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叶天士肝胃同治七法

合集下载

叶天士医案评析

叶天士医案评析
白旋复花 钉头代赭 茯苓 半夏 淡附子 淡干姜
按:嗜酒导致脾阳受伤日久,则平素溏便可知。然后饥饱劳役损伤胃阳,因而嗳气不畅。不畅者,嗳气复不能大口而出,故为“格拒在乎中焦”。日久溏便故以附子温阳,寒湿格拒故以干姜通阳解结,加入茯苓以分利阴阳,引阳入阴,此皆为用药常法。
9.徐
噫气不爽,食后甚。
5.某(五一)
食谷不运, 腕胀呕恶,大便不爽,脉弦色黄。此胃阳式微,升降失司使然。法当温通阳气:
吴萸(八分) 半夏(三钱)荜茇(一钱) 淡干姜(一钱) 生姜汁(五分) 广皮白(一钱半)
按:脘胀呕恶,大便不爽,是胃阳虚弱而水湿阻滞,胃气失降,故以半夏、陈皮宽胸降逆,荜拨温胃,吴茱萸通阳,干姜劫水,生姜汁通便滑肠。
煨姜
按:壮年形伟,自不应阳虚,而“恶闻秽气,食入呕哕”者,偶然感受秽浊寒湿之邪气也,病在于胃府,故云“此病理之标”,以明体质本不当如此。本方以藿香化浊止呕,砂仁草果芳香化湿降气,厚朴陈皮燥湿理气消胀,丁香温中止呕,荜拨散寒止痛。大抵以上药物,均有温中化湿理气作用,而藿香草果均以化浊僻秽止呕见长,,而草果燥烈尤甚,又可以消果积化寒湿痰饮。砂仁则性情较为温和,虽然可以燥湿而不辛烈耗气,功可降气而直入于肾故可安胎。丁香长于降气,故以止呕止呃为优。荜拨为未成熟的果实,蓄势违发,故其疏泄理气之力尤强,临床应用以止痛为选。本案虽然未提及胃痛,以方测证,当有此证。二诊燥湿理气已获效,改以温润法。
生白术 茯苓 新会皮 半夏曲 益智仁 浓朴 生姜
按:此案属噎证。胃阳虚而湿浊阻滞,故以外台茯苓饮化裁,湿浊阻滞,实证为主,故去人参,加半夏厚朴,又加益智仁者,益智仁具有芳香化湿,开胃进食,温脾散寒等功能。此药《秘录》称“止呕逆”,诸子皆降,温阳而又有通降作用,故为叶氏温阳健脾诸方所常用。温阳健脾法

叶天士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

叶天士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

叶天士脾胃分论简介叶天士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脾胃分论的理论。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其功能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叶天士通过对脾胃的病理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与其他医家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组方,对于中医脾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产生了重要影响。

脾胃分论的基本观点叶天士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核心器官,其功能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他指出脾主运化水谷之精气,胃主受纳水谷之物。

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调理脾胃功能成为治疗许多常见疾病的关键。

理论基础1.脏象学说:中医学将人体内脏器官比喻为天地五行的象征,脾胃被归为土脏。

叶天士认为,脾胃是人体的“中央之官”,在整个气血运行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2.气血理论:叶天士强调气血充盛与否对于脾胃功能的影响。

他认为,气血不足会导致脾胃功能减退,从而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

3.寒湿邪气理论:叶天士认为,寒湿邪气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

他提出了一套针对寒湿邪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组方。

病机分析与治疗方法1.脾虚湿困型:此型疾病常见于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情绪波动等因素引起的脾胃功能失调。

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苔厚重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健脾化湿、温中散寒等。

2.肝郁化火型:此型疾病常见于长期情绪不稳定、过度劳累等因素导致的脾胃功能失调。

表现为胸闷、口苦、大便干燥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疏肝理气、清肝泻火等。

3.脾胃虚寒型:此型疾病常见于长期饮食寒凉、寒冷环境等因素引起的脾胃功能减退。

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畏寒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温中散寒、补脾健胃等。

4.湿热蕴结型:此型疾病常见于长期饮食油腻、暴饮暴食等因素引起的脾胃湿气积聚。

表现为口苦咽干、大便黏滞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清湿泻火、健脾化湿等。

药物组方叶天士根据不同类型的脾胃失调,提出了一系列药物组方,如:1.保和丸: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疾病,包括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叶天士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

叶天士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

叶天士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叶天士(1744-1812年),字在初,号无底居士,清代著名医药家。

他的著作《分论补遗》中涉及了医药学的多个方面,其中脾胃分论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叶天士的脾胃分论主要涉及到了脾胃的生理与病理状况、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以及脾胃的治疗方法。

首先,叶天士阐明了脾胃的生理特点。

他认为脾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消化吸收和气血生成的重要器官。

他指出,脾主运化水谷之精微,胃主受纳脾精并进行初步消化。

脾肌病水湿停滞时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出现脾虚消化不良的症状。

其次,叶天士详细描述了脾胃的病理状况。

他将脾胃分为虚实两种状态,虚包括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等,实包括脾湿、脾寒、脾热等。

他认为脾胃病常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以及外邪侵袭等原因引起。

他指出,脾胃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等有密切关系。

叶天士还阐述了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他认为脾胃是各脏腑的源头,脾胃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

他强调脾胃与肺、肝、心、肾等脏腑的协调关系,指出这些脏腑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他认为,不同脏腑的病变往往与脾胃失调有关,治疗脾胃病可以达到调整整体脏腑功能的目的。

叶天士的脾胃分论还包括了对脾胃病的治疗方法。

他强调调治脾胃、健脾和胃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原则和方剂,如健脾和胃、行气活血、利湿退火等药物方剂,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脾胃疾病。

他还强调养生之道,主张饮食起居要有节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志不遂。

总之,叶天士的脾胃分论主要内容包括脾胃的生理特点、病理状况、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以及治疗方法。

他对脾胃疾病作了详尽的描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和药物方剂。

他的脾胃分论对于中医脾胃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较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叶天士“肝—胃”学术思想探析

叶天士“肝—胃”学术思想探析

叶天士“肝—胃”学术思想探析作者:何伟峰李舒婷黄显伟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6年第10期【摘要】通过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肝-胃”学术思想来源及该理论的具体联系、治疗原则与疗效,认为叶天士提出的“肝-胃”理论来源主要是《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其中《伤寒论》对其影响最大。

叶氏在仲景“土虚木犯”和“肝病安胃”的基础上,补充了“胃汁竭肝风动”和“制肝木益胃土”,完善了“肝-胃”学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且第一次明确了肝胃两者在脏腑系统间的联系,对中医脏象学说作出了拓展性贡献。

【关键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肝-胃”;胃汁竭肝风动;制肝木益胃土【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9-0001-03清代是中医学发展鼎盛的年代,其名家辈出,著作浩瀚[1],温病学说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叶天士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门人整理的《临证指南医案》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叶氏的学术思想及其理论体系,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医案专著。

笔者在翻阅《临证指南医案》时发现叶氏多处提到“肝-胃”,查相关文献发现,刘世荣[2]、陈国良等[3]已归纳“肝-胃”治法并运用于临床实践;余洁英[4]等则系统归纳总结叶天士“肝-胃”学术思想,并提出相对完整的理论,认为,“肝-胃”相关模式是肝脾相关的一个特例,丰富了五脏相关学说中肝脾相关的内容。

就脏腑关系来说,多是相表里:如脾胃、肝胆;脏与脏:如肝脾、肝肾、肺脾;腑与腑:如胃肠、胆胃;而“肝-胃”属于脏与腑。

赵凡[5]认为,《指南》所载医案无不体现出叶氏学术上承《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下及历代各家学术,充满着对前人学术的继承与创新。

若读者不熟悉《内经》及后世名家著述,便难以深刻理解叶氏著述的基本精神。

笔者认为目前对叶天士“肝-胃”的研究仍不够完善和系统,目前偏重于对“肝-胃”整体的研究,而轻“肝-胃”具体联系以及其阴阳的研究,如肝阴、肝阳、胃阴、胃阳等。

叶天士从肝论治胃病心法

叶天士从肝论治胃病心法

叶天士从肝论治胃病心法来源:浙江中医杂志2009年6期关键词叶天士从肝论治胃病临证指南医案从肝论治是叶天士治疗胃病的特色,《临证指南医案》中属于胃病的病案有130多例,相关的症状有胃脘痛、嘈、不食、呕吐、噫嗳、噎膈、反胃、痞等。

叶氏对这些病症的诸多治法中,从肝论治的方法十居其七,值得后学者继承和探索。

1突出肝乘胃的机理肝主疏泄,能协调脾胃气机的升降、水谷的运化,能调节胆汁的分泌。

脾气上升,清气才得以上升;胃气下降,则浊气也降,如此水谷精微才能如常输布。

因此,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

若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降之机,则胃气失降,而出现嗳气、呕恶、胃脘胀痛;脾气不升则可致腹胀腹泻。

叶天士认为:“盖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以下仅出篇名)。

他在治疗胃病的病案中,有“病由肝脏厥气,乘胃人膈,致阳明经脉失和”,“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老年郁勃,肝阳直犯胃络,为心下痛”,“乃郁勃嗔怒,肝胆内寄之相火风木,内震不息,犯胃则呕逆吞酸”等等描述,十分形象明了。

这就是叶氏从肝论治胃病的理论依据。

2重视肝气、肝阳、肝火、肝风的辨证肝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肝气、肝火、肝阳、肝风四种类型,肝失疏泄则肝气郁滞,郁久则化火,火灼阴液,肝阴不足则肝阳上亢、肝风激荡等等,皆会干扰胃气,造成胃气失降,在临床上出现肝胃失和的症状。

2.1肝气乘胃,其气冲逆:症见呕恶吞酸、嗳气少食、胃脘痞痛、大便秘结或忽闭忽溏。

舌苔薄白,脉左强右弱或关强。

如“此情志不遂,肝木之气,逆行犯胃,呕吐膈胀”(木乘土)。

2.2肝阳犯胃,两阳相搏:症见胸脘灼热、嘈杂、呕恶、身痛、大便不爽或便秘。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如“脉弦,心中热,欲呕,不思食,大便不爽,乃厥阴肝阳顺乘胃口,阳明脉络不宣,身体掣痛”(木乘土)。

2.3肝风煽动,上扰于胃:症见胃脘痛、饥嘈、泛吐涎沫或干呕频发、口干欲饮、口耳牵引、眩晕头痛、手足麻木、下部胫冷。

学习叶天士医案用“泻肝安胃”法治疗糖尿病泄泻附验案四则

学习叶天士医案用“泻肝安胃”法治疗糖尿病泄泻附验案四则

学习叶天士医案用“泻肝安胃”法治疗糖尿病泄泻附验案四则古代医案是非常宝贵的医学遗产,通过学习古代医案,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提高临床医疗水平。

叶天士医案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的医治病例集,其中包含了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叶天士医案中使用“泻肝安胃”法治疗糖尿病泄泻附验案四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病例一:某患者,男,45岁,因糖尿病泄泻向叶天士求医。

患者患糖尿病已有数年,平素多饮多尿,口干咽燥,膀胱感觉迟钝,睡眠差,口淡不欲饮食,大便泄泻,面黄肌瘦。

叶天士对其辨证,认为其病根系于脏躁火刑,肾精亏虚,脾阳不振,气滞滑泄,脾肾阳虚。

治法:泻肝安胃,点穴补胃。

方药:柴胡、陈皮、枳实、茯苓、泽泻,生姜、熟地黄、乌梅、干姜。

频进补液,按以泻者,日五合左右,服胃之草木,食之不忍用餐,以草木泻,饮用酌调。

60剂后病愈。

病例四:某患者,男,48岁,因糖尿病泄泻向叶天士求医。

患者患糖尿病已有数年,症状与上例相似,辨证经鉴别后,证属湿热蕴结脾阳不振。

治法:泻肝安胃,点穴补胃。

方药:柴胡、黄芩、茯苓、泽泻,黄连、黄柏炒白术、甘草、生姜、炒麦芽、厚朴。

饮药泻脏之躁,日服三合左右,渐以食泻。

60剂后病愈。

以上四例病例,皆为糖尿病泄泻病人向叶天士求医,经过辨证施治,服用“泻肝安胃”方药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这四例病例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泻肝安胃”法治疗糖尿病泄泻的疗效显著,同时也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

“泻肝安胃”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

叶天士在对这四例病例进行辨证施治时,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脏腑状况,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选用了不同的方药,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调整,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泻肝安胃”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叶天士在治疗疾病时,并不是单纯地针对症状进行治疗,而是更注重调整患者的脏腑功能,使之达到平衡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泻肝安胃”法体现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浅谈叶天士

浅谈叶天士

宫斗剧里的中医诊断学。
宫斗剧里的神医打脸,骗不过专业人士呀! 学好中医,宫斗剧里都能活到剧终!
正解!
新生儿黄疸是指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
、巩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一般发生于婴儿出生后2-3天,10-14天内 消退。中医称为"胎黄"、"胎疸"等,一般 认为与湿热有关。 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状,有无精 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 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 及早发现治疗。
主要症状:壮热、汗出、烦躁、渴饮、脉大,或腹满便结、苔黄、 治疗:“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叶桂:学术思想
(3)温邪入营
临床表现:斑疹隐现,心神不安,烦躁难宁, 每易昏厥为痉,舌色红绛。 治疗:以护养阴液为大法
叶桂:学术思想
5.具体治法
(1)甘凉濡润法:主要适宜于燥热或水火升腾,灼烁胃阴的病证。 药如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生地、玉竹、白芍、花粉、甘蔗 汁、梨汁、扁豆、生甘草等。 (2)酸甘济阴法:主要适宜于肝阴虚耗,肝用太过,化热上扰, 胃阴因之受伤的病证。药如乌梅、五味子、木瓜、白芍、石斛、 沙参、麦冬、扁豆、生地、生甘草等。
剧终!谢谢~
代表方剂:常用清营汤加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
叶桂:学术思想
(4)温邪入血
临床表现:邪热炎灼,逼血妄行,而见耗血动血诸证; 阴液消涸,肝风骤起,可见痉厥谵妄等证; 热邪与瘀伤宿血相搏,变为如狂发狂之证。 治疗:总以凉血散血为主
代表方剂:牛黄丸、至宝丹等。
叶神医的药?我们吃过么?
难道只有板蓝根?
有故事的枇杷膏

清代县令杨孝廉;母亲久病未愈,孝廉遍访名医,均未奏效。 后来,孝廉听闻神医叶天士名声,千里躬求,迎天士回府为母细 心诊治。天士断为积劳成疾,非平常汤药所能奏效,于是授以祖 传秘方,终于治愈杨太夫人久咳痰多之宿疾。及后,杨太夫人以 八十四高龄仙逝,临终前并嘱咐杨孝廉广制蜜炼川贝枇杷膏造福 人世。杨孝廉为纪念母亲及叶天士恩泽,便以“念慈庵”之名制 膏布施,且遵循秘方,用十余种珍贵药材,如:川贝、桔梗、枇 杷及纯正蜂蜜等炼制成川贝枇杷膏。凡患久咳痨疾,内伤吐血者 ,见症施药,屡试屡应,于是名传遐迩,踵门求药者不可数计。 后因杨孝廉后人参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维新变法”失败后 遭清政府迫害流亡至日本京都,在京都开作坊炼制川贝琵琶膏, 以符先人济世之旨。后重回中国,分别在北京、广州设厂生产。 抗战爆发后流亡香港,仍叫“京都念慈庵川贝枇杷膏”。

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

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

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
运;阳明阳
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

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

”笔者老师陕西渭南孙曼之据其医案,阐发了叶氏之通降阳明法,并提炼出叶氏通降阳明常用的六味药,冠名为叶氏茯苓饮。

组成:茯苓、黄连、杏仁、枳壳、半夏、陈皮。

方中茯苓利水渗湿降胃气。

陈皮理气降气,芳香化湿,理气开胃。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燥湿散结。

枳壳降气化痰。

黄连清热燥湿,苦降开胃。

杏仁味苦芳香,通络止痛,宣降肺气,盖以肺主一身之气,胃气下降实赖于肺气之肃降,故宣肺即所以降胃也。

全方合用共奏通降阳明,和胃降气化痰之功。

此方从外台茯苓饮化出,但后者参术并用,功能益气降胃,补脾理气,化痰利湿,而前者主治在胃不在脾,这是我们应该留意的。

适用范围:1.胃气壅滞停饮所致的胃气不降:临床表现为泛酸打嗝,脘腹胀满,嗳气频频等阳明不降的症状。

大凡胃脘疼痛,胀痞,或剑下按痛,或心下有滞留感,均可加减使用。

2.中焦湿热:临床表现为舌苔厚腻,纳差纳呆,不思饮食,口黏口苦,大便黏腻等胃肠湿热症状。

3.一切浊气不降、浮阳上扰清空引起的胸闷、头昏、目胀、耳鸣等症状。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肝验方精选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肝验方精选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肝验方精选作者:俞岳真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06期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说:“男以肾为先天,女以肝为先天。

” 肝为风木之脏,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躁急刚烈,主动主升,故《内经》称之为“将军之官”。

肝脏须赖肾水的涵养、心营的和畅、肺金的清降制约、脾土的敦厚栽培,才能遂其条达畅茂之性。

故其他脏器一遇失和,皆可影响于肝;一切外感杂病,日子长久,无不与肝有关。

现将叶天士治肝法列述于下。

1.缓肝益胃法主治:肝虚胃弱或病后体虚,胃纳不旺。

处方:人参9克,茯神9克,炙甘草6克,生谷芽9克,木瓜9克,南枣3枚。

加减:胃阴虚口干者,加原麦冬;胃虚肝乘、久泻不食者,去南枣,加乌梅、炒菟丝子;兼肝火、头痛、目赤者,去南枣、谷芽,加丹皮、桑叶。

2.泄肝扶脾法主治:肝强脾弱、脘腹胀痛、腹鸣泄泻或肠风久泄等。

处方:人参9克,炒白术9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2.4克,大烏梅9克,宣木瓜12克。

加减:晨起泄泻者,加炒菟丝子;兼肝火寝食不适者,去木瓜、乌梅,加丹皮、桑叶。

3.肝脾同治法主治:面萎黄少泽,纳食不旺,每交春夏阳升,情志不适必吐血,脉弦促而芤。

处方:人参9克,茯神9克,炙甘草3克,当归身6克,白芍6克,炒枣仁9克,远志6克,桂圆肉6克。

4.柔肝息风法主治:肝阴亏损、内风扰动、头目不清、眩晕、心悸、脘痹、筋惕、肌麻、心烦、不寐、牙痛、脉左数右虚等。

处方:大生地18克,阿胶9克,牡蛎12克,白芍9克,天冬9克,茯神9克。

加减:不寐者,去白芍,加鸡子黄;喉痒、干咳者,去白芍、牡蛎,加沙参、麦冬。

5.和血祛风法主治:血虚之体,头风疼痛,遇寒而发。

处方:大川芎3克,当归身9克,白芍9克,刺蒺藜9克,青桑枝一尺。

加减:呕吐者,加茯苓、半夏;目痛昏赤者,去川芎,加菊花、钩藤。

6.甘缓和肝法主治:脏躁证。

悲伤哭泣或面色青白,入夜颧赤,头蒙,耳响,舌心干而不饮;或惊惕少寐、心悸不安;或惊恐畏怯等。

处方:淮小麦30克,甘草9克,大枣6枚,炒枣仁18克,白芍9克。

叶天士治疗胃病的肝胃同治医案解读(重读《临证指南医案》10)

叶天士治疗胃病的肝胃同治医案解读(重读《临证指南医案》10)

叶天⼠治疗胃病的肝胃同治医案解读(重读《临证指南医案》10)中医五⾏理论认为,肝胆属⽊,脾胃属⼟,五⾏相⽣相克,此所谓⽊克⼟。

即肝脾、胆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熟腐、运化和输送⾕物精华的⽣理功能。

但如果肝⽊过旺,或者胃⼟衰败,则⽊克⼟太过,成为⽊乘⼟,⽽肝胃同病。

今⽇我们就来看看叶天⼠治疗肝胃同病的⼏例医案。

上案1,⼀天之中,⼦时为阴⽓盛极之时,⼦时清⽔上泛,即⼝泛清⽔。

肝⽓上升,胃⽓下降,现胃阳不⾜,下降之⼒疲乏,致使肝⽓夹挟阴寒上泛。

治当通阳利⽔,疏肝降浊。

吴茱萸、⾼良姜、桂枝⽊温通阳⽓,吴茱萸还可疏肝降浊。

桂枝通阳,茯苓利⽔,此为常⽤的⼀对通阳镇⽔药对。

元胡、川楝⼦舒肝理⽓、活⾎⽌痛。

上案2,情志不舒,肝郁⽓滞,横逆犯胃,⽽致呕吐膈胀。

所以此案治疗重在疏肝理⽓,这和案1完全不同,需明辨之。

乌药、苏梗、⾹附疏肝理⽓,元胡、川楝⼦理⽓⽌痛,红⾖蔻醒脾消⾷、温胃⽌呕。

上案3,⾁瞤肢冷,为阳虚⽔泛之症。

懒⾷吞酸,脘痞腹胀,为胃阳不⾜,胃不通降。

治疗当回阳通腑,下⽓除胀。

⼈参、附⼦回阳,半夏、茯苓下⽓利⽔通腑,粳⽶、⽊⽠酸⽢益胃,反制半夏、附⼦之刚燥,⽊⽠亦可柔肝⽊之坚。

⼈已半百,⽣⽓已衰,⼜因思虑伤脾,再加长夏暑热,胃阴耗⽓,⽽致不思纳⾕。

不烦不渴者,胃不通顺之故。

⼈参、麦冬补⽓益胃,合暑热之季候。

⽊⽠、乌梅酸化阴液,疏肝理胃,麦仁益阴安胃,茯苓渗湿健胃,亦防酸⽢⽔腻碍胃。

上案1,⾆出流涎,此胆热脾寒之症。

胆热者⾆⾃出,脾寒者涎⾃流。

⼈参、⽩术、姜黄温脾运湿,天⿇、桑叶、丹⽪除胆热。

上案2,肝郁⽓滞,脾不健运。

逍遥散疏肝健脾,郁⾦舒肝解郁,砂仁⾏⽓醒脾。

此为肝病⼊胃,病久格拒,寒热错杂之症。

⽓上撞⼼,饥不能⾷,⼝吐涎沫。

叶天⼠⽤苦降⾟通酸收之法治疗。

黄连、川楝⼦苦降,⽣姜、川椒⾟通,⽩芍、乌梅酸收。

久病⼊络,当归活⾎,橘红化⽓。

季候⼊春,万物⽣长,当合天⼈之治。

⼈参、炙⽢草、茯苓、陈⽪健脾,当归、⽩芍养⾎柔肝,桑叶、丹⽪舒肝补⼟。

叶天士甘寒滋阴法论治脾胃病方法浅析

叶天士甘寒滋阴法论治脾胃病方法浅析

362 环球中医药2016年3月第9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 2016,Vol.9,No.3㊃学术论坛㊃作者单位:999078 澳门,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高嘉莹(硕士研究生)㊁刘乐(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高嘉莹(1988-),女,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脾胃病方向㊂E⁃mail:cubix48@叶天士甘寒滋阴法论治脾胃病方法浅析高嘉莹 刘乐【摘要】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论治脾胃病方面,在继承李东垣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首倡脾胃分治,并且创立了胃阴学说,形成其独特的论治脾胃病的方法,为后世医家拓展了新的辨证思路㊂此外,叶桂治疗脾胃病,非常重视胃阴,倡导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为主的甘寒滋阴生津养胃阴法㊂通过对叶桂医案的研读,对叶天士用甘寒滋阴法治疗脾胃病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例举典型案例㊂从中学习和了解叶氏的学术思想㊁辨证规律及用药特点㊂【关键词】 叶天士; 甘寒滋阴法; 胃阴; 脾胃病【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3.036 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叶天士,不仅首创了卫气营血辨证,在论治内伤杂病,特别是论治脾胃病方面,他既本着‘内经“之旨,又博采诸家之长,师法仲景,推崇东垣,再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首倡脾胃分治,并且创立了胃阴学说,形成其独特的论治脾胃病的方法,推动了脾胃学说的发展㊂本文通过对叶天士文献及医案的研读,浅析其以甘寒滋阴生津法论治脾胃病的方法㊂1 叶桂甘寒滋阴法的思路1.1 脾胃应分治叶天士受东垣的脾胃学说影响颇大,倡言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他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虽互为表里,皆主运化水谷,但又各有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 脾与胃功能不同,脾㊁胃病当分别而治”的理论,明确地阐述了脾胃分治之理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㊃脾胃“的一段按语最能阐明此理论: 脾胃之论,莫详于东垣,其所著补中益气㊁调中益气㊁升阳益胃等汤,诚补前人之未备㊂察其立方之意,因以内伤劳倦为主,又因脾乃太阴湿土,且世人胃阳衰者居多,故用参芪以补中,二术以温燥,升柴升下陷之清阳,陈皮木香理中宫之气滞,脾胃合治㊂若用之得宜,诚效如桴鼓,盖东垣之法,不过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耳㊂乃后人宗其意者,凡著书立说,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㊂今观叶氏之书,始知牌胃当分析而论,盖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㊂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㊂ 观其立论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㊂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㊂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㊂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㊂”关于甘寒滋阴,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 如斑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 舌绛而光亮,胃阴亡也,急用甘凉濡润之品”,叶天士对脾胃生理病理的这些论述,可知脾胃之治法迥然有别,治脾可效东垣之法甘温升发,脾阳不亏,胃有燥火,胃津损伤,则当遵叶天士甘凉濡润养胃阴之法,既确立了脾胃分治的原则,同时也为通补胃阴提供了思路㊂1.2 甘凉濡润,通补胃阴养胃阴学说在古代医典早有论述,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中 燥者濡之”的治则,仲景于‘金匮要略㊃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首创麦门冬汤,实为养胃阴之祖方㊂叶天士在阐明脾胃分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补胃腑的理论:认为胃虚而用补法,只宜通补,不得守补㊂其在‘临证指南医案㊃木乘土“徐案中云 阳明胃腑,补通为宜”,在‘临证指南医案㊃脾胃“王案中提出了 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的理论,创立了甘凉通补胃阴的学说,宗仲景麦门冬汤,立沙参麦冬汤㊁益胃汤治疗胃阴虚证㊂其学生华岫云在归纳叶天士经验时云: 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一腑,皆宜温燥升运者,自当恪尊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尊叶天士养胃阴之法㊂ 故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症,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熇热,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也㊂ 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谓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㊂”可见叶天士治胃之法,既不是辛开苦降,也非苦寒下夺,而是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而使之和降,从而创立了通补胃阴的法则㊂2 叶桂甘寒滋阴法的应用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之源㊂胃阴虚则胃燥胃络不通,胃用不降,可发为胃痛㊁呃逆㊁不饥㊁不食㊁胃脘灼热嘈杂等㊂胃环球中医药2016年3月第9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2016,Vol.9,No.3363属土,肺属金,胃阴虚则土不生金,可发为肺萎㊁咳嗽㊁咯血等[4]㊂胃与咽喉密切相关,胃阴虚则津液不能上润咽喉,可发为咽痛㊁喉痹㊁失音等咽喉疾病㊂胃阴虚则肺燥,肺津不布,可发为足痿㊂胃阴虚则肝阴失养,肝逆冲乘,可发为痉厥㊁眩晕等㊂胃阴久虚,脏腑不得润养,则可发为虚劳㊁诸不足等㊂由胃阴虚所导致的种种疾病,均可用甘寒滋阴通补胃阴法化裁治疗㊂2.1 叶天士医案举例叶天士认为 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 阴药勿以过腻,甘凉养胃为稳”, 薄味调养胃阴”,故叶天士的养胃阴法,主要是以味甘性凉为主[5]㊂叶天士根据仲景麦门冬汤重用麦冬以甘寒滋胃生津,清肺胃虚火的经验,以甘寒的沙参代替甘温的人参,以白扁豆代半夏㊁粳米㊁大枣,从而组成了以沙参㊁麦冬㊁白扁豆㊁甘草为基本用药的养胃阴基础方[6]㊂此方用沙参㊁麦冬甘寒滋胃阴,合甘缓益气的甘草取 甘守津还之意”,以加强复阴;配入微温的白扁豆,取其甘温健中祛湿之用,既健脾胃,又可防甘寒药滋腻碍胃之弊,使全方滋胃生津而非纯用滋腻,为通补胃津之剂㊂叶天士补胃阴组方遣药的应用手法,可从以下病案中体现㊂案1 钱,胃虚少纳,土不生金,音低气馁,当与清补㊂麦冬㊁生扁豆㊁玉竹㊁生甘草㊁桑叶㊁大沙参㊂案1是叶天士通补胃阴法的经典医案之一,症见少纳,音低气馁,并从 土不生金”与加用桑叶分析此证可能还有咳嗽㊁咽喉不利等症,此为胃阴亏虚,用方由仲景麦门冬汤变通而得㊂麦门冬汤由麦门冬㊁半夏㊁人参㊁甘草㊁大枣组成,主治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证㊂叶天士以麦冬㊁大沙参㊁玉竹㊁生扁豆㊁生甘草甘缓益胃㊁滋阴生津,并仿喻嘉言清燥救肺汤合入桑叶,其轻清疏散,一可凉透燥热而外出,二可宣降肺气以布津,三可凉肝以防肝火风阳之升动㊂全方以滋阴为主,兼以健脾胃助运㊁宣展肺气㊂案2 陆,二三,阴虚体质,风温咳嗽,苦辛开泄肺气加病,今舌咽干燥,思得凉饮,药劫胃津,无以上供㊂先以甘凉,令其胃喜,仿‘经“义虚则补其母㊂桑叶㊁玉竹㊁生甘草㊁麦冬㊁白沙参㊁蔗浆㊂案2为风温咳嗽,兼见舌咽干燥,思得凉饮,此为胃阴亏虚,风热郁肺㊂病人素体阴虚,受风温之邪,纯以苦辛之品行散温邪,使 药劫胃津,无以上供”,肺阴受伤而致咳嗽,故兼见 舌咽干燥,思得凉饮”㊂叶天士对此非纯滋肺阴,而是 仿‘经“义虚则补其母”,用麦冬㊁白沙参㊁玉竹㊁蔗浆㊁生甘草甘寒滋肺胃阴津, 令其胃喜”,胃复受纳,用桑叶宣透风热,使津液上承,肺阴得复,其嗽自平[7]㊂案3 王,数年病伤不复,不饥不纳,九窍不和,都属胃病㊂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㊁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㊂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㊂麦冬一钱,火麻仁一钱半炒,水炙黑小甘草五分,生白芍二钱㊂临服入青甘庶浆一杯㊂案3久病不复,不饥不纳,大便秘结,乃胃中津液枯竭,胃气不得下行,遵 阳土喜柔,偏恶刚燥” 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的原则,方用麦冬㊁青甘蔗浆滋养胃中津液,并效加减复脉汤法,以火麻仁㊁生白芍㊁炙甘草酸甘化阴,滋补肝肾阴液㊂虽病不饥不纳,但不用任何开胃消导药,直滋胃阴,以求胃阴复而 自然欲食”㊂2.2 临床应用在临床上观察到,舌红少苔或舌红无苔是胃阴虚证的特征性表现,其次是孔窍㊁黏膜的干燥表现,应当率先用甘寒滋阴法复肺胃之阴㊂沙参麦冬汤作为此法的基本方,广泛应用于外感或内科杂病㊂使用该方时,随证加减的手法有:胃阴不足胃痛者,配延胡索㊁川楝子㊁白芍等;胃阴不足便秘者,加火麻仁㊁玄参等;胃阴不足,胃火上炎而口舌糜烂者,配盐水炒知母㊁盐水炒黄柏等;胃阴不足且气机不畅者,加橘白㊁生麦芽㊁厚朴花等;胃阴不足,虚火上行而眩晕者,配白蒺藜㊁煅赭石㊁甘菊花㊁川牛膝等;肺胃阴伤,肺气上逆而咳嗽者,加川贝㊁杏仁㊁枇杷叶等;如肺胃阴伤较甚,须用酸甘化阴法,加入生地黄㊁白芍㊁五味子㊁乌梅等;如兼有胃气虚弱,需兼补中气,加太子参㊁茯苓等;另外,凡肺胃阴虚,并兼见中焦气机郁闭,如痞胀㊁呕恶等症者,加生姜汁以鼓动气机㊂如此化裁,在临床上能获得理想的疗效㊂3 叶桂甘寒补胃阴法的发展吴鞠通对叶天士的益胃阴法心领神会,故于‘温病条辨“提出了 胃体阳而用阴” 胃用之阴不降,胃体之阳独亢”则不食㊁ 甘润法救胃用,配胃体,则自然欲食” 胃阴复而气降得食”等重要理论,并根据叶天士的经验,在‘温病条辨“中制定出了沙参麦冬汤㊁益胃汤等具体的方证㊂沙参麦冬汤方证出于‘温病条辨㊃上焦篇“秋燥第56条: 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㊂”吴瑭称此方为 甘寒法”㊂益胃汤证出自于‘温病条辨㊃中焦篇“风温温热第12条: 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㊂”吴瑭称益胃汤为 甘凉法”,‘温病条辨㊃中焦篇“12条又自注说: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㊂此些方证的建立,不仅发展了仲景之学,而且创新了李东垣的脾胃学说;不仅为温病邪热损伤肺胃阴津证确立了有效的治法,而且为杂病火热内伤肺胃阴津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㊂4 小结脾喜刚燥,胃喜阴柔,胃阴不足,则胃气不降,可导致不食㊁痞满㊁胃痛㊁呃逆㊁便秘等症㊂故综观叶案,叶天士治疗脾胃病,重视胃阴,倡导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㊂其最常用的手法为:以沙参㊁麦冬㊁玉竹㊁天花粉㊁石斛㊁甘蔗汁㊁梨皮㊁梨汁等甘凉濡润药滋胃生津为基础;加白扁豆甘温健胃化湿,或加茯苓㊁或加薏苡仁㊁或加大麦仁,或加橘皮一味以求滋中有健,滋中兼通,不守补而通补;或加生地黄㊁玄参凉血润燥,滋阴通便;合用甘草,以求 甘守津还之意”㊂临床上,此法不仅限于治疗脾胃病,凡属胃阴亏虚的疾病,如虚劳㊁咳嗽㊁咯血㊁中风等,都可应用甘凉濡润之品以清养胃阴㊂364 环球中医药2016年3月第9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2016,Vol.9,No.3参考文献[1] 清㊃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8⁃392.[2] 清㊃叶天士.未刻本叶氏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50.[3] 清㊃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64.[4] 贾建玲,潘晨.从中焦脾胃论治肺痿[J].河南中医,2006,26(5):11⁃12.[5] 颜瑞腾.叶天士养胃阴法之探析[J].福建中医药,2004,35(1):50.[6] 郭永洁.温病方对经方的变制和仿制[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84⁃86.[7] 刘庆,张德林.从‘临证指南医案“看叶天士对胃阴虚的治疗特色[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5):338⁃339.(收稿日期:2015⁃05⁃06)(本文编辑:蒲晓田)。

叶天士应用“肝-胃”理论辨治月经不调探析

叶天士应用“肝-胃”理论辨治月经不调探析

2023年11月第47卷第6期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叶天士应用“肝-胃”理论辨治月经不调探析杨孝莹1,张建伟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摘要]肝与胃对于维持月经具有重要作用,肝藏血、主疏泄功能与胃生血功能息息相关,两者功能失常可相互影响,致生血与行血障碍,从而引发月经不调。

叶天士治疗月经不调体现了此思想,其著作《临证指南医案》调经篇所载医案,肝胃同病者通常以疏肝和胃为基本治法,肝气舒畅可助和胃之效,胃和则肝疏泄有常。

除此之外,在以肝为病变中心及以胃为病变中心的医案中,考虑到肝病可下传胃,胃不和可致肝功能失常,常常肝胃同治。

[关键词]肝-胃理论;月经不调;肝胃同病;疏肝和胃;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图分类号]R271.1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659X (2023)06-0740-04DOI :10.16294/ki.1007-659x.2023.06.010Analysis of YE Tianshi ’s Application of “Liver -stomach ”Theory in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Irregular MenstruationYANG Xiaoying 1,ZHANG Jianwei 2(1.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China ;2.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11,China )AbstractThe liver and stoma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menstruation.The liver ’s functionof storing blood and governing free flow of qi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omach ’s function of generating blood.Dysfunction of liver and stomach can affect each other ,leading to disorders in blood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resulting in irregular menstruation.This thought was reflected in the treatment of irregular menstruation by YE Tianshi.According to the medical records in the chapter of regulating menstruation ofhis book Guide to Clinical Practice with Medical Records ,patients with disease involving both liverand stomach usually rely on soothing liver and harmonizing stomach as the basic treatment method.Soothing liver qi can assist the efficacy of harmo 鄄nizing stomach ,while harmonizing stomach leads to free flow of liver qi.In addition ,in the medical cases with liver as the center of disease and stomach as the center of disease ,considering that liver disease can transmit to stomach ,and stomach disorder can[收稿日期]2022-11-13[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1年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项目(编号:GZY -KJS -2021-026);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SDYJG19147);山东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编号:ZYY2019059)[作者简介]杨孝莹(1997—),女,湖北宜昌人,2020年级硕士研究生。

小议“肝胃同病”与“肝胃同治”

小议“肝胃同病”与“肝胃同治”
维普资讯

交流 园地 ・
2 O 年 9月第 4 第 2 期 O7 卷 6
小 议“ 胃 同病 ’ “ 胃 同治 ’ 肝 ’ 肝 与 ’
焦河玲 唐 成定 , 英 武 , 周 ・
(. 阳理工 学院 张仲景 国医学 院 , 1 南 河南 南 阳 4 3 8 ; . 阳 医学高 等专 科学 校 , 南南 阳 7 0 3 2南 河 【 关键词】 脏 六腑 ; 五 肝胆 ; 胃 脾 【 中图分 类号】R 4 . 2 16 【 文献 标识 码】C
脾” 。而 在 经络 理论 中 , 和脾 同居膈 下 , 厥 阴肝 经 挟 胃两 肝 足
脾 胃的斡 旋 。若脾 胃亏虚 , 中土 不健 , 微化 生 匮乏 , 精 或脾 虚
不能 统摄 血 流 , 失血 过 多 , 均 可导致 肝血 不足 。 则 犹如 李东垣
所言 :若 胃气 一虚 、 “ 无所 禀受 、 四脏 经络 皆病 ” 则 。且脾 胃居
脾 胃五行 属土 , 土生 万物 ” 经 日 : 中央土 , “ 。 “ 以灌 四傍 。 ” “ 胃者。 谷之 海, 府之 源也 。” 者表 里相合 , 主运 化, 水 六 二 脾 胃主 受纳 . 气血 生化 之源 . 天之本 。肝胆 属木 , 同为 后 主疏泄 、 调畅
肝 胆 、 胃生 理 功能 相互 依赖 。 脾 病理 方 面相互 影 响 . 故治
中关 系密切 。早 在《 问 ・ 素 玉机 真脏论 》 “ 就 比类 取象 ” 肝木 以 脾土 及 五行 生克 规 律 对其 关 系加 以形 象 的说 明 : 五脏 受 气 “ 于其所 生, 传之 于其所 胜 ……, 肝受气 于 心, 之于 脾 …… 。” 传 《 匮要 略 》进 一 步指 出 : 见 肝之 病 ,知 肝 传 于 脾,当先 实 金 “

简析叶天士“胃阴学说”

简析叶天士“胃阴学说”

简析叶天士“胃阴学说”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亦是新安医学的杰出代表。

他在继承和发展东垣的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倡导脾胃分治,创立了“胃阴学说”。

下面我们从“胃阴学说”的主要内容、胃阴病因病机与辨证施治与用药三个方面来简要论述“胃阴学说”。

1.胃阴学说的主要内容叶桂对李杲的《脾胃论》推崇备至,认为脾胃宜分治:内伤必取法李东垣,因而临床辨病多从脾胃入手,但他在医理上主遵张仲景,既重视脾气,也重视滋养胃阴,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有殊也,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李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明确指出脾胃生理特性及治疗上两者迥然有别: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是叶桂对脾胃生理功能的高度总结,为脾胃分治奠定了基础。

养胃阴是临床上常见的方法,叶天士取诸家之长,师法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颇具创见,对指导临床实践是很有意义的。

2.胃阴的病因病机综合叶天士医案及形成胃阴虚的病因病机因素等,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志所伤,禀质木火偏盛,情绪易怒,五志过极,阳升火炽,化火劫阴,燔灼胃阴;外感温热燥邪:温热燥均为阳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液。

正如叶氏所说:“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温热病最易见到胃阴虚证;饮食不当,五味偏胜,或过食辛辣温燥,醇酒厚味之品;误治,如误服辛散药物,助火灼津,伤及胃阴;素体阴虚,或年老液衰,复加外感温热燥邪,劫耗胃阴。

”胃阴虚临床表现,多为饥不欲食或少食,胃脘灼痛,嘈杂不适,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难解,舌红绛,脉细数。

之所以见上述证候,是因为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一旦胃阴不足,则虚热内生,热郁于胃,胃气失和,可见胃脘隐隐灼痛,或嘈杂不适,胃失濡润,胃纳失权,则饥不欲食。

3.辨证施治与用药叶氏治疗胃病,重视胃阴的作用,倡导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

肝好,一切都好!叶天士治肝的22种妙招,

肝好,一切都好!叶天士治肝的22种妙招,

肝好,一切都好!叶天士治肝的22种妙招,小编导读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说:“男以肾为先天,女以肝为先天。

”我们也时常将自己的心爱之物称作“心肝宝贝”,肝又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那肝对人体的意义可谓是举足轻重了!倘若肝脏生病了,那可咋办?小编窃喜,今天搜集到了叶天士治疗肝病的二十二种方法,赶紧收藏吧!肝为风木之脏,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躁急刚烈,主动主升,故《内经》称之为“将军之官”。

肝脏须赖肾水的涵养,心营的和畅,肺金的清降制约,脾土的敦厚栽培,才能遂其条达畅茂之性;故其他脏器一遇失和,皆可影响于肝,一切外感杂病,日子长久,无不与肝有关。

昔贤王泰林有《西溪书屋夜话录》述肝病治法一篇,内以肝气、肝风、肝火三者为纲,条列治法,用药与叶天士相近,可作参考。

现将叶氏治肝二十二法列述于下。

1.制肝安胃法(《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门·朱案》)【主治】肝乘于胃,其气冲逆。

呕吐不食,或吞酸,痞胀,眩晕,不食,胃痛,头巅痛,吐蛔,脉左弦右弱等。

【处方】人参9g,白茯苓9g,乌梅9g,白芍9g,黄连3g,川楝子6g,淡干姜6g,川椒3g,清半夏9g。

【加减】脉右坚有力,体不虚者,去人参、茯苓;吐酸水、脘痛者,加吴萸;脉微细,阳伤者,去黄连、川楝子,加淡附片;泄泻者,去黄连、川楝子、川椒,加白术、木瓜、荷叶、甘草。

2.平肝和胃法(《未刻本叶氏医案》)【主治】肝木犯胃。

脘中胀痛,呕逆,或兼痰气不食者。

【处方】黄连5g,淡吴萸2.4g,清半夏9g,白茯苓9g,广橘红6g,生姜汁2匙。

【加减】脉虚不食者,加人参;胃中寒痛者,去黄连,加高良姜;脉弦,痛在少腹者,去黄连。

3.镇肝扶胃法(《临证指南医案·噫嗳门·王案》)【主治】肝风扇动,上扰于胃。

泛吐涎沫,噫气,不食或口耳牵引者。

【处方】旋覆花9g,代赭石12g,人参9g,茯苓9g,姜半夏9g,生姜3片。

【加减】呃逆者,去旋覆花,加丁香皮、干柿蒂;便溏,吐食者,去旋覆花,加白术。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二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二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二对叶天土治疗脾胃病的医案、医理、各家注释、以及个人所见所闻所学所忆所感做如下总结,文虽未尽善,尽心矣!1.关于对脾胃病的论治法则提炼:脾胃分治、胃阴学说、营卫交损建其中、通补阳明、胃络理论、肝胃同治。

2.经典原文引用:〃脾胃乃后天之本〃,“人以胃气为本〃内经,〃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李东垣,脾胃为病,最详东垣;〃脾胃当分析而论,温运脾阳、敛养脾阴、运化为主〃以及〃濡养胃阴、温理胃阳、养通结合"一叶天土。

3.东垣认为元气不足导致的清阳不升、阴火不降是脾胃损伤的主要原因,故治疗时尤其重视脾阳的升发。

东垣详于脾而略于胃,叶天土补充了胃病治法理论。

4.营卫交损所致脾胃病:《灵枢•营卫生会》所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个人认为营卫失和应该两层意思,在表之营卫,在里之脾胃。

皆可选用桂枝汤调和营卫。

叶天土用小建中汤(桂枝汤变化)加减治疗脾胃虚弱营卫失和,症状依据:饮食减少、畏寒汗出。

5.胃阴虚损致病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燥者濡之。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诸方都考虑到肺胃阴伤的层面。

〃胃喜润喜降〃--创制益胃汤-叶天土。

6.阳明虚证:我们知道阳明多实证,常用承气白虎类;叶氏认为阳明也有虚证,采用〃通补阳明〃法〃若非温而通者,不能复其阳;非补而走者,不能兴其衰〃,所以在补胃阳时,常以通补法,叶氏常用大半夏汤加茯苓。

理中汤,常去白术加茯苓。

具体细分为三大类:胃阳虚纳呆:人参、益智仁;胃阳虚气滞的胀痛:乌药、高良姜、香附、吴茱萸、干姜;胃阳虚重者:附子、桂枝、川乌、革芨。

7,白术和茯苓辨析:白术守而不走,归脾;茯苓走而不守,归胃。

8.络病治法:化痰通络、活血通络、辛散通络、虫蚁通络。

无论络病虚实,治法上都是通、补并用,孰轻孰重差异。

9.络病用药:叶天士认为〃非辛香无以入络〃:丁香、檀香、木香、沉香、乳香、凝白、细辛、桂枝;活血化瘀通络也要配合辛香:桃仁、红花、元胡索、当归、姜黄、桂枝、旌白。

清代医神叶天士治肝22法—7(疏肝解郁泄肝止痛息风祛痰)

清代医神叶天士治肝22法—7(疏肝解郁泄肝止痛息风祛痰)

清代医神叶天士治肝22法—7(疏肝解郁泄肝止痛息风祛痰)18.疏肝解郁法(《临证指南医案·调经门·华案》)【主治】肝经气郁。

胁痛寒热,脉弦涩而虚或妇人气郁,月经不调。

【处方】柴胡9g,白芍9g,当归9g,郁金6g,香附6g,茯苓9g。

【加减】气滞胁肋胀痛者,去当归、白芍,加青皮、橘叶;气血热者,加山栀、丹皮。

【体会】此法即逍遥散加减,逍遥散从肝脾两调立法,治因郁致损,土木交伤之病。

今肝气郁结,脾气无伤,则宜减健脾守中之白术、甘草,加郁金、香附以理肝气,气得畅而郁亦解矣;理气血药中,柴胡微升,以引少阳生气,使肝木条达,遂其曲直之性。

若内热外热盛者,加丹皮解肌热,焦栀清内热,是取加味逍遥之义。

19.泄肝止痛法(《未刻本叶氏医案》)【主治】肝郁不疏,脘腹疼痛,时或呕逆,脉弦口苦,或脘闷,吞酸,不食等。

【处方】川楝子6g,淡吴萸3g,生香附6g,小青皮5g,延胡索9g,川黄连3g。

【加减】兼寒者,去黄连,加桂枝、川椒;痰浊上逆者,去黄连,加半夏、茯苓。

【体会】肝藏血,主疏泄。

肝郁则经气不利,胁肋疼痛;由郁生热而犯胃,则脘痛、呕吐、吞酸、不食、舌红苔黄、脉弦。

《内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故治宜泄肝以止痛。

川楝、延胡为金铃子散,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为治热厥心痛佳剂;川连、吴萸为左金丸,苦辛化浊,通降清热;再以香附、青皮疏理肝气;盖肝为刚脏,内寄相火,相火动则君火亦无有不动,法用川楝平相火,黄连平君火,二火宁,痛可止。

20.息风祛痰法(《临证指南医案·痰门·张案》)【主治】虚风震动,湿痰壅盛。

头晕,肢麻,胸闷气窒。

【处方】明天麻5g,刺蒺藜9g,钩藤9g,白茯苓9g,清半夏9g,广橘红5g。

【加减】热痰阻咽,咯吐不利者,去半夏、橘红,加川贝,竹沥;痰火头痛者,加山栀、菊花;胸闷,恶寒者,加桂枝。

【体会】清阳不旋,湿痰生;内风日沸,眩晕起。

叶天士“调气机法”治胃病一:大师手笔,甘温升阳,用古方而不泥

叶天士“调气机法”治胃病一:大师手笔,甘温升阳,用古方而不泥

叶天士“调气机法”治胃病一:大师手笔,甘温升阳,用古方而不泥孙文斌气机运动形式多样,以升降出入为概括。

诸病其实质无非是人体气机的异常变化,胃病亦然。

中医之胃病,牵涉颇广,但总以纳差、不饥不化、呕吐、胃脘部胀痛不适等为主症,除胃自身的气机异常外,其病机又多涉及脾、肝等脏腑,治疗用方多有不同。

叶天士为清代名医,除了在温病学上的高度成就外,其对于内伤杂病的诊治,理法方药甚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笔者平日精研叶氏医案,临床于此得益颇多,常叹服其临证善用调气机法以取佳效。

1、甘温轻清,升举脾阳脾胃皆为中土,太阴阳明互为表里,《素问·厥论》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故胃病常需治脾。

脾主升清,以升为健。

升举脾之清阳是李东垣最为擅长的,叶氏则发扬之。

叶氏继承李氏之处,是用人参、白术、黄芪、甘草等甘温之品以补益中气,羌活、防风、升麻、柴胡等风药轻清以升举脾气,而其发扬之处则是治脾不忘肝胃,用药简而至精。

另外,除脾气虚清阳陷可致胃病外,湿、食皆可阻碍脾之清气的升举,而致胃失和降,故而叶氏也重视以枳壳、厚朴、神曲、麦芽等,祛除中土湿食之滞使气机流通而升降自复。

案例:王,五十,素有痰饮,阳气已微,再加悒郁伤脾,脾胃运纳之阳愈惫,致食下不化,食已欲泻。

夫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当升降法中求之。

人参,白术,羌活,防风,生益智,广皮,炙草,木瓜。

按:此案患者,素疾加悒郁,脾胃俱伤,胃主受纳,胃病故食下不化;清升浊降功能失调故食已欲泻。

•用药以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和中益气,皆味甘入脾经;•羌活辛温升散,善行直上而升阳,防风辛散而入肝脾,可散肝郁,可升脾清;•陈皮辛温略升,苦降居多,善消滞气,以助升降;•益智仁温脾散寒开胃,辛升摄纳止泻;•木瓜温可理脾和胃化湿,酸可入肝畅络敛津,故可舒肝而助脾升胃降,又可防辛燥伤及胃阴。

此案诊治思路大体不脱李氏范畴,故而案中直言推崇东垣。

参照东垣补气升阳常用之药,•本案不用黄芪,是因有肝郁之故;•不用柴胡、升麻,只用羌活、防风,因为患者痰湿阳虚之体,相对于柴、升之微寒,羌、防性温更有助于除湿助阳;•欲泻故不用当归之滑润,而改木瓜养营除湿兼备,与防风相伍一散一敛,一升一降,肝脾气机可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叶天士肝胃同治七法
更新日期:2010-03-02 点击:刘世荣
关键词:脾胃病;中医药疗法;肝胃同治;叶天士
清代叶天士是著名的临床实践家,他在理论与实践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张仲景的“治肝实脾”学说,力倡“肝胃同治”。

他认为“肝木宜疏,胃府宜降;肝木肆横,胃土必伤,胃土久伤,肝木愈横;治胃必佐泄肝,泄肝必兼安胃,治肝不应当取阳明。

”这些医理精华,皆贮于叶案[1,2]之中,经研读初步归纳为七法。

现作浅述如下。

1 苦辛酸化阳益阴,泄肝安胃法
胃脘久痛,寒热错杂,气上撞心,饥不能食,恶心,呕吐涎沫,腹痛泄泻,法当苦辛酸化阳益阴、泄肝安胃,乌梅丸加减。

叶氏说:“肝病入胃,上下格拒,考《内经》诸病皆主寒客,但经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热”。

《厥阴篇》云:气上撞心,饥不能食,欲呕吐涎沫。

仲景谓:制木必先安土,以其久克难复。

姜桂椒气味之辛,及黄连、川柏之苦,苦与辛和,能降能通;芍药乌梅之酸,及连柏之苦,《内经》所谓酸苦泄热也。


病案:赵某脉弦,心中热,欲呕不思食,大便不爽,乃厥阻肝阳,顺乘胃口,阳明脉络不宣,身体掣痛,当两和其阳,酸苦泄热,少佐微辛,黄连、桂枝、牡蛎、乌梅、白芍、川楝子。

2 辛通温化泄浊,制肝和胃法
肝寒胃冷,浊阴内聚,四肢厥冷,口吐涎沫,头痛干呕,或胃脘痛,法当辛温通阳泄浊,吴茱萸汤合金铃子散加减。

或清浊逆乱,脘腹胀满,时作疼痛,厚朴温中汤加减。

叶氏云:“舌白恶心,涎沫泛溢,病在肝胃,以通阳泄浊。

太阴脾阳为寒痰浊气凝聚,辛温定法。


病案:张某胃脘作痛,高突而坚,呕清涎血沫,滴水不能下咽,四肢生冷,肌肤麻木,槌背脊病势略缓,此乃肝厥犯胃。

以吴茱萸、醋炒元胡、香附、高良姜、山楂之类治之。

3 辛开苦泄,清肝和胃法
肝藏魂,调情志而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疏泄失常,气郁化火,呕吐泛酸,脘闷不适,胁痛肋胀,法当清泄肝火,降气和胃,左金合金铃子散加减;或呃逆胀满呕吐旋复代赭;或痰火上逆,苔黄口苦,头晕恶心,夜寐不安,黄连温胆汤。

叶氏云:“木火郁而不泄,阳明无有不受其戕。

呃逆恶心,是肝气犯胃,食入卧著,痛而且胀,夜寐不安,亦是胃中不和,泛酸灼心,亦属火化;自宜肝胃同治,肝木宜泄,胃府宜降,乃其治也。


病案:秦某呃逆举发,汤食即吐,病在胃之上脘,但不知起病之因由,据云左胁内结瘕聚。

肝木侮土,明系情怀忧劳,以致气郁结聚,久病至,颇能安谷,非纯补可知。

泄厥阴以疏其用,和阳明以利其腑,药取苦味之降,辛气宣通矣。

川楝子、半夏、黄连、姜汁、佐牡蛎、淡吴茱萸。

4 咸苦甘润,柔肝熄风养胃法
下元水亏,风木内震,或过虑扰动五志之阳,阳化内风,眩晕呕吐,胁痛,口渴,舌绛,咽干,法当咸苦甘润入阴和阳,柔肝熄风养胃。

复脉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叶氏云:“肝风内扰,阳明最当冲犯。

真阴不足,木失滋荣,或五志过极,阴火上逆。

非芩连所能制伏,法当柔缓以固之,合乎肝为刚脏济之以柔,亦和法也。


病案:徐某,有年冬藏不固,春木萌动,人身内应乎肝。

水亏木失滋荣,阳气变化内风,乘胃好呕,攻胁为痛。

仲景以消渴心热属厥阴,《内经》以吐涎沫为肝病。

肝居左而病炽偏右木犯土位之征。

经旨谓肝为刚脏,非柔不和。

阅医药沉桂萸连,杂以破泄气分,皆辛辣苦燥,有刚以治刚之弊,倘忽厥逆瘛奈何?议镇阳熄风法。

生牡蛎、阿胶、生地、丹参、淮小麦、大枣。

复诊:内风阳气,鼓动变幻,皆无形质,为用太过。

兹议咸苦入阴和阳,佐小麦大枣以和胃,制刚而获效。

盖木肆横,胃土必伤,医治既损,津血必枯,唇赤、舌绛、咽干,谷味即变酸,显是胃汁受劫,胃阴不复。

夫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旨协和,与脾土有别故也。

牡蛎、生地、小麦、炒麻子仁、麦冬、炙甘草。

5 清热解郁,益肝扶脾和中法
肝郁化热,脾益湿蕴,温热蕴蒸,变现黄疸,腹满目黄尿赤,烦渴等,当用清热解郁,益肝扶脾和中法,以丹栀逍遥散加减。

叶氏云:“目黄、尿黄,此络脉中凝痰蕴热与水谷之气交蒸所攻;腹满为中气不行,虚热内蕴。

木亢而不宁,土困而不舒,法当清肝胆相火,扶土之虚,兼解郁热,以清气道,除湿热而和中气”。

病案:史某,面目悉黄,微见黑滞,烦渴腹满,左脉弦数,右脉空大,此内伤发黄,为厥阴肝木,太阴脾土二脏交伤之候也,夫肝为风脏,性喜伸恶屈,郁则木不及伸而屈矣,郁极则气盛而风乃发。

风发必挟其势以贼脾。

脾为湿土之司,土受克而气不行,则湿生矣,风性虽善行,遇湿亦留之,反里滞经络而不解。

由是湿停而烦渴有加,其发黄也必矣。

虽曰风湿所致实,木亢而不宁,土困而不舒,非外来风湿之比。

况黑色见于面,则知并伤其肾,以脾病不行,胃中浊气入肾,虚热内显,非结热当下之比。

若误下之,则脏气空虚,风从内生矣。

若误汗之,则阳气外泄,湿愈不能行矣。

为商治法,清相火之亢,扶土之虚,兼解郁热以清气道,除湿热而和中气。

人参(党参)、白术、白芍、丹皮、栀子、黄连、柴胡、当归、半夏、茵陈、秦艽、虎杖、甘草。

6 潜阳泄肝,熄风化痰安胃法
胃虚,肝风内震,呕痰咳逆,头痛眩晕,肢麻,汗出寒热,法当潜阳泄肝,熄风化痰安胃法,二陈加天麻、钩藤、蒺藜、桑叶。

叶氏云:“痰多眩晕,治痰须建中,熄风可缓晕。

身心过动,皆主火化,夫吐痰冲气,乃肝胆之火犯胃过甚,纳食自少,阳明已虚,解郁和中,两调肝胃。

节劳戒怒,使内风勿动为上策。


病案:陈某,形体素盛,木火体质,复加郁勃,肝阴愈耗,厥阳升腾,头晕目眩心动。

养肝熄风,一定至理,近日知饥少纳,漾漾欲呕,胃逆不降故也。

先当泄木安胃为主。

桑叶、钩藤、远志、石菖蒲、半夏、橘络、石斛、云茯苓。

7 益气活血化瘀止痛法
胃痛久,气虚馁,又情怀郁勃,致络中血瘀,呕吐肢冷,大便反秘,法当益气活血化瘀通其胃络,常用苏木、桃仁、当归、郁金、人参。

叶氏认为:肝病久,脾胃必虚。

宿病,病必入络。

痰因气滞,气阻血瘀,络虚则痛,故凡久病从血治为多。

宿病无急攻之法,或寓攻
于补,或攻补兼施,但立法必系丸以缓之,非此骤攻暴邪之比,当用稳法。

故寒温消克、理气逐血,总未讲究络病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