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王版各章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的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的名词解释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存在、分布、转化和效应等方面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包括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和土壤污染物等,以及它们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
以下是对环境化学中常见名词的解释:1. 污染物:指排放到环境中的任何物质,可以是化学物质、微生物、气体、液体或固体,具有对环境、生态系统或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潜力。
2. 大气污染物:指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包括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3. 水体污染物:指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包括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重金属、农药、化学肥料等。
水体污染物可以来自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城市污水等。
4. 土壤污染物:指在土壤中富集的具有毒性或有害性的化学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
土壤污染物通常来源于工业废弃物、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染料和燃煤排放等。
5. 排放:指将污染物质释放到环境中,可以是点源排放和非点源排放。
点源排放是指来自固定位置的明确源头,如工厂烟囱;非点源排放是指来自多个分散的源头,如农田农药施用或城市道路上的车辆排放。
6. 分布: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空间分布情况。
环境化学可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例如大气中的PM2.5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
7. 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化学反应或生物转化的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使污染物转变成其他化合物,如光化学反应中产生的臭氧。
生物转化可以由微生物或植物通过代谢作用将污染物降解或转化为无害物质。
8. 效应:指污染物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
环境化学可以研究污染物对各种生物的毒性、生态系统功能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干扰等效应。
9. 环境监测:是对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存在和浓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过程。
环境监测可以通过采集样品,并使用分析仪器进行化学分析,以评估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
环境化学
一、名词解释:1、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2、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式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3、一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式形成的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物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4、垂直递减率():随温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为大气垂直递减率。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是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
5、光化学烟雾现象: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第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硫酸烟雾型污染:是由燃烧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6、一次颗粒物():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二次颗粒物():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
7、干沉降():是指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与其他物体碰撞后发生的沉降。
湿沉降():是指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
8、雨除():是指一些颗粒物可作为形成云得凝结核,成为云滴中心,通过凝结过程和碰撞过程使其增大为雨滴,进一步长大而形成雨降落到地面,颗粒物也随之从大气中被去除。
冲刷():降雨时在云下面的颗粒物与降下来的雨滴发生惯性碰撞或扩散,吸附过程从而使颗粒物去除。
9、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分配系数。
标准化的分配系数:即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
辛醇——水分配系数:即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值。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分布规律、迁移转化过程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环境化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解释一些与环境化学相关的名词。
1. 污染物污染物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其存在在自然环境中可能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以及其他生物体造成危害。
常见的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如石油、农药、溶剂)、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酸雨)和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2. 生态毒性生态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环境中生物体的有害作用。
生态毒性测试主要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常见的生态毒性测试方法包括急性毒性测试、慢性毒性测试和生物累积测试等。
3.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
常见的环境监测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总氮等。
环境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分布和污染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4.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通过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决策提供信息和建议的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包括预测环境影响、制定环境管理计划、评估环境风险以及提出环境保护建议等。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确保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和分解的有机化合物,由于其长期存在和生物积累效应,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常见的POPs包括多氯联苯(PCBs)、地球村四号(DDT)和多溴联苯醚(PBDEs)等。
国际上已经制定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球管理条约》(POPs条约),旨在减少和消除这些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6. 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估是一种定量评估环境中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风险的方法。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确定暴露路径,估算暴露剂量,并进行毒性评价,可以评估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总10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环境污染。
2、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3、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有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4、化学污染物——是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天然环境化学组分共存和相互作用又可能产生不良生态效应或健康效应的化学物质。
5、环境污染化学——主要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体系中的来源、转化、归宿及生态效应的学科。
又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三个部分。
6、光化学烟雾——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一些氧化性很强的二次污染物(如臭氧、PAN,硝酸等),这些反应物和产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称光化学烟雾。
7、温室效应——大气具有易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而拦截地表向外放出长波辐射的作用,而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8、积聚膜——DP在 0.05~2 um范围内,主要来源于爱根核膜的凝聚,燃烧过程所产生蒸汽冷凝、凝聚,以及由大气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气体分子转化成的二次气溶胶等。
积聚膜的粒子不易被干、湿沉降去除,主要的去除途径是扩散,这两种膜合称为细粒子。
9、爱根核膜——粒径小于0 .05um,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气溶胶粒子和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转换的二次气溶胶粒子,所以又称成核型。
10、酸雨——由于酸性物质的湿沉降而形成的。
11、粗粒子膜——DP大于2um,主要来源于机械过程所造成的扬尘,海盐溅沫、火山灰和风砂等一次气溶胶粒子,主要靠干沉降和雨水冲刷去除。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完美整理编辑版
第一章绪论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污染控制化学:主要研究控制污染的化学机制和工艺技术中的基础性化学问题。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
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谓之环境效益。
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分: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
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
环境本底:也称环境背景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浓度)。
环境容量:特定环境单元在不影响其特定环境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
这里的特定环境功能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
生物半衰期(BHL):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在代谢作用下,污染物削减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即生物半衰期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全过程控制模式:主要是通过改变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路线,使不生成有害的中间产物和副产品,实现废物或排放物的内部循环,达到污染最小量化并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也就是当前政府和学术界所提倡的“循环经济”模式。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引言概述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分布、行为和影响的学科。
在环境化学的研究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特定的名词和术语,这些名词和术语的解释对于理解和应用环境化学非常重要。
本文将深入解释环境化学中的一些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环境化学领域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环境污染物1.重金属污染物重金属的定义和分类重金属在环境中的来源和分布重金属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过程重金属的监测和控制方法2.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和分类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生物标准化学特征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生物富集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和风险评估方法3.气溶胶污染物气溶胶污染物的定义和分类气溶胶的来源和形成机制气溶胶对大气的影响和环境效应气溶胶的气象学特征和传输过程气溶胶的监测和治理方法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和分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效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和治理策略5.微塑料污染物微塑料污染物的定义和分类微塑料的来源和分布微塑料对生态系统和人体的影响微塑料的生物降解和迁移过程微塑料的监测和减少策略总结通过对环境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环境污染物的不同类型以及它们在环境中的来源和影响。
环境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
同时,我们也需要研究和开发更有效的方法来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通过环境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化学常用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1、环境:作用于这一中心客体,一切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2、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
3、自然环境: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自然因素总和。
4、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以至直、间接引起的影响人类生存的现象。
5、环境化学:一门研究有还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6、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见解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7、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中所发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过程。
8、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
9、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10、环境背景值(环境本质):自然环境在未受到污染的情况下,各种环境要素中的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极限含量。
11、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构成人类生存环境整体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深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12、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13、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14、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如噪声、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环境效应15、气温垂直递减率: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
16、绝热:气块或气团不出现液态水、固态水。
17、绝热过程:气块或气团在变化过程中与周围环境间无热量交换过程。
18、干绝热减温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度的比。
19、大气稳定度:气层的稳定程度。
20、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 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与大气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
21、一次污染物:直接从WR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22、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
23、自由基(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变化的物质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出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
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环境物理效应:有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热岛效应:因燃料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CO、SO2、NO等)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O3、硫酸盐颗粒物等)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比值化学计量混合物:完全燃烧时空气与燃料的混合物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气温垂直递减率: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辐射逆温: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所形成的逆温大气温度密度层结:静大气的温度或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大气稳定度: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稳定的程度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rd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绝热过程湍流/动力乱流:有规律水平运动的气流遇到起伏不平的地形所产生对流/热力乱流:近地面的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最大混合层高度:污染物最大可扩散的高度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为无毒化合物,或者转化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了污染自由基(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自由基的稳定性:自由基或多或少解离成较小碎片,或通过键断裂进行重排的倾向自由基的活性:一种自由基和其他作用物反应的难易程度抑制剂:会使自由基反应的速率减慢或自由基反应完全被抑制的物质碎裂:是指自由基碎裂成一个稳定的分子和一个新的自由基重排:可以发生在环状的体系中,通常是邻近氧的C-C键断裂生成羰基和一个异构的自由基;或者是1,2-或1,5-氢原子的转移。
环境化学概念总结与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概念总结与名词解释环境化学概念总结与名词解释集合1.温度层结: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方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情况或者说是在垂直地球表面方向的气温分布。
它决定了大气的稳定度。
2.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及其受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的以臭氧为主的二次污染物所组成的混合污染物3.生长代谢:当微生物代谢时,有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要的碳,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样的代谢叫做生长代谢。
P2324. BCF:生物浓缩系数5.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6.专性吸附:在吸附过程中,除了受化学键作用外,还受加强的憎水键、范德华力、氢键等的作用。
7.酚酞碱度:该碱度是由水中全部的氢氧根离子和一半碳酸盐含量引起的。
用酚酞为指示剂滴定终点(pH8.3)测定碱度。
通常与甲基红终点碱度结合使用。
8.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9.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2]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它们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10.EC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计量和毒物浓度。
311.空气动力直径Dp:与所研究粒子有相同终端降落速度的,密度为1g/cm 的球体直径12.决定电位: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该单体系的电位几乎等于混合体系的pE,被视作决定电位。
13.总碱度:总碱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的总量。
14.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15.生物富集: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或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自由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的电子碎片..2.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3.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是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间接或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干扰体内激素平衡的化学物质;一般都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生产和排放的污染物质..5.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6.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7.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而改变存在的形态或转变另一种物质的过程..8.环境容量:特定的环境单元在不影响其特定的环境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9.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他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10、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比如噪音、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环境效应..1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是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12.环境背景值环境本底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第二章一、名词解释: 1、酸沉降acid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干、湿沉降两种途径迁移到地表的过程..2、湿沉降wet deposition指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被降水去除或湿沉降对气体和颗粒物都是最有效的大气净化机制..湿沉降有两类:雨除rainout和冲刷washout..3、雨除是指被去除物参与成云过程;即作为云滴的凝结核;使水蒸气在其上凝结;云滴吸收空气中成分并在云滴内部发生液相反应..4、干沉降dry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污染气体和气溶胶等物质随气流的对流、扩散作用;被地球表面的土壤、水体和植被等吸附去除的过程;具体包括重力沉降;与植物、建筑物或地面土壤碰撞而被捕获被表面吸附或吸收的过程..5、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表的过程..通常指的是湿沉降;又称酸雨..6、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最早引起注意的是酸性降雨;所以习惯上统称为酸雨..7、冲刷是指在云层下部即降雨过程中的去除..酸雨是由于酸性物质的湿沉降而形成的.. 8、光量子产率:表示化学物质吸光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的相对效率 9、可吸入粒子: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10、飘尘:长期飘泊在大气中颗粒直径小于l0μm的悬浮物称为飘尘..11、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12、化学去除:污染物在大气中通过化学反应生产其他气体或粒子而使原污染物在大气中消失的过程..13、光化学第一定律:分子对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要有特征吸收光谱..14、气溶胶:指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15、自由基反应:凡是有自由基的生成或由其诱发的反应..16、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 和氮氧化物NOx 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一些氧化性很强的O3、醛类、PAN、HNO3等二次污染物..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中有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17、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18、降尘:指能用采样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19、总悬浮颗粒物:指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第三章1、标准分配系数:以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标准分配系数..2、水体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量下降;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3、分配系数: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4、辛醇-水分配系数: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例..5、专属吸附:是指吸附过程中;出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6、光敏化作用:一个光吸收分子可能将它的过剩能量转移到一个接受体分子;导致接受体反应;这种反应就是光敏化作用..7、生长代谢:微生物可用有机化合物有机污染物作唯一碳源和能源从而使该化合物降解的代谢..8、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的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的现象..9、共代谢:某些微生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被称为共代谢..10、亨利定律:即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液体所接触的该种气体的分压..11、有毒污染物:是指进入生物体后累积到一定数量你是体液和组织发生生化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引起暂时或持久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12、光量子产率: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与吸收总光子数之比..第五章一、名词解释:1、毒物:进入生物机体后能使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变化;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2、毒物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3、毒物的独立作用:指毒物对机体的侵入途径、作用部位;作用机理均不相同..4、汞的生物甲基化: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水体底质中的某些微生物能使二价无机汞盐转变为甲基汞和二价甲基汞..5、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6、肠肝循环:有些物质由胆汁排泄;在肠道运行中有重新被吸收的现象..7、毒物的相加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等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8、生物富集: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9、半数有效浓度:指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须的毒物浓度..10、毒物的协同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11、生物积累:指生物从环境中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12、生物转化:物质在生物作用下经受的化学变化..13、最高允许剂量: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高剂量..14、阀剂量:指在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15、生物放大: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的提高而增大的现象..16、半数有效剂量:指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须的毒物剂量..17、毒物的拮抗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18、致突变作用:指生物细胞内DNA改变一=引起遗传特性突变的作用.. 第六章1、多氯联苯PCBs:是一组有多个氯离子取代联苯分子中氢原子而形成的氯代芳烃类化合物..2、多环芳烃PAH: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3、表面活性剂:是指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物质..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通过环境各种介质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于环境中;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PS: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或者;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质、土壤和动植物的污染;并达到致害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系统遭到不适当的干扰和破坏;不可再生资源被滥采滥用;以及因固体废弃物、噪声、振动、恶臭、放射性等造成对环境的损害..2、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4.分配系数:颗粒物从水中吸着有机物的量;与颗粒物中有机质的含量密切相关;而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Kp..5.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6.酸性降水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7.生长代谢当微生物代谢时;某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碳;该有机物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生长代谢..8.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却有所改变9.质体流动由水或土壤微粒或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的物质流动。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1
绪论1.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的空间和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有害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环境污染物: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或因子称为环境污染物。
5.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是指环境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下,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成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7.环境自净:是指环境受到污染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1.大气:地球表面受空气引力作用,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5.温度层结:把静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分布,称为大气温度层结9.辐射逆温: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层冷却最为强烈,较高的气层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10.气温垂直递减率:指在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上,每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值r=dt/dz t---热力学温度k;z---高度m r>0 表示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递减层结)r=0 表示温度不随高度变化(等温层结)r<0 表示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逆温层结)12.酸性降雨是指:通过降水(雨雪雾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1、温室效应:气体吸收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进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的现象2、温室气体: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3、臭氧层:在高约15~35km范围的低平流层,臭氧含量很高,这部分平流层被称为“臭氧层”第三章水环境化学1.水体:自然界中水的积聚体8.矿化度:矿化过程中进入天然水体中的高于成分的总量9.矿化过程:天然水体主要离子成分的形成过程14.水体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15.水体自净:指受污染的水体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经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受污染前状态的过程(物理、化学、生物自净)26.水体污染源:指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生产条件。
2.环境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3.全过程控制模式:是指通过改变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路线,使不生成有害的中间产物和副产品,实现废物或排放物的内部循环,达到污染最小量化并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也就是当前政府和学术界都非常提倡的“循环经济”模式。
4.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5.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
6.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7.环境物理效应:是由物理作用引起的,如:噪声、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8.热岛效应:因燃料的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
9.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如:湖泊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升高、局部地区发生光化学烟雾、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的填埋造成地下水污染等。
10.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11.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12.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13.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CO、二氧化硫、NO等。
14.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如:臭氧、硫酸盐颗粒物等。
15.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值。
16.化学计量空燃比:当燃烧完全时,即无过量的氧气时,空气与燃料组成的混合物称为化学计量混合物,此时的空燃比称为化学计量空燃比。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光化学烟雾:空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这两类污染物的混合物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之为光化学烟雾二次颗粒物: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称为二次污染物温室效应:大气中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作温室效应酸雨:酸雨是指由于空气中的SO2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污染物通过各类途径引起的PH<5.6的酸性降水。
盐基饱和度: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阳离子交换量: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
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应质体流动:由水或是土壤两者共同作用所致的质体的转移土壤的缓冲性能:土壤的缓冲性能是指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它可以保持土壤反应的相对稳定,为植物生长和土壤生物活性创造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总碱度:一个强酸标准溶液滴定,用甲基橙为指示剂,当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停止滴定,此时所得结果称为总碱度,也称为甲基橙碱度。
生物放大: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者难降解的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和营养剂的叠加在生物体内逐渐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生物富集:处于同一营养剂的生物种群或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的进入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称为富营养化原生矿物:各种岩石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过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生长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代谢时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所需的碳并被降解。
生物修复:通过具有降解功能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去除环境中污染物。
被动扩散: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移的过程。
环境化学 名词解释
1.生物富集:生物富集是指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2.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及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3.生物积累:就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4.遗传致癌物:是指能与DNA反应,引起DNA损伤而致癌的化学致癌物。
5.半数有效剂量(ED50):是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
6.阈剂量:长期暴露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
7.硫化:硫化氢、单质硫等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氧化,最后生成硫酸的过程称为硫化。
8.反硫化:硫酸盐、亚硫酸盐等,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还原,最后生成硫化氢的过程成为反硫化。
9.汞的生物甲基化: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水体底质中的某些微生物能使二价无机汞盐转变为甲基汞和二甲基汞的过程。
10.同化:绿色植物和微生物吸收硝态氮和铵态氮,组成机体中的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有机物质的过程。
11.硝化:氨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12.反硝化:硝酸盐在通气不良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而还原的过程。
13.促癌物:可使已经癌变细胞不断增值而形成瘤块。
14.助癌物:可加速细胞癌变和已癌变细胞增殖成瘤块。
15.酶的可逆抑制:同酶的结合处于可逆平衡状态,可用渗析法除去而恢复酶活性的物质。
16.酶的不可逆抑制剂:牢固的共价键同酶结合,不能用渗析,超滤等物理方法来恢复酶活性的抑制剂。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不协调所产生的问题。
2.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3.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4.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
迁移过程可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5.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离子吸收光子引起的化学反应6.光化学第一定律:只有体系分子吸收的光,且光子的能量大于化学键能时,才能引起光化学反应。
7.光化学第二定律:分子吸收光的过程是单光子过程。
8.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参加反应的一、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包括气体污染物和气溶胶)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9.温室效应:增加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10.干沉降:是指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与其他物体碰撞后发生的沉降11.湿沉降:是指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
它是去除大气颗粒物和痕量气态污染物的有效方法12.亨利定律: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与液体所接触的该气体的分压[X(aq)]=KHPx13.碱度: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H+的物质总量。
组成水中碱度的物质可以归纳为三类:√强碱√弱碱√强碱弱酸盐14.15.酸度: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或经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总量。
组成水中酸度的物质也可以归纳为三类:√强酸√弱酸√强酸弱碱盐16.17.富营养化: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环境化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和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通过干扰生物或人体内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和代谢等,从而对生物或人体的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等的功能产生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举例:各种消毒剂、洗涤剂、化妆品、稀释剂、塑料制品、金属、杀虫剂、电子产品中的电路板、化工产品)3.碱度:水体接受质子的能力;测定水样作为碱与质子反应的能力,或者是测定水体对酸化的抵御能力4.腐殖质:是自然界中动植物残体或其分泌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带负电的天然高分子5.悬浮沉积物:以粘土矿物为骨架,有机物和水合氧化物结合在矿物微粒表面成为吸附架桥物质,把各微粒组合成絮状聚集体6.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
7.吸着:通常表示一个组分从某一相转移到另一相而聚集的过程8.吸附:物质在表面或界面浓度聚集的现象,边界区物质的浓度大于邻近相或相内部的浓度9.吸附等温线:对于水溶液中的吸附过程来说,它是指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颗粒物表面上的吸附量G与溶液中溶质平衡浓度Ceq之间的关系。
10.沉积物:是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所产生的沉积在水体底部的物质11. 凝聚,絮凝:把由电解质促成的聚集称为凝聚,而由聚合物促成的聚集称为絮凝。
12.水的氧化限度pE = 20.75 - pH ;水的还原限度pE = 0.0 - pH ;对于中性水(pH = 7),pE 限度为–7 ~13.7513. 污染物的转化:是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如光解、氧化还原、酸碱中和以及聚合等反应14.自由基: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产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15光化学:是研究在紫外至近红外光(波长100-1000nm的作用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科学16.量子产率:化学物种吸收光量子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的相对效率17.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18.硫酸烟雾:又称伦敦烟雾,来自于高浓度的硫氧化物,它是由燃烧含硫燃料,尤其是煤引起的19. 酸沉降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1. 环境: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2.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潜在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化学特性、行为、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化学科学的重要分支。
3. “臭氧洞”现象:
4. 水体:以相对稳定地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水本身和其中的悬浮物、溶解物、 底泥、水生生物等自然综合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水生生态系统。
5. 自由基:机体氧化反应中产生的有害化合物,具有强氧化性,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进而引起慢性疾病及衰老效应。
6. 土壤污染:是由于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或过量的植物营养元素进入土壤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调的现象。
11. 植物营养物质:指一类含有大量N、P等植物营养元素的物质。
12. TDS:
13. DO: 溶解氧,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称为溶解氧,用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表示。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
14. COD: 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在外加的强氧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化剂的数量,以氧的mg/L表示。
12. LD100:
13. LC50:表示杀死 50% 防治对象的药剂浓度,单位为PPm 。
14. 总硬度:指水中Ca2+、Mg2+离子的总量,是衡量水质的一项指标。
15. 酸度: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合作用的全部物质的总量,即能放出质子(H+)或经过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总量。
一、 名次解释(2Ⅹ15=30)
1. 水体:以相对稳定地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水本身和其中的悬浮物、溶解物、 底泥、水生生物等自然综合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水生生态系统。
环境化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和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通过干扰生物或人体内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和代谢等,从而对生物或人体的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等的功能产生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举例:各种消毒剂、洗涤剂、化妆品、稀释剂、塑料制品、金属、杀虫剂、电子产品中的电路板、化工产品)3.碱度:水体接受质子的能力;测定水样作为碱与质子反应的能力,或者是测定水体对酸化的抵御能力4.腐殖质:是自然界中动植物残体或其分泌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带负电的天然高分子5.悬浮沉积物:以粘土矿物为骨架,有机物和水合氧化物结合在矿物微粒表面成为吸附架桥物质,把各微粒组合成絮状聚集体6.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
7.吸着:通常表示一个组分从某一相转移到另一相而聚集的过程8.吸附:物质在表面或界面浓度聚集的现象,边界区物质的浓度大于邻近相或相内部的浓度9.吸附等温线:对于水溶液中的吸附过程来说,它是指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颗粒物表面上的吸附量G与溶液中溶质平衡浓度Ceq之间的关系。
10.沉积物:是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所产生的沉积在水体底部的物质11. 凝聚,絮凝:把由电解质促成的聚集称为凝聚,而由聚合物促成的聚集称为絮凝。
12.水的氧化限度pE = 20.75 - pH ;水的还原限度pE = 0.0 - pH ;对于中性水(pH = 7),pE 限度为–7 ~13.7513. 污染物的转化:是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如光解、氧化还原、酸碱中和以及聚合等反应14.自由基: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产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15光化学:是研究在紫外至近红外光(波长100-1000nm的作用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科学16.量子产率:化学物种吸收光量子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的相对效率17.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18.硫酸烟雾:又称伦敦烟雾,来自于高浓度的硫氧化物,它是由燃烧含硫燃料,尤其是煤引起的19. 酸沉降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2、环境污染;由于认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3、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与生物的物质。
4、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因而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
5、环境效应;是指由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效果
6、环境效应化学: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1、一次污染;是指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所引起的污染
2、二次污染;是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如CO,SO2,NO
3、辐射逆温;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
4、地形逆温;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山坡下沉到谷地,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5、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
6、光量子产率;化学物质吸收光量子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相对效率。
7、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通常以气温垂直递减率(Г)表示,即每垂直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值:
T-绝对温度,K;Z-高度。
8、光化学反应;物质一般在可见光或紫外线的照射下而产生的化学反应。
9、气溶胶;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
10、酸雨;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酸性降水。
11、湿沉降;下雨时,高空雨滴吸收包含酸性物质继而降下时再冲刷酸性物质降到地面。
12、干沉降:不下雨时,大气中酸性物质可被植被吸附或重力沉降到地面。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1、分配系数;反映了溶质在两相中的迁移能力及分离效能,是描述物质在两相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特征参数。
2、标化分配系数(Koc);为了在类型各异组分复杂的沉积物或土壤中找
到表征吸着的常数,引入标化分配系数。
,其中为分配系数,为沉积物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
3、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有机化合物在水和正-辛醇两相平衡浓度之比
4、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5、有害废物;是固体废物中危害较大的一类废物。
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废物。
6、阈剂量(浓度);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人或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即低于阈剂量效应不发生,达到剂量时作用即将发生,可分为有害阈剂量和非有害阈剂量。
7、生物浓缩因子(BCF);有机物在生物体某一器官内的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
8、亨利定律常数;
9、水解速率;
10、直接光解;根据Grothus—Draper定律,只有吸收辐射(以光子的形式)的那些分子才会进行光化学转化。
11、间接光解;一个光吸收分子可能将它的过剩能量转移到一个接受体分子,导致接受体反应。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1、土壤盐基饱和度;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盐基饱和度。
2、土壤的活性酸度;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为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3、土壤的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的反映。
4、土壤的缓冲性能:指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
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1、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个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来自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2、生物富集;又称生物浓缩,是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3、生物降解;一般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可能是微生物的有氧呼吸,有可能是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5、生物积累;生物通过吸附、吸收和吞食作用,从周围环境中摄入污染物并滞留体内,当摄入量超过消除量,污染物在体内的浓度会高于水体浓度。
6、主动输送:
7、阈剂量(浓度):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浓度)。
8、PTS;:是指一类具有很强的毒性,在环境中难降解,可远距离传输,并随食物链在动物和人体中累积、放大,具有内分泌干扰特性的污染物,包括Pops和某些重金属污染物。
9、有害废物;
10、拮抗作用:是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
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1、环境激素;这种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或者说通过来自外部环境的合成化学物质
2、Pops;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3、PCBs;多氯联苯
4、PAH: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