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列国”,孔子到过哪些地方

合集下载

孔子生平及其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生平及其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生平及其周游列国的故事导语: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为了推广儒家文化,他周游列国进行宣传。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吧!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也很热衷于政治,尽管他在从政的道路上苦苦地上下求索,百折不挠,甚至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意志,但其政治理想终究只是个美丽的梦。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孔子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的尼丘(今山东曲阜东南尼丘山)。

父亲叔梁纥是位年近古稀的乡邑大夫,母亲颜徵在却是个妙龄少女。

据当地民间传说,他们老夫少妻前往尼丘祈祷山神,在山洞中休息时生了孔子。

因为孔子出生在尼丘山,又加之出生时头顶中间低四周高,形同于丘,所以取名为丘,字仲尼,姓孔氏。

当时,这老夫少妻哪里知道,他们生育了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名人。

叔梁纥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孔子可谓祖出名门,家世遥远。

当商朝土崩瓦解之后,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被周成王封于宋(今河南商丘)。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继位。

微仲的四世孙弗父何本该继承王位,但他把王位让给了弟弟,因此弗父何的子孙便在宋国世代为卿。

弗父何的五世孙孔父嘉在一次宫廷政变中被杀,他的儿子木金父逃到鲁定居,子孙后代以孔为姓。

叔梁纥是木金父的四世孙。

孔氏出于殷商贵胄,先祖弗父何又有谦让宋国君位的美德,尽管流落鲁国,但受到鲁国的尊重,鲁人以贵族相待。

叔梁纥先娶一妻施氏,生九女,后又娶一妾,生一子孟皮,是个瘸子。

他六十多岁的时候才娶了颜徵在,生孔子。

按照当时的礼俗,年逾花甲的人是不适合再娶少妻生子的,但是叔梁纥却做到了。

他之所以能娶少妻颜徵在,除了背景比较特殊的贵族身份,可能和他的战功有很大关系。

据史所载,叔梁纥是位力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曾在鲁国立过两次显赫战功。

一次是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的倡阳之战,鲁国伙同其他诸侯国一起攻打逼阳国。

当鲁军攻破逼阳城时,逼阳城的守城士兵突然放下悬门,拦腰砍断鲁军,已经进城的鲁军面临灭顶之灾,就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叔梁纥奋不顾身,英勇地用双手托起城门,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鲁军。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导语】孔⼦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孔⼦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孔⼦周游列国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孔⼦带弟⼦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常尊重孔⼦,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在卫国住了约10个⽉,因有⼈在卫灵公⾯前进谗⾔,卫灵公对孔⼦起了疑⼼,派⼈公开监视孔⼦的⾏动,于是孔⼦带弟⼦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围困了5⽇,逃离匡城,到了蒲地,⼜碰上卫国贵族公叔⽒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师徒从蒲地返回,⾮常⾼兴,亲⾃出城迎接。

此后孔⼦⼏次离开卫国,⼜⼏次回到卫国,这⼀⽅⾯是由于卫灵公对孔⼦时好时坏,另⼀⽅⾯是孔⼦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返回。

鲁哀公2年(孔⼦59岁),孔⼦离开卫国经曹、宋、郑⾄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将孔⼦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吃完,绝粮7⽇,最后还是⼦贡找到楚⼈,楚派兵迎孔⼦,孔⼦师徒才免于⼀死。

孔⼦64岁时⼜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冉求的努⼒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不⽤。

孔⼦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处乱世,孔⼦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中,使强⼤的齐国也畏惧孔⼦的才能,⾜见孔⼦⽆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将很⼤⼀部分精⼒⽤在教育事业上。

孔⼦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周游列国,⼊东周向⽼⼦请教。

最终返回鲁国,专⼼执教。

孔⼦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多达三千⼈,其中贤⼈七⼗⼆,便是着名的七⼗⼆贤⼠。

七⼗⼆⼈中有很多为各国⾼官栋梁,⼜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这“七⼗⼆贤⼠”中,⼜数颜回,是孔⼦最爱的弟⼦。

《孔子的故事》阅读理解题

《孔子的故事》阅读理解题

《孔子的故事》阅读理解1.本文介绍孔子一生中的一些事情,请简要概括,每件事情概括在5个字以内。

答案:17岁那年,发愤读书;快到30岁时,拜访老子;30岁时,悲悼子产;55—69:周游列国;63岁时,潜心教学;73岁时,悲伤去世。

2.文章在介绍孔子一生各时期的事件时,写的篇幅笔墨是不一样的。

你觉得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答案:这样写好,因为作者重点介绍的是孔子的思想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将思想付诸实践的过程、将思想融汇到文化典籍等内容,这些内容正是孔子成为伟大人物的核心,这样写可以避免将孔子的生平泛泛而谈,没有重点。

3.文章的题目是《孔子的故事》,但作者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却花了不少笔墨写了季札和子产的故事,你认为这部分内容放在这里合适吗?为什么?答案:合适,因为写季札的才学和子产的思想,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孔子的思想,因为季札观礼这件事可以反应出孔子小时候鲁国的文化空气,也说明孔子从小就受到季札的影响,同样,子产在政治上的开明思想也影响了孔子的民主思想。

所以,写季札和子产的故事是从侧面烘托孔子的思想。

4.如何用一句话评价孔子的历史地位?答案: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5.简单讲讲孔子的身世。

答案: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后来宋国太宰华父督作乱,杀孔父嘉。

其后代避难到鲁国,卿位丧失,下降为士。

孔子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孔子在其兄弟中排行老二。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

其身世对他的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贵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6.孔子曾在鲁国任司空、司寇等职位,你知道司空、司寇是什么官职吗?答案:司空也叫司工,是管理生产和建筑的官员。

司寇是主管刑狱的官员。

据《尚书》《左传》记载,在周武王、周公时,司寇已是王朝的高官。

孔子世家赞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孔子世家赞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孔子世家赞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孔子世家赞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世家赞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世家赞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译文一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

”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

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

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译文二太史公说:《诗经—小雅—车辖》中有这样的句子:“高山吗,人人都仰望着,大路吗,个个都可通行。

”虽然不能人人都能登上那高山绝顶,踏上那大路坦途,但心总是向往着它。

我读着孔子的书,便想见他的为人。

到了鲁国,参观孔子的庙堂、孔子用过的车子、穿过的衣服以及祭祀器具,见到众儒生按时在他家里演习礼仪,我恭敬地徘徊留连,不肯离去。

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太多了,一般都在当时荣显,死后也就完了。

孔子是普通的百姓,传了十余代,学者仍然尊崇他。

从天子、王侯起,中国讲说“六艺”的人,都以孔子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孔子,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圣人了。

译文三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

孔子周游列国去了哪些国家

孔子周游列国去了哪些国家

孔子周游列国去了哪些国家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孔子周游列国时间表·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

路经匡地,被围困。

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

后又返回卫都。

·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去卫居鲁。

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至卫。

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

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

经过曹国到宋国。

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孔子离陈往蔡。

子路 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

子路 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

子路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子路问津。

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

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途中产生的历史典故“子路问津”。

“指点迷津”。

简介。

公元前497年。

五十五岁的孔子离开鲁国。

开始周游列国。

到公元前484年。

孔子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

致力于教育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载。

先后到过卫。

曹。

宋。

郑。

陈。

蔡。

楚。

齐。

周等诸侯国。

期间。

孔子及其弟子经历了很多耐人寻味的事情。

影响深远的便是公元前489年孔子六十三岁时。

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途中产生的历史典故“子路问津”。

“指点迷津”。

文献考证。

根据历史文献考证和情理推断。

罗山县的子路问津处比较可信。

据清朝乾隆年间《罗山县志》记载:“桀溺畈。

在问津处北。

相传桀溺旧居于此。

”孔子及其弟子在“绝粮”事件之后。

从新蔡。

经息县。

来到罗山县子路问津处。

向南通过九里关可到楚国都城郢。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公元前489年。

吴伐陈。

楚救陈。

驻军城父。

当时楚昭王因为救陈正在城父。

而不在郢。

楚国大夫叶公沈诸梁等驻守在负函。

孔子及其弟子于是自东向北拐个直角弯。

经今平桥区五里店镇来到负函。

拜见叶公沈诸梁。

正是因为这个直角拐弯。

子路问津处在今罗山县子路镇才成了必然。

春秋晚期。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积极传播儒家学说。

争取当权者的支持。

以实践自己“仁爱”和“德政”的治国思想。

谁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重用他。

公元前489年。

孔子一行在赴楚国负函途中。

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

可是前面有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

那条河不是太宽。

远远望去。

河道蜿蜒曲折。

水如银带。

近看河水清澈见底。

与另一条河流在此汇合。

子路这天傍晚。

孔子师徒走到这里。

就是找不到渡口。

没有渡口怎么过河呢?正当孔子和他的弟子为过河犯愁之际。

他们看到不远处田野里有两位老人正在低头锄地。

这两位老人正是当时隐居在这里的高士长沮和桀溺。

春秋孔子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春秋孔子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春秋孔子的生平事迹有哪些孔子是生于春秋时期,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家。

那么孔子的生平事迹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生平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生平事迹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

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

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

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

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

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

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

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后一年便有了第一个儿子孔鲤。

23岁,孔子开始招收徒弟,在民间进行讲学,开设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

还到各国去周游讲学,推广“仁”“礼”的思想,传播教育文化,开创了儒家思想。

除此之外,曾担任国家官职,与权贵斗争;虽然多次遭遇艰险,但还是有幸的存活下来。

晚年被接回鲁国,虽未得到重用,但在期间,他专心编著了《春秋》等书籍。

73岁逝世,死后葬在了泗水。

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孔子周游列国事迹春秋时期,孔子曾在老子门下完成学业后,带领他的一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以宣传自己的主张,想借此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将鲁国作为起点和终点,途中经过了很多国家或地区,这段游历总共花了孔子十几年。

事实上,还有一本学术性较高的散文集,内容主要是关于孔子的经历,名字就叫做《跟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游历了很多鲁国周边的国家,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他都曾走到过。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kǒnɡ zǐ)周游列国路线图】孔子周游列国孔子(kǒnɡ zǐ)周游列国路线图曲阜→兖州→帝丘(dì qiū)(濮阳)→匡→蒲(长垣)→帝丘(濮阳)→陶丘(定陶)→宋(商丘)→郑(新郑)→陈(淮阳)→蔡(上蔡)→负函(信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后期伟大(wěidà)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hǎo xué),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 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自二十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时机,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九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孔子周游列国的研究报告

孔子周游列国的研究报告

孔子周游列国的研究报告孔子周游列国是其一生的重大事件。

他自述“三十而立”,即三十岁时立定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了对天下一些重大事情的看法,积极投入政治活动。

由三十到七十三岁去世的四十多年中,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占去三分之一时间。

再以孔子与各国君主接触,宣传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说,又是联系最广、影响面最大的一段时间。

为此,对孔子的这段历史有必要仔细辨析。

对此略抒浅见于此。

1、周游列国的原因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五十五岁的孔子,抛弃鲁国三公之一——大司寇的高位,带领弟子们到鲁国之外周游。

为什么?应有四个原因:一为“送女乐”事件。

在此前不久的夹谷之会上,齐国要用武力摄服鲁国,当时身为相礼的孔子,用周礼作武器,拙败了齐国的企图,在国内威信大增,齐国为此忧虑,于是齐景公采纳黎鋇的建议,向鲁国送去八十名娇艳的舞女和一百二十匹身披着锦绣的马,陈列到鲁国稷门外。

孔子知道鲁君如果收下便会骄奢淫佚,不理政事,坚决反对收下。

执政大夫季桓子却主张收下,鲁定公碍于面子,不好马上说收,却以巡视为名,到稷门看了三次,后来收下了。

孔子愤怒地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孔子认为这样一来舞女腐蚀国君,当政的“小人”进谗言,鲁国政治不会清明,自己的理想不能推行,故而离开。

二为“失膰”事。

孔子要马上离去,弟子们说鲁国就要祭天了,按照旧制国君祭天时的膰肉,要在祭后分给大臣。

弟子们请他再等几天,说如果送来膰肉,说明国君还器重您。

孔子为此等了三天,也未见人送祭肉来,便知道鲁国国君对自己失去了信任,才决定离开。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重要的是第三个原因。

三因孔子主持隳三都的事件。

当年季桓子的家臣阳虎在鲁国叛乱,孔子态度明朗地反对阳虎,鲁国的执政大夫季桓子认为孔子和自己政治观点一致,便请鲁君任命他为中都宰。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成绩突出,又不断擢升为司空、大司寇。

孔子一旦大权在握,便开展了维护鲁君利益、削弱大夫势力的“隳三都”活动。

他先向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说:依照周礼,“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_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_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_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周游路线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周游路线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孔子一共经过14年的周游列国生涯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因为他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但那个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各国多想能拥有更多的土地,只有进行战争.所以不可能听他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当时显得很迂腐。

当时是战争频繁的时期,大国欺负小国,小国要发展自强。

孔子却要先行礼仪,感化他人,是无法行得通的。

当时各国急于要加强军事和经济,孔子却要先搞思想教育,要大家循规蹈矩。

孔子也确实对军事和经济不懂。

不明白生产关系如何调整、财政税赋如何整顿、军队如何训练。

与管子相比,差距是十分大的。

孔子在一开始时候是鲁国不能容他,他没有办法才会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正好在宣传自己的思想,为了平息各个地方的战争,希望能够使得各个地区和平发展,让人们懂的教化,孔子后来的思想被推从为儒家思想,是我们国家的一大思想理念。

孔子周游列国的问题去洛阳请教老子以后,孔子开始频繁地到鲁国周边的几个诸侯国去。

孔子周游列国时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时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时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时,有很多故事。

1、夹谷会盟:齐景公为了维持与鲁国的友好关系,决定把从鲁国侵占来的阳谷归还给鲁国,并且在夹谷与鲁定公举行会盟。

在会盟仪式上,齐国礼官给鲁定公奏“四方之乐”,在音乐声中,一队队武士手持戈矛剑戟,蜂拥而上,杀气腾腾,鲁定公吓得面如土色。

孔子对齐国礼官高声喊道:“两国君主举行友好会晤,为什么要舞戈弄剑?你还不把他们赶走!”齐景公只好挥手叫武士们退下,并换上“宫中之乐”,鲁国取得了外交胜利。

2、堕三都:鲁国为了打击三桓势力,准备隳毁三桓的城堡,从而向列国尤其是东面的接壤邻居齐国显示了改革的态度与治理国家的决心与力度。

3、离齐:齐景公为了维持与鲁国的友好关系,把从鲁国侵占来的阳谷归还给鲁国,并且在夹谷与鲁定公举行会盟。

会后齐景公又决定把从鲁国侵占来的汾阳地方的三块土地归还给鲁国。

孔子因护卫国君有功,更加得到鲁定公的信任。

历史解密孔子为何要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他又有何收获

历史解密孔子为何要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他又有何收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孔子为何要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他又有何收获
导语: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

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生活常识分享。

孔子周游列国简介

孔子周游列国简介

孔子周游列国简介孔子周游列国大家都有听过,那么你知道孔子何时到达哪里吗?下面由店铺列举讲述孔子周游列国的具体路线,希望你喜欢。

周游列国具体路线过程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对他待遇不错,也照鲁国的标准给了他六万粟的俸禄。

但因有人进谗言,致令卫君生疑,孔子怕获罪,只六个月就离开卫国。

在去陈地的路上,因为误会被围于匡五日,孔子以文化的传人自勉,终究度过难关。

过了蒲地,仅月余又返回卫国,寄居蘧伯玉家。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又引起了子路的不高兴。

过了月余,因出车之时,卫灵公与夫人同车,而令孔子之车在宦官之后,孔子慨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且深深引以为耻,于是,离开卫国。

孔子一行又从曹到宋,遇司马桓魋加害未成。

再到郑国,与弟子失散,人讥之为“似丧家之狗”。

到了陈国,“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代陈”,孔子又离陈国,路过蒲地再次受阻。

蒲人要挟孔子说:“如果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了你。

”于是,孔子与蒲人盟誓,但是,孔子认为在要挟之下的盟誓是不受神灵保护的,所以,他还是去了卫国。

这说明孔子是善于变通的。

e到了卫国,卫灵公很高兴,到郊外迎接,并问是否可以伐蒲,孔子说可以,但是,卫灵公虽称好却终究未伐蒲,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然而,卫灵公始终不用孔子,孔子只好离开了卫国。

佛肸叛乱,也召孔子,孔子又一次想去,由是由于子路阻止。

但是,孔子说:“我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又想要去见赵简子,但是因为“君子讳伤其类”而未前去。

再次返回卫国,卫灵公向他问军阵之事,孔子说自己只学了“俎豆之事”、未学“军旅之事”拒绝回答。

这并不能证明孔子确实不懂军事。

只是因为当时孔子不想说。

因为卫灵公不重视孔子,孔子就到陈国去了。

卫灵公死后,出公继位,孔子已六十岁。

鲁国季桓子病重,嘱咐季康子,等他死后要使孔子回来作相,但是,季康子听了公之鱼的话,没有召回孔子,而用了孔子的弟子冉求。

第二年,孔子到了蔡国(当时已经成为楚地)。

孔子周游列国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是指孔子在公元前5世纪时,游历列国以传播他的思想和教育。

下面是与孔子周游列国相关的一些故事:
1. 周游初起:相传孔子见到时局混乱,封建制度破碎,农民起义和战乱频发,于是决定离开家乡鲁国,四处游历。

2. 访乞食:初出门时,孔子很穷困,甚至不得不向人乞食。

期间,孔子被困在陈国境内,忍饥挨饿,但仍坚持不屈不挠。

3. 周游列国:在游历过程中,孔子先后到达了多个诸侯国,如齐国、吴国、越国、楚国等,并与当地的政治家、知识分子和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4. 齐国之行:在齐国,孔子受到了齐国君主的恩宠,成为了齐国的官员和国师,并与齐国的国君进行了多次的学术论辩,为齐国的政治和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南游:在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也曾经到达南方的吴国和越国。

据说,他在越国痛斥了越国的君主,使越国的政治局势得到了改善。

总的来说,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通过与当地政治家和学者的交流来宣传他的教育思想,并寻找机会实现他的理想国家建设。

孔子的周游列国经历也体现了他坚持不懈、倡导和平与道德的精神。

孔子传说故事有哪些

孔子传说故事有哪些

孔子传说故事有哪些孔子传说故事:周游列国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了(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鲁定公13年)。

他不能往东走,因为东边正是齐国,刚用美人计把孔子轰走。

他往西到卫国去,因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蘧qu二声]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卫国的宠臣弥子瑕和子路是联襟。

孔子到了卫国,住在弥子瑕家里。

卫灵公[卫献公的孙子]给他的俸禄跟鲁国给他一样。

可是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不是卫国人,带着这许多门生到这儿来,是替鲁国做事的。

卫灵公就派了一个心腹跟着孔子进进出出,监视着他的行动。

孔子在卫国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陈国去。

他也不跟人家告辞,就带着门生走了。

他们路过一个叫匡的地方[在河北省长垣县西南],那边的人把他当做阳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门生包围起来。

因为阳虎早先压迫过匡人,匡人都恨他。

可巧孔子的相貌有点像阳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时候打算报仇。

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

孔子拦住他,说:“我和匡人没冤没仇,他们为什么把我围起来呐?这一定是个误会。

”他坐下来弹琴,让人家知道他是个心气沉静的文人,不是阳虎。

恰好卫灵公派人来请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们自己弄错了,直向孔子赔不是。

孔子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孔子又回到卫国。

这回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

她想利用孔子,屡次打发人去请他。

孔子推辞不了,只好去拜见南子。

子路可在外头撅着嘴、气哼哼地等着。

一见孔子出来,就挺生气地怪孔子不应当跟这种女人见面。

他还疑心老师也许改变了主意,急得老人家冲着天直起誓,说:“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爷罚我,老天爷罚我!”自从孔子见了南子之后,卫灵公就待孔子特别好。

卫灵公出去的时候,叫南子一块儿坐在车里,还叫孔子陪着。

卫灵公带着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过,觉得挺体面。

可有一样,卫国的老百姓见了,一个个都觉得恶心得要吐。

孔子离开卫国,上曹国去。

曹国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国去。

到了宋国地界,在一棵大树底下,和几个门生研究学问。

宋国有个挺得宠的臣下,怕国君重用孔子,对他不利,就想办法要把他轰出去。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

周游列国年序表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

路经匡地,被围困。

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

后又返回卫都。

56岁,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去卫居鲁。

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59岁: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至卫。

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

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

经过曹国到宋国。

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61岁: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孔子离陈往蔡。

62岁: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孔子自蔡到叶。

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

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4岁: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孔子在卫。

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孔子在卫。

是年吴伐鲁,战败。

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6岁: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孔子在卫。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

孔子的历史故事简短7篇

孔子的历史故事简短7篇

孔子的历史故事简短7篇孔子的历史故事简短(精选篇1)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

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

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

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

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

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

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

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

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

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

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

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

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

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

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

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

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

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

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

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

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孔子的历史故事简短(精选篇2)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游列国”,孔子到过哪些地方钱钧华孔子“周游列国”,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故事。

但你是否知道,孔子与弟子们历时十四载周游列国,饱尝艰辛,他们究竟到过哪些地方,又看到了什么?孔子人生重要阶段在路上孔子的一生应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他在游历中感受山水,在感受山水中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形成哲理。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把自然山水人格化,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观照其特征,通过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

孔子认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达到仁智勇的首要方法,第一途径是格物致知,旅游正可格物致知。

旅途的欢乐抑或困苦,都没有让孔子停止他的人生哲思。

看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是孔子面对山水发出的对人生最深刻的认识,是对人生旅程的终极关怀与深刻思考。

看到四季自然地更替,又引发了他对自然大道的无限感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没有深刻繁复的说教,在自然大道面前是如此的深悟与感怀。

可以说,孔子的一生,最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是在路上,他是旅游者的千古样本,他游历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记录了下来,这就是集孔子智慧大成的《论语》。

孔子周游列国途经齐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孔子走到齐国听到美好音乐时的感受……所谓一花一世界,其实,孔子就是用自己重要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旅游不仅仅是有钱人的事情,快乐和财富也不成正比,人生很多美好的体验都在于自己的心态,只要有了快乐豁达的心胸,只要有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你就能随时旅游,就能随时获得快乐。

孔子晚年,游历归来,不再东奔西走,但是,却仍然能放眼天下进入了另一个静宁、安闲的时期,那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孔子十四年的游历,可能这种人生体验不会来得这么深刻和强烈,孔子的晚年也不会步入一个如此祥和的心境,这应该都是游历的功劳。

修齐治平、内圣外王,那只是儒家所要躬行的实践;而悠游天下,寄情山水才是人生所追求的本真,是人生的最高意境。

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哪一个不是乐山乐水的呢?被称为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造出八卦,成为东方文明中的智慧源头。

宋代大儒朱熹,为官不过50余日,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武夷山等风光秀丽之地著书讲学。

看到一湾水潭,他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比喻,要人清澈自己的心性;见到江水中逆流而上的航船,他发出“不进则退”的力学感叹。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一生倡导“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务实治学之道。

在自然的启发陶冶之下,圣贤达人往往能体悟出人生的大智慧。

近当代诸多大家,无不涉历寰球,学贯中西。

异域的山水风景、民俗风情,无疑给了他们太多的启迪与思索。

这是在自然差异的基础上上升到文化的冲突与碰撞的交流,也是人生大旅途上绚丽绽放的文明的花朵。

放下历史看今天,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人生旅行的智慧。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重要的旅行,伴随着思索,成就了智慧。

既然从出生就注定不能停止这场人生的旅行,所以,不妨向孔老夫子学学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快乐畅游吧。

孔子周游列国地理范畴西周初年,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有120多个。

诸侯国彼此之间、诸侯国与周天子之间具有广泛的血缘、文化及制度上的联系。

至春秋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事实上已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彼此之间进行着频繁的兼并战争。

到春秋末期,留存的诸侯国有十几个。

鲁国是周王朝分封最早的诸侯国,也是孔子的母国,建都于“少昊之墟”的曲阜。

西周初期,鲁国属诸侯国中的大国,其疆域包括今日山东中南部和中西部一带,此后鲁国逐渐衰弱,至春秋末期,只能算一个中等诸侯国。

史料记载,孔子时期的鲁国疆域至少含鲁都曲阜、中都、负瑕邑、絥邑、絣邑、西郓邑、费邑、武城、邱舆城、谢过城等。

这些古城邑与孔子活动有着密切关联。

后人考证,中都在今汶上县,负瑕邑在今兖州市,絥邑在今东平县,絣邑在今宁阳县,西郓邑在今郓城县,费邑在今费县,武城、邱舆城在今平邑县,谢过城在今泰安市。

颛臾国是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平邑县。

孔子周游列国以鲁国为原点,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周边国家游历。

周游的国家有鲁国西南方的宋国、陈国、蔡国、楚国,北方的齐国,西方的京城、卫国、曹国、郑国,东方的杞国。

孔子周游列国成就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壮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被后世人尊为万世师表。

公元前497年,正值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变革时代。

孔子因和当时鲁国国君政见不合、郁不得志而离开鲁国。

长天巍巍,大野荡荡,古道漫漫,征尘仆仆,孔子及弟子们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艰难跋涉,为实现政治理想而不懈求索,这一游走,便是十四载春秋。

负暇邑,周游列国第一站负暇邑,今山东兖州城东北5公里古城村一带。

地方志记载,兖州古城村,系春秋时鲁国负暇邑故城址,当时鲁国有驻军。

综合史料,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应是此地。

离开曲阜,经327国道不远,便至兖州古城村。

在村头驻足眺望北边,想象着当年孔子与弟子策鞭西行直奔卫国的身影。

作为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如今能够寄物凭吊的东西太少太少。

另有一个说法,郓城是当时鲁国西部边陲的军事要地,春秋时期谓西郓邑,简称屯地,这个地方从某种视角上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出发地。

孔子出走前任鲁国大司寇,掌握兵权,他知道军队是国家的命脉,在离境前最后视察一下自己国家的军队,表明自己抗击齐国的决心。

在西郓邑,孔子遇见鲁国乐师师己。

师己是季桓子派来专程给孔子送行的,他安慰孔子:夫子您本无错,表示对孔子的理解。

孔子告诉他:自己想唱首歌,宣泄郁闷。

孔子即兴吟唱的正是有名的《出走歌》:“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竭,可以死败。

盖忧哉悠哉,维以卒岁。

”当时孔子为何要出走?《出走歌》表达了何种意愿?后人有不同解读。

我读史料发现,孔子出走,实际上是向鲁君“走谏”,想做一个直臣。

以自己出走,告诫鲁君赶快远离女乐、亲临朝政、挽救鲁国。

孔子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用情至深,心为所痛。

郓城虽难觅当年情景,已经成了闻名于世的水浒故地,但孔子那悲愤忧国的琴声、歌声仿佛还在一代代传扬。

临淄,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在我国虞舜时期,《韶》乐就产生了,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

至春秋时期,韶乐在齐国很盛行。

孔子到齐国听到韶乐的演奏,由衷赞叹其至美至善。

进入山东临淄市区,闻婴路、桓公路、闻韶路等熟稔的字眼直往眼眸里钻,仿佛历史画卷瞬间铺展眼前。

临淄市闻韶村2号,一处淡灰色的古式院子平淡无奇,但院子里一块大石碑上刻着:“孔子闻韶处”(图二),却令我感觉到“平地一声雷”的震撼。

该碑是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所立。

石碑左右分嵌两方石刻。

左边一块为舞乐图,上刻两人席地而坐,一人执管横吹,另一人居右,端坐正视,似乎全部心神沉入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当是孔子在欣赏音乐。

下刻美女正长袖飘带,翩翩起舞;右边的石刻为“韶乐及孔子在齐闻韶”简介。

孔子说:“箫韶者,舜之遗音也,湿润以和似南风之至。

其为音,如寒暑风雨之动物,如物之动人。

雷动禽兽,风雨动鱼龙,仁义动君子,财色动小人。

”遗憾的是,《韶》乐之美成了千古之谜,到底怎样的美妙之声能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我曾在心头无数次勾勒过韶乐的音调,都没成功,毕竟在孔子之后,没听说有人对某个音乐发出“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叹。

出韶院,见附近有村民在聊天,他们说小时候就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过:当年孔子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看来,音乐不光熏陶、滋养了孔子,也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远乡近村的黎民百姓。

一时间,空气中跳跃着韶乐的韵律,空气中弥漫着老夫子当年的气息。

泰安,登泰山而小天下傍晚抵达泰安市内的一家宾馆,吃饱睡足后,向泰山而去,想体验一下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山风温润,泰山高耸入云(图一)。

遥想孔子当年,带着弟子,有的爬到一半,有的爬到顶峰。

我猜想,孔子断是不会坐滑竿的,假如古时有滑竿的话,甚至也不让人扶,仗着身体强壮,有雄心,坚持自己上。

若颜回跟孔子一起登山,一定是让其他学友扶着,颜回的体质还不如老师孔子。

透过一天门,看到孔子登临处。

微风拂过,淡淡花香。

孔子当年在此一定歇息过,或是停在这儿跟弟子们交谈,或是抬头和盘旋的鸟雀喃语。

第一山、天阶、天下奇观、飞云阁、红门、万仙楼……一路跋涉,脚下踩的是水润玉滑的大青石。

苍松翠柏鲜润得一如孔子几千年不衰的思想。

拾级而上,穿梭石间,我体味着孔子当年的心境。

孔子多次登临泰山,泰山留下了孔子的脚印。

孔子携同众弟子在泰山顶端伫立良久,谈论泰山的雄伟、大气,探讨人生哲学,唯有不怕艰难险阻,才能像泰山一样稳固。

孔子当年登泰山,有着正确的政治目标。

孔子明白,实现理想抱负没有好体魄不行,不博古通今不行,不独立思考不行。

登泰山,不仅感受到自然之魅,更感受到孔子那胸怀天下的悲悯情怀。

长垣,夫子勒马听琴处河南长垣县城北5公里处,有个满村乡学堂岗村。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过匡之后又经过蒲地,并在此停留一个月。

《长垣地名志考证》,孔子在蒲月余,于小岗前的学堂岗村讲学,此处至今亦有纪念孔子讲学的学堂岗圣庙。

当地承继着孔子的教学遗风,大盛兴学之风。

在学堂岗村村长的陪同下,我拜谒了清净圣庙,在圣庙处不远,一块醒目的石碑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镌刻着“勒马听琴”几个大字。

一问,原来旧《长垣县志》记载过一则异闻:工匠陈海等人,夜闻琴瑟之声,清越盈耳,众惊起。

又云:常闻夫子琴声,故庙东南之隅,有夫子勒马听琴处,是谓当时灵性。

既然已到灵性之地,不妨驻足细细赏游,和村民们聊聊天。

村民们告诉我,村里一些老人提起过,他们曾在深夜就在石碑附近听到过像古琴般的声音。

我理解,无论风声鸟声还是琴声,全都是天籁之声,也是这里一辈辈的乡亲们缅怀孔子先哲的心声。

信阳,画上周游列国句点由信阳市史志办等专家联合编写的《中国信阳览胜》上说:60岁出头的孔子,应楚国邀请到负函城,途中发生子路问津事,最后赶到负函城,这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最南端。

由此看来,负函系孔子周游列国最后一站。

春秋时的负函,在现在信阳一带。

一个午后,我赶至信阳市外环。

看见宽阔的马路和马路以外的原野,顿时心头豁亮;两边的丘陵迅速往后闪,路旁种着笔直的树木和紫玉兰。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富裕而不喧闹的城市。

在当今信阳罗山县子路镇北街子路河边,还有子路问津处的遗迹和当年的传说。

春秋时的负函城,是早期楚国军事重镇,在今信阳平桥区长台关乡境内,现已辟为城阳城址。

城阳城址在信阳市北25公里处,赶到城阳城址已是傍晚了,归巢的燕雀叫声甜美,夕阳如碎金般,将古时的负函辉映得一片金灿。

当年,孔子带着弟子从罗山子路问津处来到这里,目的是想见楚昭王。

但楚昭王非常傲慢,又听信谗言,拒不见孔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