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强力推荐)

合集下载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贝多芬《月光》是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全名为《钢琴奏鸣曲第14号,降B大调,“月光”》,作品创作于1801年至1802年间,被认为是贝多芬创作的最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成为了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也是最为广泛传播的作品之一。

《月光》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孕育着浓厚的情感色彩。

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贝多芬正处在一种忧郁的情绪状态之中,他感到自己正在慢慢失去听力。

此外,这首曲子也与贝多芬的爱情经历有关。

据说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向他的情人提芬妮·冯·恩斯特书写的情书作出的回应,表达了他对恋人的思念和爱慕之情。

从曲子的旋律和构成来看,《月光》奏鸣曲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

曲子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悠远而凄美的,从开头慢慢地吟唱,一开始就带有深沉、柔美的感觉。

在这首曲子中,贝多芬运用了一些独特的技巧来表现情感的深刻和复杂。

比如在曲子的前奏中,贝多芬使用了阿格拉汉——这是一种强有力的离音,代表了深沉的痛苦和思念,向听者表达了深深的忧伤和思念。

另外,在《月光》的第一乐章中,贝多芬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演奏技巧——装饰音(Trill)。

这种技巧在整个曲子中频繁出现,使得曲子在音乐上更有层次感。

此外,曲子的中段,贝多芬使用了反复弹奏一段音符的技巧,产生出一种悠扬的韵律,渲染出一种缓缓流动的情感氛围。

整个曲子为三段式,在中间段的部分,贝多芬会出现一些短促的音符,以配合音乐节奏,表达出情绪的变化和复杂性。

总体来说,贝多芬《月光》这首曲子是一首既悲伤又充满希望的浪漫主义作品。

它不仅是贝多芬作品中最著名的也是最好的一首钢琴奏鸣曲之一,通过琴音之语传达出了作者无法言说的情感和精神状态。

除此之外,《月光》这首曲子还启发出了许多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影响了整个钢琴音乐的发展趋势。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月光》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之一,是他在1801年创作的作品,被称为其钢琴奏鸣曲作品中的代表之作。

下面将分别从创作背景和作品分析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月光》。

从创作背景来看,《月光》是在贝多芬感受到身体健康状况恶化和情感低落的时期创作的。

当时他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包括听力丧失的恶化、对朋友的背叛、无法实现个人理想等。

在这段时间里,贝多芬的情感状态一度陷入低谷,而《月光》正是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之一。

从作品本身来看,《月光》分为三个乐章,展现出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对钢琴的深刻理解。

第一乐章Adagio sostenuto(持续的慢板)的音乐情感深沉悲切,以叙事的形式表现出贝多芬内心的苦闷。

钢琴开场就以低沉而有力的和弦拉开序幕,接着以如泉水潺潺的琶音与柔和的旋律展示了一幅神秘而寂静的夜景。

整个乐章中,贝多芬运用了明暗对比的手法,通过不同音阶和音符的组合展现出浓郁的音色和表情。

第二乐章Allegretto(快板)是一个舞曲式的中间乐章,节奏欢快而富有魅力。

整个乐章中,音乐充满了节奏的起伏和变化,时而迅猛激昂,时而柔和委婉,给人以随心而变的感觉。

第三乐章Presto agitato(急板)是整个作品中最富有激情和动力的一个乐章。

它开场即以迅猛、悲怆的和弦拉开序幕,接着钢琴以惊人的力度奏出强烈的主题,展现了贝多芬对战乱和痛苦的表达。

整个乐章中,贝多芬运用了丰富多变的技巧,展现了他对钢琴演奏的卓越掌握和对情感表达的深刻理解。

《月光》是一首情感丰富且具有深度的钢琴奏鸣曲,贝多芬通过独特的音乐构思和丰富的音乐表达,展示了他对悲喜人生的体验和对钢琴音乐的独特见解。

作品中抒情而又冲动的乐章之间的对比,使得整个作品表现出贝多芬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坚强乐观态度。

《月光》因其深情与激情的交织,并饱含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使得它成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被誉为古典音乐中的一颗明珠,它将欢快的音符和深情的旋律融合在一起,使人陶醉其中。

这部作品深受听众喜爱,也使贝多芬成为了古典音乐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

下面我们将一起探究《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创作背景:《月光奏鸣曲》作为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背景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1801年,贝多芬在维也纳创作了这部作品,在当时正值他的创作灵感最为丰富和成熟的时期。

据说在当时,贝多芬已经出现了早期的耳聋迹象,这让他对生命和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影响了他对作品的创作。

《月光奏鸣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贝多芬对月光下的思索和情感的表达。

据说,贝多芬曾说过:在上个世纪初的一个月夜里,我漫步在河边,在那个时候,我就有了对黎明感到忧伤的情感,我想到了一些事情,那是我自己的故事……《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内心深处情感的真实写照,这也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极其深刻的情感内涵。

作品分析:《月光奏鸣曲》总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優雅”(Adagio sostenuto)、第二乐章“快板”(Allegretto)、第三乐章“激情”(Presto agitato)。

每个乐章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

第一乐章“優雅”是这部作品的开篇,也是最为著名的部分。

这一乐章的曲调优美动人,通过缓慢的节奏和深情的旋律,表达了一种对月光下的思索和沉思。

整个乐章听起来仿佛是在述说一个深情的故事,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浓浓的情感,令人心驰神往。

第二乐章“快板”是这部作品的转折点,它打破了第一乐章的优雅气氛,带来了一丝轻快和活泼。

这一乐章的节奏感强烈,旋律优美,虽然在一开始听起来显得轻快愉悦,但在深入听来,却又有着深沉的情感内核。

整个乐章通过对比强烈的音乐对比,给人一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

第三乐章“激情”是整部作品的高潮部分,它将整部作品推向了一个巅峰。

这一乐章的节奏快速,气势磅礴,旋律激昂。

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激情和力量,结尾部分更是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使得整个作品达到了高潮。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摘要】贝多芬《月光》是一首广受欢迎的钢琴奏鸣曲,而这首作品背后有着丰富的创作背景和深厚的艺术内涵。

本文将从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开始探讨,揭示他在创作《月光奏鸣曲》时所受到的影响和inspiration。

接着,我们将分析这首乐曲的结构和特点,探讨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

文章将探讨《月光奏鸣曲》在演奏效果和乐评上的影响,并从艺术角度探讨这首乐曲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贝多芬作为音乐大师的创作过程和这首著名乐曲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创作背景,作品分析,生平经历,乐曲结构,曲目特点,演奏效果,评价,艺术价值,影响。

1. 引言1.1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他创作的著名钢琴奏鸣曲之一,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至1802年间,是在贝多芬生命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创作的,他在这段时间经历了许多艰难和煎熬的生活。

贝多芬生前曾经历过家庭的困难,身体上的疾病以及聋哑等多种困难。

这些经历无疑深刻地影响了他的音乐创作,使他的音乐更具有激情和深刻的内涵。

据说,《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过程中,贝多芬正身处对生命的思考和情感表达中,这也为这首音乐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和内涵。

《月光奏鸣曲》的乐曲结构十分复杂且丰富多彩,展现了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技巧。

整个乐曲分为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旋律和情感表达。

尤其是第一个乐章,被誉为“月光下的悲怆”,展现了贝多芬对生活的感慨和情感的宣泄。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音乐的一次杰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乐曲的艺术价值无可置疑,它将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和独特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2. 正文2.1 贝多芬生平经历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德国著名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即《月光》)是他最为知名的钢琴作品之一,也是受欢迎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

《月光》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第14号,作品分为三个乐章,分别是:第一乐章“蜿蜒洒落的光”,第二乐章“荒野中的幽夜”,第三乐章“漂浮的夢”。

创作背景:《月光》创作于1801年,是贝多芬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

当时,贝多芬正处于音乐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他的聋症症状开始出现,这对他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一时期,他的创作变得更加深沉、内省和复杂。

《月光》的创作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期。

贝多芬身处动荡不安的大都会,却总是寻找一些宁静的时刻。

据说,《月光》是贝多芬对他钟爱的一名女性作曲的一支曲子,然而写出了《月光》之后,那段恋情却是令人揪心,也让贝多芬失望的关系。

《月光》正是贝多芬精准把握自己情感,塑造了一位能深刻理解这份情愫的听众。

贝多芬将梦幻与现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这份故事完美的呈现给了我们。

作品分析:第一乐章“蜿蜒洒落的光”:这一乐章的开始就像是一些细小的亮点,从黑暗中涌现出来。

旋律流畅优雅,以温柔的力度展现对这段情感的深情厚意。

音乐中充满了与众不同的激昂与热情,每一个音符都好像柔软的触感,给人以些许温暖。

第二乐章“荒野中的幽夜”:这一乐章的起头仿佛是一种蜿蜒的结构,流淌在纷杂中的河流,无法追寻。

这一乐章中,贝多芬将耳朵凑近琴键,弹出了一种别样的音符,突然之间戳破了岁月之约,呈现了一种别样的心境。

轻轻地推开窗子,月光洒下来,展现出一弯挽开的月牙。

月光笼罩下的荒野,太多的虚幻太多的现实。

这里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不一定可以握住的东西碎亡在脚下。

第三乐章“漂浮的夢”:这是整个作品中最为令人震撼的乐章之一。

笔者据此推算,这里是“贝多芬”公开了自己的一个个执念,亦不约而同的与我们分享了一些不可言说的事情。

在这段心绪漂流间,我们竟意识到,原来我们曾与“贝多芬”有过如此多的交融,我们酽找着身边的亲人,却与自己努力的在取得共识。

贝多芬的恋曲——《月光奏鸣曲》完全版赏析

贝多芬的恋曲——《月光奏鸣曲》完全版赏析

贝多芬的恋曲——《月光奏鸣曲》完全版赏析一、月光奏鸣曲的创作乐圣贝多芬的《月光》钢琴奏鸣曲写于1801年。

那一年贝多芬在信中承认他对耳疾的恐忧。

他在一封信中还写道:“我现在正过着一种稍微愉快的生活,这种改变是一个爱我,也为我所爱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带来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这个阶级的人,而且目前我还不能结婚。

”信中所说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岁的朱丽叶塔,她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

她可能还是贝多芬作品第十八号之一弦乐四重奏中慢板乐章灵感的来源。

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

关于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描写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

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

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

无论如何,“月光”这个名称使这首奏鸣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二、作品分析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

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

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

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連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

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

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

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

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

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他在1800年至1801年期间创作的作品,是他最著名的奏鸣曲之一。

它由三个乐章组成,演奏时间约为15分钟。

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贝多芬在维也纳的一次音乐会之后。

他被一位拜访者的演奏所吸引,演奏了帕勒耶特的一首奏鸣曲,该曲以其柔和的旋律和独特的和声引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据说,他在创作《月光奏鸣曲》时尝试了许多不同的和声和旋律结构,以描绘如月光般温柔的音乐效果。

《月光奏鸣曲》开头的第一乐章采用了咏叹调的形式,由一段柔和的、悠扬的旋律引领,给人一种宁静而宛如月光的感觉。

随着曲目的发展,和弦进行逐渐增加,旋律也越来越复杂,表现出贝多芬的创意和技巧。

整个乐章以强烈的动态变化为特色,从柔和的悠扬到激烈的狂热,将听众带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第二乐章是一个中段的舞曲,以轻快的节奏和明快的旋律呈现,给人一种欢快和愉悦的感觉。

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巧妙地运用了对位法和和声,创造出一种动感和活力。

最后一个乐章是一个快速的咏叹调,以其悠扬的旋律和快速的节奏而闻名。

它以十分复杂的技巧和和弦进行展开,展示了贝多芬的创新和表现力。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美丽而复杂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音乐性和创造力。

它以其独特的和声和旋律结构,以及动态和情感的变化,吸引了无数的听众和音乐爱好者。

无论是在创作技巧还是音乐表达上,《月光奏鸣曲》都堪称贝多芬音乐代表作之一。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古典音乐历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认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并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有一首卓越的钢琴奏鸣曲,那就是著名的《月光奏鸣曲》,Op. 27, No. 2。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一部分,由三个乐章组成,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古典音乐史上最为著名和深受喜爱的作品之一。

那么,《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一、《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至1802年,这个时期正值贝多芬创作生涯的顶峰时期。

在当时的欧洲,贝多芬已经是备受瞩目的作曲家,而《月光奏鸣曲》正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杰作之一。

在创作《月光奏鸣曲》之前,贝多芬已经开始受到聋病的困扰,他的听力逐渐变得越来越差。

据说,在创作这首曲子时,贝多芬已经感到自己的聋病开始对他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据传记记载,他曾对朋友抱怨说“我的耳朵已经受了很大的伤害,我的情况已经变得越来越糟了,我对生活已经感到十分痛苦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月光奏鸣曲》这部作品应运而生。

这首曲子表达了贝多芬内心深处对于聋病困扰的无奈与辛酸,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据说,贝多芬自己也曾说过,《月光奏鸣曲》并不是要表达对月光的赞美,而是要表达人类对理想和希望的追求。

《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与贝多芬自身的经历以及内心的挣扎密不可分。

1. 第一乐章:Adagio sostenuto(柔板,持续的演奏)《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以柔板的形式出现,整个乐章以C#小调为基调,以缓慢的速度和深沉的情感充满着神秘和悲怆的色彩。

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位法,以及连续的琶音和变化多端的和声进行,形成了一种深沉而悠远的音乐氛围。

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似乎在向世人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苦痛,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生命的热爱。

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内容摘‎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精神发‎展过程的独‎特文献。

它‎们实际上囊‎括了贝多芬‎在键盘上全‎部的创作生‎涯。

他先是‎像年轻的雄‎狮一样创造‎英勇业绩;‎中年时他表‎现出富有挑‎战精神的英‎雄主义;在‎生命的后期‎,则感受到‎伟大的神秘‎境界。

与键‎盘音乐的旧‎约,即巴哈‎的平均律(‎由48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精‎神发展过程‎的独特文献‎。

它们实际‎上囊括了贝‎多芬在键盘‎上全部的创‎作生涯。

‎一‎、钢琴奏鸣‎曲,作品第‎27号之2‎《月光》‎创作背景‎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这一年的1‎1月16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月光‎》创作背‎景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这一年‎的11月1‎6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

《#c‎小调奏鸣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

‎贝‎多芬有一次‎说过:#c‎小调奏鸣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

‎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但‎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就是一‎个与此相同‎的作品。

”‎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并不‎十分满意。

‎‎二‎、《月光曲‎》的传说‎贝多芬这‎首着名的《‎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就是‎一个与此相‎同的作品。

音乐毕业论文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音乐毕业论文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音乐毕业论文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一、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月光》作品是作曲家于1801-1802年期间创作的一
首绝对音乐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此曲也被称为“无言的悲剧”,这是因为它创作于贝多芬
人生中最为动荡和苦难的时期之一。

在此期间,他的听力开始退化,导致他的社交生活和音乐生涯受到了严重影响。

二、作品分析
1.第一乐章:Adagio sostenuto
作品第一乐章开始以柔和的左手分解和弦引出了主题,而右手则是以一个低沉的连续音序,此主题强烈而又清晰地表达着深沉的情感。

整个乐章的节奏稳定,慢慢的把悲伤的情感渗透了进去,而结尾时以和弦缓缓地结束了这段旋律。

整首乐曲中采用了单旋律的写作方式,通过和声与节奏变化的处理手法,把整个乐曲打造得富有表现力。

2.第二乐章:Allegretto
这个乐章与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快乐而活泼。

它像一个快乐的故事,活泼又富有幽默感。

整个乐章的节奏从未失控,而中间的部分则加入了一个非常哀伤的主题,使之与第一乐章产生强烈的反差。

3.第三乐章:Presto Agitato
此乐章中贝多芬采用了极富个性的写法,在节奏和和弦方面都非常突出。

主题以极为激烈的旋律吸引了听者,并在其中展开了很多技巧性的变奏。

总体来讲,贝多芬的《月光》创作不仅是一次音乐的创新,更是对于那个特殊时代中人民的慰藉和安慰。

而这首作品也因为其独特的音乐个性和沉淀的情感,深受各大音乐家以及听众的青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是他以往很多美妙的作品之一,它今天被公认为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被广泛演奏的作品之一。

《月光》宣告了古典音乐进入浪漫时期的终结,同时也为音乐史上的钢琴奏鸣曲作品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月光》这首曲子创作于1800年-1801年间。

当时正值拿破仑时代最后的岁月,欧洲处于动荡之中。

贝多芬也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他的年龄也已经达到三十多岁。

这时,他的身体也开始出现了一些症状,最终被诊断出患有耳疾,这严重影响了他的作曲和演奏。

作品分析《月光》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于拿破仑时代结束的岁月,也是古典时期的终结。

这首曲子广为人知的开头是一段轻柔的旋律,旋律包含了三个十六分音符和一个休止符。

这个开头被称为阿代牌乐器的伪装,这种伪装使得这段旋律的节奏感非常强,这也是它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随后的主歌中,钢琴的各种音色、节奏感、强度等都充分表现出来,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了一首极具表现力的作品。

在这首钢琴曲中,贝多芬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这也是他的许多音乐作品中的主题之一。

作品表达了人生的际遇,深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以及人们所拥有的一切。

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感足够复杂,它的音乐结构和情感基础都被人们广泛讨论和赞美。

其中有一些乐评家认为,这首曲子是贝多芬钢琴联奏曲的巅峰之作,其中富有对和声和配器的极度关注和仔细的处理。

总的来说,“月光”是一个完整、自闭和充满矛盾的创作。

贝多芬在这首曲子的音乐中,不仅仅是表达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性格,还包含了对世界、对时代、对未来的理解和思考。

这正是这首钢琴奏鸣曲之所以成为了古典音乐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和一个经典之作。

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月光内容摘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精神发展过程的独特文献。

它们实际上囊括了贝多芬在键盘上全部的创作生涯。

他先是像年轻的雄狮一样创造英勇业绩;中年时他表现出富有挑战精神的英雄主义;在生命的后期,则感受到伟大的神秘境界。

与键盘音乐的旧约,即巴哈的平均律(由48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精神发展过程的独特文献。

它们实际上囊括了贝多芬在键盘上全部的创作生涯。

一、钢琴奏鸣曲,作品第27号之2《月光》创作背景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这一年的11月16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

”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

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

”罗曼·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苦。

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

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和事实不符。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

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冥想的、柔情的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

他在听安东·鲁宾什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

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代 昕(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摘要】贝多芬的钢琴在历史发展中是一个伟大的存在,他不仅是在谱写简单的音符似乎还在讲述一个伟人的一生,讲述了他自己这一生的创作的浮浮沉沉。

年轻时,他像一只翱翔的雄鹰无所畏惧创造属于自己天堂;中年时,他内心的热血被激发,挑战权威是一个不畏强权英雄;晚年时,他则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探索生命的神秘境界。

贝多芬的钢琴曲与普通的键盘音乐不同,他的钢琴协奏曲有着艺术家的不屈和坚韧,对后世的钢琴曲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曲;创作背景;作品分析【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引言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独特风格,他的《月光》奏鸣曲是他的一部著名的代表作品,这首奏鸣曲不仅从根本上突破了以往的奏鸣曲的形式还向里注入了许多新的创作,里面蕴涵了许多贝多芬自己的灵感与创作思想,所以改变了贝多芬自己也改变了当时音乐发展趋势的钢琴奏鸣曲,可以说是将一个音乐家的心理变化表达了出来,实际上这首《月光》把贝多芬一生的全部创作都淋漓尽致地包括在了音乐里。

一、《月光》的创作背景1801年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被这位伟人创作了出来,这首影响钢琴曲发展趋势的曲子是为爱而诞生的。

贝多芬的爱人朱丽法塔·贵恰尔,这个美丽的女孩成为贝多芬创作灵感的源泉,使贝多芬在创作中投入了许多自己的真情实感让音乐有了自己的灵魂。

故事发生在美丽的莱茵河畔旁,两个热爱音乐和音乐创作的人相遇了。

但感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两个年轻人最终并没有走到一起。

贝多芬也经历了感情的大起大落,经历了从恋爱到分手的折磨。

这种折磨使得贝多芬投入到了音乐中,于是一部他为自己心爱之人创作出了影响深远的名曲《月光》。

1801年的11月16日,在贝多芬给和勒写的信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两人是彼此相爱的,信中说:“她爱我,我也爱她。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Moonlight Sonata)是一首广为人知的钢琴奏鸣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由三个乐章组成,全长约25分钟,曲调温柔优美,往往被视为浪漫主义音乐的标志之一。

本文将介绍《月光》的创作背景,并分析其音乐特点和艺术价值。

《月光》是贝多芬在1801年至1802年间创作的。

据说这首曲子是为了表达贝多芬对爱人朱丽叶塔·吉辛斯卡感情的表白而作。

吉辛斯卡并未接受贝多芬的爱情,因此这首曲子也被视为贝多芬的失恋情感的抒发。

此外,这首曲子的名称是在贝多芬去世后由音乐评论家·路易·马尔(Louis Laloy)提出的。

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是在贝多芬失去听力之后。

当时贝多芬对自己的失聪感到非常沮丧和痛苦,但又因为自己的音乐志向而无法放弃。

这首乐章的音乐特点在于温婉、优美的钢琴旋律和宁静的氛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乐章的创作背景不是很明确。

这首乐章的名字是“行板”,在音乐术语中就是“行板慢板动听的旋律”。

这首乐章的音乐特点是舒缓、悠扬,在音乐中表现了一种内敛而又深邃的情感。

《月光》这首曲子充满了浪漫主义风格,它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音乐节奏和韵律的变化。

这首曲子的乐章结构非常明显,乐曲的节奏和韵律变化丰富多彩,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灵动和跃动。

第二,情感表达手法。

《月光》的三个乐章都富有情感表达,能够反映出贝多芬当时的情感状态,如第一乐章的温柔、第二乐章的内敛和深邃、第三乐章的激情和热烈等。

第三,主题演变和对位技巧。

这首曲子的主题演变和对位技巧运用得非常巧妙,展现了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和创新精神。

总的来说,贝多芬的《月光》是一首卓越的音乐作品,展现了贝多芬音乐才华和浪漫主义音乐的魅力。

它通过音乐表现出了深邃的情感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对西方古典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赏析贝多芬在西方音乐界乃至全世界音乐界都享有崇高的声誉,是人之所以喜欢他的音乐就是因为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具有强大的爆发力,听到他的作品后往往能够被其中具有生命力的音符打动,而在贝多芬众多的音乐作品中,《月光鸣奏曲》始终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首音乐作品因此鲜明的个性和大胆的创新,展现出独具特色的音乐效果,在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文将主要从《月光鸣奏曲》的创作背景和作品内容两方面对其进行赏析。

一、创作背景分析1801年,贝多芬创作了他最著名的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在贝多芬创作这首《月光奏鸣曲》的时候,正值而立之年,但耳聋的日益严重让他对生活陷入了绝望,然而一个女学生的出现使他重新燃起了人生的希望之火,这就是伯爵的爱女朱丽叶,贝多芬全心的投入了这段感情。

然而,朱丽叶很快就移情别恋,嫁作他人妇。

这对于贝多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甚至写下了遗书准备结束生命,但对于音乐的热爱使他最终没有放弃自己,并且在失恋的痛苦中创作了这首流传于世的音乐作品。

二、作品赏析在西方音乐中,写月光的曲子最著名的要属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了。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全曲共有三个乐章。

第一次听到这首作品就被它独特的旋律线条和波澜起伏的情感表达所吸引。

每个乐章都有各自的主题:第一乐章是持续的慢板,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我们无边的联想: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更有阴暗的预感。

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接下来的第二乐章是小快板,它会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拖蹋中带着跳跃,柔情中带着刚毅。

这个乐章曾被李斯特形容为“两个深渊中的一朵花。

”它没有第一乐章的舒缓,也没有第三乐章的狂躁,听起来仿佛是瞬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在一段短小乐章的连接后,我们终于听到只属于贝多芬的音乐,全曲进入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充分表现了他不可遏制的激动,犹如不满的愤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

月光 赏析

月光 赏析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赏析一、《月光》创作背景世界古典音乐中有首《月光奏鸣曲》流芳千古,它是古典派大师贝多芬升C小调奏鸣曲,作品27号之2《月光》,这首曲子举世闻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人们称为“乐圣”。

他的所有作品在世界各地广为传诵,他的成功完全来之自身的艰苦奋斗。

直到今日还被人们视为奋斗的楷模。

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这一年的11月16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

”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

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

”罗曼·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苦。

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

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和事实不符。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

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冥想的、柔情的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

他在听安东·鲁宾什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

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

二、《月光》的传说贝多芬这首著名的《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月光赏析

月光赏析

《月光》赏析一、《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那年他三十一岁。

这首作品是目前在听众中最为流行的钢琴奏鸣曲之一,而它的颇具文学色彩的标题也给人带来了无尽的遐想。

有人认为,“月光”一词的来源是因为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把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比作是费尔伐里斯吉特湖上月色的夜景而得名;但也有人反对这一观点,如安·鲁宾斯坦就认为“月光”这个名称与作品不符,他认为第一乐章的音乐情绪是悲剧性的,与月光的含义完全相反。

然而,“月光”这一名称的使用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受到了最为热烈的推崇和热爱。

贝多芬的作品总是根植于他所生活的现实之中,他在现实中承受着一切痛苦,享受着每一份欢乐,并将他们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

1796年至1800年,正是贝多芬的耳疾开始越来越深地影响着他的时期,他的耳朵日夜作响,似乎内脏也受着折磨,听觉更是越来越衰退起来。

他一直对自己的耳疾保持着缄默,直到1801年,他才在信中向他的好友韦该勒医生才悲伤地倾诉道“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

当我们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劣……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

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免我心爱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 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他身上浓浓的悲伤情绪,然而他却是如此需要欢乐,在没有欢乐时,他就创造欢乐!就这样,在1801年他恋爱了,尽管他在恋爱上不断地钟情,不断地梦想着幸福,最后幸福却总是幻灭,使他陷入痛苦的煎熬之中,他却仍旧一次又一次地坠入爱河之中,《月光奏鸣曲》就是他这段爱情的心理体验,他创作了该首作品,并将他献给当时的恋爱对象琪里爱太·吉却娣,然而,这位漂亮轻佻的贵族小姐却最终无情地抛弃了他。

正是在这种复杂的痛苦体验和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中,在对爱情的期待与失望之中,才诞生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一,这首奏鸣曲一经问世便广受好评,成为了音乐史上永恒的经典之作。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会对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进行详细阐述。

一、创作背景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至1802年,当时的贝多芬正处在音乐生涯的巅峰时期。

1801年是贝多芬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感受到了失聪的前兆,这种健康状况的变化对于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年中,他作为自由职业者开始向公众公开演奏自己的作品,并将演出分为三部分:钢琴独奏、弦乐四重奏以及交响曲。

《月光奏鸣曲》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和精神内核。

二、作品分析1、第一乐章:《月光》奏鸣曲的头一个音符便立即将我们带入到一个神秘而安详的氛围中。

钢琴伴奏充满了朦胧的气息,仿佛是在迷雾之中漫步。

贝多芬以温柔柔和的力度演奏,使得《月光》奏鸣曲充满了柔情蜜意的感觉。

这一乐章也充满了渴望和若有所思的情感,仿佛是在表达着内心的矛盾和煎熬。

2、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相比,第二乐章则是一种转折和对冲的状态,音符的变化快速而激烈。

钢琴演奏者通过对键盘的快速击打,使得整个乐章充满了张力和冲突。

音乐中也透露出一种被束缚的感觉,仿佛是在表达无法言喻的痛苦和折磨。

3、第三乐章:在第三乐章中,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丝解脱。

这一乐章以明亮愉悦的音符为特色,给人以振奋和明朗的感觉。

贝多芬以大胆豪迈的音乐语言展现了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使得整个奏鸣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将对人类生活的感悟与情感的宣泄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独特性格和视角。

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用音乐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将作曲家自身的人生境遇与音乐创作相结合,创造出了一部充满深意和震撼力的经典之作。

三、结语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作为古典音乐中的经典名曲,无论是在音乐结构、旋律还是情感表达上都达到了极致的完美。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贝多芬的《月光》是他最著名的钢琴独奏曲之一,由三个乐章组成,分别是广受欢迎的Adagio sostenuto(缓板), Allegretto(中板)和Presto agitato(急板)。

这首曲子成为了音乐史上最古老且最伟大的钢琴曲之一,因其独特的旋律和华美的和弦而感动听众。

这首曲子创作于1801年到1802年间,正是贝多芬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他开始逐渐失去耳聋之前,还是作曲家和演奏家之一。

但随着耳聋的加重,他最终无法继续表演,使他转向以作曲为主的职业生涯。

《月光》的创作是在这个过渡期中完成的,它是贝多芬的一部个人态度和创意风格完美结合的代表作品。

该曲的首个乐章Adagio sostenuto(缓板)让人不禁想起了一个美丽的月光夜景,音乐中的低沉而清晰的左手旋律创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右手的弱弱的音符更加烘托了这种氛围。

这首曲子的第二个乐章Allegretto(中板)似乎宣扬着人生,音乐充满了活力和兴奋;而最后一个乐章Presto agitato(急板)就如同一浪到岸般爆发出来,音乐极具震撼力,充满了动力和活力。

整个曲目充满了变化,完整地展示了贝多芬的作曲才华,它从典雅温和到呈现出强烈的情感,传达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强烈意向。

与贝多芬其他作品不同的是,《月光》没有特定的命名方式,直到它的发布才被命名。

据说是由乐评人所做的,他们把这首曲子称作《月光》,因为和旋律引人入胜,就像在月光下行走一样轻盈的感觉。

总之,《月光》不仅是一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钢琴曲,而且得以流传至今,成为了每个钢琴初学者、音乐爱好者、音乐家之间共同的话题。

它是贝多芬众多优秀作品之一,并被誉为音乐史上最经典的钢琴作品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月光
内容摘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精神发展过程的独特文献。

它们实际上囊括了贝多芬在键盘上全部的创作生涯。

他先是像年轻的雄狮一样创造英勇业绩;中年时他表现出富有挑战精神的英雄主义;在生命的后期,则感受到伟大的神秘境界。

与键盘音乐的旧约,即巴哈的平均律(由48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精神发展过程的独特文献。

它们实际上囊括了贝多芬在键盘上全部的创作生涯。

一、钢琴奏鸣曲,作品第27号之2《月光》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这一年的11月16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

”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

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


罗曼·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苦。

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

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和事实不符。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

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冥想的、柔情的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

他在听安东·鲁宾什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

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

《#c小调奏鸣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

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就是一个与此相同的作品。

”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并不十分满意。

二、《月光曲》的传说
贝多芬这首著名的《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却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
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异常安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等他们从音乐中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这是我国《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中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他用的是瑞士风光明媚的琉森湖上的月光的别名。

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什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冥想、沉思的、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

《#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因此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

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

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

”在德国,也有人称此曲为“园亭”奏鸣曲。

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这个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也同样是不恰切的。


来,第一乐章所表现的决不是一幅明净的风景画,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

《贝多芬传》的作者泰厄(1817—1897)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无论如何要比“月光”和“园亭”恰当一些。

三、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

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

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100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

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

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

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转第89页)(接第83页)主题。

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

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

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间
的一朵花”。

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冥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得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

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

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
奏鸣曲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着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

第一主题是热情而又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

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

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

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

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27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

他指《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

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

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贝多芬不是创作速度很快的作曲家,音乐创作对他而言并不
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他的每首作品都是深思熟虑的产物,很多初稿都被废弃,最后只有最满意的结果才留了下来。

贝多芬的音乐听起来不论令人感到多么自然,实质上,都是经过他严密且具有知性的技巧创造出来的。

在贝多芬全部32首奏鸣曲中,几乎没有哪个章节是薄弱的。

他先是像年轻的雄狮一样创造英勇业绩;中年时他表现出富有挑战精神的英雄主义;晚年时,则感受到伟大的神秘境界。

和键盘音乐的旧约,即巴哈的平均律(由48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它们使钢琴乐曲脱离莫扎特时代那种室内的典雅风格,而为19世纪李斯特、塔尔贝格(Thalberg)这样的大师,谱写出热情灿烂的作品开创风气之先。

参考文献:
[1]童道锦、孙明珠编选《钢琴教学与演奏技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2]谢颖编著《20世纪钢琴大师》,上海音乐出版社
[3]童道锦、孙明珠编选《外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人民音乐出版社
[4]周薇著《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