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超高层建筑避难层优化设计_王秀秀

合集下载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规范及其效能验证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规范及其效能验证

背景介绍:介绍案例所在地 区的地理、气候、人口密度 等背景信息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 的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案 例进行分析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中避难 层的设计规范、功能布局、
疏散通道等方面的内容
效能验证:通过模拟火灾、 地震等灾害场景,验证避难
层的效能和可靠性
案例背景:某 超高层建筑避
难层设计
案例背景:某超 高层建筑避难层 设计规范及其效 能验证
案例分析:对避 难层的设计、施 工、使用等方面 进行详细分析
建议:提出改进 避难层设计、提 高效能的建议
结论:总结案例 分析结果,提出 未来研究方向和 改进措施
国内标准:注重安全性和实 用性
国际标准:注重安全性、舒 适性和可持续性
差异原因:文化差异、经济 发展水平、政策法规等因素
消防联动系统:设置消防 联动系统,实现火灾报警
和消防设施的联动控制
模拟实验的目的:验 证避难层的效能,确 保其安全性和实用性
模拟实验的参数:考 虑建筑结构、材料性 能、环境条件等因素
模拟实验的方法:采 用计算机模拟、物理 模型实验等方法进行
验证
模拟实验的结果分析: 对模拟实验结果进行 深入分析,评估避难 层的效能和改进措施
添加标题
测试方法:模拟火灾场景,观察 避难层的防火、防烟、疏散等性 能
测试结果分析:对测试数据进行 分析,评估避难层的效能是否符 合设计规范要求
避难层设计规范: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效能验证方法:采用模拟实验、数据分析等方法 综合评估指标:包括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等方面 评估结果分析:对验证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提高避难层的防 火性能,采用更 高等级的防火材 料和设计

实用文库汇编之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实用文库汇编之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作者:角狂风*作品编号:1547510232155GZ579202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实用文库汇编之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一、《高规》要求:5.5.22 建筑高度超过l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

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 自建筑的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的高度不应大于45m;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差不宜大于45m。

2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使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3 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人/m2计算;4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5 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6 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7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置独立的防烟设施;8 应设置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且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l.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二、说明:避难层: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

避难间则是供消防人员在一定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楼层)上设置的临时避难用的的房间。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给来不及疏散人群的临时避难场所。

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提供一定的面积供疏散人员避难;二是要有良好的通风和排烟设施;三是避难层或避难间与疏散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应有通畅的交通组织流线.使得疏散人群易于识别并能安全地疏散和避难,与疏散楼梯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串联形式。

避难层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与设备层结合(采用的较多),这种形式的避难层要做到:一是设备、管道应集中布置,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二是要满足疏散人员的停留面积要求,例如避难层管15层,每层平均100人,共1500人,假设人均停留占用面积5人/m2,1500÷5=300m2,则需要净面积300m2.。

高层建筑避难层

高层建筑避难层

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避难 层(间)的正常使用和维护
定期对避难层(间)进行检查和 维护,确保其安全性和可用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制定避难层(间)的使用规定, 明确使用要求和注意事项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避难 层(间)的认识和使用能力
加强人员培训
培训内容:熟悉避难层(间)的 设计、功能和使用方法

智能化设计 的具体措施: 如智能监控 系统、智能 疏散系统、 智能照明系
统等
智能化设计 的前景:实 现更高效、 更智能的避 难层管理与
使用
绿色环保材料
发展趋势:绿色环保材料在高层建筑避难层(间)设计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展望:未来高层建筑避难层(间)设计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绿色环保材料的优点:节能、环保、可回收、可降解

维护保养: 对避难层
(间)的设 施设备进行 定期维护保 养,延长使
用寿命
维修更换: 对损坏的设 施设备进行 及时维修或 更换,确保 其正常使用
安全培训: 对相关人员 进行安全培 训,提高安 全意识和应
对能力
建立应急预案
制定应急预案:针 对高层建筑避难层 (间)的特点,制 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包括火灾、地震等 灾害的应对措施。
避难层(间)的布局和结构
避难层(间)的 位置:通常位于 建筑的顶部或底 部
避难层(间)的 面积:根据建筑 规模和人员数量 确定
避难层(间)的 布局:分为疏散 区、缓冲区和避 难区
避难层(间)的 结构:采用高强 度、耐火、防水、 防烟的材料和结 构
避难层(间)的消防设计
消防设施:设置足够的消防栓、灭火器、消防水带等设施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要点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要点

图1 剖面图个建筑的层高较高且人员较多,则一个避难层所保护的层足设计避难人数的要求,并宜按每1m2容纳5人计算。

《办公建筑设计标准》(J G J/T67—2019)中5.0.3的可按照每9m2容纳1人的标准来计算设计所需的避难人1 避难层位置计算办公人员数量规范要求避难区面积(m2)实际避难区面积(m2)2884-576.8619.822407--—481.4503.522407--—481.4726.111430——2避难层的平面设置避难层的功能分区主要可分为避难区、设备用房区和半室外平台区。

设备用房和管道井与避难区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防火墙隔开(图2)。

从总体布局角度考虑,消防扑救场地位于建筑北侧,因此避难区和消防救援窗应与消防扑救场地相对应,以便在火灾发生时便于消防员进行救援。

设备用房区集中布置在非消防扑救场地一侧,按照规范要求,若避难层内设备用房需要492024.04 |50 | CHINA HOUSING FACILITIES图5 原施工图立面图图7 修改后立面图图8 修改后剖面图图6 修改后平面图图4 原施工图平面图图3 避难层典型不利剖面图2 避难层平面512024.04 |直接向避难区开门,则门与避难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 m ,并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以避免设备用房发生危险时影响避难区的安全。

3避难层的剖面设置考虑到避难层包含设备用房功能,内部管线较为密集,特别是电气机房对净高有较高要求,因此本项目将11层、22层及33层避难层的层高分别定为4.8、5.5和5.4 m 。

在设备用房中,暖通加压进风机房、排烟机房等需要对外开设百叶窗,同时进风和排烟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导致避难层内的管线较多且分散。

经过管线综合布局后,确定了避难层的最小净高为2.4 m (图3)。

4避难层的立面设置超高层建筑的立面设计通常以竖向线条为主,以强调建筑的挺拔感。

然而,由于避难层内设有进排风机房等设施,外立面会出现横向百叶窗,这打破了竖向线条的连贯性,影响了建筑立面的视觉效果。

某超高层建筑的优化设计

某超高层建筑的优化设计
结语
本工程因处在海滨城市风荷载较敏感,所以 专门进行了风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满足规范有 关舒适度的要求。本文通过总结以往的工程经验 并参考相关的规范规定,对超高超限高层进行了 多方案比较。可以看出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多方 案的计算比较才能做出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 设计成果。
沟通、教育培训不足
有些方案是领导、专家策划制定的,没有通过广泛的沟通和相 应的培训;沟通不好使员工对新方案认识不足;员工创造性解决问 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培训的有效性、针对性不够,造成员工不能 正确把握执行的要点。这些问题使员工不能用好的心态来执行,或 执行不到位、执行走样。
企业控制能力不足
执行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方案、制度先天不足
有些方案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本身不完善,使其不能执行或 与其它方案相矛盾;有些方案对实施所必备的条件以及企业的人、
财、物力不了解,没有可操作性;或者过于烦琐不利于执行;或者 企业战略建立在一系列错误的前提条件之上;或者没有随着环境条 件的变化而更新战略决策的前提假设,有些方案甚至就是赶时髦的 结果。
9920070304jskj图一优化前原结构平面图优化后原结构平面图交流平台exchangeplatform某超高层建筑的优化设计建研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孙学武工程概况某工程最初设计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设计完成后由于某些原因工程暂停2006年项目重新启动
Exchange Platform
99
交流平台
Exchange Platform
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执行力
□ 浙江宝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徐建林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企业的生 存,研究企业竞争力的各种管理理论层出不穷,ISO9000 认证、企业 战略、企业文化等等,可是很多企业不但没有进步,甚至破产。问 题的关键是企业的各种认证、企业战略、企业文化没有落实到行动 上,企业的执行力缺失。执行力,是将战略设想通过一套有效的系 统、体系、组织等逐步落到实处的能力。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好的执 行力,百年企业一定是一个管理与执行力相匹配的企业。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城市里高层建筑的数量迅速增加,超高层建筑也不断涌现。

由于高层建筑功能复杂,火灾危险性大,特别是超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等紧急灾害情况,大楼内人员逃生所需时间较长,一般救援云梯高度不足、直升机救援限制条件较多,扑救难度较大,抢救高层建筑受困者,存在很多先天不利因素。

因此,做好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引言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结构复杂、人员密集的超高层建筑逐渐增多。

高楼大厦虽然体现了繁荣、活力与发展,但也有诸多弊端。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由于楼层高、人员集中、功能复杂、疏散线路较长,加之高层建筑自身管线多,管道形成的烟囱效应大,火势蔓延快,给疏散人员造成较大困难。

就此,笔者就高度在l00m以上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以供参考。

一、避难层概述1.1避难区域设计的意义一般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为消防安全的考虑,需专门设置供人们疏散避难的区域,主要有避难层和避难间。

现代化的城市中,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不但高度高、功能复杂、人员密集,现代化程度高,通信设施、空调系统、机电设备和可燃装修材料众多,竖向管井也很多,一旦发生火灾,容易产生风效应、烟囱效应,火势蔓延迅速,扑救困难,最主要的问题是疏散距离远、疏散时间长。

有资料统计,正常情况下要将一幢30层高、每层可容纳240人的高层建筑中的人员全部疏散至室外大约需要78分钟。

在火灾时人们惊恐万分,消防队员此时要分秒必争地登高救火,往往会在楼梯间、走道内出现消防人员和疏散人流相互碰撞、拥挤不堪的现象,既影响疏散和灭火,又容易造成意外伤亡事故。

火灾时要将高层建筑中的人员全部疏散到室外非常困难,也不现实。

因此,在高层建筑中每层或间隔一定层数设置避难区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办法,人们可以经过较短的疏散距离,进入避难区域,等待救援并得到安全保护。

可以这样定义避难区域,即指在火灾发生时,为那些由于疏散路线远,或疏散通道被烟火封堵,或因伤残、体弱无法及时疏散到室外的人员而设置的能够躲避烟、火侵袭,暂时保证安全的场所。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张钰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张钰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张钰发表时间:2019-09-06T12:10:17.713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2期作者:张钰[导读]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深入发展,超高层建的筑数量也在与日俱增。

张钰中铁建设集团南方公司广东省广州市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深入发展,超高层建的筑数量也在与日俱增。

超高层建筑往往是指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而避难层是当前超高层建筑之中必要的消防设施之一。

避难层是根据超高层建筑火灾发生后人员疏散困难的问题应运而生的设计形式,在整个超高层建筑的消防工作之中占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

在本文之中,首先对于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的主要要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于避难层的类型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同时,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条件,提出了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方法,希望能对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设计人员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一、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的主要要则(一)时间原则在超高层建筑之中,一般总体层数都会超过30层,这也对于建筑物总体的疏散能力提出了较为研究的考验。

而根据科学数据分析表明,在超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的情况下,只需要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火情就会蔓延到整个建筑物之中,也就是说,超高层建筑物必须能够在九十分钟之内,将所有的人员全部疏散到建筑物之外。

然而从当前的超高层建筑物的建设情况来看,其疏散能力较为有限,而火灾本身就属于极端恶劣的救援条件,往往会导致疏散工作失去秩序,进而引起踩踏情况,也为消防人员的救援工作制造了一定的阻碍[1]。

(二)实用性原则对于超高层建筑的避难层设计而言,必须能够突出实用性原则。

我国现行的先关标准与实际规范要求之中,做出了超过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必须设计避难层的要求,同时两个避难层的间隔不能够超过15层,在避难层之中,必须设计有相应的应急电源与防火措施,从而确保火势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明显的避难标志也是当前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其标志的设计要能够遵循实用性的基本原则,确保能够应付多种火灾情况,灯光应该使用绿色灯光,同时要提升自身的能见度,为避难人员作出正确的指引。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李蕾;陈璐【摘要】根据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版)要求,超高层建筑必须设置避难层.结合工程实践,介绍超高层建筑避难层功能分区、建筑外立面外观、外立面构造及避难层与空中绿化结合等设计方法与原则,并指出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以提高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与建筑整体的协调性.【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9(026)004【总页数】3页(P64-66)【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建筑设计;避难层;功能分区;玻璃幕墙【作者】李蕾;陈璐【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根据我国现行规范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5.23条,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

第1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2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

因此,超高层建筑设计不可避免地需要针对避难层空间进行设计。

有些地区(如南宁)规划局对超高层建筑空中绿化有特别的鼓励措施,例如,避难层3面通风,做空中绿化,避难层面积可不计入地上容积率。

1 避难层功能分区从平面角度看,避难层功能分区大致分为3种:避难区、设备机房区和半室外平台区。

避难区应满足此避难层与上部相邻避难层之间楼层人员避难使用,满足面积要求(按5.0人/m2计算,高度250m以上建筑执行“关于印发《建筑高度大于250米民用建筑防火设计加强性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按4.0人/m2计算)。

设备机房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在工程设计中,通常会在避难区与非避难区进出口处设置前室。

根据暖通系统设计要求,避难层通常还需考虑空调室外机的机位区域,这就需要避难层的外立面需满足空调室外机通风的要求。

2 避难层外立面外观设计从立面角度看,超高层建筑避难层外立面设计一般存在2种处理方式:①在立面上不强化避难层位置,外立面仍保持完整统一,使整个建筑外形浑然一体;②将避难层作为立面韵律变化的造型元素,强化其位置,且在立面设计中在避难层的位置刻意采用不同的设计语言。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一、《高规》要求:
1
2
8
二、说明:
避难层: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

避难间则是供消防人员在一定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楼层)上设置的临时避难用的的房间。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给来不及疏散人群的临时避难场所。

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提供一定的面积供疏散人员避难;二是要有良好的通风和排烟设施;三是避难层或避难间与疏散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应有通畅的交通组织流线.使得疏散人群易于识别并能安全地疏散和避难,与疏散楼梯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串联形式。

避难层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与设备层结合(采用的较多),这种形式的避难层要做到:一是设备、管道应集中布置,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二是要满足疏散人员的停留面积要求,例如避难层管15层,每层平均100人,共1500
高的
避难层有敞开式和封闭式。

①敞开式不设维护墙,一般设在顶层。

不适宜寒冷地区使用。

②半敞开式避难层设≥1.2米的防护墙,上部设开启的封闭窗,自然通风排烟。

③封闭式避难层应急设施齐全.
三、图示:
四、实例:见cad图纸。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得设计一、《高规》要求:5。

5.22 建筑高度超过l00m得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

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 自建筑得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得高度不应大于45m;两个避难层之间得高差不宜大于45m。

2 通向避难层得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使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3 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得要求,并宜按5、0人/m2计算;4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5 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6 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消火栓与消防软管卷盘;7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置独立得防烟设施;8应设置应急广播与应急照明,且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l、0h,照度不应低于10。

0Lx。

二、说明:避难层:避难层就是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用得楼层。

避难间则就是供消防人员在一定高度(大于等于100米得楼层)上设置得临时避难用得得房间。

避难层或避难间得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给来不及疏散人群得临时避难场所。

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得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使需要进入得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或避难间得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就是能提供一定得面积供疏散人员避难;二就是要有良好得通风与排烟设施;三就是避难层或避难间与疏散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应有通畅得交通组织流线。

使得疏散人群易于识别并能安全地疏散与避难,与疏散楼梯得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串联形式。

避难层得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就是与设备层结合(采用得较多),这种形式得避难层要做到:一就是设备、管道应集中布置,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得墙围护起来;二就是要满足疏散人员得停留面积要求,例如避难层管15层,每层平均100人,共1500人,假设人均停留占用面积5人/m2,1500÷5=300m2,则需要净面积300m2、。

另一种就是专用避难层。

专用避难层核心部位得设备与垂直交通设施,必需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得墙围护起来,人均占用面积应满足上述要求。

某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浅析

某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浅析

楼层。本文仅针对封 闭式避难层进 行论述和探讨 。
二 、 避 难 层 的设 计 要 求
1 . 相关 规 范 对 于 超 高 层 公 共 建 筑 避 难 层 ( 间) 设 计的 规 定
范要求有些机房不能设置在有水房间下方 ,当实 在
无法 避 免 时 , 也 可 以通 过 设 置 夹 层 进 行 阻 隔 或 转 换
分 隔 、 同层 错 位 或 上 下 层 断 开 。

避难层的设计背景 超 高 层 建 筑 多 为 民用 建筑 , 建筑 蛏 向 空 间 与 流
情况 ,则需 要将冲 顶高度 、机房高度及基坑深度累 加计。 算 。超高层建筑高度越 高,电梯梯速一般越高 ,
其 上 述 各项 高度 指 标 也会 相 应增 加 , 这 些 都 对 避 难 层高度有着决定性意义。
对于超高层公共建筑避难层 ( 间 )设 计 ,《 建 筑
根据1 9 7 2 年 国 际 高层 建 筑会 议 确 定 高 度 1 O 0 m 以 上 的 建 筑 物 为 超 岛 层 建 筑 。现 行 《 建筑 设计 防 火规 范 》 ( G B 5 0 0 1 6 — 2 0 1 4 ) (F 文 简 称 防 火 规 范 ) 规 定 , 建 筑 高度 大 于 1 O 0 m 的 公 共 建筑 应 设 置 避 难 层 ( 问 )。 防 火 规 范 定 义 ,避 难 层 ( 问 ) 是指 建 筑 内 用 于 人 员 暂 时 躲 避 火 灾 及 其 烟 气 危 害 的 楼层 ( 房 问) 。
城市建筑 1 规划- 设计 l UR B A N I S M A N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I P L A N N I N G ・ D E S I G N

单元式高层住宅消防给水系统优化探讨

单元式高层住宅消防给水系统优化探讨
逃生新途径 。
参 考 文献 :
[ 1 ]GB 5 0 0 1 6 —2 0 0 6 , 建 筑 设 计 防火 规 范 I s ] . [ 2 ]GB 5 0 0 4 5 -9 5 ( 2 0 0 5年版 ) , 高 层 民用 建 筑 设 计 防 火 规 范 E s ] . [ 3 ]GB 5 0 3 5 2 -2 0 0 5 , 民用 建 筑 设 计 通 则 E s ] .
高 层 住 宅 建 筑 的 消 防安 全 管 理 要 求 较 少 。
1 . 3 高 层 住 宅 的火 灾 特 点 及 灭 火 难 点
一 ~ 一 一 一 ~
辖 区 中队 到 场 后 发 现 室 内 消 火 栓 无 法 使 用 , 只 能 从 一 楼 员确保人员逃生专 用 , 这 也 许 会 成 为 今 后 高 层 火 灾 人 员
系统 及 优 化 室 内 消火 栓 系统 的 设 想 , 以 达 到 通 过 减 少 消 防设 施
铺设水带 , 延 误 了最 佳 扑 救 时 间 , 火 灾 蔓 延 到起 火 的 整 个 单 元 房 间 。该 小 区投 入 使 用 时 间 长 , 没 有正规 物业 公 司
进行管理 。
维护成本 , 提 高其 安 全 运 行 可 靠 性 , 同 时 提 高 扑 救 初 起 火 灾及 控 制 火 灾 蔓延 的 可 靠 性 。 关键词 : 消 防 ;单 元 式 高层 住 宅 ;消 防给 水 ;消 防 卷 盘
中图 分 类 号 : X9 2 4 . 4 。 TU9 7 2 . 4 文献标志码 : B
( 2 ) 许 多 高 层 住 宅 室 内消 火 栓 箱 内 的消 防 水 带 、 消 防
水枪丢失现象严重 。
( 3 ) 许 多 高 层 住 宅 消 防设 施 控 制 室 无 人 值 班 , 或 者 值 班人 员 未 经过 专业 培 训 , 持证上 岗。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分析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分析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分析摘要:伴随着城市用地紧张问题的突出,导致城市内出现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虽然超高层建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地紧张的问题,但是如果发生火灾楼层较高,会给消防救援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所以需要重视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科学设计,通过避难层的合理设计来有效地提高超高层建筑内人员的安全疏散。

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暂时避难的安全场所,同时也可以给人们提供自保或者是自救的工具,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火灾中人员伤亡,是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此,需要在本文简单分析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引言:当前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剧,城市人口进入到高速增长阶段,城市用地日趋紧张,所以建筑的楼层也越来越高。

所以导致高层建筑和人员较为密集,现代化程度较高,而且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还需要为高层建筑配备相应的空调系统、通信设备和机电设备等多个系统,确保人们生活的整体质量。

但是在移动建筑中需要进行如此多系统设备的安装应用的可燃装修材料也较多,从而导致引发火灾的概率进一步地上升。

所以需要重视超高层建筑中避难层的合理设计,以此来保障火灾事故发生时人们的生命安全。

1.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的相关问题1.1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由于超高层建筑的楼层总高度过高,但是建筑又不得不考虑到消防安全问题,因此当高度超过100米的超高层建筑,在实施的过程中就需要为其构建避难层。

避难层在高层建筑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当突发的消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时候可以供人们进行人员疏散和避难。

另外由于高层建筑的楼层较高,人口密集度较大,所以当超高层建筑发生突发火灾的时候,极容易产生烟囱效应,在较短的时间内火势急速蔓延,而且消防救援工作也难以顺利地开展,不管是扑救还是救助被控人员其难度比较大。

且由于超高层建筑的楼层较高,一般情况都是依靠电梯来进行人员的输送,但是当发生火灾的时候,电梯不能再用,住在高层的人们难以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被疏散出来。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超高层建筑出亡层的设计一.《高规》请求:建筑高度超出l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出亡层(间).出亡层(间)应相符下列划定:1 自建筑的首层至第一个出亡层的高度不该大于45m;两个出亡层之间的高差不宜大于45m.2 通向出亡层的防烟楼梯应在出亡层分隔.同层错位或高低层断开,使人员均必须经出亡层方能高低;3 净面积应能知足设计出亡人员出亡的请求,并宜按 5.0人/m2盘算;4 出亡层可兼作装备层,但装备管道宜分散安插;5 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6 应设置消防专线德律风.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7 封闭式出亡层应设置自力的防烟举措措施;8 应设置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且其供电时光不该小于l.0h,照度不该低于10.0Lx.二.解释:出亡层:出亡层是高层建筑中专供火警时人员暂时出亡用的楼层.出亡间则是供消防人员在必定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楼层)上设置的暂时出亡用的的房间.出亡层或出亡间的重要感化是供给应来不及分散人群的暂时出亡场合.产生火警时,处于极端重要的人员不轻易找到出亡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宜在出亡层错动地位或高低层断开,使须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出亡层.出亡层或出亡间的设计重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供给必定的面积供分散人员出亡;二是要有优越的通风和排烟举措措施;三是出亡层或出亡间与分散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应有通行的交通组织流线.使得分散人群易于辨认并能安然地分散和出亡,与分散楼梯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串联情势.出亡层的情势,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与装备层联合(采取的较多),这种情势的出亡层要做到:一是装备.管道应分散安插,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二是要知足分散人员的逗留面积请求,例如出亡层管15层,每层平均100人,共1500人,假设人均逗留占用面积5人/m2,1500÷5=300m2,则须要净面积300m2..另一种是专用出亡层.专用出亡层焦点部位的装备和垂直交通举措措施,必须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人均占用面积应知足上述请求.出亡层净高不该低于.当有多个出亡层时,第一出亡层或出亡间距地面的高度地位由层高和当地城市消防部分所设置装备摆设的消防登高车的云梯高度来肯定.从首层到第一个出亡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出45米的原因是,产生火警时集聚在45米高度阁下的出亡层人员,不克不及再经楼梯分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分散下来.今朝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50m高的云梯车,可知足该高度的须要.还斟酌到各类机电装备及管道等的安插须要,并能便利于建成后的应用治理,两个出亡层之间的楼层,大致定在十五层阁下.在做具体建筑工程设计时第一出亡层或出亡间的有用出亡面积宜较上部各层稍大一些.以知足滞留于这一层的分散人员达到暂时出亡的后果.出亡层有封闭式和封闭式.①封闭式不设保护墙,一般设在顶层.不合适严寒地区应用.②半封闭式出亡层设≥的防护墙,上部设开启的封闭窗, 天然通风排烟.③封闭式出亡层应急举措措施齐备.三.图示:四.实例:见cad图纸。

浅谈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浅谈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浅谈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郭任华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0(000)010
【摘要】通过工程实例,介绍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以供借鉴.
【总页数】4页(P83-86)
【作者】郭任华
【作者单位】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72+.4
【相关文献】
1.某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浅析 [J], 王凤利
2.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消防设计分析 [J], 贺小宇
3.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J], 李蕾;陈璐
4.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以合肥滨湖CBD项目为例 [J], 李海燕
5.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的消防设计分析 [J], 韩士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住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优化设计 王兆

住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优化设计   王兆

住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优化设计王兆摘要:新形势下,由于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需要,住宅高层建筑逐渐增多。

而随着人们对于住宅高层建筑的质量和安全等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并且由于我国地震灾害的多发,使得住宅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建筑行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本文对住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设计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住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措施1 住宅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

大家都知道,住宅高层建筑的楼盖对于其结构的整体性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楼盖就类似于一个横向的水平隔板,将惯性力聚集起来,并向各个竖向抗侧力的子结构传递,尤其是当这些子结构的布置不均匀或过于复杂时,楼盖则可以很好地将这些抗侧力子结构组织起来,然后进行协同合作,来承受地震的作用;二是简单性原则。

住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简单性主要是指在地震的作用下,要具有极其明确清晰的直接传力方式,在相关的规范中对于结构体系也是有着明确的要求,即结构体系要有明确的计算简图以及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换句话说就是,只有住宅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足够简单,才能够分析出结构的计算模型、内力以及位移,从而促使住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得到真实性的可靠预测。

2 住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措施2.1合理的选择建筑场地当建筑环境存在相对大的产生严重地震灾害的潜在威胁时,建筑的抗震功能也要有所提升。

依据抗震功能的评价结果,需要对建筑实施必然的抗震预防。

在建的建设中,选取准确的施工场地可以有效地把建筑的抗震功能提高,保证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当建筑在土质相对疏松、频发地震的区域实施建设时,要合理地提高防震性能的设置,避免建筑发生沉降、倾斜等情况,影响住户和有关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2.2 建筑结构的规则性为了确保建筑的可靠性和其所承载的力量的分布平均,在实施建筑构造设计过程中,务必要尽量确保建筑构造的规则性,而且也要让抗侧力构造尽量确保简单化。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发表时间:2020-04-29T12:02:00.510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期作者:李爱丽[导读] 摘要:避难层旨在临时疏散高层建筑中发生火灾的人员。

深圳机械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避难层旨在临时疏散高层建筑中发生火灾的人员。

主要功能是给未能及时撤离的人群提供的临时避难所。

本文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简单分析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要点,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疏散;安全引言:超高层建筑大都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同时内部的许多装修材料具有一定的可燃性,当出现火情时,给人们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由于高层建筑一般人数多、楼层多、疏散距离长,疏散到室外地面、屋顶天台或者避难层所需时间也相应要长,所以安全疏散难度极大,所以在设计中对高层建筑的避难层有很高的要求。

超高层建筑的避难层,在火灾、地震等灾害发生的时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水榭公馆项目为例,具体分析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本项目现为主体施工建设阶段)。

1超高层建筑简介及工程概况水榭公馆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华区新区大道与向荣路交汇处,西距城市快速路福龙大道200米,东面临新区大道,难免临向向荣路;本项目地块较为狭长。

本项目用地面积10910.9㎡,其中开发可建用地面积7732.43㎡。

总建筑面积约7 3551.44方米㎡,设有一栋幼儿园,两栋超高层塔楼、裙房以及地下室组成。

1栋为46层的,上部公寓,下部住宅的综合楼,2栋为41层住宅楼,3栋为幼儿园。

裙房位于地面1层及半地下层主要功能为商业和配套,地下室主要用于机械车库、地下车库和设备用房。

2超高层建筑设计建设掌握要点避难层每平方米应能够容纳5人且不能被占用。

原则上不允许办公室,但可以将其用作设备层。

它相当于一个不能被火穿透的独立“防火空间”。

它需要配备各种安全措施,并且是暂时避免烟尘和火灾安全的最佳场所。

此外,避难层还应配备以下安全装置:设置消火栓的应急系统,应急电话,灭火设备和应急灯,照明时间不少于1小时;用于设置消防电梯入口,消火栓,消防卷盘,消防电话,紧急广播,紧急照明和消防专用电话的消防系统,以及独立的防烟设施。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精心整理
页脚内容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一、《高规》要求:
建筑高度超过l00m 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

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自建筑的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的高度不应大于45m ;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差不宜大于45m 。

2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使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3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人/m 2计算;
4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5678于等于避难层。

层,每层平均梯高度来确定。

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过45米的原因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45米高度左右的避难层人员,不能再经楼梯疏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疏散下来。

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50m 高的云梯车,可满足该高度的需要。

还考虑到各种机电设备及管道等的布置需要,并能方便于建成后的使用管理,两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大致定在十五层左右。

在做具体建筑工程设计时第一避难层或避难间的有效避难面积宜较上部各层稍大一些。

以满足滞留于这一层的疏散人员达到临时避难的效果。

避难层有敞开式和封闭式。

①敞开式不设维护墙,一般设在顶层。

不适宜寒冷地区使用。

②半敞开式避难层设≥1.2米的防护墙,上部设开启的封闭窗,自然通风排烟。

③封闭式避难层应急设施齐全.
三、图示:
四、实例:见cad 图纸
精心整理
页脚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防火设计某超高层建筑避难层优化设计王秀秀(合肥市消防支队,安徽合肥230061)摘 要:从避难层的面积指标、设置方式和间隔层数三个方面对某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进行优化设计研究。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城市人口体型特征进行样本统计分析,同时考虑避难人员行为状态因素,确定避难层人员密度为4人/m 2。

针对避难区和办公区的混合楼层,利用场模拟软件分析办公区发生火灾时烟气对避难区的影响。

结果表明,避难去与工作区设在同一层安全可行。

对15、20、25三种不同避难层间隔层数情况下人员疏散进行对比模拟分析,提出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间隔层数在消防设施完善可靠的情况下,可以由15层增加至20层。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避难层;人员面积指标;间隔层数中图分类号:X913.4,T U 9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029(2010)09-0774-03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结构复杂、人员密集的超高层建筑逐渐增多。

高楼大厦虽然体现了繁荣、活力与发展,但也有诸多弊端。

由于内部管道竖井多、敞开通道多、用火用电多、聚集人员多等特点,超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格外值得关注。

高层建筑火灾与一般建筑火灾不同,有着火势蔓延快、火灾扑救难度大、人员疏散困难等特点。

避难层是指高层建筑中用作消防避难的楼层。

巧妙的避难层设计,可对缓冲人流、增加疏散人员的安全感、保证安全疏散起到良好的作用。

楼层数在25层以上的办公、旅店等人员较多的高层建筑,均宜设置避难层。

但为既满足安全疏散需要,又节约投资,宜缩小设置范围。

笔者从避难层的面积要求、设置方式、间隔层数三个方面对某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进行优化设计研究。

该研究工程背景是某超高层办公楼项目。

项目总建筑面积214029m 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69430m 2,地下建筑面积44599m 2。

主体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包括一栋71层309.6m 高的办公楼和一栋3层的会议中心裙楼,两部分由两层连廊连接在一起。

该项目避难层以避难区的形式设置(见图1),分别位于综合办公楼第7、22、38、54和69层的局部。

/避难区0是避难层的一种新颖设计形式,与办公区等使用场所相结合,设置于使用层的局部,满足GB 50045-95(2005年版)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6(以下简称/高规0)的相关规定,并与同层的办公区等使用场所进行完全的防火分隔。

图1 避难区设置示意图1 避难层面积要求分析/高规0第6.1.13.3条规定: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0人/m 2计算。

该条条文说明:避难层的人员面积指标是设计人员比较关心的事情。

集聚在避难层的人员密度是要大一些,但又不至于过分地拥挤。

考虑到我国人员的体型情况,若席地而坐,平均每平方米容纳5人尚属适宜。

/高规0是1995年5月3日发布,1995年11月1日实施的,其中关于避难层面积要求的条文从未修订。

从1995年到2010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的体型情况、人们对/拥挤0的理解、/席地而坐0的条件、人员的避难状况等已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尤其是现阶段我国人口肥胖比例显著增大。

避难层的面积要求需要重新研究和分析。

该项目开展了现阶段我国人口体型特征调研分析,针对某政府办公大楼窗口工作人员进行体检测量。

体检对象的年龄为20~50岁,体检时室内温度为20~27e ,地点为办公场所,体检对象身着单衣进行测量,在一定范围内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测量项目包括身高、颈围、胸围、腰围、臀围,并记录年龄和体重等附加信息。

表1为各测量项目的具体测量方法。

表1 各测量项目的测量方法序 号项 目测量方法1身 高头顶至地面的垂直距离2颈 围在颈椎点绕颈一周的水平周长3胸 围沿胸廓一周的最大水平周长4腰 围腰部最细处周长5臀 围臀部最丰满处的水平周长在准确测量人体各部位尺寸后,需要对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分析。

该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的是在Window s 系统下运行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该软件是目前世774Fire S cience and T ech nology,September 2010,Vol 29,No.9界上流行的三大统计分析软件之一。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后,可以直观地看到测量的人体各部位的尺寸数据和它们的整体状况。

表2为5个测量项目的描述性分析,包括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和标准差。

表2 体检测量结果项 目最小值/cm 最大值/cm 均值/cm 标准差/cm 身 高152.00181.00168.70 6.38颈 围27.0059.0039.03 2.43胸 围73.00121.0088.57 5.92腰 围55.00119.0079.78 6.62臀 围76.00124.0090.945.74结合上述体检测量结果,并调查现在人与人之间距离与舒适度的关系(即避难人员认可的相互间距),考虑避难层内人员坐与平躺的比例,得到一个新的避难层面积系数,即每个避难人员所占有的平均最小面积约为0.238m 2。

因此,避难层的人员密度标准应取4人/m 2更为合适。

2 办公区避难区共用楼层可行性分析在超高层建筑设计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矛盾:利用避难层的面积系数计算得到的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要求的净面积往往小于标准层建筑面积。

这种情况下,把整层建筑作为避难层,必然对部分建筑面积造成浪费。

基于此,人们提出了/避难区0的概念,/避难区0与办公区等使用场所相结合,设置于同一楼层,满足/高规0(2005年版)对避难层的相关规定,并与同层的办公区等使用场所进行完全的防火分隔。

然而,办公区作为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与避难区设置在同一楼层,仅仅使用防火墙和防火门进行分隔是否可行,笔者利用场模拟软件FDS 分析火灾烟气蔓延运动规律,考察了避难区和办公区共用楼层时防火门开启情况下,办公区发生火灾对避难区的影响。

考虑在办公区起火,火灾规模为1.5M W,办公区利用挡烟垂壁划分为3个防烟分区,机械排烟总量为60000m 3/h,利用门窗洞口进行自然补风,同时办公区与避难区之间有4个防火门连通。

图2为FDS 模型图。

图2 办公区火灾FDS 模型表3给出了FDS 模拟结果,可以看到,办公区发生火灾并且通向避难区的防火门不能及时关闭的情况下,只有小部分烟气会通过门洞蔓延至避难区,避难区在40min 内都处于安全的状态,说明目前这种避难区和办公区共用楼层的设计方式是合理可行的。

3 避难层间隔层数设置研究/高规0(2005年版)第6.1.13.1条规定:避难层的设置,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

现在已经出现超过百层的超高层建筑,笔者认为每两个避难层之间的层数设置是值得进一步分析讨论的。

目前规范中对该条的规定都是定性的考虑,没有定量的标准。

影响避难层之间层数设置的关键参数是人员疏散时间,而影响人员疏散时间的主要因素是建筑的实际消防设施和功能使用情况。

笔者分别考虑了每隔15、20和25层设置避难层的三种情况,利用人员疏散模拟软件SIM U LEX 分别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人员疏散模拟分析,对比三种情况下各层人员疏散至楼梯间的时间和整体疏散时间,确定比较合适的避难层间隔层数。

模拟考虑办公层每层设置人员200人,每层两部疏散楼梯,疏散宽度共计2.6m 。

三种情况下均假设所有人员同时向下疏散,各层人员疏散至防烟楼梯间即视为安全。

图3~图5为不同避难层间隔层数情况下各层人员疏散至楼梯间的时间柱状图。

图6为三种情况下各层人员疏散进入楼梯间的时间对比曲线。

可以看到,间隔层数为15层时进入楼梯间的最长时间为800s 左右;间隔层数增加为20层时,最长时775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年9月第29卷第9期间增加了200s 左右,即增加了25%;间隔层数为25层时,最长疏散时间增加了约800s 。

由于楼梯的宽度有限,楼层的增加会导致疏散时间的增长,并且楼层增加的越多,疏散时间的增幅越大。

笔者认为超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隔层数可以较/高规0规定的15层有所增加。

由时间对比曲线可以看出,避难层间隔层数由15层增加至20层,最长疏散至楼梯间的时间仅增加25%,对人员疏散整体影响不大,是比较经济合理可行的一种方案。

4 结 论(1)避难层的人员面积指标是避难层设计的关键,笔者通过对人员体型特征的调研统计分析,认为避难层的人员密度标准应按4人/m 2更为合适。

(2)笔者针对目前在超高层建筑设计中提出的避难区与办公区共用一个楼层的情况,利用场模拟软件FDS 对办公区起火条件下,烟气通过未能及时关闭的防火门向避难区的蔓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避难区在40min 内都处于安全的状态,这种避难区和办公区共用楼层的建筑设计是安全的。

(3)利用人员疏散模拟软件SIM U LEX 对三种不同避难层间隔层数情况下的人员疏散进行了对比模拟分析。

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当避难间隔为20层时,疏散时间比间隔15层时增加25%左右。

笔者建议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隔层数在消防设施完善可靠的情况下,可以由15层增加至20层。

参考文献:[1]范维澄,王清安.火灾学简明教程[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2]钟茂华,范维澄,王清安,等.火灾事故时人员避灾策略的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1999,8(2):66-71.Optimization of refuge floor design in askyscraperWANG Xiu -x iu(H efei Fire Detachment,A nhui H efei 230061,China)Abstract:T he o pt imizatio n desig n of refuge flo or in one sky -scr aper for area co efficient,desig n method and interv al flo or number w as studied.Basing o n St atistical analysis peo ple phy -sique characterist ic in our city no wadays,and consider ing be -havio r state factor s on r efug e floor ,the optimal people density on r efug e flo or w as proposed as 4peo ple/m 2.R efug e flo or and w or k flo or are often desig ned o n one floor.When there is f ire in the wo rk ar ea,the smoke will spr ead to refuge ar ea via fire -proo fing doo rs.T he field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smoke spread r ule,and the results sho w that the refug e f loo r and w or k floor w hich ar e desig ned o n o ne floo r is safe and reasonable.T he inter val f loo r number was assumed as 15,20and 25.T he evacuatio n softw are SIM U L EX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evacuatio n.T he simulatio 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 val flo or number fo r r efug e floo r can be increased fro m 15to 20o n the base o f per fect fire pro tection establishment s.Key words:skyscraper;refuge floor ;ar ea co efficient作者简介:王秀秀(1978-),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市消防支队防火监督科科长,工程硕士,主要从事建筑防火设计审核工作,安徽省合肥市桐城路210号,2300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