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课后习题答案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以及名称解释(李天元版)
绪论答案一、名词解释1、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答案一、名词解释1、驿站--是历代政府沿陆路和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和国家物资,以及招待公务往来人员,供给宿舍、车马、船桥、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
2、士人漫游--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3、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也未能有效的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
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剩余物。
(3)人类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是如何产生的(1)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开始问世。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3)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
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李天元《旅游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李天元《旅游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一、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1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受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类不仅在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在主观上也难有外出旅行的意愿。
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这两大特点,决定了这些迁移活动的开展并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活动。
2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1)三次社会大分工,为人们开展旅行活动创造了条件。
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出现分工。
在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之间萌发了为生活所需而彼此易货的现象,但并不普及。
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同农业和畜牧业分离。
劳动剩余物增多,加速了私有制的形成。
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有必要交换其劳动产品。
生产产品的主要目的发展为交换。
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开始形成,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阶级。
(2)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展产品交换活动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商人阶级为了了解其他地方的产品生产情况和社会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方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物,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也便因此而产生。
所以,人类最初自愿外出的旅行活动并非是出于消遣或度假目的,而是出于现实主义的交换产品或贸易经商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人类真正有意识的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迅速发展。
人类最初的外出旅行是由于产品交换和贸易经商的需要促发出现的一种经济活动,而以奴隶主为主的消遣度假活动,以及出于宗教目的的外出旅行虽然存在,但因数量极少并不具有社会意义。
古罗马帝国的旅行发展是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
在古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农业、矿业、手工业、运输业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并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兴建了较为完善的道路网络系统,在客观上为民间旅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便。
同时,在各条大道的沿途,旅店和客栈也在最初官设驿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进一步推动了旅行人数的增加。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以及名称解释(李天元版)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以及名称解释(李天元版)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以及名称解释(李天元版)一、名词解释1、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答案一、名词解释 1、驿站--是历代政府沿陆路和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和国家物资,以及招待公务往来人员,供给宿舍、车马、船桥、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
2、士人漫游--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3、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也未能有效的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
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剩余物。
(3)人类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是如何产生的?(1)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开始问世。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3)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
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
旅游学概论资料一、名词解释1、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驿站--是历代政府沿陆路和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和国家物资,以及招待公务往来人员,供给宿舍、车马、船桥、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
2、士人漫游--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3、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也未能有效的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
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剩余物。
(3)人类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是如何产生的?(1)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开始问世。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3)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
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2)贸易经商旅行占据主导地位。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全)
旅游学概论资料一、名词解释1、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驿站--是历代政府沿陆路和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和国家物资,以及招待公务往来人员,供给宿舍、车马、船桥、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
2、士人漫游--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3、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也未能有效的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
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剩余物。
(3)人类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是如何产生的?(1)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开始问世。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3)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
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NEW)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旅游者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旅游资源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旅游业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 旅游组织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 旅游市场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 旅游的影响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1.1 复习笔记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演进。
(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的氏族部落范围内进行。
(2)截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由于缺乏劳动剩余物,人类还不存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当时人类迁移活动所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种活动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或旅游活动。
二、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1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1)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间的产品交换现象开始萌发,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劳动剩余物甚少,这种交换实际上并不普及,而且这不多的交换也仅限于在相邻部落间进行。
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从家庭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性的行业。
由于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特别是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剩余产品数量增多,从而使产品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
很多产品,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在这种情况下,交换本身也就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职能。
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到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时期,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旅游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和发展1.古代旅行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答:A、生产力水品低下,生活物资匮乏,人类被迫迁移B、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资料的相互交换产生旅行C、社会财富的集中,使得有部分人可以外出游玩2.简要叙述一下世界古代旅行的发展概况。
答:A、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27 年至公元476 年》B、中世纪黑暗时期《公元500 -1400 年》C、7.8世纪阿拉伯帝国旅行家苏莱曼D、11世纪起的十字军东征,促成欧洲基督徒从事非军事行为的旅行商业或朝圣E、依斯兰教的兴起促发了亚太地区的朝圣旅游(如印尼到麦加)F、13世纪(1271-1295)的马可波罗G、15世纪中叶地中海贸易受阻西欧国家另寻出路促成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H、16 世纪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3.简述近代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答:A、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B、产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C、产业革命带动了交通工具的革新,使旅行活动更为便捷4.简述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发展。
答:中国近代旅游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
在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人数进一步增加,范围更加广泛,中国旅游业也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
1923年8月15日,著名爱国资本家陈光甫先生在上海创立了第一家由中国人自行投资创办的旅行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后改名中国旅行社)。
5.世界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答:A、战后国际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战后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C、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D、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空距离。
E、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激发了人们的旅游动机F、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G、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H、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使旅游业的发展有了坚强的后盾。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以及名称解释(李天元版)
一、名词解释欧阳学文1、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答案一、名词解释 1、驿站是历代政府沿陆路和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和国家物资,以及招待公务往来人员,供给宿舍、车马、船桥、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
2、士人漫游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3、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也未能有效的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
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剩余物。
(3)人类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是如何产生的?(1)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开始问世。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3)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
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2)贸易经商旅行占据主导地位。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全)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全)旅游学概论资料一、名词解释1、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驿站--是历代政府沿陆路和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和国家物资,以及招待公务往来人员,供给宿舍、车马、船桥、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
2、士人漫游--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3、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也未能有效的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
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剩余物。
(3)人类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是如何产生的?(1)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开始问世。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3)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
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旅游学课后答案分析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简答:1、Q: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A: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不仅在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在主观上也难有自愿外出旅行的愿望或动机。
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2、Q: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A: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展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正是由于这一发展,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物,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也因此而产生。
所以,人类最初自愿外出旅行实际上远非消闲和度假的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和产品交换或经商的需要而促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Q: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A:①旅游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②商务旅行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宗教旅行;③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5、Q:为什么人们将Thomas Cook尊称为旅游业的先驱?A:a第一次团体火车旅游(1841年参加禁酒游行集会)b第一次商业性团体消遣旅游(1845年从莱斯特到利物浦)c第一次包价出国游(1845年到巴黎参观博览会)d最早的旅行支票e第一次环球旅游(1872年)Thomas Cook创办旅行社的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6、Q:试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A:(1)原因:①从需求方面看: a 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 b 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c 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 d 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 e 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f 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②从供给方面看: a 廉价团体包价旅游产品的提供; b 政府的支持态度和鼓励措施。
(2)意义:①通过认识这些因素,并结合回顾此前各个历史时期影响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发展的客观因素,可使我们清楚地发现和了解这些活动的兴衰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之间的联系;②通过分析和预测这些因素的变化方向和发展速度,人们便可据以判断和预知旅游活动的未来的发展。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以及名称解释(李天元版)
一、名詞解釋1、旅遊學--就是研究旅遊者及其旅遊活動、旅遊業及其開發和經營活動、以及旅遊供求雙方活動の開展對旅遊接待地區の社會、經濟和環境之影響の科學。
第一章答案一、名詞解釋 1、驛站--是曆代政府沿陸路和水路所設立の館舍機構,其目の在於傳送官方文書和國家物資,以及招待公務往來人員,供給宿舍、車馬、船橋、人夫、米糧及飼料等等。
2、士人漫遊--是指以當時一些名士騷客為代表の知識分子出於逃避和排憂の目の而外出四處遊曆の旅行活動。
3、現代旅遊--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迅速普及世界各地の社會化旅遊活動。
四、簡答題1、為什麼說人類の遷移活動不屬於旅遊活動?(1)在原始社會の前期,人類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の石塊等簡陋の生產工具,生產工具の落後和生產力の低下,人類の生存無時不處在饑餓和自然災難侵襲の威脅之中。
(2)到了新石器時代,隨著生產工具の改進,生產效率有了很大の提高。
但是也未能有效の改變當時人類社會生產の落後面貌。
幾乎沒有什麼多餘の剩餘物。
(3)人類也曾有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の遷移活動,但這些活動都是由於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為因素の威脅而被迫進行の,並且都是出於求生存の需要。
2、人類最初の旅行活動是如何產生の?(1)新石器時代,金屬工具開始問世。
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の進步,使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勞動剩餘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人類曆史上の第二次社會大分工,隨著分工の擴大,產品交換也得到了快速の發展。
交換の範圍和數量都得以擴大,特別是手工業產品の生產目の就是為了交換。
(3)隨著產品生產和交換の發展,奴隸社會形成時期,出現了人類曆史上の第三次社會大分工。
開始出現了專門從事易貨貿易の商人階級。
需要到其他地區去交換自己の產品或貨品。
便產生了旅行經商或外出交換產品の需要。
3、近代以前の旅行發展有哪些特點?(1)旅行活動の發展同國家の政治經濟狀況有著直接の關系。
旅游学概论答案(全)
旅游学概论资料一、名词解释1、旅游学-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驿站—-是历代政府沿陆路和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和国家物资,以及招待公务往来人员,供给宿舍、车马、船桥、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
2、士人漫游—-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3、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未能有效的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剩余物.(3)人类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是如何产生的?(1)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开始问世。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3)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
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2)贸易经商旅行占据主导地位。
(3)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人口占统治地位,使得人们在主观上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4)就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其消遣性的旅行活动不具备普遍意义.4、试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以及名称解释(李天元版)
一、名词解释1、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答案一、名词解释 1、驿站--是历代政府沿陆路和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和国家物资,以及招待公务往来人员,供给宿舍、车马、船桥、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
2、士人漫游--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3、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也未能有效的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
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剩余物。
(3)人类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是如何产生的?(1)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开始问世。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3)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
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旅游学第三版课后习题谜底
第一章旅行发展的历史沿革1、Q:为何说人类的迁徙活动不属于旅行活动?A:因为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不单在客观上没有展开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并且在主观上也难有自发出门旅行的梦想或动机。
当时人类迁徙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种活动根本不属于当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行。
2、Q:人类最先的旅行需假如怎样产生的?A: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人们展开产品互换的地区范围不停扩大。
正是因为这一发展,人们需要认识其余地区的产品生产和需讨状况,需要到其余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物,自发出门旅行的需要也所以而产生。
所以,人类最先自发出门旅行实质上远非消闲和度假的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和产品互换或经商的需要而促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Q:近代从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A:① 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② 商务旅行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宗教旅行;③ 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4、Q:试剖析家产革命对近代旅行发展的影响。
A:① 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促进经济的发展,以致工人实质购置力的提升;② 培养了一个巨大的商务旅行市场;③ 极大地加快了城市化进度,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量;④ 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产生,使较大范围、较远距离的旅行成为可能。
5、Q:为何人们将 Thomas Cook 尊称为旅行业的前驱?A:a 第一次集体火车旅行 (1841 年参加禁酒游行集合 )b第一次商业性集体消遣旅行(1845 年从莱斯特到利物浦)c第一次包价出国游( 1845 年到巴黎参观展览会)d最早的旅行支票e第一次全世界旅行(1872 年)Thomas Cook创立旅行社的活动标记着近代旅行业的出生。
6、Q:试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旅行快速发展的原由。
认识这些原由的意义安在?A:(1)原由:① 从需求方面看:a 战后代界人口快速增添;b 战后代界经济快速发展;c 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d 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升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添;e 城市化进度广泛加快;f 二战后代界各国广泛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旅游学》课后习题答案
《旅游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因为当时人类的迁移活动是因为某些自然因素的逼迫,或者某种认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因而是处于求生的需要。
即使是在今天,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解释,因这些原因或目的而出走他乡的活动,只能属于逃荒、避难或移民活动,而不是旅游活动。
2.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属工具开始出现,随着金属工具的普及和因此而带来的生产技术进步,人们的劳动效率较前由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导师了劳动剩余物的出现和增多。
生产里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造就了社会分工。
而社会分工的发展意味着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有必要交换其劳动产品。
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展产品交换活动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因此,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方的产品生产情况和社会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方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物,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求由此产生。
3.近代以前旅行活动的发展有哪些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一个国家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社会安定、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的时期,旅行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便会扩大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停止甚至倒退。
2)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虽然有所发展,但在规模上居主导地位者始终是商务旅行。
3)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多为通知阶级及其附庸。
这些特权阶层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他们的消遣旅行活动没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一般民众很少有能力参加这些旅行活动。
4.产业革命的完成对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主要反映在那些方面?1)加速城市化的发展2)工作和生活地点变化,工作性质改变3)阶级关系发生变化4)推动技术进步5.为什么人们将托马斯·库克尊为旅游业的先驱?1)1841年包租火车,组织大规模的团体旅游活动,被视为旅游业的标志性开端。
2)1845年,开展首次商业性的组团活动。
3)1855首例包价出国游,去法国参加巴黎世博会。
4)创造代金券,是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
旅游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旅游活动1、旅游活动:指人们基于和平目而移动至其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并在那里短暂居留的活动。
2、旅行休闲:旅行是指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离开常住地到异地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休闲指时间上的闲暇状态。
3、入境旅游:是指非本国居民基于愉悦、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其惯常环境到访某一特定地区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访问活动。
4、出境旅游:是指某一特定地区的居民为了愉悦、商务或其他目的而旅行到其惯常环境之外的地区并在那里停留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5、旅游影响:是指由于人们进行旅游活动而对自身和其他事物造成的影响。
6、国内旅游: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基于愉悦、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其惯常环境而在该国或该地区境内针对某些地方的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及滞留活动。
7、旅游活动和旅行活动,休闲活动,户外游憩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粗略地说,旅行活动的范围比旅游活动更宽泛,旅游活动必然是旅行活动,但旅行活动不一定是旅游活动。
如果不考虑移民、战争等特殊性质的人类流动,旅行活动和广义的旅游活动基本一致,如果指的是狭义层次的旅游,则旅行活动的范围显然比旅游活动要宽泛得多。
旅游和旅行活动都不仅指人们在空间上的移动或滞留本身,也包括人们在移动和逗留过程中伴随的其他活动;由于广义的旅游活动既包括愉悦旅游,也包括商务旅游,因此,休闲活动和广义的旅游活动有一定的重叠。
而狭义的旅游活动主要发生在闲暇时间内,属于休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然,休闲活动中除了狭义旅游,还包括本地游憩活动。
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很难截然给出界线;户外游憩与旅游活动也有密切的关系,户外游憩包括日常游憩、看演出、去餐馆等以及一日游,而旅游活动多半是愉悦旅游和商务旅游,距离可能是中远程的,同样地,也很难划分出两者之间的界线。
8、简单谈谈旅游活动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影响:(1)对目的地区来讲,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旅游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投资环境;(2)旅游活动具有综合性,旅游消费涉及众多部门;(3)旅游活动的发展能够优化旅游接待地的产业结构;(4)通过旅游活动提供接待等相关服务,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不利的影响:旅游者大量的涌入会引起本地的土地价格、房地产价格、普通物价和资源供给的上升或紧张。
旅游学概论(旅游教育出版社)课后练习含答案
旅游学概论(旅游教育出版社)课后练习含答案项目一一、填空题1.英国人_______开创了旅游业的先河,被誉为近代旅游业的创始人。
2.世界旅游历史发展大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时期。
3.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_______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二、选择题1.( )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A.“采猎人”B.奴隶主C.商人D.统治阶级2.古代学术考察旅行的代表人物是( )。
A.麦哲伦B.李白C.徐霞客D.鉴真3.托马斯.库克于1841年组织的禁酒活动标志近代旅游开端,这次活动较前的不同之处在于( )。
A.消遣性B.营利性C.公众性D.观光性三、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迁徙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2.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落后于当时的中国。
3.中国的近代旅游活动要先于西方国家。
4.在奴隶社会时期,旅游活动具有大众化的特征。
四、问答题1.迁徙与旅行的区别有哪些?2.现代旅游的特征是什么?3.论述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
4.试论述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托马斯库克2、古代现代近代3、60年代二、选择题CCB三、判断题VVXX项目二一、填空题1.旅游具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_______、和_______。
2.旅游活动是由旅游者、旅游资源和_______构成。
3.按地城范围,可把旅游活动划分为_______和_______。
4.按组织形式,可把旅游活动划分为_______和_______。
5.目前我国的国家旅游行政组织是_______。
二、选择题1.我国大陆居民赴香港旅游属于( )。
A.区域性旅游B.全国性旅游C.出境旅游D.跨国旅游2.乡村旅游属于( )。
A.观光型旅游B.度假型旅游C.求知旅游D.猎奇旅游3.世界旅游组织属于( )。
A.旅游行政组织B. 旅游行业组织C. 旅游企业组织D. 旅游法人组织4.英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在我国进行的旅游活动属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学》课后答案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简答:1、 Q: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A: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不仅在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在主观上也难有自愿外出旅行的愿望或动机。
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2、 Q: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A: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展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正是由于这一发展,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物,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也因此而产生。
所以,人类最初自愿外出旅行实际上远非消闲和度假的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和产品交换或经商的需要而促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 Q: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A:①旅游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②商务旅行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宗教旅行;③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4、 Q:试分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A:①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导致工人实际购买力的提高;②培育了一个巨大的商务旅行市场;③极大地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量;④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产生,使较大范围、较远距离的旅行成为可能。
5、 Q:为什么人们将Thomas Cook尊称为旅游业的先驱?A:a第一次团体火车旅游(1841年参加禁酒游行集会)b第一次商业性团体消遣旅游(1845年从莱斯特到利物浦)c第一次包价出国游(1845年到巴黎参观博览会)d最早的旅行支票e第一次环球旅游(1872年)Thomas Cook创办旅行社的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6、 Q:试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A:(1)原因:①从需求方面看:a 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b 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c 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d 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e 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f 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②从供给方面看:a 廉价团体包价旅游产品的提供;b 政府的支持态度和鼓励措施。
(2)意义:①通过认识这些因素,并结合回顾此前各个历史时期影响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发展的客观因素,可使我们清楚地发现和了解这些活动的兴衰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之间的联系;②通过分析和预测这些因素的变化方向和发展速度,人们便可据以判断和预知旅游活动的未来的发展。
第二章旅游活动的概念名词解释:旅游: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之外的某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的入境旅游活动。
国民旅游:意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出境旅游活动。
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某地区的旅游。
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大众旅游:首先是指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另外指旅游活动开展形式中的大众型模式。
(在国际旅游文献中,该词由用于指以有组织的包价旅行团方式开展旅游活动的这一大众型旅游形式。
)奖励旅游:指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种组织为了表彰和奖励那些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和工作人员,而特别为其组织的免费旅游和度假活动。
社会旅游:亦称补贴旅游,对于收入过低的社会阶层,有些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工作单位、工会或家庭户主所隶属的其他组织提供补贴或资助的办法,以帮助他们能够参加到旅游或度假活动中来。
季节性:人们外出旅游活动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特点。
地理集中性: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性特点。
简答:1、 Q:在对旅游活动进行类型划分方面,有哪些常用的标准?A:地理范围,旅行距离,组织形式,旅游目的。
2、 Q:试分析国内旅游活动与国际旅游活动的差别。
A:①从活动开展的地理范围上看,国内旅游活动的开展则限于在旅游者居住的国境内进行;而国际旅游活动的开展涉及跨越国界。
②从便利程度上看,国内旅游活动的开展一般不存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障碍,并且在国内各地之间的往来通常不需要办理准入手续;而国际旅游活动的开展常常会遇到语言和其他文化障碍等问题,并且通常须按照有关国家的要求办理各种必要的入出境手续。
③从直接的经济影响方面看,国内旅游消费的发生只是促使国内财富在本国境内不同地区间的重新分配(假定不考虑这些消费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间接和诱导效应);而国际旅游消费的发生则会造成国家间的财富转移。
3、 Q:试分析现代旅游活动的性质。
A:现代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文化、经济、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它的根本属性在于它的社会文化性。
4、 Q: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哪些主要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有何意义?A:(1)特点:普及性、综合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2)意义:①对于普及性:a 现代旅游活动的普及性意味着旅游市场的规模及其存在和发展的持续性,因而也预示着旅游业光明的市场前景;b 现代旅游活动的普及性不仅意味着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更反映着其参加者范围的广泛性。
对于大多数旅游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有必要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
②对于综合性:a 有助于我们关注中转旅游市场的开拓,特别是针对已经到访的游客进行深层次的市场开拓;b 有助于我们认清在满足旅游者需要、提高目的地旅游产品质量方面,各有关行业之间协调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③对于地理集中性:a 有助于优化旅游企业和旅游设施的选址;b 有助于指导目的地的旅游规划工作,避免旅游接待量超过该地旅游承载力问题的出现,从而有利于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现。
④对于季节性:a 有助于认清季节性危害旅游业经营的严重性;b 有必要建设和宣传适合全年来访的旅游目的地;c 有必要注重旅游产品线的策划与开发,尤其是策划和开发具有卖点的淡季产品。
5、 Q: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A:旅行与逗留、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或就业性6、 Q:试述你对旅游活动要素的认识。
A: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中介体——旅游业。
第三章旅游活动的主体名词解释:惯常环境:离开家乡地离开家乡或惯常的环境地的非日常性旅行活动(WTO以160km为临界标准)。
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可自由支配收入:亦称可随意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按社会规定应由个人负担的养老金、失业保险、健康保险等社会保障费用的缴纳,通常在发放工资时由发放单位代扣代缴)、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剩余的收入部分。
闲暇时间:扣除法定的就业工作时间、必须的附加工作时间、用于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时间和必须的社会活动时间之后的剩余部分,表现为可由个人随意支配的时间。
旅游动机: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以及选择到何处去、开展何种旅游活动的心理动因。
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食物、饮水、氧气等;(2)安全需要:治安、稳定、秩序和受保护;(3)爱的需要(社交需要):群体归属感、(亲友间的)感情联系;(4)受尊重的需要:自尊、声望、成功、成就;(5)自我实现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简答:1、 Q:罗马会议对应纳入旅游统计的来访者是如何界定的?这一界定有哪些特点?A:(1)界定:游客指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外,基于任何其他目的到一个不是自己居住的国家去访问的人。
(2)特点:①将所有纳入旅游统计的来访人员同称为游客(visitor);②根据来访者的目的界定其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统计的游客;③根据来访者的居住地,而不是根据其国籍去界定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统计的游客;④根据来访游客在目的地停留时间的长短,将其分别统计为(过夜)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⑤所界定的只是国际旅游者,而没有涉及国内旅游者。
2、 Q:我国对海外来华入境旅游者以及对国内游客是如何界定和分类的?有哪些具体规定?A:⑴界定:①来华入境旅游者:指来我国大陆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离开其常住国/地区到我国大陆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其主要访问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该目的地获取报酬的人;②国内游客:指任何因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而离开其常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且其主要访问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该目的地获取报酬的人;⑵分类:①来华入境旅游者:海外旅游者、海外一日游游客;②国内游客:国内旅游者、国内一日游游客。
3、 Q:一个人要成为现实的旅游者应具备哪些条件?认识这些条件有何实际意义?A:(1)条件:个人方面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2)意义:对于旅游业的经营工作,特别是对于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都有现实的知道意义。
4、 Q:简述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
A:身体方面、文化方面、人际(社会交往)方面、地位和声望方面。
5、 Q: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因素主要有哪些?这些因素如何起作用?A:(1)个人因素:个人心理类型、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支付能力;(2)①个人心理类型:不同心理类型的人对旅游目的地的偏好不一样;②年龄:a 年龄的不同往往决定了人们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不尽相同;b 年龄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到人们的体力差异;③性别:a 性别差异意味着男女生理特点的不同;b 性别差异导致了男女在家庭生活中扮演角色的不同;④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⑤支付能力:支付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6、 Q:试分析消遣型旅游者以及差旅型旅游者群体的基本特点。
A:特点:(1)消遣型:a 在全部外出旅游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最大;b 季节性很强;c 在对出游目的地、旅行方式,以及对具体出游时间的选择方面,拥有较大程度的选择自由;d 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一般比较长;e 大多对价格较为敏感。
(2)差旅型:a 在绝对数量上虽然人数较少,但出行次数频繁;b 出行活动没有季节性;c 对于出游目的地基本上没有选择自由;d 在对旅游服务的要求方面,强调舒适和方便,因而消费较高;e 对价格一般不太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