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研究)德育理论内涵和实施探究
剖析德育内涵,践行立德树人
剖析德育内涵,践行立德树人德育内涵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关乎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涉及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灵世界的建设,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践行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刻剖析德育内涵,践行立德树人,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德育内涵的概念、践行立德树人的要求、实施的路径和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德育内涵的概念德育内涵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品德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道德观念、人格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素质和道德修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德育内涵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消费至上、功利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使得一些孩子的人生方向失焦。
德育内涵要求学校通过教育和实践,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之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尊重生命、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法律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践行立德树人的要求立德树人是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践行立德树人要求在教育实践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践行立德树人要求学校在办学中注重育人,将德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
学校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担当精神。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践行立德树人要求学校摒弃形式主义,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身体素质、学习情况等。
德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德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在教育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新型方法,研究性学习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
而在德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也逐渐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而研究性学习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方式。
将研究性学习与德育教学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本文将从德育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关联及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德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一、德育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德育教学是通过学科教学实现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品德、行为品德等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
德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等。
而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主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整理数据等一系列操作,实现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最终形成科学论证和评价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以探究的态度对待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探究的能力。
德育教学和研究性学习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因此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和契合点。
二、德育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关联1. 强化学生德育意识德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题目,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一题目,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德育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可以感受到德育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探究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而创新能力又是德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有通过创新思维,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德育素养和塑造健全人格。
德育论的名词解释
德育论的名词解释德育,作为中文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而德育论,则是对德育这一概念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对德育论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并探讨德育的含义、目标以及实施方法。
一、德育的含义德育,通常指的是对人们品德、道德素养以及道德观念的培养与指导。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并使他们在社会中能够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具备社会责任感。
德育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其成为为社会和集体贡献力量的人。
通过德育的教育实践,人们能够提升自身的道德观念,增强自律意识,并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去面对挑战和诱惑。
二、德育的目标德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人格和完善人的个性。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自我约束力和共同体意识,成为有道德情操、有责任感、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从学生个体来看,德育旨在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在道德、智力和身体各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
德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道德知识和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正确行为的能力,并在实践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三、德育的实施方法德育的实施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在学校里进行,也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来实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德育实施方法:1. 课堂教学:学校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通过课堂上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对道德问题产生共鸣,明确正确的态度和行为。
2. 活动组织:学校组织各类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实践和亲身经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并锻炼他们的道德行为。
3. 个案分析:通过讲解道德故事、分析道德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4. 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可以设立德育奖励制度,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彰,激励他们继续发扬正面的道德行为。
5.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修养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感恩的态度等。
四、德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德育不仅对个人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的健康稳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4年浅谈学校德育工作理论与实践
2024年浅谈学校德育工作理论与实践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于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德育理论概述、德育实践方法、德育评价体系、德育师资建设、德育与家庭社会联动以及德育创新与发展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德育理论概述德育理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它涵盖了德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等方面。
德育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公民意识的个体。
德育内容通常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法治教育等。
德育原则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提倡因材施教。
德育方法则包括说服教育、情感教育、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手段。
二、德育实践方法德育实践是将德育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环节。
学校应根据德育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如组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德育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德育评价体系德育评价是对德育工作过程和成果的客观评价,是改进和提升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德育评价体系应以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感等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进行评价。
如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德育表现信息,运用数据分析等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和分析。
德育评价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既要关注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表现,也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和进步。
四、德育师资建设德育师资是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
学校应重视德育师资的选拔和培养,建立完善的德育师资队伍。
首先,要选拔具有高尚师德、较强教育教学能力和德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德育课程教师和班主任等德育工作岗位。
德育的内涵及实施方法
德育的内涵及实施方法德育是指通过对个体进行思想教育、品德培养、习惯养成和精神塑造等方式,促进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严谨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情感修养。
用更通俗的话说,德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
德育内涵的主要方面包括:1.思想道德教育。
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准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懂得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增强文明素养。
2.行为规范养成。
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社交习惯,强化自我管理,具备自律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修养。
主要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自信心和宽容心,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教学。
包括德育课程和思想道德评价等,这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德育课上可以通过讲述案例、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带领学生进行自我剖析等方式进行教育;思想道德评价则是通过考察学生的各项品德、道德、思想表现进行评价,既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又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
2.课外活动。
包括各种学生社团、科技社、环保协会等,更重要的是学校组织各种主题活动,如德育主题班会、思想道德讲座、读书活动等,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人际关系等社会习惯,加强学生的审美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这也是学校一种主动培养德育人才的方式。
3.互动式教育。
通过增强德育教育中的互动性,让学生面对各种情况不仅要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同时还要学会通过情感沟通,了解同伴,尊重并容忍其他人的差异。
这种形式多见于各种游戏、小组活动等。
4.榜样示范。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养生活中,示范行为尤为重要。
学校要积极挖掘身边的好榜样,组织学生进行模仿,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吸收有益元素;学校也要对家庭、社会进行督促和管理,这样德育教育就能够更好地融入学校和社会的管理之中,同时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
德育教学学校德育研究课题的构想与实施(共5则)
德育教学学校德育研究课题的构想与实施(共5则)第一篇:德育教学学校德育研究课题的构想与实施德育教学学校德育研究课题的构想与实施学校德育研究课题的构想与实施一、课题实施的基本流程课题研究三件事做什么——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目标与内容的确定怎么做——达到目标的过程与手段,即研究的实施,包括方法步骤的选择做得怎么样——目标达成状况的了解、研究结果的认定二、学校德育课题的选择围绕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或课题考虑根据个人的工作经验、知识能力基础考虑结合课题指南的参考选题考虑学校德育研究课题的切入点:课题与内容的分解三、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教育研究计划是开展研究的蓝图和指南研究计划是研究课题申报的主要内容重点考虑课题论证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提出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这一研究,它有什么价值,它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等问题。
需要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熟悉该研究领域,为研究的开展打下基础作为研究报告的构成部分2、解决的问题(研究目标)研究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有联系但有不同研究目标要具体、可达到常见的问题在定得太大太泛,难以达到3、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也是研究问题,在大的研究中,也称研究项目。
它回答研究什么问题,是对课题所提出的问题的细化和具体化。
研究内容给课题规定了具体任务,防止太多太杂。
具体研究内容间应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细化出的研究内容可以成为子课题,其确定为课题分工打下基础研究内容的框架也成为研究报告的内容框架分解出的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研究课题:《农村中小学辍学现象研究》《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小学科技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作用的研究》4、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育研究方法。
它回答如何研究的问题,学校课题研究中常用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获得对有关研究状况的了解和从中得到启发调查方法:获得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实验方法: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技术要求高行动研究法: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思路要从课题实施的基本流程考虑5、预期研究成果要区分预期效果和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成果以文本形式呈现研究周期长的课题,应分别有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四、怎么做(一)探索有效教育措施1、通过文献查阅从他人经验中得到启发收集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一种较好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归纳成功的做法并形成体系2、通过目标—手段分析找到操作化的做法3、通过行动研究探索有效做法行动研究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二)创新德育活动1、主题班会活动2、自主体验性活动3、叙事反思活动4、竞评活动五、做得怎样:如何收集资料效果要靠数据和事实说话效果是针对研究目标的具体数据和事实,而不是荣誉性的奖项1、数据性资料的收集问卷调查: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观点、态度测量:了解研究对象的生理、心理素质状况。
(德育研究)德育理论内涵与实施探究
德育理论内涵与实施探究德育研究一、实践德育的理论内涵实践德育的提出是在反思传统知性德育和灌输式德育模式的基础上,为提高当前德育实效的一种有益探索,从其产生到走向成熟必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实践德育思想的历史寻思从古今中外相关德育理论的研究论述来看,生活德育、劳动德育、活动德育以及社会参与德育是实践德育形成的重要理论渊源。
西方传统文化对人的情感设计自古以来有理性主义与感性主义两种进路。
而西方人现世生活中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与冲突,造成在现代西方德育思想中,“认知主义流派偏重于培养道德认知能力而轻视培养道德情感,非理性主义流派放纵感性欲望而贬低理性思维。
”同时,就西方道德教育而言,西方文化重视理智德性,强调知性德育,如苏格拉底就明确主张:“美德即知识。
”在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知性德育一直是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
但是在我们仔细研读西方学者对道德教育的论着时,也会发现,西方人在个体的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时也未完全忽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作用,特别是进入近现代以来,相关的论述越来越丰富。
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认为学校的社会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直接传授道德知识,学校不必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而主要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
他认为道德观念是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主张通过学校一切媒介、手段、材料对学生的个体发生影响,组织儿童直接参加社会生活。
以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等人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认为,“教育原则中除了包括要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外,更重要的是要设法引起儿童真正的道德冲突,认为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藉此向儿童揭示道德思维方式,促进其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出现。
”与西方伦理道德文化和西方道德教育大相径庭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实践伦理,强调践行德性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伦理精神中强烈的入世态度决定了实践在德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资料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资料
一、基本理论
1、德育的定义和内涵
德育是一种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修养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实践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以及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2、德育的价值理念
德育的价值理念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上做出贡献。
德育的价值理念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社会秩序、尊重环境、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文化、尊重知识、尊重宗教、尊重社会公平、尊重责任、尊重自由、尊重尊严、尊重礼仪和尊重礼貌。
二、德育课程研究
1、课程内容
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道德观念、健康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感、社会文明礼仪、个人发展观念、家庭教育知识、公民意识等。
2、教学目标
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文明素养,提高学生的个人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3、教学方法
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座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社会实践活动等。
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初探
一、前言德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德育活动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初探德育活动课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二、认识德育活动课德育活动课是常规学科课程之外的一种课程。
它以高扬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为宗旨,通过全面系统的德育教育,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个性、审美能力、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条件和保障。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德育活动课是非常必要的。
此课程贯穿全部学年,通过集中时间和集中精力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德育活动课的由来是教育部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实践德育活动课在实际教学中,德育活动课需要教师们制定周详的教学计划,包括设定教学目标、策划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让活动教学有计划、有条理、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明显。
制定教学目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德育活动课的教学目标,需要非常明确的界定。
德育目标必须与学生的学科知识同步推进,以学科知识为背景,以年龄、发展阶段和生长环境为依据,明确指出德育目标在课程中的体现。
策划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讲授、实验、讨论、观摩、示范、体验、实践等,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为活动课的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做好准备。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安排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问题及情境的引导,引导学生在德育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形成自觉自查的习惯。
教师应该采用积极引导和自我感知,让学生在“做中学”中发展自己的有志之士百折不挠的品质和意志力。
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评估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估的过程,为未来的学习和改善提供重要依据。
教师可以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听取学生的讲述和感受等方式对德育活动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
对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德育的探究
对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德育的探究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的课程。
而德育是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培养其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行为。
德育是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环。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健康、积极、自信和有责任感的人。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德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贯穿。
以下是一些实施德育的探究:一、提倡正向榜样与教育提倡正向榜样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方法。
可以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义务工作,争取先进人物的称号。
亲自上台分享个人经历和学习成果,以此来鼓励和感染其他学生。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也能够认真倾听和加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团结和配合。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德育过程中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应该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正确的行为和决策。
可以通过辩论与学术研究,重点提出中外经典案例、史实,以此鼓励学生去思考关于道德问题所存在的合理性、正确性、进步性和适用性。
三、集体教育集体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应该把握机会指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和道德准则,以便使学生评估和判断正确行为的正确性。
同时,在团队建设中,老师可以制定规则和制度来确保学生的规范行为和合法行为。
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四、个性化德育个性化德育能够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价值观和品德素养的需求。
个性化德育包括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比赛和奖励机制等鼓励方式。
同样,也包括进行个别辅导、家访和定期评价学生。
个性化德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个体化的关注和协助,从而最终构建积极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社会环境。
总之,实施德育的方法中,学生可以在学生教育过程中获得机会,去扩展他们的技能和价值观。
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作为矢量去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和决策。
学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班级争得一个又一个荣誉。你喜欢玩耍, 这并不是你的缺点。可是如是只贪玩不学 习,知识会自己飞到你的脑子里吗?老师 赠你一句话: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 个痛快!相信你不会让老师失望。
(给一位贪玩的学生)
30
××同学: 也许你常常凝视大山而思索,也许太
多的思索养成你山一样沉着的性格。你 一定有许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新鲜的感受 吧,愿意讲出来让老师、同学们听听吗? 假如你愿做一朵浪花,那么开在集体的 海洋里,你将更有魅力!
33
(一)德育网络的基本模式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的德育网 络,可以有三种模式:
1、学校中心型,即以学校为龙头,主动指导 家庭德育,并联系社会各界形成统一的德育网络;
2、社区中心型,即由社区政府或乡镇政府牵 头,组织学校和社会各界包括家长形成统一的德 育网络;
3、厂区中心型,即由企业或厂矿牵头,请学 校参加指导工作,同时联合各事业单位形成统一 的德育网络。
和操行评定法。
21
(二)国外德育方法的三种类型
1、传统方法——“理论教育”模式。即把一些 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规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 通过训练、榜样、惩罚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效 果。
2、现代方法——“自我教育”模式。主张摒弃 灌输,重在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和道德能力,认为 学校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 断能力。
亲: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感到亲切。
17
[相关链接]
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序列化举例:
“爱”的教育:爱父母、爱亲人—— 爱老师、 爱同学——爱集体、爱他人——爱祖国、爱人民
劳动教育:自己的事自己干 ——家里的事帮 着干——集体的事抢着干——社会的事主动干
剖析德育内涵,践行立德树人
剖析德育内涵,践行立德树人近年来,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德育工作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德育内涵的剖析与践行是促进立德树人工作有效展开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将从德育内涵的理论探讨入手,结合具体实践案例,深入探讨如何践行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德育内涵的剖析立德树人,首先要清楚德育的内涵是什么。
德育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人们的思想道德方面进行培养和教育。
德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培养。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2. 道德品质培养。
德育要求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友善待人、乐于助人、有爱心等,使其成为品德高尚的公民。
3. 社会责任感培养。
德育还要求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关心集体、关爱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也要求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 价值观培养在价值观培养方面,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校风建设、教师言传身教等方式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社会可以通过家庭教育、社会舆论、文化传播等途径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在这方面,有一则关于小学生的案例可以说明。
某小学开设了一门名为“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观”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老师通过讲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的价值,教育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奉献。
这门课程使学生们深受感动,对生活产生了新的认识,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追求。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校成功地促进了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使他们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
2. 道德品质培养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德育工作需要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不能只靠口头教育,更要通过身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有一则幼儿园教师的案例可以说明。
某幼儿园的某名老师在班级中开展了关爱行动。
德育研究工作计划
德育研究工作计划一、目标与意义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个体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研究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旨在深入探究德育的本质和规律,创新德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二、内容与方法内容德育研究工作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理论:探究德育的本质、目标和功能,分析德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为德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2)德育实践:研究德育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总结德育实践的成功经验,提出改进德育工作的建议。
(3)德育课程:分析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探究德育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途径,提高德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4)德育评价:研究德育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为德育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德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德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为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德育实践案例,深入剖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为研究提供实践支持。
(4)行动研究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德育工作中,通过实践检验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时间与安排准备阶段(XXXX年XX月-XXXX年XX月)(1)制定详细的德育研究工作计划;(2)组建研究团队,明确研究任务和分工;(3)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
实施阶段(XXXX年XX月-XXXX年XX月)(1)按照计划开展各项研究工作;(2)收集和整理研究数据,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3)根据研究进展情况,适时调整工作计划。
总结阶段(XXXX年XX月-XXXX年XX月)(1)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2)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和鉴定;(3)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德育工作中,并及时总结反馈。
德育研究工作计划精编
德育研究工作计划精编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为了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本工作计划旨在明确德育研究的方向,细化德育实施步骤,以及优化德育资源配置。
以下是详细的工作计划内容。
一、德育理念与目标德育工作的理念应基于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
德育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通过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德育研究内容应涵盖德育理论、德育实践、德育评价等多个方面。
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同时,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德育经验,结合本校实际,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三、教师培训计划为提高德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需要制定针对德育教师的培训计划。
通过定期举办德育研讨会、德育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提升德育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同时,鼓励德育教师参与德育课题研究,促进德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
四、德育资源建设德育资源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图书馆、德育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德育素材和实践平台。
同时,积极开发校外德育资源,如与社区、企业、博物馆等建立合作关系,拓展德育的广度和深度。
五、评价体系构建德育评价是衡量德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德育表现和发展状况。
同时,将德育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据。
六、实践活动设计德育实践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如组织主题班会、德育讲座、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德育、感悟德育、践行德育。
10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目标:
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1、了解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任务及内容 2、理解德育过程的内涵,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3、理解并掌握德育原则的内涵及其基本要求
4、理解并掌握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5、初步树立开放、民主、人本的德育观 教学重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及方法、德育过程的基 本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3、德育过程中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活动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理论、规范的认识,以及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观念、态度和是非辨别能力。这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 认识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体验。它一般是 在道德认识基础上形成,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而 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情感在品德形成与发展中有重要动力 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 性,它常表现为为了实现个人已确定的道德目的而严格约束自己,压抑 不随意冲动和能够克服种种困难的行为。道德意志在品德形成与发展中 起调节和控制作用。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 行动。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 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方法。我国中 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理疏导法、榜 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行为实践法、自 我修养法和品德评价法等。
(一)说理疏导法
1、含义:说理疏导法也即说服教育法,是教 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达到使受教 育者提高认识,逐渐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方法。 这是最广泛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2、主要方式:讲解、报告、谈话、参观、访 问、调查等。 3、要求:
德育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德育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德育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理论创新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德育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一、理论创新德育教育的理论创新主要包括德育教育的价值观变革和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改革两个方面。
1、德育教育的价值观变革在社会的发展中,德育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一直在变化。
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社交能力等。
德育价值观的变革让教育更好地满足当代社会对德育的需求。
在公民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人的生命价值,强调个体的尊严和权利。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对伦理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掌握,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和道德思考能力。
2、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改革传统的德育教育注重法律条款和规定,这种方式在实际教育中难以实现。
同时,德育教育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从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二、实践1、课堂风采和班级氛围的建设在学校课堂上,教师应该在授课的同时,注重讨论和实践,并鼓励学生在班级内进行有意义的互动。
班级氛围的建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需要全体师生的努力。
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2、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德育教育的实践应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让学生在学习时,充分认识到所学内容对生活的影响。
例如,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设置义工活动、社区服务等实践环节以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
总之,德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中,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全面、丰富、有效的教育。
德育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以下是更多的具体内容:1、德育教育的价值观变革德育教育的价值观是指学校文化、社会氛围、家庭环境等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强调的正确与正义的观点、观念和道德标准。
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研究
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更加看重教育的全面发展。
在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德育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却一直是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以期为实践者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第一部分:德育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德育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
德育教育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部分:德育教育的核心要素1.培养道德意识:德育教育强调学生的道德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道德问题,并能够正确地进行判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2.塑造良好品质与行为习惯: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与行为习惯。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纪律感并形成正义感。
3.激发责任感:德育教育需要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教育者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感知社会的需要,并主动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第三部分: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1.教学一体化:德育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能够将道德原则融入到各个学科中,认识到道德和学科知识的紧密联系。
2.示范引导: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言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
在处理问题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建议。
3.创设情境:创设适宜的情境是有效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让学生置身于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认识,从而使道德观念在实践中得以巩固。
4.与家庭合作:家庭是德育教育的基础。
教育者应主动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幼儿园德育教育课程实施探究
幼儿园德育教育课程实施探究一、幼儿园德育教育课程的定义和意义德育教育是指通过教育的手段,引导幼儿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增强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在德育教育中,幼儿的思想、品德、心理以及社交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升,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施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出品德高尚、知识丰富、情感稳定、行为规范的有道德素质和高社会价值观念的人才。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德育教育的意义更是凸显。
二、幼儿园德育教育课程的要求和目标1、培养幼儿正确的生活态度和道德判断力,提高幼儿的个人品德素养,具有认识事物的道德分类能力;2、引导幼儿学会自我调节,学习具有生命的情感;3、提高幼儿的社会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4、塑造幼儿健康的人格和心态,建立信任与尊重的师生关系,让幼儿健康成长。
三、幼儿园德育教育课程的内容1、道德素养教育:围绕幼儿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参加讨论、角色扮演等,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幼儿的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判断力,以及对规矩的理解和遵守能力。
2、情感教育:围绕幼儿的各种体验和情感实际,给予幼儿温暖、支持和安全感,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共情”的能力,让幼儿学会爱和被爱。
3、社会教育:在帮助幼儿认识社会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教授幼儿诸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基本的安全知识。
4、生命教育:帮助幼儿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特点,从生命的角度引导幼儿思考生老病死的问题,提高幼儿对自然环境和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幼儿园德育教育课程的实施方式1、生活化教学:通过拉近教育者和幼儿的距离,将课程内容与幼儿园真实的生活相结合,引导幼儿学会品德、交往、自我调适、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技能。
2、游戏化教学:通过游戏的方式,教授幼儿道德认知知识,并通过角色扮演等游戏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道德行为的乐趣,激发幼儿的自主性。
3、实践活动教学:通过亲手参与、实践,培养幼儿的生活技能和生活意识,如创造力、合作精神、实践能力、领导力等。
对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德育的探究
对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德育的探究道德与法治课是在中小学中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实施德育是此课程的核心目标,下面将对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德育的探究进行论述。
实施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应通过学习道德理论知识,认识到什么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勤劳勇敢,友善关爱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意识,使其能够正确评估行为的善恶,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实施德育应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应学习到不同道德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理解其中的道德价值观念。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思辨,使其能够形成个人独立的、积极的价值观,并在实际生活中付诸行动。
通过讨论和辩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公正、平等、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
实施德育应强调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和法治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应学习到法治的基本原则和法律的基本知识。
通过模拟法庭、案例解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通过民主教育,引导学生尊重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加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民主素质,使其能够在实践中体验民主的魅力。
实施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应学习到社会责任的内涵和重要性,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促使其思考社会问题,关心他人,为社会繁荣做出贡献。
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德育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将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行为准则,为建设和谐、有序的社会做出贡献。
教育者需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方法,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修养的公民。
(德育研究)德育的研究
德育的研究德育研究●一、教学目标通过《德育学》课程的学习,掌握德育的理论、德育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发展德育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德育教育事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教学大纲)(一)总论(或绪论、概论等) 4 学时课程导学与课程简介:介绍德育学的主要学习内容v 知识:通过对学校德育的产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掌握德育教育的某些共同规律、学校德育教育理论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从实践方面对学校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的原则进行探索,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v 能力与技能:学习者学会从不同学科的视野分析当前的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多向思维的能力。
运用德育的理论分析学生思想品德成长中的问题和解决其问题的能力。
设计和组织德育活动的技能。
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v 态度与情感:提升尊重学生的态度、热爱学生的情感和敬业精神。
教学要求:对全学期提出要求v 课前进行文献阅读。
鼓励对重要文献做评述性或研究性的笔记。
v 能够围绕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自由辩论、升华自己已有的认识。
v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团结协作,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v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研究,将成果与大家分享。
其它教学环节:放影片——春风化雨关于德育的讨论(二)第一章德育及其历史发展 4 学时主要内容:讲解德育概念的沿革及德育的历史发展教学要求:阅读参考《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檀传宝),《德育学原理》胡厚福,了解德育概念的沿革,参看《中小学德育工作文献规章要览》(人民教育出版社),《德育论》(储培君),《德育新论》(鲁洁)了解德育的历史发展其它教学环节:讨论(三)第二章德育的本质及功能 4 学时主要内容: 讲解德育的本质和德育的几个功能教学要求: 阅读参考《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檀传宝),《德育学原理》胡厚福,了解德育的本质及几个功能其它教学环节:主要活动:讨论良好品质的功能(结合自身)(四)第三章德育的目标及分类 4 学时主要内容:德育目标与分类&n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理论内涵和实施探究
德育研究
一、实践德育的理论内涵
实践德育的提出是在反思传统知性德育和灌输式德育模式的基础上,为提高当前德育实效的一种有益探索,从其产生到走向成熟必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实践德育思想的历史寻思
从古今中外相关德育理论的研究论述来看,生活德育、劳动德育、活动德育以及社会参与德育是实践德育形成的重要理论渊源。
西方传统文化对人的情感设计自古以来有理性主义与感性主义两种进路。
而西方人现世生活中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与冲突,造成在现代西方德育思想中,“认知主义流派偏重于培养道德认知能力而轻视培养道德情感,非理性主义流派放纵感性欲望而贬低理性思维。
”同时,就西方道德教育而言,西方文化重视理智德性,强调知性德育,如苏格拉底就明确主张:“美德即知识。
”在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知性德育一直是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
但是在我们仔细研读西方学者对道德教育的论着时,也会发现,西方人在个体的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时也未完全忽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作用,特别是进入近现代以来,相关的论述越来越丰富。
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认为学校的社会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直接传授道德知识,学校不必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而主要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
他认为道德观念是在参
与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主张通过学校一切媒介、手段、材料对学生的个体发生影响,组织儿童直接参加社会生活。
以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等人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认为,“教育原则中除了包括要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外,更重要的是要设法引起儿童真正的道德冲突,认为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藉此向儿童揭示道德思维方式,促进其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出现。
”与西方伦理道德文化和西方道德教育大相径庭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实践伦理,强调践行德性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伦理精神中强烈的入世态度决定了实践在德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儒家思想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人的德性体悟,发展人的德行能力。
孔子认为,仁即“立人达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身体力行,“力行近乎仁”。
在儒家看来,贯彻孝道根本做法是“行孝”,而不是口头说孝。
因此,儒家在论述德育的时候多强调践履的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践履道德并不是要人特意去做某些行为,而只是要人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处理好即可。
”朱熹曾明确主张个体践履道德要在其“日用之间”进行。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蕴含着“生活即德育”、“美德在践履”的思想,成为当前中国德育研究可以借鉴吸收的优秀精华。
陶行知先生是当代“实践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最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着名的“生活即教育”论断,“主张让学生通过自治生活培养自我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提高评价道德行为和判断道德是非的能力,负担起自我解决问题的责任;让学生通过集体生活培养集体精神,在合理、进步、丰富的集体生活中使学生的品德和精神受到真正的陶冶锻炼,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成为真善美的人”。
(二)实践德育内涵的现代解读
与前文对实践德育的种种论述相对应,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今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本文所述的实践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政治参与能力、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德育过程;这一活动过程主张把社会实践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和过程特征。
具体来讲,实践德育的内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践德育主张将社会实践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和过程特征,是一种主体性德育;这是其区别于知性德育和灌输式德育最显着的特征。
二是实践德育主张将社会实践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