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这十种文化交融

合集下载

天津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天津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天津传统文化有哪些
1、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是天津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主要流传于天津市。

天津时调源于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并流传于天津城区,以天津方言语音演唱。

天津时调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两人执节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

天津时调曲调非常丰富,包含许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调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

2、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

上世纪50年代形成,是天津业余演员改革、发展天津时调“大数子”的结果:去掉了“大数子”的前两句“靠山调”慢板,丰富了伴奏音乐。

演出时,演员手持节子板数叙,唱调几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对仗,对尾字的要求押韵即可,全篇既可一辙到底,也可用花辙。

自由活泼,颇富韵律。

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和扬琴等。

3、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是一种采用京东方音说唱表演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

主要流行于河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怀柔和天津宝坻一带。

京东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有过不同的称谓,如京东怯大鼓、乐亭调、平谷调大鼓、平谷调等。

表演时一人站唱,左手敲板,右手击鼓为节,旁有乐师伴奏。

京东大鼓经典剧目主要有《王婆骂鸡》《耗子告猫》《大八义》《小八义》等。

天津文化习俗

天津文化习俗
天津的文化习俗
王柳
腊八节
天津的过年风俗 腊八儿: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 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 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 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 "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 而且久放不坏。
大悲院
供果
腊月廿三 又称小年夜
糖瓜祭灶:腊月二十三,是 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
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
然会被认为是小人
二月二 龙抬头
二月初二是中和节,在这 “龙抬头”的日子里,天津 人吃煎焖子、烙饼、炒鸡蛋 和豆芽菜。煎焖子俗称煎龙 鳞,寓煎除害虫;烙出的饼 叫龙鳞饼,有保护龙身的意
思,老人们还从院门口向家
中方向撒灶灰和谷糠“引线 龙”。
正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庙会
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
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 等节日举行。也是我国集市 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 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 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 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 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 动。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 区。
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 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 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 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正月初五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 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 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 咚响,,以示正在剁"小人"。 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 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 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这 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不
庙会上的美食
糖人
茶汤
泥人张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产生于中国明代崇 祯年间,继承了宋、元绘画的 传统,,创立了鲜明活泼、喜 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 风格。2006年5月20日,该遗 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

天津民俗文化寻根

天津民俗文化寻根

三、美食文化
天津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小吃和菜肴都是其独特的代表。狗不理包子、耳朵 眼炸糕、麻花等都是经典的天津小吃,以其美味口感和独特风味吸引了无数人 的味蕾。同时,八大碗、炒带子、津门烤鸭等菜肴也以其精湛的烹饪技艺和美 味的口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如腊八节、祭灶节、送穷节等都有独特的习俗。其 中,腊八节时人们会喝腊八粥、吃腊八蒜,寓意着吉祥如意、驱邪避灾;祭灶 节则是为了感谢灶王爷的保佑,祈求来年丰收安康;送穷节则是为了送走穷鬼, 迎接财运,寓意着辞旧迎新、吉祥如意。这些节日习俗反映了天津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天津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 们应该从多个方面积极探索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以使它在现代 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天津,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其具有丰富 多样的民俗文化。本次演示将就天津民俗文化的特点、形成与发展、传承与创 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天津民俗文化的特点
1、兼收并蓄的多元性
天津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北方、本土与外来的多元文化交融之地。这种多元文 化的特点在天津民俗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天津的民俗文化既有中原地区 的传统元素,又有北方地区的特色元素,更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元素。
二、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历史积淀与地理环境的影响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是古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也是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 这种地理位置使得天津成为了南北文化交融的地方。同时,天津自明代建城以 来,历经数百年沉淀,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天津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特别是近 代以来,天津成为了中国北方的重要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 涌入,这使得天津的民俗文化更加丰富和多元。

天津城市文化漫谈

天津城市文化漫谈

天津城市文化漫谈天津,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天津拥有丰富的城市文化,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包括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西洋文化等,形成为了独特的天津城市文化。

天津城市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元融合。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天津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传统,使得天津的文化变得多元化。

在天津,你可以看到传统的汉族文化,也可以感受到满族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欣赏到西洋文化的影响。

这种多元融合的文化使得天津成为了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城市。

天津城市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与海洋有关。

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天津的文化中融入了海洋元素。

你可以在天津的街头巷尾看到许多与海洋有关的标志和装饰,比如海鲜市场、渔船、海鸥等。

此外,天津还有许多与海洋有关的活动,如海洋文化节和海洋运动会等。

这些都使得天津的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天津城市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与历史有关。

天津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经是中国的重要商业和文化中心。

在天津,你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建造和历史遗迹,如天津古文化街、天津博物馆等。

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天津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天津的城市文化。

天津城市文化的最后一个特点是与艺术有关。

天津是中国的艺术之都之一,这里有着丰富的艺术资源和活动。

天津有许多艺术院校和剧院,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演员。

在天津,你可以欣赏到各种艺术表演,如戏剧、音乐会、舞蹈等。

这些艺术活动丰富了天津的城市文化,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娱乐选择。

总的来说,天津城市文化是一个多元融合、与海洋有关、与历史有关、与艺术有关的文化。

这种文化使得天津成为了一个独特而有魅力的城市。

如果你来到天津,不仅可以欣赏到漂亮的风景和现代化的城市,还可以体验到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

无论你是对历史感兴趣,还是对艺术热中,天津都能满足你的需求。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天津的城市文化,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吧!。

天津的文化传统

天津的文化传统

天津的文化传统天津,一个座落在华北平原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在这座城市里,融合了北方的粗犷与南方的婉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天津的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这里曾是清朝的重要港口城市,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

在这座城市里,可以感受到传统的北方文化,如京剧、杂技、饮食文化等,同时也能品味到南方的文化气息,如江南园林、精美的工艺品等。

其中,天津的饮食文化尤为丰富多彩。

天津菜以其精致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口味而闻名,如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八大碗等,这些美食都是天津的特色小吃,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尝。

此外,天津的茶文化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馆是天津人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聊天,感受着古老的文化气息。

除了饮食文化,天津的戏曲文化也是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之一。

天津是京剧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许多著名的京剧名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他们的艺术成就为天津的戏曲文化增添了不少光彩。

此外,天津还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如麻雀花鼓、滑稽相声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承载着天津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天津的文化传统不仅体现在饮食和戏曲上,还体现在建筑、民俗、节庆等方方面面。

例如,天津的古建筑群保存完好,如古文化街、五大道等,这些古建筑见证了天津的历史变迁,也是天津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此外,天津的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年画、灯会、庙会等,这些传统活动为天津增添了不少文化魅力。

总的来说,天津的文化传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气质,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特色,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天津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

希望未来的天津,能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和传承好自己的文化传统,让世人共同领略天津的独特魅力。

天津文化习俗礼仪

天津文化习俗礼仪

天津文化习俗礼仪过年习俗大年三十天津各家各户往往摆上供品供奉神佛,当天夜里,把家中所有的灯都点亮,父系家庭的一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之后一夜不能睡觉,灯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称之为"守岁"。

天津年俗里,这一夜禁止扫地、倒水、用剪刀,说不吉利的话语。

天津年三十讲究"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大家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一直要吃到深夜,熬夜迎接新年第一天的到来大年初一十二点过后就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了。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

春节饺子象征新年与旧年在"子时"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饺子必定是肉馅,初一早晨的为素馅,代表一年素素净净没有灾厄之事。

拜年是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首先从家里开始,晚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而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初一一早出门走亲访友,俗称拜年,在送年礼方面,天津人讲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腊梅、海棠和迎春花。

现在一般为酒(久)和糕点(高)。

而且在这天还禁止洒水、扫地、倒垃圾等行为,因为天津人往往将水、土视为"财气",将垃圾、粪便看做"肥水",洒水、扫地、倒垃圾会把"财气"扫走。

大年初二大年初二的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传统。

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

当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也是为了提供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大年初三天津各家各户往往摆上供品供奉神佛,当天夜里,把家中所有的灯都点亮,父系家庭的一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之"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初四的烙饼炒鸡蛋。

"这样的天津俗语中也体现了天津在欢度春节的大喜日子里,对生活美好的憧憬。

而在春节期间包合子吃,其主题当取"和合"之意,子还有一层更积极的含义,那就是和衷共济、同心合力。

天津民俗资料

天津民俗资料

天津民俗天津,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从古至今,天津一直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中心,各类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发展。

天津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寓意团圆和美好未来的节日。

在天津,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尤为热闹。

人们会聚集在街头巷尾,赏花灯、吃元宵。

同时,传统的龙灯舞也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表演节目之一。

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纪念先祖、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

在天津,清明节的习俗包括祭拜祖先、踏青扫墓等。

这一天,天津的公园和墓地里人头攒动,人们手捧鲜花,缅怀逝去的亲人。

天津的民俗活动赶集赶集是天津人民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习俗。

每逢赶集日,农民会带着自家的农副产品前来集市买卖。

市井中人头攒动,赶集的人们互相交流着生活中的琐事,展现出了天津人豁达的性格。

喝茶喝茶是天津人的日常生活习俗之一。

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喜欢在茶馆里聚会。

喝茶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交流和放松的方式。

在天津的茶馆里,你可以品尝到各种口味独特的茶叶,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

天津的传统手艺天津刺绣天津刺绣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手工艺术,以其精美细致、色彩鲜艳而著称。

天津刺绣不仅被用于服饰上,还可以用于装饰家具、工艺品等。

这一传统手艺代代相传,至今仍有很多手艺人在坚守这门技艺。

天津糖画天津糖画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术,利用熬制的糖浆在瓷板上绘制出各种生动的图案。

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天津人民的喜爱,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在街头小巷观赏糖画师的表演。

天津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天津的民俗文化依然保持着活力,让人们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体会到岁月的温情。

天津文化简介

天津文化简介

天津文化简介吴志聪121141330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着深厚丰富的内涵和突出的特色。

表现在建城设卫、生产、商贸、文化、饮食、服饰、家族、民居、交通运输、人生礼仪、岁时节日、信仰及民间艺术与游艺竞技诸方面。

建城设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

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

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文。

朱棣为与朱允文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上的“靖难之役”。

1399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1402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

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

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军事地位日益重要。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1.6万多人。

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

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

天津是码头文化:天津是具有典型的码头文化的城市之一,又有不同程度的满族遗风。

而这些都具体的体现于天津的语言,饮食,风俗等各个方面。

天津有发展的优势,却又有临京的尴尬。

清代以来,天津周边地区水灾频仍,河北、山东、山西的大量难民挈妇将雏涌入天津。

他们面前无非两条主要出路:一是收破烂,回收废品糊口;二是干脚行,扛包装卸养家。

大批难民“闯码头”涌入天津的同时,也将他们各自的地方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和晋阳文化带到了天津。

以码头为特色的世俗文化表现在民间艺术上是曲艺,因而天津成为北方曲艺的大码头。

码头文化催生了天津特色食品: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等———就餐时不用碗筷,也不必正襟危坐,用荷叶一包或用纸一托,卷起来就咬,可边走边吃,既方便省时,又价廉实惠,吃起来瓷实,还不耽误扛包上跳———这就是码头文化在天津民间饮食上的典型体现。

天津市国家级非遗项目

天津市国家级非遗项目

天津市是中国的一个直辖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以下是天津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些代表性项目:
1. 天津鼓书:天津鼓书是一种流传于天津地区的传统说唱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魅力而闻名。

它通常由一个表演者和一个击鼓者组成,表演者用快板、慢板等多种形式演唱故事,配合击鼓者的鼓声和音乐节奏,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2. 天津木偶戏:天津木偶戏是一种以木偶为表演主体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流传于天津地区。

它通常由一个表演者和多个木偶组成,表演者通过操纵木偶来表现各种角色和情节,配合音乐、唱腔和舞蹈等元素,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3. 天津民间工艺:天津民间工艺是指流传于天津市民间的各种手工艺品和制作技艺,如剪纸、刺绣、陶瓷、漆器、银器等。

这些手工艺品和制作技艺,代表了天津市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4. 天津京剧:天津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魅力而闻名。

它通常由一个表演者和一个乐队组成,表演者通过表演唱、念、做、打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配合音乐、唱腔和舞蹈等元素,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以上是天津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些代表性项目,展示了天津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

天津的传统风俗活动

天津的传统风俗活动

天津的传统风俗活动
天津民俗有其独特的风格,其中的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和信仰习俗更是丰富多彩,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了。

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它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吃团圆饭、包饺子等,这些都是传统的风俗习惯。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吃汤圆,点
花灯,猜灯谜,赏花灯。

天津地区有许多娱乐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观灯会,在天津五大道、西康路和意式风情街都有灯展。

最具特色的要数大悲阁和金台公园了。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它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月节等,因常在端午节这天发布木兰辞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端午节的日期也不相同。

—— 1 —1 —。

对天津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天津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天津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天津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天津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独特的文化形态,融合了北方与南方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天津文化以其多元性和包容性而闻名。

这里聚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他们带来了各自的语言、习俗和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天津成为了一个独特且繁荣的城市。

天津的文化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饮食文化和文艺表演等。

其中,古建筑是天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有许多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如古文化街、天津大礼堂和意式风情区等,它们展示了天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底蕴。

天津的传统手工艺也是该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的刺绣、泥塑、剪纸和传统糖画等手工艺技艺代表了天津人民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这些传统手工艺作品以其独特的技巧和精湛的艺术呈现而受到世人的称赞。

天津的饮食文化也占据重要地位。

天津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而闻名,代表着北方饮食文化的精华。

天津独特的小吃,如煎饼果子、狗不理包子和麻花等,成为了天津的标志性美食。

此外,天津还拥有丰富的文艺表演资源。

京剧、相声和魔术等艺术形式在天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每年举行的天津国际音乐节和天津名优剧目艺术季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文艺爱好者。

总之,天津文化是一种多样而丰富的文化形态,融合了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

它以其多元性、包容性以及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饮食文化和文艺表演等方面而备受赞誉。

天津文化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风情,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文化特色。

天津传统文化概况

天津传统文化概况

天津传统文化概况天津传统文化概况天津市是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天津地区繁衍。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为历朝畿辅首邑和我国连接海内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在特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祖先们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儿文化特色。

天津人生礼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

虽为工商大都会,但思想仍有较浓厚的封建小农经济意识,崇尚封建孝道和伦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业大,子孙满堂,以养育五男二女为理想生育模式。

无论娶媳聘女皆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奢靡至极在所不惜。

丧葬之礼更为奢华,缛节俗例儿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殡,重棺椁,重寿衣,事死如事生。

津人为公好义,码头习气、行武之遗风尚存,民众多聚义互助,热心公益,不仅有水会、杠子房、小大院等社会公益职能组织,还因其商贸发达,成立了许多相对具有约束力的民间职业社团组织及客商寓居津门所建的会馆、乡祠。

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邻里之情,但攀比之风颇重,好散财“买脸”。

长期漂泊无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团聚、好热闹,钟情年节时令的庆贺活动。

尤其对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火爆、喜庆,尽力渲染和营造年节气氛,并形成诸如“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赚”的春节期间特定的传统食俗惯例。

天津民间信仰广泛庞杂,清中叶以前,共有各类庙宇500余座,儒、释、道及民间或地方崇拜诸神无所不有,庙宇之多,全国罕见。

自然物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间杂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风水等活动极为盛行,特别是对神灵的信仰目的性极强,多只祈求保佑现世生人,功利色彩较重。

在诸多民间信仰中尤以对海神天后崇拜顶礼至极,并将其与天津本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护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护神。

津门历史也多与天后文化紧密相连,不仅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历史佳话,而且对天津经济、文化、风俗习尚等诸多方面均产生重大的影响。

【天津有哪些民俗】天津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有哪些民俗】天津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有哪些民俗】天津民俗文化有哪些天津有哪些特别的民俗呢,请看下文介绍。

1.嫁娶:(1)天津市城区里的人结婚在下午,下午2点左右接新娘,4点30分典礼,5点开席。

但距离几十公里的天津郊区就是上午结婚。

(2)天津结婚男方家门前贴双喜(囍),女方家门前贴单喜。

(3)天津结婚女方送亲队伍不能有姨,男方迎亲队伍中不能有姑。

所谓姨不送,姑不接。

(4)天津结婚送亲女人头上必插戴红喜字。

(5)天津结婚女方中午要在家里请亲友们吃“四碟捞面”,也叫喜面,其实就是打卤面。

意味着长长久久。

所谓四碟菜码(拌面用的菜)就是糖醋面筋一盘,清炒虾仁一盘,炒鸡蛋一盘,菠菜丝和胡萝卜丝和豆芽菜等蔬菜丝拼成的一盘。

2.生日:(1)天津人过生日都是过虚岁,还有句话说生日赶前不赶后,意思是只有提前过生日,不能后补生日。

(2)生日当天要请大家吃长寿面,生日前一天要吃饺子,这叫“催生”(3)在天津66岁生日算是个大日子,“六十六大寿、得吃姑娘的一刀肉”,女儿要买肉,剁66刀坐门口吃,来祈福父母健康。

3.正月过年(1)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2)正月十五为外甥祈福,舅舅送灯。

“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为外甥祈福。

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

”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灯的种类日趋繁多,金鱼灯、蒺藜灯等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

(3)正月十六,走百病。

这一天媳妇们要回娘家,可以消灾祛病。

关于天津地域文化特点

关于天津地域文化特点

由于漕运带来的商机和盐业的兴盛,使天津“因商而兴”,一跃而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都会。

《津门杂记》曰:“天津无沃壤腴田,民多以贾趋利。

”天津有15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中国最著名的海盐产区长芦盐场就位于这里。

直至今日,年产原盐240万吨,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盐商经济与传统的儒家文化相结合,就产生了盐商文化。

在历史上,资本雄厚的盐商在天津商埠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初以来有“八大家”之说,清末《天津地理买卖杂字》云:“天津卫,有富家,估衣街上好繁华。

财势大,数卞家,东韩西穆也数他。

振德黄,益德王,益照临家长源杨。

高台阶,华家门,冰窖胡同李善人。

”其实这里列举9家。

来新夏主编的《天津近代史》云:“被天津社会相沿传称的‘八大家’,他们是‘天成号韩家’(粮、船商)、‘益照临张家’(盐商)、‘益德裕高家’(盐商)、‘杨柳青石家’(粮商兼大地主)、‘土城刘家’(粮商)、‘长源杨家’(盐商)、‘正兴德穆家’(粮商)、‘振德黄家’(盐商)。

”粮商与盐商各占4家。

天津盐商致富之后,斥资于津门炮台筑设、文化教育、慈善救济等公益事业,平心而论,他们对于推动天津地域文化功不可没。

水西庄、问津阁、寓游园等私家园林都为盐商所建,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柳墅行宫,就是天津盐商集资,专为乾隆驻跸而建造的。

天津城市发展,亦以商业为龙头。

明代天津的商业繁华中心在南运河畔三岔河口地区,成为南北物流交汇的枢纽。

估衣街、锅店街、针市街、粮店街、曲店街、缸店街、肉市口大街、斗店胡同、竹竿胡同等历史地名,就昭示出商埠的繁华。

清代商业中心发展到大胡同、鸟市、天后宫附近。

当时,归贾(读gǔ)胡同一带,饭店、戏院、茶馆、澡塘各种娱乐场所聚集,成为当时供外地商贾餐饮、娱乐、居住的归宿之地。

进入20世纪,商业中心从传统的城厢北部地区,逐渐南移至日、法两租界,即移至旭街(今和平路)、梨栈(今劝业场)一带。

租界成为天津消费的主要区域,逐渐取代了老城的位置。

天津,“十八街麻花”般的多元文化城市

天津,“十八街麻花”般的多元文化城市

天津,“十八街麻花”般的多元文化城市天津,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美不仅在于拥有十八街麻花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特色美食,而且在于她那“十八街麻花”般的多元的城市文化。

天津的美食文化美食,永远是一座城市的“卖点”。

民以食为天。

天津俚语中有句名言:“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在这里,“吃”,显然已经成为一种态度,天津人关于“吃”的理念,由此可见一斑。

最为人知的天津三绝食品,莫过于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麻花了(点击超级链接可访问互联网相关网页,下同);“三绝”一说,是由天津市商委与市烹饪协会联合命名,可见具有权威性。

在“三绝”之中,最能体现天津文化多元性的,当属十八街麻花。

麻花,是把两到三股面条拧在一起用油炸制而成的食品,在我国广为分布;而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特色在于:构成麻花的面条分为三种,一是仅有面粉的光条,二是揉上芝麻的麻条,三是含有多种馅料的酥条,其中最大的“创新”在于制作酥条的馅料非同凡响。

酥条的什锦馅料不仅包含天津本地出产的芝麻、核桃仁、瓜籽仁、梅子、瓜条、青丝红丝,还包括杭州西湖产的精品咸桂花、岭甫甘蔗制成的水晶冰糖、产自福建的闽姜、黄岩蜜桔制成的桔丝……原料选材突破地域限制,表现了天津包容天下的文化取向;汇集八方名产而成的馅料,加上花生油锅里微火炸透的讲究工艺,让来自神州各地的人似乎都能从十八街麻花的香甜中品出家乡的味道,由此这种麻花扬名海内就顺理成章了。

天津的语言文化天津话近年来广泛出现在影视、曲艺作品之中,并以它诙谐、幽默、干脆与平实给人们带来了快乐。

但是,究其渊源,天津话却并非天津地区“应有”的语言,天津话的产生与发展,呈现出一种有趣的“方言岛”现象——天津地处河北省中部,但是,天津四周的河北方言却与天津话有着巨大的差别。

无独有偶,在安徽省宿州市以南50公里处有一个叫做固镇县的地方,那里的本地方言却与天津话“严重”相似,以至于当人们流连于固镇,听着当地普通乡民的交谈,却感到仿佛就是置身天津的街道,在听天津人“白呼”(天津俚语,意为闲聊)!中国人类学家李世瑜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天津话与以安徽宿州为中心的江淮平原地区的方言最为接近,并认为,天津话脱胎于此。

天津民间工艺三绝是什么

天津民间工艺三绝是什么

天津民间工艺三绝是什么天津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民间工艺文化。

天津的传统手工艺,凝华了天津百姓的智慧和创造力,代表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其中,天津的民间工艺三绝更是独具特色,它们分别是天津剪纸、天津双面绣和天津泥人。

天津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而在天津这座城市里,剪纸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手工艺。

天津剪纸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形式而闻名。

通过准确的剪刀手法和精致的纸张,天津剪纸能够创造出各种美丽、独特的形象。

无论是动物形象、人物形象还是自然景观,天津剪纸都能以极其细腻的方式将之呈现。

天津双面绣是另一项天津的传统手工艺,以其细密的刺绣技艺而闻名。

它以一根针线穿透绣布的两面,交错编织成精致细腻的图案。

天津双面绣在刺绣技法上有着独到之处。

不仅刺绣的针线要纯熟细致,还需要在正反两面保持对应一致的美感。

这种对称性的设计和制作方式,使得双面绣作品更加精巧、生动。

天津泥人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寓意成为天津的制作代表。

天津泥人创作形式多样,既有人物形象,也有动物、戏剧人物等。

天津的民间工艺三绝不仅在技艺上独步全国,在艺术形式和主题上也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民间工艺作品不仅富有观赏价值,更彰显了天津人民的智慧、情感和创造力。

通过这些传统的手工艺作品,可以感受到古老的天津文化与时尚的交融。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艺正逐渐失去人们的关注。

然而,正是这些传统的手工艺,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保留了人们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观。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这些民间工艺,传承并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独特的艺术之美。

综上所述,天津的民间工艺三绝是天津剪纸、天津双面绣和天津泥人。

它们通过独特的技艺和形式,展示了天津人民丰富的智慧、情感和创造力。

这些民间工艺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承载着天津的历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些民间工艺,保护和发展它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播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赞美天津的八个字

赞美天津的八个字

以下是一些赞美天津的八个字:
1. 渤海明珠,魅力天津。

天津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也是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

它位于渤海之滨,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被誉为“渤海明珠”。

2. 开放包容,和谐宜居。

天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城市氛围和谐宜居,是一个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的地方。

3. 古今交融,文化之都。

天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文化之都。

4. 美食之都,舌尖享受。

天津是一个美食之都,拥有着独特的美食文化。

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等特色美食让人回味无穷。

在这里,你可以尽情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5. 风景如画,宜居之城。

天津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城市,拥有许多美丽的景点和公园。

城市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一个适合居住和旅游的好地方。

总之,天津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值得我们去了解和赞美。

天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2023年,天津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
1. 传统音乐:天津皇会———妈祖文化庙会(天后宫行会),北辰区;晋
剧(云胜祁派中路梆子),河西区;
2. 传统舞蹈:狮舞(津西狮子舞),南开区;
3. 传统戏剧:评剧,天津、蓟州区;河北梆子,天津、河西区;京剧(天津京剧),天津;
4. 曲艺:天津时调,和平区;相声,河西区;
5.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拦手门,南开区;劈挂拳,河东区;李氏迷踪拳,河北区;意拳(大成拳),河西区;张氏大悲拳,津南区;
6. 传统美术:杨柳青木版年画,西青区;汉沽飞镲,滨海新区;魏氏风筝,河东区;刘氏盘扣,河东区;天津剪纸(津味窗花剪纸),北辰区;泥人张彩塑,和平区;
7. 传统技艺:天津麻花(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河西区;老翟药糖制作技艺,和平区;天津市回族大饼制作技艺,河北区;茶汤李字号传统技艺,河西区;熟梨糕制作技艺,南开区;高氏糖画,河东区。

如需更多关于天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信息,建议查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

天津市的历史与文化遗产

天津市的历史与文化遗产

传统戏剧曲艺
京剧、评剧、相声等传统戏剧曲 艺在天津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民俗风情及传统节日
民俗风情
01
天津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如皇会、天后宫庙会等民间活动,
展示了天津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传统节日
02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天津有着丰富的
庆祝活动和独特的节日习俗。
民间信仰与祭祀活动
天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 争。
洋务运动期间,天津成为北方工业中 心,创办了众多近代工业企业。
当代天津市地位与影响
直辖市地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 津成为中央直辖市,政治 、经济地位显著提升。
北方经济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经济 快速发展,成为北方重要 的经济中心和国际贸易港 口。
面临游客需求日益多样化的挑战,天 津市旅游业需要不断创新历史文化资 源的展示方式和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天津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如妈祖信仰等。
03
天津市历史建筑风貌区
五大道历史建筑风貌区
建筑风格
五大道历史建筑风貌区是天津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群 之一,建筑风格多样,包括英式、法式、德式、西班牙式 等,反映了天津近代以来的多国建筑风貌。
历史背景
五大道地区曾是近代天津租界的所在地,吸引了大量外国 政要、商人和传教士在此居住,留下了众多具有历史价值 的建筑。
博物馆与纪念馆
天津博物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等博物馆和纪念馆收藏了大量珍贵 文物和历史资料,是了解天津历史 文化的重要场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十种文化的交融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市,地处太平洋西岸环渤海弯边的华北平原东北部,位于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总面积 1.19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和港口城市。

天津建城600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

对天津城市文化的形成以及多元化、兼容性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剖析和阐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天津地域文化是由海河文化、城厢文化、寺庙文化、移民文化、军旅文化、漕运文化、商埠文化、码头文化、租界文化、慈善文化等10个方面融合而成的。

1、海河文化天津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长期由河流淤积而形成的沿海平原。

水是这座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原动力。

贯穿天津的海河,将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与渤海沟通起来,直接影响着天津的城市风貌和风土人情。

天津城市发展的最大优势,就是河海交汇形成的水文化。

以此为滥觞,又派生出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商文化、港口文化及商埠文化。

可以说:“水”是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第一要义。

水文化的流动性,催生了天津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

天津从村落开始,就借助与水密切相关的鱼盐之利而发展;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之后,天津又和黄河、长江水系相连,南粮北运以及盐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河海交织的航运码头,从而促进了漕运、商业、贸易的发展。

天津在明清两代是拱卫京师之门户、河海转运的枢纽、贸易繁茂的商埠。

在当时,粮、盐贸易为其两大经济支柱,而鱼、盐是天津两项重要的财源。

2、城厢文化老城厢是天津形成和发展的摇篮,从建城以来,直至20世纪20年代,老城厢始终是天津市的中心区。

1901年,城墙拆除,在原址建成东南西北四条马路。

老城分四个居住区,即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和西南角,建筑风格和道路形成各有不同。

东北角和东南角多为商贾富户,建筑宏伟,院深宅大。

而西南城区,地势低洼,是贫苦百姓的居住地。

因此素有“北门富,东门贵,南门贱,西门贫” 之说。

城厢文化属于上层儒雅文化,如果说:明正德十一年(1516),天津记载中的第一座官署园林一一浣俗亭(筑于户部分司官署内),开创了天津上层儒雅文化建设的先河;那么,天津城四面的门额一一“拱北、定南、安西、镇东” ——和鼓楼上津门诗人梅宝璐撰联一一“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一一则是天津儒雅文化的典型昭示。

老城里是文风鼎盛、名流荟萃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庙、问津书院、会文书院、中营小学等为天津教育的发展居功至伟。

严修、张伯苓、林墨青、刘宝慈等教育家,在老城里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这里有名人故居多处,如著名书法家华士奎、实业家范竹斋、古文字专家王襄、教育家马千里、书法家孟广慧、小说作家刘云若等人的故居。

还有大院宅第多处,如仓廒街徐家大院、北门里卞家大院、东门里姚家大院、府署街王家大院、南门里祁家大院、二道街于家大院、东门里杨家大院等3、寺庙文化有些学者认为,从信仰习俗层面分析,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原生点是妈祖崇拜,因而说“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城”。

天津妈祖文化虽地位显赫,但并不排斥异己、唯我独尊,在天津,儒、道、释等传统文化以及外来宗教文化各行其是——以天后宫为代表的妈祖民俗文化、以祭祀孔子的文庙和祭祀关羽的武庙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大悲院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玉皇阁、吕祖堂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清真大寺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以及以望海楼、老西开教堂为代表的天主教文化等,在这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多元状况。

究其原因,一是天津地域文化成型发展时间不长,传统的主流文化不足以罢黜百家,因而缺乏束缚力;二是在这座移民城市里,土著人口较少,故而风俗与信仰处于混杂和互不相扰的局面。

旧时,天津民间信仰多种神灵,反映出天津地域文化兼容并包、异彩纷呈的特色。

大批移民聚居津门,孤独求助的祈福心理、畏惧灾祸的避祸心理,加之各地移民来形形色色的神偶及其民间宗教传说,就形成了天津民间的多神崇拜。

随着文明普及和社会进步,人们对诸神的信仰早已淡漠;但以寺庙为名的街巷,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却仍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和记忆中。

4、移民文化《天津卫志》载:“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

”这是说,天津筑城设卫之后,商贩船家云集,戍守军旅常驻,流动人口激增。

通过来往于三岔河口的无数船舶,天津城接纳了漕运船民、移居商贾、垦戍军士、破产农户和外省务工人员,形成“五方杂处” 的移民城市。

1845年编写的《津门保甲图说》显示,城内和北部、东部沿河一带属于城区范围的居民中,土著居民为740户,仅占全城区总户数的2・28%。

这表明在天津城市人口中移民占了绝大比重。

另外,河北、山东、山西一带的农民,成为天津移民的另一主流。

外来人口向天津的大规模迁移,为天津近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下层移民提供大量人力一一其谋生出路,一是进入天津近代工厂做工或到商店学徒;二是以码头苦力、人力车夫、家庭雇工、理发、垃圾清理、废品回收为生;三是以沿街叫卖或手工修补为业;四是无业游民和乞丐。

中层移民一一中小企业家、知识分子、经管人才和科技人才,他们荟萃津门,成为天津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上层移民一一军阀政客、清朝遗老,以及地方豪富商绅,由于失势下野或逃避战乱,纷纷迁入天津租界,为城市经济注入了大量的货币资金,同时,又形成了独特的“寓公文化”。

总之,移民文化与天津原生文化的混杂和碰撞,南北交融,雅俗共存,形成了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天津社会生活的多样化。

5、军旅文化十五世纪初年,明成祖朱棣在迁都北京时认为:临近京畿的海滨无防,犹如庭户无门,遂调来淮军前来镇守,并赐名天津,扩寨增防,按军事建制设立天津卫。

作为军事卫所,戍守的军士成为移居天津最早的居民。

历代屯田士兵、漕运水手,以及李鸿章驻津的淮军、袁世凯在津训练的新军,都为天津地域文化增添着军旅气氛。

造就了天津民俗尚武的豪气和坚忍不拔的性情。

在明清两代,军人及家属在天津是高度集中的群体。

军旅性格中坚忍不拔的硬性,与移民性格中燕赵慷慨的豪情相结合,就形成天津人的性格主调一一豪爽直率、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以扶弱济贫、打抱不平为尚。

义和团攻打天津租界以及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都显示出天津人勇猛顽强的性情。

在天津历来的慈善和公益事业上,典型地体现出天津哥们儿的侠肝义胆和古道热肠。

与此同时,也形成天津民俗好管闲事、火气暴烈,甚至“逞强好斗、滋事挑衅”的风气。

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形成了早年青帮、脚行、混混儿等得以在天津码头独霸一方的社会环境。

6、漕运文化天津在历史上是中国北方的漕运重地、物流中心、交通枢纽。

天津供奉妈祖始于元代海漕兴起,称妈祖为天妃、天后、灵惠夫人、娘娘和海神,并于公元 1 2 9 0年和1 3 2 6年先后在大、小直沽修建妈祖庙。

小直沽妈祖庙(又称天后宫或西庙)为世界三大妈祖庙之一。

天津妈祖文化是漕运文化和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明清两代,天后宫及其周边地区是天津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

东门外与北门外沿河地区,已成为老城厢之外另一个人口稠密的聚落区。

当时宫南、宫北大街形成热闹非凡的商街,由此延长到东北角、估衣街、北大关附近,是漕运派生的商业区,如肉市、鱼市、茶市、布市、洋货市场、牲口市等,皆聚于此。

北起三叉河口,南至水阁大街的区域,则是最繁忙的漕运码头区,这里百船聚会、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寸土寸金。

天津聚落是伴随漕运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带状分布特征。

运河与海河沿岸附近的聚落密度和规模都较大。

漕运不仅沟通了南北的粮盐,也推动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天津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在兼容和吸纳了京都文化、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江浙文化和闽粤文化。

北方人的粗犷豪爽与南方人的精明干练,都对天津民俗的人文性格形成,产生了主要的影响。

7、商埠文化由于漕运带来的商机和盐业的兴盛,使天津“因商而兴”,一跃而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都会。

《津门杂记》曰:“天津无沃壤腴田,民多以贾趋利。

”天津有15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中国最著名的海盐产区长芦盐场就位于这里。

直至今日,年产原盐240万吨,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盐商经济与传统的儒家文化相结合,就产生了盐商文化。

在历史上,资本雄厚的盐商在天津商埠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初以来有“八大家”之说,来新夏主编的《天津近代史》云:“被天津社会相沿传称的'八大家’,他们是‘天成号韩家'(粮、船商)、'益照临张家'(盐商)、'益德裕高家'(盐商)、'杨柳青石家'(粮商兼大地主)、'土城刘家'(粮商)、'长源杨家'(盐商)、'正兴德穆家'(粮商)、'振德黄家'(盐商)。

”粮商与盐商各占4家。

天津盐商致富之后,斥资于津门炮台筑设、文化教育、慈善救济等公益事业,平心而论,他们对于推动天津地域文化功不可没。

水西庄、问津阁、寓游园等私家园林都为盐商所建,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一一柳墅行宫,就是天津盐商集资,专为乾隆驻跸而建造的。

进入20世纪,商业中心从传统的城厢北部地区,逐渐南移至日、法两租界,即移至旭街(今和平路)、梨栈(今劝业场)一带。

租界成为天津消费的主要区域,逐渐取代了老城的位置。

天津城市标志物先后是渤海大楼、百货大楼等商业建筑。

外地人来津,如果没逛劝业场,就被视为白来一趟。

足见天津商业文化在人们心目中地位。

明清以来,安徽、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南方省区商贾纷纷向天津汇集,经商定居,“数世之后,子孙孳息,而户口始繁如。

”居住在津的外省籍商人为维护自身利益,以乡谊为纽带结成了民间组织一一会馆,如山西会馆、闽粤会馆、山东会馆、云贵会馆、安徽会馆、广东会馆等。

在天津工商界广帮、潮州帮、山西帮、宁波帮、河北冀州帮等都很有实力和影响。

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外省文化,特别是南方商业文化对天津都市文化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商埠文化创造了社会的繁荣,对于天津地域民俗文化和风气习俗、道德观、价值观都有直接影响。

经商讲求“和气生财”“买卖不成仁义在”,这对于造就天津民俗热情好客、乐善好施、乐观幽默的风习,不无影响。

8、码头文化清代以来,天津周边地区水灾频仍,河北、山东、山西的大量难民挈妇将雏涌入天津。

他们面前无非两条主要出路:一是喝破烂,回收废品糊口;二是干脚行,扛包装卸养家。

大批难民“闯码头”涌入天津的同时,也将他们各自的地方文化一一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和晋阳文化带到了天津。

以码头为特色的市俗文化表现在民间艺术上是曲艺,因而天津成为北方曲艺的大码头。

码头文化催生了天津特色食品: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大饼卷酱牛肉、煎饼果子等一一就餐时不用碗筷,也不必正襟危坐,用荷叶一包或用纸一托,卷起来就咬,可边走边吃,既方便省时,又价廉实惠,吃起来瓷实,还不耽误扛包上跳一一这就是码头文化在天津民间饮食上的典型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