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诗辨与“辨体”
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辨体意识
重庆 邮 电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M a r . 2 01 4
o u r n a l o f Ch o n g q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P 0 s t s a n d T 第2 6卷第 2期 J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V o 1 . 2 6 No . 2
D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8 2 6 8 . 2 0 1 4 . 0 2 . 0 2 2
论 气 使 其 当之 无 愧 地 成 为 宋 代 诗 话 的 压 卷 之 作, 对 宋 以后 诗 学 理 论 的 发 展 产 生 了深 远 影 响 。
书》 中又说 : “ 作诗正须辨尽诸家体制 , 然后不为旁 门所惑 。 ” l 】 _ 2 由此可 见 , 在严 羽 的意 识里 , 不 辨清
严羽 《 沧 浪诗话 》 中的辨体意识
田 甘
( 武 汉大 学 文 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2 )
摘
要: 严 羽的《 沧浪诗话》 是 宋代诗 话的压卷之作 , 它对宋以后 的诗 学理论发展产生 了深远而广泛 的影响 。其
中的“ 辨体 意识 ” 是严羽诗 学理论体 系中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它 包括严 守诗歌 的“当行本 色” 与诗文界 限、 确立 以 盛唐诗歌为师法对 象和诗 内诸体界 限辨 析等方面 内容。而严羽严辨诗体 的 目的有二 : 一为 直接 目的 , 开拓 学诗
“ 家数” 当指体 制。他在 《 答 出继 叔 临安吴 景仙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9 - — 1 8
《沧浪诗话》-诗辨与“辨体”
《沧浪诗话》-诗辨与“辨体”《沧浪诗话》:“诗辨”与“辨体”摘要:严羽的《沧浪诗话》作为宋代诗学著作的代表,提出了诸如如“妙悟”、“熟参”“取法乎上”等理论术语,对古代诗话、词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严羽的《沧浪诗话》也萌发了分体、辨体的意识,尊体、破体、辨体是《沧浪诗话》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本色”及“以盛唐为范”等内容,本文试对其进行一番探析。
关键词:《沧浪诗话》;文体;辨体;诗辨作者简介:孟开元(1991.5-),男,汉族,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人,四川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宋人论辨文体,渊源已久,自梁任,P的《文章缘起》始,溯古诗之源流,辨别各类文体,并通过辨别诗体来推崇其诗学主张,这种做法,一直是诗坛上的常见现象。
宋人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辨别先秦以来各类诗体十二体。
粗浅的概括了各类文体之别,严羽也不例外,在《沧浪诗话》中专列《诗体》一章分为以时而论、以人而论、以有韵无韵而论、以风尚而论的标准将文体分为,建安体、正始体、太康体、谢体、徐庾体,王杨卢骆体少陵体,有全篇双声叠韵者,有全篇字皆仄声者等各类文体。
其后又说:“今人作诗;差人门户者,正以体制莫辨也。
世之技艺,犹各有家数。
市嫌帛者,必分道地,然后知优劣。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这里所说的“家数”正是各种文体,他认为“家数”之分而后才知知优劣书》)”之别。
以上这些辨体的方式和做法体现了严羽清晰的辨体观念与辨体意识。
一、“辨体”的含义在宋代一直就有“文章以体制为先”[1]的说法,至于何谓“辨体”,《文体明辨》徐师曾认为,“辨体”是随着文章学的发展,而发生的:“盖自秦汉而下,文愈盛;文愈,故类愈增。
(《文体明辨自序》)”[2]明人徐师曾认为,辨体即“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经典作品的辨析,溯清各类文体、风格、体貌的分别。
《沧浪诗话·诗辩》辨析
《沧浪诗话·诗辩》辨析“沧浪诗话诗辩”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陆游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把诗歌赏析融入辩证思想,通过对诗歌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探讨了怎样才能创作出精彩绝伦的诗歌,从而使人们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要理解诗辩,就要先理解辩证思想。
辩证思想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事物有其本质,也有其变化。
因此,我们只有同时关注变异的客观实践,才能获得客观真理,仔细推敲,才能获得最精准的理论建构。
在诗辩中,陆游结合辩证思想,关注多种形式的诗歌,以及诗的文本和文化背景、诗的审美美学和诗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以一种尊重古典诗学思想的方式,对古典诗歌做出系统化认识,同时展现诗歌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例如,陆游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指出,诗歌可以通过文字和韵律来表现,在文字上,需要以贴近诗人思想感受的抒情用语,以高度超群的表达形式,来创作出精彩绝伦的诗歌。
借助韵律,可以运用各种句式、对偶、明言、暗喻和拟人的手法,让诗歌更添动感和张力。
由此可见,陆游强调文字和韵律的重要性,把文字和韵律作为创作诗歌的重要基础,从而使诗歌更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此外,陆游还指出,创作诗歌时,应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受,借助情节、对比、对偶和拟人的手法,用一种深入的思路来表达情绪和意境,营造更加灵动的气氛。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春晓》就结合了春天这个题材,以及春天的芳草、鸟语、蝉鸣的环境,用质朴的语言抒发了诗人的感受,从而营造出充满活力的诗歌气息。
最后,陆游认为,诗歌要真正成为经典,就要涵盖多种社会文化背景,具有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多元文化语境。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静夜思》描绘出一种美丽的自我内省的情境,这种情境既包含了作者当时的实际生活,又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带给人们普遍的理想和信念。
在总结“沧浪诗话诗辩”中,陆游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多种分析,以辩证思想为指导,认识诗歌,以展现诗歌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他指出,诗歌创作既要以贴近诗人思想感受的抒情用语,以高度超群的表达形式;同时也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受,借助情节、对比、对偶和拟人的手法,用一种深入的思路来表达情绪和意境;此外,要涵盖多种社会文化背景,具有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多元文化语境。
《沧浪诗话》诗歌体制论的误读与辩正
《沧浪诗话》诗歌体制论的误读与辩正
姚爱斌
【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1
【摘要】“体制”是严羽诗论的核心概念,但因习焉不察的割裂与混淆,其确切内涵与本来面目未能完整呈现,也妨碍了对严羽诗论体系及诗学思想的整体理解。
藉由
文本精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可知《沧浪诗话》中“体制”概念指向诗歌作品完整
而具体的本体存在,这一基本内涵不因其《诗体》中辨体角度不同而互异。
诗之“体制”不仅包含“词理意兴”等基本要素,且以“格力”“兴趣”“气象”“音节”等为之“用”,以更充分表现诗体的内在品质和艺术力量。
其中“格力”以诗
意为本,是诗中整体思想情感所表现的精神力量;“兴趣”以诗情为本,是诗体所表达的自然感发、含蓄蕴藉的情致和意趣;“气象”以诗象为本,是诗体所呈现的自然雄
浑的整体艺术形象;“音节”以诗语为本,是诗体中充分韵律化、表意化的艺术语言。
着眼于贯通式诗歌体制观,可对《沧浪诗话》的概念关系和整体结构获得更切近实际、更切合语境的理解。
【总页数】13页(P91-103)
【作者】姚爱斌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沧浪诗话》与诗歌教育之关系
2.从严羽诗歌补探《沧浪诗话》的创作
3.论《沧浪诗话》与诗歌教育之关系
4.《沧浪诗话》诗歌理论初探
5.《沧浪诗话》对《诗经》及盛唐诗歌的态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沧浪诗话》的诗学价值的分析
《沧浪诗话》的诗学价值的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从时间上看,问世于南宋的严羽《沧浪诗话》,离一般公认的诗话类著作的开山之作—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并不远,但相比之下,两者的差距却非常明显:《六一诗话》毫无疑问是迄今为止可考的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诗话类著作,但其主要内容乃是记载诗人轶事及与诗歌相关的佚事逸闻等,属于文人闲暇之时聊资谈助类著作;而《沧浪诗话》虽沿袭了“诗话”的名称,且距《六一诗话》时代不远(同属宋代,北南之差),却显然属于涉及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性著作,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堪称一部有着相当理论内涵和独家批评风格的诗学著作。
其在古代诗话类著作群体中,可谓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值得后人研究和重视。
严羽的《沧浪诗话》从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5个方面展开论述,我们不妨以宏微观结合的眼光,从宏观到微观,对该诗话作较为客观而又扼要系统的阐发,从中一窥其内在蕴涵的诗学价值,并进而认识其作为一部诗话类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总体上看,《沧浪诗话》全书5个部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中,第一部分“诗辨”的论述(辨别诗道,也即辨别对诗歌之真理的认识能力),似宏观阐发的成分较之其他部分更多些,其中体现严羽诗学总体主张和见解的内容也更集中些。
首先,严羽开门见山提出,学诗者须“以识为主”,这个“识”字,既包含认识,也包括见识、识力。
在严羽看来,学习和创作诗歌,首先应具备这个“识”—对诗歌基本原理的认识、对诗歌技巧的见识、对诗歌价值的识力(判断力),而要达到这个“识”,必须做到8个字“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从严羽对这8个字的阐释中,我们可以清楚知道,他推崇的是自汉魏晋以迄盛唐时代的诗歌创作,其中特别是盛唐,似不可取,这是严羽认为的学诗的主导方向,倘不顺着这个方向,则入门不正、立志不高。
论《沧浪诗话》中的辨体意识
理 论 , “ 悟 ” “ 法 乎上 ” , 中 国 古文 论 产 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 。 同时 ,沧 浪 诗 话 》 包含 着辨 体 的 思 想 , 现 了作 如 妙 、取 等 对 《 中 体 者 明确 的辨 体 意 识 ,沧 浪 诗 话 》 的辨 体 理 论 是 我 国 古文 论 中辨 体 理 论 的 一 部 分 , 着 巨大 的研 究 价 值 。 《 中 有
老 又 新 。¨( ”3 _
中 国 历 来 就 存 在 辨 体 的 理 论 , 先 秦 时 期 如
的语 言 秩 序 、 言体 式 ; 深 层 看 , 语 从 文体 负 载 着 社 会 的 文 化 精
神 和作 家 、 批评 家 的 个体 的人 格 内 涵 ” ¨( 以上 两 种 论 述 可 。l 2 l 以说 是 关 乎 整 个 文 体 学 的 , 其 外 在 的 形 式 到 其 深 层 的 结 从 构 。而 我 们 所 理 解 的 文 体 通 常 是 狭 隘 意 义 上 的 , 时 , 以 此 可 从 以下 两 个 方 面 来 看 待 文 体 : 先 , 包 括 不 同 类 型 的 文 学 首 它
辨 体 , 是 指 对 文 体 的 辨 析 这 一 过 程 , 是 指 辨 析 之 后 既 又 建 立 的体 制规 范 , 后 一 种 意 义 上 来 说 , 体 即 为 尊 体 , 与 在 辨 是
当大 的 影 响 , 中 的 辨 体 理 论 可 谓 是 宋 代 辨 体 理 论 的 集 大 其
所 形 成 的 文 本 形 式 。它 折 射 出 作 家 、 评 家 独 特 的 精 神 结 批 构 、 验 方 式 、 维 方 式 和 其 他 社 会 历 史 、 化 精 神 。上 述 文 体 思 文 体 定 义 实 际上 可 以 分 为 两 层 来 理 解 : 表 层 看 , 体 是 作 品 从 文
论《沧浪诗话》的理论构架
《沧浪诗话》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诗辩、诗体、诗法、诗评、 考证。其核心部分即基本的理论问题都集中在《诗辩》中展开论述的,因此,这是我们分析《沧浪诗话》理论构架的主要部分。而《诗体》《诗法》《诗评》这三个部分总体上属于诗歌批评,而《考证》部分涉及的问题和内容较多而且较复杂,《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主要是作者的诗论宗旨及其诗学的主张,可以理解为全书的自序。所有这些形成了《沧浪诗话》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严羽的“妙悟说”“别才说”“以识为主说”,实质上是有其内在逻辑联系的,即以“妙悟”为核心,系统展开对诗歌创作主体、审美自觉思维活动的分析,揭示出创作主体的本质及其差异——“悟”与“别才”,主体创作高潮中思维活动的特质——“妙悟”,主体可能达到妙悟的途径——“识”,从而构成了他的诗歌创作主题论。
“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的层次划分是相当成熟完备的。中国古代的诗歌批评,多重诗歌风格的自觉把握,但也有不少建立在分析研究基础上的诗歌批评和理论建构。最初的“言、意”之辩等不专论诗歌,但诗歌文本论中的“言意”二元说却深受其影响。“言意象”三分法在魏晋玄学中产生,刘勰进一步总结为“情文、形文、声文”,到唐代,白居易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意”的四分法,自宋代严羽,始将诗歌文本划分为五个层面,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至此,中国古代诗学的文本构成理论便告成熟。
“不涉理路”并非排斥诗歌中的理性内容,而是说诗歌是情感形象的艺术,如诗中涉及哲理思想、理性内容则应该自然巧妙、不落痕迹地溶于情感形象当中,随感情形象而情感化或形象化。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1. 引言1.1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其中对诗歌的分类也是其独特之处。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汉代、唐代和宋代的诗歌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展现了他对不同时期诗歌特点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分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在汉代诗歌的分类中,严羽主要将其分为四类:宫廷诗、官吏诗、田园诗和家风诗。
他认为汉代诗人的创作主题多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繁荣。
而对唐代诗歌的分类中,严羽则将其分为五类:宫廷诗、闺怨诗、山水田园诗、客愁诗和诗谏诗,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对宋代诗歌的分类中,严羽则将其分为宫廷诗、官吏诗、山水诗、闺怨诗和客愁诗,强调了宋代诗歌的政治和社会性质。
严羽的《沧浪诗话》在诗体分类方面对后世的诗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经典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者对严羽的诗体分类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其划分不够全面和细致。
不可否认的是,《沧浪诗话》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论探讨和分类方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 正文2.1 严羽对汉代诗歌的分类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汉代诗歌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主要包括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等几种形式。
他认为汉代五言律诗在形式上更受儒家经典的影响,内容上多表现忠孝节义之情;五言绝句则多取材于宫廷生活或民间风情,形式严谨、内容热烈;七言绝句多用于写景抒怀,表现出汉代文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抒情情感;五言古诗主要以叙事为主,语言简练而生动;七言古诗则多表现出宏大的空间感和深远的意境。
严羽对于汉代诗歌的分类是基于形式和内容的综合考量,既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学,又重视诗歌所表现出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感。
这种分类方法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关于汉代诗歌的重要参考,对于研究和理解汉代诗歌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2 严羽对汉代诗歌的评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汉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分类和评论。
二十世纪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研究
二十世纪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研究严羽的《沧浪诗话》共分五个部分,包括《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又称《诗证》),卷末附有《答吴景仙书》,完成于南宋后期,它在宋人诗话中最具特色,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从元代杨士弘的《唐音成》到明代高株的《唐诗品汇》,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到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直到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无不受其熏染。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开始了对《沧浪诗话》的研究①,不过,截止到1949年,有关研究论文数量较少,只有3篇②,其中以朱东润的《沧浪诗话参证》一文学术水平最高,朱氏对《沧浪诗话》贬多褒少,他认为严羽接近江湖诗人,盛言唐诗。
其论盛唐确能上承殷珊、司空图之绪余而得其奥蕴。
至于以禅喻诗,归诸妙语,不过袭江西诗人之遗论。
严羽论江西诗派,攻击所及,在其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此则时人之恒言,并非严羽独创。
1934 年2月,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胡才甫的《沧浪诗话笺注》,这是研究《沧浪诗话》较早的一部专著,该书辑录《诗话》中所论及之诗,并编制诗人仕履,同时解释词义,又引后人申阐或辨驳之语,故称为笺。
此外,陈钟凡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中华书局1927年版)、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至1947年版)、方孝岳著《中国文学批评》(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版)等书对于《沧浪诗话》均有所论及,他们大多指出《沧浪诗话》是针对江西诗派而发这一创作背景,并对严羽的“禅悟”说、“四唐”说、“兴趣”说进行分析,为本世纪《沧浪诗话》研究奠定了基础,不过因为通史写作自身所限,这些著作往往没有展开论述。
对《沧浪诗话》开展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是从建国以后开始的。
据笔者统计,自1949年到1997年,全国各地报刊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其间,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等单位于1985年10月在福建邵武召开“严羽学术讨论会”,仅大会提交的论文就达50多篇,这次会议对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研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在严羽的作品《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贯穿于整个作品中。
而对于“以禅喻诗”,自古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本文首先从内部以及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出现“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和“以禅喻诗”的内涵,然后从“以禅喻诗”“入神”“参”“识”以及“妙悟”“兴趣”等多个角度解析《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最后阐述《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的文学价值。
诗话萌生、发展于唐代,在宋代迎来了其繁荣时期,其中由严羽所创作的《沧浪诗话》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特色对后世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然而《沧浪诗话》的这一特色同样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大家对它的看法褒贬不一,始终没有统一。
赞同者既肯定“以禅喻诗”这一手法的精妙,也肯定其对后世诗学带来的正面影响,而反对者则对“以禅喻诗”之“喻”字的恰当性提出了质疑。
这种争议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当今学术界对“以禅喻诗”这一特色同样也是争论不休。
一、发生“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1.外部原因东汉时期,佛教思想才刚刚传至中国,由于当时的中国已经颇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佛教思想的发展受了非常大制约。
后来由于玄学在魏晋时期广泛传播,佛教思想才以求蓬勃发展并在南朝时已经开始盛行。
佛教思想的盛行对当时文人的思想、犯罪行为以及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比较小的影响,而受到佛教思想影响所产生的宫体诗、玄言诗、禅林诗以及山水诗等也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及至后来北宋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诗话,在各种轻易或是间接因素的影响下,禅学也逐渐带入至诗话中来。
同时,禅悦风气的流行以及当时的文化整合思潮也推动了禅学在诗话中的扩散,构成了“以禅喻诗”的特色。
2.内部原因胡晓明指出“以禅喻诗”发生的内部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第一,在不能驳斥感性经验的前提下,禅宗思想给诗话增添了超越性和距实性,境界更加高远;第二,诗话从“物”至“境”的提高与禅宗思想异曲同工,有著思想上的关联;第三,诗话在语言精简方面的经验和禅宗对语言的认知就是相连的。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诗辩。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册。
《诗辨》篇是严羽诗歌创作理论的纲领和核心,他对宋诗尚理。
尚才学。
尚议论而不求余味等问题作出批评,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其独特的诗歌创作趣味:一是“不涉理路”而有“兴趣”者为上;二是“熟参”而后“妙悟”者为上;三是“不落言筌”者为上。
作品名称,诗辩。
创作年代,宋代。
作品出处,《沧浪诗话》。
作者,严羽。
立志须高;以汉。
魏。
晋。
盛唐为师。
不作开元。
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
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
可加工力;路头一差。
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
仅得其中;学其中。
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於师。
仅堪传授;见与师齐。
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
不可从下做上。
先须熟读《楚辞》。
朝夕讽咏。
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
乐府四篇。
李陵。
苏武。
汉。
魏五言皆须熟读。
即以李。
杜二集枕藉观之。
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
酝酿胸中。
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
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
谓之向上一路。
谓之直截根源。
谓之顿门。
谓之单刀直入也。
二诗之法有五:曰体制。
曰格力。
曰兴趣。
曰音节。
三诗之品有九:曰高。
曰古。
曰深。
曰远。
曰长。
曰雄浑。
曰飘逸。
曰悲壮。
曰凄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结。
曰句法。
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
曰沈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
曰入神。
诗而入神。
至矣。
尽矣。
蔑以加矣!惟李。
杜得之。
他人得之盖寡也。
四禅家者流。
乘有小大。
宗有南北。
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
具正法眼。
悟第一义。
若小乘禅。
声闻辟支果。
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
汉。
魏。
晋与盛唐之诗。
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
则小乘禅也。
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
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
魏。
晋与盛唐诗者。
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
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辨体意识
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辨体意识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本质精准的把握、严密的理论体系以及其直指江西诗派创作流弊的理论勇气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宋代诗话的压卷之作,对宋以后诗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的“妙悟”、“兴趣”以及“别材别趣”等概念都是严羽诗学理论的亮点,同时也是现在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所在,除此之外,贯穿《沧浪诗话》始终的辨体意识也值得注意。
严羽对辨体极为重视,认为它是学诗、作诗的前提,他在《诗法》中说:“辨家数如辨苍白,方可言诗。
”[1]136 根据后文小字“荆公评文章,先体制而后文之工拙”可以推出,“家数”当指体制。
他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又说:“作诗正须辨尽诸家体制,然后不为旁门所惑。
” [1]252 由此可见,在严羽的意识里,不辨清诗之体制,是不能作出好诗的。
同时,他在提到“诗之法有五” [1]7 和“学诗先除五俗”[1]108 时,也都是把体制放在第一位的。
以下试论述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辨体意识。
一、辨体意识的内涵至于何谓“辨体”,吴承学先生这样认为,辨体即“通过对某一体裁、文类或文体之一定的内在质的规定性掌握,划分各种体裁、文类或文体之间的内外界限,划分各种体裁、文类或文体内部的源流正变的界限,并赋予高下优劣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 [2] 。
概而言之,辨体就是对外辨不同文体的界限,对内辨某一文体的源流正变和高下优劣。
以此来审视《沧浪诗话》中的辨体意识,其内涵大致有三。
(一)当行本色对于诗以外的文体,严羽主要针对文强调要严守诗文之界限,“须是本色,须是当行” [1]110 可谓其口号似的纲领。
那怎样才算是本色,算是当行呢?在第一章《诗辨》中,严羽开宗明义地写道:“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1]26 他认为,诗是“吟咏情性”的,讲求的是相对于文的“别材”、“别趣”,在文中常有的使事、议论、说理放在诗中都是不合适的,这一点可以看作是严羽对于诗歌创作的要求。
《沧浪诗话》的主要思想
《沧浪诗话》的主要思想《沧浪诗话》是严羽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年间。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沧浪诗话》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互有联系,合成一部体系严整的诗歌理论著作,在诗话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严羽的《沧浪诗话》有系统的理论主张,特别是提倡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师法盛唐的诗学思想。
1.提倡以禅喻诗严羽的诗禅说和他以前的诗禅说相比,有明显的历史继承关系,但也有较大的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以禅喻诗提出诗歌艺术的美学特征严羽的诗禅说是非常明确。
非常自觉地反对“江西诗病”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为了说明诗歌艺术的美学特征,所以他所说的悟与江西诗派的悟是不同的、甚至对立的。
他“妙悟”的对象是诗歌艺术特有的,和一般非文学文章不同的“兴趣”。
(2)以禅喻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严羽诗禅说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妙悟为中心分别阐述了“识”、“第一义”、“顿门”、“透彻之悟”、“镜花水月”等五个相互联系、又逐步深入的基本要点。
“识”,不是指一般的理性认识,它在佛学中是指内心对外境的判别,对诗歌艺术高水平的鉴赏能力,要靠认真学习优秀诗人作品来培养,必须“熟参”第一义之作,方能有“真识”。
因此初学诗时“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这一点非常重要,如不从第一义悟入,就会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乃至“愈骛愈远”,如能以“汉魏晋盛唐为师”,则“久之自然悟入”,这就叫作“直截根源”,也就是“顿门”。
这样的悟才是“透彻之悟”,而不是“一知半解之悟”。
所以,严羽的诗禅说比他以前各家之诗禅说,是大大地高出一头的,在理论上也都要深刻得多,系统得多。
它对后世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绝不是偶然的。
2.“别才”、“别趣”《诗话》特别强调诗歌艺术的特殊性,提出了“别才”、“别趣”的中心口号。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
--------------------------------- 精选公文范文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诗辩。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册。
《诗辨》篇是严羽诗歌创作理论的纲领和核心 ,他对宋诗尚理。
尚才学。
尚议论而不求余味等问题作出批评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其独特的诗歌创作趣味 : 一是“不涉理路”而有“兴趣”者为上 ;二是“熟参”而后“妙悟”者为上 ;三是“不落言筌”者为上。
作品名称 ,诗辩。
创作年代 ,宋代。
作品出处 ,《沧浪诗话》。
作者 ,严羽。
立志须高;以汉。
魏。
晋。
盛唐为师。
不作开元。
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
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
可加工力;路头一差。
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
仅得其中;学其中。
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於师。
仅堪传授;见与师齐。
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
不可从下做上。
先须熟读《楚辞》。
朝夕讽咏。
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
乐府四篇。
李陵。
苏武。
汉。
魏五言皆须熟读。
即以李。
杜二集枕藉观之。
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
酝酿胸中。
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
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
谓之向上一路。
谓之直截根源。
谓之顿门。
谓之单刀直入也。
二诗之法有五:曰体制。
曰格力。
曰兴趣。
曰音节。
三诗之品有九:曰高。
曰古。
曰深。
曰远。
曰长。
曰雄浑。
曰飘逸。
曰悲壮。
曰凄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结。
曰句法。
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
曰沈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
曰入神。
诗而入神。
至矣。
尽矣。
2 ---------------- 精选公文范文 ----------------蔑以加矣!惟李。
杜得之。
他人得之盖寡也。
四禅家者流。
乘有小大。
宗有南北。
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
最新沧浪诗话·诗辨-原文精教版及翻译
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沧浪诗话》之诗体
《沧浪诗话》之诗体诗体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五言起于李陵苏武(或云枚乘),七言起于汉武柏梁,四言起于汉楚王传韦孟,六言起于汉司农谷永,三言起于晋夏侯湛,九言起于高贵乡公。
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
黄初体(魏年号,与建安相接,其体一也),正始体(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太康体(晋年号,左思潘岳二张二陆诸公之诗),元嘉体(宋年号,颜鲍谢诸公之诗),永明体(齐年号,齐诸公之诗),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南北朝体(通魏周而言之与齐梁,体一也),唐初体(唐初体,唐初犹袭陈隋之体),盛唐体(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大历体(大历十才子之诗),元和体(元白诸公),晚唐体,本朝体(通前后而言之,元祐体苏黄陈诸公),江西宗派体(山谷为之宗)。
以人而论则有苏李体(李陵苏武也),曹刘体(子建公干也),陶体(渊明也),谢体(灵运也),徐庾体(徐陵庾信也),沈宋体(佺期之问也—)陈拾遗体(陈子昂也),王杨卢骆体(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也),张曲江体(始兴文献公九龄也),少陵体,太白体,高达夫体(高常侍适也),孟浩然体,岑嘉州体(岑参也),王右丞体(王维也),韦苏州体(韦应物也),韩昌黎体,柳子厚体,韦柳体(苏州与仪曹合言之),李长吉体,李商隐体(即西昆体也),卢仝体,白乐天体,元白体(微之乐天其体一也),杜牧之体,张藉王建体(谓乐府之体同也),贾浪仙体,孟东野体,杜荀鹤体,东坡体,山谷体,后山体(后山本学杜,其语似之者但数篇,他或似而不全,其他则本其自体耳),王荆公体(公绝句最高,其得意处高出苏黄陈之上,而与唐人尚隔一关),邵康节体,陈简齐体(陈去非与义也亦江西之派而小异),杨诚斋体(其初学半山后山,最后亦学绝句于唐人,已而尽弃诸家之体而别出机杼,盖其自序如此也);又有所谓选体(选诗时代不同,体制随异,今人例谓五言古诗为选体非也):柏梁体(汉武帝与群臣共赋,其言每句用韵,后人谓此体为柏梁体),玉台体(玉台集乃徐陵所序,汉魏六朝之诗皆有之。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诗评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
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
二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
三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韩退之是一样,王荆公是一样,本朝诸公是一样。
四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晚唐人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要当论其大概耳。
五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六唐人命题,言语亦自不同。
杂古人之集而观之,不必见诗,望其题引而知其为唐人今人矣。
七大历之诗,高者尚未识盛唐,下者渐入晚唐矣。
晚唐之下者,亦随野孤外道鬼窟中。
八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九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尚词而病於理;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十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十一谢灵运之诗,无一篇不佳。
十二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晋人舍陶渊明、阮籍嗣宗外,惟左太冲高出一时,陆士衡独在诸公之下。
十三颜不如鲍,鲍不如谢,文中子独取颜,非也。
十四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
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
十五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当观其集方知之。
十六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
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
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
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十七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
十八冷朝阳在大历才子中为最下。
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
刘沧、吕温亦胜诸人。
李濒不全是晚唐,间有似刘随州处。
陈陶之诗,在晚唐人中,最无可观。
薛逄最浅俗。
十九大历以后,吾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二十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藉、王建之乐府,吾所深取耳。
近二十年《沧浪诗话》研究综述(3)
近二十年《沧浪诗话》研究综述(3)近二十年《沧浪诗话》研究综述严羽《沧浪诗话》是宋代众多诗话中最具有系统性的诗话之作。
严羽《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典籍,格局庞大而具有体系性,坐落于诗歌艺术美学之上,侧重于讨论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性,并提出了行之有效、具体全面的作诗方法。
严羽构建起以禅喻诗的诗学体系,并把诗歌的艺术特点归纳为“兴趣”二字,最终走向“诗而入神”最高审美境界。
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辩》中谈及创作论,指出了诗歌创作的原则与要领。
《沧浪诗话》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理论经典,不少学者都针对其开展过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理论。
一、著作意义及影响方面朱志荣(2009) 指出《沧浪诗话》的问世,带来了中国诗歌理论的历史性转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彭立勋(2015)认为要了解中国审美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和特色,需要对《沧浪诗话》的审美心理学思想进行深入解读和辨析。
占青青(2017)指出与诗论《沧浪诗话》比较,严羽的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与理论的脱节饱受人们诟病,受学术界关注度较低。
但作为创作实践,这些诗作可以让后人更全面了解严羽及《沧浪诗话》的创作内涵,特别是对“兴趣说”与严羽审美的矛盾、过度依赖模仿型创作及《沧浪诗话》的写作意图三个问题有重要参考意义。
张伟(2018)指出严羽的《沧浪诗话》通常被视为宋代诗学批评的代表性著作,但此书亦可被视为诗歌教育的教材。
严羽具有为学诗者写作的主观意识。
此书核心观点集中于《诗辨》篇,但严羽花了更多细致的工夫来写作看起来更像是技法手册的条目,很可能是为了给学诗者提供具体实用的作诗技巧。
宋元时期《沧浪诗话》首先在通俗诗学领域(如杨载《诗法家数》) 中得以接受和流行,客观上说明其创作确有为学诗者考量的成分。
严羽诗学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沧浪诗话》扭转晚宋诗坛的不良风气,且树立新风。
(2018)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一般的悟、禅宗之悟和妙悟的分析,对妙悟的基本概念做出阐释,接着对兴趣说做分析,从而揭示出“妙悟”“诗而入神”的审美境界,以及其对于诗歌创作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严羽_沧浪诗话_论诗得失辨正
2011年1月社科纵横Jan,2011总第26卷第1期SOIAL SCIENCES REVIEW VOL.26NO.1严羽的《沧浪诗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享有盛誉,它直接影响了明、清诗文运动,七百多年来,对它的研究和争论几乎没有间断。
近年来,《沧浪诗话》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如对于严羽诗论的得失问题就始终争论不休,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一、“以禅喻诗”与“负的方法”辨正严羽诗歌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禅喻诗”,有所谓的“第一义之悟”和“透彻之悟”,共同构成了影响深远的“妙悟”说。
关于“妙悟”的意义,按照程国赋先生《二十世纪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研究》[1]中的归纳,学界共有六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一、“妙悟”是一种形象思维,以郭绍虞先生为代表;二、“妙悟”是灵感,以周来祥、吴调公先生为代表;三、“妙悟”是艺术想象力与移情作用的发挥,以王达津先生为代表;四、“妙悟”是审美意识和艺术感受能力,以陈伯海先生为代表;五、“妙悟”就是通过熟参汉魏晋盛唐诗歌,从而达到最佳的审美境界,以钱钟书先生为代表;六、“妙悟”是一种艺术直觉,以童庆炳先生为代表。
各家的看法各有一定的道理,但依然不能完全概括“妙悟”说的内涵。
“妙悟”说的思想渊源是佛教禅宗学说,因而,探讨“妙悟”的意义,还得从诗禅的思维相似性上入手。
为了便于探讨,本文先限定一个范围,即只是探讨“妙悟”说在严羽诗话中的原始文本意义,而不作接受学意义上的发挥。
禅宗是一种静默的哲学,无论是渐悟还是顿悟,都强调修行者“悟”的重要性,所谓“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而其思维模式更多的是一种非逻辑性的直觉思维,其思考的结果则往往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不是理论性的而是感受性的,这种思考的结果自然是“不可说”的。
但禅宗为了传播的需要,有时又一定非要说出什么道理来,于是就常常是只能说它不是什么,而无法说出它是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禅宗的典籍里总是说“无”,说“非”,说“不”。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辨》篇是严羽诗歌创作理论的纲领和核心,他对宋诗尚理。
尚才学。
尚议论而不求余味等问题作出批评,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其独特的诗歌创作趣味:一是“不涉理路”而有“兴趣”者为上;二是“熟参”而后“妙悟”者为上;三是“不落言筌”者为上。
立志须高;以汉。
魏。
晋。
盛唐为师。
不作开元。
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
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
可加工力;路头一差。
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
仅得其中;学其中。
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於师。
仅堪传授;见与师齐。
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
不可从下做上。
先须熟读《楚辞》。
朝夕讽咏。
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
乐府四篇。
李陵。
苏武。
汉。
魏五言皆须熟读。
即以李。
杜二集枕藉观之。
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
酝酿胸中。
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
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
谓之向上一路。
谓之直截根源。
谓之顿门。
谓之单刀直入也。
二诗之法有五:曰体制。
曰格力。
曰兴趣。
曰音节。
三诗之品有九:曰高。
曰古。
曰深。
曰远。
曰长。
曰雄浑。
曰飘逸。
曰悲壮。
曰凄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结。
曰句法。
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
曰沈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
曰入神。
诗而入神。
至矣。
尽矣。
蔑以加矣!惟李。
杜得之。
他人得之盖寡也。
四禅家者流。
乘有小大。
宗有南北。
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 * 。
具正法眼。
悟第一义。
若小乘禅。
声闻辟支果。
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
汉。
魏。
晋与盛唐之诗。
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
则小乘禅也。
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
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
魏。
晋与盛唐诗者。
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
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
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
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
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
有分限。
有透彻之悟。
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
魏尚矣。
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浪诗话》:“诗辨”与“辨体”
摘要:严羽的《沧浪诗话》作为宋代诗学著作的代表,提出了诸如如“妙悟”、“熟参”“取法乎上”等理论术语,对古代诗话、词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严羽的《沧浪诗话》也萌发了分体、辨体的意识,尊体、破体、辨体是《沧浪诗话》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本色”及“以盛唐为范”等内容,本文试对其进行一番探析。
关键词:《沧浪诗话》;文体;辨体;诗辨
作者简介:孟开元(1991.5-),男,汉族,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人,四川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宋人论辨文体,渊源已久,自梁任�P的《文章缘起》始,溯古诗之源流,辨别各类文体,并通过辨别诗体来推崇其诗学主张,这种做法,一直是诗坛上的常见现象。
宋人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辨别先秦以来各类诗体十二体。
粗浅的概括了各类文体之别,严羽也不例外,在《沧浪诗话》中专列《诗体》一章分为以时而论、以人而论、以有韵无韵而论、以风尚而论的标准将文体分为,建安体、正始体、太康体、谢体、徐庾体,王杨卢骆体少陵体,有全篇双声叠韵者,有全篇字皆仄声者等各类文体。
其后又说:“今人作诗;差人门户者,正以体制莫辨也。
世之技艺,犹各有家数。
市嫌帛者,必分道地,然后知优劣。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这里所说的“家数”正是各种文体,他认为“家数”之分而后才知知优劣之别。
以上这些辨体的方式和做法体现了严羽清晰的辨体观念与辨体意识。
一、“辨体”的含义
在宋代一直就有“文章以体制为先”[1]的说法,至于何谓“辨体”,《文体明辨》徐师曾认为,“辨体”是随着文章学的发展,而发生的:“盖自秦汉而下,文愈盛;文愈,故类愈增。
(《文体明辨自序》)”[2]明人徐师曾认为,辨体即“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经典作品的辨析,溯清各类文体、风格、体貌的分别。
如果我们以此为切入点来观照《沧浪诗话》中《诗辨》、《诗体》两篇,我们会发现严羽的辨体观念如下:
(一)以诗为“本色”
《诗经》作为五经之冠,六艺之首,诗体是最经典的文体,论及“诗”体,严羽从最重要、经典的文体入手,他提到,“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须是本色,须是当行。
”那如何才算是本色当行呢?在《诗辨》中,严羽写道:“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严羽认为,诗是有“别材”、“别趣”,的,诗的功能是“吟咏性情”,所以诗歌要“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好的诗歌不留下人为雕琢的痕迹,这点是严羽对于“诗”体创作的特别要求。
在“诗”与其他类文体的区别上,严羽认为中说:“又谓:盛唐之诗,雄深雅健。
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字不得。
不若诗辨雄浑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
毫厘之差,不可不辨。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古诗”风格是“雄浑悲壮”与“古文”风格是“雄深雅健”,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文体它们各有各的艺术风格,虽有一字之差,但却谬以千里。
严羽从“古诗”体裁和“古
文”两个外部体裁的艺术风格辨析入手,精当的辨清了两种体裁的区别。
(二)以盛唐为范
严羽还要辨出古诗与古文的优劣区别后,所谓“选文以定篇”,什么才是值得后人学习模仿的作品呢?严羽云“辨白是非,定其宗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3]那么,何为“宗旨”?那就是“当以盛唐为法。
”原因在于:“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在盛唐,诗体不仅寓于政教,利于抒情,而且还被纳入科举取仕的考试内容之中,诗体格式完备,有经典的样诗可以参照。
这说明,无论从历史、地位、程式、内容、风格各方面都应当以盛唐诗歌作为学诗之人最高的标准。
严羽《诗体》一篇中,说:“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
”(《沧浪诗话校释》)。
例如:“论五言绝句,众唐人,少陵、韩退之、王荆公、本朝诸公都是一样。
”以体裁而论,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盛唐最为光彩,论诗人、论气象,盛唐独执牛耳,论法度,盛唐最为完备,论模仿晚唐人也法盛唐,只不过学了些皮毛成为孤魂野鬼而已。
严羽看来,盛唐为诗坛巨擘,后学理应树立典范――学古诗、法盛唐。
(三)诗体界限的辨析
除了辨清诗、文的界限外,对应徐师曾对“辨体”的定义,在诗体内部,严羽还想要辨清如古诗和四言、五言、律诗和乐府之间的界限[4],但是并没有展开论述。
严羽在字数长短上作了分类:“有古诗,有近体(即律诗也),有绝句,有杂言,有三五七言,有半五六言。
” (《沧浪诗话校释》),之后,严羽列举了古诗、乐府、楚辞、古谣、吟、曲等等,可见,严羽已经有了在文体内部对相似文体进行辨体的意识但是出于某种原因,当然,严羽没有从体裁、概念、定义出发,对诗体内诸体的进行辨析,明确诸体裁内部的差异。
二、“正体”与“破体”
宋代,各种文体竞相并立,诗体本身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外,还借鉴吸收其它文体的优点为我所用,所以“破体”现象十分普遍,随之而来的就是“正体”与“破体”之争。
“厥后钟(繇)善真书,张(旭)称草圣,右军(王羲之)行法,小令(王献之)破体,皆一时之妙。
”[5] “破体”现象最早用于书法领域,小王指的是王献之,所谓王献之的行书:“小纵绳墨,破右军之体也。
”与之相对的“正体”就是遵循法度的“尊体”。
而后唐李商隐《韩碑》:“文成破体书在纸”,书法上的破体被诗文破体借用。
在宋代,文坛出现正体、破体两种倾向,二者互不相让,而又在相互借鉴中斗争,产生了尊体与破体,两者的从对方的文体观念中吸收优点使宋人逐渐产生了辨体意识,这点也可以一窥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篇辨体意识产生的原因。
宋自江西诗派以来,宋诗崇坚瘦硬涩,以学识为诗,至南宋宋诗发展已逐渐显露出弊端,追求艰涩怪僻的文风,讲求炼字,瘦硬的风格,与汉魏、盛唐诗节节不入。
严羽欲通辨清诗之高下优劣,补救时弊,规范宋诗的发展方向。
正如陈师道《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严羽认为的“本色”即指“正体”,“非本色”即指“破体”。
这里也体现出严羽匡正时弊,辨分正体的态度。
诗是最早出现的传统文体,要想“诗”在文体方面破体在文化层面难度相当之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严羽所提倡的“以盛唐为范”来指导宋诗的创作,对于矫正其时江西诗派之弊;纠正不良文风、文病,有很好的引领、启发作用;另一方面,《沧浪诗话》中对于诗体的研究丰富了宋代诗学观念,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除了“正体”外,破体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现象,它会突破原有文体的束缚,另辟蹊径重新树立一种新的文体样式,使得原有的文体更加富有生机,《诗辨》中严羽只进行“辨体”而未从“破体”上入手,仅指摘前代之弊,未创立新的文体程式规范,为宋诗后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严羽的“辨体”意识尚有一定的保守特色。
注释:
[1]王应麟.《玉海》卷二O二引倪正父语.
[2]徐师曾.文体明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p77.
[3](宋)严羽.沧浪诗话校笺.张健,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P251,p27,p146.
[4]任竞泽.论严羽《沧浪诗话》之辨体批评.北方论丛,2007: 8-9.
[5](唐)张彦远辑.《法书要录》范祥雍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p365.
参考文献:
[1]严羽.沧浪诗话校笺.张健,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徐师曾.文体明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3]任竞泽.论严羽《沧浪诗话》之辨体批评.北方论丛,2007(4):8-9.
[4]陈应鸾.岁寒堂诗话校笺. 成都:巴蜀书社,2000:36.
[5]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98:545.
[6]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论纲.文学遗产,2005(1):23.
[7]吴承学.辨体与破体.文学评论,1991(4):58.
[8]陈师道.后山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