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心理疏导
灾后心理辅导教案
震后心理疏导班会课教案【疏导目的】这次前郭地震是一起严重的灾难性应激事件。
我们的学生亲身经历了此次地震的各种逃离场面,再加上整个社会人群处于紧张、焦虑、恐慌的状态,都或多或少地对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此次利用班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疏导情绪,以较好的心理状态度过这一时期。
【指导人员】高爽【疏导对象】6年2班学生【班会课题目】震后心理疏导班会课【教学过程】一、合理宣泄:1 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谈谈在这几天自己看到了什么,知道些什么?2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整个过程中最初和最痛苦的想法是什么,让情绪表露出来?3 要求学生回顾在这个事件中,自己的情感,行为,看法甚至是躯体体验?这个时候刻意的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大胆的谈出自己在这个事件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同学们充分宣泄、交流,营造相互安慰和鼓励的气氛。
强调: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出现的这些情绪和行为状态是一种灾难发生后的应激状态,是一种正常的可理解的行为。
二、面对危难我们怎么办?●转换思维分辨曲直提问: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是否对自己的某些行为有过自责?比如:事件后有些人会因为自己在事故中过度紧张、没有帮助到他人而感到羞愧,得出自己不够坚强的负性评价。
如果有类似的对危机事件的解释,当事人应该学会做自己的辩护律师,挑战这些观点。
转换一下思维,对上述信念就可能得出不同的观点。
如:我因为吓坏了没能帮助别人,但吓坏了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如果遇到如此恐怖的事情我一点反应都没有,有可能给我的心理带来更大的危害,以至于影响到更多人的生活。
●放松训练整理心情: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放松训练或呼吸调节减轻不良情绪。
静心训练:既是放松练习(目的:放松技术经常用于对抗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和一种自我训练技能,通过学习放松能逐步增强个体抵抗紧张状态的能力,从而达到缓解、消除紧张情绪的目的。
放松技术的原理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身体肌肉的深度放松状态与情绪紧张状态是一对互相抑制的状态,即在同一时刻、在同一个人身上不可能同时存在这两种状态,一种状态的出现或加强必然导致另一种状态的消除或减弱。
幼儿园震后心理疏导策略 幼儿园心理疏导
幼儿园震后心理疏导策略随着自然灾害的增多,幼儿园震后心理疏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承担着教育、照料和保护孩子们的责任。
在地震等灾难发生后,幼儿园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心理创伤,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
本文将就幼儿园震后心理疏导策略展开讨论,希望能为幼儿园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灾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幼儿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成长阶段。
当灾难发生后,幼儿园所处的环境往往会受到影响,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幼儿排解心理创伤,变得至关重要。
二、幼儿园震后心理疏导的策略1. 建立心理疏导团队在灾难发生后,幼儿园需要建立专门的心理疏导团队,团队成员应包括心理咨询师、教师和医务人员等。
这些团队成员应该接受过相关心理疏导培训,具备专业的心理援助能力,能够有效地帮助幼儿缓解心理压力,稳定情绪。
2. 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幼儿园应建立健全的心理疏导机制,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任务。
在灾难发生后,幼儿园应迅速启动心理疏导机制,组织专业人员展开心理干预和援助工作,确保幼儿在第一时间得到应有的心理疏导。
3. 营造温馨稳定的环境幼儿园应及时清理灾后环境,营造温馨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可以通过布置温馨的环境、播放轻柔的音乐等来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安全。
4. 激发积极情绪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幼儿园应注重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利于情绪释放和心理调节的活动,比如游戏、绘画、手工制作等,帮助幼儿释放情绪,找到心灵的寄托。
5.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幼儿震后心理疏导过程中,幼儿园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及时了解幼儿家庭的情况和需求。
在心理疏导中,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至关重要,他们将成为孩子的坚强后盾,帮助幼儿度过难关。
6. 落实心理疏导成效的评估灾后心理疏导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幼儿园需要对心理疏导成效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总结。
6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井店联中地震知识培训材料(一)培训对象:全体教师时间:2013年5月13日内容:地震后的心理辅导许金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地震后的心理辅导地震后,灾民当然首先需要的是物质上的援助,物质上的援助本身就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的心理效应。
但他们不仅需要物质的援助,也需要直接的心理的援助。
震后的心理辅导就是一种直接的心理援助。
适当的心理援助应该可以帮助其减轻压力,尽快地进入灾后重建。
这个时候的心理辅导,关键还是与灾民通心。
而与他们通心,首先是理解他们的情绪。
地震后灾民的情绪应该至少有:1、恐惧;2、哀伤;3、焦虑;………………台湾经历过921大地震,对这方面有不少研究。
郑石岩先生的《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写得不错,尽管说的是儿童,成人也适用。
此文关于“恐惧”的处理讲得尤其好,特向大家推荐:《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郑石岩(前教育部训委会常委)儿童经过强烈地震或灾难之后,心灵上会留下恐惧,大人也不例外。
正因如此,大人会在不经意中,表现出不安、沮丧和不当情绪,而强增孩子的创伤和惧怕。
学校一恢复上课,就要对孩子作心理辅导。
当然,防震防灾的教育,灾后的安全与卫生,乃至赈灾救助的工作都需要作适当的教学,但心理辅导的工作则应把握时机,刻不容缓。
震后惧怕是什么教师作这项辅导工作,必须对强震或意外灾害的恐惧有所了解。
恐惧有两个来源,其一是灾害来袭时的强烈震撼与冲击,它直接威胁安全,伤及生命,身心同时受到创痛;致命的重创,恐惧的声音,就像要把人吞蚀一样。
其二是周边的人在受灾时的恐惧,尖叫和呼喊,特别是平时被认为能保护全家安全的父母或家人,顿时变得惊恐、哀号和脆弱,给孩子的惧怕更甚,其安全感因而受到破坏。
人类遇到大灾难,无论大人或小孩,都会在这两个因素下,产生强烈的惧怕和惊恐,这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也是人承受的压力极限的表露。
所以教师在作辅导时要认识:把恐惧视为身心自然的反应,要设法缓解而不是压抑。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
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其次,灾难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
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
第三种最常见的情绪是负疚感。
我曾看过一部反映空难之后幸存者心理历程的美国电影,女主角因为孩子的死而整日责怪自己,总以为如果当时她抱得更紧些,她的孩子就会安然无恙。
男主角为了帮助她摆脱自责,让她紧紧抱着一个背包,然后冒险将汽车撞到墙上。
撞墙的一瞬间,背包从玻璃窗飞出车外。
在这样一个铁的事实面前,女主角终于认识到当时她无论抱得多紧,她都无法挽救孩子的性命。
意识到这一点,女主角一下子释然了。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
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
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
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还会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出现呼吸困难、失眠、疲倦、喉咙及胸部梗塞感等。
相比而言,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突发灾难心理急救措施
突发灾难心理急救措施在突发灾难事件中,人们往往会经历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但不限于恐惧、紧张、愤怒、焦虑、悲伤等等。
如果这些负面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和治疗,就会对个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下面将为你介绍一些突发灾难心理急救措施。
一、立即缓解情绪在灾难发生之后,我们要立即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试图通过情绪缓解技巧来减轻自己的负面情绪。
以下是一些能够缓解情绪的方法:•深呼吸:慢慢地、深呼吸数次,可有效减少紧张感以及缓解身体的压力。
•身体放松:全身放松,舒缓自己的神经系统,缓解紧张情绪。
•主动慰藉:及时承认自己的情绪状态,并鼓励自己,给自己打气,这可以助于减少情绪的不良反应。
二、及时沟通交流在灾难事件中,人们常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因此,我们需要找人谈话,寻求指导和支持;这可以有效地缓解我们的紧张和不安,有助于我们感受到团队支持和归属感。
以下是一些建议:•寻求亲友的支持:和亲友谈話,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给当事人打气:对于可能受到灾难事件影响的当事人,我们可以主动向他们表达支持和关心。
•加入志愿者团队:通过加入特殊组织成为志愿者帮助受灾地区人民,增加自己的信心和满足感。
三、保持积极的生活习惯在灾难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生活习惯。
这可以帮助我们调整情绪、维持身心健康。
以下是一些经验和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的睡眠和饮食: 确保每天的睡眠充足、饮食均衡,健康地度过每一天。
•坚持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可以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维持身心健康。
•学习新技能:对于受到灾难事件直接影响的人,可以通过学习新的技术和技能增加自信,为自己和家庭提供更好的未来。
四、寻求专业帮助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和技巧来缓解心理方面的问题。
需要向专业人士求助及时寻求心理咨询。
以下是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寻求专业帮助的情况:•持续的不安感和焦虑情绪。
•强烈的易怒、愤怒和沮丧情绪,或者流泪不止、思维混乱和疲惫无力。
•严重的睡眠和食欲问题。
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与发展概况1.心理危机干预内涵心理危机干预也被称为危机干预,它是对处于危机之中、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人及其家庭采取明确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恢复信心,最终战胜危机的手段和过程。
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程心理辅导(疏导)与心理治疗。
心理危机干预适用于自然灾害、反恐行动、人质救援、暴力犯罪、战争等突发事件对人心理产生的强烈心理损害中,它可以起到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提供社会支持、重塑信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它与物质支持同等重要,它彰显了政府和援助者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2.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概况心理危机干预实践最早出现在美国,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大批身心倍受摧残的军人需要心理专业人员的辅导,1946年,美国政府派遣200名实习心理医生,在老兵管理机构为退伍老兵提供情感治疗服务,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军方承认:1947年,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医生获得了长期的现役地位,并被作为一种制度在军队中确立下来。
1978年,美军朴茨茅斯海军医院精神科组建了一个由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专家、牧师、护士和卫生员组成的特殊精神疾病快速干预小组,对一些重大的危机事件,如训练事故、自杀、自然灾害、爆炸等紧急突发事件进行处置,从此快速危机干预小组就成为军方危机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军执行各种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全世界的危机处置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心理危机干预,由于党和政府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心理危机干预成为各种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提供了自上而下的思想指导,为汶川大地震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政策指导,我国心理危机干预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地震灾后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必须清楚灾民灾后出现的一般心理问题。
1.灾后一般心理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人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应激反应:情绪波动大,紧张、恐惧、易冲动、自责、伤心、焦躁不安;出现睡眠障碍,如做噩梦或入睡困难;出现惊恐反应,对外界刺激(与地震相关的信息)的反应过于敏感,出现肌肉紧张、发抖、盗汗、恶心、尿急尿频、心慌胸闷等生理心理反应,属一般心理问题,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自行恢复正常,如对对其加以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加快心理康复速度,提高心理康复质量。
地震常识与自救之震后心理辅导手册
地震常识与自救之震后心理辅导手册一、灾后的身心反应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
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处还能适时鼓励别的受灾人群,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1、灾难后会经历到的情绪与身体症状象洪灾、地震、飞机失事等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我们均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
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所有这些在灾难后出现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是人对于非正常的灾难的正常反应,大多数人在灾难过去数月之内这些反应都会自己缓解,这些心理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1)心理反应恐惧和担心∙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无助感∙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悲伤、罪恶感∙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愤怒∙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重复回忆∙一直想着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望∙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希望∙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2)身体症状‧疲倦‧发抖或抽筋‧失眠‧呼吸困难‧做恶梦‧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心神不宁‧恶心‧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注意力不集中‧子宫痉挛‧晕眩、头昏眼花‧月经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二、面对地震专家教你消解心理恐慌遭受震感的人,可能会产生两种心理:一是抱怨,地震了,为何事先没预报;二是恐慌,担心在下楼或乘电梯时发生意外,尤其对高层建筑避险心有余悸。
地震后心理辅导——对话示范篇
2008年9月23日中华心理教育网地震后心理辅导——对话示范篇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148 更新时间:2008-6-1灾难心理后遗症,不用捐钱,你帮得上忙……心理辅导(对话示范篇)连日来,大家一直注意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却料不到,心理上的创伤也随着电视、收音机、报纸、互联网、开始打击非灾区的每一个人…灾难心理后遗症四大警讯出现,立即求医:1.自行决定是否求医:最近因为余震不断发生而恐慌地震,但尚可正常起居饮食、工作。
立即求医:怕到整天精神彷佛,失去判断力,有危险也不会逃避,过马路也不看车。
2.自行决定是否求医:最近偶尔出现神经紧张、失眠,身体处于警戒状态。
立即求医:紧张到天天无法睡眠,有吃不下饭,体力一直衰退。
求医好处:赶快求助精神科医生,他会给你一些适量的药物,短暂使用,但因人人体质不同,假如你觉得食药后过度嗜睡,可以立即复诊,医生稍作调整,.便会成为最适合你的剂量,既可入睡又不会失去逃生警觉性。
注:安眠药使用不超过两周及在细心的医生指导下,成瘾的危险性不高。
3.自行决定是否求医:地震后不久偶尔会想到那些可怕的画面会很难过,但不看见时候,心情便好一点,胃口较差但还吃下,只有一两晚睡不着。
立即求医:天天一直做恶梦及痛苦的回忆起那些恐怖的场面,不开电视也挥之不去,搞到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
求医好处:你有需要求助精神科医生宣泄心中的恐慌,症状自然减轻,当然这需要一点点时间,每次说一点,慢慢进行。
4.自行决定是否求医:想到地震中死去的人十分难过,但不妨碍生活工作。
立即求医:有家人在地震中罹难而出现强烈的自我责备罪恶感,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建议:赶快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请他陪伴你去看精神科急诊,因为你随时有可能做出自己无法控制的行为。
请记住!即使你的家人在地震中罹难,他们在天之灵,也不愿意你这样做,而根据精神卫生法中的强制住院条例,有强烈自杀意念者,各医院必须立即优先处理,.假如你强烈坚持不去精神科,你最少可以去看别科医生,或最少请一个最好的朋友陪伴你度过这危险时刻,再由朋友介绍去看一个口碑不错,愿意花时间聆听病患的医生。
震后心理疏导
震后心理疏导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
无论是世纪的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还是影响巨大的2008年汶川地震,或者是之后的玉树地震,我们的国家与人民不仅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一大批被地震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人们还因为这场人力不可抗拒的灾难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震后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在震后做好震区居民的心理疏导显的格外重要。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强、波及面广的自然灾害,往往存在专业心理干预队伍难以及时介入且短期内供不应求的问题。
可以知道,震后随之而来的时刻将非常难挨。
父母发现已经永远失去孩子,孩子再也找不到父母;失去亲朋的人原有的交际圈遭到毁灭性破坏;举目无亲的境地短时间内,会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和普遍的焦虑。
他们甚至于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产生自杀倾向,并且风险与日俱增。
那么震后的哪些人群需要心理干预治疗及疏导呢?灾后震区人民哪些人群需要心理疏导:1、幸存者:亲身经历生死关头之后,余悸犹存是他们的普遍反应,也可能在逃过劫难之后,自觉苟活而对不起死者,产生负罪感。
2、救援人员:这些人们日以继夜投入救灾,除了体力透支之外,目睹越来越多的人员死伤惨状,错愕、挫折感、内心疲惫,甚至愤怒都可能爆发。
3、罹难者家属:焦急、哀伤的情绪十分常见,当亲人获救的希望落空时,接踵而来的可能是他们愤怒、指责的声音。
4、社会大众:一场重大的突发事件,不仅对遇难者家属、幸存者、救援人员,也会对全社会造成潜在的心理损伤,给得知事件信息的普通群众内心蒙上阴影,使得忧郁情绪可能久久不散,对未来丧失希望和信心。
人们很容易误以为震后需要心理疏导及干预的是幸存者及罹难者家属,其实在灾区进行着抢救工作的救援人员或一些志愿者也是需要值得注意的心理疏导对象。
既然地震后,需要进行疏导的人群是多维度与多数目的,那么他们所面对的一般是怎样的心理问题呢?震后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影响:(1)生理方面:失眠、做噩梦、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2)认知方面: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不幸感、无能为力感、敌意、不信任他人等;(3)情绪方面: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4)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骂人、喜欢独处、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
地震后的心理疏导内容
地震后的心理疏导内容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
地震后的心理疏导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心理压力,重建生活信心。
以下是一些地震后心理疏导的内容:
1. 情绪支持:地震后,许多人可能会感到恐惧、无助、悲伤、内疚等负面情绪。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他们释放这些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2. 认知调整:地震后,一些人可能会出现消极的思维模式,比如灾难化思维、无助感等。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他们调整认知,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
3. 生活重建:地震后,一些人可能会失去家园、工作等生活必需品,导致生活陷入困境。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他们重建生活信心,寻找新的生活方向。
4. 社会支持:地震后,一些人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缺乏社会支持。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社会联系,提供情感支持。
5. 创伤治疗:对于地震中受到严重创伤的人,心理疏导需要进行创伤治疗,帮助他们走出阴影,恢复正常生活。
总之,地震后的心理疏导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心理压力,重建生活信心。
对于受到创伤的人,需要进行创伤治疗,帮助他们走出阴影。
震后儿童心理辅导
震后儿童心理辅导震后儿童心理辅导在数十年来一直是重要的领域。
在发现一个地区发生地震后,儿童们会有许多心理问题,需要特殊关注和心理疏导才能应对,帮助他们修复心理损伤,减少恐慌反应以及其他延伸影响,从而避免心理历史的传承。
一、儿童震后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当突发灾难发生时,如地震,受影响的孩子和家庭会经历一系列问题,包括情绪低落、失去安全感、分离焦虑、失眠、焦虑、灾后抑郁症、灾后复原反应以及未来焦虑等。
儿童特别容易受到这些灾害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正处于重要的阶段,而且他们也没有像大人那样的能力来很好地应对这些震后心理问题。
二、震后儿童心理辅导的重要性由于儿童的心理障碍可能会影响其他领域的发展,因此震后儿童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辅导专业人士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自身情绪,并为儿童设计适合他们的应对策略,帮助他们确定心理发展的方向。
此外,心理辅导还有助于减轻儿童的灾后焦虑情绪,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让他们应付震后灾害的心理影响,并快速恢复正常。
三、震后儿童心理辅导的技巧震后儿童心理辅导,应首先准确诊断儿童的心理状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在辅导过程中,专业人士应尊重儿童的情绪和感受,并尽力让儿童放松,帮助他们理解分析自己的经历以及自己的心理状态,在他们遇到紧张困惑时,提供必要的安全感和信任,说明他们的心理不是什么异常,这是正常的反应,这样他们就有动力主动面对挑战,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获取心理修复力和调节力。
四、儿童心理辅导的未来发展未来震后儿童心理辅导的发展方向应更多特别针对性,运用更专业的技术,结合儿童心理状况,以及家庭和社会失衡等因素,对儿童进行更加精确的心理辅导。
此外,儿童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置不同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未来应培养更多相关方向的专业人员,加强儿童心理辅导的国家建设。
总结:随着灾害不断发展,震后儿童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辅导专业人士在诊断儿童的心理状况后,可以聆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并提供必要的安全感和信任,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扰,改善心理健康,保持心理和身体的健康。
灾害事故中的心理疏导方法
灾害事故中的心理疏导方法灾害事故常常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恐惧、痛苦和心理创伤。
在灾害事故中,人们不仅面临生命财产的损失,还常常经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
因此,心理疏导在灾害事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以帮助灾害事故中受伤的人们重新建立心理平衡和恢复身心健康。
一、了解灾害事故中的心理反应及其原因灾害事故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人们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恐慌、愤怒、哀伤、无助等各种心理反应。
这些反应的出现是正常的,是人们对灾害事故带来的创伤性体验做出的自然反应。
了解这些心理反应及其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心理疏导。
首先,灾害事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惧和不确定感。
人们可能因为担心自己的安全、家人的安危,以及未来的生活是否会恢复正常而感到恐慌和无助。
其次,灾害事故还常常导致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受到打击。
他们可能会感到失去了对未来的掌控,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感产生怀疑,从而出现心理上的困惑和焦虑。
另外,灾害事故还常常引发人们的悲伤和哀悼情绪。
他们可能会因为失去亲人、朋友或自己的财产而感到伤心和无助,对生活充满了悲伤和失落。
二、提供情感支持和关怀在灾害事故中,情感支持和关怀是最重要的心理疏导方法之一。
与受灾者建立信任和亲近的关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有助于他们恢复心理平衡。
首先,倾听是提供情感支持的基本能力。
当受灾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时,要给予耐心的倾听,不打断不批评,不轻易给出评价和建议。
通过倾听,使受灾者感到被尊重和被理解,有助于他们找到情感的出口。
其次,积极表达关心和支持的态度。
通过简单的话语或身体接触,如握手、拥抱等,表达对受灾者的关心和支持。
让他们感受到周围人的温暖和关怀,有助于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和焦虑。
另外,帮助受灾者认识到他们并不孤单。
组织一些支持小组,让受灾者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从而找到彼此间的共鸣和支持。
这样的支持小组在帮助受灾者建立情感连接的同时,还能为他们提供一种疏导负面情绪的途径。
地震灾后人群心理分析及对策
地震灾后人群心理分析及对策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重大地震灾难在给人们生命造成巨大伤害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精神造成严重损伤,引起社会心理的巨大震荡。
他们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就能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维持应急期间的心理平衡,能够有效地应对灾后所出现的心理危机。
1震后心理及特征分析1.1震后灾难心理反应评估利用相关量表进行分析评估。
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地震伤员进行调查。
资料表明,震后人们心理反应最为明显的是恐惧、悲伤、忧愁和庆幸生存。
其他心理反应按照强烈程度依次划分为心慌、意乱、愤怒、怨恨等。
1.2震后灾难心理形成机制地震的突然性和高危害性让人们开始怀疑周围世界的安全性。
因此地震对人的心理伤害是通过摧毁人的生存条件来实现的,强烈的地震灾害,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和精神条件丧失,使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强烈的干扰。
如不及时干预,很可能给灾民带来不同寻常的心理创伤,对今后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1.3震后灾难心理特征面对重大灾难时,劫后余生的人常表现泪流满面、惊慌失措或者沉默不语、神情呆滞,这些都是灾后心理的应激反应,个体的心理防御很容易瓦解,自我控制力减弱。
由此可见灾难对个体产生的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①生理方面。
失眠、做噩梦、易醒、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易发抖、易出汗、消化不良。
②认知方面。
否认、自责、罪恶感、无能为力感、不信任他人等。
③情绪方面。
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
④行为方面。
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易怒、好斗、骂人、喜欢独处、过度依赖他人等。
在严重的灾难事件中,人们经历了一般生活中没有遇到的危机状况,从而会产生一系列不常见的反应,此时人的情绪可划分为6个阶段,否认期、怨恨期、讨价还价期、忧郁期、接受期和适应期。
震后心理情绪反应过程并不是完全按照这些顺序出现的,同时各个阶段也不是截然分立的,相反,可能会几个阶段在同一时间或反复交替的出现。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汶川地震是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次重大地震灾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后果。
地震发生后,人们不仅需要面对生活、家园的重建,更需要面对心灵上的创伤和痛苦。
心理干预对于地震灾后重建工作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受灾群众有效地应对心理创伤,减轻其心理负担,缓解心理压力,以促进灾后心理康复。
一、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的进展1.心理干预模式的探索汶川地震灾后的心理干预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国内外学者和专家们纷纷投入到相关研究与实践中。
他们通过对灾区人民心理状态的深入了解,探索开展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心理干预模式。
这些模式包括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鼓励与心理治疗等多种形式,通过及时、有效地干预,帮助受灾群众恢复心理平衡,重建信心和希望。
2.心理干预资源的整合在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中,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积极整合心理干预资源,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服务。
他们通过建立心理援助热线、开展心理义工培训、组织心理援助志愿者等方式,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心理支持和援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心理干预成果的反馈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许多受灾群众在心理干预的帮助下,逐渐走出阴影,重拾信心和勇气,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
这些成果的取得,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的展望1.心理干预模式的创新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心理干预模式将会更加多样化、智能化。
未来的研究将会注重发展互联网心理干预和移动心理干预等新模式,以便更好地覆盖受灾人群,为他们提供更加便捷和及时的心理支持。
2.心理干预资源的共享未来的心理干预研究将会更加强调资源共享和协同协作。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心理干预资源将得到更好的整合和运用,不断提升心理干预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心理干预成果的再检验当前的心理干预成果需要通过长期观察和评估,以验证其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
灾后心理辅导教案
灾后心理辅导教案第一章:地震常识及心理反应1.1 地震的成因和类型1.2 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1.3 地震后的心理反应:恐惧、焦虑、悲伤等1.4 识别和理解自身的心理反应第二章:灾后心理辅导的重要性2.1 心理辅导在灾后的作用2.2 心理辅导与救援物资的关系2.3 心理辅导与重建家园的关系2.4 心理辅导与恢复生活秩序的关系第三章: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3.1 尊重个体差异3.2 倾听和理解3.3 非评判性3.4 安全性与信任性第四章:心理辅导技巧4.1 倾听技巧4.2 表达技巧4.3 情绪调节技巧4.4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识别与干预第五章:灾后心理辅导的实施5.1 灾后心理辅导的流程5.2 心理辅导团队的组织与管理5.3 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5.4 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价与反馈第六章:灾后心理辅导的个性化方法6.1 了解个体背景和需求6.2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辅导策略6.3 特殊群体的心理辅导需求6.4 融合文化因素的心理辅导第七章:小组辅导与团体活动7.1 小组辅导的优势与流程7.2 团体活动的设计与实施7.3 团体动力与团队建设7.4 小组辅导中的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第八章:家庭心理辅导8.1 家庭在灾后心理恢复中的作用8.2 家庭沟通技巧与冲突解决8.3 家庭内部的心理支持与互助8.4 家庭心理辅导的资源与转介第九章:心理危机干预9.1 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9.2 危机干预的步骤与技巧9.3 自杀风险的评估与预防9.4 紧急情况下的心理急救第十章:长期心理辅导与康复10.1 长期心理辅导的重要性10.2 长期辅导的目标与策略10.3 心理康复计划的设计10.4 持续关注与跟踪支持第十一章:心理辅导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11.1 心理辅导过程中的伦理原则11.2 保护受辅导者的隐私权与信息安全11.3 法律框架下的心理辅导实践11.4 应对伦理和法律问题的案例分析第十二章:心理辅导师的自我保健12.1 心理辅导师的职业压力12.2 自我保健策略与技巧12.3 心理辅导团队的相互支持12.4 持续的专业培训与个人成长第十三章:心理辅导与社会支持系统13.1 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与构成13.2 政府、非政府组织与社区的角色13.3 心理辅导与其他援助服务的协作13.4 建立可持续支持系统的策略第十四章:心理辅导的评估与反馈14.1 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方法14.2 评估工具的选择与使用14.3 辅导过程中的反馈与调整14.4 辅导效果的长期跟踪与研究第十五章:心理辅导的未来趋势15.1 创新心理辅导方法与技术15.2 跨学科合作的可能性15.3 心理辅导在预防灾害中的作用15.4 心理辅导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这些后续章节旨在提供灾后心理辅导的全面指导,包括心理辅导师的个人发展、法律伦理问题、社会支持系统的整合、评估反馈机制的建立,以及未来趋势的探讨。
应急状况下的心理安抚技巧
应急状况下的心理安抚技巧正文:在生活中,不时会遭遇一些应急状况,如自然灾害、紧急意外事件等,这些突发情况往往给人们带来不安和恐慌。
在这样的时刻,了解并掌握一些心理安抚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应急状况下的心理安抚技巧进行分析和说明,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困难和压力。
首先,应急状况下的心理安抚技巧之一是深呼吸。
无论是地震、火灾还是其他突发情况,人们常常会感到呼吸急促和紧张不安。
此时,通过深呼吸可以迅速缓解紧张情绪,稳定内心。
具体做法是,深吸一口气,数到三或者五,再慢慢地将气息呼出,心平气和地重复这个过程数次,有助于放松身心、清晰思维。
其次,应急状况下的心理安抚技巧之二是积极寻求支持和安慰。
在危急时刻,人们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这时候,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内心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找亲友、同事或专业人士倾诉,让他们给予理解与建议,从情感上得到支持和安慰。
此外,也可以积极参与社区的心理援助活动,交流经验与情感,建立更多的连接和支持系统。
接着,应急状况下的心理安抚技巧之三是保持积极的心态。
面对突发情况,负能量和消极情绪会严重干扰人们的思维和行动。
因此,保持积极的心态至关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正面思考和积极的自我暗示来抵御消极情绪的侵袭。
例如,告诉自己“我有能力度过困难”、“我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逐渐地,积极的思维将引导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应对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困境。
最后,应急状况下的心理安抚技巧之四是保持身心健康。
面对应急状况,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需要得到充分的关注。
人们可以通过运动、按摩、冥想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促进身体和心理的放松。
此外,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
合理的休息和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增强抵抗力,提高应对应急状况的能力。
总而言之,应急状况下的心理安抚技巧能够帮助人们应对突发情况,稳定情绪。
深呼吸、积极寻求支持和安慰、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及保持身心健康是几种常见的安抚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后心理疏导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
无论是世纪的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还是影响巨大的2008年汶川地震,或者是之后的玉树地震,我们的国家与人民不仅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一大批被地震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人们还因为这场人力不可抗拒的灾难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震后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在震后做好震区居民的心理疏导显的格外重要。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强、波及面广的自然灾害,往往存在专业心理干预队伍难以及时介入且短期内供不应求的问题。
可以知道,震后随之而来的时刻将非常难挨。
父母发现已经永远失去孩子,孩子再也找不到父母;失去亲朋的人原有的交际圈遭到毁灭性破坏;举目无亲的境
地短时间内,会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和普遍的焦虑。
他们甚至于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产生自杀倾向,并且风险与日俱增。
那么震后的哪些人群需要心理干预治疗及疏导呢?
灾后震区人民哪些人群需要心理疏导:
1、幸存者:亲身经历生死关头之后,余悸犹存是他们的普遍反应,也可能在逃过劫难之后,自觉苟活而对不起死者,产生负罪感。
2、救援人员:这些人们日以继夜投入救灾,除了体力透支之外,目睹越来越多的人员死伤惨状,错愕、挫折感、内心疲惫,甚至愤怒都可能爆发。
3、罹难者家属:焦急、哀伤的情绪十分常见,当亲人获救的希望落空时,接踵而来的可能是他们愤怒、指责的声音。
4、社会大众:一场重大的突发事件,不仅对遇难者家属、幸存者、救援人员,也会对全社会造成潜在的心理损伤,给得知事件信息的普通群众内心蒙上阴影,使得忧郁情绪可能久久不散,对未来丧失希望和信心。
人们很容易误以为震后需要心理疏导及干预的是幸存者及罹难者
家属,其实在灾区进行着抢救工作的救援人员或一些志愿者也是需要值得注意的心理疏导对象。
既然地震后,需要进行疏导的人群是多维度与多数目的,那么他们所面对的一般是怎样的心理问题呢?
震后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影响:
(1)生理方面:失眠、做噩梦、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
(2)认知方面: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不幸感、无能为力感、敌意、不信任他人等;
(3)情绪方面: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
(4)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骂人、喜欢独处、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地震灾区灾民的心理普遍是悲伤与消极的,这种灾难心理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和共发性特点,因为共同的灾难经历和惨痛的现实环境极易产生灾难心理的共鸣,恶劣心境会互相“传染”导致整个灾区的情绪低落抑郁灾难心理具有长期效应,如灾民恐惧心理长期难以消除,积极的生活态度难以确立。
因此,怎样进行心理疏导与干预呢?
如何进行规范、科学的心理干预与疏导
要开展科学的心理疏导工作,应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开展合适的、规范的心理疏导与干预。
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的结合是灾后心理救援工作的关键。
在特殊情况下,救援者的情绪很容易被感染,可能最初充满工作激情。
但是,激情需要专业素质来延续,才能保证工作的规范性和持续性。
因此心理援助工作中,要始终实践着“以人为本,唯爱唯心”的专业素养,坚守在灾区为受灾者提供长期的专业心理服务。
心理抚慰技能是践行职业精神的专业基础,在从事灾后心理援助工作之前,对援助者要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这对于保证心理援助的效果至关重要。
当然,过于强调技术而忽视受灾者的感受也是援助者应该避免的
现象,对于心理援助者来说,评判自己工作有效性的标准是看受灾者的实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不是僵化地依据书本知识。
第二,因适救援阶段的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与干预。
在灾后不同阶段,心理疏导的工作重点是不同的。
在地震后初期,心理疏导主要以应急处理和安抚为主,这时出现的恐惧、焦虑等反应具有保护性功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异常反应。
遇到这种状况时,切忌在未加仔细鉴别之前就想拼命消除,应引导当事人慢慢地走出这种状态。
这时,陪伴和帮助对他们的恢复更为有效。
但是,要特别注意去甄别存在潜在心理障碍的人,如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中期阶段,生活开始安定下来,心理问题综合了生活各方面的因素而显现出来,表现为灾前问题灾后凸显化。
心理援助者应针对不同情况,综合运用个体辅导、团体活动、学校及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手段展开心理服务。
在第三阶段,灾区的生活已逐渐恢复正常,这时需要开始建立灾区心理服务的长效机制,既要关注在前期应激反应比较严重或持久的受灾者,防止发展成慢性的心理障碍;也要关注灾难一段时间后逐渐改变的行为和人际关系模式,如享乐主义、厌学情绪、职业枯竭、价值感丧失等,从而将创伤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三,要尊重被救助者的特殊性与差异性,采取因人而异的心理干预与疏导方式。
对于不同的对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对于有自杀、自伤或者伤人冲动的当事人,一定要遵循危机干预的原则重点看护,必要的时候应转介到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对于有严重情绪和生理反应的当事人,比如明显超过正常时间和强度的悲伤和抑
郁、或者身体某些部位长期的疼痛和不舒服感,最好结合专业的医学治疗,以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到一个相对较正常的状态,然后再慢慢解决长期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已基本恢复正常的受灾者来说,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长久的心理教育服务更为适宜。
特别的对于震后地区的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时,可以以一些游戏结合着进行心理疏导与干预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童来说,安排足够的玩具、道具,特别是一些布偶,鼓励他们将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仍然相当重要,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给孩子一面墙(贴好墙报纸),让他们在上面作画,可以给他们一些小主题,如地震时,我家发生了什么事?借助于游戏。
通过游戏治疗可以帮助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经受过创伤或需要得到特别帮助的儿童更好地成长。
当然我们会发现心理干预与疏导,会因为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而难以覆盖全面,不可能有那么多专业人员或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人员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在震后灾区,可能会有大多数的人是得不得适时的,系统的心理援助的。
那么,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的心理宣传疏导意义亦是重大,以下是一些宣传疏导:
震后灾难心理救援工作包括普遍性宣传疏导
(1)政府应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造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形成乐观向上、勇战震灾的氛围。
(2)利用电视、广播、电影、宣传材料、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形式向灾害民众介绍救灾和心理调节的卫生常识,增加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认知,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3)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向公众通报本次地震的灾情和震情信息,满足民众的知情权,避免误传和谣传的产生。
震后灾区灾民心理损伤精神创伤程度,是由地震的震级大小、破坏程度、死亡人数、民众的素质、社会功能的损失程度等因素来决定的。
本文认为在开展现场灾难心理救援工作之前必须对灾区灾民的心理救援需求进行有效的评估,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
震后灾难心理救援工作。
这些年来,在地震大灾难以后国家和人民都比较重视地震灾后的心理疏导与干预,说明咱们国家在进步和发展,有能力提供这方面的专业支持。
另外,随着救灾的进展,需要全社会的人更多地关注受灾人群的心理健康,为他们以后的生活、以后的心理健康奠定非常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震后心理疏导与干预是一项系统的,严谨的也是必要的救助体系。
如果救助者没有一定的职业技能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胜任的,所以我们社会需要重视这一点,以努力在震后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心理疏导体系,让灾区人民早日走出心理阴影,尽力减少一些幸存者心中的悲痛,能够让他们重新对生活拥有希望与向往。
我想,这就是进行心理疏导的最大意义,也是对那些在灾难中不幸遇难的人们最大的尊敬。
参考文献:
[1] 唐山地震始末编写组.瞬间与十年[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6
[2] 久留一郎.有关心理创伤后的应激障碍(PTSD)的心理学研究[C] //九州心理学会第51回大会发表论文集. 1990,53
[3] 王子平.灾害社会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4] 林秉贤.社会心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
[5] 王绍玉.论地震灾害心理研究的内容与目标[J].灾害学,1996,11(2):86-90
[6] 王加微.行为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
[7] 王子平,陈非比.地震社会学初探[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
[8] 白渝.浅谈灾后心理创伤海峡人民出版社
[9]黄希庭. 简明心理学词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10]徐书同. 李权超.军事应激心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
[11]季建林. 赵静波.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童辉杰. 常见心理障碍评估与治疗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3]董惠娟地震灾害和心理伤害的相关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
[14]王晓萍. 傅宏儿童游戏治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
[15]马建青. 震后心理援助指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