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研究

合集下载

内控重大缺陷的认定标准

内控重大缺陷的认定标准

内控重大缺陷的认定标准《内控重大缺陷的认定标准:企业健康运营的“指南针”》嘿,你知道吗?在企业的“江湖”里,就像武林高手要有深厚的内力一样,企业的内部控制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要是内控出了岔子,就好比一艘大船没了舵手,在商海的波涛中只能随波逐流,最后撞得“头破血流”。

而这其中,内控重大缺陷的认定标准就像是航海图上的危险标记,清楚地告诉你哪里有暗礁,要是不重视,企业这艘大船可就危险了!一、“管理乱炖锅:治理结构的漏洞”“在企业治理的大锅里,可别煮出一锅管理混乱的乱炖。

”企业的治理结构就像是一座大厦的框架,如果这个框架歪歪扭扭,那整座大厦都摇摇欲坠。

比如,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清,就像一场足球比赛,球员们都不知道自己该守哪个门,该往哪个方向进攻。

这时候,企业的决策、监督等功能就会大打折扣。

就拿某公司来说吧,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权力界限模糊不清,导致在一些重大投资决策上,没有明确的决策流程,结果投资失败,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

这就是治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的表现。

二、“财务迷雾森林:会计系统的偏差”“财务数据可不是迷宫里的小怪兽,可以随便乱跑。

”会计系统如同企业的“记账管家”,必须精确无误。

如果会计政策选择不当或者财务报表编制混乱,那就像是在迷雾森林里迷失了方向。

比如说,一个企业随意变更折旧方法,就像你今天用米尺量东西,明天又换成了软尺,量出来的结果能准确吗?这会导致财务报表数据失真,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看到的都是假象。

就像有一家企业,为了粉饰业绩,在存货计价上玩花样,结果被审计出来,信誉一落千丈,投资者纷纷撤资,这就是会计系统出现重大缺陷的严重后果。

三、“风险猛兽园:风险评估与应对的缺失”“风险可不是温顺的小绵羊,你得有猎枪才能应对。

”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就像在猛兽园里行走,随时可能遇到老虎、狮子。

风险评估就是提前知道哪里有猛兽,风险应对则是带上合适的武器。

如果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就像是闭着眼睛在猛兽园里乱闯。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参考标准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参考标准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参考标准序号项目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1 一、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2定性标准董事会(类似权力机构)及其专业委员、监事会、经理层职责权限、任职资格和议事规则缺乏明确规定,或未按照权限和职责履行未落实“三重一大”政策要求,缺乏民主决策程序领导班子成员在经营管理中职责权限不清、交叉任职或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中分工不当3 因决策程序不科学或失误,导致重大并购失败,或者新并购的单位不能持续经营未开展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设计未覆盖重要业务和关键风险领域,不能实现控制目标分(子)企业负责人未履行内部控制职责,长期(一年)未听取内部控制工作汇报4 企业投资、采购、销售、财务等重要业务缺乏控制或内部控制系统整体失效未建立信息搜集机制和信息管理制度,内部信息沟通存在严重障碍。

对外信息披露未经授权。

信息内容不真实,遭受外部监管机构处罚投资项目无计划或超计划,或未按规定招投标,或先施工后补签合同5高级管理人员或关键岗位人员流失50%以上未建立举报投诉和举报人保护制度,或举报信息渠道无效大型工程项目开工、工程变更、项目撤销未事先获得批准序号项目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6 违反国家法律或内部规定程序,出现重大环境污染或质量等问题,引起政府或监管机构调查或引发诉讼,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企业声誉严重受损全资、控股子企业未按照法律法规建立恰当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决策层、管理层职责不清,未建立内控制度,管理散乱工程建设违规或监造不力,造成质量不合格或经济损失7内部控制重大和重要缺陷未得到整改委派子企业或分(子)企业所属子企业的代表未按规定履行职责,造成企业利益受损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项目未按规定办理竣工验收手续,或未按规定暂估转资并计提折旧8 违反国家法律或内部规定程序,出现环境污染或质量等问题,在国家级新闻媒体频繁报道,造成经济损失或企业声誉受损采购业务的计划、采购、验收、财务、合同管理等岗位职责不清,缺乏相互监督制衡,管理混乱9违规或违章操作造成重大或较大安全事故,或迟报、谎报、瞒报事故销售业务的信用政策未经信用领导小组审批,销售价格政策未经审批10 未按规定审批或未经授权签署合同11 未按规定开立或使用银行账户12定量标准(直接财产损失)超过1000万元100万元至1000万元低于100万元13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序号项目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14定性标准董事、监事和高层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发生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舞弊行为未经授权进行担保、投资有价证券、金融衍生品交易和处置产权/股权造成经济损失会计机构负责人缺乏必要的任职资格和胜任能力15 企业因发现以前年度存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已上报或披露的财务报告违规泄露财务报告、并购、投资等重大信息,导致企业股价严重波动或企业形象出现严重负面影响财会岗位职责不清晰,关键的不相容岗位未有效分离16企业审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和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监督无效企业财务人员或相关业务人员权责不清,岗位混乱,涉嫌经济、职务犯罪,被纪检监察部门双规,或移交司法机关固定资产和存货未按制度规定清查和盘点,差异处置未经恰当审批或未提出处理意见17 外部审计师发现当期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且内部控制运行未能发现该错报因执行政策偏差、核算错误等,受到处罚或企业形象出现严重负面影响未按制度规定与外部往来单位对账,对账差异1 个月以上未处理或未提出处理措施;内部往来及关联方交易出现差异,3 个月以上未处理或未提出处理措施18销毁、藏匿、随意更改发票、支票等重要原始凭证,造成经济损失未按规定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或调节表差异1个月以上未处理序号项目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19现金收入不入账、公款私存或违反规定设立“小金库”重要原始凭证如出、入库单、提、发货单、开出发票、支票等不连号或未经审批取消原始凭证20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开通网上银行的,由一人保管网银卡和密码21在境外货币资金管理中,未审批擅自在境外银行开户22会计凭证未按规定装订、保管和归档,或会计凭证丢失23 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应用系统管理员的设置未执行不相容岗位(职务)分离24定量标准(潜在错报金额)超过1000万元100万元至1000万元低于100万元。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现状与行为特征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现状与行为特征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现状与行为特征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企业在进行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的造成内部控制体系失灵、无法起到作用的情况。

由于缺陷可能带来严重损失和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及时发现并解决,而外部投资者也需要通过相关信息的披露来判断企业的风险。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主要依据《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准则》、《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法规文件和标准。

根据这些标准,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按照制度要求履行各项职责。

如果企业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并在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

根据会计准则,企业应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包括缺陷的性质、影响程度、原因、解决措施等。

然而,实际上,企业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很多企业存在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识不足,没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进行披露。

其次,一些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采取了掩盖的方式,不愿意将其披露,从而误导了外部投资者。

再者,一些企业虽然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信息,但是信息披露的不准确、不完整或者过于笼统,导致外部投资者难以判断企业的风险。

为了深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在披露过程中的行为特征,本文简单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存在的原因、认定标准、披露要求和外部监管力度等因素对企业披露行为的影响。

首先,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存在缺陷是导致企业披露不充分、不准确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应如何制定呢?还需探讨。

其次,监管力度的增加可以促使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现率和披露准确度。

外部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发布政策、颁布标准、加强监督等手段,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进行引导和规范。

最后,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以及财务、审计、法务等职能部门的协作也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现和披露有重要作用。

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职责,促进内部控制缺陷的及时发现和解决。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及其披露的研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及其披露的研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及其披露的研究作者:王丹丹来源:《价值工程》2018年第03期摘要:近年来,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及其披露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缺陷信息披露的积极性不高,实质性内容的欠缺等。

[1]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详细程度、披露情况等数据,通过探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其披露的现状,得出目前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其披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其披露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identified standard and its disclosure in listed companies: enthusiasm of deficienc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s not high, lack of substantive content. Us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evel of detail, the disclosure of the case,etc. By explor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identified standards and disclosure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the problems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identified and its disclosure can be drawn. Finally,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identified and its disclosure would be put forward.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缺陷披露;内部控制规范Key words: deficiencies in internal control;identified standards;deficiencies disclosure;internal control standards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3-0044-021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现状——以2012年深市主板上市公司为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的具体分析:1.1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程度的披露情况分析82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出现了三种结果,分别为承认存在重要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不存在重大或重要缺陷的公司以及存在一般缺陷的公司,见表1。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定性定量认定标准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定性定量认定标准

XXX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为完善X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年度报告期间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有效开展,促进公司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有关规定,结合公司规模结构、经营特点、行业特点、风险水平等因素,确定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一)按照内部控制缺陷成因或来源,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1、设计缺陷:指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或现存控制设计不适当,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控制目标。

2、运行缺陷:指设计有效(合理且适当)的内部控制由于运行不当包括未按设计的方式或意图运行、运行的时间或频率不当、没有得到一贯有效运行、执行人员缺乏必要授权或专业胜任能力等,无法有效实现控制目标。

(二)按照影响公司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严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1、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公司严重偏离控制目标。

当存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时,应当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做出内部控制无效的结论。

2、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其严重程度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导致公司偏离控制目标。

重要缺陷的严重程度低于重大缺陷,不会严重危及内部控制的整体有效性,但也应当引起执行董事、经理层的充分关注。

3、一般缺陷,是指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以外的其他控制缺陷。

(三)按照影响公司内部控制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财务报告缺陷和非财务报告缺陷,缺陷主要以定性和定量分析划分。

1、财务报告缺陷,主要是指不能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缺陷。

换句话说,财务报告缺陷,是指不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错报的内部控制缺陷。

2、非财务报告缺陷,是指虽不直接影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经营效率和效果以及发展战略等控制目标的实现存在不利影响的其他控制缺陷。

内部控制内部缺陷认定标准

内部控制内部缺陷认定标准

内部控制内部缺陷认定标准
内部控制内部缺陷认定标准是由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NASBA)共同发布的《审计准则》中定义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内部控制缺陷类型及其认定标准:
1. 设计缺陷:这是指内部控制的逻辑或结构存在问题,可能导致错误决策或错误行为。

例如,一个缺乏监督或检查的流程可能被认为是一个设计缺陷。

2. 执行缺陷:这是指内部控制没有得到适当的执行,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或行为。

例如,一个没有得到正确执行的流程或被忽视的监控程序可能被认为是一个执行缺陷。

3. 沟通缺陷:这是指内部控制的信息传递存在问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或行为。

例如,一个信息传递不清或不一致的流程可能被认为是一个沟通缺陷。

4. 维护缺陷:这是指内部控制的维护和更新存在问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或行为。

例如,一个没有得到定期维护和更新的流程或被忽视的改进建议可能被认为是一个维护缺陷。

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定义,具体的内部控制内部缺陷认定标准可能会因公司和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应参考具体的法规和标准。

内控缺陷的认定标准

内控缺陷的认定标准

内控缺陷的认定标准内控是指组织为实现既定目标所建立的、为识别、评估和管理相关风险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内控缺陷是指在设计或运行中,使得内控无法有效防范或者发现重大错误的不足。

内控缺陷的认定对于组织的管理和运营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标准来进行认定。

首先,内控缺陷的认定需要考虑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控制环境是内控的基础,包括组织的管理层对内控的态度、道德和价值观。

风险评估是指组织对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以确定内控措施的合理性。

控制活动是指组织为管理风险而制定的政策和程序。

信息与沟通是指组织内外部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机制。

监督是指对内控体系的监督和评价。

其次,内控缺陷的认定需要考虑内控的设计和运行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内控的设计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是内控缺陷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内控的运行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是内控缺陷认定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再次,内控缺陷的认定需要考虑内控的有效性。

内控的有效性是指内控是否能够有效地防范和发现重大错误。

内控的有效性是内控缺陷认定的最终标准。

最后,内控缺陷的认定需要考虑内控的重要性。

内控的重要性是指内控对组织目标的实现的重要程度。

内控的重要性是内控缺陷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综上所述,内控缺陷的认定需要考虑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内控的设计和运行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内控的有效性和内控的重要性。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够准确认定内控缺陷,为组织的管理和运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内部控制内部缺陷认定标准

内部控制内部缺陷认定标准

内部控制内部缺陷认定标准
内部控制内部缺陷的认定标准主要根据缺陷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来确定。

以下是具体的分类:
1.重大缺陷:重大缺陷是指严重程度已使设备不能继续安全运行,
随时可能导致发生事故或危及人身安全的缺陷。

这种缺陷可能表现为设备的故障、安全事故、质量问题等。

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这种缺陷,应立即报告管理层,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2.重要缺陷: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
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

这种缺陷可能表现为企业的运营效率低下、财务报告不准确、法律法规遵守不严格等。

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这种缺陷,应报告管理层,并制定相应的修复计划。

3.一般缺陷:不构成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应认定为一般缺陷。

这种缺陷可能表现为日常运营中的小错误、流程中的不顺畅等。

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这种缺陷,应进行记录和报告,但不需要立即采取修复措施。

对于以上三种缺陷,认定标准还包括成因分析和重要程度评估。

成因可能是内部管理、流程设计、员工素质等方面的原因;重要程度则根据缺陷可能对企业运营和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来确定。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研究_丁友刚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研究_丁友刚

将内控缺陷划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所不 同的是,各个企业的内控缺陷的重要性水平和内控缺陷发 生的可能性水平设定标准不同。
( 一) 样本公司内控缺陷的重要性水平标准设定情况 从内控缺陷重要性水平标准的设定方式上来看,样本 公司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基准 指 标 百 分 比 法。 这 类 公 司 通 常 采 用 利 润、 总资产和经营收入等财务指标作为基准指标,同时设定基 准指标的一定百分比来确定基本的重要性水平,然后再根 据内部控 制 缺 陷 导 致 的 财 务 报 告 错 报、 漏 报 或 损 失 金 额 ( 以下用 “L” 代替) 与基本重要性水平之间的关系作为内 控缺陷的重要性标准,并据以划分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 一般缺陷。比如,有的公司以毛利润的 1% 作为基本的重 要性水平,当 L 大于等于该重要性水平的 100% ( 即毛利 润的 1% ) 时,该缺陷就被认定为重大缺陷; 当 L 大于或 等于该重要性水平的 50% ( 即毛利润的 0. 5% ) ,小于该重 要性水平的 100% ( 即毛利润的 1% ) 时,该缺陷就被认定 为重要缺陷; 当 L 小于该重要性水平的 50% ( 即毛利润的 0. 5% ) 时,该缺陷就被认定为一般缺陷。从样本公司披露 的情况来看,有 99 家公司采用了这种方法。信息质量特征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信息的可比性,信息的可比性要 求信息的 “生产” 标准也要具有可比性。但是,样本公司 在设定标准时,在可比性方面存在多方面问题。 首先,内控缺陷重要性水平的基准指标不一致。 ( 1) 有些公司以单一财务指标作为内控缺陷重要性水平的基准指 标,但是选择的财务指标各不相同。样本公司中有 61 家公 司运用单一财务指标作为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准指标,但是 有的以税前利润或营业收入为基准指标,有的则以净资产或 总资产为基准指标,这样难免会导致重要性标准缺乏可比 性。( 2) 有些公司以多个财务指标为内控缺陷重要性水平的 基准指标。样本公司中有 21 家公司同时选用 4 个财务指标 作为内控缺陷重要性基准指标,有 10 家公司同时选用 3 个 指标,有 16 家公司则同时选用 2 个指标。采用多个财务指 标作为基准指标,除了不同公司在内控缺陷认定标准方面缺 乏可比性之外,由于财务指标之间本身的数量关系不一定完 全对应,可能会导致内控缺陷认定标准缺乏内在一致性。 其次,即使采用同样的财务指标作为基准指标,其划 分重要性水平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样本公司披露的重要性 水平中,利润总额的 5% 是比较常见的重要性水平,也有 以利润总额的 6% 、3% 、2% 、1% 等作为重要性水平; 资 产总额的 1% 比较常见,资产总额的 0. 3% 、0. 5% 、5% 等 也散见于不同的公司中; 营业收入的 1% 和 0. 5% 在运用多 个财务指标的公司中也经常被作为确定重要性水平的依据。 尽管重要性水平是一个职业判断的问题,但是其标准设定 差异如此之大,披露的内控缺陷信息还如何可比? 再次,内控缺陷基 准 指 标 的 基 准 数 据 期 间 选 择 不 同。 在确定重要性标准时,有些公司以当年财务报表中基准指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XXX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4
6
7
8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信息系统上线
前未对软件产品
功能、稳定性、易
用性等进行充分
评估;
2.信息系统开发、
系统管理、维护、
操作使用职责未
进行分离;
运 3.信息系统上线前
行未对业务流程进
行充分调研,佶息系统对业务关键控制点能起到控制作用。

1.未对信息系统中安全进行定期评估;2.未对信息系统数据进行及时备份;
3.未制定信息系统应急预案;
4.对系统数据流向管理不严,导致信息泄露;
5.信息系统硬件配置调整、软件#数修改随
1.未编制信息系统操作规范;
2.未对操作人员进行u 培训,导致倌息不能高效运转,系统错误操作频繁. 1.公司在建立信息系统时对软件产品的选择,对产品功能、稳定性、易用性等进行评估,满足公司需要;
2.对软件供应商的售后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估,选择适合公司需要的软件供应商;
3.信息系统能达到对生产经营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进行良好控制;
4.对信息系统开发、系统管理、维护、操作使用的职责进行了分离;
5.己撰写信息系统操作规范,对信息系统使用人员均进行培训;
6.信息系统数据己及时备份;
7.对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进行记录,并对异常进行分析评估,进行了有效控制;
8.制定信息系统应急预案;
9.对系统数据流向进行了管控,严防信息泄露;
10.对信息系统相关资产的接触,进行授权审批;
11.对信息系统硬件配置调整、软件参数修改严格管
18。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企业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效率、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可能会对企业的稳定运营和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及时发现、认定并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对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内部控制缺陷的基本概念,明确其定义和分类。

接着,分析内部控制缺陷识别的方法和步骤,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机制来发现潜在的控制缺陷。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和流程,明确各级管理层在缺陷认定中的职责和权限。

本文将讨论内部控制缺陷报告的要求和程序,强调及时、准确报告缺陷的重要性,并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为企业管理人员和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是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的关键环节。

内部控制缺陷通常表现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设计缺陷是指内部控制在设计和规划阶段就存在的不足之处,可能无法有效应对特定的风险或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运行缺陷则是指内部控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由于员工操作失误、管理层监督不足或制度执行不力等原因导致的。

为了准确识别内部控制缺陷,企业应当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识别机制。

企业应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

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员工反馈等渠道,收集有关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信息,及时发现并识别潜在的缺陷。

企业还可以借鉴外部审计机构的专业意见,对内部控制进行客观评估。

在识别内部控制缺陷时,企业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即内部控制是否能够覆盖企业所有重要的业务和流程;二是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即内部控制措施是否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风险状况相匹配;三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即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现状与完善对策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现状与完善对策

2018.16财会月刊·45·□一、引言2012~2014年沪深A 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平均披露比例高达93.9%,但在评价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比例还不到0.89%,究竟是内部控制建设起步较晚的我国上市公司本身内部控制质量就比较高,还是拥有“自由裁量权”的董事会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避重就轻地进行内控缺陷的认定呢?对于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起基础作用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以下简称“内控缺陷认定标准”),我国内控规范体系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的系列内控政策规定类似,仅就内控缺陷分类和认定做出原则性规定,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缺陷认定标准的具体操作指南[1][2]。

2008年以前,我国缺乏内控缺陷认定标准的规则要求,企业内控评价指引对内控缺陷的认定侧重于定性评价,并没有提出量化的标准。

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首次提及非财报内控缺陷认定可参照财报内控缺陷认定标准,合理确定定性与定量认定标准[1]。

2012年财政部发文,要求试点企业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综合考虑,确定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的具体认定要求,并在试点企业推行,从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非国有控股主板上司公司再到其他主板上市公司,2014年逐步过渡到全面推行。

鉴于企业所处行业、经营规模、发展阶段、风险偏好等存在差异,内控规范体系并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定,而是赋予企业董事会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内控缺陷李庆玲1,2(副教授),沈烈2(博士生导师)【摘要】以2014~2016年上市公司所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为统计样本,分别从整体层面和具体层面深挖由企业董事会自行确定并满足监管规则要求的内控缺陷认定标准披露现状。

整体上,大多数上市公司能够使用规范的内控评价报告格式,并区分不同缺陷等级列示财报与非财报、定量与定性标准,但总体上定量标准披露情况好于定性标准披露情况。

具体来看:在内控缺陷认定标准度量方式上,普遍采用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中的项目构建评价指标,不同评价期间的评价指标基本保持一致,且普遍采用相对率标准作为定量标准临界值的设定方式;内控缺陷定量标准统计层面,定量标准临界值尽量在多个评价指标之间保持取值方式的一致性,且年度间差异性不大;内控缺陷认定标准呈现出一定的行业差异性,同一评价期内不同行业间差异性明显,不同评价期间内行业差异性不大;内控缺陷认定标准变更层面,变更后上市公司倾向于更为严格的缺陷认定标准,降低相对率标准的比率阈值,且不论是变更频率还是变更程度,财报标准变更均大于非财报标准。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现状与行为特征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现状与行为特征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现状与行为特征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发生错误或失灵的情况,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或影响其稳定发展。

因此,企业必须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和认定内部控制缺陷,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本文旨在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披露现状及其行为特征。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是指企业通过公告、年度报告等形式向投资者和公众披露其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根据我国《公司法》及其他相关法规,上市公司应当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其内部控制情况,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以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及处理情况等。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情况较为普遍。

根据2019年《全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按照《东方财富网》统计的1,365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1,352家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覆盖率高达99.0%。

其中,海南、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的上市公司覆盖率在99.5%以上,而内蒙古、云南、甘肃等地的上市公司覆盖率相对较低。

不过,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企业之间的标准不统一,导致难以进行横向比较。

其次,一些企业公告中语言混乱、表述不准确,影响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因此,有必要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的行为特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企业规模、类型、行业、地区、股权结构等。

下面将对主要因素对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1.企业规模: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普遍较好。

大型企业(如国有企业、央企、集团公司等)拥有更完备、更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般能够更好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根据上述《全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报告》统计数据显示,A股市值前200名的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覆盖率均在99.5%以上。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现状与行为特征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现状与行为特征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现状与行为特征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建立在组织结构、制度机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其目的是保护企业的财务安全和有效性。

在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益和财务风险。

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内部控制也存在着缺陷。

本文将围绕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披露现状与行为特征展开研究,以期为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披露是企业定期报告的一部分,它是企业对外披露自身内部控制情况的重要方式。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披露情况并不理想。

一方面,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存在着模糊不清的情况,缺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准确定义和识别标准,这导致了披露内容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

一些企业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时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披露内容简单而粗糙,缺乏具体可操作性,无法对外界提供有效的信息。

1. 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虽然在国际上已有统一的认定标准,但在国内,各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存在差异化的情况。

一些企业缺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准确定义和认定标准,导致了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理解和认定存在着偏差,这使得披露不够准确和规范。

2. 披露内容简单粗糙在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内容中,存在很多“表面文章”和“敷衍了事”的现象。

企业对自身内部控制缺陷的描述往往缺乏具体的细节和分析,导致披露内容简单粗糙,难以让外界真正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问题。

三、针对问题的对策建议2. 加强内部控制意识企业应加强对内部控制意识的培养和建设,加强内部控制的自查和评估,提高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识和披露能力,增加内部控制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3. 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包括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内部审计等,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缺陷,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康运转。

四、结语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披露现状与行为特征研究是当前热点问题,关乎企业的经营效益和财务安全。

判断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理论依据和企业实例

判断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理论依据和企业实例

完备的内控规范,当前,内控制度的建设较为滞后,也不能适应乡镇政府职能转换的需求,为此,积极构建系统完备的内控实施规范成为现实之举,这就要求乡镇政府要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为指导,并结合该层级单位工作管理的需要,制定相符合的内控制度。

2.构建多元化的风险评估及应对机制乡镇政府加强内部控制,要强化风险识别,构建多元化的风险评估及应对机制。

乡镇政府大多数的工作与社会民众存在紧密的联系,也就意味着管理工作具有多样性、复杂性。

在工作处理的过程中,由于存在诸多的人为参与环节,导致潜在风险较多,如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支付、记账及核算等各项活动都会存在风险。

为此,乡镇政府应注重建立系统完备的风险识别系统,对各项业务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量化与警示,并找出每项活动的关键风险点,制定与之相匹配的防范政策与控制方案。

3.强化内控实施,保证内控活动的落地生根乡镇政府加强内部控制,要强化内控实施,保证内控活动的落地生根。

因此,一方面,乡镇政府要丰富内控实施手段,充分利用数据库、计算机等技术,将内控管理效率提升到新的水平;另一方面,乡镇政府要对内控活动进行细化,将内控的执行工作做到位。

一般来说,乡镇政府的内控管理活动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授权审批及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等,以预算管理活动为例,为了防止因内控实施不具体而导致的风险,乡镇政府要做好预算的编制、评价及调整工作,对于可能发生的资金收支行为,要严格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做好预算资金的管控,以防止超额支出行为。

4.加强内外部监督,减少非规范性的内控行为乡镇政府加强内部控制,要强化内外部监督,减少非规范性的内控行为。

具体来说,内部监督主要是内部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为加强这些部门对内控活动的监督,要突出其独立性地位,适当的赋予这些部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的权力;外部监督主要是社会公众及第三方机构的监督,为加强内控效果,社会公众要树立主人公意识,积极的行使社会监督权,对乡镇政府的工作密切关注,以减少乡镇政府的不良行为,而第三方机构的监督则是指外部设立的、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外部机构,这些机构能够对乡镇政府的内控管理工作进行纠偏,及时调整内控中的错误并加以修正,以实现内控管理的高效化。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问题研究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内部控制缺陷认定问题研究一、选题背景2001年震惊世界的“安然事件”的爆发,以及随后发生的世通、南方保健等一系列的公司财务造假丑闻,使得美国政府迅速颁布了萨班斯法案,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情况及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同时其审计准则中也明确了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2010年,我国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文件,执行内控规范的企业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目前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的背景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和认定倍受关注同时它也是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关键点,是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难题,之所以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和认定成为重大难题,是因为上述规范体系中在对内控缺陷识别和认定做了原则性规定之后并没有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指导。

这直接导致企业管理层和外部审计机构只能凭借个人主观判断进行内控缺陷的识别和认定。

这种主观判断容易受到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自我选择性的影响。

在企业构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基础,其认定标准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核心。

而当前有关部门没有出台具体标准,相关规定较为模糊,导致企业实际操作中出现不少问题。

企业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不断提高为控制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

因此,对于内控缺陷本质的理解应该是基于目标导向型的,主要从偏离控制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程度以及影响后果来识别和认定内控缺陷。

二、文献综述杨有红、李宇立(2011)从内部控制缺陷与内部控制固有局限性的关系出发,认为对内部控制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的识别应分别采以以偏离目标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作为衡量缺陷严重性的标准,分类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并且应充分考虑缺陷组合和替代性控制,而且不同的管理层级应该赋予不同程度的缺陷认定权限,技术层面对于缺陷的识别及对其用测试识别和迹象识别两种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探究
在当代市场经济中,上市公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卫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上市公司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并非始终完善,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

本文将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展开探究,并探讨其对公司治理和市场进步的影响。

一、定义与分类
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中的某些环节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导致资产损失、财务报告错误、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

依据缺陷的性质与程度,可将其分为数量性质的缺陷和质量性质的缺陷。

数量性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流程不完善、职责分歧等。

这类缺陷通常不会直接导致重大的风险,但可能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正常性。

质量性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重大漏洞等。

这类缺陷可能会导致财务信息的不准确性、违规行为、内部腐败等严峻后果,对公司治理和市场信任带来重大影响。

二、认定标准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通常参考以下标准:
1. 依法依规性: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公司治
理相关规定。

2. 完整性:是否包含全面、完整的内部控制因素,包括控制
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

3. 明确性: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明确详尽,能够明晰指导员工
的工作行为。

4. 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以有效执行和监督,能够实
际发挥作用。

5. 适应性:内部控制制度是否适应公司规模、行业特点、经
营模式等,能够灵活应对变化的市场环境。

6. 可操作性: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易于操作和实施,能够为公
司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南。

7. 可追溯性: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留下相应的记录和痕迹,便
于内部和外部审计。

三、影响与应对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治理和市场进步产生重要影响。

起首,它可能导致财务信息的不准确性,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的
信任度,增加了市场来往的不确定性。

其次,它可能导致违规行
为和内部腐败的产生,破坏了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为了应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努力。

起首,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的规范性和可执行性。

其次,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
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此外,行业
协会、职业组织等应加强自律,提供专业培训和指导,援助上市
公司改善内部控制缺陷。

结论: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探究认
定标准并实行相应的对策,可以有效提高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保卫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

同时,也需要宽广投资者
加强风险意识,选择具备良好内部控制体系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为市场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治理和市场进步产
生重要影响。

它可能导致财务信息的不准确性和投资者对公司的
信任度下降,增加市场来往的不确定性。

此外,它还可能导致违
规行为和内部腐败的产生,破坏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为了解决
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上市公司
应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升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行业协会、职业组织等应加强自律,提供专业培训和指导。

通过实行这
些对策,可以有效提高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保卫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

投资者也应加强风险意识,选择具备良好内
部控制体系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为市场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上所述,解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是当务之急,各方共同努力
将为市场的健康进步做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