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

合集下载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Economics课程代码:学分: 2 学时:32适用对象:研究生经济学类专业先修课程:专业选修课考试方式:期末研究文章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题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治理进行介绍,指出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进行环境资源价值评估。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的治理的基本理论,学会环境资源价值的评估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由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讲授侧重借助多媒体手段(Powerpoint)教学,并结合案例分析与讨论。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为学期课,按每学期16教学周、2课时/周计算,共32课时。

其中:讲授30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本章重点:。

第一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第二章资源环境经济系统(3)本章重点:。

第一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概念及特征第二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第三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功能第三章资源产权理论(4)本章重点:。

第一节一般产权理论第二节资源产权的基本理论第三节资源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第四节资源产权的初始分配第五节国有资源产权再分配的市场配置第四章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与评估方法(4)本章重点:。

第一节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概述第二节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和概念第三节资源环境价值评估基本方法第四节TCM和CVM在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第五节绿色GDP核算第五章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4)本章重点:。

管理学第四章第一节 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要素

管理学第四章第一节 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要素
在环境分析中,一种或一组情况也可被称为一个脚本;在组织各项决策 中,一个脚本就是一个决策方案。显然,方案脚本以环境脚本为基础,即先 形成环境脚本,再根据环境脚本形成决策的方案脚本。
定量脚本
定量建模 选择和调整不同的参数从 而产生不同的脚本。 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运算 分析人员对每一个脚本的 合理性和发生概率做出评 估。
经济
增长率、政府收支、外贸收支及汇率、利率、通货膨胀率等
政策与法律 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
社会与文化
公民的环保意识、消费文化、就业观念、工作观念等
科学技术
高新技术、工艺技术和基础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二、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
(二)具体环境分析方法——波特五力模型
迈克尔·波特发现,在企业经营环境中,能够经常为企业提供机会或产生 威胁的因素主要有五种。
二、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
(二)具体环境分析方法——波特五力模型 潜在进入者,是指从进入障碍的角度来进行潜在竞争者分析。
进入障碍:行业外部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时必须付出的,而行业内企业 无须再付出的一笔损失。
二、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
(二)具体环境分析方法——波特五力模型
替代产品,即识别替代威胁
短期看,一种产品的价格和性能都受到替代产品的限定;长期看,一种 产品或行业的兴起有可能导致另一种产品或行业的消失。
第一节 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要素
组织活动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组织活动方向的选 择以及过程的展开都要充分考虑到既定环境的特点。环境 的复杂与动态特点以及人的认知与行动能力的局限性决定 了组织决策的理性与正确程度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本章旨在通过对环境结构及其要素的讨论,分析理性决 策的要求与限制,探讨提高决策理性以及正确程度的方法。

4 环境分析与理性决策

4 环境分析与理性决策
一般 具体 环境 环境
二、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
(一)一般环境分析方法——PEST
PEST分析,就是指从政治与法律环境(Ppolitics&law)、经济环境(E )、社会与文化环境(Ssociety&culture)、技术环境(T)四个方面来探察、 认识影响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
表4-1 一般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
定量脚本
定量建模 选择和调整不同的参数从 而产生不同的环境脚本。 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运算 分析每一个环境脚本的发 生概率和合理性做出评估。
通过人的思维、判断,识 别重要的环境因素,分析 它们之间的关系。 基于人的思考,可以关注 和识别因素的范围十分宽 广
定性脚本
第二节 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
理性决策
一、决策背景研究方法
(三)决策背景的分析步骤
二、活动方案生成与评价方法
(一)活动方案生成方法
1. 5W2H法
二、活动方案生成与评价方法
(一)活动方案生成方法
2. 头脑风暴法 请一定数量的专家,对预测对象 的未来发展趋势及状况做出判断。通 过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引起思维共振 ,产生组合效应,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明显的成果。 专家的人选和对会议的精心组织至关重要。一般地说,专家小组规模以10 ~15人为宜,会议时间以40~60分钟为佳。
不必过多地分析 与评估新的备选
方案
着意于政策目标 和备选方案之间
的相互调适
不关心政策制定 基础的变化
决策者必须保留 对以往政策的承

稳妥可靠 渐进发展
是一种保守的补 救措施
三、非理性决策
(二)政治协调决策模型
政治协调决策模型实质是把公共政策看成利益集团斗争的产物。它是决 策者制定政策时,广泛地通过对话、协商、讨论,协调利益关系,在达成妥 协、谅解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环境影响评价总结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第一节环境1、环境的概念: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的基本特性: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整体性是基本特性,变动性和稳定性相辅相成,环境资源包括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环境的整体性:又称环境的系统性,是指各环境要素或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点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变动性:指在自然的,人类社会行为的,或两者共同的作用下,环境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处于不断变化中。

稳定性: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

第二节环境影响1、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2、环境影响分类按来源分类为直接影响(实质是单项活动影响的叠加和扩大)、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直接影响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对人类社会或其他环境的直接作用,而由这种直接作用诱发的其他后续结果则为间接影响。

累积影响是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因影响的增加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影响分类按影响效果分类为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环境影响分类按影响程度分类为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形容性的人类活动。

2、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单的说,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3、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4、划分范围:指在确定了一项拟议活动应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后,进一步确定影响评价应关注的问题,并识别其中的主要问题。

5、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的内容: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状况;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第四章生态评价的内容与方法详解

第四章生态评价的内容与方法详解

三、生态适宜性分析指标体系的 确定
很不适宜、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很适宜5级。也可分为很适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宜、基本适宜3级。
•很不适宜:指对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很弱,自动恢复很难, 使用土地的环境补偿费用很高;
•不适宜:指对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弱,自动恢复难,使用土 地的环境补偿费用多;
•基本适宜:指对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中等,自动恢复能力中 等,使用土地的环境补偿费用中等;
六、生态评价的一般方法
• 图形叠置法 • 生态机理分析法 • 类比法 • 列表清单法 • 综合指标法 • 景观生态学方法 • 系统分析法 • 生产力评价法 • 数学模型评价法
第二节 生态适宜性分析
• 生态适宜性分析(Ecological Suitability)——是 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地学、农学及其他相关学 科的知识和方法,根据区域发展的目标来分析区 域的资源与环境条件,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生态 潜力和对区域发展可能产生的制约因素,并与区 域现状资源环境进行匹配分析,划分适宜性等级 的过程。
五、生态适宜性析方法
1. 形态法:形态法是最早使用的适宜性分析方法,主 要用于土地利用规划。
2. 地图叠加法:地图叠加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运用于 规划之中,但将其用于生态规划,并发展成为一种较为 完善的适宜性分析方法当推McHarg(麦克哈格),故也 称之为McHarg适宜性分析方法。
3.因子加权平均法:因子加权的基本原理与地图叠加法 相似,加权求和的方法克服了地图叠加法中等权相加的 缺点,以及地图叠加法中烦琐的照相制图过程,同时, 避免了对阴影辨别的技术困难.
背景或本底值
以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背景值和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如植被覆盖 率、水土流失本底值、生物生产量、生物多样性等)

环境资源法学重点

环境资源法学重点

《环境资源法学》导论第一章、环境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资源一、环境资源的概念(一)两种不同理解将环境与资源并列解释将环境作为资源的定义解释(二)环境资源的概念本书中,环境资源法上的环境与环境资源的概念含义相同。

我国《环境保护法》将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二、环境资源的分类1、按物质与人类的关系: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按自然要素的不同: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按环境范围的不同: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等。

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种类环境问题是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按不同的标准环境问题可分成:1、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分为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界自身变化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第二环境问题: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不恰当的开发利用环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2、按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不同,分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一)、局部环境问题阶段:原始人类时期、农牧业时期和工业革命时期(一)全球性环境问题阶段: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

第二章、环境资源法概述第一节、环境资源法的涵义一、环境资源法的概念环境资源法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资源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环境资源法的调整对象环境资源社会关系是人类在开发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在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生产活动中和以环境为基本生存条件的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类社会关系。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社会关系,它的特点是客观性、经济—-环境效益统一性;(二)在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质量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它的特点是主观性、环境效益优先性.第二节、环境资源法律关系一、环境资源法律关系及其构成(一)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概念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是指环境资源法主体根据环境资源法的规定,在参加与环境有关的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保护环境的权利义务关系.(二)构成要素: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二、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主体(一)环境资源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环境权利的享有者和环境义务的承担者,或者参加环境资源法律关系享受环境权利承担环境义务的当事人。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工作中的环境资源评估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工作中的环境资源评估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工作中的环境资源评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工作中环境资源评估是对特定区域或项目的
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和监测,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估内容包括对水、土壤、空气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要素的调查和分析,以及对环境影响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的评估。

评估结果将成为决策者
制定环境政策、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环境资源评估中,工作人员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包括环
境监测数据、生态调查结果、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等。

通过对这
些数据的分析和综合,工作人员能够评估环境资源的现状和趋势,发
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此外,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还需要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等
各方合作,共同推动环境资源评估工作的开展。

通过跨部门、跨界合作,可以加强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在环境资源评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通过科学、客
观和全面的评估工作,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及社会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及社会影响评价
f.防震。按照国家规定,凡地震烈度在六级以上地区 的建构筑物,必须按相应标准设防。
第四章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及社会影响评价
(2)工业卫生防范措施 1)防尘排毒措施 ; 2)噪声防治; 3)降温保暖; 4)辐射防护; 5)在食品、医药等行业,不仅要注意工作环 境与职工的职业卫生要求,而且还要使其产品 达到相应的工业卫生标准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质量评价组成了环境评价的 内容,两者在工作的对象、目的、性质、内容、方法 及作用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
第四章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及社会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质量评价区别一览表
内容
类别
工作目的
工作性质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
为建设项目合理布局提 为环境规划、综合整治
供决策依据
第四章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及社会影响评价
c.防雷电。指地面主要建构筑物要有防雷电系统与 设施;主要电气设备的安全选择、接地保护及防漏电措 施等。
d.防坠落。主要指对高空作业和矿山生产及水电工 程中易坠落的现象要给予高度重视,如高层建筑施工防 坠落措施,大坝防坠落措施等。
e.防机械伤害。主要有装载机、运输机、提升机及 机械运转危险部位采取安全技术措施,防止各类机械的 误操作。
第四章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及社会影响评价
1986年3月原国家环保委、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经 委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六条 规定:
“各级计划、土地管理、基建、技改、银行、物资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都应将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 理纳入工作计划。对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 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予办理项目审批 手续,土地部门不予办理征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 凡环境保护设计篇章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查的建设项 目,有关部门不办理施工执照;物资部门不供应材料 、设备;凡没有取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的 建设项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办理营业执照。”

农用地分等定级第四章--农用地估价

农用地分等定级第四章--农用地估价

第四章农用地估价4.1 农用地估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1.1 农用地价格的特点与分类1)农用地价格的基本特点农用地作为一种资源性资产,其价值是农用地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价格和农用地的无形价值之和。

在我国土地资源特别缺乏的情况下,农用地的无形价值更加重要,它主要指农用地的存在对农民所具有的社会保障及为社会提供粮食安全作用而产生的社会稳定功能,以及农用地的存在对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功能这两种功能价值之和。

但现实经济活动,农用地价格得到体现的主要是生产力价格即经济收益价格。

当前,以生产力或经济收益价格为主体的农用地价格,具有以下特点:(1)以其收益能力作为价格基础。

土地生产力、生产成本和利用方式因地而异,导致土地纯收益的差异,也决定了土地价格的不同。

(2)价格评估难。

由于依法转让的农用地案例较少,运用市场法和长期趋势法比较困难,通常采用收益法评估。

但同块土地因作物种类不同,生产水平有很大差异,收益计算很难精确,所以此法实际运用中也存在困难。

(3)价格具有不确定性。

土地在作为农用地使用时可按照土地收益确定价格,如果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土地市场售价应按照未来预期收益扣除未来的开发成本定价。

由于影响地租地价的因素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也加剧了地价的不确定性。

(4)农用地价格水平式其他用地价格的基础。

如农村非农用地的价格可参考农地价格,并经加权修正得到。

2)农用地价格的分类根据市场流通交易的类型,农用地价格可分作农用地承包价格、农用地转包价格、农用地租用价格、农用地抵押价格和农用地拍卖底价等。

根据价格的适用空间范围,农用地价格可分为宗地地价、基准地价两种类型。

根据农用地功能,可分为农用地经济收益价格、农用地生态收益价格和农用地社会收益价格等类型。

根据农用地所转向经营主体的差异,农用地价格可分为3个类型:①农用地内部流通价格。

它是农用地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在农业经营主体之间流通的价格,价格水平取决于农用地的生产能力及农用地质量,因而又称为农用地质量价格。

第四章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

第四章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
解: 7500kg/hm2×2%×100hm2×1.0元/kg
=15000元
第四章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
二、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
1、概念简介
n 疾病成本法(Cost of Illness Approach)和人力资本法 (Human Capital Approach):估算环境变化造成的健康受损 的成本的主要方法,或者说是评价反映在人体健康状况上 的环境价值的方法。又称为修正的人力资本法。
第四章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
二、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主要评估 技术
(一)投标博弈法 (二)比较搏弈法 (三)无费用选择法
第四章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
(一)投标博弈法 (Bidding Game Approach)
n 概念:要求被调查对象根据一定情况,说出他
们对不同水平的环境物品或服务的支付意愿或 接受赔偿意愿 n 分类 n 单次投标博弈:介绍情况 直接询问 n 收敛投标博弈:
失的价值可用农田作为其它用途(农业生产)时取得的最大经济效益 来计算。 n 又如,三江湿地 (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冲积平原), 对其进行农业开发所带来的环境损失的价值进行评估,可用三江湿地 如果不被开发所带来的生态旅游的价值进行估算。
第四章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
四、直接市场评价法的几点说明
第四章环境资源的价值 及其评估
2020/11/29
第四章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
第四章 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
n 第一节 环境资源的价值 n 第二节 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框架 n 第三节 直接市场评价法 n 第四节 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 n 第五节 陈述偏好价值评估法 n 第六节 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总结
第四章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

第四章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第四章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第四章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第一节环境影响识别的一一般要求一、环境影响的概念对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而言,环境影响就是指拟建项目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拟建项目]+[环境]一(变化的环境)根据拟建项目的特征和拟选厂址(或路由)周围的环境状况预测环境变化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

将拟建项目分解成各层“活动”,将环境分解成各个要素,则拟建项目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为:[拟建项目]一(活动)1,(活动)2,…,(活动)m[环境]=(要素)l,(要素)2,…,(要素)n(活动)i(要素)j(影响)ji(影响)j即表示第i项活动时j项要素的影响。

对于预测到的不利环境影响,通常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防止、减轻、消除或补偿来减缓不利的环境影响。

在采取了减缓措施后,环境影响表述为:(活动)i(要素)j(影响)j一(预测和评价)一减缓措施一(剩余影响)ji二、环境影响识别的基本内容环境影响识别就是通过系统地检查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识别可能的环境影响,包括环境影响因子、影响对象(环境因子)、环境影响程度和环境影响的方式。

按照拟建项目的"活动"对环境要素的作用属性,环境影响可以划分为有利影响、不利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等。

环境影响的程度和显著性与拟建项目的“活动”特征、强度以及相关环境要素的承载能力有关。

有些环境影响可能是显著或非常显著,在对项目做出决策之前,需要进一步了解其影响的程度,所需要或可采取的减缓、保护措施以及防护后的效果等,有些环境影响可能是不重要的,或者说对项目的决策、项目的管理没有什么影响。

环境影响识别的任务就是要区分、筛选出显著的、可能影响项目决策和管理的、需要进一步评价的主要环境影响(或问题)。

在环境影响识别中,自然环境要素可划分为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地表水质、空气质量、土壤、森林、草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社会环境要素可以划分为城市(镇)、土地利用、人口、居民区、交通、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健康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等。

环境经济学教案及习题库

环境经济学教案及习题库

环境经济学教案及习题库第一部分 课程综述一、课程设置学时与开设学期环境经济学计划学时54学时,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

二、课程设置目的环境经济学是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门 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环境 经济学理论对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

环境经济学为其他相关学科(如 环境管理、排污收费、环境法学、环境监察、环境评价)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要求环境经济学是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科目。

通过本课程学习, 要求学生了解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掌握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 掌握环境经济政策等内容。

四、相关课程的衔接1、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为《政治经济学》、《环境科学基础》等。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各专业相关的专业课,例如《环境管理学》、《企业 管理》、《排污收费》、《环境法学》、《环境监察》、《环境评价》等。

五、课程学习要求1、了解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环境经济问题。

六、考核方式考核包括三部分:(1)理论知识考核:理论教学采取闭卷考核方式、占总成 绩的70%;(2)应用能力考核:通过撰写课程论文或报告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占20%;(3)平时成绩(出勤、作业)占总成绩的10%。

七、授课计划分配表章 课时 说明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经济学基础知识 4 安排0.5学时讨论第三章、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6 安排1学时案例分析第四章、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 4 安排1学时案例分析第五章、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4 安排0.5学时讨论第六章、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 6 安排1学时综合能力训练第七章、建设项目环境经济评价 5 安排1学时案例分析第八章、绿色GDP 3 安排0.5学时案例分析第九章、循环经济 4 安排1学时案例分析第十章、环境经济政策 5 安排1学时讨论第十一章、环境保护投资 4 安排0.5学时讨论第十二章、排污收费 5 安排1学时综合能力训练 第十三章、排污权交易 4 安排1学时案例分析第二部分 环境经济学教案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本章,应该达到如下要求:了解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理解环 境问题实质是个经济问题,掌握环境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了解环境经济学的主 要研究内容。

第四章-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54页PPT文档

第四章-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54页PPT文档

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自然资 源具有三种重要的经济功能:
提供了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原材料和能源, 包括不可再生的和可再生的资源。
可以吸收、容纳、降解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 废弃物和污染物,这一功能常具有公共物品特征。
向人类社会提供自然服务,包括生产过程与环境 之间物质和能量的直接物理交换和福利效益。
源的极限水平,以防止食物缺乏 和自然美景消失的现象出现。
经济学家第一次提出环境质量与 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这以后环境 问题正式纳入到经济学研究的主 要对象之中。
约翰·穆勒(1806—1873),英国心 理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
(二)新古典经济学家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第一种观点:资源绝对稀缺性
稀缺的相对性
稀缺的绝对性
稀缺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 他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
稀缺是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资源的共同属性。 西方经济学曾有“生产资源”和“自由资源之分”
稀缺的差异性
在不同地区,作为资源总体或某种资源的 相对稀缺程度是不一样的。
稀缺的差异性是由客观地理条件不同而导 致的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出问题上,李嘉图不同于马 尔萨斯的主要地方是他看到 了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增长的 积极作用(技术与资源稀缺 可以进行一定替代)。
但是李嘉图没有看到,技术 也可以是破坏环境的原因。
2.约翰·穆勒的静态经济学与自然和谐论思想
穆勒提出关于人类的经济增长和 自然环境的界限问题。他认为,
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人口和财 富均应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 平,而且这一水平要远离自然资
自20世纪50年代起,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 耗竭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系列严峻的问题,而这又直接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 可持续发展。面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等人类发展历史中从未有过的世界性问题,探 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可持续 发展思想的形成也成为历史之必然。

第四章 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

第四章 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
L L1 L 2 L3 P (ai S ti ) P (bi S Ti ) (ai S Ci )
i 1 i 1 i 1 n n n
L1:疾病导致收入的减少; L2:提前死亡导致的收入减少; L3:疾病导致的医疗费用的增多 P 污染区的人均国民收入(元/年); S 污染区的人口;
二、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
1、概念简介

疾病成本法(Cost of Illness Approach)和人力资本法 (Human Capital Approach):估算环境变化造成的健康受损
的成本的主要方法,或者说是评价反映在人体健康状况上
的环境价值的方法。又称为修正的人力资本法。
2、人力资本法和疾病成本法的步骤:
1.
采取防护措施 2. 购买环境替代品 3. 迁移 4. “影子/补偿项目”
关于防护支出法与重置成本法的说明

董小林的《环境经济学》中将类似方法
称为环境保护费用投入法,并将环境保
护费用投入法归类于直接市场评价法。
第五节 陈述偏好法
意愿调查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CVM )是典型的陈述偏好法:
方案 方案Ⅰ 1 0 方案Ⅱ 2 20 …… …… …… 方案Ⅶ 7 50

公园面积(km2) 支付金额(元)
(三)无费用选择法(costless Choice)
请求被调查者在接受一笔赠款和一定数量的环境物
品之间进行选择,如果选择了环境物品,那么该环境物
品的价值不低于被放弃的那笔赠款(或商品的价值)。
环境资源价值的基础是人们对环境改善
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或忍受环
境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willingness to

管理学第四章第一节 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要素

管理学第四章第一节 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要素
一般 具体 环境 环境
二、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
(一)一般环境分析方法——PEST
PEST分析,就是指从政治与法律环境(P)、经济环境(E)、社
会与文化环境(S)、技术环境(T)四个方面来探察、认识影响组织
发展的重要因素。
表4-1 一般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
主要方面 人口
主要内容 人口的地理分布、就业水平、收入水平、年龄、文化差别等
一、环境分类
环境是由众多因素交错而成的整体,管理学研究中有许多不同的 分类方法。这里采用较常见的一种分类,即把环境分成三大层次或三 个大类,即一般或宏观环境、具体或微观环境以及组织内部环境。
一、环境分类
(一)一般或宏观环境
任何时期对所有组织均能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
经济环境
技术环境
社会环境
政治法律
在环境分析中,一种或一组情况也可被称为一个脚本;在组织各项决策 中,一个脚本就是一个决策方案。显然,方案脚本以环境脚本为基础,即先 形成环境脚本,再根据环境脚本形成决策的方案脚本。
定量本
定量建模 选择和调整不同的参数从 而产生不同的脚本。 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运算 分析人员对每一个脚本的 合理性和发生概率做出评 估。
通过人的思维、判断,识 别重要的环境因素,分析 它们之间的关系。 基于人的思考,可以关注 和识别因素的范围十分宽 广
定性脚本
二、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
(二)具体环境分析方法——波特五力模型 潜在进入者,是指从进入障碍的角度来进行潜在竞争者分析。
进入障碍:行业外部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时必须付出的,而行业内企业 无须再付出的一笔损失。
二、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
(二)具体环境分析方法——波特五力模型
替代产品,即识别替代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000元
二、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
1、概念简介
疾病成本法(Cost of Illness Approach)和人力资本法 (Human Capital Approach):估算环境变化造成的健康受损 的成本的主要方法,或者说是评价反映在人体健康状况上 的环境价值的方法。又称为修正的人力资本法。
➢ 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多从估计人们的 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入手。
➢ 根据获得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过程中,市 场信息的完全与否,可将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 法分为三类:
直接市场评价法(市场价值法):从直接受到影响 的物品的市场信息中获得人们的支付意愿和接受赔 偿意愿。 揭示偏好法(替代市场价值法):从与环境质量相 关的商品的市场信息中获得人们的支付意愿和接受 赔偿意愿。 陈述偏好法(假想市场法):通过直接调查,得出 人们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
章节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微观经济学基础 第三章 环境恶化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第四章 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 第五章 费用效益分析 第六章 污染控制 第七章 绿色GDP
第四章 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
第一节 环境资源的价值 第二节 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框架 第三节 直接市场评价法 第四节 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 第五节 陈述偏好价值评估法 第六节 环境资
总经济价值 (TEV)
使用价值 (UV)
非使用价值 (NUV)
直接使用价值(DUV) 间接使用价值(IUV)
选择价值(OV)
使用价值(UV):
当某一物品被使用或消费的时候,满足 人们某种需要或偏好的能力
直接使用价值(DUV):由环境资源对生产或 消费的直接贡献来决定,是指环境资源直接满 足人们生产和需要的价值。如提供木材、药品, 供休闲娱乐等。
直接使用价值
木材 非木材产品 休闲娱乐
药材 植物基因
教育 人类居住
间接使用价值
选择价值
存在价值
营养循环 水域保护 减少空气污染 调节小气候
未来使用 (直接使用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

存在的必要性 (基于人们的同
情心理)
第二节 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框架
➢ 环境资源价值的基础是人们对环境改善 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或忍受环 境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
2、人力资本法和疾病成本法的步骤:
识别环境中可致病的特征因素。 确定致病原因疾病发生率和过早死亡率之间的关
系。(一般来说,属于医学范畴,建立在病例分 析、流行病数据资料分析和实验室实验基础之上 的)。 评价处于风险中的人口规模 估算由于疾病导致收入的减少和医疗费用的增多、 提前死亡所造成的收入的减少。(二少一多)。
基于某种物品的内在属性,与人们是 否使用它无关。存在价值( Existence Value EV)是非使用价值的一种最主要 的形式
存在价值:人们对“环境资源存在” 的支付意愿,是存在价值的基础。
(人们从知道这个资产存在的满意中获 得,尽管并没有要使用它的意图)
表1 热带森林的总经济价值
使用价值
非使用价值
已知:
1、森林砍伐所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土壤损失3%,受影 的区域100hm2;
2、土壤减少3%会导致玉米产量减少2%; 3、未受影响前,玉米产量为7500kg /hm2 ;玉米的市
场价格为1.0元/kg;
求:森林砍伐所导致的土壤侵蚀方面的环境损失值。
解: 7500kg/hm2×2%×100hm2×1.0元/kg
污染区第i种疾病高于对照区的发病率; 第i种疾病(休养或治疗)导致的人均失去劳动时间 (年)(含非医务人员护理时间);
污染区第i种疾病高于对照区的死亡率;
Ti 第i种疾病造成提前死亡导致的人均丧失劳动时间(年); 第i种疾病的人均医疗费用。
例题:
某污染区人口1万人。环境未受污染前,该 区域人口中得某种疾病的比例为10%,环 境污染后,得病比例增加至40%。若得此 病,人均失去劳动时间为100工作日,非 医护人员护理每个病人需80个工作日,人 均医疗费用2000元,污染区的人均国民收 入为6000元/年,求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经 济损失。
第三节 直接市场评价法
直接市场评价法:
生产率变动法(生产效应法) 人力资本法和疾病成本法 机会成本法
一、生产率变动法
基本思路:环境变化可以通过生产 过程影响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和最终利 润。而产量、成本和利润可以用市场价 格来计量。由此,可计算出环境质量变 化所带来的损害或收益的价值。
例:通过农作物收益变化来估计砍伐森林的 部分环境损失值
间接使用价值(IUV):指人们从环境所具有 的支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各种功能中间 接获得的效益。这些功能包括水土保持、净化 环境、调节小气候等。
选择价值(OV):同人们愿意为保护环境资 源以备未来之用的支付意愿有关。相当于消费
者为一个未利用的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保险金。
非使用价值(NUV):
健康损失总值:L=L1+ L2=1500(万元)
三、机会成本法
使用某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将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 其它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机会成本法是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来估计环境资源的价值。 例如:在工程建设中,固体废弃物堆放占用农田,其所带来的环境损
3、人力资本法和疾病成本法的计算
n
n
n
L L1 L 2 L3 P (ai • S • ti ) P (bi • S •Ti ) (ai • S • Ci )
i 1
i 1
i 1
L1:疾病导致收入的减少; L2:提前死亡导致的收入减少; L3:疾病导致的医疗费用的增多 P 污染区的人均国民收入(元/年); S 污染区的人口;
根据问题可知: a=30%, t=180工日(0.5年),s=10000人, p=6000元/人·年,c=2000元/人
疾病引起的误工损失: L1= s ·a ·t ·p =6000×10000×30%×0.5 =900(万元)
疾病引起的医疗费用增加额: L2= s ·a ·c =10000×30%×2000 =600(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