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说课

合集下载

统计学原理完整教材演示文稿

统计学原理完整教材演示文稿
统计学原理完整教 材演示文稿
第一章 统计总论
学习要求:掌握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特点及学科性质、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国家 统计的职能,重点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统计学的基本范畴 §3 统计的组织和管理 ★ 思考与练习
§1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学习知识点:
1、某城市进行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普查,总体单位 是( )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2、了解某地区全部成年人的就业情况,那么( ) A、全部成年人是研究的总体 B、成年人口总数是统计指标 C、成年人口就业率是统计标志 D、 “职业”是每个人的特征,“职业”是数量指标 E、某人职业是“教师”,这里的“教师”是标志表
二、单位标志和标志表现
1、单位标志简称标志,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所共 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或者说,单位标志是说 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2、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
3、标志的分类:
• 按性质不同: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数量标志又分常量、变量
变量又分连续变量、离散变量
• 按变异情况不同:不变标志、可变标志
• 不连续调查是间隔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所 进行的登记。
3、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分为直接调查、凭证 调知识点:
一、调查目的 确定调查目的是任何一项统计调查方案首先要 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对象 1、调查对象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
三、统计的研究方法: 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应用的统计研究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 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等 方法。
§2 统计学的基本范畴

《统计学原理》教案设计

《统计学原理》教案设计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是用于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统计模型, 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
回归方程的解读
回归方程表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以通过回归系数 来解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回归模型的检验
对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包括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 检验和残差分析等。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简介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用于描述多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统计模型,同样可以 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
多重共线性问题
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如果自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会导致多重共线性问题,从而 影响参数估计的准确性。
变量选择与模型优化
在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需要进行变量选择,选择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并通 过逐步回归等方法对模型进行优化。
集中趋势度量
算术平均数
适用于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能 较好地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中位数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数据,尤其对 于偏态分布的数据,中位数能更
准确地反映集中趋势。
众数
适用于定类数据和定序数据,表 示数据分布的峰值,但可能受极
端值影响。
离散程度度量
极差 最简单地反映数据的波动范围,但易受极端值影响。
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包括模型构建、
假设检验、预测等。
学习态度与参与度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课堂 参与度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等。
拓展延伸: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学发展
大数据与统计学的关系
阐述大数据对统计学的影响以及统计学在大数据 处理与分析中的作用。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基本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安排第一章 绪论(3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对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统计的含义,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和特点,掌握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统计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难点是各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基本内容−−⎧⎪⎪⎪⎪⎪⎨−−⎪⎪⎧⎪⎪⎪⎨⎪⎪⎪⎩⎩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特点和任务统计科学与统计工作的关系绪论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标志、变异与变量指标与指标体系第二章 数据的搜集与统计调查(4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读者明确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原则,掌握统计调查的种类和方法,了解调查方案、问卷设计及调查误差的有关问题。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统计调查的种类,重点掌握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

本章的难点是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区别、统计报表与普查的区别、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区别。

三、基本内容⎧⎪⎧⎪⎪⎪⎨⎪⎪⎪⎩⎪−− ⎪⎪⎨⎪⎧⎪⎨⎪⎩⎪⎪⎪⎪⎪⎩统计调查的意义和原则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统计调查的种类定期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经济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统计调查的方法 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 通讯法和实验调查法调查方案的概念调查方案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问卷设计调查误差第三章 数据的图表展示与统计整理(4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整理的概念和程序,认识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掌握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统计资料汇总的方法和技巧,了解统计表的结构、种类和制表规则。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难点是掌握并运用统计分组的种类。

三、基本内容⎧⎪−−⎪⎧⎪⎧⎪⎪⎪⎪⎪⎪⎪⎨⎪⎨⎨⎪⎪⎪⎪⎪⎪⎪⎪⎩⎪⎪⎩统计整理的概念、作用、程序统计资料审核完整性、及时性、正确性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按分组作用分:类型分组、结构 分组和分析分组按分组标志分:简单分组、复合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种类 分组和并列分组按分组标志性质分:品质分组和 数量分组统计分组方法统计资料汇总⎪⎪⎪⎪⎪⎪⎪⎪⎪⎪⎪⎪⎪⎪⎩第四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6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熟悉数据的常见统计特征和相关度量。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

2、平均指标的计算
(1)算术平均数的计算 算术平均数 是计算平均指标的最常用方法,它的基 本公式形式是总体标志总量除以总体单 位总量。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资料的不 同,算术平均数有两种计算形式:即简 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
(2)调和平均数的计算 在实际工作 中,有时由于缺乏总体的单位数资料, 而不能直接计算平均数,这时就可采用 调和平均数计算。因此在统计工作中, 调和平均数常常被作为算术平均数的变 形来使用。调和平均数也有简单调和平 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两种形式。
的相对指标,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各个分组之间的比 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是不同单位的同 类现象数量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指标,用以说明某一同 类现象在同一时间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以表 明同类实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
(2)变异指标的种类和计算 变异指标包括以下几种: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全距是测定标志变异程度的最简单的指标,它是标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反映总体标志
值的变动范围。用公式表示为: 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从计算可知,全距仅取决于两个极端数值,不能全面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的程度,也
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位置可以互换,因而有正指标、逆指标之分。实际应用 时应注意与平均指标的区别。
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及计算后,要注意区分不同的相对指 标。
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量为比较标准,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 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如:各工种的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重。比例相 对指标是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 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如:轻重工业比例。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的区 别是:⑴子项与母项的内容不同,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 指标数值的对比;比较相对指标是同一时间同类指标在空间上的对比。⑵说明问 题不同,比例相对指标说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比较相对指标说明现象发展的 不均衡程度。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指标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数,用以说 明同类现象在同一时期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如:甲地职工平均收入是乙 地职工平均收入的1.3倍。主要区别是:⑴其它各种相对指标都属于同一总体内的 数量进行对比,而强度相对指标除此之外,也可以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但又有联系 的属于不同总体的总量指标之间的对比。⑵计算结果表现形式不同。其它相对指 标用无名数表示,而强度相对指标主要是用有名数表示。⑶当计算强度相对指标 的分子、分母的位置互换后,会产生正指标和逆指标,而其它相对指标不存在正、 逆指标之分。

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

教案系(部)专业年级课程班级姓名第1次课周 2 学时数 2课题:总论(上)教学目的要求:首先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统计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好统计学,同时使学生对统计学这门课程从整体上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要求学生了解统计的含义,正确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1、统计的涵义2、统计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3、统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难点:1、统计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交流。

教具:粉笔、黑板、黑板擦。

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一讲:总论(上)▲课程的引入:1、统计的重要性统计是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源泉,而且具有反馈信息、提供咨询、实施监督、支持决策的作用。

任何国家、部门、单位乃至个人都不能离开信息而生存和发展。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是党和各级政府编制计划、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重要工具;是为社会团体和公众提供咨询服务的主要方式。

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指出:政治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施政,教育家不能离开统计而究学,企业家不能离开统计而管理。

所以,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懂得统计,学点统计知识。

2、如何学好统计学统计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是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统计学中概念多、公式多,学习难度较大,要靠平时多看、多练、多问;要注意学习方法,注重理解;要结合实际学习,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一、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统计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统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1、原始社会:统计萌芽时期;2、奴隶社会:有了初步的国情统计;3、封建社会:有了初步的发展;4、资本主义社会:统计成为一个独立部门;5、社会主义社会: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

(二)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1、国势学派:代表人物是康令和阿亨瓦尔,他们只用文字而几乎不用数字对国情进行系统的描述。

2、政治算术学派:代表人物是威廉.配弟,开始用数学的方法对国家的经济实力进行对比。

《统计学原理》教(学)案

《统计学原理》教(学)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第一章总论一、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1、统计的涵义统计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涵义。

统计有时指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统计有时指统计资料,即通过统计工作过程所取得各项数据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统计有时指统计科学,即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

统计的三种涵义是密切联系的。

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和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这些数量方面的研究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它们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

3.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可概括为:社会性;总体性;变异性。

二、统计工作过程及统计研究方法1、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工作过程所包括的环节有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的提供与开发。

2、统计研究方法统计研究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

三、国家统计的职能国家统计兼有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等三种职能。

四、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目的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共同性质的个体所构成的整体。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体单位称总体单位。

在一次特定范围、目的的统计研究中,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是不容混淆的,二者的含义是确切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但是随着统计研究任务、目的及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统计总体同时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等特点。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数要足够的多,总体应由大量的总体单位所构成,大量性是对统计总体的基本要求;同质性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变标志,即至少有一个具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变异性就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变异标志,即至少有一个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作为所要研究问题的对象。

统计学原理说课

统计学原理说课

的互动,注意将学
生生活所熟知的
统计现象与统计理
论结合,循循善
诱,启发学生,注
意培养学生运用
统计核算方法分析、
处理统计事项的
能力,提高教学效
果。
教学方法 JIAOXUEFAGNFA
二、案例教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核算方法分析、处理统计事 项的能力,《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授课教师应结合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和自己教改、科研成果,在教 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案例分 析,组织、引导、鼓励学生思考,提 高了学生学习《统计学原理》课程的 积极性。
Hale Waihona Puke 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教
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

实物引导法

合作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
教学方法 JIAOXUEFAGNFA
一、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多数专业的
专业基础课程来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统计学基本理
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因此,教师在授课时,
应注重理论联系实
际,注重教与学
动手能力,为后继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根
课程设置 KECHENGSHEZHI
二、课 程 定 位
性质:统计学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 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社会经济统计学 是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数量方面的调查、整理、分 析的原理和方式方法的科学。
作用(1)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 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2)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 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 方法。
教学方法 JIAOXUEFAGNFA
三、多媒体教学法
承担《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教师根据《统计学 原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制作了教学课件,并运用 于课堂教学实践。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快 捷地提供给了学生丰富的课程教学内容,生动地演示了 运用统计核算方法处理统计事项的操作过程,加大了课 堂教学的信息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

《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教案书名:统计学原理适用年级:高等教育教学目标:1.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基本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3.学会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提高学生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3.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4.统计学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理论基础;2.统计学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统计学原理》教材;2.多媒体设备。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第一课绪论1.介绍统计学的定义、产生背景和应用领域;2.分析统计学在科学研究、管理决策和社会调查中的作用;3.讲解统计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

第二课描述性统计1.介绍描述性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汇总方法;3.通过实例演示数据的展示和分析方法。

第三课概率论基础1.解释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探讨概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3.分析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第四课数理统计基础1.介绍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2.讲解抽样方法和抽样分布的概念;3.分析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五课参数估计1.讲解点估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探讨点估计的性质和评估方法;3.分析置信区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六课假设检验1.介绍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探讨假设检验中的统计量和抽样分布;3.分析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和应用。

第七课方差分析1.讲解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3.通过实例演示方差分析的应用。

第八课相关分析1.介绍相关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探讨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的评估方法;3.分析相关系数的性质和应用。

第九课回归分析1.讲解简单线性回归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介绍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的应用;3.分析回归模型的评价指标和应用。

第十课非参数统计方法1.介绍非参数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2.讲解秩和检验、符号检验和卡方检验;3.分析非参数统计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

《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第一章:统计学概述1.1 统计学的定义解释统计学是研究数据收集、分析、解释和展示的科学。

强调统计学在决策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2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介绍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生物学、医学、社会科学等。

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1.3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数据、样本、总体、变量等基本概念。

解释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的区别。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1 数据的收集方法介绍调查问卷、实验设计、观察法等数据收集方法。

强调数据收集过程中应考虑的伦理和有效性问题。

2.2 数据的整理与描述介绍数据的整理过程,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排序等。

介绍频数、频率、图表等数据描述方法。

2.3 数据的可视化介绍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数据可视化方法。

强调数据可视化在数据理解和交流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概率与随机变量3.1 概率的基本概念介绍事件的概率、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等概念。

解释概率的计算方法和概率论的基本原理。

3.2 随机变量的定义与分类介绍随机变量的概念,包括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

解释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等统计特性。

3.3 概率分布与概率质量函数介绍概率分布的概念,包括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

解释概率质量函数的定义和作用。

第四章:统计推断与假设检验4.1 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介绍统计推断的目的是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性。

解释点估计、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等概念。

4.2 假设检验的方法与步骤介绍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F检验等。

解释假设检验的步骤,包括设定假设、计算统计量、判断结论等。

4.3 置信区间的估计与推断介绍置信区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强调置信区间在统计推断中的作用和限制。

第五章: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5.1 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介绍回归分析的目的是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解释线性回归、多元回归等概念。

5.2 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评估介绍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模型选择、参数估计等。

《统计学原理》电子教案(1)

《统计学原理》电子教案(1)

§3统计的组织与管理
一、统计职能● (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二、统计的组织 三、统计的管理


三、统计学研究的对象的特点


1、社会性 2、总体性 3、变异性
四、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大量观察法 统计分组法 统计模型法 综合指标法 归纳推断法
五、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方法论的科学
§2 统 计 学 的 基 本 范 畴 ● (重点讲述)


一、总体和总体单位 二、总体指标和标志表现 三、指标和指标体系

§2统计学的基本范畴●
一、总体和总体单位 二、总体指标和标志表现 三、指标和指标体系
§3统计的组织与管理
一、统计职能● 二、统计的组织 三、统计的管理
《统计学原理》第一章总论
§1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统计的含义●(全书结构已讲)

二、统计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 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统计学原理》电子教案(1)
《统计学原理》 第一章 统计总论
第一章 统计总论
§1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统计学的基本范畴● §3统计的组织与管理
§1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统计的含义● 二、统计学研究的对象● 三、统计学研究的对象的特点 四、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五、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统计学原理经典ppt课件说课讲解

统计学原理经典ppt课件说课讲解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统计包含三种涵义,两重关系
1、统计工作:调查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
2、统计资料:工作成果。包括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
3、统计学: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数据资料的一
门方法论科学。
统计工作 统计资料
工作与工作成果关系
实践与理 论关系
统 计学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4、变量和变量值 变量 可变的数量标志和统计指标。
分类
确定性变量 随机性变量 离散性变量
连续性变量
变量值:即变量的具体数值,包括标志值和指标数值
社会经济现象中许多变量,既受确定性因素影响,又 受随机性因素影响。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认定。
5、样本 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单位所构成的集合 体。 特点 必须取自所要研究的总体;
频数分布 统计表
统计图
分组
25% 33%
42%
分组前
分组后
作用:1·划分现象类型
例:按所有制性质划分,我国现有8种经济类型: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 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 澳台投资经济
2·研究总体结构
例:上海市按GDP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
1980年 1990年 1996年 1997年

误 差
代表性误差
编差
实际误差
随机误差 抽样平均误差
统计推断中的抽样误差就是抽样平均误差。它是处 于调查所固有的,是对抽样推断精确度的量度。
样本容量
抽样方式
总 体 内 部 差 异
抽样调查的组织方式:
1·简单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
•方法:将总体单位编成抽样框,而后用抽签或 随机数表抽取样本单位。

2024《统计学原理》教案

2024《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目录•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统计基本概念与方法•描述性统计方法•推断性统计方法•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初步•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初步•指数分析与综合评价初步•课程总结与展望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统计学基本概念统计学应用领域统计学原理课程结构统计学原理课程概述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呈现数据的科学,是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的重要工具。

统计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工程学、商业等各个领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将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包括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实验设计等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基本技能。

1 2 3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了解不同数据类型的特点和处理方法,熟悉常用统计指标和统计图表的含义和应用。

知识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呈现,具备基本的统计思维和数据处理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统计素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素质目标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统计学原理》(第X版),XXX主编,XXX出版社。

参考书目《统计学导论》、《应用统计学》、《数据分析与统计建模》等。

同时建议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如中国知网、维普网等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和案例资料。

02统计基本概念与方法统计总体与样本统计总体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的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构成样本的元素的数目称为样本量。

总体与样本的关系样本是总体的一个子集,用于推断总体的性质。

数据类型与测量尺度数据类型根据数据所反映的变量的特征,可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测量尺度对变量的测量精度和度量单位,包括类别尺度、顺序尺度、等距尺度和等比尺度。

不同数据类型与测量尺度的选择根据研究目的和变量特征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和测量尺度。

统计学原理讲稿

统计学原理讲稿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统计实践的起源与发展统计活动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最早的统计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

最早的统计活动是人们简单计量狩猎品和采集野果的数量。

在奴隶社会的形成中,出现了社会经济统计的萌芽。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主、封建主统治的国家为了征兵和课税方面的需要,开始进行人口、土地和财产的统计。

我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已有人口和土地的记载。

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已开始对人口和财产进行统计调查。

不过,这个时期的统计都是对事物进行原始的调查登记和简单的计数汇总工作。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的范围已由人口、土地、财产等扩大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逐渐成为管理国民经济、组织和指挥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手段。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日益高度社会化,统计在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巨大发展,各国先后建立了各种专业统计,并开展了大量的统计活动。

二、统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统计实践活动的发展,人们开始对不断丰富的统计实践经验加以总结,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统计理论知识。

与此同时,各门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如人口学、经济学、生物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或实践,都离不开统计数字和统计方法。

此外,哲学和数学的发展对于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形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因素不仅对统计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而且也对统计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出现了许多知名的统计学者,他们对统计理论进行研究。

但由于统计学者们所处的历史环境的不同,对统计的认识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统计学派和统计理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学派:(一)古典统计学时期(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1、国势学派(也叫记述学派)。

这是17---18世纪在德国形成的学派。

其代表人物是阿坎瓦尔。

他认为“统计学是研究一国或多数国家的显著事项之学”。

他的主要代表著作是《近代欧洲各国国势学概论》。

他强调,国势学是以现实的国家的领土、人口、财产、贸易、阶级、政治制度等领域为研究对象,采用记述的方法,以文字描述,罗列各国的显著事项。

统计学说课

统计学说课

标志总量/单位总量(本质) 标志总量 单位总量(本质) 单位总量
例 题
得到对平均数的认识:代表事物发展的一般水平
得到新问题(时间:2分钟) 本公司现有员工10人,平均月薪 5000元以上,现招聘会计一名
பைடு நூலகம்引出下节课内容:标志变异指标
四、实践应用——”做” 实践应用 做
1、利用SPSS软件计算平均数 利用SPSS软件计算平均数 SPSS 时间:20分钟 分钟) (时间:20分钟) 2、结合任务4.3编制物量指数报 结合任务4.3编制物量指数报 4.3 告或者物价指数报告 (时间:2课时) 时间: 课时)
∑m
m ∑x
(2+3+4)/(2/0.33+3/0.25+4/0.2)=0.24(元/斤)
交流沟通——评价(时间:1分钟) 得到新问题
时间: 分钟 分钟) 三、解决问题——”教” (时间:23分钟) 解决问题 教 解法: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少菜
(1)0.26元/斤(2)0.25元/斤(3) 0.25元/斤(4) 0.24元/斤
③ ② ①
最高分值 5分 5分 5分 5分 20 分 1 00 分 1 00 分 60 分 ( 折 合 分数) 10 分

所占总分百分比 5% 5% 5% 5% 20% 20% 40% 60% 10%
学生得分
加分项目
课外实践
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小计 合计
10 分 20 分 1 00 分
10% 20% 100 %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综合技能课预测统计整理会计信息统计分析计划控制考评决策基于培养目标和学科性质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本课程选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技能型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统计学原理辅导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教程

〈统计学原理〉说课共20页文档

〈统计学原理〉说课共20页文档

〈统计学原理〉说课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原理与实务》说课稿
说课人:冯飞鹏
说课内容大纲
课程简介 改革前的课程情况 课改简要思路
全课实施过程 第一次课
课程简介
统计学原理与实务 2010会计电算化专业必修课 48学时
3学分
实训:24学时,占50%
讲授:24学时,占50% ;
先修课: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 后续课:财务管理、审计实务、管理会计 教学形式:计算机机房实训一体化教学
m
m x
(2+3+4)/(2/0.33+3/0.25+4/0.2)=0.24(元/斤)
交流沟通——评价 得到新问题
三、解决途径——”教” 与“学”的互动
解法: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少菜
(1)0.26元/斤(2)0.25元/斤(3) 0.25元/斤(4) 0.24 元 /斤
标志总量/单位总量(本质)
完成情况
考核
10%
百分制
考试
50%


100
第一次课
第一步:自我介绍,和同学们认识一下。(10分钟)
第二步:课程安排与教学方式说明。(讲解20分钟)
(1)介绍课程。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目标、考核要求与方式,重 点说明能力目标以及对能力训练与能力考核的要求。 (2)介绍课程资源。对教材、参考书、补充资料、网站作简单介绍,说 明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思路,指定参考书目,发放补充资料。
数据审核能力;数据筛选能力; 数据排序能力;数据透视能力。
数据直方图表示;数据线图表示; 数据茎叶图表示;数据条形图表示; 数据柱形图表示;数据饼图表示; 数据圆环图表示;数据气泡图表示; 数据雷达图表示。
数据的众数找寻;数据中位数计算; 数据平均数计算;数据方差计算; 数据标准差计算;数据偏态计算; 数据峰态计算。
34课时
项目二
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调查分析
14课时
全课实施过程
任务一1-3周 任务二4-5周 任务三6-7周 任务四8-9周 任务五10-11周 任务六12-13周 任务七14-16周 问卷调查 数据分类 数据图表描述 数据特征描述 数据参数估计
数据的点估计;数据的区间估计; T检验。 问题陈述能力;编写问卷能力; 抽样设计能力;问卷调查能力。
统计指 数
统计整 理
统计中EXCEL 的应用
统计推 断
统计指 标分析
相关分 析与回 归分析

例:项目驱动:3.1
一、任务驱动
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
市场上出售蔬菜,早、中、晚售价分别为0.33元/斤、 0.25元/斤和0.2元/斤,(1)早中晚都买1斤;(2)早中晚若各 买3斤4斤5斤;(3)早中晚若各买1元;(4)早中晚若各买2元、 3元、4元,根据不同条件,计算平均价格? 二、自主探求——”学” (一)、算术平均数: (1)简单: x
改革后:
采用任务、项目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模 式
项目驱动 探索方法 “学”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做”
实践运用
解决途径
“教”
课改简要思路
项目化教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法

课程内容的分解与重组
统计设 计和统 计调查
弱化对统计原理的数学分析,通过实际 的上机操作,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统计 的相关知识
数据线性回归分析
计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
调查报告
综合上述研究,编制调查报告。
考核方式:
考核项目 考核标准 考核方法 评分比例%
学习态度
是否积极
观察
5%
上课考勤
出勤与否
考勤
5%
过程考核
测验
百分制
测试
10%
素质作业
完成情况
检查
10%
实训阶段性作业
完成情况
完成情况
10%
物发展的一般水平
得到新问题 本公司现有员工10人,平均月薪 5000元以上,现招聘会计一名
引出下节课内容:标志变异指标
四、实践应用——”做”
1、利用统计软件计算平均数
2、结合任务4.3编制物价指数报告或 者物价指数报告
(时间:2课时)
全课实施过程
项目一
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第三步:学生进行分组。(10分钟)
(课间休息)

第一次课
第四步:讲解第一章的内容,让同学对统计
学有初步的认识。(30分钟)
第五步:介绍统计学基本概念。(5分钟)
第六步:老师总结。(5分钟)

= n
=
x
(0.33+0.25+0.2)/3=0.26(元/斤)
(2)加权: x
x
f
f
(0.33*3+0.25*4+0.2*5)/(3+4+5)=0.25(元/斤)
(二)、调和平均数:
(3)简单: H =
1 x
n
3/(1/0.33+1/0.25+1/0.2)=0.25(元/斤) (4)加权: H =
改革前的课程情况
总论 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 统计整理
教 学 内 容
综合指标分析方法 动态指标分析方法
统计指数 抽样推断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统计中EXCEL的应用
教 学 方 法
课改简要思路
教师角色的“五个转变” …
知识灌输者→学习指导者
学习的强制者→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一人谈→教学的主持者 学习的施力者→服务者 学习的模式的设计者→学习的评价者 目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