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后复习资料,考研的必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重点:
1.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如何抽象实际控制系统的各个组成环节;
3.反馈控制的基本概念;
4.线性系统(线性定常系统、线性时变系统)非线性系统的定义和区别;
5.自动控制理论的三个基本要求: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重点:
1.时域数学模型--微分方程;
2.拉氏变换;
3.复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4.建立环节传递函数的基本方法;
5.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与传递函数;
6.动态结构图的运算规则及其等效变换;
7.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难点与成因分析:
1.建立物理对象的微分方程
由于自动化专业的本科学生普遍缺乏对机械、热力、化工、冶金等过程的深入了解,面对这类对象建立微分方程是个难题,讲述时
2.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由于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与简化普遍只总结了一般原则,而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步骤,面对变化多端的结构图,初学者难于下手。应引导学生明确等效简化的目的是解除反馈回路的交叉,理清结构图的层次。如图1中右图所示系统存在复杂的交叉回路,若将a点移至b点,同时将c点移至d点,同理,另一条交叉支路也作类似的移动,得到右图的简化结构图。
图1 解除回路的交叉是简化结构图的目的
3. 梅逊公式的理解
梅逊公式中前向通道的增益K P 、系统特征式∆及第K 条前向通路的余子式K ∆之间的关系仅靠文字讲述,难于理解清楚。需要辅以变化的图形帮助理解。如下图所示。
图中红线表示第一条前向通道,它与所有的回路皆接触,不存在不接触回路,故11=∆。
第二条前向通道与一个回路不接触,回路增益44H G L -=,故
4421H G +=∆。
第三条前向通道与所有回路皆接触,故13=∆。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重点:
1. 一、二阶系统的模型典型化及其阶跃响应的特点;
2. 二阶典型化系统的特征参数、极点位置和动态性能三者间的相互关
系;
3. 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r t ,p t ,%σ,s t )计算方法;
4. 改善系统动态性能的基本措施;
5. 高阶系统主导极点的概念及高阶系统的工程分析方法;
6. 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线性定常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7. 劳斯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8. 控制系统的误差与稳态误差的定义;
9. 稳态误差与输入信号和系统类型之间的关系;
10. 计算稳态误差的终值定理法和误差系数法;
11. 减少或消除稳态误差的措施和方法。
难点及分析:
1. 二阶典型化系统的特征参数、极点位置和动态性能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由图1,并结合下面的基本公式,可说明这三者间的关系。 峰值时间
d p t ωπ=,上升时间d r t ωθπ-=,调整时间n n s t ζωζω43~=, 最大超调量%%10021⨯=--ζζπ
σe
图1 极点位置)(21S S 与特征参数
n ωζ、的关系
2. 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系统稳定性涉及平衡状态的稳定性和运动稳定性两个不同概念,可通过下面两图加以区别。图2示意平衡状态的稳定性;图3示意运动稳定性。
图2平衡状态稳定性示意图3运动稳定性示意
图2左边的锥体表示稳定的平衡态,右边的锥体则表示不稳定的平衡态。图3表示当扰动撤消后,锥体可平衡在多种不同的状态,究竟平衡在什么状态,不仅与系统自身特性有关还与初始状态有关,这是运动稳定性研究的问题。也是非线性系统与线性定常系统差异点之一。由于线性定常系统只有一个平衡点,平衡状态稳定性与运动稳定性是同一个问题。
3.控制系统的误差与稳态误差的定义
控制系统中误差定义为系统的给定与系统输出之差,即图4中c
e-
=。
r
但在讨论给定R和扰动N各自单独作用所产生的误差时,极易混淆两者间的差异。图5示出了这两种情况的差别,对于图5左边的结构图,误差
e-
=(因扰动单独作用时,=,对于图5右边的结构图,此时误差c
c
r
e-
r。)这两种情况下,误差计算的方法明显不同。借此也可从物理概念上=
说明,为消除扰动引起的稳态误差,G1(s)中应含有积分环节。
图4 扰动作用下的控制系统
图5 给定和扰动单独作用时系统的不同表现形式
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法
重点:
1.特征方程与根轨迹方程;
2.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与根轨迹的关系;
3.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4.参数根轨迹;
5.根轨迹与系统性能分析。
难点:系统零、极点在s 平面分布对系统输出响应的影响和根轨迹的准确画法。
解决办法:首先在一、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时就引出极点在s 平面的分布对系统性能指标的影响,这给用极点配置设计系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在根轨迹一章里也特别强调零、极点在s 平面的分布对系统响应的影响,最后可以用MATLAB 画出准确的根轨迹。这样就可以用根轨迹方法设计系统了。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
重点:
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2. 频率特性的几种表示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3. 典型环节和最小相位系统频率特性的特点;
4. 幅角原理与Nyquist 稳定性判据的关系;
5. Nyquist 稳定性判据的应用;
6. 相对稳定性的概念与稳定裕量计算;
难点及解决办法:
1、频域分析与时域分析的内在联系
用时域法分析系统,因为其变量是时间的函数,相关概念相当直观,学生容易接受。而用频域法分析系统时,频域指标为何能反映系统的性能,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其中的要点是时域分析的输入信号为1(t)、δ(t)等典型函数,这类函数均可通过富氏级数展开成一系列正弦函数。相当于系统的输入量为不同幅值、不同频率的正弦函数同时作用到系统上,利用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即可求出系统输出量。说明频域分析与时域分析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因此两种分析法是不矛盾的。
2、开环频率特性与闭环响应之间的内在联系。
频域分析中常用开环频率特性讨论闭环系统的性能,对于初学者往往不注意其间的联系。首先闭环特征方程式可表示为0)()(1=+s H s G ,再结合增益裕量和相位裕量的定义,可看出,开环频率特性与闭环响应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内在联系。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重点:
1. 超前和滞后校正装置的特点;
2. 串联超前校正的原理与设计步骤;
3. 串联滞后校正的原理与设计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