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

合集下载

粤人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五章第3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优质课件 (共78张PPT)

粤人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五章第3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优质课件 (共78张PPT)

领你的部落正在寻找理想的家园,
你会选择哪里呢?
在A、B、C、D四地中你会选择 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400N 23.50N
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示意图 早期人类的聚落分布有什么共同之处?(地形、水源、温度带等)
1949年以前用地 现有街区分布株洲市Biblioteka 株洲市——“火车拉来的城市”
东营市——“石油之城”
探 究
为什么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会有 这么大的差异?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劳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
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比较乡村和城市,完成下表:
建筑 高度 密度
交通 道路 车辆
人口 密度
教育 条件
有无 农田 鱼塘 果园
自然 景观 改变 大小
生产 活动
乡 稀疏 少 小 差 有
村矮
城 密集 多 大 好 无
粤教版地理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和变化
授课教师: 龙南县龙翔学校 唐玲
一 欣赏不同类型聚落
学习目标
• 分辨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什么是聚落呢?
聚落是指人类集 中居住的地方
市高
耕作

放牧
捕鱼
伐木
大 工业 服务业
我喜欢住在乡村, 理由是......
我喜欢住在城市, 理由是......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非洲------村落较原始 图A
亚、欧、非?
图B 图C
欧洲-----人口密 度小,房屋分散
亚洲-----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二、聚落与环境
A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1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1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掌握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聚落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地理环境变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难点: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地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课件:聚落的发展变化相关图片、实例;3.地图:各地聚落分布图;4.视频:关于聚落发展变化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地聚落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地聚落的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聚落的地理位置、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回答关于聚落发展变化的问题。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 杨清雁
目录
CONTENTS
01 聚落与环境 02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鸟瞰新重庆》
聚落的定义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 高度
道路 密 集度
商店 学校 医院 农田 果园 鱼塘 数量 数量 数量 面积 面积 面积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①地形 ②资源 ③土壤 ④水源 ⑤气候 ⑥植被 ⑦地质 ⑧交通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 杨清雁
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C )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C)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聚落 设计
分析环境条件
讨论合理方案
设计完成聚落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
• 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 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等。
西亚的民居
热带沙漠地区的房 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东南亚的民居
东南亚热带地区, 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
自然景观改 变的程度
乡村 小 矮 小 少 少 少 大 大 大

城市 大 高 大 多 多 多 小 小 小

乡村——规模较小
农村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7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7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知识的一个拓展,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聚落的发展变化这一知识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的课件,包含图片、案例、问题等教学资源。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聚落的图片、案例等资料。

3.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聚落图片,如广东的客家围屋、潮汕地区的骑楼等,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历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会形成聚落?它们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3. 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5.3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案(粤人版七年级上)

5.3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案(粤人版七年级上)

第五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目标: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联系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观。

重点难点: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所以人们往往聚群而居。

这就形成了聚落。

一个聚落的发展往往与很多因素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聚落的发展变化。

二、讲授新课1、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联系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观。

2、出示学习指导(1)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主要类型?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景观上有什么区别?(2)什么是乡村?什么是城市?聚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3)聚落大多分布在怎样的地方?(4)文化遗产有什么价值?书中所列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有哪些?3、讨论、检测、点拔(1)思考题1——a、学生回答聚落的定义和类型。

b、学生描述城乡景观的区别:城市聚落多高楼大厦,道路交通四通八达。

乡村聚落周围多农田,村落小,道路稀疏。

(2)思考题2——a、学生回答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类型。

b、观察分析:聚落的发展和演变。

思考了解聚落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并回答。

(3)思考题3——观察、分析、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A.、观察景观图和地图,认识影响聚落位置的选择的自然环境因素。

B.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长江三峡移民”的安置。

教师:早期的聚落大多数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下游或沿海平原地区,工农业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C、知识之窗: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

提问:窑洞、蒙古包、冰屋、圆顶屋是哪里的民居特色?与当地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4)思考题4——学生回答。

粤人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五章第3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优质课件 (共52张PPT)

粤人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五章第3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优质课件 (共52张PPT)
世界民居一瞥
4、北非民居
北非传统民居窗户
较小,房屋多采 用石材和泥土等 材料修建,墙体 较厚实。
这与北非气候干 旱,光照强,气 温高有关。屋顶 建成平顶还可晾 晒农产品。
课堂练习
1.江南民居的屋顶比新疆民居的要尖一些,这是因为
( B)
A.气温高 B.降水多 C.风沙大 D.昼夜温差大
2.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D)
居民以农业为经济 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 聚落的总称,又称农 村。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 点叫做村庄,规模比 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 镇。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城市与乡村的
人口 分布
密集
建筑 生产 特点 活动
密集 非农业产 多高层 业为主
分散 农业产 稀疏 低层建筑 业为主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A.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 B.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 C.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 D.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
3.下列描述的区域中,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 A )
①水陆交通便利的河口地区 ②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 ③空 气清新的山地丘陵地区 ④交通不便的高原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3、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1、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的侵蚀。 2、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 化建筑物。 3、避免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4、重大工程处的文化遗产进行迁移。
活动:
下面的做法是否正确?说说你的理由。
有人在古代建筑上刻写“χχχ到此一游”
练习: 请你在下列不同的环境中,
建造出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房 屋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粤人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共46张PPT)

粤人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共46张PPT)

3 欣赏聚落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聚落也经历了 巨大的变化,为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 产。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 区的文化特色,反映了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 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民俗、宗教习惯,成为人类 发展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指人类文明史和地球发展史上罕见的、无 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共有的具有特殊意 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文化产品。
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保护家乡的文化古迹”调查活动。 (1)调查家乡或周边地区的文化古迹,完成下列表格。
(2)根据考察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并在班上宣读。
(2)为什么要保护丽江古城?
长城
秦兵马俑
科 隆 大 教 堂
比 萨 大 教 堂
金字塔
雅典卫城
埃及卢克索神庙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 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 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 技的发展水平。
思考
读以下图片,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城市是主要从事 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 民聚居的地方,它的 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
看下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交通各有什么特点?
(城市交通发达,而乡村的相对比较落后)
看上面两幅图,分析城市与乡村的生产活动各有什么 特点?
(城市居民一般都从事非农业,如工业,商业,服务 业,金融业等,而乡村居民一般从事农业)
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3.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C)
A.在一些河流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 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 聚落分布比较分散
C.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D.在一些矿产地,由于开矿占有大量土地,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说课稿1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说课稿1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是人教版地理教材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演变过程,掌握聚落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聚落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和特点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现象的原因和规律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变化的原因和特点,掌握聚落发展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变化的原因和特点,聚落发展的基本规律。

2.教学难点:聚落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的分析,学生观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结合板书设计,生动形象地展示聚落的发展变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聚落的定义、分类和形成条件。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聚落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和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聚落发展的规律。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聚落发展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家乡聚落的变化,并提出问题。

6.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对聚落变化的认识和体会。

7.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聚落发展的规律和意义。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材,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发展变化。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以及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聚落的发展变化这一主题,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较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掌握影响聚落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具体案例,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尊重文化差异,增强对地理环境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2.难点:从地理角度分析聚落发展的原因,以及对聚落发展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聚落发展的原因,培养合作意识。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教学案例。

2.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3.课堂讨论的氛围营造。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的好奇心。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分析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理解聚落发展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选取一个案例,分析其聚落发展的原因。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4. 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和巩固,让学生深刻理解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说课稿2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说课稿2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是人教版地理教材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聚落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聚落的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特点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化的原因和特点,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和分析聚落的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图片,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学生能够培养合作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培养对地理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2.难点:对于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特点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展示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通过地图和图表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落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对聚落的发展变化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讲解:通过讲解聚落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化的原因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实例分析: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聚落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聚落的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和分析问题。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8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8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8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变化等方面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聚落的发展变化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来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家乡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他地区的聚落发展变化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通过教材和教学活动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理解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变化等方面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变化等方面的关系。

2.难点:聚落的发展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以及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和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和观察聚落的发展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材料。

2.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

3.实地考察的地点和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聚落的发展变化。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4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4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材,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掌握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兴趣。

但学生对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实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规律。

2.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聚落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实例、动画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聚落实例,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投影仪:确保课件和教学素材能够清晰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5章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七上

《第5章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七上

《聚落的发展变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让学生探究聚落的发展变化,加深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聚落的发展变化》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聚落概念理解:学生需通过阅读教材、网络资源或参考书籍等途径,了解聚落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并形成自己的理解。

2. 聚落发展历程:学生需选择一个具体的聚落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其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人口变化、经济结构、交通设施等方面的变化。

3. 聚落现状分析:学生需通过实地考察或网络资料收集,了解所选聚落的现状,包括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文化特色等方面的情况。

4. 聚落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学生需分析影响聚落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如政策支持、自然环境、人口迁移等,并探讨这些因素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5. 绘制聚落发展变化图:学生需根据所收集的资料,绘制一幅聚落发展变化图,展示聚落在不同时间节点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情况。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2. 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需注重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所收集的资料真实可信。

3. 学生在分析聚落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时,需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4. 学生在绘制聚落发展变化图时,需注意图表的清晰度和准确性,确保图表能够准确反映聚落的发展变化情况。

5. 学生在提交作业时,需附上详细的作业说明和参考资料,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作业过程和思路。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对聚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所选聚落的代表性及研究深度。

3. 学生分析聚落发展变化影响因素的准确性和深度。

4. 学生绘制的聚落发展变化图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5. 学生的作业态度和作业过程。

教师将根据以上五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作业。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

《第5章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七上

《第5章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七上

《聚落的发展变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的学习,理解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原理,掌握聚落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升学生对地理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课前预习:学生需提前预习《聚落的发展变化》课程内容,了解聚落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发展历程。

2. 案例研究:选择一个具体的聚落(如家乡的聚落),通过互联网或实地调查,收集该聚落过去十年间的照片、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

3.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观察并记录聚落内的建筑、道路、人口等变化情况,分析这些变化对聚落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4. 整理与汇报:将收集的资料和观察记录整理成PPT或Word文档,准备课堂汇报。

5. 课堂讨论:在课堂中,学生需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三、作业要求1. 真实性:所收集的资料和观察记录必须真实可靠,不得虚构或夸大。

2. 详尽性:资料收集要全面,观察记录要详细,能够反映出聚落发展变化的各个方面。

3. 逻辑性:整理的PPT或Word文档要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便于他人理解。

4. 创新性:在汇报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新思路。

5. 按时完成: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不得拖延。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内容、格式、逻辑性等方面进行评价,给出相应的分数。

2. 同学互评:在课堂讨论环节,同学们可以相互评价彼此的作业,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 自我评价:学生需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需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2. 课堂反馈: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心得和体会,共同进步。

3. 家长反馈: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鼓励孩子继续努力。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5章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七上

《第5章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七上

《聚落的发展变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让学生参与聚落发展变化的相关任务,理解聚落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加深对地理空间认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水平。

二、作业内容1. 自主学习:学生需自学《聚落的发展变化》课程中关于聚落基本概念、类型和形成条件的内容,并思考当地聚落的历史变迁和未来发展可能性。

2. 观察调研: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对学校周边或家乡的聚落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包括了解聚落的规模、分布、历史沿革、居民的生活方式等。

3. 制作地图:绘制一份简要的聚落地图,标注出主要建筑、交通线路、自然环境等要素,并标注出聚落发展变化的关键时间节点。

4. 撰写报告:根据自学和调研的结果,撰写一份关于“聚落发展变化”的报告,包括聚落的现状描述、历史变迁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5. 互动交流:学生可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对聚落发展变化的看法和见解,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自主学习、观察调研、地图制作和报告撰写等环节,积极思考,努力挖掘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报告要求条理清晰,语言通顺,重点突出,同时要有适当的图片、图表等辅助材料支撑分析结果。

3. 制作的地图要尽量做到比例合适、标记准确,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4. 在小组讨论和汇报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和看法,注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报告内容、格式、逻辑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师将根据学生制作的地图的准确性、美观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3. 教师将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发言积极性、互动合作能力等。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在批改完作业后,将对每个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反馈,包括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在课堂上,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和汇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

3. 教师将针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共性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一、学习目标
1、说出聚落的含义、基本类型及发展演变 过程。 2、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区别。
3、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87-P92内容
观察以上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聚落?
人们聚居的地方
2、说出聚落的基本类型?
乡村和城市
观察图片,说说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有什么区别?
聚落的发展一般会 经历乡村、集镇、小 城镇、城市等阶段。
2、说说乡村和城市的关系?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 后有城市,城市是在乡 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观察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思考早期聚 落的位置、分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气候温 暖湿润
自然资 源丰富
地形 平坦
聚落
交通 便利
土壤 肥沃
水源 充足
目前,一些河流中下游或沿海平 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 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 少有或没有聚落。
活动三: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89活动题
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乡村
பைடு நூலகம்
城市
人口 交通 建筑 生产活动
少、稀疏 多、稠密 道路稀疏 道路密集
稀疏、低矮 密集、高 农业活动 非农业活动
活动一:
观察以下两幅图片,说说图中的A、B、C、D四个 区域分别是乡村还是城市,并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A、乡村 B、城市 C、乡村 D、乡村
活动二:
观察图5.16,思考:
1、你认为聚落发展一般会 经历哪些阶段?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5章第3节聚落的发展变化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5章第3节聚落的发展变化
聚落的发展变化
聚落
越来越多的居所聚集起来,并建有各种公共 设施,人们在这里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就 构成了我们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P81 活动1
1观察图片,说说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区别
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
乡村与城市
乡村的 房屋大多低 矮,散落分 布,周围是 大片农田。 城市里 高楼林立, 大街小巷纵 横交错,到 处是来来往 往的行人和 车辆。
聚落与环境
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存在着各种不同聚落景 聚落与环境 观,它们既反映了各自的自然环境特点,又体现 了不同时期居民不同的社会文化生活和经济发展 水平。 早期的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丰富、交通 便利的地区。如四大文明发祥地,中国黄河中下 游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古巴伦两河流域和印 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是早期聚落的集中地。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或沿海平原,工农业 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集中;在高山、荒 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总结
一般来说城市的出现晚于乡村的 出现。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 城市具有乡村不具有的一些职能,例 如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业区和金融区。 城市里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
牧村
渔村
农村
林场
攀枝花
攀枝花市是四川一座新兴的钢铁工 业城市。以资源开发累累硕果闻名世界。 是我国重要的钢铁、能源、钒钛基地。
世界文化遗产——安徽黟县西递、宏村
知识巩固 一、乡村与城市
1.乡村是主要从事各种_____ 农业 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可以 有林场 ____、牧场、 ____等不同的村落类型。 渔村
非农业生产 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 2.城市是主要从事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