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妻子称谓的演变看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老公、老婆”称谓探微
“老公、老婆”称谓探微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老公、老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生活。
它的产生契合了当时一定的社会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契合度在今天达到一个高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标签:老公老婆社会文化萨皮尔说:“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
”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常常能最敏感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变化。
一个词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的发展和前景,往往取决于它与社会和文化的契合度。
契合度越高,它的发展前景就越大。
“老公、老婆”的产生契合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契合度在今天达到了一个高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一、“老公、老婆”的产生期“老公、老婆”这一对夫妻称谓的产生,可以说是伴随“老”字这一虚化轨迹而来的。
起初“老”字是作为“老年的”这一意思,因此,“老公、老婆”最初的意思分别指“老年人的通称”“老年女性”。
至宋代,“老”字完全虚化,成为一个构词词缀,“老公、老婆”开始用于夫妻称谓。
这一带有亲昵意味的称谓是民间文化与情感合力打造的结果。
宋元时期,夫妻称谓出现了淡化社会政治等级的趋势,代表性的就有“娘子、太太”。
探其原因,一方面,民族的融合影响着中原的生活和思想,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萌芽开始缓慢发展,市民阶层由于新生力量的推动,渐渐在社会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主体意识,带来了民间文化的繁荣。
至明代,“老公、老婆”已是文人士大夫到普通老百姓通用的基本词汇了。
从某种程度也可以说,反映了人们追求男女关系平等的愿望。
[1]但这种愿望和当时的社会有本质上的对立。
由于封建思想仍旧占统治地位,社会等级制度和观念根深蒂固。
男尊女卑,夫尊妻卑的传统观念仍占主导地位。
“老公、老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要求,但落后的社会制度从根本上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
二、“老公、老婆”的退隐期至清代,“老公”增加了一个贬义义项,可以用来指“太监”。
配偶称谓语的语义演变
配偶称谓 语的语/演变张艳华(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摘 要:本文从历时与共时、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对配偶称谓语进行细致考察。
首先研究了各配偶称谓语的起源与历时发 展,接着研究了社会变迁对它们的影响,并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配偶称谓语语义演变社会变迁一、配偶称谓语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我们研究的配偶称谓语包括男子配偶称谓语“妻子”“爱人”“夫人”“老婆”“太太”“内人”和女子配偶称谓“丈夫” “爱人”“先生”“老公”。
其中“爱人”是男女配偶通用的。
下面就对它们的起源与历时演变做简单概述。
(一) 妻子“妻子”是男子配偶的古今通称。
上古时期,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妻子”最早是单音 词“妻”和“子”的连用,读音为“q !z "”,表示的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随着汉语词汇系统双音节化的发展,经常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逐渐融合凝固,“妻子”中的“子”逐渐由,最化为一个词 “妻”的 面,读音由上“z "”化为 ,“妻子”由一个语逐渐发展凝为一个词。
丁崇明(2005)认为“妻子”较明确地词汇化为一个表配偶称谓的词是在中古唐时期,如唐 的《 》:“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至宋朝时,“妻子”作为一个表配偶称谓语的词,因为前面 词,如南宋《简和》:“有个妻子 ,年。
”明清时期,“妻子”为配偶称谓语,在口语中 ,如《水浒传》《金瓶梅》《 》明 中较为大量地用“妻子”。
用“妻子”语, 面语中人们 是 崇 用“妻”表“妻子”。
崇明对 汉语和 汉语的语统 表明,“妻子”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妻”的优势地。
“妻子”作为男子配偶称谓语,语义比较单一,而且不带,, 。
“妻子”的这些历经时变,是生命力最强用面最广的男子配偶称谓语。
“妻子”为男子配偶的法律称谓,是与英语“wife ”对的称谓。
(二) 夫人“夫人”是男子配偶的古今尊称。
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级制度的建立,不同男 人的配偶要同的等级称谓,“夫人”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从_老公_老婆_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
从 老公 老婆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陈辉霞 萨丕尔说: 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
因此,作为婚姻关系称谓的夫妻间的称谓,也有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
老公 、 老婆 这对夫妻称谓词的词义演变就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
一从古至今,人们对妻子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从最初的 妇 、 妇人 、 妻 到代表一定等级的 夫人、太太 ,再到显示男尊女卑、带有鄙视色彩的贱称 妾、内人、内子、贱荆、贱累、贱内、荆人、山妻 等,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得到最好的体现。
同时还出现了平民化、大众化色彩的 妻子、老婆 等,这些称谓一直使用到今天,其生命力非常顽强。
从近代开始,又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称谓,如 爱人 等, 爱人 可指夫妻任何一方,可能是五四以后,从英语的lover翻译过来的意译外来词。
当然,对妻子的称谓还包括在方言中曾经出现或至今还在使用的一些称呼,如 媳妇、婆娘、娘子、堂客、屋里的、做饭的 等等。
指称丈夫的称谓与指称妻子的称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差。
在传统的差序格局中, 夫 被规定的地位和身份是 上 而 贵 ,这自然就要求称谓在认定时使用尊称、敬称。
男人是一家之主,这种地位通过妻对夫的称谓而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集中。
借用先秦时的 君 ,以及汉唐的 卿 、 郎 等来表示夫君,大抵没有脱离权力的痕迹。
最高的称谓是把丈夫当作所依赖的 天、所天 ,这则是源于对天的崇拜与敬畏。
学而优则仕 ,是古代文人的理想,也是为妻者对丈夫的共同要求。
因此, 官人、相公 等称谓则从泛指为官者而演化为丈夫了。
如果说, 官本位 是社会意识, 夫本位 是家庭意识,而妻子对丈夫的称谓则融合了社会和家庭两方面的意识。
良人 在 诗经 中就早已出现,在上古可以是夫称妻,后多用于妻称夫,但后来还可以表示 平民、良家子 等含义,使其语义负担重,最终被淘汰出局。
而 先生、丈夫 等尊称则源于时间,即年长。
对应于平民化的 老婆 ,相应地,就出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平民化的称呼 老公 。
从配偶称谓变化看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从配偶称谓变化看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者:黄璐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历史演变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男子配偶称谓———妻子、老婆、夫人、太太、爱人等词进行考察,并从语用的角度对这组词的搭配使用进行比较,从而考察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男子配偶;称谓;历史变化;文化内涵称谓,正如戴昭铭先生所说:“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地博物广,同一指称对象往往出现许多不同的称谓形式。
本文仅选取汉语称谓系统中男子配偶的一些称谓加以分析,进而审视其社会文化价值及演变规律。
一、妻和妻子在上古早期文献中,最早出现的表示男子配偶的词语包括“妻、妻子”。
上古有掳掠妇女以为配偶之俗,是为掠夺婚姻。
甲骨文‘妻’字即此掠夺婚姻之反映”。
在远古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丁兴旺与否关系到整个部落的兴衰存亡。
为了增强本部落的力量,男人们经常通过掳掠的方式来解决生育问题,增加人口。
被他们抢来的女性,被称为“妻”。
“妻子”是“妻”的变体,它的出现是古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的结果。
明确把“妻子”作为男性配偶称谓,大约是唐代的事。
汉代以后,‘子’用于并非指小的事物上,也就是从专指‘小’发展到泛指不一定‘小’的事物上时,‘子’的词义便虚化为某些事物的标记,即名词的词缀了。
“妻子”正是因为“子”的虚化,而词汇化成一个词的。
应用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软件对历代汉语 1087篇文献进行词频调查,发现在整个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妻子”的出现频率远低于“妻”。
直到“五四”以后,“妻子”才取代“妻”,占据主要地位。
二、夫人和太太上古早期,像“妇、妻”等男子配偶称谓并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等级制度渐次建立,有些称谓语一经产生就只能在特定阶层中使用。
典型的词语是“夫人”。
进入现代,夫人也被用来尊称一般人的配偶,而且,“夫人”较多用于正式场合。
从古到今对妻子称谓语的变化
从古到今对“妻子”称谓语的变化语言直接反映生活,称谓语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女性作为“妻子”这个角色在历代的称谓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
也可以找寻到女性的社会角色不断拓宽,社会地位总体不断提高的轨迹近期,随着电视剧《甄嬛传》以及各种宫廷古装剧的热播,情侣或夫妻间的称呼,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比如,男方可以称呼女方“小主”、“爱妃”可以自称为“朕”,而女方可以自称“本宫”“哀家”,称呼男方为“小X子”“圣上”等。
同时,一首筷子兄弟的《小苹果》火遍大江南北后,也对爱人间的称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人都会亲切地称呼自己的女友或妻子为“小苹果”。
以此看来,对于妻子这个角色的称谓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在不断的变化,深深地打烙着时代的烙印。
《易·序卦》云:“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夫妻关系对等级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夫妻是国家形成的基石,“夫妇有义”然后“父子有亲”,夫妻子女递代接续构成直系亲属,而夫妻的兄弟姐妹则衍生出旁系亲属,进而构成整个社会;另一方面夫妇关系又是人类伦常的始源,有夫妇后才能“君臣有正”。
整个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天然纽带而形成的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庞大系统。
而汉字是世界最古老文字之一,它积淀了汉民族特定的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
其中贯穿女性一生的女性称谓,超越了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反映了历代夫妻间的等级关系,更折射出整个社会结构。
先秦时期,社会上正确立新的秩序,当时有“男外女内”的格局,这种以性别分工的模式在封建社会不断发展巩固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了一种性别歧视的“合理存在”。
在此基础上,“夫为妻纲”的理念被大众所认同,还出现了特别针对的女性的“三从四德”。
由汉至唐,夫妻之间地位差距越来越大。
但封建社会还处于上升时期,有来自正面的力量的有效抵抗。
夫妻称谓对此也有所反映。
在指称妻子的称谓前开始添加含有褒义语素的语素,如“仁妻”、“贤妻”、“良妻”、“娇妻”等。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2013.05学教育92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蒋荔(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社会文化背景是语言演变的推动力,不同的文化有其不同的称谓习惯和方式,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底蕴。
本文依时间顺序,对配偶称谓进行追根溯源,研究配偶称谓其意义随着时代不同而产生的演变及其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配偶称谓;社会文化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
”作为标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的称谓语当然也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①。
尤其是汉语配偶称谓,它是社会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有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不仅可用来确定、约束夫妻间的地位和角色,还折射出了社会结构、历史文化变迁的时代风貌。
在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复指与积淀之后,它已成为使用最普遍、内容最丰富、最具情感和变化的语言单位。
一、旧时期的配偶称谓农业宗法社会中,夫妻关系对等级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指称夫与妻的称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差。
“夫”是处在“上”而“贵”的地位的,自然要尊称以示敬畏;而“妻”被定义为“下”而“贱”,只可用荆妻、宗妇等谦称、卑称来规约。
早期的婚姻是为了维持井然的嫡庶秩序和经济生存的工具。
人们重视的仅是家族的扩大与延续,一夫多妻的婚姻模式在我国古代维持了很长时期,这是古代宗法制的本质。
秦汉时期,形态观念正在转变期,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但婚姻制度仍不甚规范,出现了“夫出妻”、“妻弃夫”等现象。
前夫、故妻等表明离异状态的称谓语在一时期尤其是汉代频繁出现。
随着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大融合,儒术的独尊地位被撼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夫妻间少了些严格的封建礼制的束缚,男女地位比较平等。
隋唐时期,统治阶级进一步推行开放政策,并初步确立了“三纲”思想,这使得传统妇女的贞节观限制得以突破,妇女在婚姻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自由。
“妻子”作为称谓语的情况逐渐变多,《新婚别》载:“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年轻女性称谓的嬗变与社会文化
年轻女性称谓的嬗变与社会文化作者:郭雨欣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3期内容摘要:不同时期流行的年轻女性称谓往往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年轻女性称谓的嬗变也受到社会文化演变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国家政策、外来文化传入、大众文化兴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行的年轻女性称谓也在不断变化,折射出不同时代使用者复杂的文化心理和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
关键词:女性称谓社会文化变化所谓“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分角色的称呼。
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①,由此可见,称谓的嬗变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时期流行的对于年轻女性的称谓或多或少都反映了其所流行的时代的文化特点,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于年轻女性的称谓的出现和消失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心理。
一.正在消失的“姑娘”、“闺女”和“丫头”“姑娘”、“闺女”和“丫头”作为年轻女性的称谓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它们曾经也流行过,然而正在渐渐消失。
以“姑娘”为例,有调查显示,某省会城市中年轻女性对于“姑娘”这种称谓的认可度已经降低,更倾向于他人用“美女”、“女士”这类称谓来称呼自己;而喜欢称呼年轻女性为“姑娘”的人群也多为中老年人②。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以“姑娘”为首的这类年轻女性称谓的消失,与人们对于称谓的新鲜性的追求相关。
特别是在当前的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日新月异,能够彰显个性的称谓比比皆是,如当前流行的“萌妹子”、“软妹子”、“女神”、“女汉子”等;连“美女”这一带有褒义的年轻女性称谓都已被泛化,遑论“姑娘”、“闺女”、“丫头”这类平淡且带有乡土气息的年轻女性称谓。
由此可见社会文化对年轻女性称谓嬗变的影响。
二.泛化与异化:“美女”和“小姐”目前关于“美女”和“小姐”这两个曾经流行的年轻女性称谓分别的泛化和异化的研究已经较多。
关于“美女”这一称呼语的泛化,有研究者指出,这与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增加的环境中,人们审美心理的日渐增强和多元化相关,并且也与网络时代的推动相关③;关于“小姐”这一称呼语的异化,则源于性工作者增加和国内“扫黄”政策的影响。
简论汉语夫妻称谓的演变
简论汉语夫妻称谓的演变摘要]汉语夫妻称谓的演变,需要从社会伦理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伦理因素与社会结构的不同,会对夫妻间的称谓产生影响,封建等级制度所造成的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社会结构,使得夫妻称谓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民主社会的到来,女性地位提高,夫妻称谓也趋于平等。
[关键字]夫妻称谓、演变历程、伦理体现、社会结构、影响一、汉语夫妻称谓演变状况古时的人们较早已经给夫妻之间界定了相应的称呼。
据统计,在上古时期,甲骨文中,表示夫妻称谓的单音节字有:妃、妻、妇、内、室、妾、夫、良、伯、君、子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撼动,夫妻间因此少了些严格的封建礼制束缚,回归到了比较纯真的婚姻状态,男女地位趋于平等。
出现了一些对妻子赞美、颂扬之义的称谓词语,如娇妻、贤妻、良妻等。
隋唐时期,统治阶级有着开放政策,顺乎人情与国势,使妇女在婚姻方面有一定的自由。
在指称妻子的称谓词前添加的语素也大都是含有褒义的。
宋元明清时期,封建集权加深,蔑视性的称谓语增多,如浑家、山妻、荆妻、贱内、贱累等。
封建社会晚期,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景象突现,社会主体意识形态的变异,世俗文化占有重要地位。
夫妻称谓语上主要表现在“老公”“老婆”这一类俗称的出现,显示了回归平等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了《婚姻法》,“爱人”成为新称谓的典型代表,使平等思想得到很好的贯彻,这一个新的汉语夫妻称谓系统确立起来,汉语夫妻称谓有了革命性的变革。
二、夫妻称谓社会伦理的蕴含在古汉语中,“伦”的常用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伦”指的是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人与人之间总的道德规范。
《孟子?滕文公上》有“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夫妻关系自然会受到伦理的约束,通过其称谓可以较直观的看出不同时期的伦理文化。
(一)封建伦理在夫妻称谓中的体现:1.夫妻称谓中制约性社会伦理蕴含儒家历来提倡“发乎情,止乎礼”,讲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从女性称谓语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女性称谓语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女性的不同称谓语,以杨应芹、诸伟奇的《古今称谓词典》中女性称谓词为材料,通过人们对女性称谓语从古至今的变化的研究,探讨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对于女性称谓语体系发展的影响,揭示传统文化对于称谓语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女性亲属称谓语夫妻称谓语社会称谓语传统文化引言“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了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它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
”[1]称谓语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对女性的称谓语表现的尤为明显。
从古至今,人们对女性称谓语的变化都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是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社会现实,女性称谓语中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女性称谓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亲属称谓语与宗法制度亲属称谓是一定亲属制度产生的文化符号,它反映了人们在这种亲属制度下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亲属制度,进而衍生了不同的亲属称谓语。
女性的亲属称谓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同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也在人们对女性的称谓语中有所反映。
原始时代,男女一同采集、捕捞,人们并没有“男强女弱”的思想意识。
直到农耕时代,男性在农耕、狩猎等方面逐渐显示出了体力的优势,男性逐渐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与之相反,女性在社会中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就产生了“男强女弱,重男轻女”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古代是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汉语的传统称谓语带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和身份的规定性,即使是亲人之间也要受这种等级的制约。
在家庭关系中,特别是封建社会上层的家庭,对于女性的称谓语充分的体现了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社会现实。
在家庭关系中,表现女性家庭地位的称谓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女性的自称,比如在士大夫家庭中,女性多自称“贱妾”或“妾身”,一是子女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子女对男性(父亲)的称呼没有差别,但是对于女性(母亲)的称呼则有差别。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汉语配偶称谓是指在中国古代和现代汉语中,用于称呼自己的配偶的称谓,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称谓的形式和使用方法也发生了演变和变化。
本文将从历时的角度出发,探究汉语配偶称谓的演变历程。
一、古代汉语中的配偶称谓在古代汉语中,男女配偶称谓有别。
夫妻间互称“夫”、“妇”,或称“夫子”、“夫人”,“夫妻”则是双方互称的代称。
如《诗经·小雅·节南山》:“夫妇从军,虽无老成。
” 在古代,夫妻间的称呼还有一定的等级之分,如:“君”、“夫君”、“三公夫人”、“郡君”等。
另外,在古代汉语中,夫妻间还流行一种互换名字称呼的方式,通常男方称呼女方为“家”或“内”,而女方则称呼男方姓氏或字号。
二、近代汉语中的配偶称谓随着时代的变迁,近代汉语中的配偶称谓也发生了改变。
在清朝时期,前妻或丧偶后再娶的妻子被称作“续弦”,而已婚女性则称作“婆娘”或“奶奶”,已婚男性被称为“公子”。
在民国时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夫妻称谓开始出现女性与男性相同的“夫妇”称呼方式。
在新中国成立后,再婚男女开始称呼自己的爱人为“伴侣”、“伴”、“伴儿”等称谓,而传统称呼则渐渐被淘汰。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价值观的转变,在现代汉语中,“夫妻”、“夫妻俩”等称呼方式大量出现,逐渐取代了“夫妇”这一用词。
并且,同性恋婚姻也在逐渐受到法律和社会的认可,因此在现代汉语中,“配偶”或“伴侣”这样的称呼也在增加。
三、汉语配偶称谓的变革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汉语配偶称谓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传统观念的深刻变迁。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夫妻之间的称呼方式一直存在着严格的性别分工和等级制度。
但是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中,妇女地位逐渐提高,夫妻间的互相关爱尊重也越来越被强调。
由此,传统的夫妇间称呼方式开始逐渐被现代化的“夫妻”、“伴侣”这样的称呼所取代。
在现代社会中,妻子和丈夫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家庭依附关系,将关注点转移到双方的共同生活和个人需求上,配偶这一称谓的转变从侧面展示了两性关系及婚姻关系的空前多元化和平等化的趋势。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夫妻称谓的变化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夫妻称谓的变化作者:马婷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7期【摘要】中国夫妻称谓十分丰富生动,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精华的沉淀,折射出优秀文化的光辉。
我国传统繁文缛节,到今天这个开放的大环境下显得不那么协调了,这时就必须去改变,去适应。
夫妻称谓的变化,跟随着时代与时俱进的步伐。
一种和谐、平等的新型夫妻关系成为社会主流。
【关键词】夫妻称谓;文化;差异一、夫妻称谓的变化、发展古今对丈夫的称谓:丈人、君、良人、夫君、郎君、外子、官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那位老板、外面人、那口子、男人、老伴、老头子、爱人、老公、老爱等。
古今对妻子的称谓: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如下: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内人,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
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
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荆妻,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
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太太,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
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媳妇儿,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娘儿们、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家里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老伴儿,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老婆,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二、造成古今夫妻称谓差异的原因(一)婚姻制度1、一夫多妻是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之一。
从古代的后宫佳丽、三妻四妾到建国前期的姨太太,女性的地位极低,几乎是没有话语权的,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属品。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并实行的《婚姻法》彻底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纳妾以及无视妇女权益为特征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新的婚姻家庭制度。
古代女子各阶段的称呼
古代女子各阶段的称呼古代社会对于女子的称呼十分重要,不仅反映了尊卑等级之别,也与妇女的成长、地位及身份息息相关。
从幼年到成年,女子经历了多个称呼的转变,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本文将分别介绍古代女子各个阶段的称呼与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一、穿越时空:幼儿期古代女子的幼儿期一般从出生到7岁左右。
在这一阶段,女婴刚刚降生,人们常常用“襁褓中儿”“吃奶娃娃”等称呼来形容。
这一称呼烘托了女婴的稚嫩和依赖性,也体现了儿童保育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二、文修齐礼:少女时期女儿长大后进入了青春期,这一称呼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古代人常常以“才女”“女弟子”等词汇来形容少女时期的女子。
这一阶段,女子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礼仪和文修等,为将来的成年生活做准备。
作为女性,她们往往需要注重自身修养和教养,以适应家庭和社会的期待。
三、出嫁为妇:新娘与新妇女子进入成年后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出嫁为妇。
婚姻对于女子来说是一种重大转变,因此称呼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在婚姻之前,女子被称为新娘,这时她们身着华美的礼服,步入新婚的殿堂。
待过了三年之后,女子将被称为新妇,意味着她已经逐渐适应了婚姻生活,成为家庭的一员。
四、母仪天下:妻子与母亲女子在婚姻之后,不仅仅扮演妻子的角色,还要成为母亲。
在古代社会,女子的最终追求之一就是成为贤良淑德的妇女和母亲的楷模。
妇人在家庭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这个阶段,女子的称谓被改为“夫人”“宜人”等,强调了她们的家庭责任和品德修养。
五、晚年赋闲:贤妇老夫人当女子年事渐高,并且不再承担繁重家庭责任时,她们将被尊称为“贤妇老夫人”。
这一表示了对于年长女性的尊重与敬意。
贤妇老夫人所承载的是家族的荣誉和传统,她们的言行举止往往被认为是家族的典范。
她们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为后代传授道德、文化与精神支持。
古代女子各阶段的称呼不仅仅是对于个人身份的定义,更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看法和要求。
尽管时代已经变化,女性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是对女性的尊重和关注仍然是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妇女地位的演变和文化反映
妇女地位的演变和文化反映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人类社会也越来越注重平等和人权。
其中,妇女地位的演变便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妇女的地位、权利和角色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早期的被动角色到现在的平等地位。
这个变化对文化的塑造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妇女地位的演变过程。
在过去,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她们的角色被限制在家庭生活中。
在这个时期,妇女没有工作的权利,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也没有投票的权利。
这种持续了数百年的不平等状态使妇女们沮丧和无助,也成为了很多作家和文化人的灵感来源。
在文学作品和电影中,女性经常被描绘成无能和被动的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妇女们开始争取平等的权利。
在欧美国家,妇女开始争取公民权利,包括投票、工作和教育机会。
这些权利的争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最终妇女们获得了他们应得的平等地位。
在文化中,这些变化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在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开始扮演积极进取、独立自主的形象,她们开始更加拥有个性和能力。
然而,妇女地位的演变并非完全平稳,并且在不同地区取得的进展也存在差异。
在一些地区,妇女的地位仍然十分落后,比如非洲和中东等地区。
在这些地区,妇女很难获得教育和工作机会,而且传统的角色模式对女性的限制十分严格。
由于文化的影响,这些地区的文学和电影作品也反应了妇女的角色被限制的状态。
然而,现在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也逐渐被开放和自由化,更多多元化的文化元素被引入到这些地区。
在电影和文学中,女性角色开始更加强调独立自主、自信和进取的特点。
同时,社交媒体的出现为女性传递更大的平等信念提供了渠道。
妇女在网络上可以分享她们的故事,展示她们的能力和个性,并借此鼓励其他女性,传递能量和支持。
总的来说,妇女地位的演变在文化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文艺作品代表着一国文化的精神,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而随着人权和平等观念的普及,艺术作品的内容也不再受到限制,个性和多元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汉语配偶称谓的演变史可以追溯至古代。
汉语配偶称谓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生了很多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在本文中,我们将了解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一、古代汉语配偶称谓在古代汉语中,配偶称谓是很难确定的。
在先秦时期,男性配偶通常被称为“妻”,而女性配偶则被称为“夫人”。
然而,在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改良,男性开始采用“夫”作为自己的称谓,而女性则开始使用“夫人”作为自己的称谓。
到了汉朝,一些男性使用“夫婿”来称呼自己的妻子。
在唐朝,夫妻之间开始使用“夫君”和“妻子”之类的称谓。
这些称谓流传至今,被广泛使用。
二、近代汉语配偶称谓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汉语配偶称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汉语已经取消了古代的“妻”和“夫人”称谓,并使用了更加平等的称谓,如“丈夫”和“妻子”。
在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大量的社会变革和政治革命,因此,汉语配偶称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使得“父亲”、“母亲”这些称谓成为了更加常用的词汇。
此外,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传统的男权制度仍然存在着,因此,有些男性依然更习惯使用“老婆”而不是“妻子”来称呼自己的配偶。
在21世纪,人们在使用配偶称谓方面更加注重表达情感和亲密关系。
例如,一些人会使用“宝贝儿”、“亲爱的”等称谓来表示对配偶的爱和关爱。
这些称谓虽然不正式,但被许多人所接受和喜爱。
总之,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反映了中国文化、社会和政治的变迁。
在中国,人们对称谓的使用十分严肃和谨慎,不同的称谓通常在不同情境下使用,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关系。
在未来,汉语配偶称谓的演变还将继续。
从_老公_老婆_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
从 老公 老婆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陈辉霞 萨丕尔说: 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
因此,作为婚姻关系称谓的夫妻间的称谓,也有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
老公 、 老婆 这对夫妻称谓词的词义演变就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
一从古至今,人们对妻子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从最初的 妇 、 妇人 、 妻 到代表一定等级的 夫人、太太 ,再到显示男尊女卑、带有鄙视色彩的贱称 妾、内人、内子、贱荆、贱累、贱内、荆人、山妻 等,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得到最好的体现。
同时还出现了平民化、大众化色彩的 妻子、老婆 等,这些称谓一直使用到今天,其生命力非常顽强。
从近代开始,又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称谓,如 爱人 等, 爱人 可指夫妻任何一方,可能是五四以后,从英语的lover翻译过来的意译外来词。
当然,对妻子的称谓还包括在方言中曾经出现或至今还在使用的一些称呼,如 媳妇、婆娘、娘子、堂客、屋里的、做饭的 等等。
指称丈夫的称谓与指称妻子的称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差。
在传统的差序格局中, 夫 被规定的地位和身份是 上 而 贵 ,这自然就要求称谓在认定时使用尊称、敬称。
男人是一家之主,这种地位通过妻对夫的称谓而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集中。
借用先秦时的 君 ,以及汉唐的 卿 、 郎 等来表示夫君,大抵没有脱离权力的痕迹。
最高的称谓是把丈夫当作所依赖的 天、所天 ,这则是源于对天的崇拜与敬畏。
学而优则仕 ,是古代文人的理想,也是为妻者对丈夫的共同要求。
因此, 官人、相公 等称谓则从泛指为官者而演化为丈夫了。
如果说, 官本位 是社会意识, 夫本位 是家庭意识,而妻子对丈夫的称谓则融合了社会和家庭两方面的意识。
良人 在 诗经 中就早已出现,在上古可以是夫称妻,后多用于妻称夫,但后来还可以表示 平民、良家子 等含义,使其语义负担重,最终被淘汰出局。
而 先生、丈夫 等尊称则源于时间,即年长。
对应于平民化的 老婆 ,相应地,就出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平民化的称呼 老公 。
夫妻称谓的历时演变过程及相关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夫妻称谓的历时演变过程及相关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夫妻称谓是指表示夫妻身份关系的称呼,随着社会的发展,夫妻称谓也在不断演变变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双方结婚后,女方将改称之前未婚时的姓氏为男方的姓氏,夫妻的称呼则为“夫妻”、“夫君妻子”、“夫人”等。
而在现代社会,夫妻称谓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和灵活,除了传统的称呼之外,还出现了“老公”、“老婆”等亲昵的称呼方式。
夫妻称谓的变化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同时,夫妻称谓的选择也可能受到性别、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夫妻称谓的历时演变过程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多样性,也能够为今后社会文化转型和家庭关系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问题与目标1、研究问题夫妻称谓的历时演变过程及相关因素是什么?2、研究目标(1)探究夫妻称谓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现状。
(2)分析夫妻称谓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提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夫妻称谓的建议和改善方案。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和质性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和调查报告,了解夫妻称谓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对现代社会中的夫妻称谓进行归纳和总结。
实证研究法: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夫妻称谓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究夫妻称谓选择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而得出一些客观的结论。
质性研究法:通过深入访谈和重点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对夫妻称谓选择的态度和文化观念,以此来补充和细化问卷调查的结果。
四、研究内容(1)夫妻称谓的历史演变过程。
(2)现代社会中夫妻称谓的选择方式及其原因分析。
(3)夫妻称谓变化的影响因素。
(4)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夫妻称谓建议和改善方案。
五、预期结果(1)对夫妻称谓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现状有更深入的认识。
(2)发现夫妻称谓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为今后社会文化转型和家庭关系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配偶称谓语的语义演变
配偶称谓语的语义演变作者:张艳华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21期摘; ;要:本文从历时与共时、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对配偶称谓语进行细致考察。
首先研究了各配偶称谓语的起源与历时发展,接着研究了社会变迁对它们的影响,并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配偶称谓语; ;语义演变; ;社会变迁一、配偶称谓语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我们研究的配偶称谓语包括男子配偶称谓语“妻子”“爱人”“夫人”“老婆”“太太”“内人”和女子配偶称谓“丈夫”“爱人”“先生”“老公”。
其中“爱人”是男女配偶通用的。
下面就对它们的起源与历时演变做简单概述。
(一)妻子“妻子”是男子配偶的古今通称。
上古时期,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妻子”最早是单音词“妻”和“子”的连用,读音为“qī zǐ”,表示的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随着汉语词汇系统双音节化的发展,经常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逐渐融合凝固,“妻子”中的“子”逐渐由实而虚,最后虚化为一个词缀附加在“妻”的后面,读音由上声“zǐ”弱化为轻声,这样“妻子”由一个短语逐渐发展凝固为一个词。
丁崇明(2005)认为“妻子”较明确地词汇化为一个表配偶称谓的词是在中古唐代时期,如唐杜甫的《新婚别》:“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至宋朝时,“妻子”作为一个表配偶称谓语的词已相当成熟,因为前面出现了数量词,如南宋《简帖和尚》:“有个妻子杨氏,年二十四岁。
”明清时期,“妻子”作为配偶称谓语,在口语中已大量出现,如《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小说中都较为大量地使用“妻子”。
但用“妻子”多见于口语,书面语中人们还是一直崇尚用“妻”表“妻子”义。
丁崇明对古代汉语和近现代汉语的语料统计结果表明,“妻子”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完全战胜“妻”的优势地位。
“妻子”作为男子配偶称谓语,语义比较单一,而且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不尊也不卑,不俗也不雅。
“妻子”的这些特点使之历经时代变革,依然是生命力最强使用面最广的男子配偶称谓语。
从《世说新语》夫妻称谓的零距离看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文化 史上 大发 展 、 大 繁荣 的时 期 。《 世说新语 》 作 为一 部记 述魏 晋 人 物 言谈 轶 事 的 的笔 记 小 说 , 对 研 究 魏 晋 女 性 具 有 重 要 的 参 考 价 值 。《 世说 新语 》 共 分 三 十六 门 , 一 千一 百三 十余条 , 其 中 涉 及 夫 妻 称 谓 的约 有二 十条 , 所 占 比例 极 少 。数 量 虽 少 , 质 却极 精 , 如 点点 碎 金散 落各处 , 折 射 出魏 晋 女 性 特
夫 妻称 谓是 最 能 表 现女 性 思 想 、 男 女 间 亲 密 程 度
度低 , 作 品 出产数量 远 远 比不上 同时代 的男 性 , 加
上 流 传 过 程 中 的 自然 淘 汰 和 人 为 舍 弃 , 还 有一 些
的称 谓 类 别 。研 究 夫 妻 称 谓 的 流 变 以 揭 示 古 代 社 会女 性 的思 想 心理 状 况 、 分 析 古 代 女 性 意 识 的 觉 醒 与变 化不 失 为一个 可靠 的方 法 。
2 0 1 4年 8月
郧 阳 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Yu n y a n g Te a c h e r s Co l l e g e
Au g. 2 01 4
第3 4卷 第 4期 Fra bibliotekVo 1 .3 4 No. 4
从《 世说 新语》 夫妻称谓 的零距 离看 中 国古 代 女性 意 识 的觉 醒
古 代女性 长期 处 于 受 压 制 的 地 位 , 整 体 受 教 育程
中的称 谓 词是 一套 稳定 、 可靠 的系 统 , 可 以 被 视 为
研 究 当 时 社 会 意 识 的 活 化 石 。男 女 称 谓 分 为 夫 妻
汉语夫妻称谓解读
汉语夫妻称谓解读摘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称谓语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它可能是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
而具体的称谓方式又取决于文化、社会、教育等诸多因素。
汉语夫妻称谓的变化,需要从社会和文化上来理解。
社会结构不同,夫妻双方在其中的身份、地位不同,称谓在变化走向上也表现出不同的跟进。
本文仅选取部分大家耳熟能详的夫妻称谓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夫妻称谓社会制度等级观念引言:在家国一体的传统社会中,夫妇关系历来受到为政者的重视。
“男女有别”之后,就论“夫妇有义”,而后才谈“父子有亲”、“君臣有正”。
因此,对夫妻关系进行规约和确认的符号之一-------汉语夫妻称谓,也有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
任何事物只要承认发展,就有时代、过程的问题。
汉语夫妻称谓也是如此。
追寻它的变化轨迹,时间仍是一个基本的线索。
沿着由古至今这条时间的轴线,可以看到汉语夫妻称谓的变化过程。
社会制度和等级观念的变迁,正是解读汉语夫妻称谓变化的关键所在。
一、丈夫的称呼及文化渊源(一)良人古时叫丈夫“良人”。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二)郎所以再后来就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
“郎”就代表丈夫。
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
(三)郎君但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
于是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
(注:“娘子”一词最早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
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
)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妻子称谓的演变看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对妻子的称谓,从古至今因为社会变革的原因不断发展变化,出现了大量异名同指的现象,这些称谓本身是社会信息的载体,本文从历时角度进行了梳理。
标签:妻子;文化
妻子,作为男性的配偶,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亲属称谓作为生活中常用的基本词汇有其稳定的一面,同时,因为社会变革的原因,又有发展的一面。
在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中,虽指称的对象没有改变,但是语言中的称谓却源源不断地出新,出现大量异名同指的现象。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对妻子的称谓多达几十种,这些称谓不仅具有指称作用,更是社会信息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笔者拟从历时的角度来梳理“妻子”称谓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文化。
一、先秦时期
先秦文献中出现的指称男子配偶的词有“妻、后、夫人、孺人、妾、内、内子、妇、良人”等。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剩余产品的掠夺,出现战争,这时男子先天的优势就显现出来。
男子成了战争的主要力量。
妇女在社会中的支配地位被逐渐替代。
社会由上至下的纵向结构中,丈夫的身份、地位不同,他们的妻子也相应有不同的称谓,如天子的正室称为“后”,诸侯的嫡妻称“夫人”,大夫的嫡妻称为“孺人”,士庶人的妻子才称为“妻”。
这些称谓中体现了先秦社会中女子因为丈夫身份的不同而出现等级的差别。
“妾、内、内子”这些称谓,则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中国以农立国,自数千年前以降,农业都是我国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农业社会首重劳力,而作为主要人力资源之男丁,就显出了其重要的社会价值,于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情况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
自此,男性的社会地位日渐凌驾于女性之上,而“男尊女卑”的观念也愈见明确和清晰,“内、内子”体现了“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
男外女内,起初只是社会劳作的一种自然分工,但是发展到森严的等级社会,体现的不仅仅是社会分工,而是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别,男子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女子几乎只禁锢在家庭这个小小的范围内,逐渐地,女子丧失了社会价值和地位,“内”凸显的是女子家庭中的职责和义务,更多的是对女子的一种歧视。
“妇”可以指称贵族的妻子,如《诗经·大雅·思齐》:“思媚周姜,京室之妇。
”周姜,即太姜,是古公亶父的妻子。
也可以指称一般庶民人的妻子,如《诗经·豳风·七月》:“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
这个时期比较例外的是“良人”这个称谓。
“良人”是一种爱称,夫妻可以互称,既可以称妻子,也可以称丈夫。
如《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
指的就是丈夫对妻子的称谓,毛传曰:“良人,美室也。
”这在等级森严的前秦时代是一抹亮色,相比较上层社会贵族女子,下层的女性受到的约束相对少些,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对自身独立意识的追求。
总之,在先秦时代,对“妻子”的称谓分类细致,有着明显的等级色彩,反映了在宗法制严苛的等级社会一种尊卑有序的文化氛围。
二、汉唐时期
这时期指称男子配偶的词语有“拙妻、山妻、荆妇”等谦称和“德配、令室”等尊称,指称对方的用美好的,赞誉的词,指称自己的却是谦卑的,甚至是丑陋的,对比来看,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卑己尊人的传统。
对这时期比较特别的是“卿”这个称谓,“卿”甲骨文作,它的本义是两人面对面进餐,最早是指天子或诸侯的高级官员,后引申为帝王对官员的爱称,后又引申为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后成为夫妻间的爱称,如《世说新语·惑溺》:“王安丰妇,常卿安丰。
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
’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这种现象缘于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乱,民族间战乱频繁,传统儒学趋向式微,思想文化领域再度出现争鸣,传统礼教对夫妻的束缚有所松动,夫妻之间比较平等,才出现了如此平等、充满感情的称谓。
三、宋元明清时期
这个时期在汉唐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更多对妻子的谦称:贱妻、贱房、贱累、贱室、贱荆、拙妇、拙荆、拙妻、山妻、山荆等。
宋元明时期,程朱理学主张女子需绝对服从丈夫,把夫纲与君纲、父纲并立为三纲。
夫纲是中国专制社会中处理夫妇关系的准绳。
男尊女卑观念经过二程的发挥,显得更为专制,并成为束缚广大妇女的沉重精神枷锁。
妻子对男人来说是一种附属品,是负累,“贱妻、贱房、贱累、贱室、贱荆、拙妇、拙荆、拙妻、山妻、山荆”等谦称把女性的卑微刻画得入骨三分。
这个时期出现的指称妻子的称谓还有“浑家、太太、娘子、老婆”。
“浑家”在宋话本、元杂剧、明清小说中较为常见。
如:《喻世明言》:“蒋兴哥人才本自齐整,又娶得这房美色的浑家,分明是一对玉人,良工琢就,男欢女爱,比别个夫妻更胜十分。
”“太太”,明清时期指称官员夫人或长辈妇女。
如:《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虽然安老爷不善经理家计,仗着这位太太的操持,也还可以勉强安稳度日。
” “娘子”宋代之前,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如唐代韩愈《祭女挐女文》:“维年月日,阿爹阿八使汝奶以清酌时果庶羞之奠,祭于第四小娘子挐子之灵。
”大约到了宋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如果他不在家,你见见他的娘子。
”明陶宗仪《辍耕录·妇女曰娘》:“都下自庶人妻以及大官之国夫人,皆曰娘子。
”说明当时不分尊卑,官员庶民的妻子都可称娘子。
老婆,最初指的是年老的妇女,后来“老”虚化为词头,“老婆”就成了妻子的指称,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一
个小老公,早晚同赴京师也。
”
四、新时期
民国时期作为新旧社会的过渡,这个时期指称妻子的称谓很多仍然沿用过去的,如“太太,夫人,贱内,内人”等,随着民主思潮不断涌现,人们接受新文化程度的加深和范围的推广,和港澳台、外籍华裔的文化交流,“太太”的称谓成为人们对朋友间已婚女子的敬称,而且从广泛性来说似乎已更少含有什么官职的味道,变得更平民化了。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普遍沿用“妻子,女人”等称谓,这个时期出现的一个新词是“爱人”。
它最初指的是恋爱的对象,逐渐过渡到指称进入婚姻状态的夫妻,既可以称丈夫,也可以指称妻子。
既表达了感情的亲密,也体现了夫妻平等的关系。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更新,人们的审美情趣逐渐高雅,一些封建社会使用的一些称谓重新被人们使用,如“夫人”,多用于中上层、文化比较高的已婚妇女,社会下层百姓普遍使用“老婆、媳妇”非正式的场合还用“掌柜的”、“领导”、“宝贝”等带有戏谑性的称呼,带有很明显的轻松、愉快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吉凤娥.汉语夫妻称谓古今嬗变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6.
[2] 郭艳玲.夫妻称谓的历时演变过程及相关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