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2)掌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3)学会运用地理环境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2)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锻炼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制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认识;(3)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2.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3.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资源、灾害、生态等;4. 实际案例分析:本地区域发展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具体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实际案例分析。
1. 案例分析法:以本地区域发展为背景,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实际案例;3.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制图。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际案例资料、GIS软件;2. 教学设施:计算机、投影仪、白板、粉笔等;3.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本地区域发展情况。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本地区域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 讲授新课:讲解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作用;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实际案例;七、课堂练习1. 判断题:判断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正确;2. 选择题:选择正确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3. 简答题:结合实际案例,简述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掌握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口、城市、交通等人文因素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四大区域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如何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克服制约因素,促进区域发展的建议。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区域的发展案例,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2. 分析自己家乡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家乡发展的建议。
3. 收集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方面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认识。
精品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学情分析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学情分析一、课标要求与课标分解课标要求:(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课标分析:本节内容需要达成三条课标要求。
其中,课标“了解区域的含义”的行为动词是“了解”,从而确定该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了解水平。
另外两条课标的行为动词均为“比较”,从而确定这两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水平。
同时,这两条课标的行为条件都突出了以区域为案例,进行区域对比和区域发展阶段的比较。
因此,案例教学应该确立为本节课堂教学的特色。
二、教材分析1.人教版教材达成的学习内容人教版教材对三条课标的达成先简述区域的含义、特征(包括边界特征)和划分,以此作为“搭桥”的内容,过渡到区域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材选取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进行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该部分内容以两区域对比首先突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和矿产资源条件等四个方面,进而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和工商业的影响作为明线。
同时还隐含了在区域比较过程中分析形成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和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性两条暗线。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案例迁移,教材还安排了活动:包括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传统民居和现代住宅楼的影响,对旅游路线沿线地区地理环境差异的比较和原因分析。
区域是在发展的,区域又是在与相关区域的联系中发展的。
了解区域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与相关区域的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的准备知识。
教材选取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作为案例分析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包括初期、成长和后期阶段)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通过案例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的规律。
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的发展,不断探寻本区域新的增长点。
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
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包括三个: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本节课只完成前面的两个课标。
课标解读:区域的含义、区域的划分、区域的特点、区域的类型为了解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而不是重点内容。
两个不同的区域重点体现在比较上,通过比较,找到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相同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1、通过行政区划,自然区划对比说明有的区域有明显的边界,有的区域没有明显的边界;划分的标准不同,结果也有差异。
2、通过中国地形图,指出松嫩平原和长三角的位置,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文字材料,结合教材上的两幅地图和地图册上的气候类型图、热量带分布图、中国重要的几条等值线10分钟完成表格:3、学生回答并讲解:4作业:构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1、学生完成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①学生不会读地形图:在教材中地形的知识没有文字描述,所以在学生自学时,出现了部分同学问地形在哪里找。
②学生不画表格:部分学生不动手画表格,直接在教材上把相应的知识勾画出来;③内容不完整:完成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的文字描述,不能从图中获取信息。
2、反思:①这是高二年级的一堂课,学生拥有的地理知识主要还是来源于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材,对初中学习的中国地理知识基本为零,知识面有限,完成起来比较费力。
②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地理知识单一,而本节课需要对比的内容贯穿了必修一和必修二、甚至初中地理知识,知识面涉及广,综合性较强,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知识的转换能力达不到。
③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
④整体的知识内容感觉较多,其实是一节课的要求,所以问题的设置要更具体,更具有方向性,学生自主学习时更容易。
高中地理专题: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掌握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3. 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与组成2. 地形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气候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水文对区域发展的影响5. 生物对区域发展的影响6. 土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7.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8.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理环境各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2. 难点: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各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理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区域发展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引发学生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区域发展的实例,如青藏高原的地形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江流域的气候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农业生产、城市化进程等。
5. 总结: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地理环境各要素对区域发展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理解,以及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态度、分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
2.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如: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些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
2.知识点讲解讲解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水资源和气候条件。
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对于资源禀赋的多样性影响甚大,不同区域之间的资分布有所不同。
例如:京津冀地区环渤海地区饶古利盐碱地区自然条件的限制,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发展。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经济的血液,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状况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例如:由于交通不便,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水资源:水资源是发展农业、工业的重要因素。
水源的多寡、分布情况、水质等都会影响地区的发展。
例如: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会限制其发展农业和工业。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于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
例如:西北干旱带气候干燥,限制了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2)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形态不同,例如:北方的冬季气候严寒,形成了北方人过年吃饺子的文化。
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形态不同,例如:川渝地区的火锅文化就是受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
(3)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于政治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地理环境和政治是相互作用的,二是地理环境会导致政治上的动荡。
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和政治是相互作用的,政治制度会与地理环境产生互动影响,例如:中国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形成与南方的地理环境和农村经济深度融合有关。
导致动荡:地理环境가政治上也会造成动荡,例如:青藏高原的一些地区,由于地势险要,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地区政治管理不够严格,容易产生不稳定的因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城南中学韩政教材分析本节从理论的高度探讨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本节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差异两个方面讲解对人类活动的总体影响。
教材首先介绍了区域这一概念的内涵和主要特征,这是理解后面各章所涉及区域的前提。
然后又从两个方面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我们这节课只讲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综合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等环境要素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分布、发展方向也不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位置的差异,并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根系区域地理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区域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区域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以“网络购物”的地址填写来提问学生,引出不同的区域。
(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过渡:什么是区域,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
一、区域(学生看书P2,理解区域的概念)1.概念:地理差异指标和方法空间单位↓具有一定面积、形状、边界学生活动1:读地图册P5-6“中国三大自然区”“世界气候类型”图,进一步加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
承转:区域除了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外,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也相对一致,这说明了区域的一个特征:2.特征:(让学生继续看地图册,用具体实例去说明这三个特征。
)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过渡: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下面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中地理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中地理教案【教学目的】1. 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 参照实际案例,深入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3. 进一步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难点】参照案例,深入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课前导学】请同学们就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省份,思考以下问题:1. 这里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发展有何影响?2. 这里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发展有何影响?3. 这里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壤、矿产等),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发展有何影响?【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所在城市或所在省份,结合地理环境,谈谈它的一些优点和不足之处。
Step 2:讲授(30分钟)1. 讲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位置方面:地理位置可以决定一个区域的交通、贸易和文化的繁荣程度。
(2)地理环境方面:如气候、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土地肥力等,可以决定一个区域的农业、工业、旅游业等的发展程度。
2. 讲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不影响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避免短期的经济利益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持续发展。
Step 3:案例分析(20分钟)请同学们就以下案例进行分析:1. 广东香港特别行政区。
2. 湖南株洲硅谷科技工业园。
3. 四川雅安芦山县重建工程。
请同学们分析,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对于区域的发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Step 4: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强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后拓展】请同学们搜索以下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1. 什么是气候变化?2.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有什么应对措施?3. 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有哪些种类?4. 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何预防和减少灾害损失?【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学习的方式,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区域发展的一些有利和不利因素。
高三上册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
高三上册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理科班的文科课程教学对于许多文科任课教师都是比较头疼的事。
在当前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势下,上好一节理科班的地理课也实属不易,可以说搞好理科班的地理教学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理科班的课堂教学更需要生本教育。
怎么能让学生上课能听进去是我备课时考虑最多的事情。
下面我就以本学期我在理科班的一节课为例,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
一、背景描述本节课为高二文理分班后的第一节课,由于课时紧张,所以课前简单了介绍了本学期学习内容和新学期要求后就正式进入新课的学习。
本学期主要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材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区域生态问题、资源开发问题、工农业发展问题。
核心思想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而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本学期所学的知识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介绍了区域发展分析的方法和基本思路。
二、案例过程导入新课:新闻“新西兰南岛7.1级大地震零死亡”,介绍基本的新闻信息,提出问题:为什么新西兰地震零死亡?(时事新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学生表现活跃,特别是一些爱读书,关注身边生活和新闻的同学对此问题比较熟悉,回答问题中表现出阅历广的优越感和自豪感)教师总结:新西兰地震零死亡与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抗灾防灾意识和技能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过渡承转:与新西兰一样,在防震减灾方面比较成熟的还有哪个国家?(日本)新课学习:设置讨论问题――新西兰和日本两个国家地理特征有哪些异同?(不同学生知识面不同,很多学生对于不太熟悉的地区有天生的好奇感,学生讨论交流效果良好)教师补充拓展:新西兰和日本的国旗、国徽、旅游胜地、风俗文化(包括饮食文化)等,让学生思考总结这些特定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与国家地理特征的哪些方面相关。
深切的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差异。
过度承转:由此可见区域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所以分析一个地区的发展问题,首先要从自然地理特征入手,从地理位置、土地、气候、矿产资源等方面分析,建立其与其农业、工业、人口及文化景观的联系,即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人地辩证统一的思想)。
高中地理专题: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优势和限制。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2.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区域为对象,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运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优势和限制。
3.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料,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
2. 准备案例资料,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
3. 制作PPT,展示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new_part_id="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理环境的概念,阐述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区域的地理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如地形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气候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等。
4.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优势和限制。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在地区,分析地理环境对当地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认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全球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等。
2. 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城市化、工业化等。
3. 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提出保护地理环境的措施。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理环境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质量。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2)掌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学会运用地理环境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图表、地图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关注社会发展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2.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实际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实际案例分析。
2. 教学难点:(1)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3)运用地理环境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地区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使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环境的作用;2. 图表、地图教学法:运用图表、地图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关系,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2)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案例分析:(1)分析典型地区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知识讲解:(1)详细讲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阐述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
4. 课堂练习:(1)运用图表、地图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互评和讨论。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的能力。
4.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与特征2.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3.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4. 地理环境影响的实例分析5.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 难点:分析地理环境影响的实例,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理环境的概念与特征,阐述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3. 知识讲解:讲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4. 实例分析:展示相关实例,让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区域发展。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的理解。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地理环境概念的理解、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的掌握、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掌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2)掌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地理环境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区域发展的能力;(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地理环境信息的查询、处理和分析;(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意识,认识到保护地理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3)地理环境在实际问题分析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3)地理环境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分析法:通过区域发展案例,分析地理环境的影响因素;(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讨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地理环境数据的查询、处理和分析;(3)纸质地图:辅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区域发展案例,如沿海地区、青藏高原等,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水文、地形、土壤、植被等)及其相互作用,阐述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
4. 实践操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进行地理环境数据的查询、处理和分析,加深对地理环境的理解。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如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环境的知识进行分析。
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认识到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基础。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环境分析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 气候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地形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水文对区域发展的影响5. 生物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
2. 难点:运用地理环境分析区域发展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区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运用比较法,比较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引发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各因素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区域,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讨论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6. 总结:概括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强调地理环境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活跃程度。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包括论点的合理性和论据的充分性。
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教科书和相关阅读材料。
2. 案例资料:选取的用于分析的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案例资料。
3. 多媒体教具:PPT、视频、地图等用于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资源。
部编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部编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掌握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 利用实际例子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 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5分钟)教师通过讲授PPT、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重点介绍地形、气候、水文、土地等方面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环境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掌握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0分钟)教师通过分组讨论、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同时,针对不同环境因素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模式。
3. 利用实际例子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地区,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环境治理措施,探究如何通过环境保护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15分钟)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实地考察、设计模拟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对已有案例的分析和对未来发展的想象,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和未来三个层面思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探究如何通过科学技术和创新思维推动区域发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掌握环境因素与区域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
2. 学生能够利用实际例子展示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治理方案。
3. 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够从多个层面思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结合科学技术和创新思维提出可行的发展方案。
4. 能从团队合作和答辩过程中,充分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说课稿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高中地理必修 3 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必修 1 自然地理环境和必修 2 人文地理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进一步探讨,也是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后续学习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和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二是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别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矿产资源等方面,对比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在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发展差异。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必修 1 和必修 2 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分析能力。
但对于区域地理的概念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综合影响,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习能力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已经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但在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可能会感到枯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理解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比较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和文字资料,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地理环境包括的要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资源等。
(2)掌握地理环境对区域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提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应与地理环境相协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各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1)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2)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念。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区域案例,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的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中国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如江南水乡、西北大漠、东北林海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区景观差异的原因,从而引出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主题。
2、知识讲解(20 分钟)(1)介绍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资源等。
(2)以农业发展为例,讲解地理环境各要素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等。
例如,气候中的光照、热量、降水等条件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和生长;地形影响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和土地利用类型。
3、案例分析(20 分钟)(1)展示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图、气候资料、地形资料等,让学生分组讨论两地地理环境的差异。
精品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同学知道:1.通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由于不用区域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异,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异,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2.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变化,导致的区域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人地关系的差异。
反思一:解决第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通过案例比较、联想、图文互换学习方法分析两个区域基本地理环境差异及发展的差异。
可上课中发现,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两大区域: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点都差不多忘记了。
第二节课就尽量的把相关的图通过电脑投影出来,设计一些问题,慢慢的引导、回忆、探究,转换成为文字表达出来,效果就相对好多了。
反思二:在上第二个内容时,一开始按部就班的把长三角洲从早期、成长、后期发展的步骤讲解也觉得不是很好,我换个班反过来讲起:先现在,再中期,再早期。
学生们也感兴趣,效果也还不错。
反思三:区域学习方法上应该让学生多类比的、案例联想的、图文互转等学习区域地理,特别是高三的学生,他们的知识点相对高二的要系统一些,复习时不就长三角与松嫩平原,而是把他拓展:珠三角与四川盆地等等;不光比较差异,还比较相同的;还比较有利、不利的。
这样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又得培养知识的迁移、文字的表达等方面基本能力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业要求1.通过案例分析,比较归纳不同区域的异同(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2.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区域的特征;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课的类型授新课五、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师生互动式教学法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
你了解什么事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讲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区域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这个怎么理解呢?区域的客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主观性则体现人为的划分上,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同等级其他区域的根本所在,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区域的特征】(师)区域有级别差异,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东北地区东北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这说明区域具有什么特征啊?(生)略【板书】(师)这说明区域具有层次性(师)上面我们说到了,区域是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结合,客观性体现在区域差异上,这说明区域还具有差异性特征,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以武汉和湖北省为例给学生解释)【板书】差异性(师)组成区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海陆位置降水气候气温纬度位置农业生产活动这说明区域具有什么特征?(生)略【板书】(师)这说明区域具有整体性特征(师)区域还具有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相对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域划分方案。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师)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侯、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下面我们就已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一下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略(教师点拨)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松嫩平原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地面获得的太阳热量少;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
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生)略(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是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生)略(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
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列表比较:三、活动学生回答(略)教师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
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补充:分析区域问题的步骤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区域发展的条件、优势和劣势;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区域的含义,分析了区域的一般特征,并且还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了怎么样去分析区域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课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新课导入】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该区的地理环境: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不同时期区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后来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为什么呀?(生)略(师)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中下游平原同样的自然条件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总结: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层次性(2)差异性(3)整体性(4)可变性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⑴该区地理环境: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课后作业】1、P4活动: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必修1自然地理和必修2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
但仍不能全面系统分析问题,这就需要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借助区城差异的学习,进一- 步认识组威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本节课很多知识需要应用初中知识,学生对初中知识有遗忘,同时部分学生的初中基础知识本身掌握得不够扎实,给本课知识的拓展带来了困难,教师需要透度的补充所需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效果分析本节课试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打造一节高效课堂:1.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只做引导,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构建知识框架。
该方面,课堂成效较好。
2.通过大量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逐一得到问题答案,让更多同学获得课堂表现机会。
该方面课堂成效较好。
3.通过习题讲练,学生自主训练并讲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点评和补充。
该方面课堂成效尚需提高。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节数材内容涉及初中地理知识,需要在教学中达到温故知新。
本节对区城差异的比较便重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在区城差异中,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区城差异是自然因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探索区城差异的形成打下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认识区城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晌,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引导学生在探究区城可持续发展时,充分关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城发展影响的一般思路:区域差异的产生既与区城自然环境的差异有关,也与人类活动的差异有关,同时还与区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影响产生的差异有关。
在分析时可结合具体要素加以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自然环境的差异1.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等。
2.气候状况:包括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3.地形和地貌:包括地形和地貌类型及特点。
4.水文状况:包括河网的密度、空间分布流量、含沙量大小、结冰期长短等。
5.土壤状况:包括土壤类型、肥沃程度以及面积大小。
6.植被状况:包括植被种类、数量、分布。
7.矿产资原状况:包括矿产资源的种类、富集程度、开发条件等。
二、人类活动的差异1.农业生产活动:包括农作物的种类、分布熟制、种植方式、农业发展的利弊条件2.工业生产活动:包括工业部门、工业中心的分布、工业发展的利弊条件,及发展方向。
3.商业、交通状况:包括商业中心的分布,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便捷程度。
4.生活习惯状况;民居、饮食、服饰、文化等特点。
分析一个区城时,运用上述方法对比两个或多个区城时,也是应用上述体系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对比。
课标要求,应使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区域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要实现区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着区城自身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发展状况,不断探寻本区城新的增长点。
区城环境对区城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一一个区城如果环境条件较差,即使拥有丰富的资源,区域的良性发展也难以实现。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评测练习一、选择题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读图回答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