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历史高考复习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47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考历史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班级 三( ) 姓名 学号一、选择题1、1954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表现有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③、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A .②④B .①③C .②③D .①②2.“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基础的是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3.阅读下面前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情况表:下列关于上述表格中的内容表述准确的是A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B .巩固了国家政权C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D .政协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4.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1954年宪法最早提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②、它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各项政洽制度的基础 ③、1957年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恢复与发展A .①④B .①②④C 。

②③④D .①②③④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按照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有①立法权,决定权 ②立法权,司法权 ③管理权,任免权④任免权,监督权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6.中共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背景是A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C .人民政权的巩固D .“文革"的结束7.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根本依据是A .民主党派帮助过中国共产党B .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C .中国共产党信任民主党派D .中国共产党需要民主党派8.建国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其意义表述不确切的是A .实现了民族的平等B .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C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D .通过和平方式废除了剥削制度 9.下列文献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是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0.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B .保障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民主C.真正实现我国境内各民族的平等 D.为改革开放创造有利条件11.新中国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的法律保证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2.建国以来,我国建立的新型民主政治制度包括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②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③是各民族平等联合的一种新型政治制度④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A.①②③④ B。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课时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课时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

(2)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以
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 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 (3)地位:是我国的________ 设奠定了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定: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
栏 目 链 接
考 点 突 破 ①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大会决定以
北京 为 新 中 国 首 都 , 以 ________ 五星红旗 为 国 旗 , 以 ________
义勇军进行曲 》为代国歌等。 《________________
栏 目 链 接
②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2) 职能转变: 1954 年以后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
主建设。
考 点 突 破
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 制定法制建设方针: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 有法可依 “ ________,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 设方针。 (2)平反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进而在全国范
栏 目 链 接
围内平反。
(3)加紧立法工作:1982年修订宪法并逐步形成中国特 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________
栏 目 链 接
考 点 突 破 3.意义。 (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作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胜利。
栏 目 链 接
考 点 突 破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体 社会主义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和________ 现了________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正式版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正式版

考点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共同纲领》;(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文化大革命”:(1)“文化大革命”的过程;(2)“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1)1982年宪法;(2)依法治国方略;(3)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展。

4、“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一国两制理论;(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3)台湾问题的最新进展。

【二】知识梳理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①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②政治: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基本政策和总任务。

(2)筹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①召开时间地点:1949年在北平。

②中心议题:筹建新中国。

③内容:确定了国民、国旗、国歌等,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成立时间及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4)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的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确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2)1954年宪法①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特点: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意义: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特别提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

147历史高考复习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47

147历史高考复习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47

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附参考答案)一、专题综述(一)课标要求: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复习建议:1.理清线索、理顺时期(1)理清三条线索:新中国政治建设祖国统一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明确中国现代史的分期:1949-1956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1966 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66-1976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78-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的三个时期: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1949-1966)现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时期(1966-1976)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完善时期(1978-今)(4)一国两制发展的三个时期:酝酿时期(20C50S中后期-20C80S初)正式提出(80S初)实践时期(80S以后)(5)建国后外交的三个时期:奠基时期(1949-20C50S中期)新局面(20C70S)2.注意政史结合5.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台湾问题由来:内战;美国(2)解决台湾问题的条件和意义条件:有利:两岸关系缓和,经济合作交流“一国两制”的提出改革开放,综合实力增强不利:“台独”;外国反华势力意义:加快现代化(3)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①《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②民间交流增强(20C80S以来)③九二共识(1992)④江泽民八项主张(1995年)⑤《反分裂国家法》(2005)6.我国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之比较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前者是少数民族同胞当家做主后者是港澳台同胞当家做主前者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后者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三)新中国外交1.建国初期(1)国际环境:两大阵营对抗,美国敌视中国(2)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和平(3)建国初外交三大政策:“另起”“打扫”“一边倒”(4)成果:同17国建交(5)外交特点:最基本特点;立足点;转变;重要基石2.50年代中国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底(2)内容:5点(3)实践:日内瓦会议(1954);万隆会议(1955)(4)特点:包容性、开放性(5)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70年代中国外交(1)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第26届联大(1971)(2)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1979)(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4)与中国建交热潮:(70S)4.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1978-今)(1)外交政策调整原因:国际形势新变化现代化建设需要(2)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3)表现:①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②在多边经济领域成就显著:正式加入WTO (2001)③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推动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2)5.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4)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5)积极开展“反恐”外交,维护世界和平发展6.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外交特点(1)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一边倒”(2)20世纪60年代“两只拳头出击”(3)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无敌国外交”主观题:1.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

必修(Ⅰ)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必修(Ⅰ)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之间 有何区别?
一、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问题
1、原因和目的: 2、含义: 3、明确规定:1949年“共同纲领” 4、正式确认: 1954年宪法 5、实施情况: 5个自治区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一、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问题
1、背景:
2、创立
标志: 一届人大
1954年
3、创立意义: 根本政治制 ;
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颁布了哪几部宪法性 文件?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 的宪法 《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复辟帝制时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 起临时宪法作用
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党关系问题
1、初步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政协职能转变)
政协性质: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 3、新阶段: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八字方针) 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 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
D
C
B
• (2010北京文综卷,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 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 建立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 2.(2010江苏历史卷,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 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 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 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港澳历史新的一页,中华 意 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是“_________” 义 构想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_______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
成功的范例
认 知 深 化
前提条件 关键因素 法律依据 群众基础
有关事宜
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
意义
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标志着新中民国主__主__义_______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 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中理国与革_命________实践相结合 的胜利
目的 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__织__原__则___;规定了 内容 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主要权利有修 职权 改宪法、制定法律、监督宪法的实施、人事任免
权、决定国民经济计划等
代表
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普民选_____产 生,由各_党__派____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
意义
政__治__建__设___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 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__高__权__力___
——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尝试


点 一
抓住关键语句 进行分析


点 二
主题 二
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


点 一
注意材料 出处从中 分析是关 键

20XX届高考历史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XX届高考历史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XX届高考历史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构成了现代中国政治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主政治制度得到恢复并逐渐健全与完善,走上了制度化、法律化的健康轨道。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从提出到成功实践,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并继续保持繁荣稳定;20世纪 80 年代以来,海峡两岸的关系不断取得进展,困难虽仍然存在,但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祖国统一大业终将实现。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单元综述:1、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为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框架。

2、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革”是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加强了民主和法制建设,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4、在国家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海峡两岸关系也有了新发展。

学法指导:学习本单元内容,应注意把握以下分析思路:1、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概况,分析理解中国政治建设的探索、曲折和成就,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认识到“依法治国”方略的深远意义。

2、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具体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与西方的民主制度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注意与现实时政热点问题相联系,认识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特点。

4、注意归纳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结合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认识其反对“台独”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性和权威性。

重难突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两岸关系的发展
台湾问题的实质 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缓和,对话,发展,突破
阻碍统一的两股势力
国际反华势力,“台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的健全
完善三大政治制度 建立基层民主制度 平反冤假错案 修订1982年宪法
民主制度 的重建与
完善
法律制度走 向健全
“一国两 制”的理 论与实 践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提出背景,目的,过程 特点及意义
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的实践
澳门回归
意义 台湾问题的由来
现代 中国 的政 治建 设与 祖国 统一
新中国成立
条件 标志 意义
政治前提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理论路线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组织准备
政协会议召开
1949年开国大典
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 立主权的国家
民主 政治 建设
初步形成
1949年政协会议召开
政治协商制度
正式建立 初步发展
1954年全国一大召开
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针
创立标志
建国初期:民 主法制的确立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内容
通过《中华 人民共和国 宪法》
内容 原则 性质
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特点,地位和作用
建立目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建立依据
含义,实践及意义 “文革”出现的原因
公民权利失去保障
“文革”时期:民主法制的破坏
表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效果
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平等地位,使各民族能够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 决策。
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各民族地区获得了更多的 自主权和优惠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 化和社会发展。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依法治国战略取得的成果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了有法可依;加强了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促进了公正廉洁执法; 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法治国战略的意义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确保国家 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改革开放后政治体制变革
政治体制改革启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 期,也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的启动。
民主法制建设加强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 得到加强,如制定和完善法律法 规、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人
权保障等。
政治参与渠道拓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 政治参与渠道不断拓宽,如实行 基层民主选举、推进网络问政等 ,使公民的政治参与更加广泛和
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 础。
1982年宪法及其修订历程
1982年宪法的制定背景与内容
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宪法进行全面修改。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出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 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对于历史这门科目,很多学生都会感到头疼,尤其是历史复习,更是让人倍感困扰。

而高考历史考试的难点在于能否理清脉络,把握主干,并将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进入到统一战线和民主改革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运动,到1953年进行的思想改造运动,这些都为新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1950年代末期,毛泽东提出了“工业化、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实行“大跃进”等措施,但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直到1960年代末期才逐渐恢复正常。

二、十年动乱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十分黑暗的历史,可谓短短的十年动乱。

1966年至1976年,中国经历了政治风暴,这场运动的几个阶段有:二月逆流、五.一六事变、暴动组织开头、无产阶级大联合、大串联、四人帮统治等。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70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和逾百万死亡的伤亡数字,毛泽东抱怨流芳千古的文化大革命成了一场巨大的灾难,甚至是一场“阴谋论式的疯狂”。

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是中国的新一轮历史变革。

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推进政治、文化事业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变,国有企业开始慢慢走出重围,市场经济逐渐发展,个体经济得以发展。

此外,还出现了很多科技创新的行业,经济的效益开始显现出来。

四、祖国统一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1949年以后,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1979年,两岸关系得到了缓和,双方签订了“"两岸关系冻结”协议。

1987年,大陆允许从台湾往返旅游,两岸关系逐渐改善。

经过多次协商,两岸关系已经显现出明显的改善趋势,成为推动协商与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第6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第6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新人教版

3.为了更好的宣传宪法,国家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之 所以确定12月4日这一天,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 月4日正式实施。下列关于这部宪法表述正确的是 A.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B.它确定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C.它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它适应了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供了一个创造 性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的回归,是“ 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 的成功实践。 ②从《告台湾同胞书》到邓小平多次谈话:“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逐步形成,其基本内容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 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港、澳、台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 祖国统一 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 国统一
01 自主学习区
知识成串· 记得更快
02 认知深化区
史料印证· 学得更清
03 综合提能区
纵引横连· 掌握更全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轻巧识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辨析比较——《共同纲领》与《宪法》
《共同纲领》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它 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 则。因政协不是由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 《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延 续了《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 时,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取代了政 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2019年高三历史专题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19年高三历史专题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1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准备宪法起草工作。

然而当时大陆未全部解放,反革命势力还很猖獗,长期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尚待恢复,群众组织和觉悟程度尚未达到应有水平。

以上表述是为了说明()A.政府事实上没有掌握政权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必要性C.“一五”计划召开的背景D.宪法制定的条件尚不够成熟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

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3.有学者认为:“中国某部法律文件规定国家机构存在一个集中权力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下面设立各个职能机构,政务院和法院都是其职能机构。

”这一文件()A.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奠定基础B.规划了社会主义建设蓝图C.推动政协制度职能转变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要4.比较我国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部法律文献内容,其主要不同点是()A.国家性质确立发生根本变化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C.坚持了国营经济的引导作用D.政权主要依靠力量发生变化5.1951年12月,毛泽东说:“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这表明()A.政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B.多党合作得以实现C.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D.政协职能发生转变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7.下表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一些词语出现次数变化统计表(部分):(单位:次)A.意识形态不再重要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C.“左”倾思想已经根绝D.非公经济的发展缓慢8.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郑重作出了“中央不干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的事务”的政治承诺,自我规限本来可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

高考政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考政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图解历史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思维启迪 汤应武在《1976年以来的中国》中写道:“1990年4月,七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 》
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2.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 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4.建立起以 架。 宪法 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
b.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
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 体。
邓小平 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
d.做出实行
改革开放 的伟大决策。
(4)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 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 (1)1 9 7 9 年 元 旦 , 全 国 人 大 常 委 会 发 表 《 告 台 湾 同 胞 书 》 , 宣 布 采

和平 方式统一祖国。
(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 “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过程:1997年7月1日, 归祖国。 (2)意义 a.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b.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香港 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

高一历史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精)

高一历史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精)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经历了50年代的建立、十年文革的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完善三个重要阶段。

“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港澳回归是这一构想的成功实践,同时这一构想也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50年代的建立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时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创建: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从1949~1954年,“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职权职能发生变化: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成为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发展新阶段:(1956年“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标志着共产党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届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4、进一步完善(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过程:(1、1949年《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总结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概况: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2、目的:筹划成立新中国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同时,又是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3.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4、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易混(错)警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⑴军事:国民党统治被推翻,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⑵政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⑶组织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2、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3、意义:①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三)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背景:三大改造展开2、目的: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3、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特点: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6、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

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发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革的危害,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知识整合】一、新中国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2、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

3、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附参考答案)
一、专题综述
(一)课标要求: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
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
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
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
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
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
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复习建议:
1.理清线索、理顺时期
(1)理清三条线索:
新中国政治建设
祖国统一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明确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1956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6-1966 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78-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的三个时期: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1949-1966)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时期(1966-1976)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完善时期(1978-今)
(4)一国两制发展的三个时期:
酝酿时期(20C50S中后期-20C80S初)
正式提出(80S初)
实践时期(80S以后)
(5)建国后外交的三个时期:
奠基时期(1949-20C50S中期)
新局面(20C70S)
2.注意政史结合
5.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台湾问题由来:内战;美国
(2)解决台湾问题的条件和意义
条件:有利:两岸关系缓和,经济合作交流
“一国两制”的提出
改革开放,综合实力增强
不利:“台独”;外国反华势力
意义:加快现代化
(3)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①《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
②民间交流增强(20C80S以来)
③九二共识(1992)
④江泽民八项主张(1995年)
⑤《反分裂国家法》(2005)
6.我国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之比较
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前者是少数民族同胞当家做主
后者是港澳台同胞当家做主
前者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后者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三)新中国外交
1.建国初期
(1)国际环境:两大阵营对抗,美国敌视中国
(2)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和平
(3)建国初外交三大政策:“另起”“打扫”“一边倒”
(4)成果:同17国建交
(5)外交特点:最基本特点;立足点;转变;重要基石
2.50年代中国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底
(2)内容:5点
(3)实践:日内瓦会议(1954);万隆会议(1955)
(4)特点:包容性、开放性
(5)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70年代中国外交
(1)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第26届联大(1971)
(2)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1979)
(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
(4)与中国建交热潮:(70S)
4.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1978-今)
(1)外交政策调整原因:国际形势新变化
现代化建设需要
(2)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3)表现:
①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②在多边经济领域成就显著:正式加入WTO (2001)
③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
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
推动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2)
5.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
(4)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5)积极开展“反恐”外交,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6.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外交特点
(1)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一边倒”
(2)20世纪60年代“两只拳头出击”
(3)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无敌国外交”
主观题:
1.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

透过法律制度可以发现过去时代的特征,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政治文
明。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