 单链断裂修复
DNA单链断裂
单链的的化学键?
DNA 连 接 酶 催 化 双 螺
旋结构中单链断裂处
形成磷酸二酯键
突变体筛选与鉴定方法
突变体筛选与鉴定方法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对生物进行基因改造和操作。
而基因编辑的核心工具——CRISPR/Cas9系统,也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基因编辑技术之一。
但是,伴随着CRISPR/Cas9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带来了突变体筛选与鉴定方法的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突变体的鉴定方法,探讨如何准确地筛选出想要的突变体。
一、突变体筛选的背景突变体筛选是在进行基因编辑后,判断目标基因是否得到改变,验证是否成功。
突变体最直接的改变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也就是一种点突变。
此外,还有DNA脱失、插入、替换等多种突变体现象。
然而,由于CRISPR/Cas9系统的特殊性质,突变体筛选方法也有所不同。
相对于传统的突变体筛选方法,CRISPR/Cas9系统可以在细胞中直接用“选育”方式来筛选突变体。
这意味着,只有在目标基因的两端都进行了编辑后,才会得到突变体。
因此,在突变体筛选中,需要一个敏感而具体的方法来判断编辑效果。
二、常见的突变体筛选方法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是一种快速而常见的DNA扩增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在突变体筛选中。
PCR可以扩增目标DNA序列,同时提供更多DNA模板来进行下一步的筛选。
PCR筛选通常需要根据目标基因的DNA序列设计引物并扩增目标DNA区域。
这样,分子生物学家就可以快速获得所需的更多模板,在下一步中用于DNA测序和鉴别。
2. T7E1酶切T7E1酶切是基于遇到不匹配DNA(也就是突变!)时,酶会将不匹配的DNA切成两段。
在CRISPR/Cas9系统中,T7E1酶可以用于分析基因组的不匹配区域,并通过Gel切胶和测序鉴定SNP的存在。
3.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RFLP是利用遗传变异在各个基因组区域间的差别,通过酶切不同碱基产生的限制酶切位点差异,从而实现区分人群,确定DNA指纹或植物品种鉴定信息的方法。
这种筛选方法需要在基因组中筛选适合的酶切位点,并使用RFLP分析盒进行限定性酶切,以确定序列到位。
突变体分析与基因功能鉴定
突变体分析与基因功能鉴定突变体是指在基因组中发生的突变或变异的个体或细胞。
突变体的出现为科学家们研究基因的功能和生物体发育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介绍突变体分析的方法以及基因功能鉴定的流程和技术。
一、突变体分析的方法1. Random Mutagenesis(随机突变)随机突变是最常用的突变体分析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生物体或细胞进行物理、化学或遗传学上的处理,引起DNA序列上的突变。
其中,化学诱变剂如EMS(乙酰甲基亚砜)或物理诱变剂如辐射等被广泛应用于随机突变的实验中。
通过这些处理,科学家能够获得大量具有不同突变类型的个体或细胞。
2.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定点突变)定点突变是通过特定的实验操作,对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多个碱基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从而引起特定的突变。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设计合成突变的引物,在PCR扩增的过程中使其与目标DNA序列杂交,形成突变的DNA产物。
定点突变方法广泛应用于特定基因功能区域的突变体建立以及功能研究中。
二、基因功能鉴定的流程基因功能鉴定是通过分析突变体的表型差异,推断出突变基因的功能。
下面是一般的基因功能鉴定流程:1. 突变体筛选在突变体库中,利用表型上的明显特征差异进行筛选,如落后生长,器官畸形等。
这能够帮助科学家排除表型未发生变化的个体,有针对性地选择突变体。
2. 遗传定位通过突变体的遗传追溯和染色体位点预测,确定突变位点所在的基因区域。
常用的方法有相关性分析、连锁分析和SNP标记等。
3. 候选基因鉴定综合利用遗传定位和基因组学信息,筛选出突变体可能的候选基因。
并通过进一步的功能分析,最终确定可能的作用基因。
4. 功能验证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候选基因进行功能验证。
例如,通过基因敲除、基因表达或突变恢复实验证明特定基因对突变体表型的影响。
三、基因功能鉴定的技术1.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是一种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通过设计合成特定的CRISPR引导RNA和Cas9蛋白靶向修饰基因组。
第11章 基因突变
2、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
玉米籽粒色斑的产生、果蝇复眼颜色的变异、啤酒
酵母接合的转换等现象都与转座因子在染色体上的
转座有关。
三、转座因子的应用
转座因子在细胞遗传、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 等方面有许多用途。 利用转座子的插入突变效应,研究基因的结构 与功能区。 利用 Tn 进行基因定位。 利用IR作为基因转移载体。 利用转座子分离和克隆基因。 利用玉米转座因子已先后克隆出雄性不育、抗 病等重要基因。
一、基因突变的时期
1、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中均可发生突变,即体 细胞和性细胞均能发生突变。 2、性细胞的突变率高于体细胞。 3、突变后的体细胞常竞争不过正常细胞,会受到抑 制或最终消失。 4、许多植物的芽变就是体细胞突变的结果。 5、基因突变通常独立发生,某一基因位点的一个等 位基因发生突变时,不影响另一个等位基因。
二、化学因素诱变
一些主要诱变剂的诱变机制及其作用特异性: 妨碍DNA某一成分合成引起的DNA结构变化:如 妨碍合成嘧啶:5-氨基尿嘧啶、8-乙氧基咖啡碱; 妨碍嘌呤合成:6-巯基嘌呤。 碱基类似物替换DNA分子中不同碱基引起的碱基 对改变:如5-溴尿嘧啶(5-BU)、5-溴去氧尿核苷(5BudR)、2-氨基嘌吟(2-AP) 。 直接改变DNA某些特定的结构:如亚硝酸、烷化 剂、羟胺。 引起DNA复制的错误:如2-氨基吖啶、吖啶橙、 ICR-170等。
Emerson A(1914)在研究玉米果皮色素遗传时, 发现一种特殊的突变类型—花斑果皮,产生宽窄 不同,红白相间的花斑。 Rhoades M M(1938)在研究玉米糊粉层色素遗 传时,首次报道一个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受到一 个独立基因的控制。Rhoades把引起遗传不稳定 的基因称为斑点产生基因。 20世纪40年代初, McClintock研究玉米花斑糊粉 层和植株色素产生的遗传基础,发现色素变化与 一系列染色体重组有关。
突变体筛选和鉴定对基因功能的研究
突变体筛选和鉴定对基因功能的研究基因是生命的基础单元,掌握其功能对于了解生物学的本质非常重要。
基因突变可以引发某些功能的改变,因此进行突变体筛选和鉴定对于基因功能研究至关重要。
突变体筛选是一种方法,它可以选择出在基因层面上突变的个体。
这个方法可以在不同有机体中应用,例如,细胞、植物和动物。
突变体筛选本质上是通过筛选自然环境中的变异类型,或是引起突变的物质诱导来识别不同类型变异。
在大规模突变体筛选中,可以使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基因编辑,从而大量制备各种突变体。
而在小规模的筛选过程中,则可以将基因附加到一个荧光蛋白上,然后检测该基因是否导致了变异,从而实现祖代遗传方式的突变。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显示突变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而且因其荧光蛋白的生物活性而被广泛使用在活体成像领域。
突变体鉴定是检测突变体中出现的遗传变异,确定此突变体的特征和生物学功能,以及了解它对遗传链和基因功能的影响。
突变体鉴定是通过如下步骤进行的:第一步是测量突变。
突变类型可以在DNA水平或RNA水平上进行分析。
涉及可靠的、低成本的测序技术,例如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以便确定突变的数量和类型。
第二步是检查突变与表型之间的关系。
在突变分析中,表型是指不同的个体性状特征或表现形式,例如,体型形态,代谢能力和组织结构。
与特定表型相关联的突变具有特定的生物学功能。
最后一步是比较突变和野生型表现。
比较突变型和野生型的物种,可以确定突变对正常基因功能的影响。
此步骤涉及对以前相关研究的分析和突变体产生的现象。
例如,突变体的生活期,代表性状的相关性等都需要评估以确定突变体的功能和表型特征。
在鉴定基因功能时,研究人员使用以上步骤深入了解生物的基因表达方式和突变在此表达方式中起到的作用。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确定特定基因的生物学特征,而且可以揭示基因背后的基本生物过程的功能。
在研究中,使用基因突变来验证和探索假设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时非常有效。
例如,在多年的研究中,可以使用突变体筛选和鉴定来揭示心脏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基因、癌症治疗中的新型靶点等重要信息。
基因突变-鉴定-
第一节 基因突变率和时期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 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第四节 基因突变的鉴定 第五节 生化突变 第六节 基因突变和诱发 第七节 基因突变的修复
突变
染色体畸变
基因突变
自发突变
诱发突变
复制错误
碱基错配 DNA 复制跳格
脱嘌呤 化学错误 脱氨基
氧化损伤 放射线----产生嘌呤二聚体
●根据以上实验,可以推论精氨酸的合成 步骤与基因的关系大致为:
o 鸟氨酸 c 瓜氨酸 a 精氨酸 →蛋白质
由此可以看出,从鸟 → 精的合成至少需要 A、C、O三个基因,其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 精氨酸是不会合成的,这个实验证明了基因与 新陈代谢的关系。Beadle 1941年根据这个实验 研究,阐明基因是通过酶的作用来控制性状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一、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 二、大突变和微突变的表现
一、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 ●显性突变
表现早,纯合慢,当代(第一代)就能表现, 第二代能纯合,而检出纯合突变体则需到第三 代,如图。
F1
几种基因突变模式在测序图中的鉴别[1]
M13等进行测序,研究人员一般不需要提供引物,因为 这些克隆载体的引物测序公司均会有所保存。若用于表 达筛选,一般建议选择克隆后测序比较安全,而且必须 挑取多个克隆,尽管单菌落保证了不会掺杂其他分子的 PCR产物,但是PCR用的Taq酶也有不同的误配率(克 隆选择不当会导致测序结果的不可信),因此只选择一 个克隆的数据是不可取的。当多个克隆获得一致的测序 结果后,才能进行后续操作。而如果仅仅用于检测,那选 择直接测序基本上就可以满足需要。可以理解的是PCR 产物直接测序罔(图1)反映的是多细胞多分子来源的 结果,如果混杂着不同状态(如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 目标DNA分子,图像可能就隐藏着多种信息。当其中一 种信号明显强于另一种时表现出ACG为主(如图lc), 但是下而隐藏着ACA(箭头所指);当两种信号强度类 似时,机器则无法自动识别,表现出的是“N”(图1D)。 克隆后测序反映的是单细胞单一分子的结果,图像相对 比较干净(图IB、1E)。
【7】Schaerti P,Moser B。Chemokines:control of primary and me- mory T-cell traffic[J]。Immunol Res。2005。31:57—74,
【8】Coultas D B,Zumwtalt R E,Black W C,et a1.The epidemiology of interstitial tung diseas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4。 1 50:967—972. (牧稿翦期:2008-12-26) (本文编辑:李簸)
A
B
A
图4 APC基因密码子1353的无义突变[A:b7r息肉标本直图5 APC基因密码子1075移码突变IX:b12f息肉标本直接测序
基因突变鉴定方法
基因突变鉴定方法
基因突变听起来好神秘呢!那咱们来聊聊怎么鉴定它吧。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DNA测序啦。
就像是给DNA这个长长的“密码本”一个字一个字地看。
现在技术可发达啦,能很精准地读出DNA序列。
要是有突变,就像密码本里某个字突然变了一样,测序就能发现这个小变化。
这就好比你原本的一篇文章里,某个字被悄悄改了,一仔细读就能发现不同。
还有PCR - RFLP技术哦。
PCR就像是一个复印机,把我们想要研究的那段DNA大量复制出来。
然后RFLP就开始工作啦,它能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就像一把特殊的小剪刀,正常的DNA被剪出来的片段是特定的大小,如果有突变,那剪出来的片段大小就不一样啦,就像原本切得整整齐齐的蛋糕块,突然有一块形状变了。
基因芯片技术也超酷的。
想象一下,有个小小的芯片,上面有好多好多已知的基因片段。
我们把要检测的DNA放上去,如果有突变,就会和芯片上正常的片段不一样,就像拼图里有一块形状不太对,一下就能看出来。
这技术能一下子检测好多基因呢,效率很高。
另外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也很有趣。
单链的DNA在正常和突变的时候,它们的形状会不一样哦。
就像正常的小蛇和突然长了个小角的小蛇,通过特殊的方法可以把这种形状的差异显示出来,这样就能知道有没有突变啦。
这些鉴定方法就像是一个个小侦探,在基因这个神秘的小世界里寻找突变的蛛丝马迹呢。
它们各有各的本事,科学家们就靠着这些方法,一点点揭开基因突变的秘密,这对研究很多疾病,还有生物的进化之类的可重要啦。
突变基因分析和功能鉴定
突变基因分析和功能鉴定随着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完成,我们逐渐了解到了基因、基因组的更多知识。
然而,基因序列中的每一个碱基都能影响蛋白质的产生、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人体发生病理过程的可能性。
基因的突变是造成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癌症、遗传性疾病等。
利用基因突变的信息探究这些疾病的病因、进而寻找新的诊断治疗手段已经成为基因研究领域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突变基因的分析主要涉及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
首先,我们需要将未知疾病的患者和正常人士的DNA样本提取、纯化、剪切等对样本进行前期处理。
然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某个基因或基因组的所有突变。
对突变进行过滤筛选,得到较为可信的突变位点,再利用基因库、SNP数据库等参考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潜在致病突变。
最后,通过临床等手段,验证这个突变和患病是否有关联。
突变基因的功能鉴定则需要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
基因序列突变后,可能会影响这个基因产生的蛋白质、产生的蛋白质结构或功能的变化。
为了确定突变基因的功能,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基因敲除或过表达实验。
将产生突变的基因进行敲除或过表达,观察对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的影响,以及对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通过比较突变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之间的差异,可以初步判断突变基因的作用。
2.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
利用从细胞提取的蛋白质、核酸等分子的生物化学实验,研究基因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利用细胞生物学实验,观察基因表达的位置、蛋白质的功能及与其他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影响。
3.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研究。
蛋白质通常因为其结构和性质不同,有不同的功能,相互作用可以构成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
利用PPI研究,可以确定突变基因与调节它的灵敏度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理解这个基因的作用机制。
突变基因分析和功能鉴定不仅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展新的治疗手段、回答基本科学问题等方面有应用,还极有可能为理解复杂现象与谜团带来启示。
突变体鉴定的策略和技术
突变体鉴定的策略和技术基因突变和突变体是现代基因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
突变产生了多种新的角色和表型,自然选择作用在这些突变体上,驱动不同角色和表型间的竞争进化。
在医学研究中,突变体的产生可以导致许多疾病和病理现象,是研究制药和治疗策略的基础。
因此,突变体的鉴定显得十分重要。
突变体鉴定的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选择合适的技术和实验方法,另一方面是从众多样品中筛选出合适的待测样品并进行分析。
在技术和实验方法方面,常用的手段包括PCR、测序、芯片、电泳等等。
这些技术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比如,PCR相对简单可靠,但是不能直接提供完整的突变信息;测序可以提供完整的信息,但是对于重复区域会产生误差;芯片技术可以进行高通量的分析,但是可能会漏检或误检。
因此,选择合适的技术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条件进行慎重权衡。
部分技术的具体使用方式可以根据具体研究题目进行文章撰写,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PCR和测序在突变体检测中的作用。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通过体外放大DNA片段的技术。
基于PCR技术,科学家们可以采用PCR引物特异性选取目标DNA区域进行扩增,进而对目标位点进行定位和分析。
在突变体鉴定中,PCR常用于锁定位点用来检验是否有序列变异的存在。
这样的设计能够进一步优化后续测序结果的分析。
例如,如果研究人员知道目标突变位点的位置,那么引物可以定向扩增该位置的区域,提高突变位点检测的灵敏度。
但是,PCR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需要针对不同样本变更引物以识别突变位点,往往增加了操作难度。
此外,PCR方法发生失误,例如由于突变总量太少,PCR无法获得扩增产物,这种情况也是导致假阴性突变体鉴定的设限性因素之一。
测序是目前突变体检测领域的主流技术之一。
传统测序技术包括Sanger测序和荧光基因测序。
Sanger测序是通过检测合成反应中排列在链上的荧光标记的基础核苷酸来实现的检测技术。
荧光基因测序则是将合成基因与四种不同核苷酸上荧光基因标记,在带电的载体片上迅速显现多种荧光基因。
人类基因突变的鉴定
人类基因突变的鉴定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基因突变检测:这是一种通过分析DNA构象或解链特性,或者利用DNA变性和复性等特性来检测DNA突变的方法。
该方法对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肿瘤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染色体核型分析:这是一种通过显微注视显微镜或计算显微镜观察不同染色体对应染色体的结构变化,来判断染色体长度、粗细、结构异常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评估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一代测序法(Sanger法):这是一种经典的测序方法,由科学家Sanger于1977年建立。
该方法已相当成熟完善,并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被视为基因检测的国际金标准。
然而,其通量较小,适合少量样本的检测,成本较高。
请注意,以上方法都需要在专业的医疗机构或实验室进行,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
在进行基因突变鉴定时,应确保遵守相关的伦理和法律规定,尊重个人的隐私和权利。
同时,对于检测结果的解读和应用,也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或遗传咨询师进行。
hi-tom基因编辑突变体鉴定步骤
hi-tom基因编辑突变体鉴定步骤HI-TOM (Hyperspectral Imaging, Targeted Optimization and Mutagenesis) 基因编辑突变体鉴定是一种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有针对性的优化和突变策略,通过检测和分析植物基因编辑突变体的方法。
该方法能够准确地鉴定基因编辑的位置和类型,从而为农业和植物育种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数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HI-TOM基因编辑突变体鉴定的步骤和流程。
步骤一:高光谱成像技术采集首先,需要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经过基因编辑的植物进行成像。
高光谱成像技术使用光谱分析仪收集物体反射或辐射的连续光谱数据,可以获得丰富的光谱信息,用于识别物体的差异。
在这一步骤中,需要将编辑后的植物和野生型植物进行成像,并将数据进行记录和保存。
步骤二:高光谱数据处理和分析接下来,需要对采集到的高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在高光谱成像中,每个像素都有一个光谱反射率的值。
通过将光谱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植物不同部位之间的光谱差异。
步骤三:差异部位识别根据高光谱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可以识别出编辑后的植物和野生型植物之间的差异部位。
这些差异部位可能是由基因编辑引起的突变体。
可以通过对这些差异部位的光谱特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来确定基因编辑的位置和类型。
步骤四:基因编辑突变体验证为了验证差异部位是否真的是基因编辑的突变体,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可以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对差异部位进行测序分析,以确定其DNA序列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发现差异部位的DNA序列与野生型植物不一致,那么可以确认它是基因编辑的突变体。
步骤五:基因编辑类型鉴定在确定差异部位是基因编辑的突变体后,需要进一步鉴定其基因编辑类型。
基因编辑技术有多种类型,包括CRISPR-Cas9、TALENs和ZFNs等。
通过对差异部位的DNA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可以确定基因编辑的类型。
步骤六:突变体功能分析最后,对已经鉴定出的基因编辑突变体进行功能分析。
第十章基因突变
第十章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特征基因突变在自然界广泛地存在。
由于基因突变而表现突变性状的细胞或个体,称为突变体,或称突变型。
1、基因突变的时期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亦即体细胞和性细胞都能发生突变。
基因突变通常是独立发生的,某一基因位点的这一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时,不影响其它等位基因。
在体细胞中如果隐性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当代就会表现出来,同原来性状并存,形成镶嵌现象或称嵌合体。
2、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一)突变的重演性和可逆性同一突变可以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间多次发生,这称为突变的重演性。
基因突变象许多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一样是可逆的,在多数情况下,正突变率总是高于反突变率。
(二)突变的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的,可以多方向发生。
例如,基因A可以突变为a,也可以突变为a1、a2、a3、……等。
a、a1、a2、a3、……对A来说都是隐性基因,同时a、al、a2、a3、……等之间的生理功能与性状表现又各不相同。
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各个等位基因在遗传学上称为复等位基因。
(三)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大多数基因的突变,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往往是有害的。
极端的会导致死亡,这种导致个体死亡的突变,称为致死突变。
突变的有害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突变的平行性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遗传基础比较近似,往往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
这种现象称为突变的平行性。
第二节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一、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基因突变是独立发生的,一对等位基因一般总是其中之一发生突变,另一个不同时发生突变。
基因突变表现世代的早晚和纯化速度的快慢,因显隐性而有所不同。
在自交的情况下,相对地说,显性突变表现的早而纯合的慢(在第一代就能表现,第二代能够纯合,而检出突变纯合体则有待于第三代);隐性突变与此相反,表现的晚而纯合的快(在第二代表现,第二代纯合,检出突变纯合体也在第二代)。
基因突变检测方法设计及致病基因鉴定
基因突变检测方法设计及致病基因鉴定基因突变是导致多种遗传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设计准确可靠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并通过该方法进行致病基因的鉴定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的设计原则与技术选择,并讨论致病基因鉴定的重要性和应用。
首先,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准确性和特异性。
设计的方法必须具备高度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以保证鉴定结果的可靠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设计相应的检测策略,包括直接测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等技术,在样本中检测出突变位点。
第二,敏感性和高通量性。
基因突变检测方法需要具备足够的敏感性,能够在样本中检测到非常低频的突变。
对于高通量的基因突变检测,常用的方法包括下一代测序技术(NGS)和串联质谱技术(MALDI-TOF MS)等。
第三,实用性和便捷性。
设计的方法需要具备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并且能够在实验室中方便地操作。
探索简化操作步骤,提高样本处理效率,并降低实验成本是设计方法的重要考虑因素。
在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之后,我们可以进行致病基因的鉴定。
致病基因鉴定的目标是确定引起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变异,从而为疾病的预测、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首先,在进行基因突变检测之前,需要对致病基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通过收集家系调查数据、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和先前的遗传学研究,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有家族遗传史、病症表现等。
这些信息对于致病基因的候选者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可以应用一系列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对候选基因进行筛选。
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技术,可以检测基因中的点突变、插入和缺失等突变类型。
此外,SNP芯片技术可以用于大规模筛查多个基因的变异位点。
在筛选出致病基因突变之后,需要进行功能研究以验证其致病性。
这包括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和人类临床研究。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确定突变基因在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进一步确认其致病机制。
最后,在完成基因突变检测和致病基因鉴定之后,需要对鉴定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读。
基因测序技术与遗传突变鉴定
基因测序技术与遗传突变鉴定基因测序技术和遗传突变鉴定是现代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它们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对基因、遗传突变和人类疾病的认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因测序技术和遗传突变鉴定的概念、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基因测序技术是一种分析和解读个体基因组的方法。
它的核心原理是将DNA分子分解为小片段,并使用高通量测序设备进行测序。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测序的精确度和速度有了极大的提高,不仅能够分析整个基因组,还可以分析单个基因或特定区域的变异情况。
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包括遗传研究、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
遗传突变鉴定是指通过检测个体遗传变异来判断其对特定疾病的易感性或患病风险。
遗传突变可以是单个DNA碱基的替换、缺失或插入,也可以是基因组结构的改变,如基因重排、拷贝数变异等。
通过基因测序技术,我们可以全面、高效地鉴定个体的遗传突变,并对其相关疾病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在遗传突变鉴定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筛查、外显子组测序、全基因组测序等。
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筛查通常使用基于PCR或Sanger测序的方法,可以快速鉴定特定基因的遗传变异。
而外显子组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则能够检测个体所有基因的突变情况,能提供更全面的遗传变异信息。
基因测序技术和遗传突变鉴定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们可以用于遗传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测。
许多遗传疾病与特定基因的突变有关,通过测序技术可以及早发现这些突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其次,基因测序技术可以用于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指导。
不同个体对相同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与个体的基因组信息有关。
通过测序技术可以预测个体对特定药物的反应,并根据个体的基因组信息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
此外,基因测序技术在癌症的筛查和预后评估、基因组学研究、生物学研究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基因测序技术和遗传突变鉴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高通量测序的成本仍然较高,使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普及受到限制。
基因突变的鉴定与应用
基因突变的鉴定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基因突变的鉴定技术也随之不断完善。
基因突变是指在DNA序列中,由于DNA复制出错、外部物质的影响或其他原因导致单个碱基、少量碱基或整个基因序列发生改变。
基因突变的鉴定不仅有助于研究遗传病的发病机理,还有很多的应用价值。
一、基因突变的鉴定方法1. 外显子测序外显子指的是蛋白质编码DNA序列中的区域,该区域主要负责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也是基因突变最容易出现的区域。
外显子测序方法能够通过在外显子区域对DNA进行测序,从而发现不同样本之间DNA序列的差异。
2. 全外显子测序全外显子测序指的是对所有外显子的DNA序列进行测定。
该方法可以检测到更多的基因突变位点,因此成为了目前最为准确的基因突变鉴定方法之一。
3.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的变异情况,通过将样本DNA和基因芯片中的探针相结合,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样本的基因是否存在突变。
二、基因突变鉴定的应用1. 遗传疾病的诊断基因突变鉴定可以帮助医生诊断遗传疾病。
例如,某些遗传性肿瘤中携带突变的基因会增加患者的患病风险。
通过对基因突变的鉴定,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及早的基因诊断和治疗。
2. 遗传学研究基因突变鉴定可以帮助遗传学家研究某些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大量样本的基因变异情况,可以探索新的致病基因,从而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3. 家族谱的研究基因突变鉴定可以帮助家族谱研究者追溯家族内部的遗传关系。
例如,在进行家族遗传性疾病的分析研究时,可以通过鉴定基因突变位点,确定某一疾病在家族内的遗传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
4. 个体化治疗基因突变鉴定可以通过个体的基因信息,为每个人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肿瘤治疗方面,通过对肿瘤细胞的DNA序列进行测序,可以确定肿瘤的基因突变类型,从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成功率。
总之,基因突变技术的发展,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突变的鉴定(2010-07-05 17:37:50)转载▼标签:杂谈一.植物形态突变的鉴定经人工诱发或自然发生的变异是否属于真实的基因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突变频率的高低等,都应进行鉴定。
1.真实遗传变异的鉴定变异有可遗传的变异,有不可遗传的变异。
基因本身发生化学性质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环境条件而导致的表现型变异是不遗传的。
所以,在诱变处理材料的后代中一旦发现与原始亲本不同的变异体,首先要鉴定它是否真实遗传。
例如,在农作物诱变育种过程中,某种高杆植物经理化因素处理后,在其后代中发现个别矮杆植株,这种变异究竟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呢?还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呢?二者如何鉴别呢?把变异体与原来的亲本种植在土壤条件和栽培条件均匀一致的环境下,若变异体与原始亲本的表现大体相似,即原来的变异消失了,说明它不是遗传的变异;反之,若变异体与原始亲本不同,仍然表现为矮杆,说明它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如何鉴别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利用杂交试验的方法,可以区分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以上例而言,让矮杆突变体植株与原始亲本杂交,若F1表现高杆,F2中既有高杆,也有矮杆植株,说明矮杆突变是隐性突变。
若是显性突变情况又如何呢?F1表现为矮杆,F2中矮杆:高杆为3:1。
3.利用花粉直感现象估算配子的突变率为了测定玉米子粒非甜籽变为甜粒(Su→su)的基因突变频率,以甜粒玉米纯合体作母本,用经诱变处理过的非甜粒纯合体的花粉授粉。
susu×SuSu在正常情况下,非甜(Su)对甜(su)为显性,授粉后的果穗应该完全是非甜粒种子,假如在果穗上发现甜粒种子,就可以认为是Su花粉经诱发处理以后发生了Su→su突变,并可计算出突变频率。
4.如何鉴别禾谷类作物的体细胞突变稻麦等禾谷类作物有分蘖存在,经诱变处理的种子长成的植株其体细胞突变往往只存在于个别分蘖上,因而只影响单个的穗子。
假如是显性突变,很容易在M1代发现,M1按单穗分别收获,将M1中表现突变性状的穗子单独种植,M2如发生分离,还必须种植M3代,才能确定显性植株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若是隐性突变,也必须分株、分穗收获,下一代按穗种植,即每一个M1穗上的子粒种成一行(M2),突变体在M2代同时表现、纯合。
一般地说,鉴别工作在M2代即可通过。
当然进一步的遗传研究是另一回事。
以大麦为例,说明隐性突变的鉴别过程。
假定有一大麦植株有一个分蘖发生了隐性突变(A-a),其它分蘖保持原来的基因型(AA),但在M1代却没有表型特征,M1代成熟时按单穗分别收获,以便穗行播种。
在M2代中,带有突变基因的那个穗行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植株表现为突变性状(aa),其余的穗行都表现正常。
隐性突变的鉴别到此就可以了。
假如要做进一步的验证,可以将M2代按株收获,种成M3代株系。
来自于M1代突变穗的那些M3中,将有2/4的株行又分离出1/4的突变体,说明它们在M2是Aa杂合体;1/4的株行完全表现为突变性状,它们在M2代就是aa纯合体,也有1/4的株系全部为正常性状,它们在M2代是AA纯合体。
来自M1代非突变穗的那些株行当然表现为原来的性状。
二.微生物中生化突变的鉴定以x-ray或uv照射红色面包霉的分生孢子,可以诱发突变。
让诱变过的分生孢子与相对交配型的野生型分生孢子融合(交配),产生分离的子囊孢子。
从子囊中取出子囊孢子,分别培养在完全培养基上。
突变型和野生型都能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和发育。
从完全培养基上生长起来的菌丝体又形成分生孢子。
取出一部分分生孢子培养在基本培养基上,观察他们的生长状况,若生长正常,表示没有发生突变,如果不能生长,表明可能发生了突变。
到底发生了什么突变呢?还要继续分析。
把突变型的分生孢子从完全培养基中取出来,分别培养在加入不同氨基酸或不同维生素的培养基中。
若突变型在加入了某种aa的基本培养基中不能生长,说明这一突变与此aa无关,若突变型在加了某种aa的基本培养基中能正常生长,说明该突变型是合成该种aa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失去了合成这种aa 的能力,在基本培养基(不含有这种aa)中不能生长,若加入该种aa,突变体就能生长。
若该突变体在含有赖氨酸(lys)的基本培养基中能够生长,就将其命名为lys营养缺陷型,或赖氨酸依赖型(lys-),对应的野生型用lys+表示之。
三.果蝇中突变基因的检测Morgan等人在小小的果蝇中发现了几百种突变型,并用于遗传学研究。
但是定量地检测新突变,还有赖于Morgan的学生Muller所发展的几种独创性技术。
现介绍用Muller-5技术检出果蝇x-chr.上的隐性突变,特别是致死突变的步骤。
Muller-5品系,是人工创造的一个果蝇品系。
它的X-chr.上带一个棒眼基因B,一个杏色眼wa和一个倒位区段。
倒位区段的存在可以抑制杂合体的交换重组。
用经诱变处理的雄蝇,与Muller-5品系雄蝇杂交,得到子一代后再做单对交配,看F2代的分离情况。
如有致死突变,子二代中没有野生型雄蝇,如有隐性的形态突变,则除Muller-5雄蝇外,还可出现具有突变性状的雄蝇。
这个技术的缺点:1.只能检出完全致死的隐性基因。
2.有时Y染色体上有些正常作用的基因可能降低X染色体上的致死效应,给结果带来误差。
这个技术的优点:1.子二代中有野生型还是没有野生型可以客观地决定。
图,用Muller-5技术检测X连锁隐性致死突变和隐性可见突变P. Muller-5雌蝇,X染色体纯合,B.wa及倒位区段均纯合。
F1.F1♀蝇与F1♂蝇做单对交配。
雄蝇不发生交换,只产生两种配子,雌蝇中由于有倒位区段存在,也不发生交换,只产生两种配子。
F2如果可测定的雄蝇带来的X染色体上没有隐性致死突变,F2将出现1:1:1:1的比例。
若X染色体上发生了隐性致死突变,F2将没有野生型♂蝇,♀:♂=2:1,每一个单对交配的F2群体代表了一个X连锁的隐性致死突变。
若X染色体上发生了隐性的形态突变,野生型♂蝇便成为突变型♂蝇。
2.致死基因e存在于子二代杂合体♀蝇中,供进一步研究使用,而不会马上丢失。
3.可研究致死基因(e)在杂合体中的作用。
4.同样的方法可以检测隐性可见突变。
利用平衡致死系统,还可以检测常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
有一果蝇品系,一条第2染色体上有一显性基因C(curly,翻翅),该基因纯合致死,同时还有一个大的倒位区段。
另一条第2染色体上有另一个显性基因S(star,星状眼),也是纯合致死的。
这就是平衡致死系统,这个系统同时又是倒位杂合体。
将待检测的雄蝇与平衡致死的♀蝇单对交配,在子一代中选取翻翅雄蝇,再与平衡致死系统的♀蝇,分别饲养。
在子二代中选取翻翅个体相互交配。
在子三代中:1.如待测第2染色体上不带有致死基因,则有1/3左右的野生型。
图检测D.melanogaster 第2染色体的隐性致死突变。
在F1选翻翅♂蝇(cy/+),与平衡致死系统的♀蝇单对交配,得到很多F2个体。
F2中选翻翅个体(cy/+),这些个体都带有要检测的同一条第2染色体。
它们相互交配就相当于两个杂合体自交cy+×cy+。
若第2染色体上没有发生隐性致死突变。
F3中将出现1/3野生型纯合体(+/+)。
2/3翻翅杂合体(cy+)。
若第二染色体上发生了隐性致死突变,F3中只有翻翅杂合体(cy+)。
②若最初的第2染色体上带有致死基因,则只有翻翅果蝇。
③若最初的第2染色体上带有隐性可见突变,则应有1/3左右的突变型,2/3左右翻翅果蝇。
④若第二染色体上含有半致死基因,则野生型很少。
小结:从Mendel开始,要知道一个基因的存在,通常要依靠这个座位上的不同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不同表现。
有了相对性状的差异才能观察性状的遗传方式。
如果基因没有等位上的差异,就不能用Mendel遗传试验方法检查出来,只有等位基因的差异存在时,我们才能够据此推论有某一特定基因存在。
所以,基因突变为人类研究生物性状的遗传提供了材料。
换句话说,只要通过变异才能研究遗传。
通过对突变基因的研究,综合分析大量资料,又可以阐明基因的功能及其作用。
例如,在红色面包霉中,有一个突变型(a),给它提供精氨酸(Arg)才能正常生长,否则就不能合成蛋白质。
这说明它丧失了合成Arg的能力。
另一个突变型(c)在有Arg的培养基中能够生长,但不给Arg而只给瓜氨酸也能生长,这说明它能利用瓜氨酸合成精氨酸。
第三个突变型(o)在有瓜氨酸或精氨酸的培养基上能够生长,但不给这两种物质而只给鸟氨酸也能生长。
这说明它能利用鸟氨酸最终合成精氨酸。
根据对上述几个突变型的研究,可以推论精氨酸的合成步骤与基因的关系:从鸟氨酸到精氨酸的合成至少需要A、C、O三个基因,其中任何一个发生突变,就不能合成精氨酸,突变型(a)不能合成精氨酸不是体内不存在前体物瓜氨酸而是没有基因A 。
突变型(c)不能合成瓜氨酸是因为没有基因C,只要给它提供瓜氨酸,它就能合成精氨酸,说明它含有基因A。
突变型(o)不能合成鸟氨酸是因为没有基因O,只要为它提供鸟氨酸,它就能合成瓜氨酸和精氨酸,说明它含有基因C和A。
根据对生化突变的研究,说明基因是通过酶的作用来控制性状的。
1941年,Beadle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该一假说把基因与性状联系起来了。
I(1)Cy cy Ss ×Cy cySsFI 基因为CYcySs 因为翻翅星状眼是纯合子显性致死翻翅平衡致死系的雌雄个体交配得到的CYCYSS和cycyss全部死亡II(1)四种基因为CYCYSS CYcySS CYCYss cycyss(2)即答案(1)前3种CYCYSS CYcySS CYCYss 与CYCYSS 交配得CYCYSS CYcySS CYCYSs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