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观音造像研究【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历代观音造像研究
一、引言
中土佛教也叫像教,其信仰是与对神像的崇拜分不开的。否交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深奥抽象的教义总是与或画或雕的具体形象相互辉映,并且伴随着不同朝代的特殊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不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不同时代的观音形象中,既有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深刻印记,又集中了中国民间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要求。
二、主题
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学校图书馆的综合书库、期刊室、中国期刊网上搜集的,主要是关于观音造像的一些文章和书本。在此,根据参考的内容,我将我所参考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如下:
关于国外观音造像的的一些概念和观点,主要是参考的是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立大学艺术系硕士研究生Mary Virginia Thorell于1975年完成了她的硕士学位论文《印度教对波罗和斯那王朝时期观音雕像的影响》[181]。该文首先对观音信仰的起源、发展特别是印度佛教后期的密教观音信仰情况做了追述,重点对古代印度波罗王朝(大约公元750-1197)和斯那王朝(大约公元1095-1202)[182] 时期的观音造像进行研究,揭示了印度教对这一时期这一地区观音造像的影响。毕业于美国夏威夷大学东方艺术史专业的Tove E. Nevile女士所著的《十一面观音:它的起源和造像》[183]对密教观音信仰中非常著名的十一面观音信仰做了深入的研究,书中收集了采自印度、柬埔寨、尼泊尔和中国西藏、中国汉族地区、朝鲜、日本等地的十一面观音造像共67种,对这种特殊形式的观音信仰的起源、造像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时间上从古到今,地域上则涉及到南亚、东南亚、东亚等许多佛教流行的国家和地区。Chutiwongs的《东南亚大陆地区的观音造像》[184]对东南亚大陆地区的观音造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全书分六章,分别是印度与东南亚的文化关系、佛教故乡的观世音、缅甸的观世音、泰国中部地区的观世音、古代柬埔寨的观世音、占婆[185]地区的观世音。该书共600多个页码,资料翔实,内容丰富,附图200多幅,极具资料价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Chang, Cornelius Patrick 的博士论文《水月观音画
像研究》[186]专门对流传于中国的水月观音的造像进行研究。书中首先对唐以前中国的观音信仰以及观音名称的含义进行了阐述,接着对敦煌石窟中的四幅水月观音造像作详细的分析,然后对中国文献中的水月观音和普陀山观音作了介绍,对中国流行的三十三观音特别是其中的水月观音和白衣观音作了大概的勾勒,最后,对水月观音造像形式的演变作了分析。该书以缩微胶片形式出版,近200个页码,论述比较详细。Giuseppe Vignato的《佛教的中国转化:以观音为例》[187] 首先对视觉艺术在佛教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接着对中国的佛教造像作了历史的回顾,下来便开始研究观音,其中有这些内容:佛教经典中的观音和民众中的观音、崇拜仪式、观音的基本造像类型等。该书是作者的硕士毕业论文,以缩微胶片型出版物由美国“俄勒岗州神学研究交换网络”出版。John larson 和Rose kerr《观音:一部杰作的展现》[188]主要是从考古的角度对历史上的观音造像进行分析。印度学者洛克什•钱德拉的《敦煌壁画中的观音》[189]主要研究中国敦煌壁画中的观音造像,涉及观音名号的种类、来历、壁画的内容、观音的形象等。日本学者宫治昭先生的《斯瓦特的八臂观音救难坐像浮雕——敦煌与印度的关系》[190]主要研究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八臂观音救难坐像浮雕的艺术特点和基本内容及其同敦煌之间的艺术联系。日本学者西上青曜的《观世音菩萨图像宝典》则对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形象及其来源进行了追溯和分析,对各种观音形象进行了说明[191]。
通过阅读这些资料,了解了西方学者对观音造像的研究,并且了解观音造像在国外和国内的不同。所有这些认识对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而关于我国观音造像的研究,主要参考的是李利安所著的《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邢莉写的《观音信仰》、曼陀罗室主人的《观音菩萨的故事》、王惠民的《敦煌千手千眼观音像》、杨庭慧的《画圣吴道之与观音像石刻》、王丹的《从观音形态之流变看中国佛教美术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阚延龙的《千手千眼观音的艺术特色》、马天凤的《隋立观音像》等资料。这类研究成果数量最大,难以尽列。其主要特点是以实际存在的观音造像为依据,以艺术的风格及其演进为线索,以观音信仰的教义为背景,同时涉及古代印度观音信仰在中国的演变、观音信仰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藏传佛教观音信仰与汉地观音信仰的区别等问题,所以,这些研究既是艺术的研究,也是宗教的探析,既是历史的追溯,也是现实的关注,既对我们理解观音形象在中国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认识各种不同的观音造像形态具有很大的帮助。
台湾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资料相当丰富,林富春的《论观音形象之变迁》、陈清香的《千手观音像造型之研究》、《观世音菩萨的形象研究》、《观音造像系统述源》、赵超的《妙善传说与观世音造像的演化》、张惠玲的《台北市佛寺中的观音像研究》、陈祚龙的《关于造作观世音菩萨形象的流变之参考资料(上下)》、林子忻的《观世音造像之流变》、广元的《释迦与观音像之考究》、
金荣华的《敦煌多臂观世音菩萨画像所持日月宝珠之考察》、侑莲的《慈性之美——观音菩萨像(1-4)》、黄崇铁的《金铜佛造像特展——以三十三观音为中心的探讨》、马玉红的《艺术小百科——中国千手观音造像图考》等。这些成果有的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涉及总体性的问题,如源流与演变以及特性等,有的则从具体的个案入手,进行翔实独特的考释;有的直接以物质形态的某类观音造像或某些具体作品为研究对象,有的则从精神形态的某种观音信仰形态或某种文化现象切入,再进行造像的历史追溯和原理解释,既涉及艺术的分析和鉴别,也涉及历史的疏理与义理的分析,对观音造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等也有论述,同时也显示了多学科多方法的优势和具体翔实的特点。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我国历朝的观音造像,石窟造像、庙宇造像等深入观察与分析,从细微处,如造像的面饰、法座、光轮等,更好的了解观音菩萨在中国的形象的演变以及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修身、孙晓岗:《从观音造型谈佛教中国化》,《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
[2] 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 2008年6月
[3] 李翎:《藏密观音造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4] 李翎:《擦擦观音像研究》,《西藏研究》2005年第3期。
[5] 李翎:《藏密救六道观音像的辨识——兼谈水月观音像的产生》,《佛学研究》2004年刊
[6] 李翎:《十一面观音像式研究——以汉藏造像对比为核心》,《敦煌学集刊》2004年第2期。
[7] 李翎:《三叶冠观音像考》,《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6期。
[8] 李翎:《水月观音与藏传佛教观音像之关系》,《美术》2002年第11期。
[9] 李云晋:《云南大理的“阿嵯耶”观音造像》,《文博》2005年第1期。
[10] 金申:《博兴出土的太和年间金铜观音立像的样式与源流》,《中原文物》2005年第2期。
[11] 赵广铃:《慈愍法像,殊妙庄严——宁波七塔寺十一面观音造像赏析》,《佛教文化》2004年第5期。
[11] 王丹:《从观音形态之流变看中国佛教美术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