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_南方经济的发展1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知识点_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 (P3)一、中国神话:女娲抟土造人。
1.人类的起源,距今至少已有300多万年历史。
2.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3.元谋人——生存年代最早的人类。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前地点:云南元谋4.北京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原始人类。
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地点:北京周口店附近的龙骨山洞穴里5.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6.北京人的生活居住于周口店龙骨山洞穴里,能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会使用天然火,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7.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旧石器时代”。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 (P8)一、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半坡遗址(黄河流域):栽培粟、(黍)白菜,饲养猪狗,会捕鱼,会纺织,会制彩陶(鱼纹彩陶盆),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屋(北方气候比较干燥)。
二、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河姆渡遗址(长江下游):栽培水稻,饲养猪狗,能驾船和捕鱼,会纺织会制作陶器房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南方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
当时,南、北方先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 (P13)1、距今八九千年以来,我国先民的足迹逐渐遍布了祖国东西南北。
2、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3、炎黄部落联盟打败了以蚩尤为首的部落,地点:涿鹿(涿鹿之战)。
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第4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P21)1.禅让的含义: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惯例,史称“禅让”。
2.大禹治水:鲧堵禹疏3.禅让制的结束: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P25)一、夏商周史称“上古三代”(前21世纪至前77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启建立),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
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北方长期战乱,大批 人口南迁
西:巴蜀 东:江浙 南:两湖、江西
劳动力大增及带来 先进生产技术、生 产经验促进南方经 济发展。
南方 农业:巴蜀、江汉、 江浙三个农业经济区 经济 农业技术进步、多种 开发 经营农副结合。 概况 手工业:丝织业重心
由北往南移 商业:建康、京口、 吴郡、余杭商业城市 海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易:东——朝 鲜日本;西——印度 波斯大秦
政权分立
• 从三国鼎立到隋朝重新统一全国,在长 达360年的历史时段内,只有西晋短暂 统一过37年,其余时间都处在多个政权 分立、南北对峙的复杂政局之中。
六朝
• 三国——吴 • 东晋 • 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
吴、东晋、宋、齐、 梁、陈这六个政权因均 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 京,孙吴时称建业,西 晋时一度改称建邺,西 晋末年起改称建康), 历史上统称“六朝”。
六朝 东 吴 东 宋 齐 梁 陈 晋
南京
建 业
建 建 建 建 建 康 康 康 康 康
政权分立
• 从全局看,当时全国处于分裂混战时期,经历了 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但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历史 进步。相对于北方,江淮以南社会比较安定,地 区经济正是在六朝时期走出低谷,摆脱了原先落 后停滞的状态,出现逐渐上升发展的重大转折, 并为唐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永嘉 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永嘉世,九州荒。 余广州,平且康。”——砖铭 你知道砖铭的主要意思吗?
人口大量南迁
• 东汉时期,南方地区的农业还远远落后于中原经 济发达地区。→劳动力短缺、开发难度大。 • 自东汉末年起,为了逃避战乱,许多北方官民陆 续往南迁徙,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 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高峰。 • 主要方向: 西线进入巴蜀地区; 东线进入今江浙地区; 中线进入今两湖和江西地区。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1、人类的起源: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距今300万年的历史。
2、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我国是世界人类起源地之一。
最早的是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是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龙口山洞穴里,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前,使用打制石器(称旧石器时代)和火,过着采集和狩猎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1、(北方)黄河中下游农耕的代表: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8000年前后,会制作磨制石器(称新石器时代)和陶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黍,喂养家畜,居住在半地式的房屋。
2、(南方)长江下游农耕的代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饲养猪、狗等,建造干栏式房屋。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距今5000年前,炎黄部落在涿鹿之野大战蚩尤。
以黄帝为部落首领的部落联盟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华夏族的主干。
炎帝和黄帝因此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4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1、尧、舜、禹和禅让的传说;尧、舜、禹是原始社会时期黄河流域三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惯例,称“禅让”。
2、大禹治水:采用“疏”的方法,终于降服了洪水,被尊称为“大禹”。
“三过家门而不入”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1、“上古三代”:夏商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2、夏:建立——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灭亡——公元前16世纪末。
商:建立——公元前16世纪末,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特点——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
“盘庚迁殷”,商朝又叫殷朝或殷商。
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定都镐。
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加强了统治。
灭亡——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西周灭亡。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称为“东周”。
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1、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 国的政权分立。 2、北方人口的南迁。 3、南方经济的开发。
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
第一部分政权分立
1、从三国鼎立到隋朝重新统一全国,在长达 370年的历史时段内,只有 短暂统一过 37年,其余时间都处于多个政权分立、南北对 峙的复杂政局之中。 2、在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里,南方相继建立 过 、 、 、 、 、 6个 政权,因均建都于 ,历史上统称“六 朝”。 3、六朝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为唐 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
第二部分 大量人口南迁
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南迁方向有哪三条?
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4、我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 次人口流动高峰是在 。 5、识别北方人口南迁图,找出三条南迁的路 线。
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
第三部分 南方经济开发
1、经六朝时期的长期开发,在南方形成了 、 、 地区三个先进农业经济区。 2、江南农业的发展: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集中表现为: ① 的大量兴修;② 的推广和改进;③改火 耕水耨(nòu)为 ;④引入北方 ,实施 稻麦两熟制。还出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倾向。 3、江南手工业的发展:从六朝开始,丝织业的重心由北向 南转移。 成为上升中的南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江南商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著名的商业城市 有 、 、 、 。 和 则是新崛起的海外贸 易港口城市。 5、江南海上贸易的发展:六朝时期与高句(gōu)丽、百 济、新罗、日本、天竺、波斯、大秦的贸易十分活跃,宋 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
第16课_两晋与南朝(七年级-上-中华版解析)

第16课两晋与南朝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晋的建立,以及南朝政权的更替等史实。
2、理清三国后期至南朝的历史发展线索,了解江南地区开发及其原因。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知识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晋与南朝政权的更替;南方的开发及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教材要点解析1、司马炎建立西晋时,就效仿西周实行分封制。
280年西晋统一全国后,晋武帝司马炎渐渐不理政事,生活腐朽、贪图享乐,政治上日趋腐败。
2、司马炎死后,继位的惠帝是个白痴,诸王为争夺皇位开演了一场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乘机起兵反晋,国力大减。
3、在内乱外患双重打击下的西晋,都城也由洛阳迁到长安。
公元316年,匈奴人刘渊的汉兵攻下长安,西晋灭亡,中国再次陷入分裂。
4、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
但混乱中建立起来的东晋,大权掌握在王、谢等世家大族手中,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
此时的北方地区,处于各种势力割据、相互混战的局面。
5、公元420年东晋权臣刘裕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宋,东晋灭亡。
此后,南方又经历了齐、梁、陈。
宋、齐、梁、陈四朝,都城都在建康,合称“南朝”。
6、西晋灭亡前后,北方不断的战乱,大批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争,扶老携幼渡过长江,举家南逃。
永嘉年间,大批的北方人以全族、全村、甚至是全镇聚在一起,逃往今江、浙和湖南、湖北一带,史称“永嘉南渡”。
7、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促使江南的农业迅速发展。
8、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冶铁业普遍使用水力鼓风炉,还发明了灌钢法,能造出质量上乘的钢。
青瓷制造业很发达,青瓷制品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还出现了苏州、杭州等商业性的城市。
9、南方地区的开发,使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四、同步练习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于()A.三国时期B.南北朝C.西晋末年D.东汉末年2、一个生活在318年的建康人应该受哪个政权的管辖()A.东吴B.东晋C.东汉D.西晋3、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息息相关,东汉末年开始,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温暖湿润B.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C.南方兴修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D.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争相对较少4、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较好C.北方农民大量南迁D.南方相对安定5、东晋灭亡以后的160多年间,中国南方一直处于动荡的南朝时期。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笔记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基本统一北方的基础。
2. 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 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二、三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1. 农业:南北方都注重兴修水利,北方出现芍陂、青龙渠等,南方出现�吴国的灌溉
工程,如永安渠等。
2. 手工业:蜀国的丝织业、吴国的造船业、魏国的制瓷业都很发达。
3. 商业:三国的统治者都采取措施限制商业发展,但官私贸易仍很活跃。
三、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
1. 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族与中原王朝的矛盾一直存在,但与汉族的矛盾逐渐
上升。
2. 曹操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征讨”与“和亲”的策略;诸葛亮采取“和夷、抚贵”
政策;孙权派兵支援辽东半岛的公孙渊。
3. 三国时期对少数民族的征讨和“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三国时期的对外关系
1. 与东亚、东南亚:孙权派兵支援辽东半岛的公孙渊;蜀国的诸葛亮南征,与当地少
数民族首领孟获结为朋友;吴国的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台湾)。
2. 与中亚、欧洲:曹魏的张骞出使西域,与中亚各国及欧洲的大秦(罗马帝国)进行
贸易。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的笔记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上历史填空题及答案

七上历史填空题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1、目前所知,我国境内生存年代最早的是距今年的人。
2、遗留化石残骸最多的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距今的人。
3、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5、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6、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粮食作物的国家。
8、建造干栏式房屋的原始居民是。
9、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是的房屋。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10、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4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11、传说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先后还有、、。
12、历史上把尧舜禹时期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办法或制度,叫做。
13、“三过家门而不入”,用“疏”的办法治理洪水的是。
14、禹死后,禹的儿子夺取政权,建立夏朝,从此,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1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1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
17、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的是、、。
18、夏、商、周三朝的建立者分别是、、。
19、夏、商、周三朝的暴君分别是、、。
20、商朝灭亡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
21、商朝时,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史称“”,从此国力日益强盛。
22、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士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这种制度叫。
2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到洛邑。
平王东迁后的周朝称为“”。
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24、东周分为和两个时期。
25、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
26、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
27、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等。
28、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29、战国初期,晋国一分为三,变成、、三国,史称“三家分晋”,这也是山西被称为“三晋大地”的缘由。
30、战国七雄指的是、、、、、、七个国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历史科中考总复习提纲七年(上册)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一、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1、元谋人:生存年代最早,迄今170万年。
2、北京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
3、共同点:①使用打制工具的天然材料,②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懂得使用火。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一、北方的农耕文化1、生活状况及特点:①种植粟、黍等旱地作物,②学会了喂养家畜,(饲养猪、狗等家畜,用鱼叉或鱼钩捕鱼,用纺轮制作麻布,制造彩绘陶器)③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屋。
2、西安半坡的原始聚落遗址,是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
二、南方的农耕文化3、生活状况及特点①种植水稻作物,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②建造干栏式房屋(对后世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有所启发)。
③饲养猪、狗等家畜,还能驾船和使用多种工具捕鱼;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原始的纺织技术。
三、南、北方农耕文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4、共同点:①都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②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5、不同点:①种植作物的不同,②居住方式的不同。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炎帝和黄帝部落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干。
二、炎帝和黄帝因此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4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一、禅让的传说1、尧、舜、禹,2、这种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惯例,史称“禅让”。
二、启建立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一、夏商周的更替1、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BC21--BC771)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商朝二、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①目的: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②方式:“授民授疆土”③应尽义务:A、镇守疆土,B、出兵勤王,C、交纳贡赋,D、定期朝见周王述职。
④历史作用:对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的权力起了重要作用。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第16课的主题是“南蛮及海外贸易”。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与南蛮、东南亚国家以及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
这些贸易往来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与南蛮国家的贸易往来。
南蛮国家主要指的是中国古代称为夷狄的地区,包括现在的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地。
这些国家位于中国的南方,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与中国广大的人口市场形成了互补关系。
中国与南蛮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主要以货物交换为主,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丝织品、铜器等,而南蛮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有象牙、硕大的犀牛角、珍贵的草木香气等。
南蛮国家的产品对中国来说非常珍贵,所以南蛮贸易成为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
中东国家主要指的是中国古代称为西域的地区,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地。
中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中国通过丝绸之路的陆上和海上贸易,与中东国家进行了长期的贸易往来。
中东国家以石油、香料等资源为主要出口商品,而中国则出口丝绸、瓷器等制成品。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中国的繁荣与中东国家的繁荣紧密相连。
这些对外贸易往来不仅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流通,也带来了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
通过与南蛮及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国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佛教就是通过这样的贸易往来传入中国的。
佛教起源于印度,中国在汉代就开始与印度进行贸易,后来佛教也随贸易的发展传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
同样,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制成品也通过贸易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标志。
总的来说,南蛮及中东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对于中国古代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贸易往来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流通,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对于推动中国的繁荣与发展,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认识江南经济的繁荣与兴盛

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认识江南经济的繁荣与兴盛江南经济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经济地区。
自隋唐以来,中央政治作风的南移以及经济中心的南移对于江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让江南经济得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经济地区之一。
一、南朝的经济繁荣南朝时期,由于南方气候适宜,物产丰富,以及南北交通的便利,使得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飞速的发展。
南宋时期,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北方移民的入住,江南经济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成为了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
南宋江南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大大提高,尤其是稻米的产量显著上升;手工业以丝织业最为发达,生产的丝绸产品远销海外;商业也十分发达,并产生了一批以钱庄和票号为主的资本家阶级。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兴盛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全面发展。
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经济结构中,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协调,互相促进,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明朝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同时不断扩大市场,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手工业仍然是江南经济的支柱产业,大量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源、劳动力以及物资的源源不断地供给给了南方的工业。
同时,商业以江南的绍兴、苏州、杭州等城市为中心,逐渐成为了明朝中国的商品交流中心。
清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
南方经济呈现出极其发展的态势,江南的纺织业、造纸业、手工艺都大大地发展壮大。
这一时期,江南还崛起了一批地方性的政治专家和经济学家,如张澍和王夫之等人,他们的思想对于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江南经济的代表性产品江南经济的代表性产品是丝绸和茶叶。
丝绸的生产逐渐成为了江南经济的支柱,江浙、安徽一带成为中国的丝绸生产中心。
茶叶的生产则是贯穿于明清两朝,产地包括了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和四川等地。
江南地区的茶叶以及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导产品。
四、江南经济的衰退自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中国经济遭遇了外部压迫和西方荒淫无度的贸易侵略,从南方经济的快速崛起到逐渐的衰退,主要原因是欧美列强的入侵,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依赖过度。
七年级历史上册每课一练

第1课我国远古人类1、人类的起源,距今至少已有______多万年的历史。
人类起源的奥秘:人类是从一种________进化而来的。
2、在我国,北起_______,南抵_________,西至________,东到_______,都有原始人类的遗迹的发现,说明我国是_________地之一。
目前所知,生存年代最早的是________年前的___________,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是__________。
3、北京人能够___________,双臂运用自如。
北京人_______的进化比__________快,因为手直接从事劳动,_________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大约_______年至________年前,北京人居住在_______附近的________。
北京人学会了把_______打制成简易的工具。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_________”。
他们还懂得使用__________。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1、约距今_______年前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肥沃的黄土,适宜_____、_____等旱地作物生长。
西安_______发现的原始聚落遗址,在_______中很有代表性。
2、位于长江下游的______________遗址,是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人在建造_______式房屋时,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工艺。
3、考古学上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________”。
4、农耕发明以后,随着___________的变化,早期人类告别原先居住的洞穴,搭建住所,形成_____________。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1、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后,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以“___________”为中心的_________。
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___________,_________,百川回程大江大河,最终融合为以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
第16课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容
孝文帝改革为中国社 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 怎样的影响?
3、改革的影响
②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③为以后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① 推动了北方社会生产、生活的进步。
课堂训练
1.西晋的建立者是 A.司马懿 C.司马炎 (C ) B.司马昭 D.司马睿
2. 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 B ) A 魏、蜀、吴 B 蜀、魏、吴 C 吴、蜀、魏 D 蜀、吴、魏
5.三国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 B A.南方B.北方C.福建广东D.西部
4.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包括 (B ) ①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先进技术和先 进工具 ②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有利于经 济发展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 ④南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是怎样建立的? (建国者、时间、都城、) 时间: 317年 建立者: 司马睿 都城: 建康
2、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这些少数民族建立 的政权称什么?
“五胡十六国”
3、南朝政权的更替
宋
齐
梁
陈
都城:建康 4、北魏的建立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5、北朝政权的更替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 五个朝代,合称“北朝”。
三、北方人口南迁和南方的开发
1、北方人南迁的原因:
北பைடு நூலகம்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
2、北方人南迁带来的积极影响:
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劳 动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促进了南方经 济的开发。
南方地区开发的原因:
1、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2、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的发展提供 了劳动力、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经验。 3、南方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第16课江南经济的发展

进 食 图
蒸馍、烙饼
商 业 和 海 外 贸 易
原因 (1)北人南迁,增加了劳动力。(2)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南北人民辛勤劳动,共同开发了南方。
魏 220--265
东汉
221--263 25--220
一、政权分立
1、全国政局特点:
蜀 吴
222--280
十六国
西晋
265--316
东晋
317--420
三 政权分立、 百 南北对峙、 七 分裂混战 十 2、南方: 多 年 (1)六朝:
南方经济的开发
表现:农业
北方牛耕 南方牛耕
牛 耕
兴修水利 荆江大堤
太湖今貌
水 磨 模 型
龙骨翻车
水 碓
手 工 业
丝织业
红地云珠日天锦
锦质护膊
冶铸业
南朝时发 明灌钢法
用生铁的溶液灌入未 经锻打的熟铁中,然 后反复锻打,能大大 提高钢的质量。
造纸业
纸
制瓷业
南 朝 青 瓷 莲 花 尊
南 朝 青 瓷 双 柄 鸡 首 壶
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政权 更替 政权 分立 南朝
东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ຫໍສະໝຸດ 北朝 南朝隋吴、东晋、宋、齐、梁、陈6个政权,均建都于建康(南京),历 史上统称“六朝”。 南方社会安定,南方经济在六朝时期出现逐渐上升发展,为唐宋 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西线:进入巴蜀地区。东线:进入今浙江地区。中线:进入今 两湖和江西地区。 得到解决)。(2)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3)刺激了南 方地区的经济增长,为农工商的发展带来活泼生机。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

中国古代史(上)知识要点全书线索:中国古代史(上)涉及4个历史时期的内容,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史前时期:指的是我国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的人类活动时期,亦是国家产生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线索: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至少距今170万年,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已经有了早期人类的足迹。
经历长期的进化发展,约9000多年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化的国家之一。
各地域文化如满天星斗,多姿多彩。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战争》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战争》知识点归纳一、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1、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19世纪中期,印度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英国侵占2、时间:1857年—1859年3、1858年,章西女王领导起义军队,应用抗击进犯章西的英国军队。
章西实现后,她率军转战外地,誓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
4、影响: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二、“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独占巴西;西班牙占领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拉丁美洲。
2、概况:①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②玻利瓦尔在1816年以后的10年时间,由北向南,横扫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
3、结果: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统治者为大势所迫,宣布独立。
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英国的宪章运动(时间:1836-1848年)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待遇却很差2、纲领:《人民宪章》3、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产生条件:①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政治基础;②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工人运动,不断总结经验;③吸收前人的精华2、《共产党宣言》①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或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②影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巴黎公社1、背景: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
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
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2、经过:①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②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③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巴黎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这就是著名的“五月流血周”3、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展示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4、《国际歌》(作词:欧仁·鲍狄埃;作曲:狄盖特)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一、战争的爆发(时间:1861年4月)1、根本原因:南(种植园经济)北(资本主义工业)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2、矛盾的表现:①关税问题;②劳动力不足;③在西部新增的土地上是否实行奴隶制3、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废存4、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二、北方的胜利1、战争经过:①1861年3月,南方十一个州脱离联邦,组成“南部联盟”;②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③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战争出现重大转折;④1865年,北方军队攻占“南部联盟”的“首都”里士满,取得战争的胜利2、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林肯在剧院被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刺杀身亡3、美国内战的意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经济的发展
柞水乾佑中学 张天芝
魏 东汉
蜀 吴
六朝的来历 都城都在南京
特点: 相对安定、地区 经济发展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隋朝
提问:东汉中期出现了一种怎样的政治格局?
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中国进入长达300多年的 政权分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政权分立
二、人口大量南迁
1、南方地区的情况 农业落后于北方、劳动 力短缺、 沼泽遍地、榛莽丛生 2、南迁的原因 逃避战乱 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 3、南迁的范围及方向
西线进巴蜀地区、东线进江浙地区、 中线进两湖和江西地区
4、人口南移的意义
改变了南方人少地广的局面,劳动力不足的 困难得到解决。 北方人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 更刺激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增长,为农工商的 发展带来活泼生机。
思考: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今天,我们身边有没有人口流动现象? 这些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线路
情况
作用
5、 广州 、 鄮县 、是新崛起的海外贸易 港口城市。 6、六朝时、海上 贸易是一大特色,与 高句丽 、 百济 、 新罗 、 日本 及南洋诸国的贸易 十分活跃。 大秦 的贸易也通过海路来完成。
一政权分立和江南六朝 1、政权分立 东汉 魏蜀吴 西晋
本课小结
十六国 东 晋
北 朝 南 朝 隋朝
2、江南六朝: 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城均为今天的南京) 特点:社会相对安定,地区经济发展 二、江南经济的开发 原因 北方长期战乱,大批人口南迁 西:巴蜀 东:江浙 南:两湖、江西 农 业: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农业技术进步、多种经营农副结合 手工业:丝织业重心由北南移 商 业:建康、京口、吴都、余杭商业城市 海 贸:东:朝鲜日本 西:印度伊朗大秦 劳动力大增及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生产经验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总结:战乱时期为了逃避战乱会出现人口流动。 和平时期为了经济的发展也会出现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
三、南方经济的开发
1、经六朝的长期开发,在南方形成了 巴蜀 、 江汉 、 江浙 、三个经济农业开 发区。 2、改 火耕水耨为粪肥精耕。 3、 农副 结合,逐渐成为南方农村的一种普遍风尚 4、 丝织业 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农家 缫丝养蚕渐 成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