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读后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读后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但他的著作我还是第一次读,实在是惭愧。
但读了之后收获很多,解决了困扰我的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学不是文学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等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印象比较深的有几点。
叶圣陶先生曾提到“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当前,“教是为了不教”,已成为许多老师的共同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光要教知识,而且要教方法,教能力,教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理念。
“不教而教”的观点其实是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文教学”在本书中是有专门的一辑来阐述的,说得全面而透彻。
对今日作文教学犹有很大作用。
他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学生)所积蓄的正确度与深广度跟生活的进展而进展,在生活没有进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责备他们的积蓄不能更正确更深广,就犯了期望过切的毛病,事实上也没有效果”“(教师)唯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等。
他在此文中强调了作文就在于写出自己平时的“积蓄”,只有写出了自己的积蓄,这样的文章才摆脱了八股习气。
这些观点让我思考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
目前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视作文如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每每遇到作文,便大呼头痛。
这种厌恶是学生自己的原因还是我们教师的原因?我觉得我们老师的原因是主要的。
就像叶老先生说的,作文题目不管是否是学生的积蓄,作文要求不论学生的认知的深广度与正确度,而硬是要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厌恶作文。
我久久地思考作文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呢?我觉得第一,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写自己所看、所想,第二要打破作文每两周一篇的固定的格式,给予宽松的时间范围,只要是两周内完成了,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只要是自己心中最为想说的话就是好文章。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札记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札记作者:邓云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年第03期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概述《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于一九八零年,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便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及一般读者学习参考所编的一本语文教育论集。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语言读完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感觉唇齿留香,回味弥久。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语言朴实真切,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一遍的时候,感觉叶圣陶对中国语文教育界的厚望似慈母又似严父。
似慈母,因为叶圣陶为中国语文教育事业沥干心血,像母鸡护雏般,呵护中国语文教育事业的成长。
正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前面所附的那首诗所言,叶圣陶认为教师育人就像母亲教“幼儿学步”,那种怜爱的态度是由衷的,所以叶圣陶的语言无处不渗透着恳切之情。
似严父,因为叶圣陶对待教育态度严肃认真。
叶圣陶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中国语文教育事业。
他对传统语文教育弊病的批判和对语文教师的严格要求以及他对教育的探究无一不体现他严谨科学的态度。
所以叶圣陶在谈到语文专业的问题上时,语言又是严谨准确的。
例如他在讨论语文教学方法时,批判了传统的讲授法,认为师生间不应只是简单的“授受”关系,他说:“国文精读不只是逐句讲解。
”用语很严密。
肯定了讲授法的价值,又批判了一味地讲解、讲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思想《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内容充实厚重,共分为六部分:(一)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的论述;(二)作者编辑的和参加编辑的各级学校语文课本的例言、序言等;(三)阅读和文章分析;(四)写作、写作教学和作文评改;(五)语言文字和修辞;(六)语文教育书简。
作为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叶圣陶提出了很多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独特的看法。
叶圣陶从1912年起从事语文教育方面的工作,到1988年去世。
如今又二十几年过去了,有人认为叶圣陶的思想已经过时了,或已是他人牙慧,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叶圣陶先生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中国现代语文学科的奠基人,在他七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语文教育思想。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教育都是极其重要的,母语教育尤其是重中之重。
论及中国的母语教育,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绕不开的课题。
通过拜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本书,我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对我未来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最大的认识就是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教学方法要经历实践方能判别优劣。
虽然我们在学校和工作中接受了大量理论知识的系统训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需要经验的加持,方能脱离纸上谈兵的阶段。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秉承学而时习之的态度,向着有经验的前辈进行请教,学习他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并且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汲取精华,历经实践的捶打,在教学中进行磨炼,方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经验,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升,学生才能从语文教学中真正学到想要的东西。
另外,从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我感受到小学是儿童形成语言文字的最佳时间。
小学教师必须有新的参考资料,通过应用多样化和不断发展的学习理论,更准确地塑造儿童语言技能的特征。
教师必须有能力理解小学适龄儿童的发展,包括儿童的身体和运动特征、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特征、独立性发展和小学适龄孩子的未来发展。
动机在语言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动机,即使是天才也无法实现长期目标,无论课程设置和教师是谁。
此外,普遍认为,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率和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它通常可以弥补语言能力和学习的不足。
因此,可以说,语言学习得中涉及的所有其他因素都假设动机对有许多动机定义,每一个都只涉及它的部分方面,而不包括它的所有组成部分。
同样重要的是,动机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人们会这样思考和行为,我们永远不应该假设我们知道答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阅读笔记和读后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阅读笔记和读后感教师是主导,是辅助。
学生才是实践的主体。
只有做才学得会。
当前的教学,显现的是两个极端:或者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或者,一味让学生活动,教师不教不讲不示范。
语文教学,传授的是方法(也可以称其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培养的是能力,而这个能力和方法一定是学生不会的。
既然如此,那么,教师就必须要示范、要讲解,学生必须要实际操作。
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运用所要传授的方法的情境,这样,学的和练的是一致的,以保证学生得到必须的训练。
其次,孩子学步是在肌肉、骨骼等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的。
这对于教学的启示就是要知道学情,基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扶其肩还是携其腕的差别启示我们,教法也就是教师介入的程度是不同的。
往往是早些时候要扶其肩,稍后再能携其腕。
教学中,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学情,一讲到底或者一练到底。
孩子学步的过程中,往往大人往前拖拉孩子迫使孩子迈步,而后诱导孩子迈步。
教学中,应当设计恰当的学习情境,或者迫使学生学习,或者因学习内容有意义、有意思而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中设计导入环节其目的就在此。
可惜很多老师为了导入而导入,或者笨拙地绕圈子,或者与学情不衔接……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
教师在教学中是这么做得并不多。
所以,学生成绩好的是那些管理严格的老师。
这些老师的执行力强。
既提要求,又有检查督促,当然,学生学不会也会有指导。
管教不管学是不行的。
既管教又管学,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有情怀的教师。
对工作满腔热忱,对学生极端热爱。
这就是职业认同感,这就是师德。
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课程标准说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这里所说的“独行颇利便”。
那么,我们应该想想,“独行”除了包括独立迎接考试之外,是不是更包括独立面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挑战?如此,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之外,应该培养怎样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怎样才能培养“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想一想,答阅读题的能力是“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吗?如果不是,在教学中就不要在学生阅读之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2000字两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2000字两篇-读后感大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2000字两篇1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我们在小学课本中已经接触了不少叶老的经典作品,从中我们读到了一位爱生活、爱孩子的亲切老人。
但通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本书的阅读,一位懂教育、善教育、学识渊博的专业学者屹立于脑海中。
这本书可谓是所有从事和语文学科相关的工作者必须拜读的经典之一。
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有关习惯的培养。
众所周知,阅读和写作是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无法避开的教学话题研究,阅读中有关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写作习惯的培养以及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这三方面的培养来分享我的收获。
文中有一部分是与语文教学以及文学创作的相关内容,叶老从理论观点再到名篇举例,从抽象到具体,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指点迷津,不断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
我觉得这部分内容不仅与阅读相关而且也可以从中把握写人物文章的一些技巧与方法。
书中提到有关写人物的文章,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书中强调,无论是传记还是虚构的小说,都必然有人物的对话和行动,且这是窥见人物全部生活及内心活动最显著的表现。
其中传记的人物对话都是真实的,是确有所言,但作者并不会把所有的对话满篇呈现,写成对话录,而是要有所选择,将能够表现人物思想、情感、脾气、习惯等的对话呈现在文章中,从而体现人物的内心,让读者感知人物的为人。
书中作者以《史记刘敬叔孙通传》为例,通过叔孙通与汉高帝及其弟子相关对话,将叔孙通的知时变与“知当世之要务”这一特点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
此外,作者还列举了一篇经典的短片现代小说——鲁迅先生的《风波》来说明这一问题,在创作人物时,对人物的语言行动的描写要有所取舍,如若一股脑的全写进去,读者看了必会眼花缭乱,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足以显出人物某种性格的行动,才值得写进文章。
贴合我们的教学来分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将相和》,一篇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来塑造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形象。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一、叶圣陶的作文教学的“求诚”思想读叶老的写作教学理念,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盘旋——“作文先做人”。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德行是一切的基础。
就像一棵树,要变成参天大树一定需要坚实的根基、肥沃的土地。
如果文如大树,这德性就是树的根基。
在叶圣陶这里,被他称为“求诚”。
这种理念对我们如今的作文教学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1、有真、善才会美在《作文论》第二章里,叶老就提出作文应是写“诚实的自己的话”。
在叶老看来这是提笔写作的第一前提,必须是心中有所想,并有写下的冲动,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即使所想与前人相同,也不用担心。
比如“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得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
试看许多文家一样地吟咏风月,描绘山水,会有不相雷同而各极其妙的文字,就是很显明的例子。
原来他们不去依傍别的,只把自己的心去对着风月山水........................。
”这正是返璞归真式的求真,。
如今不少学生的作文,空话假话的虚伪大行其道,玩文字游戏的浮夸在满分作文里还占据着半壁江山。
虚情假意、无病呻吟,这些文风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审美上都没有什么意义。
而令人担忧在是不少教师还认为这是优秀作文,那将会贻误更多的学生。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让心中有话想说,并让这话有质量,还得追根溯源,这心中的话到底来自哪里。
叶老认为它来自生活的充实,这对我们现今的作文教学依旧有着深远的意义。
现在有不少学生初中毕业依旧不会写作文,因为每次考试前就背几篇备用,完全是应试主义的,他们的成绩往往也不高。
如果去观察这些孩子,很多人的眼神是空洞涣散的,只有在下课和同学谈到某款游戏、某部动画片时眼神才会散发出光彩。
你问他对生活的感受,他甚至会听不懂你在问什么。
他们和真实的生活是疏离的,他们只有在网络电视中才能找到自己。
如果让他们去写命题作文,他们完全没有方向,因为他们生活的源头是枯竭的。
在叶老哪里有很深刻的分析:“更有些人对于什么都淡漠,只是消极地对待,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一切都是无边空虚,世界是各不相关联的一堆死物,生活是无可奈何的消遣。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目录分析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教育的重要论著,其目录清晰 地呈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通过分析这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 深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和语文教学方法。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十分严谨,章节划分合理。全书共分为四个部 分,分别是“听和读”、“说和写”、“课文教学”和“语文教育思考”。这 四个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构成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
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叶圣陶先生提倡注重启发式教学。他认为,启 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他主张在语文教育中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实践, 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感受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一本关于语文教育的经典著作,作者叶圣陶先生是 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对于语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着深厚的造诣。通过阅读 这本书,我对于语文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于自身的学习和成长 有了更深的思考。
内容摘要
他认为,语文教材应该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启发 性和教育意义。他还强调语文教材应该注重语言的规范和优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范本。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通过阅读这本书, 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叶圣陶先生的教学方法非常独特。他主张“教是为了不教”,即教学的主要目 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他强调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他也强调要注重学 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 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语文教学,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教 学,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借鉴和参考。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24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从上学到现在,接触过不少教育书籍,有教育学的、心理学的,班主任兵法的,学科教育理论的,名师教育宝典的。
有些书读过了,随风而逝了;有些书读过了,留下了一痕影踪。
有一本书却沉淀了下来,留存在心底,那就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翻开这本论集,就像打开了一段历史,深邃,悠远,太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我读到了老一辈教育家振兴教育的责任,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学风,身先士卒的实践,孜孜以求的探索,更有博古揽今的渊博与思想……需要我反复揣摸思考实践反思。
对语文课中的朗读,叶老指出“要把握好吟咏,必须先了解文意,无论是白话文或文言文都需要吟咏。
”这句话犹如一道强光穿过层层迷雾直射语文教学的田园。
让我明白了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
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
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
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是有更深的领悟。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并使朗读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
从当前阅读教学的状况看,教师分析讲解多、学生读书时间少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克服这种弊端,坚持多读少讲,是改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是啊,叶老的论集给予我的帮助又何止于此呢?如今新课程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
在亦步亦趋中,我们也努力实践改革着语文教学。
每个人都学过语文,都在用语文,语文教学任人评说,从事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学,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记得杨再隋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永远是遗憾的,正因为它的遗憾,才使语文教学永远充满魅力,为着这永远的魅力,让我对语文教学又想说:爱你爱得没商量。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书心得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书心得读《叶圣陶教育名篇》让我受益匪浅。
XXX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巨子,他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源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生命力。
他的理论“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深深地影响了我。
在阅读他的文章时,我看到了他独具的慧眼、敏锐的心智、海一般的胸怀和天地般的博爱。
XXX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他提到,语文老师应该自己动笔,写一些与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其他文章,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XXX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首先自己写了一篇下水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写作。
我也意识到,只有善于读书,才能有所得,才能教好书。
因此,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各种书籍,精心准备下水文,认真听取学生对我的作文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步喜欢上了读书、写作,对自己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优秀的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研究。
他们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自我解决疑难问题,辨别是非,自我奋斗,自我探索,成为能够自我满足的人。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终身研究,学到老。
我从大师的话中明白了,教育是一种责任。
知识不能单纯地灌输,必须由学生自己领悟和获得。
学生是研究的主体,而教师则是研究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XXX课堂上没有美妙的音乐、色彩迷人的画面或精细周密的预设。
他只使用了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和两三张幻灯片。
尽管如此,学生们在他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而且学得非常兴致勃勃,效率也非常高。
这让听者从中悟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认生字、写字、读懂课文、背熟课文、学会活用词语、理解道理和情感、培养好惯。
于老师的简单教学中透露出了他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真诚关注学生的态度。
我想这就是大师所说的“上课的一种责任”。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有感也谈“教是为了不教”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有感:也谈“教是为了不教”特级教师王崧舟曾铿锵有力地说:“不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无以为语文教师。
”的确,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因此,《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成了摆在我案头的一本重要书籍,仿佛是漫漫长夜里一盏明灯,使迷茫在语文教学路途上的我认清了方向,对我的专业成长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本书中,叶老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众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阐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叶老先生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文中常常提到“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知识,乃是教学生学”;“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叶老先生通过这些言论,苦口婆心地告诉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为了不教而教。
其实,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境界。
叶老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教育思想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教育正是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人的素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试想,如果教师仅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丝毫没有创新思想,绝不可能成为高素质人才。
“教是为了不教”,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叶老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
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539页)。
这并不是减轻教师的负担,放任学生不管,而是新课程目标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解析叶圣陶语文教育观
172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解析叶圣陶语文教育观杨蕴 新疆师范大学摘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便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一般读者的学习参考所编写的一部语文教育论文集。
全书的六个部分在整体上体现了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念,包括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师生观等方面。
再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学习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对于现近语文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师生观一、课程观1919年之前语文统称“国文”,1919年以后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
1949年叶圣陶在主持拟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时,首先提出“语文”这一名称。
[1]除界定“语文”本义外,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序言中,吕叔湘指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两点。
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2]其中叶圣陶提出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现今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也得到体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在整体的课程观上,他主张:(1)“为生活的语文教育”他认为语文是生活中必要的工具,有利于提高公民生活的能力。
(2)强调语文是“培养习惯”,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叶圣陶强调写作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阅读要重视方法性的技能训练。
(3)其次语文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即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和习惯。
他十分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运用,在他的大量的语文教育论著中;“受用”、“终身受用”大约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4)强调“以读写为中心”在“为生活的语文教育”中的发展。
“以读写为中心、读写结合”的观念也在2017年教育部统一编撰发行并使用的语文课本中得到了应用和体现,例如在课后练习中将课文的阅读内容应用到写作上。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札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读 《 叶 圣 陶 语 文 教 育 论 集 》 札 记
邓 云珠
一
.
《 叶圣 陶语 文教育 论集》 概
讲授法 ,认为师生间不应只是简单的 “ 授受”关 系 ,他说 : “ 国文精读 不 只是 逐句讲解 。 ”用语很严 密。肯定
标准 ( 2 0 1 1 年版 ) 》 的重要理念之一 。 叶圣陶还非常强调不论是 “ 教 ”还是
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集子” 。
改; ( 五)语 言文字和修 辞 ; ( 六)
语文教育书简 。
结
二. 前人对 叶圣 陶教 育思想 的总
文教育界的厚望似慈母又似严父 。似 慈母 ,因为叶圣陶为 中国语文教育事 业沥干心血 , 像母鸡护雏般 ,呵护中 国语文教育事业的成长 。正如 《 叶圣
“ 这 些 文章 绝 大部 分 仍 然 有现 实 意
久。 《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语言朴 实真切 ,读 《 叶圣 陶语 文教育论集》
第一遍的时候 ,感觉叶圣陶对中国语
例言 、 序言等 ; ( 三)阅读 和文章分
析; ( 四)写作 、 写作 教学 和作文评
义” , “ 凡是关心 当前语文教育 问题
要 的位置上 。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 目 的就是要养成学生 良好的习惯 ,他 说: “ 教育是什 么?往简单 方面说 , 只须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 良 好 习惯 。 ” 就语文 教学而 言 ,叶圣 陶先 生认为 , 应该达到这样的 目标 : “ 顺应 学生身 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 ,逐步地 培养他们凭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 达情意 的知能 ” , “ 必须使 种种方 法 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叶老的教育论述很多,其中关于语文教育的部分已经辑印了两个专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和《叶圣陶论语文教育》;为了方便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地了解、学习和研究叶老的教育思想,我们特约请了杜草甬、商金林一道编辑了这本《叶圣陶教育文集》。
本书编入叶老1919年至1984年间论述教育问题的论文短评、散文书信和诗等一百二十四篇。
为便于读者历史地了解叶老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了解叶老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哪些教育上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看法和见解,所编入的文章,按年代顺序编排,有写作日期的以写作日期为序,没有写作日期的以发表日期为序。
在本书中,读者将会看到,叶老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许许多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论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其中叶老不仅论述了如何当好教师这个问题,还在反复强调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叶老在1941年写的《论写作教育》、1945年写的《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1979年写的《去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等文章中针对当时的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论述的观点,仍然发人深省,给我们以现实的启迪和教益,使我们看到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并不随之一个历史时代的宣告结束而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退。
它继续安居着,继续发出影响。
不必讳言,一切为了高考,教学中的装进去、倒出来的“瓶子观点”,等等,寻“根”是可以在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中寻到的。
大家知道,叶老是教育家,也是作家。
他曾经以教育界的人和事做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写了好些短篇小说和童话。
叶老在谈起他写小说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他当过不少年教员,熟悉教育界的情形,“不幸得很”,用他的理想作为尺度去衡量,许多现象都不能使他满意,就想提起笔来“讽它一下”,目的自然并不在讽,他讽的是这一面,希望却寄托在另一面。
吕叔湘先生曾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按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字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6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精选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1最近一段时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使我获益匪浅,解决了困扰我的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学不是文学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等等。
下面就谈一谈我读完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每一个教育者都会面对学生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学语文”,每当教学中遇到难题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我也会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我们为什么要教语文?叶圣陶先生在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叶老首先从“什么叫语文”入手,谈“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
”“语言是一种工具。
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
工具不是目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叶老认为,学语文为的是为了使用,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是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叶老说,“教书教书,就是‘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习语言的知识并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让自己的“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
从知道、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实践是必然的桥梁。
所以,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书笔记2000字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书笔记2000字-读后感大全“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近期怀着敬畏之心读了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深感叶老的思想博大精深,不愧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伟人。
读完这本书使我感悟到语文教育需要艺术,它更需要教师时刻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叶老的对语文教育的剖析很透彻深刻,乃至对于当今的语文教学仍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谈到如何认真学习语文时,叶老分别从“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语文学习不能要求速成”等方方面面论述了如何认真的学习语文,对于当代的老师和学生学习语文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老指出,语文是一种工具,学习语文而言,在表达思想方面和表达思想的工具方面都要正确的对待。
语文学习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认为只要思想内容好,表达的语言好坏无所谓;另一种则认为只要专攻字词句,思想内容就会随之解决。
细想自己多年来的语文学习,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学好语文,小学时让我们背好词好句,背作文,初中时常常引导我们,想要学好语文,重在积累优美的字,词,句,段,只要积累一定的程度,掌握其功能用法,语文素养自然就提高了,成绩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如今想来,那时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忽视了学习语文时表达思想方面的重要性。
其实,语文学习不仅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也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良好的品德培养。
叶老提出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教师要“下水”,感觉非常的新鲜有趣,叶老通过有理有据、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教写作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下水”就是从游泳方面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
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
在读叶圣陶先生的“教师下水”之前,也听过多次的“教师下水”的教导和言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记得某次有家媒体采访我,问起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的。
对于我,这样的书不止一本,第一种就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一九九二年,因为一所小学缺少师资,所以我提前半年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小学教师的岗位。
教了一个学期数学后,我向校长提出,想教语文。
校长答应了。
可是怎么教呢?心里没底——还是向书本求教。
九二年六月三十日,我在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学术书苑买到了上下两册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购书发票一直夹在书里。
一本书,读了二十多年,读出些什么呢?说出来,读者诸君一定会惊讶——第一是感到惭愧。
抄几段老先生的话在下面: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
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章是不够的。
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
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
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我们经常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品社课、历史课、地理课等等。
语文课要教授语文本体知识,训练语文本体能力。
但有的老师一讲课文,就习惯性地围绕思想教育展开。
叶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国家正处于抗战时期,可以想象,那个年代中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何等重要何等迫切,可他却明确地提出思想教育问题,不是语文一个学科可以承担得起的。
那么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是什么呢?叶先生说: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
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
这种训练是否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呢?叶先生说不完全是。
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
第一,必须讲求方法。
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
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
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
多读多写,只是表象,背后是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养成。
反观当下,有多少教师能将教法与学法合二为一,能去琢磨学生怎样才能学会,能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其实不要说这些,很多老师连“多读多写”都没有做到。
一九一九年元旦,叶先生与王伯祥先生合写的《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发表在《新潮》杂志上,其中有如下一段:总之,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
教者有思想欲发挥,有情感欲抒写,未必即可命题,因学者未必有此思想有此情感也。
教者心赏某文,玩索有素,未必即可选为教材,因学生读此文,其所摄受未必同于我也。
必学生能作之文而后命题,必学生宜读之文而后选读,则得之矣。
读上述引文,反躬自省:编选各种读本时,我们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的吗?开发各种校本课程时,我们有没有深入地想过,这是学生需要的吗?说实话,现在如果有教师自己想写一篇文章,然后要求学生一起写,还真算是不错的了。
每学期除了工作计划总结,别的一概不会写或者敷衍了事的小学语文教师大有人在。
所以,每次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百余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进步没有?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没有?每次这样想,惭愧焦灼便油然而生。
第二个感受是叶圣陶先生的书能让人眼目清亮。
几十年来,小学语文一直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学科。
可能是因为大家都看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用时很多,效益不佳。
于是,各种实验、改革层出不穷,甚至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地步。
以至于有的老师常把“越来越不会教语文”挂在嘴边。
想攻坚克难,想改变不好的现状,当然值得嘉许。
只是,面对各种改革经验,我常会回到叶先生的书中,经常想,如果在改革前,认真读一下叶老的文章,应该能少走很多弯路。
还有些实验甚至可以不做。
比如:阅读书籍的习惯不能凭空养成,欣赏文学的能力不能凭空培植,写作文章的技能不能凭空训练。
国文教学所以要用课本或选文,就在将课文或选文作为凭借,然后种种工作得以着手。
课文里收的,选文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
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一些单篇短什就够了。
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琢细磨得研读工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来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致单调,所以取作精读的教材。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不是说不需要指导),这就是略读。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现在有的老师抱怨教材不好,于是用一个月或者更短的时间草草教完课本上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大量读书。
乍一听,觉得很不错。
可仔细一想,问题很多。
第一,课本再不好,不会一无是处吧。
如果不做具体分析,一概草草了事,是否恰当?第二,课本体现着学生在某学段应该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用很短的时间教完课文,那些知识与能力,能学扎实,练到位吗?第三,让学生大量阅读之前,应将阅读内容、要求等课程化,阅读效果应可检测,这样的工作有多少一线教师能做好呢?诸如此类的问题,要问的话,还能问出很多。
其实,将教材扔在一边教师,往往对课程、教材缺乏客观的认识,而且不善于教书。
真正会教书的老师,能发现教材的问题,能二度开发利用,能用教材教,教会学生方法。
依靠教材,上好精读课实在太重要了。
叶先生对精读课和略读课的功能、关系论述得太好了。
没有“准备”,如何“应用”?没有“细琢细磨”的精读课,一味让学生自己粗略读去,时间一长极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天资聪颖的孩子或许自己能悟到读写方法。
天资一般,家庭教育背景不佳的孩子没有教师的指导则什么也得不到,然后恶性循环,越来越差。
特别是在班额较大,学生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必须充分重视。
因为教师要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基础好的孩子。
精读课没上好,有问题不想改,却另找他途,这不变成自己生病,别人吃药了吗?再比如,当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班级里大力推广儿童文学阅读,这当然是好事。
不过,有的老师走得急了些,将大量时间用于文学作品欣赏指导,而疏忽了语文教学。
更有老师提出激进的观点——让文学教育代替语文教学。
让我们听听叶圣陶先生是怎么说的——“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
”他说,国文里除了文学,还有大量普通文。
普通文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应用文,以及平正地写状一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文。
”他认为,中学生首先要学习写好普通文。
我想,小学生更应该如此。
因为“普通文易于剖析、理解,也易于仿效,从此立定基本,才可以进一步弄文学。
”我猜叶先生的观点在当时大概是会招来不少反对意见的,所以他进一步阐述:我也知道有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说法,而且知道古今专习文学而有很深的造诣的不乏其人。
可是我料想古今专习文学而碰壁的,就是说一辈子读不通写不好的,一定更多。
少数人有了很深的造诣,多数人只落得一辈子读不通写不好,这不是现代教育所许可的。
这样朴实的文字,读进去,真是振聋发聩。
叶先生的书能让人逐渐变得通透。
叶先生做过教师,编过教材,创作过文学作品,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很多细小现象,总能一语道破问题的关键。
举一个小例:我在外上作文示范课,做作文教学讲座时,常常有教师问及作文批改的问题。
因为有些学校对于作文批改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要有眉批,有总评,有圈划,有修改,甚至对评改还有字数规定。
叶先生也多次谈过作文的批改,他说:老师改作文是夠辛苦的。
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
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
要求本本精批细改,事实上是做不到的。
与其事后辛劳,不如事前多做准备。
平时不放松口头表达的训练,多注意指导阅读,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出了题目作一些必要的启发,诸如此类,都是事先准备。
做了这些准备,改作文大概不会太费事了,而学生得到的实益可能多些。
老先生讲得多明白——工作要做在前,平时教得好,将学生表达的欲望激发出来,作文批改就不是苦役,而是享受——因为那时教师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分享学生的见闻感受。
很多同行常纠结于教育教学现象的细枝末节,其实,换一个角度,参透教育教学的本质,很多困难就能找到破解之法。
如果配套的管理制度能更专业就更好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初版于一九八零年,到一九九一年才第二次印刷。
去年二月终于出了新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过一套五卷本的《叶圣陶教育文集》,内容更丰富,且不难买。
若将两种书放在一起读,收获会更多。
叶圣陶先生那代人,对古代的东西、现代的理念都熟悉,大半生在言说相对自由的时代度过,虽然他们都已故去,但很多思想却依然走在当代人的前面。
感慨系之之余,面对当下社会上数不胜数愈发严重的“读不通写不好”现象,他们的书总要经常读才好,小学语文教师总要想清楚“语”和“文”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么教,然后不懈努力才好。
2016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